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春节贴对联的寓意
时间:2017-07-06 06:53:05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送春联活动总结

送春联活动总结

为了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感受新春佳节喜庆的节日氛围,2013年11月21日上午八点至下午两点,湘南学院书法协会在湘京第一食堂举办了‘迎新春,送春联’活动。

春联是我国春节特有的文化元素,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了春节增加节日气氛。本次活动由我们书法协会所有会员,现场挥毫,为广大读者免费书写并赠送春联,送上节日的美好祝福。

11月21日一早,各个工作人员在相应岗位,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回答,读者选好自己喜欢的春联内容,等待书写人员书写,拿到春联后的读者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给与我更大的动力。活动现场春意融融,温馨热烈。热闹的现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大家热情很高,原定于14:00结束的活动也延迟至15:00才结束。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就送出了400多副春联。

此次活动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增加了节日气氛,提高了我们对练书法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我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为以后读者活动的开展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组长:张帅辉

组员:赵梦杰、李炀炀、费丽丽、王文晓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炼、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体现了我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起源与发展: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盛唐以后,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对偶句已经成为诗文的组成部分,并且其独立性也在逐渐加强。对联就是由格律诗中的对偶句和骈赋中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明清两代,对联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自明朝起,由于皇帝垂青,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吟诗作对蔚然成风。加之康乾二帝的推崇,一时楹坛高手云集,挥毫泼墨,各式名联异彩纷呈。

题材与分类

对联较之旧诗词活泼自由得多,加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魅力奇妙,堪称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从内容上,对联可以分为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等,我们重点谈以下几种:

节令联:

我国农历一年之中有24个节气。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很精彩,有的还含着一段故事呢。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一样三个节气,对得十分工整。

另一副对联则更有文学性和科学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讲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昼夜相平。下联则换了另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喜庆联:

千百年来,无论是官、是民都乐于用对联这种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希冀和情感,来满足各自多方面的感情需要。喜庆联,这个对联之中的佼佼者,源远流长,且早已在我国人民群众恭贺婚禧、祝颂寿诞、

道贺乔迁、庆祝节日时,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它既可表达人们的欢欣喜悦之情,又可表达书写者的庆贺祝福之意;既能为事增加喜庆气氛,双能令人蓬荜生辉,使喜庆环境更显得优美宜人。

以春联为例,央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出些上联,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下联,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2011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了5副对联,总是缺少其中一半,向观众征集上联或下联。把最好的发布在元宵晚会。用斜体标注的是观众所对的。

第一幅;上联: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

下联: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第二幅;上联:《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下联: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

第三幅;上联:虎步腾空去 悄然兔耳听春步。

下联:鸿篇任我裁,灿矣龙章续锦篇。

第四幅;上联:百善孝为先 常回家看看。

下联: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

第五副;上联:春晚迎春春不晚。

下联:岁寒守岁岁无寒。

婚联也是喜庆联的一种,是专贴在新房门上及两厢、厅堂、门台上的。这种婚联饱含浓郁的乡土风情,寓意隽永,具吉瑞喜庆的气氛,其内容也不乏夫妇燕尔新婚,互敬互爱、琴瑟和谐、白头偕老之意。例如下面这幅,上联:“牵天上牛,截角雕梭,织

就鸾绢迎淑女”,“捉月中兔,拔毫扎笔,写成凤贴配才郎”,用夸张的手法,写得气势恢宏。

趣巧联:

古今名人嘲讽世事和可耻可笑之人,名人互相诘难答对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佳联,他们或是有一定故事性和趣味性,或是创作技巧出奇。

例如一副讥讽科举取仕的对联:“并未出房,亏得个白头发秀才; 何尝中试,倒做了黑耳朵举人。”上联说多年寒窗苦读都没有考中举人,满头白发了,还是个秀才;下联讲,秋闱又不中,皇帝老子可怜见地,赐给一个举人名额,岂不知已经是两耳昏昏的人了。传说该联为安徽无为县某钦赐举人所写,发泄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与抗议。此联文字通达,中间的停顿利于抒发情感。

再如一副言旧社会层层盘剥的对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 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该联采用比兴手法。上联以鱼、虾、泥依次相欺的事实说明在生物界存在着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下联直写社会现状,朝廷搜刮州府,州府搜刮县衙,县衙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民不聊生,国家危急,朝廷自然朝不虑夕。全联警示当局者不要挥霍无度、搜刮无限,同时也在哀叹百姓不堪重负、难以支撑,它是封建社会官府盘剥百姓的极好写照。下面再欣赏几副:

画上荷花和尚画;

摩临汉书翰林摩。 (此联可倒读)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草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春秋香。

千帆竞发,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笛青)怎比箫和(萧何)。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尽,割地求和。 (慈禧六十大寿的讽刺写照)

对联习俗

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婚联习俗、挽联习俗,等。

对联的发展前景 对脸产生后,它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起初,对联的种类只有唯一的春联,到宋、元、明以后,逐渐被用于人们的装饰、交际活动之中;从起初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到后来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广大社会,以至于发展到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店铺坊馆等。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对联真正在思想内容上获得充实与发展,真正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还是在近代、现代。具体地说,是从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开始出现,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对联才迅速发展成为先进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篇三:春联调查报告

篇一:春联内容的变化调查报告

春联内容的变化一、 前言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二、 春联起源 春联(the couplet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读作chūn lián,也叫“春贴”、“对联”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春节,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有时过年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风俗: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帖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

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

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为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对了,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到处是一片红红的春联。

三、 春联的变化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

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四、感想

从小就感受到那红红的春联,那象征着喜庆、吉祥、祝福的春联,那春联燃烧着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希望。红红的春联象征着我们的美好生活。春联是歌,吟诵着美好的生活;春联是画,描绘了秀丽的春光;春联是梦,寄托着我们美好的希望。读到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就让不由联想到,当冬天皑皑白雪去,山水便吐露出他们秀丽的容颜,春姑娘的脚步慢慢的近了,那时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是多么的优美。正是游览、和观赏的大好时机。篇二:城乡春联文化调查报告

城乡春联文化调查报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留学生院 07级汉语言1班 郑雅静 邓琴

贴春联,是传统的喜迎新春的文化习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在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为了了解当前人们对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继承状况并从中看出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在2009年寒假期间于自己所在的城市和乡村(城市:湖南省郴州市;乡村:陕西省略阳县九中金乡三川村)分别进行了春联文化的调查,主要采取走访、抽样、询问式的调查方式,分别就贴春联的比例、春联样式和春联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调查显示,总体上看来,今年春节人们贴春联的比例少了;在春联的样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推陈出新,但城市相对于农村,花样繁多,更新速度快。同时,在春联的内容上,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时代气息和地域性的特色。具体情况如下:

一·城乡贴春联比例,较之以往低了。

(一)城市贴春联调查情况及分析:

通过对市区最大商品市场销售春联店铺的走访调查,98家店铺中有14家主营,6家兼营春联的销售,60%的店主反映今年春联的销售情况较之往年有所下降,仅有25%的则认为提高了。按照今年春联在市场的销售趋势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上较之过去并不是很重视,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趋利性的特性,商家以市场为导向,销售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在对精神文化销售的认知性还不强,春联销售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很小,消费者将主要精力花在食品的准备上,市场上生意兴隆的店铺大多为一些副食品销售区,而传统的春联销售区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春联销售群体的调查中,75%的店铺是针对家庭的销售,政府部门和企业各占10%,据店家反映,尽管以家庭购买春联为主,但是人们的购买力并没有下降,只是购买的人数较之往年少了。

对小区居民的抽样走访调查中,12栋288户居民,抽样调查3栋居民楼里的48户居民。75%的居民在门上贴了春联,14.6%的居民从来没有贴春联的习俗,还有10.4%的居民以前有贴春联的习俗,但是现在没有了。从居民贴春联的比例来看,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上还是占据了主导,同时也应该看到仍旧有相当部分的居民对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并不看重,再则曾经有贴春联的习俗而现在却没有了,从这中间可以看出,传统春节的年味在贴春联这一现象中透出的是越来越淡了,人们更多地是在满足一些实用型的物质要求,对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视程

度并不高。从春联的来源和人们对贴春联的态度来看,有75%的居民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自家创作的占25%(自家创作的人群一般是那些老一辈有知识文化的老年人居多);50%的居民对贴春联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41.7%的居民认为应该提倡在春节贴春联,仅有

8.3%的居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春节贴春联这一传统文化习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上的追求丰富多彩,相反,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受到忽视,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在大力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越发少了,关心的程度也越来越弱了。随着人们购买能力的不断增强,再则在今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社会为了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对很多的商品价格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使得市场价格能够为大多数居民接受,大部分居民认为购买春联的方式,既方便,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但是有一半的人群则对贴春联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还不到一半的居民则认为有必要提倡春节贴春联。人们对于春联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种“随波逐流”的心态,对春联文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了解,有的单纯是为了图个喜庆,真正能够重视理解的不多。在调查走访中,大部分的老年人表现出了对春联文化的积极倡导,而在中青年的群体中,则持一种或有或无的态度。

(二)农村贴春联调查情况及分析:

三川村作为西北部的一个边远山村,经调查,全村共计206户,有83户张贴春联,约占40.29%,贴春联的比例不及全村居民的一半,较之去年大大减少了。由于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信息都极为闭塞,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受地震影响更是雪上加霜,受灾严重,被视为重灾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打击,大多数农户都在忙于修房造屋,其中钢筋、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短缺,价格偏高。同时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粮食、农副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大副度下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年收入,尤其是木耳为主要经济作物的,今年的市场价格降副最大,农民生活困难;因为经济危机致使很多的中小型企业倒闭,一些公司部门大量裁减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失去工作纷纷回家,加入了重建家园的队伍中。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2009年的春节较之过去年味淡了许多。为了节省开支,春联、鞭炮、烟花之类的营造节日气氛的物品能省则省,将关注的目标投入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问题和来年春耕的生计问题中了。春节期间,很少有人燃放烟花爆竹,张贴春联。即使是有贴春联的人家,也大多是一些老年人,因为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在他们心中贴上春联,将祝福贴在门上,是为了驱散当年的不如意,希望来年过得好,图个喜庆,表达一下对来年更美好的祝愿。而在中青年人眼中贴春联与否并无太大的影响,有不有都无所谓。同时,在此次的调查走访中,人们迎接春节,大部分家庭都在食品上下足了功夫,更多的是对物质的追求,而缺少了对精神文化的丰富。

(三)城乡贴春联比例对比及其分析:

上面阐述了城乡贴春联的具体情况,就总体而言,今年贴春联较之以往少了许多。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南部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情况下,有了更多闲散的资金购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物品,或是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消费。可即使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正在慢慢地消散,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无论是在物质文化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大众所追求和向往的大部分是一些时尚的、引领社会的发展主流的事物。

贴春联,作为传统的春节习俗,在传统中求新求变仍旧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样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即使是在今年因为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整个过年的氛围不浓烈,但这一客观原因并不能完全解释对传统贴春联这一习俗的忽视。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东南地区而言相对低了些,更不用说是在偏远的山村,即使是到了年关,人们仍旧不会忘记为来年的农事活动做充分的准备,或是其他进城务工人员做进城的准备。辛苦一年的老百姓在年关忙于置办年货,但觉不像城市居民那样丰富和富足,更不用说对贴春联的讲究了,

能省则省,可以不用的尽量不用,老百姓将资金牢牢地抓在手里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不浪费一分一里,“人们只有在满足基本的生活的时候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生活”,同理,在物质生活得不到保证的同时又何以有能力谈及精神上的追求和满足呢?

从以上城乡贴春联的各自比例中我们应该了解到,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文化追求和侧重。再则,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水平也间接影响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浅深。传统文化习俗的继承是彰显民族文化精华的表现,我们应该在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偏远山村,应该在积极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将思想文化教育一并抓,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无论是对于城市还是乡村,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争取整体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

二、在今年春联文化中,春联样式较往年要丰富的多,其中以城市春联样式为甚,在原有传统上推陈出新,添加了不少新鲜元素。

(一)在春联样式的调查中,城市春联总体上是在传统里推陈出新。除传统红纸黑字的传统创作样式外,在对色彩的选取和字形版面的排版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

1、春联背景的丰富多彩。传统的春联背景是象征大富大贵喜庆的大红色,而现在所呈现的是蕴含丰富内容的背景画面,除春联中轴的内容外,在其周围镶嵌着各式各样的字和图画,像“福”、“春”等,同时在这些象征着喜庆祥和的字上都能看到“字”和“图”结合的“新字”,比如把“春”的下半部分的“日”用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元宝代替,在“福”字的“田”和“口”中镶上小金牛角;在绘图上,除继承传统的图案,譬如荷花、鲤鱼跳龙门、梅花、龙凤呈祥、辣椒、爆竹、财神爷、金元宝等,还反映了时代的新气息,如象征北京奥运的“福娃”,辞旧迎新的“小金牛”,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hello ketty、米奇),无不彰显了社会前进的新创举和新步伐。

2、繁体字的灵活运用,使得整副春联显得和谐舒展。五代以后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春联在传统中便一直有用繁体字的惯例,主要是为了春联的整体协调。一些笔画较少的字运用了繁体字则使得春联显得更加的紧凑,没有突兀和空洞的感觉。一些惯用的繁体字,如“乐”——“樂”、“临”——“臨”、“万”——“萬”、“欢”——“歡”、“发”——“發”、“宝”——“寳”等都在春联的整体效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些春联也没有单一地使用繁体字,而是繁简结合使用,同时综合不同的字体,使用较多的字体有宋体、楷体和草书,春联中字体的艺术欣赏价值提高了。除此之外。一些春联内容中字体的组合上也有新的花样,在市场上销售这样的一副春联:

上联:春風惠我財源广

下联:旭日臨門事業興

横批:(招財进寳)

从以上看来,今年城市销售春联中,春联的形式越发丰富,样式的更新速度快,在春联的销售店铺里几乎一两天就推出新式的春联,春节祝福语层出不穷。但就一个“福”字就有多种形式,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规范文字,借用谐音,将“福”作为春联背景,把其位置倒着排列,即暗含着“福到(倒)了”的祝语。

(二)在农村春联样式的调查中,该地区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春联的字体、样式、颜色的要求并不高。人们张贴春联,大多数只为图个喜庆,借以表达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基本上沿用传统模式:红纸黑字或红纸金字,条副式的构架。调查显示,在调查的不同类型的春联83副中,以上两种类型的分别有16副和67副,个占总数的19.28%和80.72%,从结果的显示中我们不难发现,红纸金字更受农民朋友的青睐,人门的审美情趣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传统中求新变,用象征荣华富贵的金色彰显愿来年喜获“金丰收”。在字体的选取上,

大部分为楷书,隶书和草书所见甚少,分别是74副、5副和4副,各占89.16%、6.20%和4.82%,并且在繁简字上,繁体字所用甚少,只是在笔画较少的字上才使用繁体字,因为老百姓的文化素质不高,真正认识繁体字的人并不多,在适当时候使用繁体字,纯粹是为了好看,寻求整体上的和谐,别无他意。在实地调查中,除传统春联创作中讲求的对偶修饰外, 还有一种修辞在此次调查中表现突出,即运用了叠词的修饰效果和顶真的修辞手法,别具匠心,如: 上联:春到山乡处处喜 上联:迈步迎春春风扑面

下联:喜临农家院院春 下联:抬头见喜喜气盈门

横批:喜迎新春 横批:神清气爽

上联:借才发财财有才出

下联:凭正理政政从正兴

横批:生财有道

(三)城乡春联样式对比及其分析:

在对城乡春联样式的对比中,城市春联的多样性尤为明显,农村春联的样式则相对简单传统,样式不丰富,花样不繁多。整体而言,无论是城市春联的繁多样式,还是农村春联的简单形式,春联的样式都较之往年有不同程度的推陈出新。究其原因,城乡春联的样式翻新的进度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1、地域性和市场的开放程度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人们的收入差距较大,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侧重点不同。再则,该村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偏远地区,交通闭塞,地域优势并不明显,消息和事物的更新速度慢。而所调查的城市位于我国南部地区,并且享有“港澳后花园”的美誉,消费群体既多又广泛,市场优势明显,位于市场导向的最前沿,消息的新动态,市场的新走向,都昭示着商家不断更新产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春联样式的多样性与否正与当地的地区环境的好坏和经济发展的快慢成正比。

2、人们思想文化的趋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人们从事某一项事情的内在动力。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人们的功利性,物质性增加,相对于精神需求的要求不断降低。贴春联这一传统的节日习俗正在慢慢地消散,对于春联样式的追求也就越发地低了,春联市场利润不高,商家对于春联市场也并不看好,主动更新春联的意识也就不高,城市销售春联是在市场经济的边缘徘徊,同时老百姓在思想上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的重视度不高,大多数重视的是物质上的富足,即使是提倡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扬的群体也是那些老一辈的百姓,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中青年人群,大多所关心的是吃穿住行。

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放程度是成正比的。同样,在对物品质量的要求上也是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文化素质成正比的。春联样式是否繁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对各地区宏观调控的正确引导。发展经济,加快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开拓创新,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是抢占市场先机的有效途径。城市春联花样繁多而农村春联样式简单,从侧面反映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影响了商品的销售境况。尤其是在今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应该鼓励消费,扩大内需。在城市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商家更应该抓住机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在欠发达的农村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有利有节”地刺激消费,市场销售者应销售适合广大老百姓“买得起”“实用型”的产品。在整体上,要普遍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意识。

三、春联是人们对新一年的寄语,是人们对将来的企盼和愿景。在此次的调查中,春联的创作在沿袭传统春联文化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了地域和社会发展有了更为鲜明的地域气息和时代气息。

(一)传统内容的春联依旧存在。

贴春联的风俗应追溯到五代时期,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即把两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画神荼、


春节贴对联的寓意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253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