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时间:2019-11-07 13:49:18 来源:76范文网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本文简介:

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地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本文内容:

第一单元
我爱阅读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地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我的“长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学生自识字以来一直在阅读,本组教材将其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认读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单元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11课时
单元进度安排:
《窃读记》--------------------------2课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课时
《走遍天下书为侣》------------------2课时
《我的“长生果”》-------------------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3课时
《回顾·拓展一》--------------------1课时
1、《窃读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认真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认读生字与写字:
如“目的地”的“的”读
dì;“踮起脚尖”中的“踮”
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
zàn;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词语的含义:
3.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4.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默读第3自然段:
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2)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
(3)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
(4)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4.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一)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认真阅读课文。
2.用--画出“我”窃读时的样子;用﹏﹏画出“我”窃读的方法。并同桌交流体会。
(二)细读品味,领悟运用
1.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们谈各自的体会。
2.重点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1)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2)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联系生活说一说。)
(3)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3.默读5~10自然段:
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1)“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2)“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3)“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4)“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5)“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6)“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4.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1.引导: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3.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4.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四、达标训练:
1.填空:
课文以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指名认读。
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5.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四、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一)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二)归纳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附:板书设计教学后记:3、《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背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并结合课文,交流感悟,教师注意评价多样性的引导。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说明“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板书:常读常新)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板书:思考、品味、小结……)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这一过程,简单理解,重点读中感悟。)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
“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四、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板书:以书为侣:原因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二、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根据学情安排教学,下面为预设顺序,注意体会以比喻的表达方式为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完善板书: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四、课堂达标
1.选字填空




)反


)人


)划

)天




)写


)爱


)旁

)排
2.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换成另外的词,并保持句子意思不变。
(1)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2)我会在脑子里继续八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4、《我的“长生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
2.板题: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过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理解课文。
3.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自学时间8分钟。
4.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桌讨论其中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1.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品读课文,积累词句
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五、课堂训练
1.写出有关读书的词语和描写秋天的词语。
2.抄写文中的优美词句。
附: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口语交际
习作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2.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交际与习作。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1.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2.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2.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教学后记:《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并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及体会。
3.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这一阶段的学习收获。
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感受到乐趣了吗?哪些乐趣?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读书的乐趣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乐趣和体会的?把你读书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的读书例子来谈体会。
2.请学生把搜集的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3.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佑铭。
4.请学生在名言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三、展示台
1.组织学生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
说说自己在假期读了哪些书?介绍其中一本书的梗概,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出示阅读记录卡,请学生观察,说怎样做阅读记录卡。
3.鼓励学生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
(1)你家里有哪些书?它属于哪一类?教师随机板书。鼓励学生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
(2)为了让班里的图书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图书快速有效的流通,你有什么好方法?(制定借阅规则)
(3)引导学生制定借阅规则。
(4)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以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单元后记:第二单元
月是故乡明
单元教材分析: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单元教学目标:
1.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单元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单元进度安排:
《古诗三首》--------------------3课时
《梅花魂》----------------------2课时
《桂花雨》----------------------2课时
《小桥流水人家》----------------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2课时
《回顾·拓展》------------------1课时
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细读理解,品读感悟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有几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一)感悟思想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交流学习体会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四、课堂达标
1.解释带点的字。
意万重

欲作
复恐
山一程

2.根据诗词内容填空。
(1)《泊船瓜洲》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诗人;《秋思》的作者是朝的诗人;《长相思》的作者是
朝的诗人

(2)本课中的三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但是表达的方法各不相同,《泊船瓜洲》是
抒情;《秋思》是
抒情;《长相思》则融与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6.《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课外知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外祖父介绍梅花的段落,体会外祖父的内心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花?
2.观看梅花园,梅花诗:梅花自古就是人们称颂的对象,人们通过种种方式表达对梅花的喜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本文写的什么?
2.引导学生围绕“外祖父爱梅花“质疑: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
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看梅花?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一)轻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最能体现外祖父爱梅的词句。
1.把你画出的词句读一读
2.重点引导感情朗读第3段,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的感情。
(二)理解重点段落。
体会“外祖父为什么酷爱梅花?“从外祖父爱惜墨梅图,送墨梅图和梅花绢给我要看出外祖父酷爱梅花,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梅花呢?
1.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这段话,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听
3.重点指导感情朗读
①指名朗读,分句朗读
②师范读
③你认为应怎样读?应读出哪些词语?
④指名再读读,评议
⑤齐读
4.小结外祖父介绍梅花的用意,相机介绍我国有骨气的人物,领悟:“梅花魂“。
①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观看英雄人物图
②你还能举出一些具有梅花秉性的人吗?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
5.自由朗读这段话,谈谈自已的感受
(三)自由朗读全文
1.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2.把文中体会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了解了梅花,了解了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我们应该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骨气,不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顶天立地,应该像外祖父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课堂达标
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改为反问句)

2.一枝画梅,
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附:板书设计教学后记:7、《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2.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五、课堂达标
(一)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1.“箩”的部首是
,除部首外还有

画,可组词为

。它的同音字有、
等。
2.“杭”的音序
,音节

,它是
结构的字,换偏旁可组成新字



等。
(二)下面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2.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花树那样有姿态。


3.我一摇,桂花纷纷落下,真像下了一阵桂花雨。



4.难道桂花糕不香吗?



附:板书设计教学后记:8、《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2.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4.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4.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3.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4.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五、达标测试
(一)词语充值卡。

)(
)盛名

)气(
)成

)天(
)地

)(
)是非

风(
)雪(


)(
)不绝
(二)写出反义词
喜欢(
)凉爽(


潮湿(


充足(


清澈(


流通(

附: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2.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淡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3.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二、大胆想象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六、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重点: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准备:
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1.“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2.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3.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4.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二、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1.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2.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3.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4.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5.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四、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1.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2.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3.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五、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1.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单元教学后记:第三单元
说明性文章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本组教材的几篇课文是以前学习说明性文章的延伸与发展。选编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尝试运用说明的方法介绍事物。
2.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课时安排:
《鲸》-----------------------2课时

《松鼠》---------------------1课时
《新型玻璃》-----------------2课时
《如没有灰尘》---------------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三》---------3课时

《回顾·拓展三》-------------2课时
9、《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会运用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来写简单的说明文。
2.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鲸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海洋生物么?
2.你们喜欢的海洋生物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海洋,了解充满魅力的鲸。板书课题:鲸。
3.课前,已经让你们搜集有关鲸的资料,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一)出示自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肺部、判断、胎生、过滤、又粗又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二)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问同桌或找资料等方法解决这些生字生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
三、归纳总结,把握要点
1.抽生读课文,了解生字掌握情况,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2.找生板书这课生字词,共同学习这些生字词。
3.生再次读课文并且说说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4.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1.复习本课生字词。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2)认识、学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二、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一)默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讨论:鲸是怎样进化的?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找学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2.精读第一段,理解鲸的特点,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1)鲸的特点:

(2)说明方法:
第一、二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三、四句:“…十六万公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五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3.指导读出感情
4.指导迁移学习4、5、6、7自然段,自读自悟鲸的生活习性,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三、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五、当堂训练:完成课后第三题。
附:板书设计
9鲸
1、形态:大、重、长
2、哺乳动物,退化,形状像鱼
3、种类:(1)须鲸
(2)齿鲸
4、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生长
教学后记:10、《松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知道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学会鉴赏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3.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松鼠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0课《松鼠》。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准生字词。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检查自学情况。
(1)找生读课文,发现错误,并且及时给予纠正。
(2)找生板书这课生字词,共同学习这些生字词。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3.交流讨论。
4.归纳总结。
四、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2.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11、《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本课,揭示课题。
我相信同学们都见过玻璃,而今天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介绍几种我们从没有见过的玻璃:--《新型玻璃》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且能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等词语。
2.知道课文介绍了几种玻璃?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能将字音读准,语句读的通顺连贯。
2.自学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同桌互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解答。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达到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2.生板书文中的生字词,共同学习。
3.自主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三、归纳总结,把握要点。
1.同桌之间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总结本课要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几种新型玻璃?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一)朗读课文,思考:
1.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课文清晰地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作者在介绍时使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二)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画出课文在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所使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三、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1.汇报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说说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所使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2.你觉得今天的课,学得怎么样?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触?
五、当堂训练
1.比一比,再组词。
型(   )费(   )付(   )
形(   )废(   )寸(   )
占(   )绸(   )阻(   )浅(   )
粘(   )调(   )祖(   )践(   )
2.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造句
附:板书设计
新型玻璃
种类
特点

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
自动报警防盗
变色玻璃
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自动窗帘”
吸热玻璃吸热,阻挡冷空气
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
消除噪音使噪音强度减弱
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适于高层建筑使用
教学后记:12、《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正确读记由生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2.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板书课题。
大家都见过灰尘吧,是不是很讨厌它?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将课文读通顺、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在生活中灰尘都有哪些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一)出示阅读要求:
1.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2.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生字多读几遍,能熟练认读。
3.熟读课文,思考:(1)灰尘的特点和作用(2)想想文中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二)生朗读课文,自读自悟。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2.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3.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灰尘的特点;
(2)灰尘的作用;
(3)本文使用的说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四、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1.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2.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五、归纳总结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列数字、假设)
附: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学当一名“小小推销员”。
2.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时应注意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讲清楚你的“商品”。
2.尽可能地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作。
教学准备:搜集一些有关商品推销的知识、故事,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它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二、播放课件
1.观看课件中服务员的表现
2.评一评,夸一夸
三、分小组活动
1.选好各成员的角色、任务。
2.阅读“口语交际”活动要求。
(1)介绍“商品”的外观、规格、用途和使用方法。
(2)试着用上一些说明方法。
(3)认真听介绍并提出疑问。
(4)耐心而有礼貌地解答顾客的提问。
(5)评出“小小推销员之星”。
3.开始活动。
四、派代表全班汇报。
五、评议推销员的言行举止、态度。
六、评出“小小推销员之星”
第二、三课时
一、审题,确定习作内容
1.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
2.确定习作内容。
二、作文指导
1.回忆一下什么叫说明文。
2.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三、选择物品,分组讨论
1.根据学生所选的物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为了让人家了解你喜爱的物品,想一想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3.把自己的想法小组内先交流。
四、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1.自行思考,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
2.动笔写作,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3.自行初改,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进行鼓励,并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导的重点:一是按一定顺序,二是恰当运用说明的方法。
五、小组评议,再改评赏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全班交流讲评。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评。
3.再次修改习作。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
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课外阅读中感悟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学习列表格;把自己喜爱的科普读物带来与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二、阅读交流要求
1.交流自己通过阅读说明性文章增长的见识。
2.用单元小结列表的方式,总结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进行交流。
三、回忆课内外阅读过的说明文。
四、汇报、填表
说明的方法
课文中的例子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你学会了写什么?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些有关说明文的文章,继续体会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学习日积月累《四时之风》
1.通过读日积月累有关句子解决生字词,方法:
(1)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
(2)讲解这首诗的格式特点。
(3)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4)指名读,正音。
(5)全班齐读。
2.理解诗意
(1)小组讨论。
(2)汇报。
3.指导感情朗读
4.指导背诵
二、推荐科普名著
1.师简谈《森林报》。
2.师推荐其他科普读物。
3.课堂分小组阅读科普读物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时之风》。
2.阅读科普名著。
四、小结
你还知道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吗?向大家推荐推荐。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单元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生活中的启示
教材分析:
本组所选的四篇课文,情节性强──学生爱读;语言质朴简洁──学生能读;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特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教学本组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重要,师生共同努力,一起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最后,还得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有益于社会的人
──这是课文编写者和我们,对学生的共同的精神期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重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钓鱼的启示》--------------------2课时《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课时
《落花生》------------------------2课时
《珍珠鸟》----------------------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四》------------3课时

《回顾·拓展》------------------2课时
1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一)、初步了解作者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归纳总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复习生字词。
二、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4.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归纳总结,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四、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读书体会。(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学生读后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交流预设: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货轮:运输货物的轮船。
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布样:裁好的、准备制做衣服的布料。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提问预设:
(1)为什么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2)怎样理解“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而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的含义。
(3)父亲的教导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交流预设: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这两句话看似直白,却含义深刻。父亲接下来讲的话“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补述。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我”后来所举的两个例子,完全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父亲的教导人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虽然“我”所叙述的例子只是两个,但事实上绝对不止。父亲的教导,帮助“我”战胜过许多困难,获得了很多成功;更重要的是,父亲让“我”从小就建立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向困难屈服,不把自己堵死在一条路上,这种态度,这种思维方式,的确让人“一生受用不尽”。
四、领悟表达,体会寓意
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五、总结写法
体会文章的写法,哪里是详写,哪里是略写?(自由发言)
课文表述两个例子的时候,详略处理得特别好:前一个例子详写,后一个例子略写,只着重写了时装展如期开幕的情况和人们对这次时装展的反应,文字不多,却很说明问题。
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更好体现“我”在父亲教导的启发下,战胜困难,是“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的。
六、拓展练习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在困难面前另辟蹊径时,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的确是一句让人终生受益的话,人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就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尽管你们还是学生,但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联系自己的经历(或所了解的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说一句鼓励自己战胜困难的话。
附: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15、《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归纳总结,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认真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桃、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地长鲜红嫩绿
印象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5)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

)。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
三、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达标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的叙述顺序:种花生
(
)
(
)

(
)。
2.《落花生》是一篇散文,课文是按的顺序继续的,着重讲了一家人过
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

,揭示了学习花生
、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
,不要做
,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附: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
埋在地里
高高地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教学后记:16、《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并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啊发生变化的过程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喜欢)作家冯骥才也很喜欢鸟,他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板书:珍珠鸟)。
2.质疑课题

3.预习检测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想用什么词来概括珍珠鸟?
2.交流汇报。
3.师: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小家伙既可爱又淘气,怕人是它的天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然而,小家伙改变了怕人的本性,变得不怕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小家伙为什么不怕人了?是因为作者喜爱珍珠鸟,珍珠鸟信赖作者。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
5.文中的作者(人)与珍珠鸟(鸟)是怎样产生的这种信赖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吗?(教师板书:人
鸟)
三、研读文本,悟情明理 1.明确问题:“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
  (大屏幕随机出示两个问题:①“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②“我”是怎样逐渐得到雏儿的信赖的?
2.学习方法:用横线勾画词句、换角色读、写批注……)
3.规范要求:
(1)四人小组选择同一个问题;
  (2)小组成员独立学习;
(3)独立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交流体验:
  (提常规要求:大声发言是对自己的展示,用心聆听是对别人的尊重。)
 
5.回归中心: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引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板书:美好的境界)
四、立足文本,讨论拓展
1.拓展练笔:
其实美好的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鸟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用“信赖是……”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2.感悟写法:
有人说,本文作者冯骥才有一支生花妙笔,你同意吗?
  讨论交流:作者的生花妙笔究竟“妙”在哪里?课文如此打动你的原因何在?
  学生自主交流,指名分享。
  3.名家引路:
  出示冰心奶奶的话,学生感悟。
  (大屏幕示:冰心的话:“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
  出示冯骥才的话,学生感悟。
 (作者冯骥才的话:“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娇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
五、升华主题:
  这就是《珍珠鸟》给予我们的一点启示、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信赖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信赖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六、布置作业:
三选一:1、
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出很多
美好的画面,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任选一个画下来。2、
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吗?
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个故事写下来。3、
出一份“人与动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附:板书设计
16、珍珠鸟
?

人????????????????

信赖
?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交流,从中得到启发。
  2.指导写清漫画内容,并借写作表达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
  3.激发学生对生活这本无字书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
教学难点: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时间: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小事、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让我们获得启示、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
  2.学生阅读口语交际要求。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1.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交流:生活中给你带来启发的事情;给你带来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幅漫画。
  2.自己根据要求先想一想怎么说,再练一练。、
  3.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同学说得怎么好,还要说说自己听后受到的启发、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提示、
  四、教师总结
  看来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启示的东西还真有不少,一件小事,一句名言,一幅图画,甚至一件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和思考。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同学们有的选择了一些小事、有的选择了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获得的启示。今天我们就你感悟最深的漫画来写一写。
  二、写作指导
  1.看书认真观察,进行思考:
  “漫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意思?你对这幅漫画有怎样的想法?
  2.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3.组内交流,互相启发。
  三、自主习作,自读自改
  四、同桌相互修改,完善习作
  五、全班交流
  1.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2.再次修改
  六、布置作业
  继续写作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回顾本组课文,找出其中的重点语句进行交流,以及从中受到教育。
 

3.回顾其他方面的学习收获。
  
4.读背名言、谚语,引导学生做一个坚强、努力的生活有心人。
  
5.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故事的原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教学重难点:
  1.读背名言、谚语
  2.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故事的原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在生活中有时一件小事、一幅漫画、一次活动、一张照片、甚至一句话都会使人获得启示。本组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篇课文都通过一些重点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讲出了作者受到的启发。这些句子给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哪些启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
  二、明确交流要求
  1.阅读交流平台,谈谈要求。
  2.和同学交流从课文、课外书中找到的类似语句。
  三、回顾课文,选择供交流的课文,分组交流。
  1.选择一篇印象深或最感兴趣的课文,说说主要内容以及所得到的启示。
  2.按所选课不同,分小组交流。
  3.各自摘抄各课的重点词句,交流重点词句给自己的启示。
  4.联系生活实际,再次谈体会。
  四、布置作业:
  摘抄重点句段,并写写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第二课时
  一、
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初读这些名言警句,注意读准字音,理解意思。
  (1)指名读,及时正音,再自由读。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含义。
  (3)小组比赛读,说说发现了什么?
  2.练读
1)学生熟练地朗读名言警句;
2)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3.背诵
  三、学习成语故事
  1.
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3.了解寓意。
  4.
作业:背诵名言警句;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单元后记:
第五组

综合性学习
遨游汉字王国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遨游汉字王国”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根据这些建议的提示,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自主地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对于了解必要的知识、启发思路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补充提供。这是学生第一次开展较长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为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结束后,展示和交流活动成果。每个板块后有一些要求认读的字,让学生结合阅读学会认读,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后集中认读。
教学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
4.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或分析报告。
5.认识21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或分析报告。
教学准备:找字谜,歇后语,谐音字。
课时安排:12—14课时
进度安排:
《有趣的汉字》-------------------------------5课时
《我爱你,汉字》----------------------------4课时
有趣的汉字
教学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课时安排:5课时
  “有趣的汉字”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二、介绍活动内容。
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三、分组。
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四、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x月x日
  活动地点:xx家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工:
  组长:xx搜集资料:xx
  编辑:xx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交流活动成果(两课时)
  第二、三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杜刘孟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

二白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一连三座庙──
  B石头蛋腌咸菜──
  C隔着窗户吹喇叭──
  D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妙(庙)妙(庙)妙(庙);B一言(盐)难尽(进);C名(鸣)声在外;D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四、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4.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根据阅读提示,制定活动计划,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序展开。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教学要求:
  1.了解汉字的演变。
 
2.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
  4.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走近汉字
  1.对于“汉字”同学们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她,都在跟她打交道。许多世界名人是这样评价汉字的。
  2.课件出示:
  (1)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2)爱汉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
  (3)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
  (4)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
  过渡: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请同学们静静的欣赏(课件演绎汉字的演变过程)
  师:从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一直到现在的简化字,看一看最原始的甲骨文到现在与之相对应的简化字,当两个跨越几千年的汉字同时出现在眼前,你们心里有何感想。
  相机板书:有趣
神奇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快速默读,你对汉字又会有新的了解。
  3.学生默读
  4.同学们,想去了解更多的汉字吗?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板书课题 有趣的汉字)
  二、阅读材料,初感汉字
  1.师:汉字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浏览“阅读材料”,看看汉字有趣在哪里?
  2.提出阅读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的“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份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没,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3.学生个性阅读后同桌交流。(课文以字谜,谐音,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向我们讲述了汉字的神奇。)
  三、合作学习,制定计划
  1.师:同学们,汉字如此神奇,我们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很好地认识它呢?
  2.自渎课文提示,明确学习方法:(自由组成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指定活动计划,活动结束展示成果。)
  3.指导制定活动计划:
  ⑴活动计划有哪些内容?(活动计划包括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⑵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
  ①自渎活动建议。
  ②汇报交流:(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折地开展活动。)
  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选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4.展示各组指定的活动计划。
  5.评议,完善活动计划。
四、归纳小结,拓展运用: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汉字的神奇,有趣,课后同学们应根据制定的活动计划,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在活动中真切感受汉字的奇妙。
五、作业超市
搜集,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
第二、三课时
  一、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
  二、展示成果,体会汉字的神奇
  (一)字谜大擂台:
  首先,我们从猜字谜开始。同学们,你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就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1.提出活动要求。
  2.活动开始。①必答题(字谜)②抢答题。③附加题
  3.统计成绩,宣布比赛结果。
  4.畅谈感受,体验乐趣。:① 说说搜集字谜过程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及感受。
  5.小结猜字谜的方法。(猜字谜有三种方法:组合法,形象法和意会法。)
  师:一个汉字就像一幅画,一个汉字就像一首诗,一个汉字反映一段历史,它让我们如此沉醉,如此着迷,它值得我们热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二)谐音大舞台:
  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就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谐音大舞台,再次感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1.歇后语:
  【出示阅读材料中的歇后语】自由读,发现其中的谐音。后指名读,说。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父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交流其它谐音歇后语
  师:谐音歇后语真有趣!老师也带来了四组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位同学猜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前半句,点击出示后半句。】
  (1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礼)
  (2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3和尚的房子----------庙(妙)
  (4老九的兄弟----------老实(十)
  2.讨论谐音广告语
  师:汉字的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于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广告词也借用了成语、俗语,取谐音换新义,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课件出示谐音广告语:点击出示正确的词语】
  沐浴器--随心所浴(


  咳嗽药--咳不容缓(


  洗衣机--爱不湿手(


  蚊
香--默默无“蚊”的奉献(


  麦当劳--年年有鱼(


  服装广告--衣衣不舍(


  饮料广告--有口皆杯(


  华素片广告--快治人口(


)(




  黄河冰箱广告--领鲜一步(



  牙膏广告语--牙口无炎(


)(




  自行车广告--乐在骑中,“骑”乐无穷(


  3.汉字历史知多少:(课件出示:)
  (1)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
  (2)汉字中()字最多。(形声字占82%。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占汉字总数的67%。)
  (3)汉字中使用率最高的字是()(汉字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的”字,平均25个字中就能遇到一个。)
  (4)汉字中读音最多的是“那”字,(有:nā,ná,nà,né,něi,nu?,nèi,nuò汉字中同音字最多的是“yì”。《现代汉语词典》中读“yì”的字有103个,《辞海》中达195个。教)
  4.讲
“一字值万金”的故事。(组内互说,在此基础上推选代表全班交流。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
  5.小小书法展:(事先把教室用学生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进行布置。)
  (1)明确参观要求:
  ①言行文明,不要拥挤和大声喧哗。
  ②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
  ③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
  (2)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和动手的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第四课时
  一、阅读《仓颉造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这些有趣的汉字是谁创造的?你们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仓颉造字。
  3.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没有汉字之前,人们怎样进行交流?
  (2)仓颉怎样造字?
  4.讨论交流。
  5.拓展课外:
  同学们,仓颉造字知识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有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活动。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一讲。(指名介绍)
  二、阅读《“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删”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自渎材料,把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来历?(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课后生字
  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制定活动计划,还通过搜集各种大量的资料,感受到了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五、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1.形式:⑴书面汇报。 ⑵合作汇报。 ⑶制成演示文稿汇报。 ⑷出示实践活动展版或编小报汇报。
2.以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六、作业安排:
  1.喜欢办小报的同学,办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的小报。
  2.喜欢读书的同学,找有关汉字的书读一读。
  3.喜欢上网的同学,在网站继续探寻汉字的奥秘。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五单元教学后记:
第六组
父母之爱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至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单元要求会人会写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3.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的父母之爱。
4.体会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的父母之爱。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课时安排:11~13课时
进度安排:
《地震中的父与子》-------------------------------2课时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课时
《慈母情深》-------------------------------------2课时
《学会看病》-------------------------------------2课时
“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2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
---------------------------------------
2课时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用课件展示地震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5.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6.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
四、归纳总结,把握要点。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五、课后作业:
  1.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二、细读理解,品味感悟亲情。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一)了不起的父亲
  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论……总……)
  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板书:爱的诺言)
  (二)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信任的源泉)
  5.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同桌交流,谈感受。(板书:父爱)
  三、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过渡: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四、课堂练习:
  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这感人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他们赞叹,媒体竞相报道这件事,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最想问的是什么问题?
附: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子
不放弃 
信任
责任感
 

先人后已
教学后记:18、《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老师朗诵一首描写母爱的小诗,引入课文。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细细想,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读一下全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预计从两、三个画面中去深刻体会,主要是画面一、三、四)
  3.引导汇报
  形式:学生在汇报中,教师主要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感受
  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切入点:震耳欲聋
  (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你怎么知道?(从书中找证据)
  (3)指导朗读: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孩子,你知道母亲昨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那么明天呢?去年、今年、后年……
  (4)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依然工作着,慈母的情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画面二、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这瘦弱的脊背挑起的是生活的重担,这瘦弱的脊背是孩子们的天。)
  画面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的眼睛疲惫不堪?想象一下,那本应该是怎样的眼睛?
  (2)提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背?
  (3)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即使带着口罩,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脸?
  (4)师小结,指导朗读: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惊讶,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辛酸,怎不令我痛心,所以,作者一次次地呼唤“我的母亲”。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齐读。
  (2)提问:这里有几个词最能打动人,你找出来了吗?为什么?(龟裂、塞)
  (3)如此劳累,如此辛苦才挣到钱的母亲,是怎样把钱塞给我的?请你想象一下?
  (4)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示)
  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使劲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5)提问:母亲塞在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关怀,是浓浓的母爱)
  画面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提问: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你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小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同学们,母亲的情就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
  4.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
  5.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读出母亲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个性化感悟母亲的纯粹朴实之情,忘我无私之情,博大深沉之情,满怀期待之情和无比骄傲之情。)
  6.母亲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她竟然这样的的关爱我,理解我!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写话训练
  7.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
  四、课外延伸,读后抒怀:
  1.反复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齐读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爱需要表达,课文中的作者用他的方式回报了这份深沉的母爱。那么,也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最真、最纯、最珍贵的母爱。(齐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作业超市
  1.写一首小诗赞美母亲,抒发热爱母亲之情。
  2.写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或动作的片断。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留心观察身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一份份独特的恩师情深、严父情深、朋友情深!
附: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指名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体会不同语气。
  2.你读出了什么了?
  3.这两句话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齐读)
  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时,教师板书加上“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并多读几遍,质疑词语。
  2.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上__,多读两遍。
  3.小组交流各自体会,讨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课文主要讲了父母面对“我”的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两个不同方面展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5.全班交流,提出问题,留待进一步理解
  三、学习生字,抄写词语
  1.重点指导书写“誊”(与“誉”或“卷”比较)“谨“(右半部要写紧凑)
  2.抄写词语
  四、当堂训练
  1.书写生字生词、生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谁能三言两语说出课文重要写了什么?
  二、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
  2.用------画出父母的不同态度,为什么说这两种力量都是爱?
 (一)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1.你喜欢读哪里?
  2.齐读第16小节。
  3.读着读着,问题就出来了,学生提问:
  ①为什么当初我是多么“幸运”?
  ②为什么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两种力量”?
  (二)感悟“我”第一次写诗,父母的评价
  1.指名读母亲的评价
  ①你读出了什么?
  再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②我的心情又是怎样?齐读2--4小节
  2.分角色读(5--14)小节
  ①读到这是你不明白的又是什么?(学生提问:同一首为什么爸爸妈妈的评价截然不同?)
  ②加以体会:
  母亲为了鼓励孩子,看到七八岁“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诗的质量如何,是赞美“我”写诗的行为。(齐读12小节)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也可能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
  (读第13小节第一句话)
  (三)体会“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1.师:“……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
  ①理解“一如既往”。
  ②想象母亲第二次是怎么说的?(师:那爸爸为什么说不好呢?)
  2.终于巴迪在母亲的“精彩极了”,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中走向了成功。面对成功,他给父母写了封信,信中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
  3.再读16小节(突出“常常”“总是”)
  板书:鼓励,严格要求
  4.父母亲读了这段话感到十分安慰,真是激动万分,想到各自的评价,想到第一次争吵,他们又感慨万分,他们会说什么?(同桌交流)
  齐读16、17小节(板书“爱”)
  三、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1.学会这里,你们的体会也一定很深
  2.结合自己说体会
  3.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这两种不同的爱,这些爱有的来自于父母,有的来自于老师,有的来自于其他长辈。只是小的时候,我们更喜欢听“精彩极了”,不愿意听“糟糕透了”对吗?其实,我们应该听听这两种不同的声音。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从头再读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谈收获(可从思想感受,词、句的积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几方面来总着重于后者)。
  3.学生总结写法(当学生总结出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
  再次读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作业超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以“父母关心我成长”为内容,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20、《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母亲对儿子的爱。
2.抓住人物语言、心理活动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预习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质疑母爱
1.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都包含着深深的浓浓的父母之爱,这种爱深深地打动着你我,这儿老师想以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配乐朗诵诗歌。
3.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板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重点句
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按图索骥、聊胜于无、喋喋不休、雪上加霜、忐忑不安
沙漏
拖沓、打蔫儿
冷漠
艰涩
坠入
怔住
倚靠(开火车读)
2.理解成语“按图索骥”的意思。
3.文中那一段话,与按图索骥这个成语的意思有关?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①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母亲为什么这么做?
③“路线图”在文中指什么?拓展开来又指什么?
三、潜心读文,读懂母爱
出示阅读提示: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作出决定———犹豫不决
———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2)师生汇报交流

1.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母亲什么要的心理?)(板书:坚定)

②有感情朗读。
2.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重的孩子。
①体会到到母亲怎样的心理?)(板书:犹豫)
②有感情朗读。

3.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①母亲在后悔几件事?那两件事?(板书:后悔)

②有感情朗读。

4.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艰涩、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②时间为什么像沙漏?说明了什么?(板书:担心)

③有感情朗读。
5.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如果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①感受到母亲的什么心理?(板书:自责)
②有感情朗读。
6.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①感受到母亲的什么心理?(板书:勇气回升)
②有感情朗读。
四、倾诉体会,赞美母爱
1.倾诉体会,赞美母爱。
过渡语:现在你们还小还能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但总有一天会长大不再有父母的这份呵护。到那时,要想经受住生活的风吹雨打,现在就要经受锻炼。此时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先写下来:
我想对文中的母亲说……
我想对文中的儿子说……
我想对自己的父母说……
我想对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说……
2.师生互谈自己的收获。
3.教师总结:同学们,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自己的成长,用自己的成功,让父母放心。我们能做到吗?
五、课后写读后感,读懂母爱
母亲让儿子独自去看病,看似一件很平常的生活小事,却凝结着深深的母爱,其实像这种严厉的爱,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深沉的爱在硬逼你咽下鸡蛋的监视的目光中;深沉的爱在你不会做题时,让你先独立思考的严厉中……以次为开头,写一篇读后感:读《学会看病》有感。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口语交际·习作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2.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3.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二、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1.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2.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3.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2.创设情境、出示话题: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3.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二、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
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2.
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2.各自习作。
  3.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誊写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
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
  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
  五、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
  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
《回顾拓展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重、难点:
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内容。
  3.准备自己喜欢的漫画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盘点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或几句话。
  2.读一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并练习用自己熟悉的词语口头说一句话或几句完整话
  二、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母之爱,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朗读体会:
  朗读范例中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在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一读书中的名言和警句。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练习背诵。
  4.拓展:把自己会背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交流。
  二、课外书屋
  1.自己看漫画,并弄明白漫画的大意。
  2.和小组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
  3.全班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注意说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4.拓展:
  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漫画,并讲一讲漫画的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单元后记:第七单元

勿忘国耻
教材解析: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百年噩梦。选文具有匠心,针对小学生年段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
《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的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有叙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抗日英雄的事迹,也有诗歌,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课文中方的生字新词。
2.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习作中去。
4.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单元课文中方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进度安排:12
课时安排:
《圆明园的毁灭》----------------3课时《狼牙山五壮士》----------------2课时
《难忘的一课》------------------1课时《最后一分钟》------------------1课时
《口语交际七·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七》----------------2课时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的多媒体或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学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二)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6.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一)细读第一、二自然段
1.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2.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3.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三)品味第四自然段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5.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学生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细读理解,品味感悟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4.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朗读全文,思考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6.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7.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有!)
四、作业布置:
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22、《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4.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二)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三)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并将提出的问题写在书上。
第二课时
  一、质疑课题。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
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合作探究能解决问题。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3.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四、细读品味。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
),走这条路可以(
),意味着他们可以

),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
);另一条是通向(
)。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

)。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

)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
2.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
3.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六、总结归纳,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
2.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23、《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做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
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初读质疑:
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回让作者那么激动;要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中找到自己的感受。】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找重点句子和不明白的地方和伙伴交流、查找资料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
  2.导学:
  (1)思考问题: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谁上课)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内容)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难忘)
  (2)提示: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种学习方法是刚开始,因此,提示孩子本课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
  (3)读课文、交流
  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
  --阅读课文,组内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a.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
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b.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引导学习:第一次出现
  1.导: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引导理解:第二次出现
  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找出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的感受?(感动)
  5.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出现
  1.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4.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三、总结升华。
  1.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3.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4.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四、作业布置:
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写会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教学后记:24、《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
  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国母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
  2.一篇优秀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习作
  一、阅读提示,了解读后感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什么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
  小结: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3.点拨: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赏析范文,学习写法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与妥协》,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2.归纳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明确要求,开启思路
  1.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
  2.学生互相说。
  3.学生选好材料,独立写作。
  四、自改互评,定稿誊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
  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修改。
  4.学生再次修改,定稿誊抄。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一、揭示演讲活动的主题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读题,了解题意
  1.独立审题,勾画要求。
  2.交流:说什么?怎么说?
  三、指导演讲
  1.交流课前拟定的提纲,互相启发,开启思路。
  2.完善提纲,分组试讲。
  3.各组推荐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四、总结评议《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描写人物的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
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
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
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
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
“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单元后记:

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学习这组关于毛泽东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作为凡人的情怀。“走近毛泽东”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结合课文学会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作为凡人的情怀。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作为凡人的情怀。
单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单元课时安排:
《七律长征》-----------------2课时
《开国大典》-----------------2课时
《青山处处埋忠骨》-----------1课时
《毛主席在花山》-------------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八》---------3课时
《回顾·拓展八》-------------2课时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作业:背诵全诗
理解全诗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附:板书设计
25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


五岭、乌蒙、金沙河、大渡河、岷山(分述)
三军过后

尽开颜(总结)
教学后记: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  檐(zhān yán)  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1)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2)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
  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板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
  2.板题:《开国大典》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一)填空练习,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说说课文大意。
  1.(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2.说说课文大意。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5.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6.根据板书练习背诵6~8节。
  (三)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四)精读第四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五)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当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会场情况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开头
接着
群众游行

红流
光明
教学后记:27、《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2、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
板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难读的词语: 勋鉴、殉职。“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
  (3)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4)“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6)“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六、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2、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七、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八、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附:板书设计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
无比悲痛
作出决定
教学后记:28、《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并按一定顺序叙事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去感受这位伟人身上可贵的品格
2、板书:28、毛主席在花山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通过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同桌互助等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3.通过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做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讨论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开始自学
四、检测学习情况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来。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4.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4)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小结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
  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
五、当堂训练
1、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小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内容空洞无物。
附: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教学后记:《口语交际·习作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3、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1、加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流畅地表述自己的交流内容。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相互补充
  1、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交流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讲述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3、学会倾听作好记录,形成表格式的读书笔记:
  影视作品名称作品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象深刻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真切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5、进行作品介绍各小组进行补充,评一评:取长补短。
  三、全班交流,集体感受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参考话题:
  影视作品:
  关于毛泽东的影视片:
  《开国大典》、《大决战》、《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故事》《中国命运的决战》、《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西藏风云》、《走出西柏坡》、《毛泽东与斯诺》、
  革命领袖:
  《秋收起义》、《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丰碑》、《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
  英雄人物:
  《老山界》、《挥手之间》、《谁是最可爱的人》、《抗日名将左权》、《林则徐》、《莫斯科保卫战》。
  四、拓展交流,布置作业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统一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习作的方法。今天,我们从习作提供的几个角度,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二、明确要求
  1、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1)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
  (2)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2、介绍一本书或一部影视作品,也可以向别人推荐一篇文章:
  自读习作要求的介绍,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用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1)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到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2)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三、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四、评改赏析
  讲评中重点是场面描写是否真实,具体,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注意评价多方面性,鼓励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热情。
《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说说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
2、交流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在知识、方法、语言、习惯、练笔等方面的学习收获。
4、阅读诗词,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弄懂成语故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5、养成多读书,勤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注重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喜欢阅读。
教学准备:积累毛主席诗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交流平台
  1、读了本组的几篇文章,你心中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
  学生从多角度评价(是了不起的伟人,是慈爱的父亲,是百姓的朋友,是独领风骚的领袖,是虚怀若谷的伟人,心里有他人的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毛泽东的认识。
  (对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衔接,对人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今后的学习,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思维得到训练。)
  2、对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你学会了哪些方法?结合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描写方法,谈自己在习作中的运用。
 
3、这学期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从多角度汇报:语言、方法、习惯、体会、同学之间的评价等都可以
。)
  4、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新得。
  5、进行交流评价。
  6、教师小结: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到了你们学习的收获,真为大家高兴,希望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听,多记,多想,做一个有心人!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同座互读、指名读、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交流)
  把学生的兴趣由课上引导到课外,扩大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使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二、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朗读比赛。
  3、分组讲成语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5、教师小结:
  在课外多读书,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展视野,看谁的收获最大。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单元后记: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本文关键词:上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语文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2133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模板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怎么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如何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格式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范例参考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开头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开头语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范文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范例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格式大全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_上册,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语文【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大全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格式模板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模板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格式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格式如何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开头如何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范文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范例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参考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模板下载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模板怎么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格式怎么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开头怎么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开头语怎么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模板如何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