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山中的老杏树阅读答案
时间:2017-05-10 06:41:51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天平山中 杨基》阅读附答案

天平山

中【明】杨 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1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

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3分) 答:

1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 “妙”

在何处。(3分)1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

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3分)

12.“送”字是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1分)

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1分)

篇二:山东省德州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试题

2016.4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魏晋以降,中原人口因大规模战争南迁,江南(逐渐/逐步)呈现出繁荣发达的汉族文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饿殍遍野,人竟相食”;江淮之南,名流雅士集聚兰........

亭,流觞曲水,造就一个王羲之及其旷世的美学经典,“线条之美,刺人心魄”。到唐宋,江....

南这方“刺人心魄”的美已是旗帜(高涨/高张),万众瞩目。颇具传奇色彩的花间词人韦庄....

一生颠沛流离,晚年面对西岭初雪、锦江如炼的美景,仍不忘填词感慨:“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分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说,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究竟实指何处?似乎只能是“处处皆有此景,人人皆怀此情”的江南。自然,更不会有人去指摘丘迟笔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描写太过矫揉造作,因为人们心中对江南大抵都有这么一(幅/副)图画。 ....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美丽富庶 饿殍遍野 B.流觞曲水万众瞩目

C.颠沛流离 锦江如炼 D.群莺乱飞矫揉造作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逐渐 高张 幅 B.逐步 高张 副

C.逐步 高涨 幅 D.逐渐 高涨 副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江淮以北,战火纷飞这里分辨得清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B.江淮以北,战火纷飞这里哪分辨得清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C.战火纷飞的江淮以北这里分辨得清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D.战火纷飞的江淮以北这里哪分辨得清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4.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的高洪波带领中国足球队“死而复生”,以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二的身份晋级世预赛亚洲区12强。

②重庆渝北区各界群众深切缅怀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义而 的英雄周鑫。③武警陕西省总队组织官兵在高空钢丝绳上开展心理行为训练,锤炼官兵 的心理素质。

A.临危受命 临危不惧 临危授命 B.临危不惧 临危授命 临危受命

C.临危授命 临危受命 临危不惧 D.临危受命 临危授命 临危不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地处鲁山国家森林公园东侧,近年来开发的“幽幽谷”农家乐、“幽幽谷”美食体验街等配套旅游项目,被评为“山东省最美乡村”。

B.著名作家曹文轩摘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升了国人思考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新视野,也让我们再一次思考如何让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C.由林永健领衔主演的田园法制轻喜剧《小镇大法官》在央视黄金档热播,林永健饰演的乡村法官,以其诚恳质朴、机智幽默的特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D.中国气象局和环保部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计3月19日夜间至22日,北京和天津大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将有持续重污染天气。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每一种具体的文化所构成的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正如同涓涓细流汇成的大海一样,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是中国工艺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最具国家文化意义的特征与代表。从陶器到玉器,中华人类早期文化所表现出的创造精神与精湛工艺,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并在提升、丰富中使之传续与发展。

工匠精神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从古至今的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又表现传承的绝活,他们是技与艺的综合。即使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那样粗简的制作,在技术的很多方面,包括其中的绘画和烧制,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中而获得的成就。对精湛和极端技艺的追求,是大匠巧夺天工的毕生努力,而突破与创造则是彰显其魅力的核心。手艺的磨练是时间的消费,也是精神的倾注。它们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一以贯之。在不同类别的手艺中,有着各自的技术基础和终极目标,但精雕细琢和一丝不苟,则是工匠们的共同追求,其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是对工和艺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在中国丰富的工艺世界中,玉石、金银、青铜、陶瓷等不同材质的品种,从造型到图案,从绘画到雕刻,从印染到织造,如此等等,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完美,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无工不精,无艺难美。所以,从材料的选择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工艺的制作,工巧的概念以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谨严,都在追求极致的品格中表现为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境界。

精湛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历久的磨练和谙熟于胸的心得。因此,技艺往往深含私有性的特性,而技艺的传承就在一个保留与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传?传给谁?都需要在家族或弟子中进行甄选。传承的重要性不仅是要将手艺与成就传给后人,以避免始初阶段的失败,还要以能够不断、不绝为依归,应该说这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为了传承,师傅会总结出特定的方法或口诀,会设计出特别的窍门和要领,这一切技术方面的内容在传承过程中的守望与相依,需要工匠精神奠立思想的基础。为了使特定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精神的延续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这种传承更重要的是手艺与责任的托付,成就与精神的传续。

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工匠尽管创造了无数能够代表时代的经典工艺作品,可是,鄙视工匠却是历史的尴尬,低下的社会地位,艰苦的工作环境,超强的体力透支,经年的时间付出,磨练了他们那超于常人的意志。而技艺的传承以及依靠技艺而维持的生活,也树立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念,造就了他们的责任感。这是农耕时代特有的现象,终其一生,代代相传,一种手艺连接了一个家族的营生,一种手艺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的类别。显然,职业态度中的自我信念是维系其发展的本源,因此,自得其乐成为手艺持有人的职业态度。他们世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恪守在自己工坊内,不为外界所迷惑或见异思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别的人生态度,将技艺在身视为生命的主体,矢志不渝。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与需求和原料联系紧密的手艺,其历久性是巨大的考验,因为它们很容易失传,有许多仅三两代而已。尤其是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中,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正日渐消融在现代的进程中。工匠不存,精神焉附。工匠精神不能只存在于书本和记忆之中,需要唤醒记忆中的工匠精神而传承。

(节选自2016年3月18日中国作家网,作者:陈履生)

6.为上面这篇文章取一个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

B.精益求精才能成就工匠精神

C.信念和责任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D.工匠精神需要唤醒并传承

7.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是中国工艺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最具国家文化意义的特征与代表。

B.工匠精神是古今工匠消费时间,磨练手艺,追求精湛和极端技艺而倾注的精神。

C.工匠精神是工匠师傅总结方法,设计窍门,为避免始初阶段的失败而进行的传承。

D.工匠精神是手艺人为维系发展将技艺在身视为生命的主体而自得其乐的职业态度。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的工匠都是技与艺的综合,他们往往为了追求精湛和极端技艺毕生努力,而突破与创造则是彰显其魅力的核心。

B.在中国丰富的工艺世界中,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完美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在追求极致的品格中表现为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境界。

C.技艺往往深含私有性的特性,技艺的传承,既要把手艺与成就传给后人,还要依归于不断与不绝,精神的延续与技艺的传承都很重要。

D.工匠地位的低下及历来对工匠的鄙视,导致以传统手工业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日渐消融,工匠精神只存在于书本与记忆中。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的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9~12题。

裴光庭字连城,早孤。开元中,擢兵部郎中、鸿胪少卿。性静默,寡交游,虽骤历台省,人未□许,既而以职业称,议者更推之。玄宗有事岱宗,中书令张说以天子东巡,京师空虚,恐夷狄乘间窃发,议欲加兵守边,召光庭与谋,对曰:“封禅者,所以告成功也。夫成功者,德无不被,人无不安,万国无不怀。今将告成而惧夷狄非昭德也大兴力役用备不虞非安人也.

往来,愿修和好.

有年矣,若遣一使,召其大臣使赴行在,必欣然应命。突厥受诏,□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我偃旗息鼓,不复事矣。”说曰:“善,吾所不及。” □奏用其策,突厥果遣使来朝。 东封还,迁兵部侍郎。久之,迁黄门侍郎,拜侍中,兼吏部尚书、弘文馆学士。撰《摇山往则》、《维城前轨》二篇献之。手制褒美,诏皇太子、诸王于光顺门见光庭,谢所以规讽意。光庭又引寿安丞李融、拾遗张琪、著作佐郎司马利宾直弘文馆,撰《续春秋经传》,自战国讫隋,表请天子修经,光庭等作传。书久不就。时有建言唐应为金德者,中书令萧嵩请百官普议。光庭以唐符命表著天下久矣,不可改,亟奏罢之。二十年,封正平县男。初,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禳之。光庭曰:“使祸可禳而去,则福可祝而来也!”论者.

以为知命。

初,吏部求人不以资考为限,所奖拔惟其才,往往得俊乂任之,士亦自奋。其后士人猥.众,专务趋竞,铨品枉桡。光庭惩之,因行俭长名榜,乃为循资格,无贤不肖,一据资考配拟。又促选限尽正月。任门下省主事阎麟之专主过官,凡麟之裁定,光庭辄然可,时语曰:“麟之口,光庭手。”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三》,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无不安,万国元不怀 怀:归附 .

B.贽币往来,愿修和好有年矣 币:礼物 .

C.则福可祝而来也 祝:祷告 .

D.其后士人猥众 猥:鄙陋 .

10.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性静默,寡交游,虽骤历台省,人未□许

②突厥受诏,□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

③□奏用其策,突厥果遣使来朝。

A.①所 ②且 ③因 B.①之 ②则 ③因

C.①所 ②则 ③若 D.①之 ②且 ③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将告成而惧/夷狄非昭德也/大兴力役/用备不虞/非安人也/方谋会同而阻戎/心非怀远也

B.今将告成而惧夷狄/非昭德也/大兴力役/用备不虞/非安人也/方谋会同/而阻戎心/非怀远也

C.今将告成而惧/夷狄非昭德也/大兴力役用备/不虞非安人也/方谋会同而阻/戎心非怀远也

D.今将告成而惧夷狄/非昭德也/大兴力役用/备不虞/非安人也/方谋会同/而阻戎/心非怀远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光庭性情恬静沉默,虽然迅速登上台省高位,还没有被认可,后来因为称职,舆论才变为推崇他。

B.裴光庭认为到泰山祭祀天地,是报告功业圆满,所以不必采用军事措施,增加军队防守边境。

C.裴光庭曾推荐寿安丞李融、拾遗张琪、著作佐郎司马利宾到弘文馆供职,撰写完成了《续春秋经传》。

D.裴光庭为了扭转读书人追名逐利的局面,沿用他父亲裴行俭创造的长名榜,依照资格拟议官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ll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手制褒美,诏皇太子、诸王于光顺门见光庭,谢所以规讽意。(5分)

(2)初,吏部求人不以资考为限,所奖拔惟其才,往往得俊乂任之,士亦自奋。(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穿 山①

吴伟业②

势削悬崖断,根移怒雨来。

洞深山转伏,石尽海方开。

废寺三盘磴,孤云五尺台。

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莱。

【注】①穿山,诗人故乡江苏太仓海边的一座山,山中有石洞可穿行。

②吴伟业,晚明诗人。这首诗写于作者青年时期。

(1)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2)赏析“未肯”一词在诗中的妙处。(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知者不惑, ,。”(《论语·子罕》)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 ,”。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用“ , ”两句概括了山间春夏两季不同的风光。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之与上下文衔接连贯。(3分)

今天,我们尤其需要从经典中发现创造经典的力量。曾几何时,经典的价值受到质疑。经典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论调都曾甚嚣尘土。。, , ,,,经典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样式、一种桎梏,甚至成为了历史的美化、权力的附庸。经典真正的价值所在却往往被忽视了。

①在没有弄懂经典的情况下,最终结果常常是经典在解构中被曲解

②只留下戏说经典的庸俗、新编经典的单薄

③在现代艺术浪潮中,一些艺术家总是试图在颠覆经典中寻求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样式④从而获得时代的艺术新解

⑤甚至扭曲了一部分人对经典的认知

⑥这主要源于现代社会的浮躁心态、消费心理

正确的顺序(只填序号):

17.下面一段话,在标点、用词、语法等方面有一些毛病,读后完成题目。(4分)

①“白马非马”的论证思维与日常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②在日常思维中,人们一看到.

一个名,立即联想到这个名所应对的实,这就是“循名责实”。③一听到“马”这个词,脑海中首先呈现的是一个“四足,无角,项有鬣,尾有鬃”的动物(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

微》前言)。④一听到“白马”这个词,脑海中首先呈现的是白色的一匹马,熟悉《西游记》的人甚至会联想到唐僧的坐骑白龙马。⑤在日常思维中,白是对马的修饰,白色的马与马是.

种与属的关系,所以白马当然是马,相反“白马非马”就不能成立了。⑥如果一个名与实相.

应,就是名副其实;如果不相应,就是名不副实。

(1)加点的“的”字可以删去的是第 句。(1分)

(2)用词不当的是第句,词语应改为 。(1分)

(3)不通顺的是第 句,应改为: 。(1分)

(4)存在标点错误的是第 句,修改意见: 。(1分)

18.运用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下面一首诗中画线的诗句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表达生动,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5分)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22题。

蔡元培先生

顾颉刚

①蔡先生的一生在中国史上有重大关系的有三个阶段:一是民元任教育总长,二是民六任北京大学校长,三是民十八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无论在教育史上,在学术研究上,都是开风气奠基础的工作。先生站在崇高的地位,怀着热烈的情感和真实的见解,指导青年向前走,可以说这二十九年来知识分子没有不受他的影响的。

②我是北大学生,在他没有当校长的时候已经在那边了。那时的北大实在陈旧得很,一切保存着前清“大学堂”的形式。教员和学生,校长和学生,都不发生什么关系。学生有钱

篇三:空山 阅读答案

空山①去山上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荒,越走越静。前十几里路还勉强可以见到人迹。有人挑着竹子,或者是背着雨伞,在曲折小路上下山来,与我们擦肩而过。虽然不相识,但不会没有必要的客套。②上去呵?③下去呵?④或者由我们先搭腔:⑤下去呵?⑥上去呵?⑦或者多说几个字:⑧挑这么多下去呵?⑨这么早就上去呵?⑩不相识的人之间,一路上都是问上去或者下去,算是没话找话,不交自熟,还有点暗号接头的味道。⑾过了千石峒,前面就是无人区了,就没有接头暗号了。路边还偶尔冒出一处房舍,但人去室空,留下了房前一片荒草,隐约显现出田埂和小径的轮廓。土坯墙有的坍塌了,有的开裂了,墙根往往布满了青苔。一张主人遗弃的木犁插在地头,眼下已爬满了野藤,如同木犁突然发芽长叶,活过来了一般。⑿不难想象,前面那条溪边的青石板,以前也有过捣衣的声音,有过黄昏时分耳环或手镯的一闪。前面那座小石桥,以前也有过老牛带着小牛归来,牛背上可能停栖着静静的蝴蝶。这山静林幽之处,以前一定有过灯光温暖的窗口。在明晃晃的月夜或者雪夜,一定还有过纺车或摇篮吱呀吱呀的声音滚过水碾和水堰。但现在这里只剩下露珠依旧滴落,云雾依旧流散,还有腐叶如酱如酒的浓烈气味。连我们的脚步声也过于粗鲁和陌生,吓得一群大鸟扑拉拉惊逃四散,从废墟的断墙飞向山头。⒀这些鸟还是当年的鸟吗?⒁一条云瀑倾泻过来了,很快就注满深谷,使我们淹没在云湖里,前后茫茫,什么也看不见。明知同行者近在咫尺,也只闻其声不见其形。⒂在离蚂蟥沟不远的地方,我们才得以走出云海,看见了云上的一大片梯田。看来是受制于山的坡度,这些田块都很小,远远看去如密密排列的贝壳或鳞片。一个斗笠或一件蓑衣,就能盖住一丘田。同是受制于坡度,这些梯田的坡墙大多很高,全用墨灰色石块垒成,形如巍巍城墙。行人需要屏息仰视,才能探望到虚虚的城头,看到城头那想象中的旌旗和兵甲,甚至听到那想象中的鸣镝和战鼓。说实话,我当时暗暗吃惊:天下这么大,一些不知姓名的人们为何要把家园建在这深山一隅?他们是在什么时候筑起了这深山里的巨石阵、金字塔以及万里长城?只为了争得几把谷米,他们在这层层叠叠的石墙里耗费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生命⒃每一块石头都相约守密,眼下一声不吭。⒄很多梯田已经废弃了,听任满田升起疯狂的茅草,还有白茫茫一片如雪盖地的茅絮。我知道秋茅无情,吞没过很多小径,很多足迹,很多风化了的王国与故事。(作者:韩少功选自2006年10月12日《扬子晚报繁星版》)19、请你结合全文谈谈对文题空山中的空字的理解。(4分)20、作者在第16节中说第一块石头都相约守密,这个密是什么?(2分)21、第12节主要是从哪两方面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22、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谈谈这句话的含义。(2分)23、作者把云作为自己所见的背景,其用意是什么?(4分)24、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山上的人们从这座山消失的呢?请你结合文章发挥合理的想象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要求60字左右。(2分)参考答案:19、可从以下两点理解:(1)前人去,山中空,只有遗迹;(2)后人来,心中空,一片迷茫。(4分)20、这个密是指上文作者暗暗吃惊的疑问:天下这么大,一些不知姓名的人们为何要把家园建在这深山一隅?他们是在什么时候筑起了这深山里的巨石阵、金字塔以及万里长城?只为了争得几把谷米,他们在这层层叠叠的石墙里耗费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生命21、从虚、实两方面写景。(2分)好处:虚实相生,既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此景强烈的好奇心,更衬托出此山的空荒。(4分)22、这句话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秋茅实际上就是指大自然,小径足迹故事实际上就是指人类的文明。(1分)大自然是客观地运动发展着的,它让人类许多文明成为难解之谜。(1分)(意对即可)23、营造朦胧氛围;抒发迷茫情思。(4分)24、此答案是开放性的,言之有理即可。(2分)


山中的老杏树阅读答案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54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