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时间:2017-05-25 05:42:30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名师吴 正宪

名师吴 正宪—《面积的认识》及李培 芳《用字母表示数》吴老师的课堂是孩子们喜欢并享受的课 堂,她的数学教学洋溢着“爱与美的旋 律”。课堂上,孩子们可爱的笑脸、踊 跃举起的小手、认真思考的表情触动着 我??孩子们在学会思考、获得智慧的 同时,享受着这样美妙的课堂,并迅速 喜欢上了这样一位魅力教师。

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听吴正宪《面积与面积单位》有感

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并不好教,因为怎样把文绉绉的语言转换成学生能理解的,能表达的信息呢?于是我们把概念中每一个关键词都在课堂中像剥大蒜一样,一层层剥开。到课堂的末尾学生能说得出关键词,能背得上概念就认为孩子过关了。结果,相类似的概念闯入孩子的学习中时,他们全乱了。如学了周长后就会学习面积,学生往往会把这两具概念混淆。而且不只是一个老师说,也不只一届学生这样。是不是这两个概念真得那么神似了?

今天听了吴正宪老师的《面积与面积单位》,心中廓然开朗。我们的教学总是迷信书本,书本说什么我们就怎么教。往往忽略了学生本来的认知。如面积大小给两块不一样大小的土地学生区分,还有谁不能分辨谁大谁小呢?就是因为书上说面积就是物体或封闭图形表面的大小,就要学生先认识表面在哪里,让学生自己摸一摸;面的大小应该用面积单位测量等等。吴老师完全尊重孩子的认知。一节课完全不用提及概念,但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体现概念折含意。

带着问题上课

“对于面积你有什么想问的?”孩子纷纷对这个新概念提出一连串的疑问,如什么是面积,面积在哪里,面积怎样量等等,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提问,也让孩子有一个课堂的目标,有目的带着问题上课。

层层剥开

结合面积的来由,在黑板上画两块大小不一的土地,眼睛观察判断大小。看不出再想办法用重叠纸片来比较大小。以上方法都不行时学会用数格子的一般方法。让孩子理解什么是面积单位,通过一平方分米这单位的大小,返回生活中找原形,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当中用起边线复习周长的概念,同时结合摸一摸、刷油漆的活动巩因对面积的认识和区分与周长区别。

整节课吴老师重在让学生亲身感受面积的大小,而不是死抠概念的字眼。重在学生的体现,而不是迷信书本的文字。以学生为本,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

这节课吴老师以一个关于“尼罗河”涨水后人们圈地的故事开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故事中悄悄渗入面积这一概念,让学生跟着老师触摸土地的“面”,找找感觉,感受到面,大概对学生而言对面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有基础了,同时,联系旧知,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不一样,从而学生更清楚地明白到“面积是周长里面的东西”。吴老师的课堂体现着她关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实践与思考,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吴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读到这句概 念性的话,而是在整堂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积累经验 并建立这样的原始概念,活动经验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建立和 理解。为了让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更好地理解,吴老师引 入了孩子们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并突破传统教学,把这些图形进行变式分为了封闭式的和不完整的两组,进行比较,加深学生认识到面积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找到像文具盒这类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的大小也是面积以及有趣的“记方块”活动、孩子们寻找 “生活中的1平方分米”的活动,调动了孩子 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课堂充满了灵动,孩子们从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充分地感受着学习 的快乐和思考的乐趣。课堂上,老师与孩子 们的交流无不体现一种大爱,语言的魅力、对学生整体的关注都让我们看到了魅力的课 堂和魅力的老师

篇二:一高分校上学期第一次硬训练(限时练习)

一高中分校上学期第一次历史硬训练

一、选择题

1.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自秦统一全国起至东汉分裂以前止,这一时期是中国初入平民政治的时代。”此“平民政治”在当时实际是指

A.分封制 B.军功授爵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2.《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史称“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

① 孔子倡导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④ 唐朝法律的选官制度

C.①②③D.①② ③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A.②③ B.①③④

3.(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子:“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引自司马迁《史记》这一段文字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诸侯争霸B.问鼎中原 C.分封衰败 D.天子遭难

4.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D.义和力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5.画家库尔贝绘画的对象往往是工人、农民、家庭主妇等,有人批评他是“崇尚丑陋”,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他们。”库尔贝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 ( ) B.现实主义 C.印象派 D.现代主义

6.《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的用意是

A.消除地方割据对朝廷的威胁 B.改革官制

C.调节皇权与相权冲突的问题 D.强化皇权

7.《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

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 B.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C.“除井田,民得卖买”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8.《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

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

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三角贸易的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9.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

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人民为主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10. 查士丁尼时代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写道:“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

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所说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

B.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到庭作证

D.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11、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12、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

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 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13、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的真正目的在于

A.反对盲从外国文化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C.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1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

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15.《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阶级斗争学说 B.谋求人类解放的目标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D.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16.下面是l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新中国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A.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17.昨日的报刊就是今日的历史资料。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①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残敌 ②上海人民欢庆新中国成立

③湖南人民筹备基层人大代表选举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大会

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③ D.①②④

18.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D.中苏国家利益的差异

19.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11年4月14日,第三届金砖国家领袖峰会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签署了(三亚宣言》,形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

A.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C.实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 D.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

20.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Iraq、Afghanistan、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在冷战结束后屡屡发生漫画中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 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C.恐怖主义威胁世界 D.地区霸权主义抬头

21.“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

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C.法国《1875年宪法》 B.《德意志帝国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22.五百二十年前,哥伦布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横渡大西洋,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

航路。“……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23.有人说:“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

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24.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

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引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25.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26.《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问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 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I).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27.《全唐文》卷316载:“杭州东南名郡,……咽喉吴越,势雄江海,国家阜成兆人.户口日益增,……水牵卉服,陆控山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下列对杭州商业繁华原因

篇三:2014年秋期一月试题

泸县九中2014年秋期高13级第一学月考试

历 史 试 题

命题人 赵平审题人 周荫湘 作题人 刘方

说明 1、本试卷满分:100分卷一选择题60分,卷二主观题40分

2、卷一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到卷二指定位置,如未按要求答题则不得分。3、卷二用黑色签字笔作答。交卷时只交二卷。

卷Ⅰ(60分)

一、 选择题

1.“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 )

A.儒家B. 道家C. 墨家 D. 法家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位人物的思想( )

A.孔子B.孟子 C.老子D.韩非子

3.“礼教始行,源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幅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董仲舒C.朱熹 D.王阳明

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C.道家 D.墨家 5.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6.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依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正确的评价是()

A、都是进步思想 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C、都具有民主色彩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7、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8、“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以下言论符合该观点的是() A.“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B.“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9. 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指南针在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

A.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 B.中国古代科技的沦丧

C.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D.指南针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0.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11.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令二人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主要包括 ( )

①丰富的物质生活②军事对抗中力量强大 ③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④成就斐然的科技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宋代以后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兴起并发展起来。风俗画的特点是“通俗化,面向 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该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 统治者的提倡 C 民间文化的发展 D 画家的性格

13.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14、《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C. 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15.京剧主要由哪两个剧种融合而成 ( )

①粤剧 ②徽剧 ③汉调 ④越剧

A.①②B.①③C.③④ D.②③

16.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 )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17.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其制度,主要是由于(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C.民主观念深入人心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18.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康梁等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19、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0.“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境出现于( ) A 戊戌变法时期B 洋务运动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辛亥革命时期 二、材料题(22题22分,23题18分,共40分)

22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3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6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3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3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4分)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3分)

23、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三: 孙中山手书

图1图2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请回答:(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思想主张。(4分)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二图2和材料三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6分)

(3)结合以上材料,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具体指出其代表人物及主张,语言要精练)(8分)

(3分)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91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