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骆驼祥子词语解释
时间:2017-05-16 06:19:20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会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新感觉派: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等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性作品,是老舍自称为“当了职业写家”的第一炮作品。也是现代文学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原野:三幕剧《原野》是曹禺悲剧创作的一次新尝试。唯一的农村题材剧。

不仅写一个农民的复仇故事,还写出深刻的人性矛盾冲突,写出封建家庭、封建强权统治对人性的巨大扭曲和摧残。

仇虎逃入森林后内心的恐惧:啊,大星,我没有害死他,小黑子也不是我弄死的。大星,你不该跟着我。大星!我们俩是一小的好朋友,我现在害了你,不是我心黑,是你爹爹,你那阎王爹爹造下的孽!小黑子死得惨,是你妈动的手!我仇虎对得起你,你不能跟着我! 曹禺

篇二:作品名词解释

《呐喊》 ,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26年起改由北京书局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呐喊》中,鲁迅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不仅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也代表了新文学发展的方向。

《彷徨》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收小说11篇。在《彷徨》里,鲁迅继续对农民的不幸遭遇、妇女的悲惨地位以及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前途给予了深沉的关注,对封建传统尤其是封建思想意识进行了更为透彻的揭露和批判,同样塑造了一批永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与《呐喊》相比,《彷徨》在艺术上更为成熟,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

《激流三部曲》 它是巴金早期创作成熟的代表,由《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构成。作品中巴金以“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的兴衰变迁、垂死挣扎,以及最终走向全面崩溃的必然趋势。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对青年人、女人、下人们的残酷压迫,在作品中得以真实的再现。“激流三部曲”描写的“家”,所显示的只是社会的一角,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家族历史缩影。这部作品是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血泪的控诉.

《南行记》小说家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初版于1935年,收作品8篇。解放后出版的《南行记》增至31篇。内容大都是作者漂泊于我国西南边陲和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见闻。把西南边境的绮丽风光和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斗争首次带到文学作品中来。其创作的基本特色是:朴实的风格,奇异的情调,带有浓郁地方传奇色彩,有一种野性的气愤,人物性格鲜明,独具风采。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生活实感的基础上揉进了浓郁浪漫主义色彩,有很强的抒情性。整个作品洋溢着明朗乐观的精神。有内在的思想力量。其中的《山峡中》、《人生哲学的一课》等篇最具代表性。

《荷花淀》(小说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孙犁著,1947年4月由香港海洋书屋出版。内收小说4篇,散文2篇,依次为:《荷花淀》、《游击区生活一星期》(散文)、《村落战》、《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散文)、《山里的春天》、《麦收》。其中的小说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因而人们把他这一派称为“荷花淀派”。他在这本集子里继续保持着小说散文化的趋势,而且写得更加空灵与轻巧;对于细节与对话的描写也更入微和传神,尤其是对各种各样女性的刻画,显示出了作家对生活细致精心的观察。作品积极、乐观、向上、风格优美流转。

《野草》现代散文诗开先河之作。创作于1923年至1926年间。1927年由北平北新书局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共收鲁迅诗23篇,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墓志铭》等广为人知的篇章。《野草》的情感内涵主要通过是的意象与气质表现出来。大量运用象征、梦境和幻觉自然联系,语言具有是一样的跳跃性的音乐感。《野草》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了作者面对重重困惑坚持探索前行的顽强意志,以及渴求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的迫切心情。

《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作者胡适。《尝试集》的基本内容是反对封建主义,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表现了争取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要求。《尝试集》在“诗体的大解放”等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是在对旧体诗词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体诗,全部用白话创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建立和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初步建立了白话新诗的地位。《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

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女神》除序诗外共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凤凰涅??》和女神之再生等诗。《女神》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死水》是闻一多最重要的代表性诗集,其中的诗篇创作于1925年6月留美回国后到1927年之间的两年时间中,是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的产物。诗人在美留学8年,饱尝了天涯羁旅的孤苦和身为“弱小国民”的耻辱。他怀着极大的愤慨和热切的富国强民愿望,回到了日思夜梦想的祖国。然而,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黑暗腐朽的“死水”般的社会,一个内忧外患,四海萧条的国度。诗歌幻想中的瑰梦彻底破灭了,他那敏感的心弦发出强烈的震撼。《发现》、《荒村》、《大鼓师》等篇,均是这一心境的具体体现。与前期发表的《红烛》相比,《死水》消退了那种青年式的单纯透明的色彩,更加贴近丑恶的现实,更深沉厚重,艺术上更为成熟。其中的大多数篇章结构整饬,韵律和行数、字数都经过精心设计,一般以7字一行为主,2行或4行一节,有时巧妙运用长短相间的手法,既整齐雅洁,又错落有秩。诗中运用大量精巧的叠句、叠字,压韵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使节奏鲜明、生动、不富有弹性。《死水》显示出较高的诗歌语言技巧,对现代格律诗的创作具有一种开创作用。

《三个叛逆的女性》 1926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一书出版。这三个剧本塑造了三个大胆叛逆的女性形象,以炽热的革命热情歌颂了妇女的觉醒和斗争,猛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制度,强烈体现出反封建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民族革命精神。在艺术上,剧本有着重要特征:通过历史题材以戏剧形式反射现实,用大胆的想象和虚构手法发掘、描画历史人物的精神思想,使之与新时代精神息息相通。《阿Q正传》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及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是丁玲创作的享有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1948年9月由东北光华书店出版,小说出版后立即在国内外文坛引起普遍关注,并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改斗争题材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长篇代表作,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小说以华北地区桑干河畔一个名叫暖水屯的村庄为背景,着力反映了这里的土改斗争从酝酿到发动,几经波折最终斗倒地主分了田地的完整过程,真实反映了当时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和土改斗争的艰巨性。

《暴风骤雨》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以广阔的艺术视野真实地展现了东北地区土改的全貌,以血淋淋的阶级斗争,表明了土改运动的残酷、悲壮和伟大。整部作品突出了土改斗争的尖锐、反复,写出了广大农民向旧世界发起暴风骤雨般冲击的坚定信念,写出了浩然激荡的历史发展趋势。

《围城》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方鸿渐为主要代表,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作者以幽默而嘲讽的手法,写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方鸿渐是“现代儒林”中“新儒”的典型代表,他在事业、婚恋、家庭多方面不断寻求、不断失落、不断幻灭。他的命运,不仅蕴涵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破产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出路究竟何在这样深刻的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性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一生不断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困惑始终伴随着他,他总想走出“围城”,然而人生处处是“围城”。《升官图》是陈白尘的一部讽刺喜剧,完稿于1945年10月。剧中写了两个强盗在一个

凄风苦雨的夜里,为了躲避追捕,闯入一古老的住宅,在疲惫不堪和无限惊惧中沉入梦境,做了一夜升官发财的黄粱美梦。他们的美梦,正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揭露了国民党官僚们巧立名目,鱼肉人民的真面目,对国民党反动组织提出了强烈控诉。全剧构思新颖、结构精巧,运用了夸张、变形、漫画的手法刻画人物,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戏剧性强。 汪文宣

巴金著名长篇小说《寒夜》的男主人公,他是当时黑暗社会典型的被损害者、被侮辱者。汪文宣是个典型的“好人”,他处处忍让,事事委曲求全,但社会并没有对他有所宽容,他最终在孤独与悲哀中“吐尽了血痰死去”。作品中汪文宣这样的小人物之死,预示着那个“寒夜”一般黑暗冷酷的社会的必然灭亡。

虎妞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着墨较多、很有特色、性格复杂的一个人物。她是车厂主刘四的女儿,性格泼辣、爽快。作为生活在病态社会里的30多岁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她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并因这种愿望的不能正常实现形成了她变态的心理;她对祥子有感情真挚的一面,为与祥子结合,她失去了父亲和财产,最后难产身亡,在她身上具有某种悲剧因素。但她的剥削意识十足,想利用自己经济上的优势,控制祥子以及周围的人们,妄图把祥子纳入自己的生活轨道,这就暴露出她作为剥削阶级自私、冷酷的一面。祁瑞宣 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描写得最有深度的形象。一位“温雅自然”的知识分子,“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沉静,家与国的矛盾使他处于极度的“惶惑”中。他不愿留在北平当亡国奴,但作为长孙、当家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维系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又不能够离家出走。他知道家庭之累使他耽误了报国大事,但又只能这样苟且偷生,心里痛苦万分。最后,他终于从痛苦的矛盾中挣脱出来,做了许多有利于抗战的事情。莎菲 丁玲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内心痛苦而充满矛盾的时代女性。她追求一种完美的爱,却又以游戏的态度对待爱与生活。莎菲的形象是“五四”以后那种冲出家庭,大胆追求爱情却又找不到正确道路的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周朴园曹禺戏剧《雷雨》的主要人物。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极其凶狠狡诈的伪君子。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专横独断的暴君。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的代表。

鲁侍萍 曹禺戏剧《雷雨》中性格较为复杂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敢于蔑视封建道德,心甘情愿与周朴园同居。他对周朴园的感情是专一的、执著的。当她被周朴园赶出家门后投河自杀未成,她活着不再是为了自己,孩子成了生活的她唯一希望。为孩子的“牺牲”精神和对外界压力的“忍让”精神,使他的自我意识完全消失。她是一个可怜的、不自由的、不完整的“非人”。

周萍 曹禺戏剧《雷雨》的主人公之一,是周朴园与侍萍的长子。在冷酷严格的管制束缚下他投入后母繁漪的怀抱,而爱情和道德发生激烈冲突时,他又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四凤,埋下了他悲剧的命运的种子。他性格软弱自私,根本无力也不想承担任何压力,妄想以逃避的方式摆脱心灵的重压。在周公馆内部矛盾的总爆发的电闪雷鸣中,首先毁灭的是他年轻的生命。

周繁漪 曹禺戏剧《雷雨》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她性格复杂,感情丰富,既有追求个性解放的一面,又有个人主义的一面。

“精神胜利法” 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豪无人格而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篇三:名词解释

1、《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号召推倒旧文学,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 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文学进行了坚决的否定,该文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 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他从“八事”入手,即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他们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后期发起人增加了冯乃超等,出版《创造月刊》等,提倡革命文学。文学活动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建设新文学为己任,后期思想明显“左”倾。创造社是新文学的第二个社团,为新文学发展做出贡献。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鲁迅、冯雪峰与太阳社、创造社部分成员共40余人出席大会。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

(左联的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反对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促进“新兴阶级的解放”。)

左联成立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进了文艺大众化,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文学创作,创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先后出版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十字街头》(鲁迅主编)、《北斗》、《文学月报》、《文学导报》等革命文艺刊物。

4、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以上海商务

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强调文学关切社会和人生的必要。在创作上,体现出关注人生和社会的文学立场。人们习惯的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代表创作形式是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5、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等发起聚会,成员较复杂,文人、银行家、政客、交际花都有。1924年夏成立了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1933年消亡。新月社是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影响大,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他们倡导新格律诗。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和繁荣。

新月诗派

1926年《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的形成。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重要诗人有朱湘、方令孺、林徽因、刘梦苇等。提倡新格律诗。对新诗的艺术进步做出一定贡献。新月诗人努力使新诗由五四以来的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换。规范化的举措是“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严”。这一诗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曾发生过相当的影响。

6、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

答: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在功能上侧重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是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给予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阶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文学。

7、《野草》

作者为鲁迅,20年代创作散文诗集。表达了鲁迅的韧性的战斗和心灵的苦闷,是鲁迅的生命哲学。象征主义创作方法,隐喻手法的大量运用。

8、新感觉派

指以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为代表的30年代上海的现代小说派。

从题材上看,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

在艺术表现上,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创造出强烈主观色彩的新现实。

新感觉派小说

又称心理分析小说,是在弗洛伊德学说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面形成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这一流派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三十年代初期曾轰动一时。主要人物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造特色

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揭示了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灵的孤独。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热衷于描绘都市文化的时尚特征。穆时英《夜总会里的

五个人》以一个周末夜总会为场景,描写了五个人生的失意者。

9、民族主义文学

1930年元月,在陈立夫、陈果夫的策划下,国民党发起所谓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这是由国民党的一些党棍特务如潘公展、范争波、莫震遐等拼凑而成的。

他们成立“六一社”,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鼓吹文艺要有一个“中心意识”,攻击无产阶级文艺。 他们妄图用“民族意识”、“民族主义”来抹杀和代替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用民族主义文艺来抵制和取代无产阶级文艺。这个反动文学派别补救就彻底失败而告终。

10、七月派小说

抗战爆发后,胡风等人创办了《七月》杂志;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家;

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以浓郁的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注重主观感情的渗入,描绘着由时代的压迫、社会的苦难和灵魂的创伤交织的人生图景,重视挖掘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丰富,注重表现人物的原始生命力;追求心理描写的深度,充分体现了胡风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扬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这些作品,多数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徐文,故史称“七月小说派”。

七月诗派

以鲁藜,绿原,翼汸,阿垅,曾卓,卢甸,孙钿,方然等为代表,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七月诗派的诗作大都收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中,故名七月诗派,它继承了30年代中国诗歌会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他们把诗歌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鲜明的政治倾向和革命功利性,诗歌中充满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浓烈的感伤郁愤情绪,流露出苍凉悲壮的气息

11、京派小说(京派作家群)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

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没有正式的结社,有自己的阵地,如《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

除前期的老舍外,主要是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林徽因,及稍后的汪曾祺等。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人性美,尤其是乡土的人情美,来与现实的丑相对抗,强调文学是作者感受的强烈表现,并有意识的让它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京派小说的特点)以人道主义为根基的“为人生”的创作思想;内容上多写自然风物,纯真,爱情,美好童心与原始淳朴的人性美,人情美,时或也对都市上流社会发出讥刺。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写意小说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12、九叶诗派

是由1981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集》而得名;该派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缇、袁可嘉、穆旦等;《文聚》、《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是其主要阵地;主张在诗歌创作中“追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传统”。

13、《屈原》

作者为郭沫若,四十年代的剧作。通过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爱国与卖国两外交路线的斗争,表现了屈原热爱祖国,反抗侵略、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高尚品德,爱国的政治家与诗人的典型。浪漫主义风格,实事求是的创作原则。

13、孤岛文学

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租界区为止的4年零一个月里,英法等外国租界仍维持着“中立国”的地位,像是大海中的“孤岛”。留在上海的爱国作家,便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继续进行各种公开或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 代表作家:苏青、张爱玲、徐訏、师陀等

14、文协

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全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

“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文协”的出版刊物是《抗战文艺》。文协的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等几种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15、《女神》

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全诗包括《序诗》共有诗歌54

首,诗剧3篇。这些诗写于1916-1921年。《女神》一问世,便以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与中国传统诗歌和早期白话新诗相比,它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创造了一个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形象。《女神》以浪漫主义为主调,象征是其精义,《女神》在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创造了这种自由体。


骆驼祥子词语解释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72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