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我是证人读后感
时间:2017-05-20 09:21:37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读后感

读后感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的是:在1941年秋,日本侵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猖狂进攻。9月25日时,日伪军3000余人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分兵几路围攻驻扎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一带的一分区司令部及其所属一团。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宋学义和胡福才奉命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在最后,五位壮士面对步步近逼的敌人,毫无惧色地纵身跳下悬崖。班长马宝玉和其他几位战士在纵身跳下万丈深渊的悬崖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祖国,而不是自己!喊着那豪迈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种豪迈的口号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五壮士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五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看完五壮士的故事,我觉得热血沸腾,对他们充满了崇高的敬意。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是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与敌人殊死搏斗才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时代,让我们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吧!

这几天我们正在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读完我非常生气。因为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被这群“强盗”给抢走了,这皇家园林用了150余年才建设好的。可是却被这群“强盗”给洗劫一空了,实在搬不动的就用牲口或大车搬运,还运不走的就任意破环还以破坏为乐。为了销毁罪证还放火连烧三天三夜,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变为了几根断柱了。到此我感到了无比愤怒,因为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竟被3000余人就这样轻易的被抢走了。至此我感到当时的清政府是多么腐败。

所以我们一定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后,我的眼泪一点一点地流下来。

作为一位中国人,我看不过这一切,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空、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不久前看了一部电影叫《十二生肖铜首》,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下关于圆明园十二生肖铜首的资料,我一看,吓了一大跳,原来十二生肖铜首原本是圆明园里面的一座喷泉,这些铜首每到一的时间就会从嘴里喷出细小的水来。

当我在网上继续读下去的时候,我那心中的怒火燃烧得更旺,因为他们还把十二生肖铜首带走了,我在电脑上还看到关于他们抢夺圆明园时高兴而拍的照片,我往下看,发现了我国目前只发现了几个铜首,其中还有4个下落不明。

看完这些我的心里想,长大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一个考古学家,帮我国找回圆明园失去的东西!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的事情。

我真正被这五位壮士感动了。他们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昂首挺胸,迈开大步,相继跳下悬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人的肺腑之声。多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五位壮士让我又想起了抗日英雄董存瑞,他也是宁死不屈,用自己的碧血丹心开创了我们现在的新中国。董存瑞的碑上还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是啊,如果没有这些英雄来力挽狂澜的话,哪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呢?

现在,国泰民安,我们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国,这是由多少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不怕困难,勇于钻研,将来做一位对祖国有用的人。

放暑假,妈妈在凤凰书城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快乐王子》,它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著的。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快乐王子的故事。

快乐王子的塑像耸立在市中心,他的身上缀满了纯金箔片,眼睛是用两粒闪闪发亮的蓝宝石做的,他的剑柄上还有一颗大大的红宝石。漂亮极了!可是,快乐王子为了帮助生活贫穷的人们,在小燕子的帮助下,把纯金箔片和宝石送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们。

最后,小燕子被冻死了,快乐王子的塑像也因破烂不堪而被拆除。可是他并不后悔,他帮助了很多人,得到了许多快乐。

读完这篇童话,我被快乐王子和小燕子这种默默奉献的无私精神感动了。在我们的身边,不是有许多这种默默奉献的人吗?我们敬爱的老师,为了我们的学习,呕心沥血。不就是快乐王子吗;我们的父母,每天照顾我们,只知付出,不求回报。不也是快乐王子吗?正是有了这么多快乐王子在默默奉献,我们的祖国才会这样美丽!

我们现在的孩子,应该学会默默奉献,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富强、美丽。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一部电影名叫《汤姆·索亚历险记》。

有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小调皮鬼。还有一个叫贝姬的小女孩和叫哈克的男孩。有一天,汤姆·索亚和哈克背着一只死猫,去墓园解除咒语,却看见了一件意想不到的杀人案。法院审判找证人,汤姆·索亚勇敢地作证。那个坏蛋向汤姆·索亚扔去了一把锋利的刀子,但是没刺中,坏蛋一看大事不好,就赶紧坐了一辆马车逃之夭夭了。

学校为了奖励汤姆·索亚的勇敢,决定一天不上课,去一个大山洞里玩。汤姆·索亚和贝姬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他们继续走着,突然,汤姆·索亚看见了那个坏蛋。他那里有一个石箱,汤姆·索亚打开一看,里面有许多闪闪发光的金币。汤姆·索亚刚准备拿的时候,坏蛋醒了,他想杀死汤姆·索亚。汤姆·索亚爬到岩石上让坏蛋抓不住他。坏蛋爬上来了,汤姆·索亚就用脚踩他。最后汤姆·索亚用铜锁扣把那个坏蛋打下了万丈深渊。但是贝姬却吓傻了。最终,汤姆·索亚看到了亮光,他们就用尽全力向亮光的出口爬去。人们看见了他们一起回了学校。

我从汤姆·索亚身上学到了坚强、自信、勇敢的精神。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文峰“大光明”看《马达加斯加企鹅3》。那部电影可好看了,连一开始准备大睡一场的妈妈都完完整整,一字不漏地看完了!

电影讲的是一只狮子、一只斑马、一只河马、四只企鹅和三只黄鼠狼不小心离开了美国动物园,来到了非洲,又横穿大西洋,到了法国,在法国,有一个恐怖的女人,她曾经杀死了很多动物,还从坚硬的墙壁钻过去,能像狗一样趴在地上闻味道,比狗的鼻子还灵敏。她知道这些动物来了,就一路追杀,紧追不舍,它们无路可逃,就伪装成马戏团演员,逃进了送往罗马的马戏团火车,并当了那个马戏团的领导,在他的领导下它们表演出了独一无二、五颜六色、惊险连连的表演,但因为那个女人的追杀,马戏团的动物知道他原来不是马戏团的人,就把它们抛弃了,那些动物被女人带到原来的动物园,在动物园马戏表演时打算把它们杀死,这时,马戏团的动物们用狮子教的空中飞人救了它们,它们又上演了一场惊险、刺激的表演。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想要实现一定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谈迁为了写出一部翔实看信的明史,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诺贝尔,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把大山劈开。他与爸爸和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但是它在运输中非常容易爆炸,后来他又发明了固体炸药和雷管但是爸爸被炸残疾弟弟被炸死但他还是不放弃。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有厄运打不跨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我看见一群小孩子,在广场上跳舞,在音乐的世界里翩翩起舞,我决定要学会跳舞。我看别人跳起了很美,我越看越想学,看好像很简单,我上了第一节课我不这样认为了,又累又热,当我想放弃时,想起了一句话:目标之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我决定还是坚持的练吧!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我终于成功了,我学会跳舞了。

只要有坚定不动摇的心,没有什么做不了的。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剥豆》。这一篇文章,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使我对本文的“儿子”的所作所为感到敬佩。

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位母亲和自己的儿子进行一场剥豆比赛,虽然儿子输了,但是他却没有赌气和沮丧,而是坦然的勇敢面对失败。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非常敬佩文中的儿子,虽然这场剥豆比赛他输了,但是他并没有哭泣,却是坦然的面对,不像我们,只要输了什么比赛,都会赌气,不想儿子那样面对失败。比如说我吧,有一天,我和爸爸比赛五子棋,只要谁的棋子竖着、横着、斜着,任何一个够五颗棋子,就为胜出。首先,我把棋子放到中间,爸爸就把他的棋子放到右边,然后我就放在爸爸的左上角??持续几个回合后,最终是爸爸赢了,我很不开心,于是我的眼泪就稀里哗啦的拼命流了出来,说:我以后再也不玩五子棋来了!”然后跑进自己的房间。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和本文的儿子比,我远远也比不上他,因为他懂得勇敢的面对失败,而我却赌气。生活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坚强的独立面对这些困难!

今天,我看了《开学第一课》——父母教会我。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秦勇的故事.秦勇本来是一名乐队主唱,但是,因为他的儿子得了重度感统失调症,所以他选择了放弃工作,用爱去感化大珍珠.大珍珠学任何东西都比别人慢成百上千倍,但秦勇耐心的去教,结果他成功了。秦勇曾经做过许多不起眼的工作,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大珍珠。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做的。父母平日对我们严厉,其实是为了我们着想。他们不知为我们默默地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泪水,所以我们应当感激他们。是他们给了我们一切,是他们给了我们希望!父母曾经为了我们上学的事情而烦恼,曾为了我们的学习而担忧,曾为了我们闯的祸而让父母没面子。父母曾经为我们做了许多,而我们却从没有为他们付出,孝顺他们,我很内疚。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许多坎坎坷坷,但都由父母来承担,我们却从未有承担过责任。所以我们要孝顺,以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

篇二:读后感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

一、中美两国的“自由”不同

中美两国对自由的解释以及实行的概念有一定的差异,

好像中国老百

姓更容易满足,目前的情况就足以让我们感到安逸,就算遇到什么不自由

的情况,也会和当年旧社会连人身自由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比比,然后就

怀着一颗平和心不了了之。但是若将同样的事放在美国人身上,情况可能

就大不相同。因为美国人对自由的追求可以说达到了“精神洁癖”的地步,

他们心中的自由神圣得容不得一点侵犯。在美国,一个在中国大多数老百

姓看来无所谓的事件,只要是牵涉到宪法所保护的个人自由的,美国人就

可能非常较真,经常一个小人物的案子就会引起全国性的辩论,甚至惊动

最高法院。

美国人的这种观念自建国起甚至可以说建国前就已经产生,

当时美国

的建国者们似乎对英国政府统治下的前车之鉴尚且记忆犹新,而且深痛恶

绝。对于“中央政府”这个玩意儿依然疑虑重重,他们生怕逃出虎穴又落

入狼口,生怕美国人民重新丧失他们刚刚得到的自由。所以在建国后美国

甚至一度处于“无政府”状态,直到后来,才迫于国际形势建立了政府,

但是他们又及时的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对政府的权利进行了限制,目的就

是防止自己在陷入“不自由”的境地。

“他们最关心自己在这个国家拥有哪

一些法律所保障的权利,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切切实实地享有这些权利。因

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自由的保证。如果任何人,包括美国政府在内,

试图侵犯他们的权利,他们非跟你玩命不可。

”而且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所

谓人民的自由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它就是具体的一个一个“个人”的自

由。

维护自由说的广泛点就是对公民人权的维护,同时也就是对政府权力 的限制。因为自由最大的威胁,就是一个有组织的,有财力的,有执法权

的巨大力量。因此,如果能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如果能在联邦政府的巨

大威胁之下立法保护每一个具体的美国人的个人自由,那么,抽象的“人

民自由”就已经实现了。

“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

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

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

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

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

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

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

的自由。

所以为了维护美国人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即捍卫人权,美国的

建国者在起草宪法的时候就加入了一些限制联邦政府权力,

保护个人自由

的条款,作为整个宪法的一部分。这就是著名的“权利法案”

在美国极为流行和普遍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话,

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其中的“我”指政府。政府必须在公民

的舆论监督之下,接受公民的批评,并且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公民的权利。

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

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

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

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

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

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

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

从具体的执行来看,客观地说,中国这方面逊色于美国不少,尤其是

言论自由这方面,美国人认为:言论自由与真理完全无关。说白了,它的

意思就是不管你说什么,写什么,只要不真干,都无人干涉。他们认为,

这些自由是基本人权,即,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天赋权利。如言论自由,

只要是一个人,就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这跟发表言论的这个人是好人

还是恶棍没有关系,这和表达出来的东西是真理还是谬误也毫不相干。哪

怕他的思想是彻头彻尾的谬误,哪怕假设有一种方法,可以鉴定出他的思

想不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绝对是谬误,他作为一个人,还是有权利说

出他的想法来。说出来,是合法的。

而很多中国人能够想象得出的最大的自由,

大概就是毛泽东在反右运

动之前,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里所作的形容和定义: “有选

举权的,宪法就规定他有言论自由,我们就得让人家讲话。我可以批评他, 他也可以批评我,这就是言论自由。

由中美两国自由的概念的不同,

我又想起了中美两国人观念上的另一

微小差异,就是关于看待“被告”的方式,当然,也可以引申为两国维护

人权方面的的差距。在中国,人们普遍都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当一个人收

到法院的传票,站在被告席上后,先不说人民群众会对他的品质提出质疑,

对其之前甚至以后的行为指指点点。就是执法机关,对待被告的态度也会

“矮正常人一截”

。但是,美国人认为,在法庭正式宣判之前,这个嫌疑犯

只是一个“嫌疑”犯。他有可能在最后被铁一样的证据被判罪名成立,因

而从一名“嫌疑犯”变为一名“罪犯”

,从而失去一个美国公民所应该享有

的自由和权利。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通过公平的法庭辩论, 最终发现证据不足,使这名“嫌疑犯”洗清不白之冤。

“无罪假定”和公平

审判,正是为了保护一个普通人能够拥有有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的自由和

权利。美国人并不认为被告就已经等于是半个罪犯了。相反,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嫌疑犯或者说被告,是意味着一个公民正处于一个非常被动和不

利的地位。美国的司法制度在寻找罪犯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保护一个普通

美国人在处于这种不利地位的时候所拥有的自由和基本权利。对于美国人

来说,这并没有任何贬义,因为对于他们,这仅仅意味着公正对待一个普

通人,尽管他处于“被告”这样一个倒霉的地位。最后犯罪事实是否能确

认,还是要看检察官能否拿出充分的,足以说服普通老百姓的证据,陪审

团即是老百姓的代表。

书中说到:

“美国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被告面临的检查官与警察,

往往是代表着美国的地方政府,甚至是联邦政府的的力量,他们有着巨大

的财力物力搜罗证据,维持诉讼。而一个普通人处于这样一个特殊地位上,

如果还不从制度上加以保护的话,那么,被冤枉,甚至被政府或者执法人

员陷害的可能性都是很大的。因此,你可以看到,在十条宪法修正案之中, 有五条涉及保护涉嫌案犯的美国公民的权利。

篇三:读后感

从外交往事中体会外交的艺术

——读《改变世界的日子》有感在修读毛概一课时,对毛泽东的事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图书馆寻觅相关的书籍参考学习。当我手拿起这本《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的故事》时,便没有再放下,而是认真品读下来。略有感想。

这本书的作者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外孙女---孔冬梅。作者所记、所写来自中国的第一位副外长王海容。作者以及讲述的人,都是与毛泽东共同生活工作过的人,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外交中最真实,最幕后的毛泽东。我认为,要真实地再现历史,一定要采访到历史的参与者,见证人。而讲述者王海容就是这个见证人,他们站在离我们不远的现代角度,较为客观地为我们描述那段红色岁月。带我们走进那段艰难曲折的外交道路。

书中开篇交代了作者与王海容以及毛泽东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介绍了毛的青年读书时期,用毛泽东在读书时喜欢看世界地图的例子,突出了毛泽东视野开阔,有全局意识的品格。当王海容参外交加工作后,与毛泽东的外交往事便拉开了帷幕。

在文革之前,中国的外交道路颇为曲折。在文革初期,与30多个国家发生了外交纠纷,国际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在此情况下,主席与周总理审时度势,果断调整外交政策,批判极左思潮,扭转了在外交方面“四面出击,打倒一切”的混乱局势,使外交工作重新有了起色。

在中国外交上最著名的要数是中美的建交过程。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中美建交的过程的曲折以及中间所体现的,毛泽东和周总理的外交艺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美国就处于不友好关系。美国支持台湾的蒋介石政权,阻扰中国解放台湾,并且在联合国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在建国初期的当时看来,中美建交是不太可能的事。在1967年,尼克松发表了一篇名为《越南战争后的亚洲》的文章,在文中,尼克松表露出美国多年来孤立中国的方法并不奏效。这篇文章很快就被富有远见的毛泽东读到,而且毛预言道:若尼克松上台,美国就有可能改变对华的政策。果然,当尼克松上台后,便想方设法寻找渠道给中国领导人带去想要改善中美关系的口信。当一个个口信通过各种外交渠道到达毛泽东耳中时,毛的认识又马上进了一步。王海容

记得,在1969年,毛泽东有意无意地向她提了一句:美国可能要派基辛格过来中国。这是多么富有卓识的远见,因为在毛说这句话的时候,基辛格在国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名声。那么基辛格是谁?为什么毛泽东会注意到他?基辛格时年不到40岁,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是尼克松的智囊团成员。毛泽东曾向海容说,自己的任务就是研究国际形势,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状况。后来,据王海容查询,到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前,他的对国际形势言论在《人民日报》中出现了27次。想必在《参考消息》中出现的频率会更高。而《参考消息》正是毛泽东每天必看的资料。在中美大外交的的前奏,已经足以体现毛泽东的伟大的预见能力,这种能力的出现并非偶然。那是对国际形势的密切关注还有对国际外交的敏锐觉察,才能做出如此细微准确的判断。在外交中的大胆预言使毛泽东能紧紧抓住调整外交政策的最佳时机。

在毛泽东的中美大外交的惊人构想下,有一个美国记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洛。在漫长的革命长河中,斯洛和毛泽东产生深深的革命情谊。斯洛是第一个到中国苏区采访的美国记者,三十多年来,形成了一条老规矩:每次斯洛来中国,毛泽东都不会让他空手而归。他们两最后一次在中南海的交谈,让我影响深刻。谈话从早上8点开始,到中午一点多,将近5个小时。这是毛泽东晚年最长时间的一次谈话。在谈话中,毛泽东说出了这么一段石破天惊的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为什么?他的欺骗性有,但比较少一点。跟你来硬的多,来软的也有。他如果想到背景来,你就给他稍个信,叫他偷偷来,不要公开,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来嘛,谈不成也可以,谈得成也可以嘛,何必那么僵着?凭着与毛泽东多年的交流经验,斯洛马上明白,这是毛想让他转告给尼克松的话。斯洛也确实这么做了。但是,历史总是向前的,在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这对跨国之交就再也没有这样畅谈过了,这也是斯洛的最后一次来华。

当然,在中美建交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插曲。那就是“乒乓球外交”。这件小趣事对中美建交起到了不可小看的推动作用。1971年3月,中国乒乓球队在日本参加第31届乒乓球锦标赛。在比赛期间,美国队要求访华,但是考虑到局势的不成熟,美国队将无缘访华。但是,一则小小的意外,却使事情有了意外的转机。美国队员科恩登上了中国队的车,而中国队员庄则栋主动上前致意并且赠送了礼物。当时,这则消息刊登在《参考消息》上,据王海容回忆说,

当时毛泽东看到后眼睛一亮,说:“这年轻人,不仅球打得好,还会外交啊。”

在一天晚上,毛泽东大手一挥,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历史性的一刻,就被这个老人,在吃过安眠药的情况下决定了。但是这不是偶然的决定,这是毛思考了几天之后的结果。

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包括美国队在内的5个国家的乒乓球代表团成员。总理为体现国与国之间一律平等的原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坐席安排方案。周总理这样设身处地的为客人考虑,平等对待各国的外交艺术堪称大国外交的典范。使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在外交时不能忘记的首要准则。

在这一系列无论是领导人有意还是无意的安排下,在毛和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下,中美关系逐渐破冰。之后,基辛格两次访华,第二次是公开的访华。世界已经意思到,离尼克松访华已经不远了。

在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中国,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在关于体现我国领空权的问题上,又体会到了我国外交人员强大的外交协调能力。众所周知,美国总统出访必乘坐空军一号。而中方认为,在我国境内要使用我国的专机。在两国的不断沟通协调下,美方同意我国派领航员登上空军一号为其领航。这是显示我国主权的严肃行为。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在机场亲切地握手,这是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要知道,美国在1969年就已经登上月球了,但要到达大洋彼岸的中国却比登上月球还要难。

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也迎来外交丰收的时代。在中国建国到毛泽东去世的这几十年,外交道路曲折不堪。中美建交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已经足以体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超的外交艺术,他们不仅有远见卓识,更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他们用敏锐的觉察,大胆的行动,谱写了新中国外交的伟大篇章。在书中还有其他十分有趣而且珍贵的外交往事,无一不体现着老一辈外交家,特别是毛泽东的外交智慧。从书中的讲述者,王海容进入外交部的1965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53个,到周总理和作者外公毛泽东先后辞世的1976年,我国已经同1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若没有建国27年来外交人的辛苦耕耘,就没有今天外交的累累硕果。

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不再。但是老一辈的外交艺术,我们还需细细品味。所谓弱国无外交,我们必须更加坚持和跟随党的方针政策,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建

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他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能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声音响遍全世界,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我是证人读后感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83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