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
时间:2019-10-12 13:23:20 来源:76范文网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 本文关键词:汉语,留学生,习得,特征,拒绝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 本文简介:摘要: 汉语拒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用语,对我们日常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汉语拒绝语的特征研究,发现汉语拒绝语具有隐含性、多样性、差异性和语境依赖性等特征,丰富了汉语拒绝语的本体研究;通过对留学生习得拒绝语情况的考察,发现留学生在使用拒绝语时会出现否定词使用不当、修饰语使用不当和受文化因素影响等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 本文内容:

  摘    要: 汉语拒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用语,对我们日常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汉语拒绝语的特征研究,发现汉语拒绝语具有隐含性、多样性、差异性和语境依赖性等特征,丰富了汉语拒绝语的本体研究;通过对留学生习得拒绝语情况的考察,发现留学生在使用拒绝语时会出现否定词使用不当、修饰语使用不当和受文化因素影响等问题,进而分析原因并得出汉语拒绝语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 汉语拒绝语; 特征; 习得; 教学;

  Abstract: As a special communicative language,Chinese refusa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ur daily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refusal,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refusa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plicitness,diversity,difference and context dependence,which enriches the ontology of Chinese refusal. By investigating the acquisition of refusal by foreign student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mproper use of negative words,improper use of modifiers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when foreign students use Chinese refusal.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draws som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teaching of refusal in Chinese.

  Keyword: Chinese refusal; features; acquisition; teaching;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离不开语言,研究日常交际用语有利于人们准确地表达思想或情感。目前对礼貌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招呼语、问候语、道歉语”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相比之下,汉语拒绝语的研究以及成果并不是很多,对拒绝语的特征及习得研究,有利于丰富前人对汉语拒绝语的研究成果,同时对第二语言中拒绝语的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一、国内汉语拒绝语的研究

  国内对拒绝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角度首先从语用学开始,开端是马月兰对中美拒绝语策略进行的对比研究[1]。主要的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拒绝语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马月兰(2000)选取了5个拒绝语情景作为分析语料,介绍了11种语篇深层拒绝策略,通过大量用例的对比,揭示了中美语篇深层拒绝策略的共性,提出汉语拒绝语和美语拒绝语之间存在着语用等值群,而区别在于它们有不同的语用移情[2]。王爱华(2001)用Brown&Levinson的实验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汉语和英语的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并表明了Brown&Levinson理论的普遍性,认为中美两国人都偏爱间接拒绝言语行为,但中国使用拒绝的方式上更为间接[3]。
 


 

  2.对拒绝语影响因素的研究

  影响拒绝语使用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年龄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亲密距离、交际对象、话语环境等。王爱华、吴贵凉(2004)以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为基础,通过数据收集,分析汉语和英语的9个情景里的4个社会因素评估的平均值,得出社会距离、社会权利、拒绝言语行为的难易程度和情感因素均影响中美拒绝言语行为[4]。

  3.对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过程中拒绝语的研究

  这一研究角度主要以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和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为主。王邵斌,李玮(2007)通过对中、澳两国的三组受试者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国学生使用英语表示拒绝时在语义成分选择、语义成分的顺序、内容和频率四个方面发生的语用迁移,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5]。

  二、汉语拒绝语的特征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拒绝”一词解释为“不接受(请求、意见或赠礼等)”1。因而,我们将“拒绝语”定义为“不接受或拒绝对方言语行为的语言表达形式”。汉语拒绝语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实际的表达情况,把拒绝分为直接拒绝与间接拒绝;根据语气分为强烈拒绝与委婉拒绝[6]。从不同的拒绝语类别中可以发现拒绝语自身的特点也非常鲜明,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隐含性

  汉语拒绝语的隐含性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的意图较为隐含,话语形式的透明程度不高,真正意义隐含在话语之中,可进一步将隐含性理解为话语意义的深层性。拒绝言语行为发生在一定的语篇当中,张德禄(2000)在谈语篇连贯时讲到有的语篇的隐含信息不是通过情景语境可以得到,而是通过讲话者和听话者共知的信息和共享的文化背景信息得到的[7]。所以,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要准确理解语篇所传达的隐含信息则需要交际双方文化背景相同。拒绝语作为一种“不友好”的礼貌用语决定了交际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而人们为了避免这种“不友好”的局面出现往往利用拒绝语隐含性这一特征来实施拒绝。如下用例:

  (1)A:今天天气这么好,放学后我们一起去公园玩吧。

  B:今天我想在家复习功课。

  (2)A:今天晚上我们去看电影吧。

  B:我还没想好,要不下次再说吧。

  “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所要传达的意义相同,是说话者使用了传达话语意义的最简单的策略结果,当听话者意识到说话者采取了这种策略的时候,该话语的意义才能得到理解”2,所以,仅仅只通过字面意义是无法准确理解邀请者的意图,只有听话者意识到说话者采用了何种策略才能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态度。例(1)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A想邀请B放学后去公园玩,而B没有直接表示拒绝,但是我们知道B已经隐含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放学后不想和A去公园玩而是想在家复习功课;例(2)中B采用中国人惯常使用的拒绝话语“下次再说吧”来隐含地表达拒绝。

  2.多样性

  汉语拒绝语的多样性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表达拒绝的方式不仅仅是使用简单的拒绝用语,而是通过多种表达形式、运用多种表达策略来实施拒绝。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利用问句形式表示拒绝

  (3)A:你能帮我去图书馆借本书吗?

  B:怎么办?我和别人约好去操场跑步,下次好吗?

  在例(3)中,A发出请求之后,B首先以问句“怎么办?”来表示自己无法帮助A的无奈之情,并解释拒绝原因,最后再次运用问句“下次好吗?”表示自己愿意下次给予帮助,维护了请求者的“面子”。

  (2)利用转折形式表示拒绝

  (4)A:这个周末我们出去聚餐吧。

  B:我很想去,但是我已经和别人有约了,不好意思啊!

  在例(4)中,B在拒绝A`的邀请之前,首先在情感上表示同意A的邀请,随后运用转折句委婉地表达拒绝的理由,从而避免了伤害双方的关系。

  (3)利用重复形式表示拒绝

  (5)A:这么多书,需要我帮忙吗?

  B:不用,不用,我自己一个人可以的。

  在例(5)中,A在表示提供帮助时,B重复使用直接拒绝语形式表达拒绝。一般而言,直接拒绝用词直白,若使用不当,则会违背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而重复使用直接拒绝语则缓和了这种冲突。

 (4)利用非言语手 段表示拒绝

  (6)A:你喝牛奶吗?

  B:(摇了摇头)

  非言语行为表示拒绝是拒绝言语行为的一种,有时在拒绝时甚至比言语更能让人接受。例(6)中,B使用身体动作回答,往往邀请者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拒绝方式。

  (5)拒绝时增加语气词

  (7)A:你可以先休息一会儿再写作业。

  B:哦,不用了,我还是抓紧时间写作业吧。语言的表达离不开语气词,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使用语气词可以缓和语势,避免出现语气生硬。在例(8)中,A提出建议,B在表示拒绝时首先使用语气词“哦”表示领会了A的建议,然后直接拒绝A的建议,最后在句尾加上语气词“吧”则缓和了直接拒绝的强烈语势。

  (6)拒绝时增加礼貌用语

  (8)A:今天星期六,我们晚上去看电影吧。

  B:谢谢,我想我可能没有时间。

  例(8)中B在实施拒绝时先用“谢谢”表达被邀请的感谢之情,符合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使拒绝更为得体。

  综上,语言具有多样性,在实施拒绝时可采用多种表达形式和语用策略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3.差异性

  上文中已经介绍了影响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诸多因素,如亲密距离、社会权势、情感等。因此,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因素不同势必会导致实施拒绝语时产生差异。古代的礼乐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讲究“上下有别,主次有分”,社会权势成为影响中国人日常交流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社会权势”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来举例说明汉语实施拒绝语所表现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B的社会权势比A大

  (9)A:晚上可否请您一起用餐?

  B:不了,吃饭就不必了。

  一般权势大的人拒绝权势小的人不考虑拒绝带来的消极影响,多采用直接拒绝,语言简单直接,语势强烈。

  (2)B的社会权势比A小

  (10)A:明天上午九点准备给大家上安全教育课,请各位同学准时参加。

  B:老师,明天上午我们有课,恐怕不行,能不能换个时间呢?谢谢。

  一般权势小的人拒绝权势大的人会考虑到对方是否能接受拒绝,大多采用间接拒绝,用词礼貌丰富,语气缓和,并充分解释拒绝理由。

  (3)A与B社会权势相等

  (11)A:把你上课的笔记借我看一下。

  B:不行,我正在用。

  一般权势相等的人实施拒绝时多采用“直接拒绝+简单说明理由”的形式。因为说话双方并没有级别之分,不需要考虑太多因素,但是为了不损害双方的感情会适当说明理由。

  4.语境依赖性

  汉语拒绝语的语境依赖性是指在实施拒绝时,说话者根据对话环境表达拒绝,所表达的话语意义依赖语境而存在,脱离语境则对话无法进行。也就是说,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中说话者所表达的意思不同,正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需要针对具体语境来判断。如下面两种语境:

  (1)家庭话语环境(A、B为父子关系)

  (12)A:这个星期我们一起去郊游吧。

  B:不去了。

  (2)学校话语环境(A、B为同学关系)

  (13)A:这个星期你来我家玩吧。

  B:不去了。

  A:没事的,我妈妈上次就让我邀请你来我家玩。

  B:那好吧,谢谢你了。

  例(12)双方关系亲密,对话环境比较轻松,可直接从口头语言理解回答者所表达的意思,“不去了”即表示拒绝对方的邀请;例(13)双方是同学关系,对话环境相对例(12)来说不够亲密,“不去了”往往表达的不是B的真实想法,实属含蓄心理,但是在语境中,邀请方明白回答者的心理所以选择进一步邀请,则双方交际顺利结束。

  从这两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表达形式的内涵义根据语境的需要呈现出不同的意义,语境支撑双方正确理解彼此的意思。

  三、留学生汉语拒绝语的习得

  由于语言水平再加上对汉语拒绝语的特征理解不够,留学生在习得拒绝语时会出现很多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对留学生的习得偏误进行收集,在真实的语料当中发现出现偏误的原因并得出教学启示。

  1.留学生习得拒绝语的偏误分析

  偏误是由于学习者对语言规则掌握不足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不容易改正,反映了学习者语言掌握的实际水平[8]。留学生在实施汉语拒绝言语行为时会受到母语、目的语以及文化差异等影响,从而产生语用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直接拒绝语中否定词使用不当出现的偏误[9]

  直接拒绝是不考虑其他因素、直接不接受或不答应对方的请求、建议或赠礼等言语行为。最常见的形式是使用否定词如“不”“不能”“不可以”等,但这些否定词使用条件不同,留学生在使用时往往会产生混淆。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a.将“不可以”误用为“不能”。如:

  (14)A:中午你可以和我一起吃饭吗?

  B:不好意思,中午我不可以和你一起吃饭。(“不可以”应改为“不能”)

  这类偏误产生的原因是留学生没有掌握汉语表不可能的否定回答的用法。汉语中“可以”和“能”都表示可能,但是汉语中表不可能的否定回答形式是“不能”,因为“不能”表示客观上没有条件做某事,常用于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请求,而“不可以”则有禁止的意味[10]。

  b.将“不要”“不必”“不需要”误用为“不用”。如:

  (15)A:看你东西有点多,我帮你背包吧。

  B:不要/不必/不需要,我自己背。(“不要/不必/不需要”应改为“不用”)

  出现类似偏误主要是因为留学生没有分清“不要/不必/不需要”、“不用”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前者带有不礼貌的意味,很少拒绝别人提供帮助时使用;后者则是经常用于日常拒绝别人的提供或请求当中。

  (2)间接拒绝使用修饰语出现的偏误

  一般而言,汉语拒绝语的修饰语包括道歉语、称呼语、语气词等,在句中起修饰作用[11],以用来缓解拒绝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语气词具有缓和语气的作用,给人一种亲切感,留学生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往往忽略语气词的作用使拒绝显得生硬;道歉语和称呼语使用时产生的偏误多在于没有理解其真正语用意义。如下面用例。

  a.道歉用语使用不当。如:

  (16)A:你有多余的铅笔可以借我用一下吗?

  B:对不起/请见谅,我没有。(“对不起/请见谅”应改为“不好意思/抱歉”)

  “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请见谅”都是汉语中常见的道歉词语,但是这些词语在语用功能上存在着区别。在表达歉意时,“对不起”多出现于正式的场合,比如会议或演讲,在非正式的日常交际中则用“不好意思”[12];“请见谅”文言色彩比较重,多用于正式场合;“抱歉”和“不好意思”用法相似,但前者稍显书面色彩。

  b.称呼语使用不当

  (17)A、B是同学关系

  A:你能来参加今晚的晚会吗?

  B:谢谢您,晚上我还要上课,不能去了。(“谢谢您”应改为“谢谢你”)

  出现这类偏误主要是因为留学生分不清“你”和“您”的区别。在汉语中“你”是第二人称,用于同辈或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您”是“你”的尊称,带有尊敬的感情色彩,一般用于晚辈对长辈的称谓,有时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相对来说不常用。

  (3)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产生的偏误

  上文谈到汉语拒绝语具有隐含性,而理解隐含性这一特征需要对对方的文化背景以及采用了何种交际策略有所了解。中国人追求群体主义,讲究和睦相处,习惯于隐含地表示拒绝,常采用间接拒绝;西方人追求个体主义,讲究平等,在拒绝别人时直接明了,很少隐含地表示拒绝。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留学生在习得拒绝语时受到母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偏误。例如:

  (18)A:你能告诉我们这道题的答案吗?

  B:不能。

  B采用直接拒绝是符合西方人的观念,但违背了中国人的交际习惯。如果B要表达拒绝,应该先表达歉意再说明理由,如:“不好意思,这道题我还没想好,可能无法回答”,这样才符合中国人的交际方式,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交际的失败。

  2.教学启示

  分析留学生习得汉语拒绝语时的常见偏误,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留学生汉语拒绝语的习得,提高其语用交际能力。汉语拒绝语的习得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三个方面。

  (1)扩大拒绝语教学比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起其他礼貌用语,拒绝语因其复杂性更难习得。一方面,教师要扩大拒绝语的教学比重,并且有规律、有意识地教授拒绝语,如在讲解其他礼貌用语时提醒学生再次复习之前学习过的拒绝语的相关内容,即重视旧知识的复现。另一方面,要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比如学习各种否定词时,教师可以选用趣味性比较强而又日常化的语料,并且灵活运用教学法如情景再现法,营造拒绝语发生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真实感受拒绝语否定词运用的环境及条件。

  (2)分析偏误并进行针对性教学

  偏误对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偏误的收集,并将偏误分为句法偏误、语义偏误、语用偏误等,再分析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同时针对不同国别的学生所出现的偏误进行目的性教学,比如分析道歉语“对不起”使用泛化的原因时,要考虑这种偏误是存在于所有留学生当中还是仅仅只存在于母语为英语国家的学生,还要考虑到出现的原因是受母语知识负迁移影响还是自身语言能力不够,然后找出解决办法并将类似具有典型性的偏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引起学生重视,并能有效减少类似偏误出现的次数。

  (3)加强“拒绝”文化教学,提高留学生文化敏感度

  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学习一门语言必须掌握相关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留学生在习得拒绝语时必须学习相关文化,充分掌握拒绝语语用使用的条件及特点。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与“拒绝”相关的文化教学,如介绍中国人的“人情观”“面子观”等文化在拒绝语的使用中的体现,让学生更加熟悉拒绝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13];其次,选取典型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在例子中学习拒绝语。例如:

  (19)A:你的词典能借我用一下吗?

  B:不行。/不好意思,我现在也需要用,你再找别的同学问问。

  对于A的请求,B的两种回答表达的都是拒绝的意思,但二者存在语用差异。中国人一般采用的是间接拒绝,多用后一种方式回答,前面的回答会伤害双方的感情。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对比教学,加强留学生的印象。最后,注重培养留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文化教学以其自身的趣味性要比纯粹的语言教学更容易被留学生接受。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堂学习逐渐转向自觉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注重培养留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在课外多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使学生在融入语境中真切地感受到拒绝语所体现的文化,从而快速习得拒绝语。

  结语

  对汉语拒绝语的研究可以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避免产生语用错误。对于留学生来说,习得汉语拒绝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想成功习得汉语拒绝语就必须理解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使用条件,并且对相关的传统文化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上,汉语教师要根据留学生习得汉语拒绝语的情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并且能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拒绝语的教学,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习得汉语拒绝语。

  参考文献

  [1]吉晓彤.国内拒绝语研究综述[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6):100-102.
  [2] 马月兰.中美拒绝语策略共性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8):45-48.
  [3]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178-185.
  [4]王爱华,吴贵凉.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社会语用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6):66-72.
  [5]王邵斌,李玮.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研究——一项实证考察[J].外语学刊,2007(4):77-81.
  [6]唐玲.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及东南亚华裔留学生的习得情况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49-55.
  [7]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3):103-109.
  [8]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94-197.
  [9]刘传清,郭煜.留学生拒绝语习得偏误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55-58.
  [10]蔡晓丽.日韩和东南亚留学生习得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11]王雪.对外汉语教学中拒绝表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2]李晓华,杜佳.“对不起”与“不好意思”的语用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2(3):45-57.
  [13]王玺.魏晋南北朝至今汉语对话体文学作品中拒绝语的变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5.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703页。
  2吕叔湘等着,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88页。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1661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模板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怎么写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如何写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格式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范例参考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开头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开头语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范文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范例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格式大全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_汉语,留学生,习得,特征,拒绝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大全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格式模板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免费模板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免费格式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格式如何写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开头如何写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免费范文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免费范例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免费参考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模板下载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免费下载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模板怎么写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格式怎么写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开头怎么写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开头语怎么写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模板如何写 汉语拒绝语的特征及留学生习得分析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