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论语二十篇
时间:2017-05-20 09:21:54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论语二十篇之学而篇

学而篇

作者: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作者:佚名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

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篇二:论语一至二十篇注音版

? ?rdì yī

学 而 第 一

?i zhang dì ar

为 政 第 二

bāyìdì sān

八 佾 第 三

lǐr?ndìsì

里 仁 第 四

gōng yě cháng dìwǔ

公 冶 长 第 五

yōng yědìliù

雍 也 第 六

shù?rdìqī

述 而 第 七

tài b?dìbā

泰 伯 第 八

zǐhǎn dì jiǔ

子 罕 第 九

xiāng dǎng dì shí

乡 党 第 十语 xu w

xiān jìn dìshí yī

先 进 第 十 一

yán yuān dìshí ar

颜 渊 第 十 二

zǐ lù dì shí sān

子 路 第 十 三

xiàn wan dìshí sì

宪 问 第 十 四

wai líng gōng dìshí wǔ

卫 灵 公 第 十 五

jì shì dì shí liù

季 氏 第 十 六

yáng hu? dì shí qī

阳 货 第 十 七

wēi zǐdìshí bā

微 子 第 十 八

zǐ zhāng dì shí jiǔ

子 张 第 十 九

yáo yuē dìarshí

尧 曰 第 二 十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zǐ yuē xu? ?rshí xízhī bùyì yuahū yǒu p?ng zì yuǎn fāng 子 曰: 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悦 乎。有 朋 自 远 方 lái búyìlahūr?n bù zhī ?r bú yùnbú yì jūn zǐ hū 来,不 亦 乐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

yǒu zǐyuē qí w?i r?nyě xiào tì ?rhào fàn shàng zhěxiǎn yǐ 有 子 曰:其 为 人 也 孝 悌,而 好 犯 上 者,鲜 矣; bù hào fàn shàng ?rhào zu? luàn zhě wai zhī yǒuyě jūnzǐ wùběn 不 好 犯 上,而 好 作 乱 者,未 之 有 也。君 子 务 本, běnlì?r dào shēng xiào tìyězhě qí w?i r?nzhī běn yú

本 立 而 道 生;孝 悌 也 者,其 为 仁 之 本 欤。

zǐ yuēqiǎo yán lìng sa xiǎn yǐ r?n

子 曰:巧 言 令 色,鲜 矣 仁。

zēng zǐ yuē wúrì sān xǐng wú shēnwai r?n m?u ?rbú zhōng hū 曾 子 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yǔ p?ng yǒu jiāo ?rbú xìnhūchuán bùxíhū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

zǐyuē dǎo qiān shang zhī gu?jìng shì ?rxìnji? y?ng ?ràir?n 子 曰:道 千 乘 之 国,敬 事 而 信,节 用 而 爱 人, shǐ mínyǐ shí

使 民 以 时。

zǐ yuē dìzǐrùz? xiàochū z?tìjǐn?r xìnfànài zh?ng 子 曰: 弟 子 入 则 孝,出 则 悌,谨 而 信,泛 爱 众, ?r qīnr?nxíng yǒu yúlì z?yǐxu? w?n

而 亲 仁;行 有 余 力,则 以 学 文。

zǐ xià yuē xián xián yìsashì fù mǔ n?ng ji?qílìshì jūn n?ng 子 夏 曰:贤 贤 易 色,事 父 母 能 竭 其 力,事 君 能

zhìqí shēnyǔ p?ng yǒu jiāo yán ?ryǒu xìnsuī yuē wai xu?wúbìwai 致 其 身,与 朋 友 交,言 而 有 信。虽 曰 未 学,吾 必 谓 zhīxu? yǐ

之 学 矣。

zǐ yuē jūn zǐbú zh?ng z?bùwēixu? z?búgù zhǔ zhōng xìn 子 曰:君 子 不 重 则 不 威,学 则 不 固;主 忠 信, wú yǒubùrú jǐzhěgu?z?wùdàn gǎi

无 友 不 如 己 者,过 则 勿 惮 改。

zēng zǐyuēshan zhōng zhuī yuǎnmín d?guī h?uyǐ

曾 子 曰:慎 终 追 远,民 德 归 厚 矣。

zǐ qín wan yúzǐ g?ng yuēfūzǐzhì yúshì bāng yě bìw?n qí 子 禽 问 于 子 贡 曰:夫 子 至 于 是 邦 也,必 闻 其 zhang qiú zhī yú yìyǔzhī yú zǐ g?ng yuē fūzǐwēnliáng gōng 政;求 之 欤,抑 与 之 欤?子 贡 曰:夫 子 温、良、恭、 jiǎn ràng yǐd?zhīfūzǐzhī qiú zhī yě qízhū yìhūr?n zhī qiú 俭、让 以 得 之;夫 子 之 求 之 也,其 诸 异 乎 人 之 求 zhīyú

之 欤。

zǐ yuēfùzài guān qízhìfùm? guān qí xíng sān nián wú gǎiyú 子 曰:父 在 观 其 志,父 没 观 其 行;三 年 无 改 于 fù zhī dào kěwai xiào yǐ

父 之 道,可 谓 孝 矣。

yǒu zǐyuēlǐzhī y?ngh?w?i guìxiān wáng zhī dào sīw?i měi 有 子 曰:礼 之 用,和 为 贵。先 王 之 道,斯 为 美。 xiǎo dà y?uzhīyǒu suǒbù xíngzhī h??rh? bùyǐlǐji? zhī 小 大 由 之,有 所 不 行。知 和 而 和,不 以 礼 节 之, yìbùkě xíng yě

亦 不 可 行 也。

yǒuzǐ yuē xìn jìn yúyì yán kěfù yěgōng jìn yúlǐ yuǎn 有 子 曰:信 近 于 义,言 可 复 也;恭 近 于 礼,远

篇三: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016年中考文言文

20

2016年4月

目 录

1论语十二章 3-4

2、曹刿论战 4-8

3、3、《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8-17

4、《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巳矣。) 17-17

5、《礼记》一则原文17-19

6、《邹忌讽齐王纳谏》 19-22 7、《出师表》22-25

8、桃花源记25-28

9、《答谢中书书》28-31

10、《马说》31-33

11、《 三峡》33-35

15、《醉翁亭记》欧阳修48-51

16、《爱莲说》51-52

17、《记承寺夜游》原文:52-54

18、《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54-56

19、《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56-56

20、《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56-59

21、《与朱元思书》

22《陈涉世家》61-68

23、唐雎不辱使命》68-70

24、《道多助,失道寡助》70-73

1、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

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如何参与呢?”曹刿说:“掌权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答:“小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曹刿说:“尽力(为人民)做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从你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手扶横木望了望齐军,(然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殆尽而我方的士气高涨,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混乱,望见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历史,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

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二、背诵课文

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

7、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8、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三、句读停顿

1、可 / 以一战。战 / 则请从。

2、夫 / 战,勇气也。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

3、夫 / 大国,难测 / 也,惧 / 有伏焉。吾 / 视其辙乱,望 / 其旗靡,故 / 逐之。

4、小大/ 之狱,虽 / 不能察,必 / 以情。

四、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一词多义:

①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②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请允许我)

③从: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④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信用)

⑤何:何以战(什么) 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

⑥焉:又何间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于之”的合音,在那里)

⑦以 何以战 / 可以一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 / 必以情 (根据,按照) ⑧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迎战齐军这件事)忠之属也(代词,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军撤退的情况)公与之乘(代词,代他,指曹刿) 故克之 / 故逐之(代词,代他们,指齐师) 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⑨其: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下视其辙 /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3、古今异义:

①小大之狱:案件(古);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今)

②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古);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今) ③齐师伐我: 讨伐,攻打(古);今义:砍伐

④又何间焉:参与(古);今义:隔开,不连接;时间或空间(今)

⑤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古);今义:轻视,看不起(今)


论语二十篇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83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