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置之死地而后生图片
时间:2017-05-27 05:48:07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哲学趣谈

1.诸葛亮挥泪斩白谡的启示: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国演义》上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派马谡率兵驻守街亭,以阻击魏军,并立下军令状,若街亭失守,立当斩首。马谡自恃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一到街亭,不在山下路口扎寨,却到山上屯兵。他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但结果被围攻而败,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街亭失守,马谡在哲学上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在方法论上是没有从实际出发,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2.鲁班:一棵小草引来一项发明——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有一次,鲁班承担了建造一座宫殿的任务,需要砍伐大量的木材。鲁班和徒弟们带着斧头来到南山。十几天过去了,个个都累得筋疲力尽,可是木材依然还差很多,鲁班十分着急。一天,鲁班来到一座险峻的山上寻找优质木材,在荆棘丛生的山道间行走攀援。走着,爬着,突然感到手指疼痛,他抬手一看,见一手指不知被何物划破了一道口子,流出鲜红鲜红的血。鲁班简单包扎了一下,就急急忙忙往回走。他一边走,一边思考,是什么东西这么锋利呢?刚走出不远,就看见路边有一种带齿的茅草,他的手正是被这种草划破的。鲁班心里一亮:这样的草叶就能划破人的手指,如果用铁打成有齿的工具,代替斧头砍伐,不是又省力又能提高工效吗?于是,他回家按照茅草叶的样子打制了一种伐木的工具,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把锯子。

鲁班在砍伐树木、手被茅草划破出血的实际中产生了要制造一把锯子的想法,这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由于鲁班的这种想法符合客观实际,并用这个正确的想法制造出了锯子,这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3.卧薪尝胆:意识能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代,越国被吴国平灭以后,越国的国王勾践立志要打败吴国,报仇雪耻。勾践想了很多方法以激励斗志,准备力量。他夜晚不睡温暖褥,而睡在柴草上,还在起居室特意挂一个苦胆,每天尝一尝苦味;同时,想方设法麻痹吴国,暗中积蓄力量,制定致胜的方略。后来时机成熟了,一举打败了吴国。

勾践通过卧薪尝胆,激励奋发图强的精神,并靠这种精神再展宏图。

4.他家死错了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清朝的方飞鸿写过《广谈助》一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家的岳母死了,全家准备前去祭奠,并请私塾先生给撰写一篇祭文。私塾先生糊里糊涂,按照古书误抄了一篇祭岳父的文章,交给了东家。东家人看出了祭文的错误,责怪私塾先生太马虎,但私塾先生固执地说:“古书上写的都是判定过的,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死错了人吧!”

5.郑人买履:颠倒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韩非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有个人,准备到集市上买一双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随手把量好的尺寸丢在了座位上,出门时却忘了带尺寸。来到集市上,他挑好了鞋了,伸手一摸,这才想起来,说:“我忘了带脚的尺寸了。”于是,他急忙回家去取。等他再赶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子的人已经离去,结果,他没有买到鞋子。这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只相信尺码,不相信实际,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他空跑了两趟,便是明证。

6.刻舟求剑: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7.“我不是我了”: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

在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一次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很久,这个人总是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当初借钱的我了。”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打了他。赖帐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也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打你的我了。”赖帐人无言以对。

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否认了相对静止,否认了事物质的稳定性,从而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赫拉克利特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他以川流不息的河水作比喻,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他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一切都捉摸不定。所以他主张对事物“什么也不能说”,拒绝给事物以名称。这就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完全抹煞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差别,从而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9.拔苗助长: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10.橐驼种树:按客观规律办事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寓言《种树郭橐驼传》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长安西丰乐乡有个外号叫橐驼的人以种树为业,技术精湛,他所种的树成活率高,而且枝繁叶茂,果实早熟,连年丰收。因此,很多人都求他去种树。一次,有人向他请教种树的经验。他回答说:“并不是我有什么神功妙术,我只不过是按照树的自然生长规律去栽培罢了。让根舒展,施肥适量,培土充实,象护理婴儿一样精心,栽后任其发展。有的人种树,搞得树根拳曲而不舒展,施用的肥水不是多了就是少了,而且用的是生土不是熟土,又爱护得太过分,担心得太多,早上看看,晚上摸摸。有的甚至用手去剥开树皮,以检验其死活,摇动树根,以观察填土之松紧,这就违背了树木生长规律,表面是爱护树木,实际上是害了树木。

这个故事说明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批判了不顾客观规律而蛮干的唯心主义。

11.邯郸学步: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12.达尔文和表姐结婚终生悔恨:规律是客观的,违背就要受惩罚

达尔文和表姐结婚后,可怕的事情接踵而来。十个子女中,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他七个子女都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三个儿子终生不育。后来,他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奉劝那些表兄妹,千万不要走我的路而近亲结婚,就当知心朋友吧!”

13.庖丁解牛: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们服务

14.守株待兔: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的规律

15.哈雷慧星回归: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6.掩耳盗铃:主观唯心主义

17.慧能和尚与“本来无一物”:唯心主义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

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

18.野猪过河:经验主义

冬天,河面上结了很厚很厚的冰,野兽们在冰上跑来跑去,打闹嬉戏,就象在地面上一样。一天,一群野猪来到河边,打算到对岸去。此时,已是冬末春初,天气开始暖和起来;河面的冰渐渐溶化,比从前薄得多了。它们看见平滑透明的水,都迟疑着不敢走过去。其中有一头野猪,冬天曾经到过这里,并和别的野兽一样,在冰上跑过跳过。这时它就洋洋得意地对同伴们说:“你们不要害怕,这是非功过和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真的,我曾经看见一群一群的野马从那上面跑过,我也在那上面走过,结果什么事也没发生哩!”

可是,它的同伴们仍然抱着怀疑的态度。“不相信吗?那么,让我试给你们看看!”说着,这只野猪就踏着薄冰,满怀信心地朝中间走去。它一面走,一面回过头来说:“看,不是没有事吗?我说的话怎样?这方面的学问,我比你们??”它夸口的话还没说完,冰就被它踏破,裂了开来,把它吞到水底。

19.狗怎样救了它的猫朋友: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前,一只狗和一只猫成了朋友,它们约定,今后不论谁遇到困难,都要互相帮助。一天,猫不小心掉到池塘里去了。猫不会游水,就大喊救命。狗听见自己的朋友在呼救,知道出了危险,立即向池塘跑去,很快地跳进水里,用力力衔着猫的颈子朝岸边游去。“咪呜!咪呜!不得了啦,我受不住??”猫惊叫着,挣扎着。“不要大惊小怪!有啥不得了?这不是已经救起了你么?快不要动!”狗含糊地责备几句,就更用力地咬紧了猫游着。“谢天谢地,总算到岸上了。”狗把猫放在地上,松了一口气说。但是,猫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咬死了。“朋友,这怪不得我!我问心无愧,对于朋友总算尽到了自己的力量。”狗摇了摇尾巴,便走开了。

辩证唯物主义既有高度的革命性,同时又有严格的科学性,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办事情时,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全文(25)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鲜花() | 编辑

篇二:“卷柏”作文材料的解读及立意

立片言以居要——关于“卷柏”作文材料的解读及立意误区透视

立片言以居要

——关于“卷柏”作文材料的解读及立意误区透视

忻州一中辛壬

前不久结束的山西省百校联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命制出如下作文材料: 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如果立片言以居要,蔽之以一字,那就是“变”。第一自然段是卷柏“自身寻求变”。对当下状况(“水分不充足”)的不满、离弃抑或是逃避实际上就是对新现状(“水分充足”)的渴求、奢望和追寻。第二自然段是“外力强制变”。这个外力就是“挡板”。而第二自然段比第一自然段,无论在分量、比重,还是在终极性结果方面都显得重要许多。若再对第二自然段进行细致分析,则可概括为“五变”,依次为“环境变”(“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行为变”(“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思想变”(“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习性变”(“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效果变”(“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如此一来,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不难找到稳妥的立意角度:一、与其逃避环境不如改变自我。二、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此宏大的框架之内,可殊途同归地表述出字面各异的命意。

而考生立意的偏颇形形色色,实质只有一点,那就是看不透材料的本质,抓不住材料的内核。具体表现为如下三点:

第一、顾此失彼,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将材料立意为——借助外力,专心、专注、专一,浅尝辄止,基础重要等等,这或是由抓住第一段丢弃第二段,或是抓住第二段丢弃第一段所致。

第二、束手就擒,尽显被动屈就色彩。如:有同学将立意确定为“既来之,则安之”,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在弘扬正能量方面显得力量薄弱。

第三、解读粗疏,分辨概念马虎大意。有同学将立意确定为“选择”,须知“选择”是一种带有自主性的行为,而第二段“被挡板挡住”之后的卷柏,已经没有主动选择的可能了。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被逼入绝境。

白居易曾提出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我们考生写应试作文也一定要顾及文章济世匡时的功能,要高扬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励志、劝学、向善、敦品为着眼点,拓宽广度,挖掘深度。这样才能写出较高品位的考场作文来。绝不能疏于经营,胡乱草率从事。

要想在主题上趋向丰腴饱满而规避干瘪空洞,就得考虑内容因素的多元与对立,黄果树瀑布之所以壮观,就因为有巨大的落差。不妨在拟定题目时,着意在二元对立因素方面出彩,比如上述“与其逃避环境不如改变自我”中的“逃避环境”与“改变自我(适应环境)”、“置之死地而后生”中的“死”与“生”都构成落差与映衬,比照与对立,这样一来,文章中也容易在举例论证时,构成正反对比,彰显自己的观点态度,以收到旗帜鲜明之效果。 .【立意参考】一、当卷柏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走掉,当遇到水分充

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从这个角度可以得出结论:不受羁绊,自由地追求。二、卷柏被挡住后,打定心思不走,根扎得更深,长得更 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安定内心、把心摆正,才能更好地成长。还可以立意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白断退路,破釜沉舟,才能激发潜力,杀出一条成功之路。 (6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

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

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

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

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题解析】:一、当卷柏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走掉,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从这个角度可以得出结论:不受羁绊,自由地追求。二、卷柏被挡住后,打定心思不走,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安定内心、把心摆正,才能更好地成长。还可以立意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白断退路,破釜沉舟,才能激发潜力,杀出一条成功之路。

作文材料:

南美洲沙漠上有種奇特的植物,叫卷柏。每當旱季來臨,卷柏就會從土地裏將根收起,讓身體蜷縮成一個球狀,隨風在地上滾動,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卷柏就會展開,恢復原狀。這種會“走”的功能為卷柏找到最佳生活環境提供了機遇,卻也潛藏著風險。許多卷柏因為輕易離開原來的土壤,又找不到合適的生存環境,從而喪失生命。

卷柏讓人聯想起時下流行的“裸辭”族。每當感覺身心疲憊,或缺乏幸福感時,他們往往不找後路,毅然辭職,“拔根”走人。謀求發展、敢於改變,是尋找人生新平臺的合理選擇。但是,如果這種選擇並非是因為能力發揮不出來,而是因為一時的苦累,或對職業期望值過高所致,那麼就要慎重考慮了。正如植物專家所言,卷柏若在原來乾旱的地方稍微堅持,紮根下去,好好存活的幾率其實更大。

放棄是一種膽識,堅持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一個人若敢於放棄惡劣環境,尋找新的起點,值得褒揚;但若善於放棄,審時度勢學會堅持,適應不同氣候的環境,則更易立於不敗之地。

中山市桂山中学丘警通

【题目回放】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

题目与2014年语文高考(广东)作文一样,属“材料作文”,或用广东高考阅卷场的说法,属“材料引??”题型。

题目中的材料是作文选取角度、确定立意的出发点,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是否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写作,是判断作文是否属于“符合题意”的关键。所以,审题的重点应该要弄清材料的“内容”和材料的“含意”。对“内容”的理解,侧重于文字的表层信息;对“含意”的把握,偏向于材料的隐含信息。

材料的第一段,要正确地立意,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概念。倘若对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甚了知,思考中概念含混,声东而击西;表达时转移命题,言此而意彼,如此便偏离了议论文写作的底线。 “面对一项活动”,什么是“活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百度百科的解释: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活动由目的、动机和动作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

活动的内涵:活动总要指向一定的对象。对象有两种:①制约着活动的客观;②调节活动的客观事物的心理映象。离开对象的活动是不存在的。活动总是由需要来推动的,人通过活动改变客体使其满足自身的需要。人对客观现实的积极反映、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都是通过活动而实现的。

从活动的内涵与外延来看,“活动”不能过度延伸为“事物”,比如,不能幻化为“面对一棵树,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

材料的第二段指出了面对同一活动的四种不同的态度,每一种态度均可立意。

一、从“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出发,可由以下立意:

①从引领的意义(作用)的角度入手(为什么需要引领),一个优秀的,健康的团队,需要一个优秀的具有带头作用的领袖,可以让整个团队更加稳健的发展。

②从引领者具备的素质入手(如何才能成为引领者)。担任引领者需要自身的能力很强(责任、信心、勇气等等),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

③从如何引领的关系入手(怎么做才能有效引领)。一个具有绝对领导能力的领头者,享有“绝对话语权”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要从团队的整体利益考虑。

佳作呈现:为团队树一面旗帜 在电视上曾看过这样一个片段:森林中,一群前行的角马被大江挡住了去路。当时正值雨季,滚滚的江水裹挟着泥沙咆哮着冲向下游,发出低沉浑厚的吼声。角马们畏惧地望着江面,谁也不知道一旦踏入这急流中,下一秒会是怎样的境遇。急流每一次的翻滚都是一次心的激荡。不久,角马首领慢慢走到岸边,试探着将前蹄踏入水中后又迅速跳回岸上,它在踌躇、徘徊,最终,它义无反顾地跃进了急流之中……其它角马紧随其后毅然跃入急流。角马首领的毅然决然和无所畏惧,为团队树立了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优秀的团队就需要这样的领袖,领袖是团队的核心,更是团队的灵魂。领袖为团队注入了活力,是团队的风向标。

中国有句古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揭示的正是“头羊”之于“群羊”的重要作用。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无疑是全世界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他们上天,入地,下海,无所不能。“海豹”队员经过沙里淘金,千挑万选,而“海豹”队长更是经历了比炼狱更为严苛的训练。在“海豹”的字典里,没有畏缩,只有服从;没有个人,只有团队。无论战友是生是死,他们决不会丢下任何一个。这一切源于对“海豹”队长的绝对信任和追随。因此,优秀的“头羊”才能引领优秀的团队,使团队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车头之于列车,正如领导之于团队,引领,掌控,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才能保持稳定,促进团结,保障发展,走向成功。

联想集团起初只是一家小公司,历经20余年的风雨,已成长为全球信息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不能不归功于引领集团发展的“头羊”柳传志。正是在他的引领下,联想日益壮大,不仅确立了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还带动了一批民族IT企业的发展;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联想成为一支在全球竞争激励的IT行业中纵横捭阖的优秀团队。

为你的团队树一面旗帜,让团队攻无不克,所向披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可升格例文:

记得多年前参加领导力培训。培训老师用了一些形象的图片来解释一些管理上的词汇。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图片之一是领导力的图片,图片上是一个牧人走在前面,身后是一群羊。图片的文字注释更是让人难忘:“领导就是走在前面,后面有人跟随。”

篇三:那树

《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了解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了解那树的价值及其不幸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故事,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两组对比)

葱郁的森林──被砍伐的树木

绿色掩映的村庄── 一座座水泥高楼

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最终是这样的结果?《那树》是引发我们深思的好文章。

二、整体感

快速听读课文

1.扫清生字障碍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huái)骨: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qiú)须: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2.思考:本文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自然的什么故事?

三、品味情感

1.你能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 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

作者的心情是难过、痛惜,伤感、悲愤的。

A.如“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两者反差很大,对比鲜明,让我们体会到绿色环境得来不易,人类却轻而易举破坏了,实在令人痛心。

B.如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文中写了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等,把树当作生命来看待,而人类并没在意这些生命的存在!

C.再比如“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要那树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三个“于是”,作者好像是一个局外人,在讲一件与己无关,而且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实际上作者把深沉的感情隐藏在平淡得文字里,一种痛惜愤激的情感更表达得深沉含蓄了!

2.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主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四、写法赏析

你喜欢本文吗?它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讨论,然后小结。

1.托物寓意,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2.拟人手法的运用。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4.语言特点,是生动、老练、简洁。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成为文中的“亮点”,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都很强;又如写入夜后的大树,“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再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用简省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5.对比描写,突出主旨。(结合课后第一题分析)

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可遭遇悲惨的命运。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可是交通专家却认为有害无益。

还有一些语句,如树的缓慢延伸与人类的迅速发展的对比等。

五、问题探讨

1.传说往往并不真实,而本文却多次引用一些神奇的传说,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据说,当这一带还没建造新公寓之前??”

“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

清道妇“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

这几处引用的话的内容,它们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事情不确定,也许确是作者道听途说的;二是事情奇特,直述怕读者难以相信,如“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怎么可能?三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自由地写来,尽情地抒发感想,如对清道妇的传言,作者就抒发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想。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2.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创造一种悲

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六、课外扩展

1.老树的命运是否就是我们自然界万物最终的命运呢? 你结合身边一些例子说说。

反面例子的,人类捕杀动物的镜头。

正面例子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情感体验。 让学生关注现实,并能对其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学生可能谈——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等。

由大家的美好设想,推而广之,人与自然之间其它很多方面关系应怎样正确处理?

七、作业

以“人与自然” 话题与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关系处理的看法。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能力目标:

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

1.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2.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得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质;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2.质疑研讨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诵读中主动质疑解难,师生互动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郑智化的《水手》。

生活中有许多身残志坚的例子,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位吗?

出示幻灯片──张海迪、海伦·凯勒的照片。

人有身残志坚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也有这样让人震撼的例子──地下森林。

二、明确目标

三、整体把握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现实作者亲眼看到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出作者悟出的深刻的哲理。

结合朗读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再次有感情的轮读课文

试从几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做出解释。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需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学生合作探讨)

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生长历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没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作者升华出的深刻主题,可以用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话来回答:“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活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3.细节研读21段至27段

思考:

(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置之死地而后生图片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95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