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基督教会
时间:2017-05-29 11:34:12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基督教的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

1、 兴起与原因

(1) 兴起

(a) 大约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由沙漠侵入巴勒斯坦,

与当地的迦南人逐渐融合,形成农耕的以色列部落;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犹太人之间开始产生不幸意识和罪恶意识。

(b) 公元前13世纪末叶,犹太人之间出现了先知摩西,其著名的摩西十诫构成

了犹太人不可违背的基本行为规范,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苛严刻板的律法。

(c) 面对现实的苦难,犹太人一面小心谨慎地恪守着各种诫命和律法,一面殷

切地期待复国救主的降临。

(d) 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发展出来的。公元前586年,在著名的犹太人“巴

比伦之囚”事件中衍生出“受膏者”(即弥撒亚)和“千禧年”的观念。 (e) 在公元1世纪初,一个犹太教的支派把加利利的拿撒勒热认作弥撒亚(即

基督),他们在与正统派的斗争中逐渐脱离犹太教,形成了基督教的雏形。

(2) 原因:

(a) 文化渊源上:

普遍推崇“两希”(即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传统之说,具体而

言,就是希伯来的犹太教为基督教准备了一个历史背景(圣教历史)

和精神氛围(罪孽意识与救世福音),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则为基

督教提供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思想

(b) 历史渊源上:

a. 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于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由沙漠侵入巴勒

斯坦并与当地迦南人融合而形成以色列部落后,在公元前13世

纪末叶开始后的1000多年里几乎都在处于被异族所征服和奴

役之下,犹太族产生了浓厚的不幸意识;同时,由于反抗无果,

犹太人又产生了一种深沉的罪孽意识,把民族的苦难归咎于祖

先和族人对上帝的不虔诚。他们坚信,虽然自己是上帝的唯一

选民,但雅赫威只有在使他们受尽磨难、洗尽罪孽之后才会降

福于自己。

b.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之囚后,处于奴役的犹太人仍然相信会

有弥撒亚来解救他们,但因当时犹太教中在宗教态度和观点方

面的分歧而形成了互不相同的派别,且分别代表了不同阶级的

利益诉求。

(c) 思想渊源上:伴随着犹太人的充满罪孽意识地奴役苦难史,产生了

“摩西五诫”和“摩西十诫”,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唯一选民,

苦难只是暂时的,只是上帝的一种“考验”,“复国救主”终会降临

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其精神追求中。

(d) 政治渊源:基督教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的产物,而是整

个罗马社会的产物,是罗马社会的广大下层群众在现实中绝望而在

宗教上寻求解脱的结果。

2、 发展及原因

(1) 发展

(a) 大约公元30年左右,基督教开始渗透于罗马各个角落,逐渐发展成

一种普世性的宗教;

(b) 大约公元42年,耶稣门徒彼得来到罗马并建立了罗马教会;公元64

年,彼得与保罗被暴君尼禄钉死在十字架;

(c) 从公元64年尼禄第一次迫害基督徒到公元313年《米兰敕令》承认

基督教的合法性,基督徒遭受了十次以上的大规模迫害,以及数不

胜数的欺凌、侮辱和歧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邦人加入,最终基督

教超越甚至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世界性宗教。

(d) 虽然屡屡遭受磨难和罗马帝国的迫害,基督教仍然在日益衰朽的罗

马帝国中顽强地生长起来,并且影响从犹太人和罗马下层民众中逐

渐扩散到罗马军队、贵族和政府官员中;

(e) 公元260年后的四十年“长期和平期”,基督教势力再增;

(f) 公元303年,最后一次遭到大规模镇压,但基督教仍然顽强存在于

罗马民族和上层人士中;

(g) 君士坦丁执政后,他扶持基督教发展;

(h) 公元313年,《米兰敕令》(即《宽容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经受

250年的迫害之后,终于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地位;

(i) 君士坦丁临终之际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公元361年,“叛

徒者”朱利安夺取了罗马帝国统治权,基督教再一次遭到镇压;

(j) 公元380年,狄奥多西皇帝发布敕令,要求全体罗马人民“遵守神

圣使徒彼得带给罗马人的信仰”,此后的十多年间,基督教被其置于

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至此,历经艰辛的基督教终于成为罗马帝国

的国教;

(k) 日耳曼人摧毁西罗马帝国后,其所经营的世俗权力下的封闭而鄙陋

的状况为基督教会全面控制精神提供了最合适的土壤,帝国权威逐

渐被教会的权威所取代,凯撒的王国让位于上帝的王国;

(l) 在中世纪,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一方、以日耳曼封建王朝为另一方的

教俗之争,构成了西欧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m) 476年,罗马帝国在内部矛盾和外族入侵下分裂为以罗马城为中心的

西罗马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基

督教也开始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

(n) 公元511年,克洛维下令召开了奥尔良宗教会议,会议将宗教法规

提高到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权威性,用基督教堂代替了法兰克人

传统神庙的神圣地位,并且制定了教堂避难法;不久以后,基督教

就成为全体法兰克人都必须信奉的宗教,教会的财产和各种特权受

到了国王的庇护。在法兰克人人的影响之下,原来信奉阿里乌主义

的其他蛮族部落也纷纷改奉正统派基督教。

(o) 在以后的数百年间,主教权力不断上升,教会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展,

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p) 七世纪中叶以后,正统的基督教信仰在意大利、高卢、西班牙和不

列颠等地都已经一劳永逸地得到了确立。

(q) 751年,加洛林家族的丕平的“丕平赠土”成为“教皇国”的开端。

在加洛林王朝时代,原本粗野的武士集团发展演变为骑士阶层,促

进和丰富了基督教文化中的其实理想或骑士精神的基本内容。

(r) 公元9世纪以后,在意大利开始出现隶属于教会的学校

(s) 到了10世纪,修道院已发展成西欧最大的庄园主,寺院经济基本上

控制了整个西欧经济的命脉;基督教在中世纪成为整个西欧社会唯

一的宗教信仰。

(t) 1054年,东部教会与西部教会互相宣布把对方驱逐出教,标志着西

部的罗马天主教和东部的正教分道扬镳,即基督教大分裂。而这次

分裂直接导致了由西方天主教徒和君士坦丁堡对付伊斯兰教世界的

十字军东征的应运而生

(u) 随着法兰克帝国的解体,教会开始摆脱皇帝的控制,不再履行向皇

帝效忠的职责;教皇不满足于拉文那的弹丸之地,在领土和世俗统

治方面表现出更大的野心;

(v) 1073年,教会的强硬派人物希尔德布兰登上了教皇宝座(即格利高

里七世),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迫使亨利四世承认了教会的

至高无上地位。

(w) 公元1122年,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署的《沃尔姆斯宗教合约》,

教会开始拥有了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的实力;

(x) 英诺森三世登上教皇宝座后,大力鼓吹“王权来自于教皇”,从而使

罗马教会的世俗权力达到了顶峰;在经历长达七十年之久的“阿维

农之囚”后,又出现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西方教会大分裂”。

(y) 伴随基督教的深入发展,产生了基督教哲学(包括早期的教父哲学

和后期的经院哲学);

(z) 受中世纪基督教精神的影响,在基督教文化上的表现为骑士文学和

哥特式建筑。

(2) 原因

(a) 经济上:

a. 西欧封建社会在中世纪形成了以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在政治上

和军事上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权力的社会基本单元为主要内容的

封建制度;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以封邑为政治性基本单位,以庄

园为经济性单位;这种“小而全”的庄园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

的基本经济单元,封建制的这种分散而相互闭塞的经济结构,

不仅构成了中世纪西欧社会分崩离析的政治格局的经济基础,

而且也为基督教会在精神上的专制统治提供了便利条件。

b. 就会从穷苦人的精神抚慰所变成了最富有的庄园主;除了世俗

贵族和骑士所占有的大大小小庄园之外,基督教会和教士们也

拥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

c. 779年,查理曼大地的一系列措施,使教会在对自由民土地的

变本加厉的兼收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赐地”,使得教会的经

济势力越来越大;

d. 修道院经济,在接受国王“赐地”和兼并自由民土地的过程中

迅速膨胀,占据了大量的田地、森林、牧场、磨坊和葡萄园;

到了10世纪,修道院发展成西欧最大的庄园主,寺院经济基本

上控制了整个西欧经济的命脉;

(b) 政治上:

a. 起初罗马人迫害基督教徒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尼禄

首开先河后,罗马统治者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基督徒进行了奇迹

残酷的迫害活动;

b. 基督徒的狂热殉道行为进一步引发了罗马统治者对基督徒的更

加残酷的迫害;

c. 基督教面对罗马帝国的暴戾,通过以柔克刚的方式无形地扩大

着自己的影响,使得其影响从犹太人和罗马下层民众中逐渐扩

散到罗马军队、贵族和政府官员中;

d. 当君士坦丁执政后,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开始改变对基督教

的敌视政策,转而采取了扶持基督教的亲善态度;

e. 继君士坦丁之后,基督徒的忠诚、守纪律、顺从和忍耐精神有

利于统治者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得到了罗马统治者的大力支

f. 随着基督教的合法化和国教化,基督教受到了更多人的崇奉

g. 在5-7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后,由于蛮族入侵而导致的人口大

规模流动破坏了与环境相称的卫生条件,结果引发了瘟疫的大

流行,使得许多城市空无一人;然而,这种环境却为基督教对

北方蛮族进行文明教化提供了机会

h. 日耳曼人所经营的世俗权力绝大部分都处于一种分散和缺乏效

率的状态中,为基督教会在精神上的全面控制提供了最合适的

土壤;

i. 511年,克洛维的支持,使得在以后的数百年间主教的权利不

断上升、教会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j. 公元7世纪,新崛起的伊斯兰教征服了北非,一定程度上为基

督教扫清了一些障碍;

k. 整个中世纪西欧基本处于一个分裂混乱的政治状态,这种情况

为罗马天主教会的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在中世纪的教俗之争

中,罗马天主教会以上帝的权力来限制和取代世俗统治者中的

权力,利用世俗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和广大民众狂热的宗教信

仰,使自己高高地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l. “君士坦丁赠礼”从理论上确认了宗教事务的独立性和罗马教

会对原罗马帝国西半部的统治权,成为后来教会与世俗王权斗

争的重要理论根据;

m. 在争夺主教册封权的斗争后的100多年里,由于德意志诸侯们

和法国国王们的支持,形势变得越来越有利于教会一方;

n. “阿威农之囚”和“西方教会大分裂”使得罗马教会的势力受

损,教会的权力开始陨落

(c) 思想文化上:

a. 基督教在继承和保留犹太教的特点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在很多

地方超越了犹太教。(即基督教比犹太教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在信

仰和灵魂得救)

b. 基督教的废除割礼制度、提倡禁欲、仁慈态度、宽容精神、爱

主爱人、末世论、救赎说、灵与肉二元对立观、视死如归的殉

道精神、天国理想、高尚道德、“三位一体,本体同一”的教义、

“清贫、贞洁、顺从”的修行教规、唯灵主义等适应了当时贫

穷困顿和在文化上愚昧无知的人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丰富的

宗教活动成为人们在平淡无味的现实生活中的唯一调味品,也

成为同样粗俗不堪的庄园农民和贵族、骑士们的情感调节剂和

精神抚慰所

c. 基督教在其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

的方式吸收各种异质文化的因素,丰富了基督教文化的内容和

内涵;这种兼收并蓄和多元混合所导致的文化上的“杂交优势”,

是基督教得以在罗马帝国中发展壮大并且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

重要原因;

d. 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有比较系统和渊博的知识体系,在传

教活动中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之罗马教廷对大学教

育的重视,直接推动了13世纪欧洲文明的复兴事业;基督教哲

学的发展等也扩大了基督教的传播范围。

3、 衰落及原因

(1) 衰落

(a) 中世纪,随着教会权势的确立和信仰的强制化,赎罪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以往那种真心忏悔和肉体自我折磨的赎罪方式已被教会认可的种种替代性赎罪方式替代;此外,作为对苦行赎罪的一种取代手段,罗马教会制定了相应的折算制度,从而使灵魂的买卖获得了合法性;

(b) 到了中世纪后期,出售具有赎罪功效的圣徒遗物的活动达到了惊人的规模,

其数量之多和品种之杂也达到了荒谬绝伦的程度;教皇和神职人员还把神圣的教职也纳入了了金钱交易的范围,此外,到了10世纪以后,神职人员结婚和纳妾已成为一种公开甚至时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教皇和神职人员已经成了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c) 13世纪、14世纪的“善功圣库”理论和赎罪券的公开发行,使得基督教的

信仰不想一开始那么“纯洁”;到了16世纪,多米尼克修道士台彻尔鼓吹的赎罪券兜售行为成为了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

(d) 当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中站位脚跟后就逐渐变得故步自封和心胸狭隘起来,

开始排除“异端”,变得暴虐残忍,其中建立于1233年的宗教裁判所对各种“异端”的迫害的就是最好的诠释;到了中世纪后期,罗马教会变成了“淫乱的巴比伦”,宗教裁判所成了“可怕地狱”

(e) 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

盾的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基督教文化走向衰落。

(2) 原因

(a) 内部原因

a. 罗马帝国早期的基督教徒曾以信仰坚定和道德高尚而著称,这

种信仰和道德是与一种深沉的罪孽意识紧密相关的。教会内实

行的公开忏悔制度是出于有罪人的自愿,而在后期赎罪方式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以金钱式购买的赎罪方式;

b. 中世纪的基督徒们一方面无忌惮的堕落,一方面又用外在的善

功和种种替代性手段来补偿内心信仰的松懈和道德的沦丧,从

而导致了基督教信仰和道德的虚伪化,比如神职人员结婚和纳

妾的现象的出现;

篇二:基督教早期教会的四大信经

基督教早期教会的四大信经

使徒信经

《使徒信经》是最简短且在今日教会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篇,全篇共十二条。据说在五旬节后,十二使徒分散往各地传道,为确保真理的合一,临行前制定了此信经,由各使徒每人提供一句,所以共有十二句。此说已不可考,但大部分人认为是后人根据使徒所传之道而写成的,故称《使徒信经》。最早曾在爱任纽(Irenaeus, ca .130-c .200)二世纪的著作中发现,但今日所呈现之形式是大约于七世纪间形成的。

此信经乃是根据教会的需要而制定的。在早期教会中,信徒受洗加入教会之前所需要的基本真理教导,即以此信经为准则。一般教会的教导也以此为根基,而教会信仰之纯正与否也以是否符合信经的教导为考核。

在早期教会受逼迫时,信徒皆秘密地信守此信经,直至逼迫结束。而何时成为公共崇拜的一部分则不可考。也有人认为信经具有辩证的性质:撒伯流派(Sabellianism)宣称圣父、圣子、圣灵是独一神之三种显示;马吉安(Marcion,100-165)否定基督道成肉身及复活;诺斯底派(Gnosticism)不承认基督有身体;多纳徒派(Donatism)不接纳大公教会; 《使徒信经》清楚指出以上各派之错误。

此信经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宣认父神为创造之主;第二段宣认基督为神也为人,并承认其救赎之工;第三段宣认圣灵、大公教会及信徒成圣之生活。《使徒信经》不是抽象偏重逻辑的陈述,而是真实的信仰告白,历代教父皆尊崇此经,且至今仍为各宗派所接纳,成为众教会彼此相通的基础。 使徒信经:

1.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 2. 我信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 3. 因圣灵感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

4.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 5. 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 6. 祂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 7. 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8. 我信圣灵;

9. 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 10. 我信罪得赦免, 11. 我信身体复活; 12. 我信永生。阿们!

尼西亚信经

《尼西亚信经》是在西元325年第一次召开的教会议会中制定 的。当时亚利乌(Arius, 256-336)及其理论在教会中造成分裂,他主张圣子为圣父所造,因此与圣父不同本质。此说被亚历山大 的主教定为异端,但后来却因他的口才与政治长才,得蒙亚城之外地区的支持,而造成两派的对立。罗马皇帝君士坦丁 (Constantine)深恐教会会因此分裂,于是在325 年尼西亚这个地方召开会议,深盼在神学观点上取得共识。议会共有318位主教 参加,除了少数几位来自西方教会之外,其余皆是

说希腊语的东方教会代表,而这其中又分为安提阿的亚利乌派,亚历山大的正统派 及由历史家优西比乌(Eusebius, 260-340)所领导的中间派。当亚利乌派的代表优西比乌(非历史家)提出其信仰论点时,立即受 到强烈的否定,且被定为异端;于是在皇帝的特使侯休斯(Hosius of Cordova)的领导之下,完成了《尼西亚信经》,并经所有主教 的签名表示接纳。此信经被送到帝国各处,是第一个具有权威又普遍的信仰告白。 《尼西亚信经》很明显的是反对亚利乌的神学:子是“从真神而 来的真神”,虽是生出的,却是“从父而来”,而“非受造”;而且子是“从父的本体而来”,并且“与父本体相同”,都是针对亚利乌 派错误而提出的。 此信经与今日教会使用的《尼西亚信经》并不完全相同,后者较前者为长,且不包含一些《尼西亚信经》中重要的用语。为 何有此演变,则无人知晓了! 尼西亚信经:

1.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 2. 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 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借着祂造的;

3. 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着圣灵,并从童女马利 亚成肉身,而为人;

4.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 5. 照圣经第三天复活; 6. 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

7. 将来必有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祂的国度永无穷尽; 8. 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荣,祂曾借众先知说话。 9. 我信独一神圣大公使徒的教会; 10. 我认使罪得赦的独一洗礼; 11. 我望死人复活; 12. 并来世生命。

迦克墩信经

《迦克墩信经》是于西元451年召开的第四次教会议会中制定 的。当时有不同的基督论产生,造成了东方教会的混乱,其中尤以涅斯多留(Nestorians)及犹提乾(Eutyches,380- 456)为最主要的困惑。前者宣称基督具有神人二性并双重位格,乃是为了要保持基督人性的完整。后者则站在相对的地位,宣称 基督只有一个位格,但也只有一个神性,因为祂的人性已被神性盖过,就如同一滴醋落入在大海里而消逝一般。而涅氏已在431年 召开的以弗所议会中被定为异端,故犹提乾则成为迦克墩议会最 主要的背景。此议会的召集人是罗马皇帝马仙(Marcian,396-457),参 加的有来自东方教会的主教500人及教皇代表数位。起初大家一致通过接纳《尼西亚信经》,利欧的《大卷》及区利罗写给涅氏的信 件,为基督论的正统,并无意重新制定信经。但是马仙及政府的代表认为若不重新清楚的诠释基督论,则不足以解决教会的纷争,极 力要求重定信仰告白,于是议会决定制定《迦克墩信经》。此信经的重点有二:一则它极力维护基督单一位格的完整, 二则它全然强调基督神人二性

的分别。基督从神性而言与父神同质,但就祂的人性而言,祂与人类同质,而此二性是“不相混乱 ,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的,并且此二性是存在与一位格之内。因此,犹提乾派被定为异端。 《迦克墩信经》并未解释基督神人二性的奇特性,但是它制定了一正统的模范,并显出救恩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基督是神 也是人;因此,此信经成为基督论正统的准则。 迦克墩信经:

我们跟随圣教父,同心合意教人宣认同一位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按神性说,祂与父同体,按人性说,祂与我们同体,在凡事 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 按神性说,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按人性说,在挽近时日,为求拯救我们,由上帝之母,童女马利亚所生; 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乱 ,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各性的特点反得以保存,会合 于一个位格,一个实质之内,而并非分离成为两个位格,却是同一位子,独生的,道上帝,主耶稣基督; 正如众先知论到祂自始所宣讲的,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训我 们的,诸圣教父的信经所传给我们的。

亚他那修信经

据说此信经是亚他那修在第四世纪,根据以前的信经及奥古 斯丁的三位一体论写成的,最早曾在第五世纪的拉丁教会中出现过,而完整的形式则要到第九世纪,那时大家都认为它是亚他那 修的作品,所以它极具权威性。但在第十七世纪时,罗马天主教的学者Voss宣称此信经并非出于亚他那修之手,他提出亚他那修 必以希腊文著作,但此信经却流传于拉丁教会中,可见原作必是以拉丁文写成,决非出于亚氏,而且文中并未使用亚氏最为强调 的“本体相同”(Homoousia)一词。从此无人确知此信经之作者。《亚他那修信经》是第一个陈述三位一体教义的信经,也是 最好的一个。它的文词简洁、清晰,是西方三大信仰正统告白之一,且为路德及改革宗所肯定,但如今只流传于天主教及英国国 教圣公会之中。 此信经是以诗体写成,共有四十句教条,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三位一体为主题,是依据奥古斯丁的神学写成;第二部 分则强调基督的神人二性,道成肉身及救赎。《亚他那修信经》在当时教会中最主要的功能有三:

1. 在公共崇拜中使用。

2. 作为教会教导的指引及基准。

3. 其清楚的教义可用于抵制撒伯流、阿波林、亚利乌及犹 提乾等异端。 亚他那修信经:

1. 凡人欲得救,首先当持守大公教会信仰。 2. 此信仰,凡守之不全不正者,必永远沉沦。

3. 大公教会信仰即:我等敬拜一体三位,而三位一体之神。 4. 其位不紊,其体不分。

5. 父一位,子一位,圣灵亦一位。

6. 然而父子圣灵同一神性,同一荣耀,亦同一永恒之尊严。 7. 父如何,子如何,圣灵亦如何。 8. 父不受造,子不受造,圣灵亦不受造。 9. 父无限,子无限,圣灵亦无限。 10. 父永恒,子永恒,圣灵亦永恒。 11. 非三永恒者,乃一永恒者。

12. 亦非三不受造者,非三无限者,乃一不受造者,一无限者。 13. 如是,父全能,子全能,圣灵亦全能。 14. 然而,非三全能者,乃一全能者。 15. 如是,父是神,子是神,圣灵亦是神。 16. 然而,非三神,乃一神。

17. 如是,父是主,子是主,圣灵亦是主。 18. 然而,非三主,乃一主。

19. 依基督真道,我等不得不认三位均为神,均为主。 20. 依大公教,我等亦不得谓神有三,亦不得谓主有三。 21. 父非由谁作成:既非受造,亦非受生。 22. 子独由于父:非作成,亦非受造;而为受生。

23. 圣灵由于父与子:既非作成,亦非受造,亦非受生;而为发 出。

24. 如是,有一父,非三父,有一子,非三子,有一圣灵,非三 圣灵。

25. 且此三位无分先后,无别尊卑。 26. 三位乃均永恒,而同等。

27. 由是如前所言,我等当敬拜一体三位,而三位一体之神。 28. 所以凡欲得救者,必如是而思三位一体之神。

29. 再者,为求得永恒救赎,彼亦必笃信我等之主耶稣基督成为 人身。

30. 依真正信仰,我等信认神之子我等之主耶稣基督,为神,又 为人。

31. 其为神,与圣父同体,受生于诸世界之先;其为人,与其母 同体,诞生于此世界。

32. 全神,亦全人,具有理性之灵,血肉之身。 33. 依其为神,与父同等,依其为人,少逊于父。 34. 彼虽为神,亦为人,然非为二,乃为一基督。

35. 彼为一,非由于变神为血肉,乃由于使其人性进入于神。 36. 合为一;非由二性相混,乃由位格为一。 37. 如灵与身成为一人,神与人成为一基督。 38. 彼为救我等而受难,降至阴间,第三日从死复活。 39. 升天,坐于全能神父之右。 40. 将来必从彼处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41. 彼降临时,万人必具身体复活; 42. 并供认所行之事。

43. 行善者必入永生,作恶者必入永火。

44. 此乃大公教会信仰,人除非笃实相信,必不能得救

篇三: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拥有信徒最多的第一大宗教。基督教信仰耶稣基督,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简称,来源于希腊文Christos,意为“救世主”。

基督教的起源

初期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在犹太人的底层民众中传播,要说明基督教的产生过程,就要从犹太教说起。

古代希伯来人在公元前10世纪建立了以色列王国,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很快就分裂和没落了。犹太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区先后被波斯王国、埃及王国、希腊王国、叙利亚王国、罗马帝国轮番统治,最后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彻底取消了以色列王国,将它变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在承受国破家亡而又无力抗争的长期痛苦时,犹太人寄希望于他们的民族神雅赫威,推崇他为创造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真神,认为雅赫威拣选犹太人为自己唯一的选民,并将派来救世主弥赛亚,由他带领犹太人和雅赫威一同统治他的光荣的、永恒的国家。

公元1世纪30年代,在犹太人中出现一个新的宗教,这些犹太人在坚持犹太教的基本信仰的同时,认为犹太教世世代代盼望的救世主弥赛亚已经降生,他是造物主上帝的道成肉身,并且被圣灵降孕的玛丽亚生养成人。他们打破了犹太教的传统,开始向其它民族传播上述“福音”,宣传只要信奉上帝和跟从耶稣就可获救。希伯来文的弥赛亚在罗马帝国的希腊语中被译成基督,所以这个新宗派的追随者自称基督教徒,基督教徒们的新主张在罗马统治者看来是造反,被严守犹太教律法的法利赛人看作是异端,因此他们受到了两方面的迫害。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许多基督徒被处死或监禁,这样的迫害持续了几个世纪。但基督徒们仍以地下活动方式秘密传播他们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基督教。

基督教的发展

基督徒们在长期遭受迫害的过程中,宣扬的主张逐渐不再像以前那样富有棱角,为了避免造反的嫌疑,经过几代神学家和哲学家的加工,基督教宣扬的教义更加精致和富有哲理了,并开始注意向上层社会和皇室传教。罗马统治者们也逐渐意识到统一的精神信仰对于他们的统治有利无害,于是在公元313年,东、西罗马帝国皇帝联合发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具有合法地位,并在公元4世纪末,立基督教为国教。于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全境得以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存在和发展,并随着帝国的扩张而扩张,教会团体逐渐遍布欧洲、西亚和北非。

15世纪以后,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大发现、帝国主义殖民事业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基督教传教事业也得到发展,基督教逐渐扩展到全世界,最终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宗教。 基督教的两次分裂

基督教的第一次分裂是由争夺教权引发,公元6世纪,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称是教会首领,在皇帝支持下,东部教会不承认罗马主教的首席地位,双方为争夺权力常互相倾轧。公元1054年,东、西部教会为神学问题发生激烈争吵,并导致东西方教会的最终决裂,也造成了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分裂。东部教会自认为正统,即东正教,西部教会成为罗马公教。

第二次分裂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引发,导火线是教廷在德国兜售赎罪券。德国神父马丁·路德对教廷代表鼓吹的赎罪券功能提出异议,很快传遍全德,路德在1520年彻底与教廷决裂。主张宗教改革的新教派被称为“抗议宗”,学术界将其成为新教。在结束1618年至1648年几乎席卷全欧洲的30年战争时,交战各国签订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规定抗议宗与罗马公教平等。至此,基督教分为三个教派。

基督教的三大教派

罗马公教即中国人口中的“天主教”,其中心在罗马,天主教宗教活动仪式和装饰隆重庄严,教堂内装饰豪华壮观,崇拜上帝和耶稣,并推崇玛丽亚为天主之母,承认罗马教皇的地位和权力,在组织体制上实行以罗马教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具有统一的教义、组织制度

和礼仪,在教会内部不容有任何非组织的活动,具有一套严格的教阶制。

东正教也信奉上帝、耶稣和圣母玛利亚,但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东正教以希腊文化为基础,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恪守古代基督教会的教义和礼仪,神秘主义色彩浓厚,强调隐修、禁欲、与世隔绝;有较强的依附性,依附于世俗政权,受制于皇帝,与天主教在世界上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首脑不同,东正教力量分散,各自独立为教会,各教会各自发展势力,形成了多个中心。

新教废除了天主教的教阶制和繁琐的宗教仪式,使基督教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其主要特点是自由化,教堂简谱,只以十字架作为标志,崇拜上帝和耶稣,但不信奉圣母玛利亚,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新教派别众多,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圣经》具有最高权威。

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教对于人类社会及人类文明具有深远影响,它教导人们尊重生命,心怀善念,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它对西方政治文明具有重要影响,英国中世纪的《大宪章》、美国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都与基督教精神密不可分。 另外,它极大地影响了西方艺术、建筑、思想与文化的发展。

两千年来,基督教一直在塑造着人类的文明,影响着它传到之处的文化。实际上,基督教文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大于基督教本身对人类的影响,也可以说,基督教正是通过塑造人类文明而广泛影响人类社会。


基督教会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98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