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品牌对比网 > 知识宝典 > 祠堂牌匾样式 正文 本文移动端:祠堂牌匾样式

祠堂牌匾样式

2017-04-05 05:49:28 来源网站: 品牌对比网

篇一:古建祠堂初步方案

古建祠堂初步方案

祠堂,也叫宗祠、宗庙、别庙、家庙等。

祠堂建筑格局和形式:古祠堂的建制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三进者居多。首进称作“仪门”,亦叫“大门”、“门厅”、或“过厅”;次进称为“享堂”,也叫“正堂”、“大堂”、“正厅”或“大厅”;再进称云“寝堂”,也叫“正寝”、“寝殿”或“寝室”等。其中寝室中间要设龛座三间,神主牌(祖先灵位)的安排按照常规做法是中龛供奉始祖神主,左右两龛则根据条件对先祖进行排列,这被族谱称为“龛室规”。

祠堂功能:家族圣殿,那高悬的牌匾、林立的楹联,叙说着多少官宦重臣、爱国名将、学者名流、能工巧匠的功业,浓缩了多少忠于国事、至纯尽孝的传奇故事。族亲的血脉在流淌,祠堂的人文之光熠熠闪耀,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祠堂,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祠堂风水:古人重视风水,关注阴阳,旨在驭势纳气。因此,宗祠的定点动土,看重地块前后山脉来龙,左右溪流的奔腾走势。一块山水大气,阴阳平衡,明堂开阔,进退有余之地就是建祠的宝地。正是“背倚苍翠葱郁陡山,门前流水丰硕良田”。

祠堂构思:从祠堂建筑群来看,整个氏祠堂面阔五间,为砖木结构,为三进两庑式及一进数重的形式,前、中、后三重建筑之间,有庭院相隔,廊庑相连,祠堂内每重的用途皆有明确分工,形成前有牌楼、中有大厅、

后有深院的空间序列。整个建筑高大宽阔、气宇轩昂之门第可让后人在视觉上从繁复中品味出许多精致与有趣的细节,以及充满人文情怀的精神追求。

祠堂意义:无论是大中小型宗祠的屹立,还是厅堂楼阁的精美,它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基本的道理:修建厅堂或祠堂,基本条件是富庶的物质基础,家族人员的万众一心,展现一个家族的心路历程。

篇二:祠堂简介

祠堂

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痛心之余,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少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某些原因,部分祠堂得以保存,甚慰。

罗东舒祠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堂记》记载,该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先建寝殿(1540年),历经七十余载,毁坏严重。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又重新扩建,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落成。分别是嘉靖和万历两度建造,故形式和风格迥异。坐西朝东,背山面水,占地3300多平方米,气势宏大。阁为二进歇山顶,祠堂前沿溪照壁面宽29米,呈八字型,进而是棂星门,大门绘有彩绘门神,其后左右建有两碑亭,立《祖东舒公祠堂记》碑碣于其中。再进是仪门,上悬罗哲文先生所提“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匾额,穿过仪门即为宽大的天井,天井当中是甬道,两旁各有庑廊,两庑廊阶前临天井池处均有雕刻精美的石雕栏板。甬道尽头为露台(陛),登露台进入第二进大厅,大厅名“善厅”,享

堂悬有巨大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个大字,为明万历进士董其昌手书。过大厅在寝殿又设一天井,天井内有三条宽阔的石台阶。寝殿高出前堂1.6米多,殿前是一道浮雕石刻栏板。石台阶和栏杆头上各有石狮一对,栏板雕刻精美,每块图案各异。寝殿是供奉祖先神位的所在,也是整个祠堂的精华所在,并列三个三开间,加上两尽间,共十一间,十根檐柱采用琢成讹角的方形石柱,檐下正中悬着吴士鸿手书的匾额“宝纶阁”。寝殿内的梁头、驼峰、脊柱、平盘斗等木构件,用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雕刻玲珑剔透,并且都绘有精妙绝伦的彩绘,以青绿、土黄为主调,间以橙、赭、玫瑰红等对比色,图案清晰艳丽,实乃罕见,两端设有楼梯,可登临二层阁楼。该阁用于珍藏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的诰命、诏书等恩旨纶音及家族议事。

全景

寝殿

大邦伯祠

又名“敦本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镇许村景区,建于明嘉靖年间。为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而建,后为长子都福之支祠。三进五开间,规模宏大,总进深约60米,开间18米。砖砌仿牌楼式门楼,四柱五檐,楼檐下每组斗拱都有昂如象鼻伸出。门厅及两庑木构架为清式,中进构架乃明式,有檐下斗拱,丁字拱内藏花,瓜柱下置莲花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氏宗祠

龙川胡氏宗祠坐落在徽州瀛州乡大坑口村东,为、部尚书胡宗宪、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族祠,距县城12公里,龙川是大坑口的古称。据《龙川胡氏宗谱》载:“东晋散骑常侍胡焱提兵镇守歙州时游观华阳镇龙川(即绩溪县华阳镇,当时隶属歙州),见这里?东耸龙峰,西侍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

长溪蜿蜒而来?,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即刻上书皇帝请求赐居,恩准,遂于咸康三年(337)举家迁此定居。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里人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原悬挂在宗祠正厅上首的匾额书有“宗祠”两个大字,上款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泽王书”。光泽王乃嘉靖帝之叔父,可见该祠距今已有400多年。此后,宗祠进行过几次修缮,其中较大的一次修缮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此,主体结构、内部装修仍保持了明代的艺术风格。

龙川胡氏宗祠以其强烈的徽派建筑风韵,屹立在中国古代建筑之林。其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叫人为之惊叹。1988年1月,龙川胡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徽州南屏叶氏支祠

又名“奎光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为南屏叶氏支祠。建于明弘治年间,清雍正年间改建门楼和大门,乾隆年间重修祀堂及门楼。祠堂门前有照壁,形成护垣,门楼高大,四根40厘米见方的石质檐柱,托着硕厚的额枋和曲梁。四柱三间三楼木质结构,明间三楼近10米宽的额枋上,开列着四攒九踩四翘品字斗拱。次间二楼各列二攒九踩四翘品字斗拱,各托着流线优美,结构相称的飞檐,参差相衬。大门两侧有一对抱鼓石,雕刻精致。全饲分把堂和享堂两大进,享堂有搂,比祀堂大30平方米。从门楼到享堂,全长46米,阔16米,脊高12米,约700多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徽州绩溪周氏宗祠

又名“衍绪堂”,位于绩溪县城曹家井39号,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原来两堂北面有濂溪书院、桂花厅、瑞二公祠、特祭祠,祠堂南面有文昌阁,因历史原因现都已不存。周氏宗祠由影壁、门楼、庭院、廊庑、正厅、庭院、寝室等七大部分组成,寝室已被后人改为平房,现存建筑面积为 1156平方米。周氏宗祠规模宏大,蔚为大观,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七间,进深两间。走进周氏宗祠,仰望顶部,木雕额枋上的一幅鲤鱼跳龙门的图案跃入眼帘,反映出周氏先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下一块额枋雕刻的是福、禄、寿三星图。俯首须弥座上的浅浮雕刻花鸟图,一幅幅既生动又别致,让人仿佛置身于花鸟世界。仪门两侧,石鼓对峙,上方悬挂“周氏宗祠”匾额。门楼后为庭院,中设市道通向正厅,两边皆用青条石铺面。廊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式屋顶,斗拱挑檐,用材硕大,做工讲究,明间上方悬“道国世家”匾额。额妨梁驮、平盘斗、扶脊木、雀替等无一不镂、无一不雕,刀法古朴有力,线条遒劲豪放。中进庭院的石刻栏板,更是石刻精品,栏板上面刻有丹凤朝阳、松鹤延年、杜鹃唱梅、牡丹富贵,画面典雅生动,件件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祠堂的后进却是另一番天地石刻栏板上,精雕细

刻着造型迥异的花瓶和争妍斗奇的插花,表现出周氏先人对如花似锦的安宁生活的追求和向往。1998年5月,周氏宗祠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嘉郡祠

永嘉郡祠,原名刘氏宗祠,在碧莲镇上村。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敕封刘基上三代为永嘉郡公后,取名永嘉郡公祠。明中期重建,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方米。祠为二进二厢四合院式木构建筑。前为门厅,通面宽20.80米。后为正殿,通面宽22.80米,通进深18.86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悬山屋顶。中有戏台,平面呈方形,四柱,歇山顶,八角重拱复斗式藻井。是明代典型的木构祠宇建筑。

祠内藏有刘基注诸葛亮《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13卷,颇具文物价值。

八房祠堂

八房祠堂,又称悌三祖祠,在枫林八房路。建于明朝前期,纪念九世祖徐文辉。徐文辉(1333-1396),字仲华,号东平。出身于武术世家,曾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率乡兵戍守乐清蒲歧以防倭寇。清末民初,八房祠设警备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括苍绥靖处于此设监狱。建国后,曾驻永嘉县公安局。祠堂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各五间,两侧厢轩各三间单层,形成封闭的四合院。天井中轴龙道用方块石铺设,北端接月台。正堂屋顶设倒回椽,屋后设花园。八房祠占地约600平方米,是枫林最为古老的木石建筑,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保持完整。

孝思祠

孝思祠,在花坦乡廊二村,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坐西朝东,占地1200平方米,由影壁、门厅、两厢、戏台、正厅等组成,面宽17.82米,进深37.4米。东面开三组双扇大门,中门由基座开槽作为通道。戏台居中,单间亭阁式,顶棚设八角藻井,五重斗拱。正堂梁柱用材粗犷,柱础多为木质。明、次间12根经柱柱头齐平,俗称“十二平”,为他处建筑所罕见。该祠规模宏大,制作精美,为明代典型建筑。胡村程氏家祠

宗祠

简介

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盛行。

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清·乾隆《光泽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旧时漳州府诏安县,“居则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陈盛韶《问俗录》卷四《诏安县》)这一时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据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等调查,连城新泉的张氏家族,除总祠外,另有支祠24座;惠安山腰庄氏家族,族众数万人,大小祠堂超过100座,其准确座数连族人也说不清。福州郊区尚干的林氏家族,族众近万人,大小祠堂不下50座。为显族威,大宗祠堂还盖进省城。一些同姓氏的大家族,有的合建跨地域大宗祠。民国时期,永定“乡村之中,不论大小姓,皆合建祖祠,复合散居各乡及徙居各处之同宗在邑城建祠。(”民国《永定县志》卷十五《礼俗》)仙游县黄氏家族,派下子孙散居30余村,各地黄姓集议,在县城合建黄氏大宗祠。福建林氏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清初曾会同八闽林氏族人,于福州创林氏大宗祠。此外,在海外及台湾的分支子孙,与乡土宗祠也保持了密切联系。民国时,漳州许氏家族,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者,曾联袂返乡倡建新加坡许氏大宗祠。

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庄严,保持祠堂的整洁和香火有期,福建民间各家族对之都有一套管理规则。强宗大族专设祠堂司事和祠丁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和洒扫上香。福州一些祠堂还规定每年按家居住址,每家出1人,一届8年选4人,轮流管理祠堂,这些人俗称“当家头”。族人不允许有损害祠堂的行为。长乐曾氏家族规定:“一宗祠内外,不准私放畜类,以及不准夏秋晒谷,至于乘凉寝睡等事。违者罚钱一千文,

篇三:浅析广州祠堂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 调 研 报 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广州祠堂文化特征

学生:罗菊菊

摘要:广州祠堂既是家族文化的寄托,更是一朵雅俗共赏的艺术奇葩,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深厚的广府文化底蕴,是值得我们去仔细品位的艺术明珠。

关键词:广州祠堂 陈家祠 广府文化 历史 雕塑

一、广州祠堂的历史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支祠或若干家庙(家堂)升格积聚而成的。支祠为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房支的支祠,由同一个家族支派的血脉组合,地域范围更小,血缘关系更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北方由于接近政治权力中心,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宗祠活动并没有南方发展迅速。而且发达的经济还为南方宗祠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北方的祠堂多在建国时期被毁,南方比较重视传统,因而祠堂大多保存得比较好。

二、祠堂的建筑特点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

三、广州地区祠堂的空间特点

1、祠堂的选址及外部环境

A、一般祠堂都会位于村口附近最突出,最显眼的位置。而且其选址和外部环境也

会符合中国古代的风水学理论,一般都会处于一个风水较好的位置。

B、祠堂的空间特点一般都是符合中轴对称,并且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以实体建筑为何庭院空间单元建筑形制稳定,群体间联系灵活有效。

2、广州祠堂建筑的装饰特点

由于祠堂在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其往往倾尽家族之力来建造,其装饰程度和规模都是普通民居不可比拟,在祠堂各装饰部位中,最突出的是屋顶装饰。

A、祠堂屋顶装饰,常见的有船脊,博古脊,陶瓷瓦脊这三种形式。

船脊是较为古老的的屋脊形式,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先民以“舟楫为生”,舟船形象久而久之便化为屋脊,又因为正脊两端高翘行似龙船,故也称龙船脊。

博古脊是清中期南粤地区盛行的屋脊形式,展现了封建社会盛世的瑰丽。典型的博古脊由两端对称的博古头、鳌鱼、小品、花窗和中间一组主画组头,主画和小品的工艺均为灰塑。

随着艺术陶艺的发展,又出现陶塑瓦脊,即将泥塑的造型经窑烧制好安装到屋脊上。陶塑题材大多为人物,主要见于当时一些发达地区的大型祠堂,最典型的就

是广州陈家祠。

B、祠堂的其他装饰特点

(1)装饰工艺的多样、体现当时当地装饰的最高水平

一座祠堂往往综合运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灰调、彩绘等多种装饰工艺,

且同一种工艺也有多种技法。

(2)装饰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厚、寓教化于装饰

广州民间祠堂少有庄严肃穆的氛围,更多地洋溢着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这体现在鲜艳色彩的运用和贴近生活的题材上。祠堂会采用岭南特有的荔枝和石榴,象征着多子多孙,而菠萝就象征着吉祥如意。而民居中常用的福鼠在祠堂装饰中也会见到。大量的装饰主要传达两个主题,一是祈福,二是教化。教化功能主要由墙楣壁画实现,这些壁画就像无字书,讲述着一个个礼义廉耻、精忠报国、教人向善的故事。

(3)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广州文化是古越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在封闭条件下形成的古越文化石岭南的底本;唐宋以后,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正统的儒家文化,所以广州地区的祠堂建筑在功能布局及装饰寓意上呈现德更多的是儒家文化的传统情怀;从三国至南朝,全国外贸的重心逐渐转移至广州,自此岭南领海洋文化之先,在祠堂建筑上突出表现地表现为灵活变通和经世致用的品性。其中“夔龙 卷草纹”在祠堂中大量运用。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长相似龙,广东地区的粤人自古以蛇为图腾,蛇为龙的原型。这种g构图手法为“多变的海草水藻和草龙纹饰图案”,其中“海藻水草纹饰线条流畅优美、轻盈飘扬;草龙纹饰以夔龙头为首,龙身却变为盘旋飘舞的水草纹饰”。所以大量使用夔龙纹样作为建筑装饰绝非偶然,二是古老的南岳文文化影响的积淀和显现。夔龙 卷草纹在广州地区甚至珠三角地区的民间装饰也有很广泛的运用,正是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融合的体现。

四、广州祠堂的文化价值

家族祠堂是祭祀祖先、举行宗族活动的公共场所,祭祀祖先、举行典礼、合族议事等宗族活动都要集合族人一起在祠堂中进行,届时族人将族人祠墓祭扫、祠宇休憩、修撰宗谱、瞻顾孤寡、迎神赛会、唱戏娱众等各种活动。祭祀是家族中最重大的活动,具有比较固定的仪式。祠堂中实行春、秋二祭,祭品包括全猪全羊和各种菜肴,

水果等,祠祭是举行三撰、三爵和帛文三献礼。

祠堂是家族制度的具体标识,是宗族意义的物质象征。族人在祠堂开展的祭祀祖先,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劝诫子孙、宣讲祖训、教育新人、宴请功名等系列活动都意在培育宗族意识。祠堂的规模都代表了门第等级,祠堂的辉煌代表了家族的兴旺,名门望族的祠堂通常建筑宏伟,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成就。可以说,祠堂在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团结族人的有力工具。并且而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

在今天的广州,祠堂举行的许多古老仪式被越来越淡化,人们对对祠堂所代表的的宗族意义也越来越概念模糊,然而我认为祠堂并不应该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在现在的社会,祠堂还是有很多的积极意义。

A、我们可以把祠堂建设成为一个村民进行健康聚会的主要场所。祠堂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它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族人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往往利用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有时候族内有名望的人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如对贫困人员捐资帮助、修桥补路),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有的祠堂又增加了村史展馆、曲艺社、专题展览室、老人活动中心和健身娱乐区等多种功能,使广大村民也能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B、祠堂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

人们对于祠堂的记忆,往往是一种血缘的牵连,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一种与现代社会相悖的“落后文化”。续家谱、修祠堂、建祖坟、寻根问租、宗族联谊等活动仍是不少百姓热衷的事务。宗族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衡量应该说是一种落后的表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恩格斯把原始社会称为野蛮社会,他把国


祠堂牌匾样式》出自:品牌对比网
链接地址:http://www.yuan0.cn/a/31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祠堂牌匾样式
相关文章
  • 祠堂牌匾样式

    古建祠堂初步方案古建祠堂初步方案祠堂,也叫宗祠、宗庙、别庙、家庙等。祠堂建筑格局和形式:古祠堂的建制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三进者居多。首进称作“仪门”,亦叫“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