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学会独立思考读后感
时间:2017-07-03 05:38:58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读后感

小巫认为,中美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培养“考生”还是“学生”的问题?“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一字之差,千里之遥。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如果不改变,我们很难期待孩子的教育会有什么大突破,包括家长的观念。我只是希望我的孩子多一点像“学生”,少一点像“考生”。除此之外我不能改变什么。只希望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我的“教育”观也能成长,跟进小巫所说的“国际化”的脚步。

一、关于孩子的缺点

在《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这本书里小巫的观点:“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家长都担心,如果我不“纠正”孩子的这个“错误”,他会不会变得自我中心、难以管教?其实这个担心来源于家长内心的一种恐惧,这个恐惧的根源在于家长自己,而不是孩子的必然现实。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不是把它投射到孩子身上、向孩子宣战。“

同时小巫还提到了中美两国的老师、家长看待孩子的不同态度。中国老师和家长似乎总是在捕捉孩子的缺点,哪怕是没有任何大的缺点也要找出点不是缺点的缺点来,幼儿园里老师也会经常向家长告状,而美国老师和家长则不同,他们是在到处挖掘孩子的优点:“美国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做法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纳孩子,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必须对自己感觉良好,有足够的自信,方是成长的真正动力。

更何况,到底什么是孩子的缺点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顺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但是成年人出于内心的恐惧,不能够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贬斥为“缺点”并要求孩子加以改正,孩子感觉对此无能为力。这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励孩子进步,反而是对孩子极其沉重的打击。”

这些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到位。我们定义的“缺点”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事实上,人(不止是孩子)所谓优点和缺点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勇敢和冒失、谨慎和畏缩、乖巧和懦弱、张扬和骄横……都是人的性格特点在不同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不同侧面,甚至是别人出于自己的价值观、个人好恶主观给贴上的标签。很多情况并不是孩子怎样不好,而是大人急功近利,急于让孩子达到自己的理想,或者恐惧把自己的“缺点”(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遗传“给孩子。其实,据我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确实有一些遗传因素,另外家长的思维定式、行为习惯也会非常强地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形成类似的特点。

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培养他的任何技能都重要,因为人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学习。中国家长历来讲究谦虚,读书时我父母在期待我学有所成的同时,同时也在不断打击着我,说什么你可以上大学学校就坐不下来之类的话,而一个小学老师就曾经对我父母说我没有某某聪明,将来难考大学,尽管后来我考上了重点大学,也考上了公务员,但心底儿总感觉缺乏自信。自信是人追求卓越、勇于进取的最原始的动力,也是人最可贵的心理优势。有些家长由于害怕孩子“骄傲”而打击孩子的自信,我觉得是得不偿失。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更清醒、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骄傲”“不骄傲”上面。

二、关于兴趣班

小巫的书里,李跃儿教育论坛里,充满了对闪卡、诵经和兴趣班的不以为然和反对批评之声。她们从人脑的发育过程、从儿童的心理特点、从神童的实际经历等等方面,来分析忽视儿童的正常发育特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种种弊端,可是这种声音太微弱了,社会上还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书和教育工具“传授”培养天才儿童的秘诀,孩子们还是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压得喘不过气来。包括我自己也对兴趣班很感兴趣,或许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由于条件限制,没能有一技之长,所以对怀有一技的能特羡慕,再说现在,每一个孩子都读兴趣班,有个一技之长,不报未免落后。这也正像被小巫说中了一样,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孩子身上。但我觉得是否要报兴趣班、报什么兴趣班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一朋友的孩子五岁,报了围棋班、钢琴班、画画班,周末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的,我们有时候开玩笑叫他不要去了玩要紧,他却像个老大人一样说玩有用吗,还是学习重要。我不知道他是否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希望是吧。现在的兴趣班、上好学校等等解决的是技能问题,是“标”,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本”。虽然我们常常嘲笑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却同样有“治标不治本”之嫌,而西方教育注重从自然中学习、从实践中培养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虽然中国孩子在各种国际奥赛中屡创佳绩,甚至把西方人的语言都考成比西方人还好,但是不能说中国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超过了发达国家。小巫的书里写了一个故事,耶鲁大学曾经想在中国举办夏令营,“全封闭式,为期两周,由耶鲁大学派出老师,对中国学生的要求和培训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1、 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2、 能够独立思考;

3、 善于解决问题;

4、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5、 敢于挑战权威。

6、 发现自我、了解自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结果报名者寥寥。很多家长“问孩子们能学到什么?能多会几百个单词?能多说多少英语?有考试吗?有证书吗?(耶鲁夏令营:孩子们的成绩是能够独立演示一场自己独创的power-point presentation)那有什么用?我们怎么跟亲戚朋友说得出口?我们可不在乎孩子是否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干吗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她学会独立思考了,还听我的话吗?她不听我管教了,我这不是鸡飞蛋打吗?她学会挑战权威了,回到学校,还能舒舒坦坦地过下去吗”

小巫说:"如果我们这些当父母的,还只紧盯着眼前的那点儿利益,还要强迫孩子适应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我们就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我们不仅会毁灭孩子的前程,甚至会拖累整个国家的发展。"我觉得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发人深省的警钟.

三、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

这是《成长》一书中的一章的题目。讲的是小巫和儿子SAM因为对电视里一个画面的认识不同而争论的故事,小巫认为那个画面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她6岁的儿子SAM则认为是另一个意思,而SAM非要妈妈同意他的看法,两人争论不休,最后小巫说:“我和你不一样,你可以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我爱你,但我不一定和你的看法一样,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大意)。小巫没

有强制孩子认为妈妈的认识是对的,也没有要求孩子听妈妈的话,而是说:“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

在我们的受教育过程中,估计鲜有听见这样的对话,我们的父母、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听话”。这与我们当时所处的时代、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不止是孩子,大人在外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在家则要“孝顺父母”、“听爸爸妈妈的话”。而当我们长大,尤其是脱离了学校、家庭,进入剧烈变革中的复杂的社会,很多温顺听话的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话了,开始迷惑混沌、不知所措,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烦恼。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首先是和孩子划清界限,父母的思考代替不了孩子的思考,父母的认识代替不了孩子的认识,孩子认识世界是要通过他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而不是仅仅通过成年人的告知和灌输;与其告诉孩子“真理”,不如与孩子一道去接近真理,或者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真理。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还表达出:虽然父母难免对孩子有很多期待:期待孩子具备父母自己的优点,“克服”父母自身的缺点(或者说对自己不满意的特点),但作为理智的父母,必须承认孩子是和我们自己不一样的人,虽然他(她)继承了我们的基因,但他是脱离父母之外的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独有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有他自己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人,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承认人和人的界限、差异。现在的社会是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我们父母常常内心焦虑,并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希望孩子“强势”、“张扬”、“外向”、“厉害”、“坚强”,如果自己的孩子天生不是这样的性格,就抱怨孩子“窝囊”、“懦弱”,而有的家长见自己的孩子“外向”“好动”,又怕孩子不好管教、惹是生非。总之是不管什么样

篇二:七篇读后感

《白夜行》读后感

刚刚读完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先生的《白夜行》,深有感触,故炮制此篇观感与各位朋友分享。

这部长篇小说应该是以揭露社会本质为目的的推理小说。它用漫画化的手法刻划了极端的人性,把桐原亮司和唐泽雪穗两位主人公分别发展、暗中交汇的灰色人生淋漓尽致地付诸文字;同时也对于日本社会道德沦丧、畸形繁荣的现状做出了自己的评判。

小说的叙事结构采用了推理小说常用的手法,从某个凶案现场的扑朔迷离逐渐推导出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前因后果。桐原亮司和唐泽雪穗在幼年受到自己父母巨大的罪恶伤害后,一个直接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一个对于自己的母亲见死不救,从而开启了自己十九年的罪恶人生,他们为了避免自己再次受到伤害合谋伤害了很多无辜的人,期间运用了大量高智商犯罪和高科技犯罪的手段。此间他们始终没有受到良心的谴责,也长期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他们把自己十九年的人生变成了一场没有道德,只有利益的漫长白夜。

白夜并非不能终结,就像畸形的社会终于要崩溃。《白夜行》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它揭示了一个崇尚金钱,迷信权势的社会将把人们带入怎样的阴森夜幕,也是对人性黑暗面的特写镜头。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曾说封建家庭是一个?没有光的所在?,而日本的白夜则有过之无不及。在白夜中行走,有的人愈加怀恋阳光的可贵,有的人则乐在其中,但白夜的前途注定是毁灭的前途。

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初读不觉得这像一本名著,反而觉得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闲聊家常,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一个以笔代枪,同恶势力不屈抗争的伟大斗士,此刻成了一个远游归来的慈爱温和的长者,在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和心灵的家园中轻轻拂去岁月的积尘,而后,气定神闲地娓娓道出一个个生动清晰的故事,一个个鲜活形象的人物——长妈妈、衍四太太、五猖会上的无常、百草园中的美女蛇……

在这个摇曳多彩的记忆里,我最爱留恋徜徉的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充满了生趣的小小百草园。

幼时的鲁迅,不时到园里的泥墙根去捉蟋蟀,常常拔起何首乌接连不断的根,为贪嘴而去摘带刺却酸的覆盆子。童心总是充满无穷的好奇和探究的渴望,小小的百草园给了他无尽的欢乐,幼嫩的心灵也因此变得新鲜透亮。

读《朝花夕拾》,我也真正领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朴的乡民给了幼年鲁迅美和爱的启蒙,使他拥有了一颗丰富细腻而向往美好的心灵,并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糙麻木。以致二十多年后当他回忆起故乡的旧事与童年的乐园,哪怕是对其中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在喧嚣嘈杂的都市中,在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里,送你一本《朝花夕拾》,愿你的心情变得平静而释然。正如书名?朝花夕拾?,这本书就是在长大以后,把自己小时候的琐屑一点点拼凑起来。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因为有了爱,鲁迅做的最好。

读《名人传》有感

《名人传》一本厚厚的沉淀了近百年的精华,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三位名人传记组成,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带给世人不同的思考。不过,贝多芬那在水深火热之中依然抬着头眼里射出坚定的光芒形象,一曲《悲怆》总是在脑海里萦绕。

我了解贝多芬很迟。就在不久前,语文课本里的一篇《贝多芬》让我带着好奇打开了《名人传》,还翻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惨?,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悲苦的童年,支离破碎的家庭,骚乱不宁的社会,欺骗了他的爱情,没有朋友的孤独,还有张牙舞爪的病魔,一次次把他逼向绝望。就连我,也读着胆战心惊,不住地希望有一丝回转。而他只有在自然中才能获得慰藉,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读到最后,我只剩下敬仰。

傅雷说:?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贝多芬?。人生总有那么一步,离开养尊处优的地方,去领略真实的苦难。不经劫难,即使得到享受,也只是浮华。而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经历苦难,与贝多芬相比,我们遇到的困难小得多,一跳就能跳出这个坑,还有那么多人可以倾诉,也是从领悟到这一点开始,我似乎有了一股力量。明白自己该干什么,才会摆脱困境。有时听了许多大道理,真正的困难摆在面前却手足无措,也许,要自己找到那一个信念,向着自己的梦想,去挑战、奋斗,才能蜕变。

读《家庭会伤人》有感

读了《家庭会伤人》第一章以后,觉得每句话都有很多感触。一时不知如何梳理自己的思绪。再通看一遍书目,心里就没那么没底了。因为,时间可以慢慢磨平一切。

我是长女,有一个比我小5岁的弟弟。80后的童年大多是贫苦的,父母忙着生计,很少有时间和子女谈谈心里话。小时候,还总觉得父母对弟弟,过于偏爱到溺爱的程度,让我有要求平等对待的感觉。俗话说贫穷夫妻百事哀。那时候父母三天一小吵,二天一大吵,在失去理智时说出的话总是伤人的,那时我不理解,不明白,看到父母不和时,我很自卑、难受,从小很怕妈妈发脾气,有一次我看到不知为什么他们打架,还闹离婚,让我很恐惧,这成为家族对我最大的伤害。

书中写到?心灵被扼杀是今日世界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家庭的危机。??人类最大的悲剧是‘活著却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两句话,让我很有感触,内心隐隐作痛。

但是时间总能磨平一切,在成家以后,当我也成为一个大人,我慢慢的学习理解和感激家人,不离不弃的教导和温暖入春的陪伴,让我渐渐面对并发现自己深层次的问题:不能有过于依赖别人的心理,学习做个成年人,学会独立思考,而且要有学长和长女风范,来做人处事。不能只埋头做事,而忽略思考更深更广的团队合作和上传下达的关键性,更要充分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能有是非对错和患得患失之心。

读《城南往事》有感

有这么一本书像一滴清水折射出我心中的太阳,领我回到童真的地带,它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城南旧事》。

在书中,我明白了?旧?的意义,看那古老的服装,老套的发式,古老的方言,老式的跨院,老旧的门匾……书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天真活泼的小英子,她的童年虽不像现在拥有如此高科技,但是她的童年充满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英子记忆的开始,都有过那么几个熟悉的面孔,像惨死在火车下的、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和她失散多年的女儿小桂子,不,妞儿,不,小桂子;如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不好不坏的厚唇年轻人;像爱笑漂亮的兰姨娘和?四眼狗?德先叔;还有爱开玩笑的宋妈和她的?黄板牙儿?丈夫……英子之所以能成功地在离别中度过了整个童年和整个小学时代,是因为她不是用眼睛来看这个世界,而是用一颗心来对待世界,一颗天真的清纯的童心!英子的心像白雪般纯洁,被窝般温暖。终于,爸爸的花落了,英子也告别了童年…… 虽然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可我是多么的羡慕英子的童年,羡慕她那精彩的日子,羡慕她那快乐的时光。不过,童年总是有始有终的,在英子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爸爸和童年就离她越来越远……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篇三:太傻十日谈读后感-Mandy

读《太傻十日谈》有感

正如序言所说,《太傻十日谈》是一本关于困境,关于竞争,关于追求,关于卓越的现实版童话。读过的人可能会说这是一本太傻留学咨询中心出的讲留学的书。但它真的是一部童话,是一部讲如何通过追问自己来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未来的书。现在市场上有那么多励志书,名人传记,牛人的故事,但那些都是别人遥不可及的故事,读完之后只会有一种羡慕的感觉,可是对于读者,她们还是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而《太傻十日谈》告诉我们在留学,或者做其他任何事情之前,搞清自己到底追求什么,并且探寻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看任何一本书,如果一开始就觉得没有帮助,那么十有八九有耐性看完也不会对你有帮助,像Jim和太傻的谈话,Jim觉得对自己有所帮助才会让谈话继续下去。客观地说,这本 《太傻十日谈》 除了在留学申请方面,对我有很重要的启发和思考之外,也扩散到人生的层面,启发你去思考如何去让自己避免传统的误区。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国内求职,这本书都是适合的——因为它谈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引申到生活工作的任何领域。陷入困境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不必专注于解决的具体途径,学会如何思考问题,然后自己得出结论,问问题之前,先逆向思考自己会如何对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记得在微信看过一篇文章,叫《50条不成文的规定》,其中一条就是不能问能百度到的答案。当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一个人解决,也不提倡关起门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而且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容易让人钻牛角尖。日常生活中我也常常提醒自己有问题先自己尝试解决,不能一有问题就急着请求帮助,当尝试过,努力过后仍然得不到解决再寻求帮助。

我们还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如果无法创造可以暂时先模仿,但是要模仿合理的东西,知道为什么要模仿。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常常没经过思考。在做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时,要时时诘问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究竟何在,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走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新路,总是比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要慢。因为走的新路通常要遇到更多的障碍,要面对更大的风险。看清楚眼前要走的路,特别是留意别人怎样走同样的路,一定有让你受益的地方,它让你避免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另外有一些路,值得你跟别人一起走,这会让你成功的机会更大,就像大雁互相依靠的飞行一样,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候,我们可以模仿别人也便使自己尽早成功。

成功者走的路,通常都不适合其他人跟着重新再走。在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不能成为别人所仿效和重复的经历。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形象,人格都有其相应的潜在的创造性,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一味嫉妒与猜测他人的优点。在每个人的成功过程中,一

定会在某个时候发现,羡慕是无知的,模仿也就意味着自杀。不论好坏,你都必须保持本色。


学会独立思考读后感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247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