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社会服务
时间:2017-06-01 05:32:43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 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 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 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 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 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 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 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兄弟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干部,指导和帮助兄弟 院校开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社会服务取得里一定成效,能力得以提升。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 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 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 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 院根据水利院校的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安徽农业大省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 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水利、土木、机电、机械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其中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水利科技

进步奖。三是采取多种 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典型项目包括:与安徽环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江淮工程咨询 服务公司”,与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合作共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与合肥金德电力设备公司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实训室和数控加 工车间实训基地;与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省水利基建局等单位合作成立工程监理机构。这些项目的实施均借助了我院的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投入少,见 效快,社会服务效益明显。

二、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

毋 庸置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快速发展时期,也由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扮演的主力军角色,这一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普通学历教育在相当长 的时期内仍将是高职院校的“主业”。因此,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要求决定了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需 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注意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辅关系。

(一)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课 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 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 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 “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在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二)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师 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企 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宏观上”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 业教学团队;“微观上”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

力,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 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实 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我院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 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 “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 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示范作用发挥的关系

我 院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建设院校之一,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我们对于示范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关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挥辐射、影响、帮助、带 动作用是国家示范建设院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示范作用,包括引领、带动、辐射、帮助等方面的作用,广义上理解,属 于社会服务;带动一般院校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必将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更大效益的社会服务。

基 于上述认识,我院十分重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帮助兄弟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它们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发挥优势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 力。发挥我院水利类、土建类专业的优势,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安装工程、建筑装饰技术等专业为主,利用暑假面向省内院校 和全国水利院校开展“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重点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使他们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咨询、实用技术培训、鉴定 等社会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受训教师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教育理念 有所更新,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成为各自院校教学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构建网络,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根据地缘和

业缘关系,我院与15所 省内专业结构相似的院校和省外水利类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协议,承担对本地区和水利行业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主要通过对其教师和干部培训、互派干 部挂职学习或指导、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发社会服务项目等形式,让更多的院校分享建设成果, 在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一批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搭建广阔舞台。我院利用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和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了我省高职教育的第一家职教集团——江淮(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目前50余家省内外高职、中职院校、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加盟集团,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搭建了舞台。通过集团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获得院校的技术支持和帮助,院校教师获得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总 之,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把握重点,分 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关系,将专业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

篇二:社会服务计划书

社会服务计划书

(一)方案名称:给青少年一道目光——社区青少年服务

(二)实施依据

当今社会正处于巨大的社会变革之中,新的价值观念、新的行为模式不断颠覆以往的形式,强烈的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青少年的角色混淆不清导致了青少年角色的“自我认同危机”,因而可能使青少年产生偏离行为,脱离主流社会文化,成为“边缘青少年”。所谓边缘青少年,是指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就进入社会,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从而被主流社会排斥的省市青少年群体。这类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受不良非主流文化影响较大,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四个维度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感受与评价明显低于主流社会青少年。处于社会边缘的人对自己和对于他人的态度是两重性的,一方面传统社会的崩溃使他们彻底获得解放,不再受到过去习惯的支配,可以进行冒险,基于同样的理由,他们也有始终不可控制的无所适从感,缺乏方向。社区是青少年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空间之一,又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之一。种种现象表明,社会工作者利用家庭及学校的功能、整合社区资源连结政府及事业单位共同发挥作用来开展社区青少年服务已成为提高边缘青少年生存质量的重要任务与重要途径。

(三)宗指与目标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为:通过家庭及学校的功能、整合社区资源,连结政府及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单位来帮助边缘青少年找回自信,增强自我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从而融入主流社会。

其一,通过个案辅导帮助边缘青少年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认知,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为之付出努力。

其二,有些青少年在情感或身体上受忽视,引起了心理落差,所有应提高父母对青少年的关注,增加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以减少和改善青少年问题行为。

其三,整合社区资源,拓宽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实现自我。

其四,联系政府部门,反映情况以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连接人民团体及事业单位,为青少年争取更多的符合青少年的项目培训机会与事业岗位,帮助提高青少年就业率。

(四)服务对象

主要是城市社区青少年,年龄在14~25岁之间、不在学校读书、尚未就业或没有固定工作、缺乏或没有家长监管。

(五)服务方案内容

(一)政府应积极倡导社区子系统为青少年提供支持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调动协调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综合性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在社区照顾理念目标下,期望可依据家人、朋友、邻居、甚至是受助者的自我参与,配合正规服务的提供,为有需要的青少年群体及家庭提供帮助和支持,建立一种守望相助的社区支援机制。对此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合作,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开展家庭成长小组活动,

吸引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帮助青少年提高维系良好的家庭关系和适应力,促进自我认识和增加人际沟通技巧,以避免因家庭等初级群体的弱化而导致的沟通不良和管教方式不当所形成的个人与社会问题。

(二)鼓励社区居民开展互助性服务

在社区子系统中,邻里是其中重要的网络成员。因此,应鼓励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服务,如倡导青少年组成志愿小组、自助小组,共同分享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形成互相鼓励和支持等。 在为社区中的贫困家庭提供义务服务中,既实现了青少年之间的互助,又使其中的青少年在人格、文化及角色的社会化方面不断完善。还可以倡导在老人与青少年之间形成互助小组,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老年人的言行培养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认识社会角色,同时,青少年通过各种社区服务也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生活需求。这既保证了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又可以降低老人退休后的失落感, 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实现自我实现。

(三)利用一切资源促进青少年正常社会化

边缘青少年生存质量的低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三失”状态造成的。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或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缺乏或没有家长的监督管理,没有工作或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人,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1]。种种客观条件使他们成为了社区内亟待受保护的弱势群体,因此社区应为他们提供积极的社会保障。社区社会保障中失业保险为提高边缘青少年生存质量,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提供了条件。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为青少年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帮助边缘青少年实现就业。

(四)学校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以预防边缘青少年的产生

学校的教育活动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不仅重视“认知”和“情感”,而且要注重“行为养成”。因此,要取代传统的以学校为主要场所,以教师和学生为活动主体,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地深入社区,如开展老年服务、环保服务等各项志愿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完善人格,内化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我们需要向美国学习,美国的很多学校为学生们提供很多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参与到助人行为和社会服务行为去。1999 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发现,83%的公立中学现在都组织过社区服务,甚至有些州和学区还有专门的社区服务项目。宾西法尼亚州有关规定要求:高中毕业生必须保证参加60个小时以上的社区服务才准毕业。规定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在研究日常课业之余能够接触现实,从而培养服务精神。参与社区活动不仅仅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经费预算

经费来源:1、社区筹集:1000元;2、企事业单位赞助:1000元,共计2000元。 经费支出:1、家庭成长小组:1000元;2、自愿小组、自助小组、互助小组等:500元,共计1500元。

(七)工作流程

个案辅导以一周两次为准,共进行四次次。分别完成:1、专业关系的建立;2、基本情况的了解;3、深入了解案主的需求;4、制定计划。根据青少年的需求我们开展家庭成长小组,每周进行一次,共5次。我们社工连结政府及社会保障相关部门用时两周,这可与家庭成长小组同时进行,所以这不需要另外延长期限。至于自愿小组、自助小组、互助小组及学校的相关活动,可以先有我们社工带动开展,为时一个月。后期可以有社区委员及学校老师

承担举办事宜,我们社工则负责定期跟进回访。所以整个项目的启动直至结案共需三个月。

(八)评估方法

1、通过访谈其家庭成员和亲密接触的关键人物以了解案主的情况是否得到改善。

2、以问卷调查的方法用量化的形式来呈现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前后行为表现方式。

3、采用心理测量工具来测试服务对象的认知层面的改变情况。

4、通过观察和记录的整理。

参考文献:

[1]王 曼.社区青少年的角色及其社会支持网络界定[J].科教文汇, 2006, (4).

指导老师:李青 09社工1班 090702146陈霞

篇三:社会服务总结参考资料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特色项目总结报告

2011年7月学校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获得批复,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为示范校建设特色项目。通过两年时间,按照建设任务书和方案,扎实开展了各项工作,完成了预期目标,达成了预期效果。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确立了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广优势资源;城乡对口支援和交流;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支持当地的经济建设;就业服务平台建设4个子项目,共44个验收要点。

通过两年的建设,取得了4大建设成果:一是通过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为对口支援的学校提供师资培训,为其他学校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绩显著,大大提升了实训基地的综合服务能力;二是通过向对口支援职业学校提供硬件支持和专业发展、课程开发的指导,有效发挥了示范校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了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三是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劳动力培训,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初次就业和稳定就业率,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开发,为服务区域三农和经济建设给予了有力支撑;四是通过拓展就业服务基地和“订单式”合作培养机构,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创建网上就业服务平台等措施,形成了“多元立体”的

就业服务指导体系,为人才输出和密切校企合作铺就道路,贡献力量。

表1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与完成情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一)完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资源优势整合和综合服务能力

实训基地是社会服务的基础,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加快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成效显著。

1.完成实训基地基础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制度 两年来,学校共建成北京现代汽车、数控、电工电子等29个实训基地,183个实训室。通过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开展市场调研,联同行业企业专家、高校教师及其专业部教师共同研讨、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适合各专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在方案指导下,以搭建汽修、数控、电子三大专业实训平台为重点,辐射完善了其他专业功能的公共实训平台,并完善其配套设施和规章制度,保障实训基地有序有效运行,为学生实训实习创造了更好的硬件条件和管理服务。

2.借助公共实训基地优势资源,服务其他中职学校发展 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吸引力,也提升了学校的辐射力。学校借助公共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培训重庆市铜梁职教中心、重庆市商务学校、重庆市松溉职中、新疆铁路技校等学校教师专业技能272人次,为对口支援学

校和其他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和学习交流,接受学生实训130人次。

3.开展毕业学生岗前培训,提升校企合作共享层次 学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办学的生命线,充分发挥实训平台功能,以六大类专业实训平台为依托,先后为福特、力帆、隆鑫、富士康、新世电子等企业进行服务意识、生产操作等相关培训。建设期为企业进行岗前员工培训9.1万人次,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和胜任能力,毕业生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良好,专业技能过硬,服从意识强,受到了众多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实现了合格毕业生100%的就业率。

4.开展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准入 依托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按照国家劳动部门相应工种、等级,开展技能鉴定。两年来,学校技能鉴定所鉴定工种从6个增加到23个,考评员从40人增加到56人,累计完成包括汽车修理工、钳工、无线电装接工、计算机操作工、餐厅服务员等职业技能培训、鉴定4.4万人次,技能鉴定合格率达90%以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不仅促进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为规范相关行业的职业认证与准入做好了基础服务。

(二)加大学校对口支援交流,提升学校示范辐射和带动能力

作为首批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注重与其他中职学校的交流协作,全面支持对口支援学校建设与发展,彰显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1.加强学校对口交流协作,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学校与秀山职教中心、铜梁职教中心、黔东南州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江县职业技术学校、锦屏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松溉职中先后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开展了长期协作交流。针对对口支援学校的需求,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展示、技能大赛等相关职业能力培训1586人次,提升了受援学校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还系统开展了教育管理理念、模式、方法等干部管理能力培训308人次,提升了受援学校的管理效能。

2.加强受援学校设备捐赠,促进受援学校硬件建设水平 两年来,学校根据受援学校教学实训设备缺乏和图书数量不足的状况,向对口支援学校捐赠27.1万元的设备和图书。其中,向松溉职中捐赠笔记本12台,向秀山职教中心、从江县职业技术学校、铜梁职教中心、锦屏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黔东南州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捐赠发动机4台、数控加工机床6台、电工电子实验台4台及图书。捐赠的设备

和图书,为受赠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支持。

3.加强受援学校项目支持,促进受援学校软件建设水平


社会服务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200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