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
时间:2019-07-23 11:23:59 来源:76范文网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 本文关键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探讨,翻译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 本文简介:摘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要素,彰显了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生活。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例,对民俗文化语用翻译进行了尝试,论述了翻译中要遵循顺应原则,采用的多种翻译策略,目的在于更好的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并为跨文化翻译提供新的翻译视角。关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 本文内容:

摘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要素,彰显了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生活。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例,对民俗文化语用翻译进行了尝试,论述了翻译中要遵循顺应原则,采用的多种翻译策略,目的在于更好的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并为跨文化翻译提供新的翻译视角。

关键词:民俗文化;语用翻译;顺应原则

一、引言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民族聚居地民众共同创造的风俗生活习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传承于民间的本质文化,它集中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理念,生活态度和信仰。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其少数民族种类达到49个,位居全国第二。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风格迥异,内容丰富,古韵浓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贵州已成为旅游大省,并享受“多彩贵州”等彰显当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美誉。在全省各级政府对贵州原生态文化进行大力宣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涌入贵州。根据贵州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贵州接待游客4.71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4382.06亿元,贵州旅游持续出现“井喷”。然而,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还没得到广泛认识,这是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缓慢,我省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译文不充分,对民俗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引起的(许岚,2017)。本文拟从语用学顺应原则的角度,对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行跨文化翻译探索,旨在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提供全新的视角。

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跨文化视野

语用翻译是新兴的交叉学科,语用学关注语言的使用及语言使用者间构成的关系。语用学讨论特定语境中交流双方对话语意义的理解。翻译则寻求目的语和源语言的对接,以求顺利传递源语言信息。语用学中的顺应原则认为语言具有顺应性、商讨性和变异性的特征,语言使用是有意或无意的持续选择过程,受到言内因素和言外因素的共同影响(Guttea,1991)。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实际是根据顺应原则,从交际目的和交际语境而不断进行话语理解的。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交际,由源语作者、译者、目的语读者三方共同构成交际的主体。译者在进行民俗文化翻译时,要考虑翻译目的,读者认知能力以及翻译语境,处理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跨文化问题,在选择语言的过程中通过翻译策略完成语言转换。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特有生活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文化是可以习得或传授的知识(孟俊一,2008)。文化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变化性的特点,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文化的这些特点,使跨文化交际成为了可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思维模式、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活动方式上都会有所不同,这就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为了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译者需要对二元文化进行协调和兼容,降低文化冲突,实现交际的语用目的。较为理想的状态是译者进行文化融合,创造交际双方都能接受的新文化(金惠康,1998)。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要求译者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并在翻译中进行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的根本目的在于将民族的特色习俗、传统、文化进行对外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是一种将语言、体例、文化纳入其中跨文化交际活动。英汉两门语言的风格文体都大不相同,英语要求语言自然朴实,简单明了;汉语则追求言辞华丽,对仗工整。因此,在进行跨文化语用翻译时,要注意译文的可读性,做到内外有别。在进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时,读者的认识水平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将译文以西方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呈现,迎合读者的心里期待和阅读需求。

三、语用学顺应理论下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

1、翻译的标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的语用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宣传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民俗文化。在翻译中如果不考虑语用目的,译文则很难被读者接受。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有些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对民俗文化进行了删减。如阿瑟·韦利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直接译成了《猴子》,并将其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大量移除。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读者出现民俗文化理解障碍,但这种译文却让整本书逻辑不清,衔接不上,译文不能原汁原味的反映原文内容,更不能体现原文的中国民间文化,使这部经典之作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因此,在语用学顺应理论下,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应以读者为导向,达到文化交流的语用目的。这就要求译者既要译出民俗文化的字面含义,又要交代其文化背景,还要保持其地方特色,凸显民族底蕴,以实现民俗文化语用翻译的目的。因此,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标准为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对英汉两门语言有较高的造诣,还要通读历史,走乡窜寨,与当地居民攀谈,了解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由来和传承。此外,译者也要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在翻译时实现源语言和目的语的语言转换和文化转化,达到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的目的。2、翻译的原则在翻译理论发展过程中,翻译学家就翻译的“文”和“质”,“直译”或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展开讨论,但就民俗文化翻译而言,多数学者赞成采用“意译”为主的翻译策略,“归化”为主的翻译原则(Verschueren,1999)。从顺应论讲,翻译的目的在于向目的语读者传播信息,只有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认知需求,读者才能更好的理解译文的信息。因此,翻译不是简单的词句的语码转换,而是语体语篇上的顺应,更是两种语言间语境和文化的顺应。但是,民俗文化翻译的文化顺应很难实现,因为两种语言间几乎没有对应的文化信息。尽管如此,在民俗文化翻译中,还要遵循动态顺应原则。民俗文化翻译的顺应原则首先体现在顺应目的语文化上。目的语文化和源语言文化有加大的差异,在翻译时,要以读者为导向,通过意译、音译加注、直译加注等翻译策略帮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行民俗文化翻译时,还需动态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结构。汉英两门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门语言在构词、组句、篇章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多用主动语态,英语多用被动语态(许岚,2006)。汉语注重意义上的连贯,英语强调形式上的衔接连贯。在翻译时译者要顺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选词、句式和语篇层面符合目的语要求,才能被读者接受。例如,“山标是贵州黔东南侗族流行的标记。打上山标,则表示杂物、荒地、柴火等有主,其他人不得侵占”。在进行翻译时,为顺应目的语结构,可将此文译为“AnindicativemarkisusedintheDongareaofsoutheastGuizhou.Peopleputastrawmarkaroundtheirbelongs.Itshowsthattheoddsandends,wastelandorfirewoodhasbeenownedandothersarenotallowedtooc-cupy”。“山标”是侗族人民常用的标志,由于它蕴藏了民俗文化含义,如果不加以说明,外国读者就会遇到理解障碍。在翻译时,将“山标”直译成“Hill-sign”显然是不妥当的,为了表达含义,笔者将其意译为“Anindicativemark”,以搭建和目的语的链接,实现顺应原则。此外,在翻译时,笔者对该概念还进行了补充说明“Peopleputastrawmarkaroundtheirbelongs”,以让西方读者更好的了解这一习俗。在句子结构上,考虑到英语重形合的特点,译文中增加了连接词“and,or”,并将汉语的主动语态变成了被动语态“…等有主”,“hasbeenowned”,“不得侵占”译为“arenotallowedtooccupy”。再如“八仙乐队是贵州布依族举行婚礼、寿宴、立房等庆祝活动请来演奏,助兴的乐队。亲朋好友有时也会请来乐队祝贺,乐队间相互竞赛,非常热闹”。根据动态顺应目的语原则,考虑文化和语句两个主要因素,本句可译为“TheBaxianbandinBuyi,isabandofeightpersons,eachpersonplaysanin-strumentoftheBuyipeople.Onoccasionslikeweddings,birth-daysforoldpeopleaswellashousebuildings,thebandwillbeinvitedtocelebratebyfriendsandrelatives.Thebandsplaymusicandcompetewitheachother,whichmakestheatmosphereveryhappy”。在本段的翻译中,“八仙乐队”是贵州布依族特有的民俗文化,笔者采用了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对该特色文化进行了文化翻译,以达到顺应读者认知水平的目的。同时,还对句式进行了调整,将“贵州布依族举行婚礼、寿宴、立房等庆祝活动请来演奏,助兴的乐队。亲朋好友有时也会请来乐队祝贺”整个部分译为“Onoccasionslikeweddings,birthdaysforoldpeopleaswellashousebuildings,thebandwillbeinvitedtocelebratebyfriendsandrelatives”。从句式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以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将状语放在了最前,并将主动语态改为被动语态,增加了连接词。在民俗文化翻译中的最大困境是源语言和目的语缺少对应文化。翻译时译者可通过意译、音译加注、直译加注等翻译策略适应读者的认知需求。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交际,目的是跨文化传播。因此,加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弘扬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扩大读者认知语境也是实现语用翻译不可缺少的重要策略。

四、结语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是跨文化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浓厚,历史悠久,在进行翻译时,要遵守语用学的顺应原则,从文化和语言两个方面满足目标读者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采用意译、音译加注、直译加注等翻译策略帮助读者充分理解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加强民俗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扩大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许岚 单位: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0327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模板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怎么写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如何写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格式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范例参考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开头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开头语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范文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范例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格式大全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_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探讨,翻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大全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格式模板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免费模板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免费格式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格式如何写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开头如何写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免费范文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免费范例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免费参考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模板下载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免费下载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模板怎么写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格式怎么写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开头怎么写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开头语怎么写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模板如何写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语用翻译探讨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