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背叛,余显斌
时间:2017-05-09 06:09:07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浙江省2016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01

浙江省2016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一)

2016.02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8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 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和亲和畅和诗B.骁勇喧嚣枭雄 ......

C.哄抢哄骗哄闹D.磨砺麾下奢靡 ......

2.下列各组短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发聋振聩惩前毖后B.一泄千里嬉笑怒骂

C.乌合之众掉以轻心D.口蜜腹剑山清水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此,地区合作、沟通和大量的双边援助是十分必要的。 ..

B.交通事业自身的迅速发展,反而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

c.经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一致表示:对于困难,我们决不屈服。 ..

D.2015年央视中秋晚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小品等形式,为观众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 ....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国把2016年G20峰会的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B.第27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注重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C.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政策,这一话题瞬间成为热点。

D.“习马会”的举行进一步拉近了两岸的关系,势必会推动两岸各领域的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的喉咙,唱出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地响着。

A.嘹亮宛转清脆B.清脆宛转嘹亮

C.清脆嘹亮宛转D.宛转清脆嘹亮

6.学校要开家长会。下列是同学们写在教室黑板上的欢迎标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 )

A.欢迎爸爸妈妈联袂来学校采风! B.亲爱的爸爸妈妈,您辛苦了!

C.亲,我们以优异成绩向您汇报! D.热烈欢迎爸爸妈妈莅临指导!

7.“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哪两位诗人的自况? ( )

A.孟郊、李白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D.孟郊、陆游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树之以桑 B.去今之墓而葬焉 ..

C.沛公欲王关中D.舞幽壑之潜蛟 ..

9.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没有犯错的年份,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到来。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职位低的人就深感羞耻,官位高的就有人阿谀奉承。

D.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属于我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让人取用。

10.下列对《蜀道难》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A.这一段诗短句多,节奏快而有力,变化频繁,抒发了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咏叹,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也表现了作者对蜀道高峻、险要的赞美。

C.选段写出了蜀道环境的恶劣和蜀道的险要难走,暗示自己对蜀道的厌恶,想及早回家。

D.这一诗段作者极写蜀道的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写猛虎、长蛇来表现蜀道环境的险恶,同时暗指当时军阀若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往而是往往:到处B.先大母婢也先:去世的 ...

C.先妣抚之甚厚先妣:父亲D.比去,以手阖门比:及,等到 ...

12.下列句子中,“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顷之,持一象笏至 .

A.他日汝当用之 B.杳不知其所之也 ..

C.儿之成,则可待乎 D.怅恨久之 ..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写了诸父分炊前后的庭院,分炊后庭院变化了两次,家境日趋衰落。既表现了作者的喜,又表现了作者的悲。

B.这段文字通过老妪的话叙述了母亲的事。

C.这段文字通过自己的回忆叙述了祖母的事。

D.作者既能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情融为一体,又能在叙事后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

14.下列对《长亭送别》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16题。

丝绸之路早在汉代以前就存在于中西之间,其交流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与中亚、南亚的交往,还包括西亚、地中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所连接的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贸易物品也不仅仅有丝绸,还有各种手工制品、植物、动物、美术品乃至人口。

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由于政治、宗教、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也选取不同的走向。位于丝绸之路干线上的一些地域,如狭义的西域,即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特别是一些西域绿洲王国的命运,与丝路是否通畅息息相关。因为丝路的中转贸易是这些绿洲王国的一项重要收入,文化的繁荣也依赖于东西文明的传播与渗透。因此,这些绿洲王国都要极力维护丝绸之路的通畅,并为丝路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方便,以及把丝路牢固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历史上丝绸之路干道周边强大的势力,也都希望能够控制这条既有经济利益、又有军事价值的交通路线。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城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丝绸之路的维护、东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譬如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的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与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佛教僧侣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随着唐朝的势力进入西域,汉化佛寺系统也在西域地区建立起来,在当时中原流行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经书的汉文文本,都在西域地区流行,甚至一些中原内地的禅宗经典,也都传播到了遥远的西陲;代表着儒家文化的《尚书正义》和道家的《刘子》等,也都传抄到沙漠绿洲;唐朝学习字的标本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尚想黄绮帖》,也

都成为西域地区儿童的习字范本。由此可见最具汉文化特征的典籍在西域的传播程度。中亚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8期)

15.下列有关丝绸之路的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丝绸之路出现在汉代以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走向,其交流区域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地中海世界、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

B.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路上的贸易物品十分丰富,不仅仅有丝绸,还有各种手工业产品、美术品与植物、动物,甚至人口。

C.丝绸之路周边的势力,都希望能够控制这条具有经济利益和军事价值的交通路线,这在客观上对丝绸之路的维护、东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D.丝绸之路上沿途国家和民族问的政治和文化交流从来不曾断绝,譬如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波斯就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往来不断。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先概括介绍丝绸之路地域及贸易范围,然后述及沿途势力对丝路的看重,最后重点以唐朝为例阐述丝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B.一些西域绿洲王国极力维护丝绸之路的通畅,并把丝路牢固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希望为丝路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方便。

C.历史上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固定不变的路,无论其走向如何,都方便了中外贸易的交流,促进了沿途国家、民族间的政治和文化交流。

D.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交流会通畅无阻,即使有的时候互相敌对,但彼此的文化仍会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交流。

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嘈嘈切切错杂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l8题3分,第19题6分,共9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

背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打垮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只有王老蔫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年1期)

18.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3分)

篇二:江西省赣中南五校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江西赣中南五校2017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检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一律作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3题。

特重饮食的文明

以青铜作为主要生产工具之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被称为青铜文化。虽苏美等其他古文明也有青铜文化,某些现象甚或早于我国,但我国青铜文化自有特色,饮食即为其中之一。

古人虽然有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似乎皇帝已知铸鼎,但《墨子?耕耘》有云“昔者夏启??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铸铜的盛行是从夏朝开始的;夏禹铸九鼎之传说尤为世人所重。但此即应注意:墨子说铸铜时用的语词是采“金”。中国古代称金就是指铜,而非金银之金。这便与其它文明迥然不同。古埃及、古希腊、苏美文化均有大量金银器,唯中国用金极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在殷周称为吉金的,都是铜。采金铸器的过程,先是用被称为纯铜的红铜。再而加入锡,形成锡金合金,是为青铜。青铜器可概分为礼器(如鼎彝)、乐器(如钟铙)、兵器(如戈矛)、车器(如銮轴)、农工器(如刀铲)、杂器等之类。但有趣的是,所谓礼器,大抵是食器。而这也与其它文明不同。

禹铸九鼎的“鼎”就是主要的食器。直到现在,闽南语称锅子仍叫鼎。而鼎却又是政权的象征,争政权就叫做“问鼎”。入朝做官跟宁愿退隐江湖的人相比,则称为“钟鼎山林、人各有志”。有钱的大户可以用旁的形容词去描述,“鼎食人家”却只能指有政治势力的世家。鼎这种食器为何竟有如此重大的政治及权力意涵呢?礼器为何又多是食器呢?须知兵器车器农器工器都不可能用为礼器,只有食器可以。何以食器有此地位?

答案不难索解。《礼记.礼运》早已讲过:“礼之初,始诸饮食”,又说:“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之顷。由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亦有群体,群体

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 “协于分艺”,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这是后世儒者对礼的发展及其内涵之解释。但亦唯有如此解释,才能说明礼器与食器混同的现象,也才能表征出中国政治学为何会以 “养”为内涵的特点。

礼器中鼎、彝、爵、尊、盘、觚均为主要饮食器。礼这个字,原本也就是酒醴之 “豊”。以豊敬神或敬人即是礼。此可称为 “礼食一如”。而一个民族也需是如此重视饮食,才会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此可称为“特重饮食”。

正因特重饮食,故铜器之中食器之繁,可令人叹为观止。以酒器来说,酿酒的罍、贮酒的壶、贮酒而备斟的尊、装满以备移送的卣、温酒的斝、斟酒的升、饮酒的觯、可温酒而饮的爵、可烫酒的觚,以至盂、卮、杯、觞等,简直不胜枚举。其中爵又用为爵位之爵、尊用为尊长之尊、孔子以“觚不觚,觚哉”喻说政治抱负、庄子以“卮言日出”形容自己说话的方式,则明显是饮食事物在思维活动中的延伸。

(摘编子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1.下列关于“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墨子·耕耘》的记载和夏禹铸九鼎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中国铸铜的历史由来已久。

B.鼎是青铜器的一种,但它区别于乐器、兵器、车器等其他青铜器,如钟铙、戈矛、銮轴、刀铲、觚都不可用为礼器,但鼎可以。

C.鼎是一种具有重大的政治及权利意涵的食器,“钟鼎山林,人各有志”说明鼎的象征义往往跟隐退江湖形成对比,象征富贵人家生活的奢侈豪华。

D.鼎既是主要的食器,有时政权的象征,这种食器与礼器混同的现象,象征出中国政治学以“养”为内涵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文化不独见于中国,但中国的青铜文化独具特色,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这还中国青铜文化的特色之一。

B.铸铜的盛行,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中国用金较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

C.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有诸多不同,如中国古代以金代铜的指称,又如中国古代礼器大抵就是食器这种有趣的现象。

D.古代采金铸铜需经历从红铜到青铜的过程,礼器、乐器、兵器、车器、农工器、杂器等都可用铜锡合金铸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发端于饮食,有饮食才有生命,如果不能顺应天命,身体力行,顺时而动,彬彬有礼的社会就难以形成。

B.礼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人不赞同通过竞争抢夺资源,对于财货和人力的分配应当谦逊推让的分配观念,一方面起源于古时最基本的觅食求生问题。

C.“礼”字原本就是古代祭祀用的行礼之器,用礼来敬神或敬人即使礼。从礼的角度看待饮食,一个民族才会重视饮食。

D.古代酒器种类繁多,有罍、壶、尊、卣、斝、升、觯、爵、觚、盂、卮、杯、觞等,这与古人特重饮食的观念密不可分。

二、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4-6题。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幼好学,博贯经史。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兄甚奇之。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镐曰:“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再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三年,迁镐工部侍郎。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六年冬,卒,年七十六。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覆之,一无差误。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B.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C.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D.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成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太宗”是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玄宗,太祖等。

D.“工部”,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长官是工部尚书,副职是工部侍郎,下设郎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镐学识广博。当时律法中没有判罚“子毁父画像”的依据,年幼的杜镐建议比照僧道毁坏天尊像、佛像行为的判罚来处理。

B.杜镐奏对称旨。出现彗星时太宗问他能不能郊祀,杜镐持否定态度;在秘阁询问他经书的义理,杜镐的回答很称皇帝心意。

C.杜镐深得宠信。除得到财物赏赐和职位升迁外,皇帝还把专设职位赐给他,还曾赐诗于他,并在他死后录用其子孙为官。

D.杜镐品行美好。他久居僻陋之地却能安于清贫,博闻强记却仍勤学不辍,为人和善易于相处,读书人都很推崇他,敬重他。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2)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二)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首诗,完成8~9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端午节凭吊屈原所作,这一年,他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戎葵,植物名,又名蜀葵。

8.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9.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词人“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钱塘风景优美,柳永在《望海潮》中运用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莆田二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三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考评了。有时候,“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竟然会截然相反。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比如说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存在着太多的不足,因此人们特别需要有爱情与婚姻的偶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话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丑化和神话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话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选自《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有删节)

1.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也就是“真实的历

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

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

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

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2.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

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

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

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

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

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

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曰益以不怿。(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铡碎的草。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阴事:隐秘的事情,机密。

B.雎详死 详死: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C.范雎大供具 供具:摆设酒食。

D.与诸侯通,坐法诛 坐法:触犯法律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王稽任大将,后又荐郑安平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青玉案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2)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3)《诗经 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写箫声让深潭中潜伏的蛟龙起舞,让船上的寡妇哭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作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背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打垮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背叛,余显斌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50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