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沈从文的字
时间:2017-05-05 05:57:54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沈从文

沈从文(1902

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代表作《边城》、《长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

基本信息

个人背景 职业: 作家,学者

毕业院校:

小学毕业,北京大学旁听

中文名:

沈从文

别名:

沈岳焕

国籍:

个人概况 中国

出生地:

湖南凤凰县

出生日期:

1902年12月28日

逝世日期:

1988年5月10日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小说、散文

笔名:

甲辰、上官碧、璇若

配偶:

张兆和 其他信息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

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临终遗言:“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在20世纪中国的文学家中,郭沫若和沈从文,无疑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位文豪,有着纠缠不清的恩怨。

篇二:沈从文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张新颖,1967年生,山东招远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韩国釜山大学交换教授(200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2006年),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等多种奖项。

主要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精读》、《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读书这么好的事》等。

感伤是没有用的,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积极和乐观才是我们的必需品。反思意味着乐观,内心考古学则指称着积极。没有这样的品质,反思和内心考古学将共同归于失败。这套丛书的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和乐观。他们努力将20世纪的一些蛛丝马迹摆在了我们面前,努力将过去了的中国的某些角落摆放在了我们眼前。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指向今天和未来,所以他们的忧患已经不再是忧患,而是特殊形式的乐观融在了一起。在这套丛书中,忧患是乐观的忧患,乐观则是忧患着乐观。因此,这套丛书有效地将矫情给最大限度的抑制住了,也将任何性质的抱怨踢出门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丛书正好接续和推续和推演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传统。愿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边城山城碧罗裙,小翠清歌处处闻,作者论文章尊四五,至今心折沈从文。40年间,他一直自谓“过时的人”。40年间,他远离文坛,在器皿和古装间游走。然而,有一天 ,站在河渡上,他突然看到了活的“边城”影像……边城游子的沉默岁月,正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难得的作品,在寂寞和遗忘中绽放着凤凰的美…… 引子 玄黄未定之际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

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感伤是没有用的,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积极和乐观才是我们的必需品。反思意味着乐观,内心考古学则指称着积极。没有这样的品质,反思和内心考古学将共同归于失败。这套丛书的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和乐观。他们努力将20世纪的一些蛛丝马迹摆在了我们面前,努力将过去了的中国的某些角落摆放在了我们眼前。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指向今天和未来,所以他们的忧患已经不再是忧患,而是特殊形式的乐观融在了一起。在这套丛书中,忧患是乐观的忧患,乐观则是忧患着乐观。因此,这套丛书有效地将矫情给最大限度的抑制住了,也将任何性质的抱怨踢出门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丛书正好接续和推续和推演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传统。愿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边城山城碧罗裙,小翠清歌处处闻,作者论文章尊四五,至今心折沈从文。40年间,他一直自谓“过时的人”。40年间,他远离文坛,在器皿和古装间游走。然而,有一天 ,站在河渡上,他突然看到了活的“边城”影像……边城游子的沉默岁月,正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难得的作品,在寂寞和遗忘中绽放着凤凰的美……

2002年年底,三十二卷本《沈从文全集》终于出版,其中四百万字系作者生前未曾刊发的且多为1949年后所写——九卷书信中有八卷写于1949年之后,这三百余万字书信“从数量上讲接近沈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量”——由此,张新颖发愿为沈从文的后半生立传。

近三十年来,坊间流行的数种沈从文传记多侧重传主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在传主1949年之后迫于外在压力而“改行”这个根本原因之下,试图解释清楚他为什么不去干别的行当而独独选择了文物研究——张新颖认为湘西早岁生活及短暂从军所积累的艺术兴趣、审美素养以及《史记》《旧约》所形塑的深刻历史感、“有情”观念等共同促成了这一“改行”。

其实从1950年以后,沈从文满脑子就是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杂文物的“杂货铺”,老是着急做这些事,发牢骚也是为做这些事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困难。他就是一个要做事的人。

我很有感触的是作者张新颖说的话:“倘若以为这个世界是个边界清晰的、孤立自限的、个人自足的世界,那就可能错了;深入其中,才会发现这个世界敞开着各个朝向的窗子,隐现着通达四方也通向自己的道路。有这样的感受和体会陪伴度过平常的日子和长期的生活,那是比做一个专门家更好的事情。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离世前,连续两年被瑞典诺贝尔奖评委会内定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而此时国人大多数没有看过他的作品,连中国驻瑞大使馆文化参赞对之也一脸茫然。

他早年曾因用饱含感情和灵动的笔,描写和歌颂自己的故乡和小人物,以别样的乡野风情,细腻鲜活的人物心理,淡雅流畅的笔触,而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耳目一新,并成为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他也曾立志要成为契柯夫那样的国际著名作家,用他天才的文思,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供读者尝阅。谁知命运不济,国共间战事升级,巨大的政治风浪让他的理想倾刻间变成飞沫。

在上世纪中期的国家易帜中,他曾经精神幻灭过,感觉原本立命的土壤不复存在,对政治的本能疏离,也使他感觉命悬一线,甚至采取了自杀的行为。在朋友和家人的关心下,跨越了死亡线后,他毅然远离了文学,转而埋头于文物研究之中,从著名作家变身为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解放后,政治运动没有一刻地停歇,再低调踏实,也踩不准政治变

换不定的节奏,被作为靶子批判和劳动改造,似乎是在劫难逃了。陋室、批判、疾病、歧视,他的下半生历经磨难,而唯一支持他走下去的,是他对服装、丝绸等杂文物研究的热爱。曾经,他推脱了点名被担任北京文联主席的高位,宁愿做个平头百姓,因此也用他的道家睿智,避免了更多的无罔之灾,得以让做研究的生命,在悲微坚守中沿续到了八十六岁。

1988年他走了,他去世的消息倒是几天后先被国外报道,国内媒体一度沉默。他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精神财富,其中四百四十多万字,是他解放后文物研究的成果,跟文学无关。他的生命,全部凝聚于这些字行间,足够人们慢慢地吸收和继承。

他,就是沈从文,一个天资聪颖,才华盖世,低调温和,正直明白,柔且弥坚,而又从不浪费生命的书生。作为个体生命,他极为普通,毫不张扬,最怕出名,但他却是典型的精神贵族,以致于走后才让人越来越认识到他存在的价值和著作的意义。

让我们走近他,走近《边城》等他的作品,从中领略人性的真善美,感受人与自然混然不分的那种美好。因为正如沈老所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龚王两位先生认为,读书人于时代,抗争有之,顺应有之,左右逃不脱这两选。不过沈从文到底算是哪一种呢?

他用作品顺应过,但是顺成了四不像,他又用自杀抗争过,不过数次都没有死成。他最终选择甘愿边缘换取灵魂的自由。

沈从文是中国1920-1930年代富于盛名的小说家,1988年他去世时,《纽约时报》讣告称他为“中国文学与独立思想的桂冠式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小说《边城》与《长河》,以及一系列其他形态丰富的短篇小说;1949年政权更迭后,他转入文物研究,创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至去世再未有小说公开发表。 沈从文一生与时局交缠,他身上凝聚着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感。

金介甫的《沈从文传》以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和充满湘西特色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金介甫写道:“(沈从文)在现代中国的道德群体中表达出自己的乡土意识”,并将沈从文誉为与契诃夫比肩的作家。然而,政治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位1949年后在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地位的作家面临着个人创作与为意识形态写作的冲突,随后又因接受政治改造而逐渐缄默。

2014年7月,由复旦大学文学系教授张新颖撰写的《沈从文的后半

生:1948-1988》出版,更聚焦于沈从文与政治交缠放弃小说书写后的岁月。这部新传既提供了一些很少被人提及的资料,如作者本人在书中所说,她要写的是“动荡年代里他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

张新颖从1948年起笔,中国大变在前,老朋友们大都兴奋乐观,只有沈从文,在教育家杨振声的霁清轩中消夏时,还写了篇《中国往何处去》:“中国往何处去?往毁灭而已??即结束,我们为下一代准备的,却恐将是一分不折不扣的‘集权’!”到了1949年,沈从文已被郭沫若划定为“粉红色作家”,他精神失常,自杀未遂,又给远在香港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北京傅作义都已成瓮中之鳖。长安街大树均已锯去以利飞机起落。城,三四日可下,根据过往恩怨,我准备含笑上绞架??”黄永玉只觉从文表叔夸张而幼稚。没多久,解放军真的进城,沈从文忙不迭夸他们“威严而和气”,劝黄永玉赶紧回来,“参加这一人类历史未有过之值得为之献身工作”。这种矛盾几乎贯穿沈从文的后半生,他在时局的长河中顺流而下,自有逆流反抗的直觉,却又不断否定自己的直觉,他拿不准,所以独自一人坐在船上,更觉彷徨孤独。

篇三:沈从文

沈从文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鲁迅之弟)、杂文家鲁迅齐名。代表作《边城》、《长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

人物简介

沈从文,笔名上官碧、甲辰。苗族。湖南凤凰人。1928年与丁玲、胡也频合编《红黑月刊》,后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散文习作及现代文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益世报》、《经世报》、《平明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全国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常委。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文集《废邮存底》(合作),文集《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文集》(12卷),论著《中国服饰史》等。 沈从文,笔名上官碧、甲辰。苗族。湖南凤凰人。1928年与丁玲、胡也频合编《红黑月刊》,后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散文习作及现代文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益世报》、《经世报》、《平明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全国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常委。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文集《废邮存底》(合作),文集《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文集》(12卷),论著《中国服饰史》等。 沈从文,笔名上官碧、甲辰。苗族。湖南凤凰人。1928年与丁玲、胡也频合编《红黑月刊》,后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散文习作及现代文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益世报》、《经世报》、《平明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全国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常委。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文集《废邮存底》(合作),文集《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文集》(12卷),论著《中国服饰史》等。

生平经历 祖父

老年沈从文沈宏富为汉族,生身祖母刘氏为苗族,母亲黄素英为土家族,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为家庭利益选择了苗族。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

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

军。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

沈从文小说边城

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临终遗言:“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与郭沫若

在20世纪中国的文学家中,郭沫若和沈从文,无疑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位文豪,有着纠缠不清的恩怨。

沈从文颇有“乡土小资”的淡淡情调,主张作家应该远离政治,郭沫若始终拒绝加入任何“进步”或“反动”的团体。而郭沫若是左翼文人,一直带有激进的革命思想,热衷政治。两人之间互相瞧不上,也就毫不奇怪了。

早在1931年,沈从文就在《论郭沫若》中说:“让我们把郭沫若的名字置在英雄上、诗人上、煽动者或任何名分上,加以尊敬和同情。在小说方面,他应该放弃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

后来,沈从文又多处重申,郭沫若只能写诗,写杂文,就是不能写小说,因为他“不节制”的文风使他写的小说一无是处。

那郭沫若何许人物,当年鲁迅都不敢骂,岂容沈从文后生小辈口出狂言? 君子报仇,17年不晚。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后期,国民党在战场上和政治上都已被打得七窍流血,全国人民期待着新中国的来临。这时,左派文人的领袖郭沫若,在香港刊物上发表《论反动文艺》,措辞严厉,指责沈从文是个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作家”,还将沈从文定性为“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斗争情绪”的反动文人,并说他“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着。”

在这种翻天覆地的时刻,郭沫若如此刀光剑影的批判文章,对沈从文,无疑是晴天霹雳般的致命打击。

这位淡泊半生,回避政治的文豪,应该感到,自己在文坛的时日无多了。

1948年12月31日,沈从文在一张条幅上写下“封笔试纸”四个章草字。次年初,北京大学校园内又打出了“打倒沈从文”的标语。内忧外患之下,沈从文两度自杀未遂。肉体性命虽然给捡了回来,但作为作家的精神生命,却已被这汹汹的风潮给活活吓死。

从此,沈从文搁笔,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还曾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扫厕所。文革结束后,对人提及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沈从文竟像个孩子一样呜呜哭起来。

沈从文于1988年因病去世。他比郭沫若晚生十年,也晚死十年。在他生命的前四十多年,写下了五百万字以上的著述。而生命的后四十年,则几乎毫无作品。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创作作品

小说集

《老实人》

《蜜柑》

《雨后及其他》

《神巫之爱》

《龙朱》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雏》

《阿黑小史》

《沈从文散文选》《记胡也频》

《从文自传》

《记丁玲》

《湘行散记》


沈从文的字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37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