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星云大师谈处世视频
时间:2017-05-29 11:32:34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为人处世(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

如何与人相处(一)

人与人相处之道,看起来很难,但下列四点意见只要你做到以后,必能受益无穷:

一、你好我坏。

二、你对我错。

三、你大我小。

四、你有我无。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都不喜欢你好我坏,而喜欢我好你坏。但如果我什么都好,别人都坏,人家会饶我吗?所以,有时让别人做好人,我当坏人,反而能获得别人的同情与好感。比方说:有两户人家,张姓人家经常吵架,李姓人家却是相安无事、和乐融融。张家因此问李家,是什么原因使家里能不发生争吵?李家回答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吵架;我们家人都是坏人,因而不吵架。为什么呢?举个例子说:桌上放了一个茶杯,张家有人打破了,他不承认自己错误,反而责怪放茶杯的人;同样地,放茶杯的人也说:茶杯是我放的,谁叫你打破了?全家人都要做好人,都不承认自己错误,因此就争吵不休了。李家的人则是自愿做坏人,打破的人立刻就说:“对不起!对不起!是我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而放茶杯的人也会说:“不能怪你,是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桌上。”如此一来,李家的每个人都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也就不吵架。

总之,如能做到你好我坏,便可解决很多的纷争与问题。此外,你好我坏,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看起来似乎很难实行,实际上,只要你去实践,就能发现其中蕴藏了许多微妙的道理,而在人我相处中,你一定会因为以上的几项方法,而与人相处得更融洽。

如何与人相处(二)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家庭里有父母兄弟,学校里有老师同学,机关里有长官同事,街道上人和人摩肩擦踵,所以不管你走到哪里,总离不开人群。在人群中如何与人和睦相处,有四句话供大家参考:

一、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古德说:“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一个人在盛怒时所说的话,容易伤害到别人,也容易造成磨擦,所以如果我们能忍一时之气,就不会造成无谓的纷争。就像拳头,不要急着打出去,才能凝聚力量;眼泪,不要轻易流出来,才是真正的悲愤。一时的气话往往造成不堪

设想的后果,因此千万不要在盛气之下轻易发言,能忍一句,自然祸根从此无生处。

二、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有首偈语说:“何必争强来斗胜,百千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人生就像一场戏,尽管剧中曾经风光、繁华过,一旦落幕,一切归于寂静。所以在人生的舞台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争强好胜的,有时候让人一步就是自己的胜利,所以做人要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涵养与心量。

三、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忍,不是懦弱的表示;忍,是勇者的象征。一个人能够忍耐一时,坚持下去,纵使一时的不如意,终将成为过去。纵然处身“火坑”,也会因你的忍耐而变成清凉的莲池。所以我们与人相处,只要能忍耐,就能转逆境为顺境。

四、退一步,便是人生修行路:人生的旅途上,不一定要每一步都向前。回头是岸,能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凡事退一点,不但留给别人一点余地,也是自己的一种修行。

所以,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是:

一、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

二、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

三、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

四、退一步,便是人生修行路。

如何解决人我问题

世间上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我的问题。凡事有你有我,问题就显得复杂。如何解决人我的问题呢?我提出十句修行的口诀:

一、一修人我不计较:一个不会与人斤斤计较的人,别人必然喜欢与他为伍;反之,凡事唯恐自己吃亏,处处用心防范别人的人,别人同样会防范他,所以要获得人和,首先要修“不计较”的心。

二、二修彼此不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凡事喜欢与人比较,只有徒增苦恼,须知世间事永远“比上不足下有余”,因此,能有“不比较”的心,便能知足常乐。

三、三修处事有礼貌:有句话说:“佛法在恭敬中求。”其实不只是学佛,我们不管作任何事情,如果能以谦卑的心,虚心求教,别人必然乐于指导,因此在恭敬中可以得到人缘,得到友谊,得到帮助。

四、四修见人要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也是人与人最好的沟通桥梁,时常以笑脸迎人的人,必是最有人缘的人。

五、五修吃亏不要紧:人要学习吃亏,吃亏一时,却能得到永久的心安,吃亏便是福。

六、六修待人要厚道:一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凡事宁愿自己吃亏,但是却能获得别人的尊敬,所以我们待人要厚道。

七、七修心内无烦恼:自己内心没有贪欲,没有瞋恨,没有邪见,没有傲慢,就不会有烦恼。

八、八修口中多说好: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比弥勒菩萨早成佛道,是因为他修赞叹法门。所以我们不要吝啬与人赞美,开口说好话,不但是一种无上的布施,也是圆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九、九修所交皆君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慎选朋友,与君子相交,会减少很多人我的烦忧。

十、十修大家成佛道:四弘誓愿中说“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也就是希望大家一起成圣、成贤,一起共成佛道。发这种大愿的人,已把众生融为一体,还会有什么人我问题呢?

所以,解决人我问题的修行之道是:

一、一修人我不计较。

二、二修彼此不比较。

三、三修处事有礼貌。

四、四修见人要微笑。

五、五修吃亏不要紧。

六、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七修心内无烦恼。

八、八修口中多说好。

九、九修所交皆君子。

十、十修大家成佛道。

怎样待人

世间万法皆由众缘和合而成,人活着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仰赖社会大众、亲人眷属的共同成就。所以每个人不管在工作上,或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和很多人来往、接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别人,才能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呢?我有四点建议:

一、不暴戾而行慈:与人相处,不能获得别人的赞许,不能让别人接受我们,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脾气不好,或是我们的性情太过率直、粗暴、专横。所以不暴戾而行慈,对人慈悲,让别人感觉到我们的和善、温柔,尊重别人,帮助别人,那么别人必定能欣然接受。

二、不乱淫而有礼: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男女一起相处是无可避免的,我们要有佛教所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认知,年轻的男女是我的兄弟姊妹。我们对于父母、兄弟、姊妹,只有尊重,只有敬爱,而不会有邪念,所以不乱淫而有礼,凡事规规矩矩。

三、不贪取而喜舍:与人交往的过程里,别人最顾忌的是我们有企图、有贪心,如果我们对别人没有企图,没有贪心,反而对他有帮助,有布施,有助力,必定能受到对方的喜爱。

四、不诈欺而有信:人贵诚实,人与人相处不能存心欺骗。在佛教五戒中的不妄语戒,就是不能说谎,绮语、恶口、妄语、两舌都是做人失败的原因,所以我们不要诈欺,要有信用。

要怎样待人?

一、不暴戾而行慈。

二、不乱淫而有礼。

三、不贪取而喜舍。

四、不诈欺而有信。

在大众中相处

常听人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在社会上和大众相处,要不失礼貌,不失风度;在大众面前要能让人欣赏,让人赞美,让人接受,的确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如何在大众里相处?我有四句偈给各位参考:

一、见面三句话:人与人之间常常见面,见了面要有话说,彼此才不会生疏。譬如每天早上起来和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儿女见面,出门到了公司机关,和同事、长官、部属见面,都应该要有三句话,不要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说就离开了。现在,我们的民生富饶,生活水平提高,更要有高水平的相处之道,所以今天我们提倡人和人见面,要有三句好话。

二、相逢应问好:有时候好朋友几天不见、几个月不见,现在相逢了,都应该要寒暄问好,“近来好吗?”“近来得意吗?”虽然只是只字词组,别人听起来也觉得很欢喜。

三、交谈要微笑:和他人谈话的时候,一定要面带笑容,而且态度要亲切,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四、口角一回合: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意见相左的时候,如发生口角、争论之时,切记最多“一回合”。不要老是辩论,争吵不休,不要让争吵破坏了彼此和谐的关系。

篇二:星云大师谈人生

星云大师:改变命运的四个方法

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定型而不可改变。因为一切的习惯乃至业力,都是我们自己造作的,只要我们善加摄持正念、谨言慎行,仍然可以将乖舛的命运转变为美好的命运。那么命运又如何改变?改变命运有什么方法呢?

1、观念可以改变命运

佛陀成道之后,为我们揭示世间充满痛苦的真理,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减除痛苦的方法──实践八正道。而八正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见,正见建立了,其它的七正道有了准则依据,才不致于出差错。所谓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念。正确观念的建立对于我们个人修身立业、社会繁荣进步、世界和平安乐,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譬如希特勒虽然有超人的聪明,但是缺乏正知正见,妄想征服世界人类,并且建筑许多集中营,以虐待无辜的战俘为乐事。他个人的邪知邪见,不仅改变了欧洲历史,带来了惨绝人寰的浩劫,并且影响德国的命运。因此佛教认为一个人行为上有了瑕疵,还有挽救的机会;但是如果观念偏邪不正,则遗害人类的祸患将更大,解救之道就更难了。

2、信仰可以改变命运

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地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信仰的力量是不待言的,而信仰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宗教。像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热爱,视艺术的完成为他的信仰,因此甘愿呕心沥血的从事艺术创造。翻开文化史,有不少思想家、哲学家,一生为了人类共同理念的完成,奔波于道路上──如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如最近来俄国的诺贝尔奖文学家索忍尼辛先生;又如宋朝的岳飞,毕生以“精忠报国”为他的信念,最后终于求仁得仁,竭尽了忠诚,献出了生命。他对国家“尽忠”的信仰,改变了他自己命运,并且也为中国历史树立一种坚毅凛然的形象,至今仍然影响社会民心,成为万民膜拜的英雄。可望了。

在各种信仰中,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对宗教一但产生了信仰,对于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对宗教的虔信,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去包容人世的不平,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

3、结缘可以改变命运

人为社会的一员,不能离开社会,我们一生的命运和社会大众有着密切的关系。譬如我们平日衣食所需,是仰赖社会各阶层的分工合作,搬有运无,才能日用无缺。入学校求知识,由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才能免于愚疑。甚至将来进入社会,服务于乡梓,也需要借重同仁的帮助,上司的提掳,才能发挥一己才能,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如果想事事顺心,运道亨通,就必须和他人保持和谐的来往。佛教所谓的“结缘”,就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思。

经上说:未学佛法,先结人缘。我们要广结人缘,给人以方便,结缘越广,必能回报给自己更大的方便,助人即助己。虽然我们不断的付出,帮助别人,其实我们帮助的是自己,因为自他不是对待,而是一体,唯有在完成他人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因此菩萨以众生为修行的道场,广施慈悲,从对众生结菩提法缘之中,而成就佛道。结缘不仅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并且是进趋佛法的重要门径。日常生活中,一个亲切的笑容、一句鼓励的赞美、举手之劳的服务、真诚的慰问关怀,都能带给对方莫大的快乐,增进彼此之间融洽的关系。结缘,使我们的人生更宽润、命运更平坦,何乐而不为呢?

4、持戒可以改变命运

观念、信仰、结缘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持戒也能移转变我们的命运。持不杀生戒,可以转短暂的寿命为长寿;持不偷盗戒,可以化贫贱的生活为富有;持不邪淫戒,可以保持家庭的幸福美满;持不妄语戒,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赞誉;持不饮酒戒,可以常保身体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持戒能将原本坎坷的遭遇改变成福乐安康的命运。

人人都有命运,而命运又受到种种力量的控制,我们如何摆脱命运的控制,开创自己的人生呢?那就要人人培养正确的观念,树立坚定的信仰,广结良善的人缘,严持清净的戒律。能够如此,不但不为命运所控制,并且能够自由自在调御命运

济群法师:学佛者的发心误区 看你能否对号入座

学佛者的发心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从开始发心就不对,是带着某种贪著开始学佛。深究起来,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为起点。

有些人是被寺院庄严的环境所感染,走入寺院后觉得非常安详,因而发心前来学佛,觉得住在寺院享享清福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其实他只是贪著于方外之地的氛围。有些人是被清净的梵呗和僧人的念诵所打动,学佛之后天天跟着唱念,以为这就是最好的修行了,其实他只是贪著于梵呗。也有些人贪著于佛教高深的哲理,觉得研究佛学很有深度;还有些人贪著于佛教辉煌的艺术,觉得佛教的艺术殿堂中有丰富的宝藏??等等。若是缘于对某种境界的贪著而发起学佛之心,那么在学佛过程中,贪著往往也会随之增长。

如果把佛教当作学术来研究,到最后写文章、出成果就成为学佛目的了。一旦有了成果、出了专著、评了职称之后,就会觉得学佛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人生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还有很多人把佛教当作纯粹的哲学来考察,对佛教哲学的兴趣远远高于对解决人生问题的重视,这一类也大有人在。民国年间支那内学院的研究,基本上都落入哲学式的研究,而不是基于对生命的关怀。甚至还有些人是奔着佛教的利益而来,把寺院当作谋生场所,就更是错误的发心了。

仔细分析起来,绝大部分人都是由类似的因缘走入佛门。真正感悟到人生无常,为寻找生命出路,为了生脱死,为成佛作祖,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学佛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发心之后继续缘于对一些外在现象的贪执,没能在目标上有更高的提升,最后成就的可能都是贪著之心、我法二执。这是在发心中的第一种误区现象。

当然,从贪著入门也并非绝对不可。《维摩经》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也就是说,先以某种方便使人们对佛教产生兴趣,然后逐步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澳洲的一些道场,便免费为大家提供素食。很多人到寺院来并不是对佛教有兴趣,是奔着免费素菜而来。但他们到寺院的次数多了,渐渐对佛教产生了感情,然后听听讲座、读读佛教书籍,认识也会有所提高,最终转入正确的发心。所以说,如果不是停留在贪著的基础上,而能通过闻思经教来树立正见,并以正见为指导,“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那么,尽管是从贪著开始,最终却能放弃贪著,同样可以成就解脱

篇三:星云大师谈心经

星云大师谈心经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星云法师 发布时间:2011-8-13 20:55:17 繁體版 第一讲

校长史密斯先生、教务长先生、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嘉宾,晚安!很有缘分,从今天起,在五天之中,我和你们大家共同做一个研究,去找寻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怎么样来找到我们自已,这个我们的自己,在我们现在来讲,就是般若心经。就好像是我们找能源,到山里、海底去勘探能源,噢,找到了石油,啊!富强了。假如我们这几天也能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般若,那我们在人生中,不但是富贵荣华了,也自由解脱了。

今天不是在这里讲演,是讲经。“经”是佛说的,我们对它应该尊敬。这个意思是要有一个仪式, 把《般若心经》念一次。你们大家先不用念,我先请慈容法师带领出家人在这里念一下。

刚才我们诵念的《般若心经》只有260个字,它完全讲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佛教对宇宙、人生基本的看法。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他说法49年,谈经300余会。在这49年当中,他说了一些什么呢?有一首偈语: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从这一首偈语里面,意思是说,像佛教里面经中之王的《华严经》,有80卷,他讲了二十一天,即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经讲了十二年,也就是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的经典像《维摩经》、《弥陀经》,叫方等经;二十二年般若谈,即二十二年都是讲的《般若经》;另外还有八年讲的《法华经》、《涅槃经》。在四十九年当中,他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讲《般若经》,可见得般若的重要。般若,它不是知识,不是学问,不是什么哲学,它完全是自己,我们并不认识自己。我们看到云云众生,什么样、什么样,自己什么样看不到。般若没有形象,它的样子无形无像,这个无形无像的又要把它看做是我自己--本来面目,要费一番工夫。当初,六祖大师跟大家讲经说法的时候,忽然提出五个问题,他问大家:“我有一样东西,没有头,没有尾巴,也没有手,没有脚,没有面孔,没有背后,也没有名字,你们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有一位年轻的弟子,自视很高,他就在大众中举起手说:“我知道,这是诸佛的本源、众生的佛性。”六祖大师听了以后,并不喜欢。他说:“我已经告诉你们,让你们猜的问题,没有头,没有面,没有名字,也没有字,你偏要说是诸佛的本源、众生的佛性,你就是讲了有办法,顶

多是个知识分子,知解中足。”可见,我们今天在这里,要讲说“般若”--我们的本来面目,用讲说,也讲不出来、也不象。因为基本上,“般若”这个东西是甚深微妙的。为了便于大家容易懂得,我就把“般若”分成阶段性,从浅的,慢慢深入。像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小学的般若,就是我们大家能体会到的,那不叫般若,叫正见;然后升到中学,是二乘声闻、缘觉认识的般若,他们认识的般若叫缘起,因缘生起,缘起缘灭;再往上大学生,他们的般若,就是菩萨的空性,这个空是菩萨的般若;真正的般若,要到成佛了以后,才能了解到般若是什么。

什么是我们众生了解的般若--正见?一般人的了解:般若就是智慧,那不行,智慧不能代表般若。智慧,世间上的科学家、哲学家都很有智慧,那个是知识分子,智慧就是有知识,知识会生病的,知识生病了就变成愚痴。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般若不可以说是知识,也不可以说成是智慧。般若是我们永恒的生命,是不死的真我,但这个东西事实上是很难知道的。假如浅一点说,是我们的眼睛,是我们的心,只要我对世间看法看正确了--正见,那就已经相似“般若”了。就好像我用眼睛来看外界,认的很清楚:这是花,这是桌子,这是人...,就等于照相机,把光圈、距离对的很准,照出来的都是原样,没有错误,这就是我们的正见--般若。什么是正见呢?比方说,我知道这个世间上有善有恶,有因缘果报。我知道这个世间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圣贤,什么是凡夫,什么是过去,怎么样才会到未来,我应该有正确的认知,这就是我们现在人类的正见,这就已经不容易了。你对宇宙人生体会的高一点,超越人间。或者我们想老子、庄子,或者哲学家、佛的罗汉弟子,他们比较高深一点,懂得“般若”是缘起性空,这许多超越的圣者,看这个世间不一样,就等于禅家,最初没有参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了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直到开悟了以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们知道,这个禅的深浅,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都是一般常识上的山水,或是科学家经过他们的仪器,山不是山的样子,水不是水的形状。到了悟道的圣者,他们是不破坏世间的,不一定要违背世间,你说是,我一定要说否,你说对,我说不对,不是的。所以,他就随着世俗大众的意思,习惯法,好吧,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吧。超越人间的罗汉、圣者,他们看这个世间一切是缘起,“缘起”这两个字,我说了是很容易,一切都是因缘生起,缘起缘灭。但是真正的懂得,不是知道什么是缘起,那就不容易体会。所谓缘起,它有基本的意思,就是每一样东西,都不能单独存在,不管我们人、房子、宇宙万有,它都是彼此的关系,很多的条件,相互的依存,相互的结合,才能存在,缘吗,有因缘的条件,才能生起的。花,是形象,是假象,是由泥土、种子、阳

光、空气、水份,多少东西结合起来,它才成为这一朵花,所以真正聪明的人看到这个花,它是缘起呀!像我们这栋房子,谁不认识?其实,把木头、水泥、瓦片、钢筋分开来,房子在哪里呢?可见这个房子存在,它是有很多的条件,要因缘合和起来才行,这里有很多的假象!现在这个身体是我,是你吗?假如把骨头、皮肉都分开来,我又在哪里呢?比方说,一个小女孩,女婴,再大一点叫女童,女学生、小姐、太太、老太婆,究竟是女婴、女童、小姐、太太、老太婆?哪一个是真的她自己呢?所以,这些个过程、假名,我们有时候没有了解真相--缘起的真相,被这些个假像所迷惑,就在这个上面执着、计较、苦脑啦!关于这个缘起的般若,我们后面还有很多的地方会讲到。

从小学的般若--正见,到中学的般若--缘起,再到大学菩萨,我们认识了“空”,空又是什么呢?一般人认为,空太好懂了,空就是空空如也,空就是四大皆空呀,空就是没有了,这是完全错误!空是什么意思?空是有的意思!!! 因为空才有,不空就没有了!比如茶杯,不空怎么能装水在里面呢?因为空才能把东西装进去。现场的女士们,大多都带个皮包,不带皮包东西放在哪里呢?有皮包有空间,东西才能放在里面。我的鼻子不空,耳朵不空、口腔不空、肠胃不空,都堵塞了,你们说,我能生存下去吗?原来,空是建设有的;原来空,是存在,不空就没有了!好像我们这个房子,没有空间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讲经?没有宇宙虚空,万物怎么依附呢?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就是空间太小了,为了一张桌子、一张床,为了生存的土地,争执的到法院;甚至国家之间,为了一条道、一座山,兵戎相见。这个空,空间,是世上人人都靠它生存的,因此,大家看起来为事相斗争,实际上都是为了空。正见,就不容易了,认识缘起,升中学也不容易了,到大学,认识空,更是不简单,般若,到佛的境界,更高一层,当然又再难了。般若究竟是什么?假如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叫什么名字吗?有一点佛教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谁不了解,是摩耶夫人。这个回答是错误的,摩耶夫人是悉达多太子的母亲,不能说是佛祖的母亲。佛祖的母亲是谁呢?般若。因为经典上讲: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没有般若,就没有佛了。所以我说,我们如果没有我们的本来面目--般若,我们苦心的修行、做功德、好事,回家去找谁?怎么找到我们本来面目--自己呢?所以,般若,由浅入深,有的时候不是想像的,不是知识的,它完全是修证,慢慢体会、体会,到了某一个阶段,很自然的一个东西。你们各位,今天来,才会了解人生,才会了解世间,没有般若就是漆黑一片,对这个世间了解的都是错误的,都是迷茫的。我不是批评你们,以佛的知见来说我们人生,大家都在错误的里面,愚痴的里面生活。假如,举一个例子,我前面这个讲桌,你们认识它吗?怎么不

认识,这不是讲台、讲桌吗?你们都说错了,这个是假象呀,它真正的样子我告诉你们,它是木头。我再问你们,这是什么?你们说,它是木头。我告诉你们,错了。怎么又错了?因为木头也可以做窗子、椅子、凳子、木板,不一定做讲桌,那它是什么?它的真样子是大树。我再问你们,这个是什么?大树呀。错了。为什么大树又错了?它当初不是大树,是一个种子,埋在土里面,经过阳光、泥土、空气、水分、时间、日月精华,慢慢经过多少年,成为一棵大树,它是结合了宇宙万有的力量,成了这棵大树。后来成为木头,成为桌子。所以,我们看什么东西都看错了,是假象呀,你要看到它的真实,是众缘合和的,因缘所生的,它是空性,不是独有的、独特的,是关系的存在,这需要般若才能认识了解的。

第二讲

你们各位能把这一卷《般若心经》听完了以后,经过你的思维,所谓,从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到心所成慧,以闻思修次递,你有了一种虽然不是般若开悟,但有了那么一点超越一般知识、常识性的见解,那么你对人间的看法就不一样了。用禅门的话来讲: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我们人,就像千年的暗室,用般若的灯光才能将暗室点亮。我们现在般若自性没有发光,所以,自己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佛经里面也有一个比喻说:一群盲人摸大象,有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鼻子,他就说,你们知道大象像什么吗?大象像个钩子;有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他就说,大象像个芭蕉扇子;有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个柱子;有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肚子,说大象像个鼓;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个扫帚。大象究竟像什么,要开一下眼睛来看,才知道大象是个什么样子。而一群盲人摸的象,只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不是整个的大象。所以我们认识世间,只是一部分,是错误的,不是真相。再比方说:一个盲人问:“月亮是什么样子?”我们告诉他:“月亮是很亮的,有光的”。他就说:“噢,我懂了,月亮就像长长的蜡烛一样。”我们告诉他:不是的,月亮是圆的。他就说:“噢,像盘子吧?冷冷的、硬硬的。”我们又告诉他:“不是的,月亮是白色的。”他又说:“是白雪、寒冰一样吗?”你跟他这样说,那样说,他都不能认识真相。所谓的真相,要开般若的慧眼,才能知道“月亮”是什么样子。世间诸相,宇宙万有,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般若来看,这许多相状的东西,我们都是错误的认识。举一个例子说:一对小夫妻,庆祝结婚一周年,丈夫对妻子说,你到我们家的地窖里面,把酒缸打开,取一些洒来喝,庆祝一下。妻子到地窖里面把酒缸打开一看,吓一大跳:“我的丈夫怎么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美貌的女人?”于是就上来责问丈夫。丈夫说:“没有呀。”妻子逼着丈夫到地窖酒缸里面去看,丈夫朝酒缸里面一看,又对妻子说:“你怎么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男人?”两个人就

吵起架来,你说我藏女人,我说你藏男人。他们俩的婆罗门师父得知以后,就说,我去看看。他去一看,又说:“你们俩怎么在酒缸里还藏着另外一个师父呢?我也不理你们了。”后来,一个比丘听到此事以后,知道了其中的原因,他拿了一块石头,把酒缸打破,酒流走了,里面男人也没有了,女人也没有了。我们也常常被世间的假象所迷,所以,人生也活的很辛苦。

假如说,我们不但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也成为一个般若的拥有者,开了般若的慧眼,来看宇宙人生,会不一样的。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小鹅,在瓶子里面,当鹅子在瓶子里面慢慢的长大了,出不来了,怎么办呢?瓶子不舍得打破,鹅子又不能出来。此事有人问培休宰相,培休宰相也没有办法,培休宰相就把这个装鹅的瓶子拿去找南全禅师,培休宰相就对南全禅师说:“禅师,瓶子不能打破,鹅怎么能出来呢?”南全禅师朝着培休宰相大喊一声:“培休!”培休宰相答应了一声,“哎,你叫我干什么?”南全禅师说:“你怎么跑到瓶子里面去呢?”意思是说:“鹅”就代表“心”,世间海阔天空,你不知道去,一个小小的瓶子怎么就把你束缚起来呢?我们大家应该知道,在世间上,你把金钱看得太宝贵,我们就成为了金钱的奴隶,金钱就束缚了我们;把爱情看得很可贵,爱情就束缚了我们;儿女很伟大,父母就做儿女的牛马,被儿女所拥有。现在这个社会,有孝顺的父母,少孝顺的儿女。你到儿童医院里去看,父母川流不息,为了小儿小女的健康在挂念;老人院里面,儿女去探望老人的,日渐减少。所以,现在的人,由于对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因果、因缘不能认识清楚,越来越与自己的本性、本有的道德相去甚远。我们怎么样开般若的慧眼,让我们知道,过去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未来到哪里去。宇宙世间,这么多的人类,这么多的众生,我要与他们相处,怎么样彼此才能相安?怎么样才能快乐?怎么样才能和平?举世的道德人士,都关心世界的和平,我也很关心。但世界的人士对和平都有说法,却找不到一个真的方法,能让世界和平。世界上这么多的国家,这么多的人类,这么多的思想,这么多的知见,都是不同。并且在人的本性里面都有一种性格--好斗,当然也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好斗的一面,几乎要让世界和平,是很难的。世界上许多的大人物,也说世界要如何才能和平,并且组织了联合国,要限制污染,制止核试验,经济如何好转,种族如何减少冲突等等。但实事上,世界不和平,战争越来越多。我记得过去,佛教的太虚大师,他因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的邀请,对世界和平提出意见。他说要慈悲,大家都慈悲,世界就能和平;大家都要无我,不要自私,世界就能和平。但事实上,慈悲、无我,让世界人都能奉行谈何容易。为了海峡两岸不协调、不调和,我也很怕两岸战争,我也想要两岸和平,怎么样才能和平呢?有般若能和平。因为和平,一定要平等,不能你大我小,你


星云大师谈处世视频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97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