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说明文句子赏析
时间:2017-04-27 06:50:02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说明文及赏析

赏析说明文的表达效果

(2012-02-25 20:55:15)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 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

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

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

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

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

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 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

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

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

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

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广泛”限制范围的作用,表明范围广,删去后不能体现广的程度。该词从程度上体

现了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最早”中的“最”,限制时间的作用,表明时间早的程度,该词从程度上体现了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充分”限制时间的作用,表明最大限度,该词从程度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一定”限制作用,表明有限,该词从程度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篇二:八年级

上册文学常识诗词赏析说明文做题技巧 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选自《东北日报》)。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

国的缔造者。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

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3. 《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代表作剧本《我城一少

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等。《我城一少年》《日日夜夜》《俄罗斯人》等

均获斯大林奖金。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

《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6.《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

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

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最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

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7.《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

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

《朱自清全集》里。

8.《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作者李森祥。

9.《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有《堂·吉

诃德》《洗澡》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品《围城》

10.《信客》选自《秋雨散文》。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

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秋雨散文中的《文化苦旅》。

11、《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

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12、《桥之美》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市人,当代世界画坛具

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

13、《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著名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

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

15、《说“屏” 》选自《陈从周散文》。作者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

有《说园》等。

16、《大自然的语言》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一文改写。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

17、《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科技》。作者谈家桢。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孟庆任译。作者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

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19、《生物入侵者》作者梅涛。

20、《落日的幻觉》选自《科学与生活》。作者黄文祥。

2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

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22.《陋室铬》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世

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

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3.《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

朝散文家。

24.《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

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儒

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25.《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

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

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

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北征》等

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诗因此被后人

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26.《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郦道元,字善长,

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

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

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7。《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南朝梁

代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

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的词首

开豪放之先河。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

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

28.《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瑾,宋代湖州人。

29.《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

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

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0. 《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 《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作者王维,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是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画家。 《渡

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仙”,其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登岳阳楼》选自《陈与义集》,作者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题

一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根据<<望岳>>回答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

不同,有远有近,有

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答:“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愿

望。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答: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

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

神奇秀丽景象。

4、“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答:像一把利剑把泰山分割成明暗两部分,形象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用字极富

神韵。

5、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可以看到诗

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答:(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

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 <<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根据<<春望>>回答下列问题.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杂草丛生的特点。 这

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

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赏析颔联“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第二: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伤时感

世的情感。 (二者任选其一)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

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4、本诗将眼前

景、

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抵万金”形容

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三<<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

更无人,惟有乳下

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阅读《石壕吏》,回答下列问题: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答:官差

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

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

么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

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

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

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

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

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答:”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

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5、为什么夜间出动? 答: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

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30 诗四首

一 归园田居 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篇三: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 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

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

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

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

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

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篇二: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

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

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

里六畜兴旺。 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

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

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

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答案】“在当时”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定,只说明了赵州桥的的桥

拱在当时是最长的,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讲解:1不能。2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

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xx”(加点词)体现了说明

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

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

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答:1不能;2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表明就

算其中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若删去,就表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

各道,不符合实际,“独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

答:

【答案】(1)不能;(2)因为“最主要”是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它表明水是征服

沙漠的根本武器,但还有其他方面的手段或方法,若删去,就变成水是征服沙漠唯一的方法,

不符合实际,“最主要”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

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方法讲解。

1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2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答题模式讲解。(1)举例句;(2)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3、例题讲解。(请在《复习指导》p.41《中国石拱桥》<片段>中找出两个体现说明语言准

确性的语句,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讲解:1不可以;(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

【答案】(1)不能。(2)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补充介绍限制性的词语。

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篇三: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1、答题模式讲解:○

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

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

越少了。

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

答: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不能。○2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1、答题模式讲解:○

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xx”(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

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答:○“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

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

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若删去,就表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各道,不符合实际,“独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 ...

答: (三)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方法讲解。

1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

2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

2、答题模式讲解。(1)举例句;(2)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3、例题讲解。(请在《中国石拱桥》<片段>中找出三个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语句,并分别

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

②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

③《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

(四)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不可以;1、答题模式讲解:○(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

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

换成“很”,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

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

试说明理由。

答: ▲▲补充介绍限制性的词语。

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

三、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一)两者的概念。

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

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

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

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二)两者在考试中的题型。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区分平实语言和

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

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

(1)修辞: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有气势,

富有感染力。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

议论抒情则可以准确地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描写、议论、叙述经常配合使用。)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某段)综合运用 (从“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选择)的表达方式,如??(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准确、形象生动,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3)表现(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法、虚实结合法、衬托法、多觉感受法(视觉、听觉、

嗅觉、触觉、味觉)、形色结合法等,既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又可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

(4)句式:长短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3、试题演示(A)

“海之恋”入口广场后面是题为“渔港船歌”的休闲景区,景区设计成一个半月形的小港湾,

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景区里面停泊着从湛江各处渔港搜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渔船,小的是仅能容两人的舢板,大的有几百吨的远洋拉网渔船。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依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明月当空的夜晚游园,坐在船上,无论是小憩还是畅饮,都自然的会生发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赞叹。

▲▲请结合具体语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文段语言的特色及其表达效果。——《美丽港城的标志性公园——渔港公园》(P.43-44)

4、试题演示(B)

近海吃海,蟹是少不了的海鲜。湛江是美食天堂,更是吃蟹的天堂,每年九月十月,都是

嗜蟹者最快乐的日子。而这时的宾馆饭店,酒楼食肆,蟹是餐桌上最受欢迎的主菜,蟹的种类,菜式也非常的多。除名贵的膏蟹外,也有较便宜清甜的肉蟹、花蟹。清蒸油焗,生炒酥炸;酱醋油盐,甜酸香辣,蒜茸姜葱,椒盐药膳,烹饪方法多种多样,任君选择。外地客人到湛江,总希望品尝湛江蟹的滋味,也以此为一乐。他们学着湛江人.持鳌举酒,边剥边吃,淘醉之时,舔指回味,其乐无穷,真是做神仙也不过如此了。到湛江吃海鲜,品尝螃蟹,大饱口福,如今已成了到湛江旅游的一大乐趣。《复习指导》P.40《湛江的美食——螃蟹》

▲▲请从句式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末段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答:

5、牛刀小试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

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苏州园林》)

请结合具体语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文段语言的特色

及其表达效果。

四、课堂达标练习。

(一)2014湖北省宜昌市茱萸之谜(12分)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

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

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

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

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

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

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

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

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

ì)的“捧箧萸香遍”

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

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

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

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

2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两个方面即可)(2分)

22.文段⑥为了说明茱萸辟邪除害的医学根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两种。(2分)

23.文段⑦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24.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来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4分)

25.积累链接:文中说“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请写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菊的诗句。(2分)

(二)2014辽宁省丹东市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9—33题。(共15分)

马航客机为何会失联

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大搜索行动举世瞩目,牵

动人心。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一架先进的客机为什么会发生突然失去联系的情况?要了解个中缘由,那就先要从飞机是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的说起。

⑵正常情况下,飞机会通过多种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以波音777为例,这种

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其中高频通信系统是远距离通信系统,通信距离可达数千千米。近距离的甚高频通信系统最为常用,在高度为300米时作用距离为74千米。因为起飞和降落期间是飞机和地面联系最频繁的时间,也是飞行中最容易发


说明文句子赏析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03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