76范文网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
时间:2019-07-04 08:03:21 来源:76范文网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 本文简介: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1.水文地质1.1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要求: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 本文内容: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
1.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的接触变质和机械破碎等情况);所处的构造部位及原生裂隙和岩脉等情况。对喷出岩,应注意研究其喷出或溢流形式;岩性、岩相的分异变化规律;原生或次生构造(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或枕状构造等);原生裂隙、捕掳体、韵律、层序及与沉积岩的相互关系等。
1.1.1.1.3
对变质岩,应注意研究其成因分类(正变质或副变质)、变质类型(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变质程度和划分变质带;恢复原岩性质与层序。着重观察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与变质矿物)、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和破裂结构等)、构造(包括变质构造和原岩的残留构造);分析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关系。特别注意片理、臂理以及小型褶皱等细微构造和原岩层理的区别。
1.1.2
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
1.1.2.1
褶皱的位置(包括空间位置和与其它构造相互间的位置)、规模、沿走向的变化规律和倾伏情况;褶皱的形态特征(两翼岩层和轴面的产状、枢纽起伏情况等)、类型、组成岩层的相变、时代和特征;两翼岩层的厚度变化
及低次序构造特征以及其褶的组合形式等。
1.1.2.2断裂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构造岩种类、特征(角砾的粒度、排列情况、胶结类型和程度、溶蚀现象和风化特征)及破碎带和破碎影响带的宽度;判定断层的两盘相对错动方向、力学性质、构造次序,并分析与地下水活动关系。
1.1.2.3裂隙统计点的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裂隙的分布、宽度、产状、延伸情况及充填物的成分和性质;裂隙面的形态特征、风化情况;各组裂隙的发育程度、切割关系、力学性质和性质转变情况;并注意裂隙的透水性。裂隙统计应力求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貌上进行,其面积不应小于1×1平方米。观测内容填在记录表上。
1.1.2.4臂理和片理的空间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分布规模、产状、性质等。
1.1.3
对第四纪地层的观察与描述
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中,对第四纪地层的露头应详细观察描述,内容包括:地层的颜色、岩性、岩相、结构和构造特征、特殊夹层、各层间的接触关系、所含化石及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等。
1.1.3.1颜色
注意原生与次生、干与湿、水平与垂直方向的颜色变化及特殊色、色带、色斑的过渡和混染情况,特别是一个地区主要沉积物的主要色序。描述时,一般辅色在前,主色在后。特殊颜色
最好用常见物品的颜色来形容,如栗色、砖红、瓦灰、藕荷色等。
1.1.3.2
岩性
1.1.3.2.1
砾石类
砾石的成份、粒径(最大、最小、一般)、分选性、磨圆度等的相对含量;测定砾石的长轴方向与长轴轴面产状,以供绘制砾石扁平面极点分布图或玫瑰花图,帮助判断物质来源、搬运动力与距离,为确定成因类型和地层的相对年代提供依据。
砾石分类???????????????????????????

1—1
土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漂石、
块石
前者圆形及次圆形为主,后者棱角状为主
粒径大于200㎜的颗粒超过全重型50%
卵石、
碎石
前者圆形及次圆形为主,后者棱角状为主
粒径大于20㎜的颗粒超过全重型50%
砾石、
角砾
前者圆形及次圆形为主,后者棱角状为主
粒径大于2㎜的颗粒超过全重型50%
野外肉眼鉴定:
砾石,卵石等颗粒较为粗大的土,土粒可以用尺直接测量,形状也明显可见。应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测量其最大和最小的土粒,分成粒组,估计其含量,并注意其形状是浑圆的还是棱角的,即可相当准确的定出土的类型名称。见表1-1
1.1.3.2.2砂类
砂的矿物成分、颗粒形状、粒度、磨圆度,压密程度和湿度状况,次生矿物成分及胶结状况(胶结物成分与胶结性状),加酸起泡程度,重矿物含量及其富集部位等。
野外肉眼鉴定:
砂土干时为松散状,没有结块。砂粒的大小可以用放大镜在地质野外记录本的毫米方格纸上进行估计。一般毫米方格纸的线条本身宽约0.25㎜,方格的空白宽约0.75㎜,在放大镜下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测定土粒的直径。并粗略估计各种大小的砂粒的百分含量,据以进一步划分砂土的类型。见表1-2
1.1.3.2.3土类
干湿时的物理状况,特殊现象(如黄土的大孔隙性、泥炭的气味、腐烂程度;淤泥的矿物含量等)。并利用搓条等野外简易方法对土进行分类命名。
砂土的分类表1—2
土名称
颗粒级配
砾砂
粒径大于2㎜的颗粒占全重25~50%
粗砂
粒径大于0.5㎜的颗粒超过全重50%
中砂
粒径大于0.25㎜的颗粒超过全重50%
细砂
粒径大于0.1㎜的颗粒超过全重75%
粉砂
粒径大于0.1㎜的颗粒不超过全重75%
野外肉眼鉴定:
粘性土湿时都具有粘性,所以一般用湿测法进行粘性土的野外鉴定。湿测法就是取土若干放在手掌上,稍加水数滴,调成稠糊状态搓粘之,看其搓成土条或土球的性能,以鉴定之。
如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1㎜的细条,可定为粘土。若为亚粘土(粘粒含量小于30%),其粘着性就要比粘土差些,因此搓出的土条不会小于1㎜,只能搓成1~3㎜的细条,而且将土条可以搓成球。亚砂土不象亚粘土那样能搓成表面光滑的土球。砂土搓不成球,这是和亚砂土不同的,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将二者加以鉴定。见表1-3细碎屑土详细分类表
表1—3
>2㎜土粒的含量%
粘粒组
(<.005㎜含量%)
粉粒组(0.05~0.005㎜)<砾砂组(大于0.05㎜)含量
粉粒组>砾砂组含量
>10%粗碎屑土
<10%
100~90
90~30
重粘土
轻粘土
粉质重粘土
粉质轻粘土
30~20
20~15
15~10
重亚粘土
中亚粘土
轻亚粘土
粉质重粘土
粉质中粘土
粉质轻粘土
10~6
6~3
重亚砂土
轻亚砂土
粉质重粘土
粉质轻粘土
<3
粉粒组
<20%
粉粒组
20~25%
粘土
砂土
粉质砂土1.1.3.3
结构与构造
详细观察描述地层剖面的结构特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洪积层的相变和透镜体夹层,残积层与基岩的过渡关系等)及土的结构与均一程度,碎屑混入物的成分,砂的松散和胶结状况(胶结程度、胶结物种类及胶结类型)以及砾石的排列方向等。对层理或层面的类型、产状以及孔隙、生物构造特征等均应详细观察描述。
1.1.3.4
特殊夹层
地层中的含矿层(石膏夹层或石膏散晶、软锰矿、芒硝、盐晶等)、泥炭层、淤泥层、结核层、纹泥层、胶结砂层及古土壤层等在地层剖面中的位置与特征。对结核与包裹体,应分别描述其颜色、成分(加酸起泡程度等)形状(大小、形态和表面特征)、内部结构与构造(层状、同心圆状、斑状、块状、坚硬、松散等)、散布状况、与围岩的过渡关系(明显的、渐变的)以及伴生情况与侵染情况等。
1.1.3.5
化石
产出层位,名称、数量、形态大小、保存状况、石化程度、分布状况等。
1.1.3.6
各层接触关系与岩相变化
接触类型(冲刷接触、明显接触、突变接触和逐渐过渡)与特征,界面上有无冲刷痕迹和砾石。对突变接触,应注意观察是沉积条件的改变还是沉积长期间断。选取地层出露较全的露头点进行分层描述与地层厚度的测量,并注意观察岩属岩性与厚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此外,对第四纪地层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与地貌形态特征,应作观察描述,必要时进行素描或照象。对砂层中的土块或土层中的砂包等现象亦应作详细的描述。
1.1.4对地貌的观察与描述
地貌的观察与描述应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紧密配合,着重观察研究与地下水富集有关或由地下水活动引起的地貌现象。
1.1.4.1
基本地貌单元(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海拔高程、水系平面分布特征,分水岭的高度及破坏情况,地形高差、切割程度及地表坡度等),并分析确定其成因类型。
1.1.4.2
河谷地貌
的调查
谷底和河床纵向坡度变化情况,各地段横剖面的形态、切割深度及谷坡的形状(凸坡、凹坡、直坡、阶梯坡等)、坡度、高度和组成物质,谷底和河床宽度以及植被情况等。
1.1.4.3
河流阶地的调查
阶地的级数及其高程,阶地的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阶面的相对高度和起伏情况以及切割程度等),阶地的地质结构(组成物质,有无基座及基座的层位、岩性,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及成因类型)及其在纵横方向上的变化情况,阶地的性质及其组合形式。
1.1.4.4
冲沟的调查
位置(所在的地貌单元和地貌部位)、密度与分布情况,规模及形态特征,冲沟发育地段的岩性、构造、风化程度、沟壁情况及沟底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等,沟口堆积物特征,洪积扇的分布、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起伏情况和切割程度等)及其组合情况。
1.1.4.5
微地貌的调查
所处地貌部位和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地下水富集和地下水作用的关系。
1.1.5
水点的观察与描述
调查的水点包括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及人工露头。前者有泉、沼泽和湿地;后者有水井、坎儿井及揭露了地下水的钻孔、矿井、坑道和试坑等。
1.1
.5.1
水井、钻孔的调查
1.1.5.1.1井孔的位置及所处的地貌部位,井孔的深度、结构、形状及口径。
1.1.5.1.2了解井孔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和含水性质。
1.1.5.1.3测量水位、水温、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并取水样作化学分析。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水井的水位和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1.1.5.1.4了解水的使用和引水设备情况.
1.1.5.1.5对自流井,应着重调查出水层位和隔水顶板的岩性、水头高度及流量变化情况。
在地下水已被开发利用的地区,要采取访问与调查相结合的机民井普查方法,充分搜集和利用历次调查登记的以及地方保存的机、民井资料。
调查内容填在“民井调查记录表”上。见附表1
1.1.5.1.6
“民井调查记录表”填写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为井1、井2、井3……井n,
或用字母代替为J1、J2、J3……Jn。(一个工区要统一)
(3)井名:若有井名时则旅真写井名,如“甜水井”、“幸福井”“党恩井”等;没有井名时则填写村名,如“小纪汉井”、“薛庙滩井”等;若一个村有两个以上井时,如小纪汉村有3个井,井名则为“小纪汉井1”、“小纪汉井2”、“小纪汉井3”等。
(4)图幅名称:本井所在的地形图名称。
(5)井口标高:井口与地面相平的标高,若有井台时,则减过井台高度。
(6)坐标:(方里网)本点所在的X:?
Y:?
H:,用手持GPS定点。其方里网X:?
Y:?
H:大小图上及记录表要一致。
(7)井的位置:以最近的具有明显标志的村庄、水塔、庙宇、高压线杆及及通讯基站等为参照物。如:位于小纪汉村东关公庙120°方位300m处。
(8)井深:地面至孔底的深度。有两个方面直得注意,一个是原成井时的深度,一个是淤积后的深度,两方面均要填写清楚。(注意:不要把井深填写成井台口至孔底的深度)
(9)井台高度:地面以上井台的高度。
(10)井口直径、井底直径:当井为圆形时,直接量取直径;当为方形时,则量取长、宽。如长为0.8m,宽为1m,井口直径则写成0.8×1.0。(注意:井筒形状各异,有直筒形、上大下小,上小下大,要如实填写。)
(11)距地表水:本井至地表水边缘的距离。地表水一般指河流、湖泊、海子、池塘、鱼池、水库等具有一定容积的水体。
(12)静水位埋深:地面至水面的深度。(注意:不要把静水位埋深填写成井台口至水面的深度)
(13)出水量:若是机井时,要访问潜水泵是几吋,出水量每小时或每天多少吨。连续能抽多长时间,恢复至抽水前水位时需要的时间。
若是民井,若安有小潜水泵时,和访问机井相同;若是用人或辘轳提水,则访问每天能提多少担,最后合成每天能出多少吨。
(14)气温、水温:气温直接量取,水温量取时,把温度计放在水中最少5分钟后,握住上方,读数。
(15)色:一般为无色,当含有某种化学成分或有悬浮杂质时,地下水则可能呈现出其它颜色。如含FeO的水呈浅蓝色;含Fe2O3的水呈褐红色;含腐植质的水呈暗黄褐色;
气味:一般为无,当含有H2S时,水便有臭鸡蛋味;若有有机物存在,水便有鱼腥臭味;
口味:一般为无,其味道的产生与水中含有某些盐分或气体成分有关。含有NaCl的水具有咸味;含NaSO4的水具有苦味;含有机质的水具有甜味;含CO2气体的水具有清凉可口之感等。
透明度:一般为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
(16)井的类型:为完整井、不完整井。完整井是指该井全揭露含水层,底部为隔水层;不完整井是指该井含水层未揭穿,即孔底未见隔水层。
(17)建井时间:指成井时的时间。年、月、日。
(18)井壁结构:当井壁未采取措施时,一般为土质结构、石质结构、上为土质下为石质结构等;当井壁采取措施时,一般为砖砌、石砌、水泥管等。
(19)洗井记录:由于井内被泥沙淤积,过一段时间需要清理,即洗井。访问多长时间洗井一次。
(20)距污水坑:井至污水坑的距离。污水坑大的一般指,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水聚集的地方,小的指农村中的污水坑,如臭水塘、猪圈;厕所等。
(21)水位动态: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水位的变化幅度。如:丰水季节水位埋深是1.5m,枯水季节水位埋深为2.1m,水位动态变化为0.6m。
(22)开采时水位变化:指取水时水位的下降情况,一般为迅速、较迅速、较慢、很慢。它是与含水层的富水性有直接的关系。当富水性大时,水位下降则慢,反之则亦。
(23)水样编号:一般和记录点相同,如点号为SHD125,则水样编号为SH125。
(24)水样采取深度:如水位埋深4.8m,取样在5.0m,那么取样深度为5.0m。
(25)井使用情况:从两个方面填写。第一:使用情况,如正常、较正常、不用、废弃;第二:用途,如人畜饮用、浇地、锅炉用水等。
(26)地貌特征:是指井所处的地貌部位及地貌特征,如:××河流的左(右)岸的一级(二级、三级)阶地、河流漫滩、沟谷的阶地,底部、黄土梁上,坡上、滩地的中部,边缘等。
(27)地层结构:是指从井口至井底所揭露的各个地层,仅可能的详细访问。如:若井深6m,0~1.5
m,粉砂质粘土;1.5~2.6
m,粉质粘土;2.6~5.7
m,砂砾石层,5.7~6.0
m,灰色泥岩。
(28)含水层:是指含水的地层。如粉砂层、细砂层、砂砾石层、砂岩,灰岩等。
(29)剖面图:一般按比例做图,井径可适当放大。必须有比例尺,方位、地层结构,时代。方位一般指井与地表水的位置关系。如井的120°方向100m处有一水库,则剖面图方位120°,但必须在剖面图上画出井与水库相距的示意图。
(30)备注:一般把能进行简易抽水试验的井填在备注栏上。
1.1
.5.2
泉的调查
1.1.5.2.1
泉水出露的地形地貌部位、高程(一般根据地形图查得,有特殊意义者实测)及与当地基准面的相对高差。
1.1.5.2.2泉水出露处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涌出地面时的特点(是明显一股或几股水涌出,还是呈片状向外渗出),泉的类型。
1.1.5.2.3根据地质构造玫泉的特点,判断补给泉水的含水层,绘制泉水出露处的素描图。
1.1.5.2.4观测泉水的物理性质,取水样作化学分析
。测量泉水的水温和流量,并通过访问和观察泉眼附近的各种痕迹,了解流量的稳定性。
1.1.5.2.5泉眼附近有特殊的泉水沉淀物时,应进行肉眼鉴定,必要时采样进行化学分析。
对人工挖泉,应了解其挖掘位置,深度,泉水出露的高程和地形条件,遇水层位和水量等。
1.1.5.2.6对流量较大的泉水,应调查水的去路,对有重要水文地质意义和开采利用价值的大泉,应在
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及早开始动态观测。
泉水调查内容填在“泉水调查记录表”上。见附表2
1.1.5.2.7“泉水调查记录表”记录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为泉1、泉2、泉3……泉n,
或用字母代替为Q1、Q2、Q3……Qn。
(3)泉名:若有泉名时则真写泉名,如“龙凤泉”、“黑龙泉”“月亮泉”等;没有泉名时则填写距该泉最近的村名,如“马连沟泉”、“段寨泉”等。
(4)图幅名称、出露标高、坐标、位置、水样编号、水温、气温、色、气味、口味、透明度与民井调查记录表填写的相同。
(5)含水层:泉水流出的地层。按表中要求填写。
(6)顶板、底板:即含水层的顶板、底板。
(7)泉的类型:下降泉:分为悬挂泉、侵蚀泉、接触泉、堤泉、溢泉。如果在填图过程中能分出以上泉的类型则按上述填写;若不能分出,则按基岩下降泉、第四系下降泉填写。
上升泉:分为断层泉、自流斜地上升泉、自流盆地上升泉。在陕北工作区很少见。
(8)泉的产出状态:是明显一股或几股水涌出,还是呈片状向外渗出。
(9)附近地形:泉周围的地形,如“U”形谷、“V”形谷,陡坡、缓坡、坡脚、半坡等。
(10)泉水流量:必须用三角堰测量,所填写的泉水流量一定要准确,不能目估。因为最后要根据泉水流量的大小决定采取水样的位置,以防因水量差距太大而引起布点的失误。涌水量最小为三角堰高1cm,Q
=
0.014L/s。
(11)动态变化:泉涌水量在丰、枯水季节的变化情况。如随季节变化大,较大,较小,不变等。
(12)泉水用途:指泉水现在利用情况。如可浇地××亩、供村多少人口及多少性畜饮用、未利用。
(13)沉淀物及气体成分:泉眼附近有无特殊的泉水沉淀物,应进行肉眼签定,如泉华等。
(14)工程地质特征:若为第四系泉时,要填写含水层岩性,节理发育情况及底部隔水层岩性等;若为基岩时,则要填写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情况,边坡的稳定状态等。
(15)备注:一般填写该泉是否易采取水样。
(16)平面及剖面图:平面图,可从地形图上示意画出,比例尺为填图比例尺,标出方位;剖面图,要有比例尺、方位、含水层时代、含水层岩性、隔水层岩性及时代、泉符号、泉涌水量。
(17)照相编号:当有特殊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泉要进行照相,按顺序进行编号。
1.1
.5.3
矿坑的调查
1.1.5.3.1
矿井的位置及地形特点;矿井与河流距离,河水位(包括洪水位与平水位)标高与井口标高,河流最大流量与平均流量,汛期的延续时间及其泛滥淹没范围。
1.1.5.3.2
矿井的修建年代、生产能力、开采方法、排水设备装置和效率,开采层位及其标高,生产工作面、线的长度,采空区的面积与深度。
1.1.5.3.3挖掘井巷和露天采矿场的涌水量,随开采规模的加大含水层特点(指岩性、厚度、水头及富水性等)的变化情况;矿井排水时降落漏斗的形成和扩展情况。
1.1.5.3.4观测典型的涌水点;查明地下水进入坑道的状态和坑道充水的来源,并水样进行化学分析。
1.1.5.3.5查明接近构造破碎带、溶洞、老窑时矿井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1.1.5.3.6矿井淹没的原因,时间、天然涌水量和疏干排水资料。
不同开采方法所引起的顶底板破坏,地表沉陷和裂隙发展情况;坑道顶底板和露天采矿场边坡的稳定性,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隔水层的厚度、作用及其上的静水压力,滑坡形成的原因和范围。调查内容填在“煤窑(井)调查表”上。见附表3
1.1.5.4
老窑的调查
重点了解老窑开采和停采时的水文地质条件。在调查访问中,应尽可能地查明它的分布范围、开挖深度,窑内积水情况;并了解其所处的地形条件、地质剖面特征、开采方法、排水装置、涌水量大小及停采原因等。调查内容填在“老窑调查记录表”上。见附表3
1.1.5.5
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的调查
1.1.5.5.1
河流、湖泊、池塘、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的位置及周围的地形特征。
1.1.5.5.2观测地表水体的形态,包括河流的宽度、长度和深度,湖泊的面积及积水深度。
1.
1.5.5.3
地表水体附近的地层岩性、地貌条件及其所处的构造部位。
1.1.5.5.4测定其水位、流量、流速、含砂量等。
1.1.5.5.5观察水的物理性质(水温、颜色、嗅、味、透明度),必要时取样进行化学分析。
1.1.5.5.6调查访问动态资料,了解水量、水位、水温一年四季的变化。
1.1.5.5.7测量和搜集河流上下游间流量的变化、支流的水量、河床沿途的变化情况,特别要重视枯水期地表河流的测定。
1.1.5.5.8调查地表水的利用情况。
1.1.5.5.9
水库调查内容填在“水库调查记录表”上。见附4
1.1.5.5.10水库调查表部分填写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为水库1、水库2、水库3……水库n,或用字母代替为SK1、SK2、SK3……SKn。
(3)水库名称:若有水库名时则真写水库名,如“河口水库”、“红石峡水库”等;没有水库名时则填写距该水库最近的村名,如“十八墩水库”、“石峁水库”等。
(4)坝体类型:混凝土拱形坝、石质坝、土质梯形坝等。在陕北地区一般都因地就简,多为土质梯形坝。
(5)汇水面积:是指大气降水均汇入水库的面积。可从地形图上圈出,估算其面积。
1.2
水文地质钻探过程中的观测与编录
1.2.1
水文地质钻探过程中的观测工作
其内容主要有岩芯观测、地下水位观测、水温观测、涌水现象观测、冲洗液消耗量和性质变化观测,以及钻进过程中钻具陷落、掉块、塌孔、涌砂等异常现象的观测记录等等。
要求在现场及时进行,否则可能造成岩芯位置错乱,岩石的某些特征因风化购而改变(如粘土岩、泥岩风化干后崩裂、颜色变浅、气味消失等),造成原始记录错误或遗漏描述内容。所以要救每次提钻后,及时填写岩心记录和岩心标鉴,测算岩心采取率和进行岩心描述。岩心采取率是评价岩石破碎程度,间接判断岩石透水性,确定含水层层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故要求在完整的基岩中,岩心采取率不得少于70%,在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和岩溶裂隙带中采取率不得少于30%。
另外要着重岩心裂隙的观察和描述。,要求指出裂隙面的倾斜度,并进行分类,各类裂隙的宽度、裂隙面平直或粗燥程度、裂隙的闭合和填充情况。裂隙的发育程度可根据岩心采取率、来计算岩心裂隙率(h)
h=∑b/L·β·100%
L—进尺长度(m)
β—相应L长度的岩心采取率;
∑b—在L段内平行岩心轴线,直线上所测得的裂隙或溶隙的总长度(m)。
此外,为了判断含水与否,要特别注意裂隙面上地下水活动痕迹的观察。如铁质、泥质、钙质充填及薄膜;灰岩裂隙面上的溶坑、溶檀等。
1.2.1.1
水位的观测
包括初见水位、提钻后与下钻前水位、终孔后稳定水位。
1.2.1.1.1
初见水位是钻孔中开始出现的水位。
1.2.1.1.2
回次水位观测
(1)
一般要求钻进中每提钻后,下钻前各观测一次水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即每回次观测一次)
(2)?
钻进中若遇涌水,提钻后水位涌出孔口,可不测回次水位,但应在下钻前观测一次涌水量。
(3)水位深度大于100米时,可以酌情处理。(终孔稳定水位可利用物探测井确定)
(4)停钻时间较长,应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水位其本稳定后,可改为每四小时观测一次,直到重新钻进。
(5)水位测量工具的深度记号要清楚准确,便于读数。单位用米,读至小数点后二位。
1.2.1.1.3?
稳定或近似稳定水位观测
(1)钻进中遇有严重漏水、涌水的层断,应根据需要进行稳定(静止)或近似稳定水位的观测,必要时可将钻孔改为专门水文孔,进行抽水、放水试验。
(2)稳定(静止)水位
终孔后要进行稳定水位观,按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即
观测时间,开始一般可按1、2、2、3、3、4、5、7、8、10、15分钟间隔观测,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到稳定。
(3)近似稳定水位观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停止观测。
A?
每小时观测一次,连续三次水位无变化;
B?
水位呈单一方向变化,每小时水位差不超过5厘米,且已连续观测三小时;
C?
水位呈锯齿状变化,每小时水位差不超过10厘米,且已连续观测三小时;
D?
虽达不到上述要求,位总观测时间已超过24小时。
1.2.1.2?
冲洗液性质变化及其消耗量的观测
冲洗液的性质,在现场主要是指:颜色、稠度、比重、含砂量的改变。它一般反映孔底情况发生变化。
钻进中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最能说明岩层透水性的变化。
1.2.1.2.1?
冲洗液消耗量系指纯钻进时间内钻孔中消耗的冲洗液。在正常钻进时,每小时观测一次。不足一小时的回次,每回次观测一次。发现冲洗液漏失时,应每10—30分钟观测一次。冲洗液全部漏失时,应开大水泵测定其最大漏失量。
1.2.1.2.2?
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方法:钻具下运至孔底,待冲洗液正常循环后开始观测水源箱(池)内冲洗液的数量,观测结果呈原有量,然后每隔一小时观测一次,直至钻孔终了为止,每次观测结果呈现有量。钻进期间在水源箱(池)内加入的冲洗液数量称新增量。计算公式如下:
原有量十新增量-现有量=消耗量
1.2.1.2.3?
涌水量的观测
钻进过程中,孔口突然涌水、是孔底揭露自流含水层最可靠的标志。应立即记录涌水时的钻孔深度,并接套管或压力表测量其水头高度和自流量。
1.2.1.3?
其它现象的观测
当钻孔中出现气体逸出,钻具陷落、孔壁坍塌、涌砂等现象时,应记录其发生的起止深度以及这些现象发生的状况。
1.2.1.4?
钻孔的编录工作
12.1.4.1?
根据钻探班报表,整理岩芯,校正岩芯长度,深度和岩芯采取率。结合原始岩芯描述,确定地层分层深度,地层时代和岩性的分层位置。,并根据每个层位和岩性段的特征,按层位和岩性段采取有关样品保存、以作实验和鉴定之用。
1.2.1.4.2?
综合岩芯观测资料和钻进中水文观测记录及测井资料,确定含水层位及其深度、厚度、水位等特征。
1.2.1.4.3?
整理钻孔有关施工技术资料:如不同深度的孔径,止水深度,方法和效果;套管口径及深度等。
??????????????????????????????????
2.工程地质
2.1
工程地质测绘
2.1.1?
划分工程地质岩组,详细调查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1.2?
调查矿区内软盘弱夹层及各类结构面的分布、物质组成、胶结程度、结构面的特征及组合关系,并按结构面分级表进行分级。
2.1.3?
按岩组和不同构造部位进行节理裂隙统计,测量其产状、宽度及延伸长度,编制玫瑰花图或极射赤平投影图,确定优势节理裂隙发育方向并按岩体结构分类表进行划分岩体结构类型。
2.1.4?
对矿体主要围岩的风化特征进行研究,可参照“岩体风化程度野外鉴定表”划分岩体的强弱风化带。
2.1.5?
对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进行测定,研究;边坡坡高、坡面形态与岩体结构的关系。
2.1.6?
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有影响的地下水露头点、含水岩层接触界面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水理性质进行重点调查研究。
2.1.7?
详细调查生产矿井及相邻矿山的工程地质问题;调查露采边坡变形特征、变形类型、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井巷变形破坏特征、支护情况,变形破坏与软弱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带等结构面的关系。
2.
2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
2.2.1?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包括:统计与描述岩芯块度,绘制央芯块度柱状图:统计节理裂隙;确定钻孔中流砂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风化带与软弱层、岩溶发育带、蚀变带的位置和深度;
2.2.2?
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确定不同岩组RQD值的范围和平均值。RQD值一般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RQD(%)=Lp/Ln×100
式中:LP——某岩组大于10㎝完整岩芯长度之和,m
LN——某岩组钻探险总进尺,m
注:小于10㎝岩芯为钻进过程中机械破碎,则上下对接,其长度大于10㎝时应参与计算;当钻头内径小于54.1㎜时,RQD值作适当降低,根据经验降低20%~50%
?2.2.3
根据RQD值,按“岩石、岩体质量及岩体优劣分级表”和“岩体Z值范围及其优劣分级表”划分岩石质量等级和岩体质量等级。
3.?
环境地质(主要为野外调查)
??
3.1
调查要点
3.1.1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
主要调查集镇、居民点、井口附近和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调查的内容包括:地层岩性、厚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3.1.1.1
各种类型的滑坡体;
3.1.1.2
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一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1.1.3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3.1.
1.4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3.1.
1.5
须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3.1.
1.6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里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3.1.
1.7
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3.1.
1.8
位于库岸和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3.1.2?
滑坡调查要点
3.1.2.1?
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附近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3.
1.2.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
1.2.3
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涨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
3.
1.2.4
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成裂缝两壁也回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3.
1.2.5
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界面;
3.
1.2.6
应注意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
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涨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涨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3.
1.2.7
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3.
1.2.8
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3-1。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表3—1
标志
内容
等级
 
类别
亚类
 
宏观形态
1.圈椅状地形
B
2.双沟同源
B
3.坡地后缘出现洼地
C
4.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流阶地、非构造平台或风化差异平台)
C
5.不正常河流弯道
C
微观形态
6.反倾向台面地形
C
7.小台阶与平台相间
C
8.马刀树
C
9.坡体前方、侧边出现擦痕面、镜面(非构造成因)
A
10.浅部表层坍滑广泛
C
新层
老地层变动
11.明显的产状变动(排除了别的原因)
B
12.架空、松驰、破碎
C
13大段弧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
A
14.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
B
新地层变动
15变形、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
C
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
B
17.变形、变位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
C
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
C变形等
19.古墓、古建筑变形
C
20.构成坡体的岩体结构零乱、强度低
B
21.开挖后易坍塌
C
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现状出露
C
23.,古树等被掩埋
C
 
历史记载材料
24.发生过滑坡的记载和口述
A
25.发生过变形的记载和口述
C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级标志或一个
B级、二个
C级,或4
C级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3.
1.2.9
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3.
1.2.10所有调查内容填写在“滑坡调查表”上,见附表5;
3.
1.2.11填表有关要求见表3-2
填表有关要求
???????????????????????表3—2
条目
填写内容
名称
以距离调查点最近的地名命名。
地理位置
详细到乡、村、组(社),地理座标以调查范围的中心为准,在地形图上量取。
野外编号
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代号为GHD,如GHD××
滑坡类型
在陕北地区一般为滑动、侧向扩离等。
室内编号
按先后次序依次编为滑1、滑2、滑3…滑n,或用字母代替为H1、H2、H3……Hn
滑坡环境
指滑坡体在未滑动前所处的地层岩时代、岩性、产状等。
微地貌
>600为陡崖,250-600为陡坡,80-250为缓坡,<80为平台。
地下水类型
若为土质滑坡,一般为孔隙水、潜水、上层滞水。若为岩质滑坡,一般为裂隙水及孔隙裂隙水。
原始斜坡
指滑坡体在未滑动前的斜坡。
斜坡结构类型
分为块体状、块状、层状和软弱基座等4种基本类型;如果是土质滑坡,一般为块状土体;若滑体在沉积岩内,则为层状岩体;若既有土体又有岩体时,则为
双层岩土体;若滑坡是沿软弱夹层滑动则为软弱基座
产状
用倾向、倾角表示
坡形
指斜边坡剖面形态,分为凸形、凹形、线形、阶状等形态
坡向
指主体坡面倾向,用方位角表示。
控滑结构面
分为层理面、片理面、节理裂隙面、松散盖层与基岩接触面、泥化夹层、层内错动带、构造错动带、断层、老滑动面等。
滑面及滑带特征
滑体与滑床之间的分界面叫滑动面,简称滑面。在滑面与滑体之间形成一定厚度的揉皱带称滑动带,简称滑带。其滑面形态一般多为弧形;滑面埋深指滑体表面与滑面之间的铅直距离;厚度是指滑带的厚度,是对于大形滑坡而言。
3.
1.2.12滑坡平面、剖面示意图见下
?
??滑坡平面及剖面示意图
3.
1.3
崩塌调查要点
崩塌调查要点基本与滑坡调查要点相同,所有调查内容填写在“崩塌调查表”上。见附表6
填表有关要求参照表3-1
岩堆特征的填写:当形状为锥形时,岩堆体积应为计算锥形体积的二分之一;当为矩形时:宽为平行于坡面的长度,高为崩塌体顶部至底部的垂直距离,厚为崩塌体表面至原岩土体表面的垂直距离。
?
3.
1.3
泥石流调查要点
3.1.3.1?
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3.
1.3.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天然或人为松散堆积体严重程度标准如表3—3
表3—3
严重程度
堆积体边坡高
总贮量(W)
严重
30m以上高边坡松散堆积
>1.0×104m3/km2
中等
10~30m高边坡松散堆积
0.5~1.0×104m3/km2
轻微
10m以下高边坡松散堆积
0.5×104m3/km2
3.
1.3.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3.
1.3.4
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3.
1.3.5
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弯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
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见表3-4
3.
1.3.6
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成度,估算一次是最大堆积量;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如下:????????????????????
表3—4堵塞
程度
特???????????????

严重
沟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交汇角度大。形成区集中,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
中等
沟槽较顺直,河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交角多数小于60度。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堵塞情况一般。
轻微
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分散,阵流间隔时间短而少。
3.
1.3.7
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3.
1.3.8
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3.
1.3.9
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建筑经验。
3.
1.3.10所有内容填写在“泥石流调查表”上。见附表7
3.
1.3.11填写要求见表3—5。泥石流调查表填写要求??????????????
表3-5
条目
填写内容
水系名称
指黄河、长江、珠江、等入海河流或下游消失的内陆河流。
泥石流沟泄入主河道名
指按所用地形图上的名称填写,地形图上无河名者按地方习惯名称填入。
泥石流沟至主河道距离
现场直接量测或在地形图上量测,要注明河道水位标高。
流域面积
在1/5万地形图上量测。
相对高差
在地形图上量测。
山坡坡度
可在地形图上量测,但以现场实测为主。
植被覆盖率
指林、灌木植被的覆盖率。现场调查或收集资料。
主沟纵坡
一般采用山口以上河段平均坡降,以现场实测为主,也可用近期航片或地形图上的量测资料。分段统计时按加权平均值计算。
冲淤变幅
应在流通区或形成区实际量测。(一次变幅>2m时为严重;1-2m时为中等;02-1m时为轻微;<0.2
m时一般。)
沟口扇形地状况
应现场实地调查判别,按山口扇形地特征规定调查的内容量测填表。
补给段长度比
同一河段两岸同时存在几个不同补给源,只取其中最长的一段长度计入累计长度。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主要按现场调查结果计算确定,也可根据航片资料确定。
堵塞程度
现场调查确定,判定标准见下表。
松散物储量
通过现场调查测算或用航片资料的计算成果。
不育地质现象发育程度
一般按总贮量划级。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
现场调查量测。
?3.1.4
地面塌陷调查要点。
主要为采空塌陷,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工作查明:采空区和巷道的具体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开采时间和回填塌落、充水等情况,地表裂缝、陷坑的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和地质构造的关系,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稳定的影响,搜集建筑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3.1.5
地裂缝调查要点
调查内容主要为:
3.1.5.1
单缝特征和群缝分布特征及其分布范围;
3.1.5.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3.1.5.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
3.1.5.4发展趋势预测和现有灾害评估及未来灾害预测;
3.1.5.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3.1.6淤地坝(水土流失)调查要点
淤地坝调查内容填写在“淤地坝调查记录表”上
淤地坝调查表部分填写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淤1、淤2、淤3……淤n,或用字母代替为YU1、YU2、YU3……YUn。
(3)淤地坝(水库)名称:若有名时则真写淤地坝(水库)名,如“黄甫淤地坝(水库)”、“三道湾淤地坝(水库)”等;没有名时则填写距该淤地坝(水库)最近的村名,如“尧峁”、“新村”等。
(4)坝体类型:混凝土拱形坝、石质坝、土质梯形坝等。在陕北地区一般都因地就简,多为土质梯形坝。
(5)汇水面积:是指大气降水均汇入水库的面积。可从地形图上圈出,估算其面积。
(6)淤积体体积根据《水文调查规范》(SL
196-97)中淤积体规则概化的测算方法。根据水库、淤地坝淤积体的形状,通常将横断面概化为规则断面的锥体和拟台体,然后测算特征要素,计算体体积。我们采用拟台体公式:即
VQ
=
1/6(
B0
+
b0
+
Bm
)Ld0
式中:VQ——拟台体体积,m3;
B0——坝前断面淤积表面宽,m;
b0——坝前断面淤积底部宽,m;
Bm——淤积末端断面淤积表面宽,m;
L——坝前至淤积末端的水平距离,m;
d0——坝前最大淤积深,m。
3.2?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3.2.1
每个点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应根据设计书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和布点的目的进行详细记录和填表。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数据无误、词语准确、字迹工整清楚。
3.2.2
对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诱发因素的描述应分清主次。特别是诱发因素
的分析,应用数据说明。如降雨诱发,应尽量搜集灾害发生前的降雨时间、雨量数据;如人工切坡诱发,应尽搜集开采起始时间、年开采能力、矿石总产量、坑道位置、采矿工艺、采空区面积等资料;如抽、排水诱发,应尽量搜集抽排井孔布置、抽排时间、抽排水量、抽排前后地下水位及变化等资料。
3.2.
3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参照表3—6、
表3—7

表3—8
滑坡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表3—6
级别
滑坡(104m3)
泥石流(104m3)
巨型
>1000
>50
大型
100~1000
20~50
中型
10~100
2~20
小型
<10
<2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化?
???????????????表3—7
级别
规模
巨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20m
大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10~20-m
中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10m,或长<1km,宽10~20m
小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m,或长<1km,宽10m地面塌陷分级标准???????
表3~8
级别
塌陷面积(KM2)
巨型
>10
大型
1~10
中型
0.1~1
小型
<0.1
3.2.4?
滑坡和斜坡的稳定性分为三级,即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标准见表3~9。土洞稳定性评论标准见表3~10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
表3~9
滑坡
要素
稳定性差
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好
滑坡
前缘
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径流的冲刷之下,有
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
前缘临空,有间断性地表径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在30~45°间
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径流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
滑体
滑体平均坡度>400,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
滑体平均坡度在30~400间,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
滑体平均坡度<300,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
滑坡
后缘
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
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迹象。
后缘壁
上无擦痕和明显位移迹象,原有的裂缝已被充填土洞稳定性定性评价??????????????????????????
表3~10
稳定性分级
土洞发育
状况
土洞顶板埋深(H)或其与安全临界厚度比(H/H0)
说明
不稳定
正在持续扩展
?
正在活动的土洞,因促进其扩展的动力因素在持续作用,不论其埋深多少,都具有塌陷的趋势
间歇性地缓慢扩展
基本
稳定
休止状态
H<10m或H/H0<1.0
不具备极限平衡条件,具塌陷趋势
10m<H<15或1.0<H/H0<1.5
基本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可能复活
H≥15m或H/H0≥1.5
超稳定平衡状态,复活的可能性很小,一般不具塌陷趋势
稳定
消亡状态
?
一般不会复活
3.2.5?
对已进行勘查与治理的地质灾害,应搜集勘查程度、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及效益。
3.2.6
对重要的斜坡变形和地质灾害点,都必须绘出平面图、剖面图,必要时附素描图。并拍摄照片。
3.3?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3.3.1
野外调查记录必须按规定的调查表认真填写,要用野外调查记录本作沿途观察记录,并附示意性图件(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和摄象资料等。
3.3.2.?
危害或潜在危害属较大级及其以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进行详细调查;对于危害或威胁属一般级者可视具体特征和分布位置做控制性定点调查。
3.3.3.?
对同一类型的地质灾害,不论灾害体规模大小、是单体还是群体,都应一点一表,不允许在同一灾害体上定两个以上的观测点,也不允许将相邻两个灾害体定一个观测点。同一地点存在几种地质灾害或其环境地质问题时,可以定一点,但应分类填表。
3.3.4.?
对于乡、镇及村公所驻地,都应进行调查,如地质灾害分布,可不布设观测点,但应作好访问记录;对于一般居民点,只要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危害,均应布设观测点进行调查评价。
附表1?
民井调查记录表
野外编号
?
室内编号
?
井名
?
图幅名称
?
井口标高(m)
?
坐标
X?????????????????
Y????????????????
Z
井的位置
?
井深(m)
?
井台高度(m)
?
井口直径(m)
?
井底直径(m)
?
距地表水(m)
?
静水位埋深(m)
?
出水量
L/S
?
m3/d
?
气温(0C)
水温(0C)

气味
口味
透明度
井的类型
?
?
?
?
?
?
?
建井时间
?
井壁结构
?
洗井纪录
?
距污水坑(m)
?
水位动态
?
开采时水位变化
?
水样编号
?
水样采取深度(m)
?
井使用情况
?
地貌特征:
?
?
地层结构:
?
?
?
含水层:剖面图
备注:
调查人:?????????????????????
记录人:???????????????????????
年??
月??

?
附表2??泉










?
泉?

?
图幅名称
?




?
出露标高(m)
?
座?

X:?????????????
Y:
位置
?



时?

?
地层岩性
时?

岩????



岩?

?
顶???

?
?
?
厚?

?
底???

?
?
?
产?

?
泉的类型
?
水样编号
?
泉的产出状态
?
附近地形
?
天气(阴、晴、
雨、雪、风)

温(?C)

温(?C)

气?

口?




?
?
?
?
?
?
?




(l/s)
测定方法
?
平面及剖面示意图



?
动态变化
?????????
泉水用途
?
沉淀物及气体成分
?
工程地质特征
?
备????

?
照相编号
?调查人:????????????????????
记录人:?????????????????????
年???
月???
日附表3???????????????????????????????
煤窑(井)调查记录表
窑井名称
位置
井口坐标
建井时间
采矿登记面积
现采空区面积(Km2)
开拓
方式

设计生产能(万t/a)
实际年产量
(万t/a)(Km2)
?
?
X:
Y:
H:
?
?
?
?
?
?
开采煤层
煤层号
?
煤层顶底板
类型
岩性
厚度(m)
巷道采空区平面分布图
厚度(m)
?
顶板
基本顶
?
?
埋深(m)
?
直接顶
?
?
底板标高(m)
?
煤层
结构
?
覆盖层厚(m)
第四系
?
底板
直接底
?
?
基岩
?
基本底
?
?
开采技术条件




高(m)
?
回采工作面
高(m)
?
通风方式
?宽(m)
?
宽(m)
?
运输方式
?
长(m)
?
顶板
完整性
?
开采方式
?支护情况
?
鼓现象
?
水水文情况
矿井涌水量(m3/d)
类型
最大
最小

含水层时代及岩性
涌水状况
采空区积水(m3)
矿坑
?
?
?
?
?
?井筒
?
?
?
?
?
环环境地质
采空区地面状况
裂缝
?
井口附近
煤矸石堆放体积(m3)
?
矿井与河流距离(m)
河流最大流量(m3/d)
河流最小流量(m3/d)
河流平均流量(m3/d)
下陷
?
矿坑水性质
?
?
?
?
?
停采年限及原因
?
被调查人
?
调查人
?
调查时间
?附表4??????????????
????????水






编?

?
?
?
?
?
?
X:水库名称图幅名称坐
标Y:
水库位置
?
建库时间
?
?
坝体类型
?


(m)
?
坝顶宽(m)
?


(m)
?
坝底宽(m)
?




(m3)
?
坝前水面宽B0(m)
?
平均水体长L(m)
?
?
坝前底部宽b0(m)
?
坝前最大水深d0(m)
?
水库末端水面宽Bm(m)
?
汇水面积(Km2)
?






?






?


?


?


?


?
水库
淤积
情况
?
工程
地质
问题
水库渗漏
?


实际库容量用拟台体公式
VQ
=
1/6(B0+b0+Bm)L
d0
库岸滑坡
?
库岸坍塌
???????
调查人:?????????????
记录人:?????????????????????????????????????
日期:
附表5???????????





名??

?




省  县   乡   村
野外编号
?
滑坡时间
老滑坡   
图幅名称
?
室内编号
?
现代滑坡  
X=
 Y=
Z=滑坡类型
?崩塌?倾倒?
滑动?
侧向扩离
?流动
?复活 
滑体性质
?岩质?
碎块石
?土质 
?




地质
环境




微地貌
地下水类型
时代
岩性
产状
?陡崖????
陡坡
?缓坡?
?平原
?孔隙水?潜?
水?裂隙水
?承压水?岩溶水?上层带水
?
?
?
原始
斜坡
坡高(m)
坡度(°)
坡?

斜坡结构类型
控滑结构面
?
?
?凸形?凹形
?平直?平原
?
类型
?
?
?
产状
?
?
?










长度(m)
宽度(m)
厚度(m)
面积(m2)
体积(m3)
坡度(°)
坡向(°)
?
?
?
?
?
?
?
平?
面?
形?

剖?
面?
形?

?半园???
矩形?
?舌形?
?不规则形
?凸形
?凹形
?直线
?阶梯
?复合




?
滑体特征
岩性
?
结构
?可辨层次 ?零乱
滑面及滑带




埋深(m)
倾向(°)
倾角(°)
厚度(m)
?
?
?
?
?




地质因素
?节理极度发育
?结构面走向与坡面平行
?
结构面倾角小于坡角?
?软弱基座
?透水层下伏隔水层
?土体/基岩接触
?破碎风化岩/基岩接触?
强/弱风化层界面
地貌
因素
?斜坡陡峭 ?坡角开挖 ?坡角遭侵蚀 ?超載堆积
物理
因素
?风化 ?洪水冲蚀 ?胀缩 ?水位陡降陡落
人为
因素
?削坡过陡 ?坡后加載 ?蓄水位降落 ?植被破坏 ?渠塘渗漏
主导
因素
?暴雨 ?地震 ?工程活动




复活
诱发
因素
?降雨 ?
?地震  ?风化
?人工加載  ?开挖坡脚
?坡体切割  ?卸荷
?坡脚冲刷  ?坡脚浸润
?动水压力  ?暴破振动
滑坡示意剖面图
?
?
?
?
?
?
?
?
?
?
?
?
?
?
?
目前稳定状况
?稳定  ?基本稳定  ?不稳定
发展趋势分析
??稳定
?基本稳定
?不稳定
调查人:
  ????? 记录人:
???????????? 年  月 

?
附表6????????
??????崩




名???

?




省???????
县??????
乡??????

野外编号
?
图幅名称
?
室内编号
?

度:?????????????????

度:

?

?

地质环境







斜坡结构类型?







?陡崖??
?陡坡
?阶梯
?
?
?
?
斜?

坡高(m)
坡度(?)
坡向(?)


控制崩塌结构面
?
?
?
?凸形


?
?
??凹形
?平直
?阶梯


?
?
?
岩堆特征


锥?????

矩?????

??
锥形
??
钜形
直径(m)
高(m)
体积(m3)
宽(m)
高(m)

(m)
体积(m3)
?
?
?
?
?
?
?

?

?

?

地质因素
?节理极度发育
?结构面走向与坡面平行
?结构面倾角小于坡角
?软弱基座
?
崩塌示意图
地貌因素
?斜坡陡峭
?坡角遭侵蚀
物理因素
??风化??????
胀缩
人为因素
?削坡过陡
?坡脚开挖
主导因素
?曝雨?????????
地震
?工程活动




诱发因素
?曝雨?????????
地震
?风化?????????
坡脚冲刷
?坡体切割
目前稳定状况
?稳定
??
基本稳定
?不稳定
发展趋势分析
?稳定??
基本稳定
?不稳定
调查人:?????????????????????????
记录人:????????????????????
????????年??
月??
日附表7??????????????????
泥?
石?
流?
调?
查?

野外编号
?




图幅名称
室内编号
?
X:???????????
Y:????????????
H:
水系名称
?
位于????
乡?????
村(????
)????
°方向?????
m
泥石流与主河关系
主河名称
泥石流沟与主河关系
沟口至主河道距离(m)
?
□左岸???????
□右岸
?
泥石流沟主要参数、现状灾害史调查
水动力类型

暴雨???????
?□
冰川?????????????
□溃决????????
□地下水
沟口巨石大小(m)
φa
φb
φc
?
?
?
泥砂补给途径
□面蚀?

沟岸崩滑?
□沟底再搬运
补给区位置
□上游
□中游
□下游降雨特征
H年max
H年cp
H日max
H日cp
H时max
H时cp
H10分钟max
H10钟cp
?
?
?
?
?
?
?
?
沟口
扇形地
特征
扇形地完整性(%)
?
扇面冲淤变幅
±
发展趋势

下切

淤高
扇长(m)
?
扇宽(m)
?
扩散角(°)
?
挤压大河
□河形弯曲主流偏
□主流偏移?
□主流只在高水位偏移?
□主流不偏
地质构造
□顶沟断层?
□过沟断层?
□抬升区
□沉降区
□褶皱
□单斜
地震裂度(度)
?
不良
地质体
情况
滑坡
活动程度
□严重?
□中等?
□轻微
规模
□大?

中?
□小
人工弃体
活动程度
□严重?
□中等?
□轻微
规模
□大?

中?
□小
自然堆积
活动程度
□严重?
□中等?
□轻微
规模
□大?

中?
□小
土地利用
(%)
森林
灌丛
草地
缓坡耕地
荒地
陡坡耕地
建筑用地
其它
?
?
?
?
?
?
?
?
防治措施现状
□有??
□无
类型

稳栏??

排导??

避绕?

生物工种
监测措施
□有??
□无
类型

雨情??

泥位??

专人值守
威胁危害对象

城镇

村寨

铁路

公路

航运

饮灌渠道貌

水库

电站

工厂

矿山

农田

森林

输电线路

通讯设施

国防设施
威胁人口(人)
?
威胁资产(万元)
?
泥石流特征
溶重(t/m3)
?
流量(m3/s)
?
泥位(m)
?
泥石流综合评判
示意图
1.不良地质现象
□严重□中等□轻微□一般
4.主沟纵坡(%)
?
2.补给段长度比(%)
3.沟口扇形地








5.新构造影响
□强烈上升区
□上升区
□相对稳定区
□沉降区
6.植被覆盖率(%)
?
7.冲淤变幅(m)
?
8.岩性因素
□土及软岩□软硬相间□风化和节理发育的硬岩□硬岩
9.松散物储量(104m3/km2)
?
10.山坡坡度(°)
?
11.沟槽横断面
□V型谷(谷中谷U型谷)□拓宽U型谷□复式断面□平坦型
12.松散物平均厚(m)
?
13.流域面积(km2)
?
14.相对高差(m)
?
15.堵塞程度
□严重
□中等?
□轻微?
□无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总分
??
?
?
?
?
?
?
?
?
?
?
?
?
?
?
易发程度
□易发??????
□中等?????
□不易发
泥石流类型

泥流????

泥石流???

水石流
发展阶段

形成期

发展期

衰退期

停歇或终止期
防治建议
□?
稳栏??

排导??

避绕??

生物工程
调查人:?????????????
???????记录人:????????????????????????????????????
年???
月???
日附表8????????
淤地坝(水库)





野外编号
?
?
名?

?
?
图幅名称
?
?
坐标
X:
室内编号
?
Y:
位??

?
建库时间
?
?
坝体类型
?
坝长
(m)
?
坝顶宽(m)
?
坝高(m)
?
坝底宽(m)
?



(m3)
?
坝前断面淤积表面宽B0(m)
?
坝前至淤积末端的水平距离L(m)
?
坝前断面淤积底部宽b0(m)
?
坝前最大淤积深d0(m)
?
淤积末端断面淤积表面宽
Bm(m)
?
汇水面积(万m3)
?




岩性
?




岩性
?
坡度
?
坡度
?
植被
?
植被
?
水库
淤积
?
?
工程地质问
坝体现状
□完整?
□较完整?
□冲毁
?


实际淤积量用拟台体公式时间
题VQ
=
1/6(B0+b0+Bm)L
d0
库岸滑坡
?
库岸坍塌
?
??????
调查人:?????????????
记录人:?????????????????????????
????????????日期: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 本文关键词:水工,细则,地质,调查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0008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模板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怎么写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如何写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格式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范例参考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开头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开头语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范文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范例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格式大全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_水工,细则,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大全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格式模板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免费模板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免费格式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格式如何写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开头如何写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免费范文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免费范例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免费参考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模板下载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免费下载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模板怎么写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格式怎么写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开头怎么写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开头语怎么写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模板如何写 水工环地质调查细则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