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
时间:2019-02-04 18:49:28 来源:76范文网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 本文简介: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单项选择题四、多项选择题五、错误判断题六、问答题七、计算题复习要点正全文开始:一、名词解释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 本文内容: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多项选择题
五、错误判断题
六、问答题
七、计算题
复习要点正全文开始: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3.
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
5.
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
6.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国家集中的一部分社会产品的货币价值形态。
7.
公产收入:是指国有山林等公产的产品收入,政府部门主管的公房和其他公产的租赁收入,公产变价收入等。
8.
规费收入:指国行政机关对居民或单位提供特殊服务时收取的工本费和手续费。如工商执照费、商品检验费、结婚证书费、户口证书费、护照费等。
9.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表示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特定规模。
10.
经验数据法:是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的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
11.
要素分析法:是指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
12.
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13.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比例。
14.
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但达到起征点时,全部课税对象都要征税。
15.
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对有免征额规定的课税对象,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16.
直接税:是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
17.
间接税: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18.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一般说来,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直接关系。
19.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20.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前,就要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课征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税收的固定性,还包含有征收的连续性的含义。
21.
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税收制度由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附加和减免、违章处理等基本要素构成。
22.
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它是交纳税款的主体。
23.
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征税的根据,即确定根据什么征税,是纳税的客体。
24.
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
25.
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值形式为计税依据的税类。
26.
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类。
27.
国债: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的形成的国家债务。
28.
国债的含义:国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9.
国债规模:是一个国家政府举借国债的数额与国民经济有关指标之间的关系。
30.
市场利率国债:是指在发行国债时不确定利率标准,待国债上市转让时,依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随时变动,还本付息时国家也按市场利率确定其利率水平。
31.
保值国债:是指在国债发行时已确定利率基数,但为避免物价上涨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国债利率还将随市场的物价水平的上张而上浮。
32.
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33.
承受法:即由金融机构承购全部国债,然后转向社会销售,未能售出的差额由金融结构自身承担。
34.
出卖法:即政府委托推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售出国债。
35.
偿债基金:就是由政府预算设置专项基金用以偿还国债,即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缴一笔专款设立基金,由特定机关进行管理,专门用以偿还国债所用,而不能用于其他用途。
36.
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费用资金。
37.
量入为出: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38.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或所属公共部门的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39.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40.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41.
财政支出规模:通常表现为财政支出的总量。????????????????42.
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采购法规;(2)政府采购政策;(3)政府采购程序;(4)政府采购管理。
43.
教育事业费:主要是指各级教育部门的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教育部门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社教育经费等。
44.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45.
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46.
文化事业费:指文化部和地方文化部门的事业费,包括艺术表演团体经费、图书馆等经费、群众文化经费等。
47.
人员经费:主要用于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奖学金等开支项目。其中,工资是人员经费支出中最主要的内容。
48.
共用经费:用于解决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为完成事业计划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开支: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
49.
定员定额管理:是通过制定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的人员编制和财务收支限额来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制度。
????

50.
全额预算管理:是把事业单位的各项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单位的收入全部上缴,支出则全部由财政拨付。
51.
差额预算管理:是先以事业单位本身的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
52.
间接调控:就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部门投资的条件,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来调控非政府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
53.
直接调控:就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部门投资的状态。
安排政府自身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投资达到优化状态。
54.
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55.
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它是一国居民的基本保障,即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56.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分配形式。
57.
失业保险:向破产企业职工、濒临破产企业精简的职工、企业辞退的职工以及被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支付失业救济金和医疗补助费。
58.
社会救助: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保障生活确有困难的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
59.
现收现付制:是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
60.
完全基金制:是指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今后投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
61.
部分基金制:是指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
62.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
63.
价格补贴:这是因国家价格政策形成有关方面的利益变动而由国家给予的补贴。
64.
企业亏损补贴:这是指由于国家政策的多方面干预使企业发生亏损而由国家财政给予的补贴。
65.
财政贴息:这是指国家财政对某些企业或项目的贷款利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部或一
定比例的补贴。
66.
现金补贴:这是补贴接受主体在自身权利之外得到超额收入的那部分财政补贴。
67.
实物补贴:这是从补贴接受主体手中转移给最终受益者的。而现实的补贴,则只能在实际获益者同补贴接受主体进行商品买卖时才能发生。
68.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69.
国家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
70.
预算外资金:是根据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
71.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的职权的一项根本制度。
72.
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编制形式,它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统一编在一个总预算内。
73.
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74.
分税制:是分税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75.
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是指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或下级政府)进行无偿的财政资金转移所制定的制度。是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6.
财政结余:是国家预算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的余额。
77.
财政赤字:预算赤字或预算执行结果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
78.
经济发行: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增加的货币发行。
79.
财政发行:即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
80.
财政政策:是为了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措施与手段。
81.
财政目标:是政府希望通过预定的财政措施的实施所能达到和实现的目的。
82.
财政措施:实际上是政府实现财政目标的财政政策工具。
83.
财政信用措施:
是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
84.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的稳定器,指在经济中能够自动地趋向于抵消总需求变化的政策工具与活动。
85.
相机抉择稳定器:指为了使经济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所决定采取财政措施。
86.
财政平衡:通常是指所度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
87.
决算赤字:即国家在编制预算时并没有安排赤字,只是在国家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意外事故,致使国家预算没有被很好地贯彻执行,其结果,在国家决算中表现为支大于收的差额,即“决算赤字“。
88.
赤字预算(赤字财政、预设赤字):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手段。
89.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
90.
信用:是指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
91.
消费信用: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一般直接用生活消费。
92.
民间信用:常常是人们的发展生产和从事流通活动筹措劳动资金的渠道,资金使用方向有了重大变化。
93.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资金供给者是直接贷款人,资金需求者是直接借款人。
94.
间接融资:则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其中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不是分别作为直接贷款人和直接借款人出现的,它们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信用关系,成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债权人和债务人。
95.
商业信用:是一种常见的信用形式,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96.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信用。
97.
国家信用:是指政府的借贷活动,其主要形式就是由政府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
98.
金融工具: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证明债务人的义务或债权人的证书,通常称为金融(信用)工具。
99.
商业票据:是在发生商业信用时立下的凭证,记载由商业信用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100.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101.
支票:是银行活期存款户向银行开出的,从其账户支付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付款的书
102.
利息:是与信用相伴相随的一个经范畴是货币所有者因货币的借款人那里获得的报酬。
103.
利息率:是本金同在一定时期内由此收入的利息的比例。
104.
现金流通:是以人民币钞票形态存在,适用于小额、零星交易,特别是涉及日用消费品买卖和个人有关的收付。
105.
转账结算:是在商品交易中通过银行账户办理存款转账而了结交易,以存款货币为存在形态。
106.
货币流通:
金币、银币或银行券和纸币都是可以触摸到的一种形式,它们被人们习惯称为现金。其流通范围所及称为现金流通,并且把它视为货币流通。
107.
货币供应量:处于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
108.
金融机构体系:是指一国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按照一**构形成的整体。
109.
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是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活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
110.
开发性金融机构:是专门为政府经济开发和发展提供中长期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111.
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以经营与进出口有关的信贷业务,以推动国家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金融机构。
112.
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就是指国家规定各类银行及其各级机构对信贷资金管理权限的划分,它直接涉及各银行贷款权限的大小,对调动银行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113.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以经营农业和与农业有关的信贷业务,贯彻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的金融机构
114.
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其经营资金从事各种信用活动的业务。
115.
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的转账贷款或投资而转化形成的商业银行存款。
116.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减少商业的经营风险以及实现金融的宏观调控,中央银行用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准备金的比例。
117.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吸收资金,借以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资本金和吸入资金两类。
118.
银行资本金:是指归商业银行永久支配使用的一定数额的资金。
119.
票据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持对客户贴现得来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再次贴现,从而获得现款。
120.
同业拆借:这是商业银行向往来银行或通过同业拆借市场向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矩期性资金而形成的银行借款负债。
121.
市场借款:这是商业银行为筹集比较稳定的信贷资金或特定用途贷款的资金,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银行的债务证书而形成的一种借款负债。
122.
信用贷款:是银行仅凭借款人的信誉而提供的贷款。
123.
担保贷款:又有保证贷款和抵押贷款之分。由借款人提供担保人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连带责任的称作保证贷款。以借款人的财产或以动产和权利作为抵押品的贷款称作的抵押贷款。
124.
自营贷款:是指银行以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自主发放的贷款,贷款风险由银行自行承担。
125.
委托贷款:是由委托人提供资金,银行按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期限、金额、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126.
贴现贷款:是商业银行通过购买未到期商业汇票对出票人发放的贷款。
127.
票据承兑:是商业银行为商业汇票作按期付款的承诺。
128.
付现率:亦称现金漏损率,这里是指借款人以现金形式支取贷款的数量占贷款总量的比例。
129.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所采用的措施和手段。
130.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直接参与有价证券买卖影响和控制市场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种操作方法。
131.
基础货币:是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这和。
132.
政策职能:是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能,这是由中央银行的性质所决定。
133.
管理职能: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作为全国最高的金融管理机关,为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全和稳定,防止金融紊乱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必须采取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措施,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督。
134.
服务职能: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作为特殊金融机构的中央银行,有义务对政府、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135.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和调节货币信用量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两大内容。
136.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所要达到和实现的某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137.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重要环节,要能敏感地、直接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执行状况,必须同时具备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三大条件。
138.
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或称剩余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后的余额,它是中央银行创造负债的一部分,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项内容组成。
139.
货币政策传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其意图传递给金融机构和市场,引起货币信用数量的变化,最终影响、调节国民经济的作用过程。
140.
信托:财产(包括资金、动产、不动产、有价证券和使权)的所有者(个人或法人),为了达到其一定的目的,通过签订合同,将其指定的财产委托信机构(或其信任的个人),全权代为经营、管理或处理。
141.
保险:一方面,保险是一种经济补偿制度,主要是对意外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另一方面,保险是一种因为合同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142.
财产保险:是指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一种保险。
143.
人身保险:是指以人的生命或者身体作为保险标的一种保险。
144.
信托行为:是指达成信托时,构成法律行为所履行的手结。信托行为一般是指委托人与受托人双方签订合同或协议。
145.
信托财产:也称信托标的物,是指委托人通过信托行为,转给受托人并由受托人按照一定的信托目的进行管理或处理的财产。
146.
信托存款:是指委托人将拥有所有权的资金,委托给信托机构,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内,由信托机构代委托人营运,其营运收益在扣除费用和支付给信托机构手续费后,全部归受益人所有的信托业务。
147.
信托贷款:是指信托机构运用所吸收的信托存款、自有资金和所筹集的其他资金而发放的贷款。
148.
信托投资:是指信托机构用自有资金和组织的资金进行直接投资、直接经营、自担风险的投资活动。
149.
委托存款是指信托机构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将委托人交付的资金,按其要求及指定对象、用途代为运用和管理的业务。
150.
委托贷款:是指信托机构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人存入的委托存款额度内,按其指定的对象、用途、期限、利率和金额发放货款,负责到期代为收回贷款本息的信托业务。
151.
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152.
保证保险:是指由保险人提供担保,负责赔偿权利人因被保证人不履行合同义务而受到的经济损失。由债务人为自己的信用投保。
153.
信用保险:由保险人提供担保,负责赔偿权利人因被保证人不履行合同义务而受到的经济损失。由债权人为债务人投保。
154.
原保险:是指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承担直接赔偿责任的保险。
155.
再保险:也叫做分保。是指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保险。
156.
商业性保险:保险基金完全通过保险人收取投保人的保险费而组织起来,这类保险就叫做商业性保险。
157.
政策性保险:由国家补贴保险基金的保险种类,就叫政策性保险。
158.
金融工具:即金融商品还指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如各种票据、有价证券、借据、黄金和外汇等。
159.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自己的开户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的一种票据。
160.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所有权凭证,代表持有人入股的份数和对企业的所有权。
161.
外汇市场:是外汇经营机构,中央银行以及个人等从事买卖和调剂外汇的场所。
162.
金融市场:是进行货币借贷及各种金融工具易手的场所。
163.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经营一年以下短期资金的借贷业务,在我国称作短期资金市场,它由银行的短期存、贷款市场,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市场,国库券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组织。
164.
同业拆借;是金融机构之间旨在调剂资金头寸余缺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的货币市场业务方式。
165.
票据承兑:是汇票付款人同意按出票人的指令,在汇票上签名并写上“承兑”字样,表示承认到期付款的一种货币市场业务方式。
166.
票据贴现:是指远期票据的持票人将未到期票据转让给银行以兑取现款的一种货币市场业务方式。
167.
国债回购业务:是指资金短缺者通过证券交易所向投资者借示时,以借款额同等数量的国债作抵押,到期还本付息赎回国债的一种货币市场业务。
168.
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融通的场所,经营1年以上中长期资金的借贷业务,在我国称作长期资金市场。
169.
现货交易:是指证券买卖成交后,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办理交割手续的交易方式。
170.
期货交易:也称定期清算交易。它是在证券买卖成交以后按契约中规定的价格、数量在远期交割的交易方式。
171.
信用交易:亦称“垫头交易”。这是客户凭借自己的信誉,通过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取得经纪人的信用。
172.
期权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不以有价证券为标的物,而以证券的买入或卖出权利为对象签订契约,买方在支付了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和佣金后,可在规定时间内按约定价格享有买卖或终止买卖某种证券的权利的一种交易方式。
173.
即期外汇交易:又称现汇交易,是外汇市场上最常见的交易方式。它是指银行同业之间或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外汇买卖成交后,立即或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收付交割的外汇交易。
174.
远期外汇交易:又称期汇交易,是指外汇交易的双方,就汇率、币别、金额、交割期限达成协议后签订合同,待合同到期,按照约定汇率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方式。
175.
通货膨胀:在货币供给过多,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就会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这就是通货膨胀。
176.
消费物价指数:是指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如水电煤等劳务费用的价格而编制成的综合性价格指数,用以反映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
177.
货币购买力指数;
是消费物价指数的倒数,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货币实际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178.
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商品的批发价格编制而成的物价指数,用以反映不同时期商品从生产进入流通时价格变动的情况,因而也称生产者价格指数。
179.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这种指数较为特殊,它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用以描述通货膨胀的程度。
180.
需求拉上论:具体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社会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181.
成本推动论:
是指对社会商品和劳务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182.
菲利普斯曲线论:就是着力通过描述物价与失业之间的关系,来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183.
结构失调论:
是指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由于总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184.
国际传导论:经多种途径由国外传导而至的通货膨胀理论称作国际传导论。
185.
紧缩政策:是指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和银行信贷达到收缩货币供给量以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和方法。
186.
供给政策:是指通过发展生产,增加社会总供给,以弥补供需缺口,从而解决通货膨胀的措施和方法。
187.
外汇:对称国际汇兑,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支付清偿国际债务的支付手段和金额资产。
188.
外汇汇率: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也就是在外汇市场上用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价格。
189.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系统地记录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或1季)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
190.
经常项目:是本国与外国之间经常发生的并且在整个国际收支总额中占主要地位的国际收支项目。
191.
资本项目:是反映以货币表示的国际债权债务的变动,说明资本的国际流动状况。
192.
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货币经营业的总和,它由经营国际货币业务的金融机构所组成。
193.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94.
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95.
基本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关键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96.
套算汇率:制定出基本汇率以后,通过基本汇率套算出来的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称作套算汇率。
197.
即期汇率:凡外汇交易在成交后两天之内交割的称作即期外汇交易,其使用的汇率称作即期汇率。
198.
远期汇率:由外汇交易双方成交后按商定的汇率签订外汇买卖合约,规定在未来某一日期进行交割,称作远期外汇交易,其使用的汇率称作远期汇率。
199.
国际收支:是由一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而引起的外汇收支的结果,也是一国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
200.
国际融资:是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筹措和引入国外资金来弥补本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或为克服国际收支不平衡,在全球调剂资金余缺,以达到资金开发、科技进步、生产能力提高、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201.
国际租赁:是指一国或几国(跨国公司)的出租人利用自有资本或运用银行贷款购买资产和设备,在约定的期限内租给另一国或几国承租人使用的一种国际融资形式。
202.
离岸金融业务:是一种主要以所在国的非居民为业务对象,不受所在国国内金融法规约束的新型国际金融业务。
203.
欧洲货币市场:是经营欧洲货币借贷的国际金融市场。
204.
国际债券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筹措、融通国际性中长期资金的场所。
205.
跨国银行:是指在国外设立五个以上分支机构,经营国际性货币信贷业务的大型商业银行。
二、填空题
1.
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二是社会条件。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
2.
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
3.
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个历史范畴。
4.
征税是财政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
5.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
6.
在财政历史发展中,封建社会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财政范畴得到延伸,产生了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
7.
税收收入是国家依据国家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的一部分财政收入。
8.
国企收入几乎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收入中仅次于税收的第二大收入项目。
9.
财政收入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
10.
西方国家习惯用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作为衡量财政收入数量界限的指标。
11.
财政收入数量的上限取决于剩余产品M的总量。
12.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中V和M的比例关系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多少。
13.
分析与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数据法和要素分析法。
14.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有各种税收收入、专卖收入和债务收入。
15.
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
16.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17.
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相应地可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两大类。
18.
分析与确定财政收入数量界限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数据法和要素分析法。
19.
税收的形式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三性,即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20.
课税对象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
21.
税源是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22.
对特定的纳税人实行加成征税,加一成等于加正税税额的10%。
23.
我国现行属于流转税的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24.
增值税有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三种类型。
25.
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
26.
资源课税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类型。
27.
税收是个分配范畴,这是税收的基本属性。
28.
税收与国家的存在本质地联系在一起。
29.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
30.
我国现行税率可分为三种:比值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31.
对特定的纳税人实行加成征税,加一成等于加正税税额的10%。
32.
按课税对象分类,我国现行税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
33.
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与从量税。
34.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税收可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
35.
税收按税负能否转嫁,可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
36.
税收按管理权限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37.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是1950年公布实施的。
38.
增值税有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
39.
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
40.
娱**多属于高消费范围,因此规定了5%~20%的幅度税率。
41.
稿酬所得适用20%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
42.
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
43.
资源课税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类型。
44.
国债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有偿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
45.
国债具有三个特征:有偿性、自愿性和灵活性。
46.
国债发行价格一般有三种: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
47.
国债的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法、承受法、出卖法、支付发行法、强制摊派法。
48.
国债的偿还方式主要有: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
49.
决定国债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金融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状况、社会资金供应量。
50.
按国债发行的区域为标准,可以将国债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
51.
按国债的计量单位为标准,可以将国债分为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
52.
以偿还期限为标准,国债可以划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
53.
以利率情况为标志,国债可以划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
54.
以借债的方法不同,国债可以划分为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
55.
按债券是否流通为标准,可以将国债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56.
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57.
中央人民政府于1954~1958年,连续5年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58.
我国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
59.
国债的付息方式主要有按期分次支付法、到期一次支付法。
60.
国债市场按构成可分为发行市场、流通市场。
61.
国债市场的功能包括发行和偿还。
62.
安排财政支出的原则有量入为出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和厉行节约、讲究效益原则。
63.
按财政支出的收益范围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64.
以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三类。
65.
以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66.
以财政支出的目的性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两大类。
67.
安排财政支出的原则有量入为出的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
68.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劳务”收费法。
69.
一个完整的政府采购程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拟定采购计划、预测采购风险、选择采购方式、进行资格预审、执行采购方式、签订采购合同、履行采购合同、验收采购合同、办理资金结算、进行效益评估。
70.
行政管理支出按最终用途划分: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71.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都属于用于购买性的非生产性支出。
72.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73.
文教教学卫生支出按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办公经费支出。
74.
1997年以前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预算管理办法有: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75.
现行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预算管理办法有“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收入上缴。
76.
从资金来源的性质上讲,预算投资是典型的财政资金。
77.
我国社会保险的项目主要有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疾病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伤残保险。
78.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有:⑴现收现付;⑵完全基金;⑶部分基金。
79.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⑴高度集中;⑵分散管理;⑶部分结合。
80.
按财政补贴的内容分类,它可以分为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
81.
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82.
我国社会保险的项目主要有老年保险,失业(待业)保险,医疗保险,疾病、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伤残保险。
83.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有社会保障税和转移性支出资金。
84.
按财政补贴的内容分类,它可以分为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
85.
我国财政补贴以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要项目。
86.
财政补贴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87.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又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88.
我国国家预算的组成,原则上凡属一级政权都有一级预算。
89.
从预算内容的分合关系来看,国家预算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
90.
我国的预算年度采用历年制,即从公历1月1日起至1
2月对日止。
9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92.
我国《预算法》规定,国家预算按照编制复式预算编制。
93.
目前我国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预算建设性。
94.
各级预算支出中应安排本级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
95.
中央预算由全国人大审查和批准。
96.
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理。
97.
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
98.
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99.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在1980、1985、1988年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改革,其共同特点是在划分各级预算收支的基础上,预算包干。
100.
分税制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多方面内容。
101.
分税制通常还应包括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规范化的中央预算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
102.
从政府运用财政资金和调节财政资金的方式来看,我们可以把财政政策工具分为财政措施和财政信用措施两大类。
103.
在编制预算时就已经安排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称为预设赤字。
104.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与手段。
105.
财政目标是政府希望通过预定的财政措施的实施所能达到和实现的目的。
106.
财政措施实际上是政府实现财政目标的财政政策工具。
107.
从政府运用财政资金和调节财政资金的方式来看,我们可以把财政政策工具份为财政措施和财政信用措施两大类。
108.
财政信用措施主要有公债和财政贷款。
109.
在编制以承算时就已经安排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称为预设赤字。
110.
信用形式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
111.
债券可分为企业、政府、金融三大类。
112.
融资方式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13.
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票据,俗称钞票。
114.
决定利率水平的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平均资本利润率;二是借贷市场中资金供求对比状况。
115.
计算利息有两种办法:单利和复利。
116.
决定利率水平的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平均资本利润率二是借贷市场中资金供求对比状况。
117.
处于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通常称为货币供应量。
118.
货币流量的大小等于货币供给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
119.
纸币所能代表的价值只能是流通中客观所需要的金币需要量。
120.
我国统一的货币流通包括两大领域:现金流通和转帐结算。
121.
货币需要量与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22.
货币需要量是一个区间值,在此区间值内供给货币都是符合客观经济需要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货币容纳量弹性。
123.
流通中货币是由银行创造和供应的,但从根本上说,则受社会再生产内在经济因素制约的。
124.
1948年12月1日我国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
125.
目前,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类金融机构三大类别。
126.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
127.
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有开发性金融机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
128.
原始存款的策源地是中央银行;派生存款的策源地是商业银行。
129.
中央银行具有政策职能、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
130.
商业银行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银行,其前身是欧洲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经营业。
131.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单一银行制;二是分支行制。
132.
由于信托业务运用和管理的是客户的资产,银行在信托业务中收取手续费和佣金。
133.
原始存款的策源地是中央银行;派生存款的策源地是商业银行。
134.
资产管理理论是以资产的流动性管理为主要目的。
135.
中央银行的内部组织机构包括最高权力机构和职能机构。
136.
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币值,发展经济。
137.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是特殊的金融管理机关。
138.
流通中货币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139.
中央银行向政府提供的贷款中以间接购买政府债券的方式较为可取。
140.
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包括对外的金融管理和对内的金融管理两方面。
141.
在中央银行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42.
再贴现率调低,降低贷款利率,扩大信贷规模,使市场货币供给量增加。
143.
在通货膨胀严重,但又要鼓励消费时,可以采用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的组合。
144.
信托有两种方式:贸易和金融。
145.
信托的成立,必须具备信托行为、信托财产和信托关系人三个基本要素。
146.
信托的职能有:财务管理、资财融通、信用服务。
147.
保险,就是一种危险发生之后的补救办法。
148.
信托有:“信任”和“委托”两层含义。
149.
信托机构从事的信托业务,可分为信托类业务、委托类业务和其他信托业务。
150.
信托类业务又可分为信托存款、信托贷款、信托投资等业务。
151.
委托类业务主要有委托存款、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三大类。
152.
我国保险法将保险业务范围规定为两大类:财产险和人身险。
153.
保险必须具备的要素是:可保危险的存在,多个经济单位的结合,随机事件的科学化。
154.
保险的职能有:分散危险、组织经济补偿、融通资金。
155.
外汇市场有: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之分。
156.
金融市场是进行货币借贷及各种金融工具易手的场所。
157.
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是金融工具。
158.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的功能。??

159.
若以证券偿还期为标准,金融市场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两大类。
160.
若以证券市场的功能为标准,金融市场可分为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
161.
期货交易对经济的主要贡献是能确定未来金融商品的价格。
162.
通货膨胀是在纸质货币流通下特有的经济现象。
163.
需求拉上论侧重社会总需求过度;成本推动论侧重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164.
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理论,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
165.
拥有货币资金不足的社会成员因通货膨胀而受益;拥有较多货币和存款的社会成员因通货膨胀而受损。
166.
紧缩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有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
167.
紧缩政策一般适用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168.
供给政策一般适用于成本推动型或混合型通货膨胀。
169.
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上,因为它改变了社会成员收入和财富的占有比例。
170.
通货膨胀发生时,实物资产的价值随价格上升而下降。
171.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为重要、最大的收支项目是贸易收支。
172.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中,进出商品价格均按离岸价格计算。
173.
运输、保险、银行、旅游等引起的货币收支等称为劳务收支。
174.
资本项目反映以货币表示的国际债权债务的变动,说明资本的国际流动状况。
175.
平衡和结算项目是反映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差额的项目。
176.
国际债券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筹措、融通国际性中长期资金的场所。
177.
跨国银行的业务以存放额和国际预算为主,为适应国际融资,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朝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178.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79.
基本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关键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80.
升水表示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
181.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为重要、最大的收支项目是贸易收支。
182.
金融租赁是指出租人买新机器设备,再返租给机器设备的原所有人的一种国际租赁业务。
183.
欧洲债券是指借款人在其本国国界外的资本市场上发行,不以市场所在国的货币为面值的国际债券。
三、单项选择题
1.
财政属于(B)范畴。B、分配
2.
财政是国家凭借(B)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B、政治权力
3.
财政产生的条件是(B)。B、经济和政治
4.
财政最初的表现形式是(A)。A、捐税
5.
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是在(B)制度下财政范畴的延伸。B、封建社会
6.
财政是以(A)为主体的分配关系。A、国家
7.
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是(C)。C、M
8.
笼统地讲,财政收入数量的上限取决于(C)。C、V+M
9.
财政收入数量的下限实际上就是政府履行(C)。C、各项职能
10.
劳动力再生产费用也是决定(A)高低的主要因素。A、剩余产品价值率
11.
目前,我国税收收入约占财政收入的比例:(D)。D、90%
12.
征税的依据是(C)。C、国家政治权
13.
(B)是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于片税的数额。B、免征额
14.
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主要是起因于(B)的不同。B、课税对象
15.
(B)税率就是根据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B、累进税率
16.
(B)是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B、免征额
17.
流转税是以(A)为课税对象的税类。A、流转额
18.
印花税属于(D)税类。D、行为
19.
国债是指(C)以债务人的身分,采取信用方式,通过在国内外发生债券所形成的债务。C、政府
20.
利用政治权力强制发生的债券,称为(B)。B、强制国债
21.
短期国债是指发行期限在(A)的国债。A、一年以内
22.
(C)的利率是根据市场物价变动幅度而浮动的。C、保值国债
23.
(D)也是政府债资金的一种特殊来源,它手续简单,成本最低,但危害最大。D、发行纸币
24.
(A)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法发行国债。A、公募法
25.
当国债采取(C)发行时,如果银行无法将国债全部推销出去,则可能导致非经济货币发行,从而引起通货膨胀。C、承受法
26.
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B)来表示的。B、相对量
27.
财政支出过程实质上是一个(D)过程。D、资源配置
28.
政府采购的主体是依靠(C)运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C、国家预算资金
29.
(A)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A、财政收入

30.
下列属于积累性支出的有(D)。D、经济建设支出
31.
财政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转移的支出是(B)。B、转移性支出
32.
政府采购制度的核心内容是(C)。C、招标制
33.
行政管理支出属于(C)。C、社会消费
34.
下列属于人员经费的是(A)。A、职工福利费
35.
下列属于共用经费的是(A)。A、公务费
36.
现行的预算管理办法于(C)起实行。C、1997.1.1
37.
一般来说,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主要应由(C)投资形成。C、政府预
38.
(A)是国家财政对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和农户的各项生产性支出的支援。A、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39.
(A)是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费支出作资金储备。A、现收现付制
40.
财政补贴的主体是(A)。A、国家
41.
财政补贴的对象是(B)。B、企业和居民
42.
国家财政对某些企业或项目的贷款利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部或一定比例的补贴,称为(D)。D、财政贴息
43.
在全国或整个地区建立一个管理机构,集中集体社会保险事务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是(A)A、高度集中
44.
综合财政计划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A)。A、国家预算
45.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C)审查和批准。C、人民代表大会
46.
下列国家中预算年度采用历年制的是(A)A、中国
47.
日本的税收返还制度属于(B)的一种类型。B、转移支付制度
48.
下列属于涉及全局性财政措施的是(C)。C、确定什么样的积累和消费比例
49.
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D)。D、财政支出
50.
财政赤字是指(C)。C、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
51.
财政赤字是否具有扩张社会需求的作用,主要取决于(C)。C、是否具有“创造货币”的性质
52.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C)起实行。C、1995年
53.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C)审查和批准。C、人民代表大会
54.
中央国库业务由(B)代理。B、中国人民银行
55.
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就是(A)。A、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56.
目前我国属于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的税种是(C)。C、增值税
57.
信用是指经济上的一种(B)行为。B、借贷
58.
(C)是指政府的借贷活动,其主要形式就是由政府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C、国家信用
59.
(B)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票据,俗称钞票。B、银行券
60.
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是(A)A、商业信用
61.
我国在多样化融资格局中,(B)仍然据于主体地位。B、银行信用
62.
(B)是随市场利率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B、浮动利率
63.
货币供应量是由(B)体系所供给的债务总量。B、银行
64.
在流通中货币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流通中现金数量增加,存款数量必然相应(B)B、减少
65.
银行在技术上的创造货币能力能否发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D)。D、社会再生产若干内在因素

66.
现代银行多为(D)形式的银行。D、股份制
67.
(B)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B、商业银行
68.
1953-1979年,我国实行(A)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A、统存统贷
69.
影响和决定货币存量大小的是(B)。B、银行信贷收支
70.
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则会发生社会总需求(A)社会总供给。A、大于
71.
各种与货币、信用有关的金融活动,一般都要通过(B)办理。B、金融机构
72.
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于(B)年。B、1948
73.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A)。A、国家预算拨款
74.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以发放(D)为主。D、中长期贷款
75.
1985年至此1988年,我国实行(C)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C、实贷实存
76.
(B)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B、股份制
77.
(B)银行制是指某一集团成立一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或控制两家以上银行的一种银行组织。B、集团
78.
(C)是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C、股东大会
79.
(B)是商业银行的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B、存款负债
80.
(D)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担保贷款。D、贴现贷款
81.
银行在(D)中仅收取手续费和佣金。D、信托业务
82.
派生存款的策源地是(B)。B、商业银行
83.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由(A)根据调控金融的需要加以规定。A、中央银行
84.
(A)理论以流动性管理为目的。A、资产管理
85.
中央银行的性质是(D)。D、金融管理机关
86.
我国的中央银行是(A)。A、中国人民银行
87.
中央银行对政府贷款种类中,(D)方式比较可取。D、间接购买政府债券
88.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同时具备(C)。C、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89.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关性体现在(B)的逆经济循环方面。B、超额准备金
90.
(C)是指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所采用的措施和手段。C、货币政策工具
91.
公开市场业务属于(A)政策工具。A、一般性
92.
信托作为一种(B)业务,不同于银行信贷业务。B、金融
93.
保险是一种(B)制度。B、经济补偿
94.
(B)是指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保险。B、再保险
95.
(D)是指对数种危险均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D、综合保险
96.
保险基金完全通过保险人收取投保人的保险费而组织起来,这类保险叫做(C)。C、商业性保险
97.
(A)是金融机构之间旨在调剂资金头寸余缺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的货币市场业务方式。A、同业拆借
98.
投资者购买债券后,到债券期满为止的收益率,称为(C)。C、持有期收益率
99.
在证券买卖成交以后按契约中的规定价格、数量在远期交割的交易方式是(B)。B、期货交易
100.
下列属于金融市场中短期资金市场交易对象的有(D)。D、商业票据
101.
下列属于金融市场中长期资金市场交易的对象有(D)。D、抵押契约
102.
(D)是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入远期外汇,以避免汇率风险。D、掉期交易
103.
消费物价指数的倒数是(B)。B、货币购买力指数
104.
侧重于社会总供给的增加的通货膨胀成因理论是(C)。C、菲利普斯曲线论
105.
结构失调论将通货膨胀的成因归结于(B)。B、需求结构失调
106.
一般而言,社会成员中,通货膨胀的受害者是(C)。C、居民
107.
(D)理论最大的缺陷在于假定通货膨胀只能在充分就业和资源充分利用的目标达到后才出现。D、结构失调论
108.
(B)是一国货币同关键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B、基本汇率
109.
表示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称为(B)。B、贴水
110.
(A)是因进出口商品而引起的收支。A、贸易收支
111.
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标准,是(B)是否平衡。B、自主性交易
112.
(B)是承租人选定机器设备,由出租人购置后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期交付租金的一种国际租赁业务。B、经营租赁
113.
按国际惯例,其中赠与成分应高于25%;贷款利率比较低,年利率在1%-3%左右的国际贷款是(C)。C、外国政府贷款
四、多项选择题
1.
财政具有(A
C
E)职能。A、资源配置?
B、经济核算
C、收入分配?
D、贮藏?
E、经济稳定
2.
下列各种需要中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有(ABC
D
E)。A、国防?
B、行政管理?
C、普及教育?
D、基础科学研究?
E、生态环境保护
3.
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在(A
D
E)的配置。A、地区之间?
B、国有和集体企业之间?
C、个人之间?
D、产业部门之间?
E、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
4.
经济稳定的含义包括(A
B
D
E)。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企业收支平衡?
D、国际收支平衡?
E、合理的经济增长率
5.
本书所讲的财政收入是指(A
B)。A、预算内财政收入
B、预算外财政收入
C、私营企业税后留利
D、国有企业税后留利
E、集体企业税后留利
6.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V与M的比例关系的确定,主要表现为(A
D)。A、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B、物价高低
C、外贸顺差
D、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多少
E、原材料消耗的高低
7.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
B
C
D
E)。A、生产技术装备程度
B、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C、劳动组织和管理水平
D、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E、自然条件
8.
税收具有(A
C
D)的特征。A、强制性?
B、层次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E、深刻性
9.
税收三要素是指(A
B
C)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附加和减免?
E、违章处理
10.
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是(A
C
D)。A、提供应税劳务?
B、加工和修理修配?
C、转让无形资产?
D、销售不动产?
E、商业零售
11.
比例税率可以分为(A
C
D)几种类型。A、统一比例税率
B、差别比例税率
C、定额税率
D、累进税率
E、幅度比例税率
12.
累进税率又分为(A
B
C
D)几种税率。A、全额累进
B、超额累进
C、全率累进??????
D、超率累进
E、超值累进
13.
我国现行流转税的税种有(A
B
C
D)。A、增值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关税?????
E、资源税
14.
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是(A
C
D)。A、提供应税劳务
B、加工和修理修配
C、转让无形资产
D、销售不动产
E、商业零售
15.
国债制度在(C
D
E)社会得到发展。A、奴隶?
B、封建?
C、自由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E、垄断资本主义
16.
货币国债按计量单位为标准可以分为(A
B
C)。A、本币国债?
B、外币国债?
C、黄金国债?
D、折实国债?
E、实物国债
17.
决定国债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A
B
C
D)。A、金融市场利率?
B、国家信用好坏?
C、银行利率水平?
D、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E、政府特定的经济政策
18.
世界各国发行国债的方法主要有(A
B
C
D
E)。A、公募法?
B、强制摊派法?
C、承受法?
D、出卖法?
E、支付发行法
19.
国债的偿还方式主要有(A
B
C
D
E)。A、分期逐步偿还法?
B、抽签轮次偿还法?
C、到期一次偿还法?
D、市场购销偿还法?
E、以新替旧偿还法
20.
国债偿还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B
D
E)。A、企业税后留利?
B、国家预算资金?
C、预算盈余?
D、发行新债收入?
E、偿债基金
21.
国债具有(C
D
E)的特征。A、强制性
B、无偿性
C、有偿性
D、灵活性
E、自愿性
22.
财政支出通常也被称作(A
B)。A、政府支出?
B、公共支出?
C、购买支出?
D、转移支出?
E、国防支出
23.
安排财政支出应遵循(A
C
D)原则。A、量入为出?
B、量出为入?
C、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D、厉行节约、讲求效益?
E、赤字财政
24.
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有(A
B
C
D)。A、政府采购政策?
B、政府采购法规?
C、政府采购程序?
D、政府采购管理?
E、政府采购特点
25.
以国家职能为标准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ABCDE)等。A、国防支出B、行政管理支出C、社会文教支出D、债务支出E、经济建设支出
26.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按部门划分,可以包括(A
B
C
D
E)。A、文化事业费?
B、教育事业费?
C、科学事业费?
D、卫生事业费?
E、体育事业费
27.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按用途划分,可以分为(C
D)。A、通讯事业费?
B、广播电视事业费?
C、人员经费支出?
D、公用经费支出?
E、全额拨付
28.
公用经费开支主要包括(ABCD)。A、公务费B、设备购置费C、修缮费D、业务费E、工资费
29.
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的支农资金,主要包括(ABCDE)A、农林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B、农林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C、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D、农林部门的事业费支出E、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30.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包括(ABCDE)。A、行政支出B、公安支出C、国家安全支出D、司法检查支出E、外交支出
31.
我国的国防支出包括(ABCDE)。A、国防费B、国防科研事业费C、民兵建设费D、专项工程支出E、各军兵种的经常费用
32.
国家可以利用(CDE)等多种手段,全方位支援农业生产发展。A、国家预算的支农资金B、预算外资金的支农资金C、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E、减免农业锐
33.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的内容有(ABCD)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D、社会优抚E、社会分配
34.
我国社会保险的项目订
有(ABCDE)A、失业保险费B、医疗保险C、疾病、生育保险D、
工伤保险E、伤残保险
35.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主要有(ACD)A、高度集中B、分散管理C、单一管理D、统分结合、E、其他
36.
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大体有(ABC)A、现收现付制B、完全基金制C、部分基金制D、先收后付制
37.
按补贴的经济性质分类,财政补贴可分为(AB)A、生产补贴B、生活补贴C、现金补贴D、实物补贴E、财政贴息
38.
下列影响较大并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国家预算原则有(ABCDE)A、公开性B、完整性C、可靠性D、年度性E、法律性
39.
下列属于经常性预算支出的有(ABC)A、文教产卫事业费B、社会保障C、国家政权建设D、支援农业生产E、城市维护建设
40.
预算外资金同预算内资金相比,具有(ABDE)的特点。A、自主性B、专用性C、挪用性D、分散性E、灵活性
41.
决定财力和财权的集中与分散的程度的主要因素有(BCDE)。A、地域的大小B、国家政权的结构C、国家的性质与职能D、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E、国家的经济体制
42.
分税制包括(ABCE)等多方面内容。A、分税B、分权C、分征D、利润分成E、分管
43.
下列属于预算外资金的有(ABD)。A、农牧业税附加B、城市公用事业费附加C、关锐D、工商管理收入E、农、林、水、气事业收入
44.
下列中哪些属于涉及局部性的财政措施(BCD)A、实行平衡财政还是赤字财政B、对某一行业采取税收优惠C、对城市居民副食品价格补贴D、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E、增加对能源、交通运输建设的财政投资
45.
财政目标的特点有(A、B、C、E)A、一旦确定,具有必须要实现的约束力B、财政目标可以是一元的C、财政目标的多元化D、财政目标的永恒性E、时效上的阶段性
46.
可以作为财政政策工具的有(ABCD)A、税收B、财政支出C、公债D、财政贷款E、银行贷款
47.
内在稳定器主要包括(A
C
E)。A、累进的公司(企业)所得税?
B、增值税?
C、个人所得税?
D、消费税?
E、有明确条件规定的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48.
相机抉择稳定器主要包括(A
B
C
D
E)。A、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
B、调整税率?
C、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规定条件?
D、调整转移支付条件?
E、调整加速折旧政策规定
49.
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主要有(A
C
D
E)。A、财政发行?
B、信用发行?
C、财政透支?
D、动用上年财政结余?
E、发行公债
50.
财政收入中所出现的虚假成分可能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所致:(A
B)。A、质量不合格、品种不对路的商品积压?
B、通货膨胀?
C、财政透支?
D、财政结余?
E、发行公债
51.
属于间接融资方式的有(B
D)。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
D、消费信用?
D、民间信用
52.
商业票据主要有(A
C)。A、期票?
B、股票?
C、汇票?
D、债券?
E、银行券
53.
信用的职能有(B
D)。A、行政管理?
B、资金再分配?
C、调节财政收入?
D、提供和创造货币?
E、财务管理
54.
人们常用金融这一概念,来概括(BCD)几者之间的内在的、相互交织的统一活动。A、财政B、货币C、信用D、金融机构E、税收
55.
金融工具一般具有以下特征(BDE)A、无偿性B、偿还性C、流动性D、安全性E、收益性
56.
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是(B
D)。A、税率水平?
B、平均利润率?
C、企业管理水平?
D、借贷市场中资金供求对比状况?
E、固定资产使用率
57.
在国民经济中能增加新的货币供应的是(B
C)。A、财政部门?
B、中央银行?
C、商业银行?
D、企业财务部门?
E、保险公司
58.
衡量货币流通状况的标志有(A
C
D
E)。A、物价水平的变动?
B、商品结构的变动?
C、货币供应量与生产两者增长速度之比?
D、市场供求状况?
E、储蓄存款动态
59.
马克思货币需要量公式取决于以下因素(ABE)。A、待销售的商品数量B、单位商品价格C、待销售的商品结构D、待销售的商品质量E、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60.
与早期银行相比,现代银行的主要特征有(ABCDE)。A、利率水平适当B、信用功能扩大C、具备信用创造功能D、多为股份制形式的银行E、业务经营活动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国际化
61.
我国实行过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有(BCE)。A、规模与资金的双项控制B、“统存统贷”C、“差额包干”D、“统收统支”的利润分配制度E、实行“实贷实存”
62.
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一般包括的环节是(A
B
D)。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财政部门?
D、非银行金融机构?
E、冶金工业部
63.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
B
C)。A、资金来源不同?
B、资金运用不同?
C、有无信用创造的功能?
D、资金来源相同?
E、资金运用相同
64.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有(A
B
C
D)。A、保险公司?
B、信托投资公司?
C、证券公司?
D、租赁公司?
E、提供金融服务的财务公司
65.
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种类有(C
D
E)。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开发性金融机构?
D、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E、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
66.
我国政策性银行有(C
D
E)。A、中央银行?
B、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C、国家开发银行?
D、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E、中国进出口银行
67.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主要有(A
B
E)。A、银行资本金?
B、存款负债??
C、投资?
D、贷款?
E、借款负债
68.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主要有(A
B
C
D)。A、贷款?
B、投资?
C、票据承兑?
D、储备资产?
E、固定资产
69.
中间业务包括(A
BCDE)等。A、转账结算?
B、信托业务?
C、汇兑?
D、代理?
E、咨询情报
70.
资产负债管理主要采取的方法有(ABCDE)。A、资金汇集B、资产分配法C、管理科学的方法D、资金流动性管理方法E、利率灵敏性管理方法
71.
派生存款创造的基本条件是(A
C)。A、部分准备金制度?
B、客户提取现金向银行取得贷款?
C、非现金结算制度?
D、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率为100%?
E、现金结算
72.
中央银行具有(A
C
E)职能。A、政策?
B、资源配置?
C、管理?
D、分配?
E、服务
73.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A
B
C)。A、流通中的货币?
B、政府部门存款?
C、商业银行贷款?
D、票据交换?
E、商业银行存款
74.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有(A
B
D
E)。A、政府贷款?
B、商业银行贷款?
C、应急性管理?
D、金银、外汇储备?
E、证券买卖
75.
中央银行金融管理中对内的金融管理方法有(A
C
E)。A、预防性管理?
B、政策性管理?
C、应急性管理?
D、行政性管理?
E、援助性或制裁性管理
76.
货币政策工具按其性质可分为(A
C
D)。A、一般性政策工具?
B、自动稳定器?
C、选择性政策工具?
D、行政性控制工具?
E、道义劝导
77.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最多的传统工具,具体指(A
D
E)。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优惠利率政策?
C、消费信用控制?
D、再贴现率?
E、公开市场业务
78.
当代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选择(ABDE)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A、充分就业B、稳定物价C、
财政收支平衡D、维持国际收支平衡E、促进经济增长
79.
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选定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BCDE)。A、货币需求量B、超额准备金C、货币供给量D、利率(市场利率)E、基础货币
80.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同时具备(C
D
E)。A、准确性?
B、可靠性?
C、可测性?
D、可控性?
E、相关性
81.
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A
B
D
E)。A、货币供给量?
B、信用总量?
C、利率?
D、同业拆借率?
E、银行备付金率
82.
信托当事人有(A
D
E)。A、委托人?
B、证明人?
C、监督人?
D、受托人?
E、受益人
83.
信托的职能有(A
C
D)。A、财务管理?
B、税收?
C、资财融通?
D、信用担保?
E、信用服务
84.
保险的职能有(A
C
E)。A、分散危险?
B、组织收入?
C、组织经济补偿?
D、安排支出?
E、融通资金
85.
信托成立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是(ABC)A、信托行为B、信托财产C、信托关系人D、信托原则E、信托地点
86.
保险形成必须具备的要素是(ACE)A、可保危险的存在B、危险已消失C、多个经济单位的结合D、只有一个经济单位E、随机事件的科学化
87.
金融市场的功能有(A
B
D
E)。A、融通资金?
B、积累资金?
C、管理资金?
D、降低风险?
E、宏观调控
88.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大致有(A
B
C
D
E)。A、政府机构?
B、中央银行?
C、各类经济实体和个人?
D、金融机构?
E、经纪人
89.
外汇交易方式主要有(A
B
D
E)。A、即期外汇交易?
B、远期外汇交易?
C、期权交易?
D、套汇交易?
E、套利交易

90.
支票按不同支付方式,可分为(CDE)A、本票B、商业汇票C、普通支票D、现金支票E、转账支票。
91.
下列属于货币市场业务的有(ABCDE)。A、同业拆借B、票据承兑C、票据贴现D、国债回购E、短期债券的发行和转让
92.
下列属于资本市场业务的有(AB)。A、证券发行B、证券交易C、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的发行和转让D、短期债券的发行和转让E、国债回购业务
93.
证券交易主要有(ABCE)方式。A、现货交易B、期货交易C、信用交易D、回购交易E、期权交易
94.
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数大致有(A
B
D
E)。A、消费物价指数?
B、货币购买力指数?
C、商品结构指数?
D、批发物价指数?
E、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95.
我国的通货膨胀成因主要表现在(A
C
D
E)。A、投资膨胀?
B、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C、消费膨胀?
D、结构失调?
E、成本推动
96.
治理通货膨胀的一般措施有(A
B
C
D)。A、紧缩政策?
B、供给政策?
C、控制物价和工资?
D、币制改革?
E、调节自然失业率
97.
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成因理论有(ABCDE)。A、需求拉上论B、成本推动论C、菲利普斯曲线D、结构失调论E、国际传导论
98.
治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措施主要有(AB)。A、削减财政支出B、增加赋税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再贴现率E、公开市场业务
99.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具体表现在(BCDE)。A、影响社会成员的财富占有比例B、生产C、流通D、消费E、分配
100.
经常项目主要包括(C
D
E)。A、特别提款权?
B、错误和遗漏?
C、贸易收支?
D、劳务收支?
E、单方面转移
101.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大致有(C
D
E)。A、外国政府贷款?
B、国际商业银行贷款?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
D、世界银行贷款?
E、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开发协会贷款
102.
影响汇率波动的基本因素主要有(ABCD)A、国际收支B、通货膨胀C、利率D、经济增长的高低E、产品质量
103.
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ABCDE)。A、周期性因素B、收入性因素C、突发性因素
D、货币性因素E、结构性因素
104.
国际租赁包括(ABCDE)A、金融租赁B、经营租赁C、维修租赁D、衡平租凭E、回租租赁和综合性租赁
五、判断正误
1.
财政是国家凭借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权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
2.
财政作用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3.
奴隶社会财政范畴得到延伸,产生了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
4.
市场机制能够提供公共财货。(×)
5.
财政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不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6.
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能够自动出现。(×)
7.
目前在我国,债务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90%左右,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8.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来源和政府履行财政职能的需要所决定的财政收入最商数量界线和最低数量界线。(×)
9.
本书所讲的财政收入,包括预算内财政收入和预算外财政收入。(√)

10.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中M所占比重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11.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来源和政府履行财政职能的需要所决定的财政收入最高数量界线和最低数量界线。(×)
12.
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是纳税人。(×)
13.
税源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
14.
起征点就是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15.
流转额包括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
16.
纳税人就是负税人。(×)
17.
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是纳税人。(×)
18.
税源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
19.
定额税率是不分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
20.
起征点就是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21.
流转额包括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
22.
增值税是价内税。(×)
23.
行为税是对所有行为征收的税。(×)
24.
国债和税收都属于财政范畴。(√)
25.
市场利率国债的利率是随市场物价变动幅度而浮动的。(×)
26.
国债利息率是指国债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27.
出卖法是政府委托推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售出国债。(√)
28.
发行纸币不是政府偿债资金的一种来源。(×)
29.
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
30.
发行国债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31.
货币国债和折实国债与自然经济有密切关系。(×)
32.
国债不存在社会负担问题。(×)
33.
所谓量入为出,就是用支出制约收入。(×)
34.
转移
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35.
科学的财政支出顺序是“先发展,
后维持”的顺序。(×)
36.
一次性收入可以安排经常性支出。(×)
37.
政府投资和非政府部门投资相比较具有相同的特点。(×)
38.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
39.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都属于用于社会分配的非生产性支出。(×)
40.
业务费属于人员经费支出。(×)
41.
工资、职工福利费属于共用经费支出。(×)
42.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
43.
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险的核心内容。(×)
44.
社会救助是通过银行贷款,保障生活确有困难的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
45.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中之一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资金。(×)
46.
保障基金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是把统一性强的项目集中起来管理,把独立性强的项目或环节实行分散管理。(×)
47.
价格补贴是一种世界性的金融经济现象。(×)
48.
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49.
中央国库业务由财政部代理。(×)
50.
预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
51.
地方各级预算在编制时可以安排赤字。(×)
52.
预算外资金不属于财政资金。(×)
53.
分税制可以理解为划分税种,而无其他内容。(×)
54.
转移支付制度是统收统支预算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5.
财政政策是政府希望通过预定的财政措施的实施所能达到和实现的目的。(×)
56.
财政目标是指政府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与手段。(×)
57.
财政目标只能是一元的。(×)
58.
“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是我国政府在实践中,对财政平衡概念的修正。(√)
59.
财政赤字是在编制预算时就已经安排了赤字。(√)
60.
财政支出属于财政信用措施一类的财政政策工具。(×)
61.
财政周转金属于财政措施一类的财政政策工具。(×)
62.
财政平衡必须以财政收支结构的合理化为前提。(√)
63.
财政发行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增加的货币发行。(×)
64.
通过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在这种情况下的财政赤字具有扩张性效果。(×)
65.
信用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双方面让渡。(×)
66.
股票是持有人凭以按规定收取本金和利息的信用凭证。(×)
67.
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银行信用受到限制。(√)
68.
信用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
69.
利率的高低还受借贷资本供求状况制约,当借贷资本供大于求,利率上升;反之,利率则下降。(×)
70.
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无偿性、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特点。(×)
71.
固定利率是指随市场利率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72.
货币流通从根本上说是由现金流通引起的。(×)
73.
货币需要量与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74.
货币流量的大小等于货币供应量除以货币流通速度。(√)
75.
影响和决定货币存量大小的是财政收支。(×)
76.
财政部门、企业和居民本身都具备创造货币的功能。(×)
77.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出的可供商品总量。(×)
78.
非金融机构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79.
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发放短期贷款为主。(×)
80.
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各项存款。(×)
81.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工商企业。(√)
82.
国家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
83.
资本金是商业银行对外的负债。(×)
84.
借款负债是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
85.
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中必须占用自己的资金。(×)
86.
商业银行在信托业务中收取本金和利息。(×)
87.
存款准备金率越高,提取的准备金越多,银行可用资金就越少,派生存款量也相应增加。(×)
88.
付现率越高,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整个银行体系信用规模扩张。(×)
89.
利率灵敏性率大于1,市场利率上升,银行收益减少;市场利率下跌,银行收益增加。(×)
90.
中央银行作为特殊的从事机构,不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
91.
中央银行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92.
管理职能是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能。(×)
93.
商业银行存款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94.
中央银行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95.
中央银行在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降低再贴现率。(×)
96.
稳定物价就是固定物价。(×)
97.
中央银行在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降低再贴现率。(×)
98.
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团体不可成为委托人。(×)
99.
委托人不是信托财产的所有者,信托关系也能建立。(√)
100.
信托的基本职能是信用服务。(×)
101.
保险是一种经济管理制度。(×)
102.
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组织经济补偿和融通资金。(×)
103.
保险合同的订立,要经过协商、要约、承诺几个步骤。(×)
104.
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的主体。(×)
105.
用于信托投资的资金,一般都有归还期。(×)
106.
金融商品具有形态的单一性和价格的趋同性的特点。(×)
107.
商业本票的出票人为银行等金融机构。(×)
108.
降低风险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
109.
票据贴现实质上是债权转移,即是银行的存款业务。(×)
110.
票据贴现实质上是债权转移,即是银行的存款业务。(×)
111.
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称作商业性外汇买卖。(×)
112.
掉期交易一般是为了投机牟利。(×)
113.
物价上涨必然是通货膨胀。(×)
114.
通货膨胀不一定是纸质货币流通下特有的经济现象。(×)
115.
货币购买力指数大于1的情况下,则是货币贬值,出现了通货膨胀。(×)
116.
造成生产成本提高的基本原因之一是工资增长率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117.
一国商品的价格直接与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相联系,而商品价格则成为传导通货膨胀的媒介。(√)
118.
自由外汇是指两国政府间签订的支付协定下所规定使用的外汇。(×)
119.
升水,表示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
120.
货币购买力指数大于1的情况下,则是货币贬值,出现了通货膨胀。(×)
121.
需求拉上论侧重于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122.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率与自然失业率密切相关。(√)
123.
结构失调论认为通货膨胀由需求总量增加所引起。(×)
124.
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跌即该国货币的币值上升。(√)
125.
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标准是看其调节性交易是否平衡。(×)
126.
国际债券融资比股票筹资的风险大。(×)
127.
作为国际金融市场重要业务的国际资金信贷尚不存在。(×)
128.
银行业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129.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六、问答题
1.
财政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是指财政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区别于其他经济范畴的特殊性质。尽管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有所不同,但作为一种特殊分配关系的财政,具有共同的特征,即财政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上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2.
简述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及主要内容。财政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其一,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公共财货。其二,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其三,生产和消费往往受外在因素影响。其内容包括: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和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
简述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及主要内容。是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主要表现:1、调节企业利润水平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4.
简述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答:是指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经济稳定包括多方面的含义,通常是指:第一,充分就业;第二,物价稳定;第三,国际收支平衡;第四,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主要内容是:1、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3、通过财政收支,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
5.
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如何进行分类?答:第一,按收入形式分类;第二,按国民经济部门分类;第三,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
6.
影响财政收入数量的下限和上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下限指标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性因素,是政府存在、实现其固有职能必不可少的开支,包括:行政管理费支出、科学文化费支出、教育费支出等等;另一类因素可以带有一定弹性,但也要有一定保证,主要是指生产性支出,如能源、基本建设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要受三个因素制约:国际收入总量;剩余产品M总量;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用比率关系表示,一个是剩余产品M占国民收入的比率,即M/N,称之为剩余产品价值率。其中,M表示剩余产品价值,N表示国民收入。由于剩余产品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份留归企业自行支配,另外部分以税收形式集中到国家财政部门,可以将企业自行支配的纯收入占全部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换算成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称之不财政集中率,可以用F/M表示,其中F
表示财政收入,M表示剩余产品价值量。这两个比率关系影响着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
7.
简述计算财政收入规模的经验数据法和要素分析法。答:1、经验数据法是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的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经验数据法可以用来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或一定时期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或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否合宜,有其一定的实用性,可以以史为鉴,研讨摸索出更为贴切的比例关系,但也不可否认,运用经验数据法有其局限性:一是各个时期指标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二是形成比例关系的客观条件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是否发生重大变化。不注意这两方面的问题,运用经验数据法就会违反科学及客观规律。2、要素分析法是指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运用要素分析法和确定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在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中,哪些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它们往往在一定时期内主宰着财政收入规模。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与评估,来确定财政收入规模。二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永恒不变的,往往甲因素在目前阶段是决定性因素,但随经济建设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后,乙因素会成为决定因素,而甲因素不会直接造成该比重的巨大变化。所以,要素分析法是在要素个量分析上的综合分析。在确定了各个因素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程度及其在诸因素中权重以后,将各因素的影响量化为财政收入量,进而加总,所得出的结果应当是理论上的财政收入的合理规模。
8.
税收有哪些特征?如何理解?答:税收的形式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三性,即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形式,同其他分配形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1)税收的强制性。所谓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一般说来,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直接关系,这种强制性具体表现在,税收通过国家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照章纳税,违反的要受到法律制裁。(2)税收的无偿性:所谓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这种无偿性特征,是针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的,即税款交纳后和纳税人之间不再有直接的返还关系。(3)税收的固定性:所谓固定性,是指在征税前,就要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课征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税收的固定性,还包含有征收的连续性的含义。税收的上述三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税收的强制性,决定着征收的无偿性,因为如果是有偿的话就无需强制征收;而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和要求征收的固定性,否则,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收,那就会侵犯、剥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使正常的经济活动无法维持下去,从而危及国家的存在。当然征税本身也是对所有制的一种侵犯,但由于税收的固定性,则把这种侵犯限制在所有制允许的范围内。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构成税收。
9.
试述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答: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各项个人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税率采取分项定率、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并存:
(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5%-45%;(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3)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4)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
,可以实行加成征收。(5)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应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8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能上能下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10.
简述国债的特征。答:第一,有偿性。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必须作为债务如期偿还。第二,自愿性,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自己根据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并不能指派具体的承购人。第三,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
,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不能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国债的以上三个特征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国债的有偿性决定了国债的自愿性,因为如果是无偿的分配形式就不会是自愿认购。国债的有偿性和自愿性,又决定和要求发行上的灵活性。所以国债的有偿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三个特征,才能构成国债。
11.
简述决定国债利率高低的因素。答:主要是参照金融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状况和社会资金供给量等因素来确定的。第一,国债利率应参照金融市场的利率而决定。具体说,金融市场利率高,国债利率必须相应提高;金融市场利率低,国债利率也相应降低。否则,国债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相差甚远,便会因国债利率低于金融市场利率致使国债发行遇到困难,难以发行出去,或
因国债利率高于金融市场利率致使国家财政蒙受不必要的损失;第二,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银行利率是由国家制定的利率水平,考虑了利息负担占成本和利润的适当比重,并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要求。国债利率主要是以银行利率为基准,一般应略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率水平。第三,国债利率也应视政府信用的状况而决定。具体地说,政府信用良好,国债利率可相应降低,政府信用不佳,国债利率只能较高,否则,不是会加重政府债息负担,就是会阻滞国债的顺利发行。第四,国债利率还应根据社会资金供给量的大小而决定。社会资金供给量充足,国债利率可相应下调,社会资金供给匮乏,国债利率便需相当上调,否则,有可能使国库承受不必要的利息支出,或是使国债的发行不畅。
12.
论述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答:第一,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政府的购买性支出,首先要影响到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必须通过市场销售以后才能进入消费,市场必须有足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销售才得以实现。(2)对生产领域的影响;A、当购买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长,这会导致市场价格水平上升,对生产企业利润率提高,企业会因利润率提高而扩大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增多,又可能推生产资料的企业扩大生产,所需劳动力的增多,又引起就业人数的增多,从而引起消费品的社会需求膨胀,生产消费品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同样可能因之而扩大。所以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膨胀,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B当购买性支出减少时,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政府对商品或劳务的需求减少,市场价格下降,利润率下降,企业紧缩生产,所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减少。这样各部门企业之间会出现连锁反应在。形成经济萎缩的局面。(3)对分配形成的影响;购买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A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只是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结构上发生改变.B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在总额上发生变动,或者增加或者减少,而在结构上仍保持着原来的状况。第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支出,主要是由财政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构成的。这些支出的结果,是政府的一部份财政资金无偿地注入到非政府部门之中。(2)对生产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对生产的影响,视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家庭、还是企业而有所不同。(3)对分配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交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第三,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比较。(1)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为一的影响不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2)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3)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不同。(4)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
13.
简述量入为出原则的含义及要注意的问题。答:所谓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原则并不是不可协调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统一,可以协调的。而必须将两个原则统一起来:一方面要考虑政府实现其各项职能对资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这两大原则是统一的、协调的,安排财政支出时则必须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必须保证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分配中占有一个恰当的比例,从而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支出。
14.
简述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答:节约: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节省,即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现代社会,讲求效益是缓解财政收入的有效性与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手段。贯彻厉行节约、讲求效益原则,从财政部门讲,要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节约财政资金,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严把财政计划关;其二,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单位的日常管理,以保证所有的财政资金真正用于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上。从社会来讲,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民主监督体系。政府向社会公开其财政收支状况,社会利用公众舆论,人民来信来访等途径行使其民主监督权力,从而督促政府合理、高效地运用财政资金。
15.
简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答: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安排财政支出时要做到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第二,应按科学的支出顺序来安排财政资金的使用;
第三,引进国际上先进的预算编制技术手段安排财政支出。
16.
简要回答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答:财政支出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从相对量上来看,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界,对于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值得作为重点提及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阿道夫·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以及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17.
如何确定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答: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如基本建设投资支出,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且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国防支出,采用“最低费用”分析法;对于那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其经济效益难以直接衡量,而其产品可以全部或部分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交通、教育等支出,则采用“公共劳务”收费法来衡量和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其分析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2、最低费用选择法3、“公共劳务”收费
18.
简述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答: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府采购法规;第二,政府采购政策;第三,政府采购程序;第四,政府采购管理。
19.
如何控制行政管理费的规模?答:第一,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第二,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第三,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机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
20.
简述财政投资性支出的内容。答:一、政府投资的特点与范围,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中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二、基础产业发展与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商业性投融资。三、财政农业投资,政府农业投资的主要内容:1、农林、水利、气象等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2、农林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3、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4、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5、支援农业生产出。
21.
论述政府财政农业投资的主要内容。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农林、水利、气象等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对农业和农垦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包括对国家有农场和生产建设垦区的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对林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对水利的基本建设投资,对气象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还包括属于上述系统的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第二,农林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指国家财政用于农垦、农牧、农机、林业、水利、水产、等企业的挖潜改造资金。;第三,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指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等部门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等科学技术三项费用。;第四,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这是财政用于农垦、农场、农林、畜牧、农机、林业、水利、水产、气象以及农业资源调查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事业费;第五,支援农业生产支出,这是国家财政对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和农户的各项生产性支出的支援,主要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费、支援农村合作生产组织资金,预算外资金也是国家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的重要来源,还利用信代、价格以及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支援农业农业生产发展。信贷支援是指财政向银行增拨信贷资金,作为银行自有资金来源,而后由银行向农村发放各种农业贷款的支出方式。这笔信贷资金由农业银行负责运营。此外财政还对银行发放工某些农业贷款提供补贴息补助。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部门一直实行
“稳定负担,增产不增税”的轻税政策。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农业生产的负担。
22.
如何解释社会保障的概念?答: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经济社会要正常运行,除了必须保证有一个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率,来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环境,这是社会保障存在的前提条件。社会成员因年龄原因,退出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时,有权得到社会的照顾,安度晚年;社会成员因种种原因而失业时,也应享有得到一份能够满足自己及其赡养家庭
人口最低生活需要的收入权力;社会成员在发生生病、伤残,以至死亡等情况时,需要医疗、护理、照顾以及善后等等。

23.
简述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答:(1)老年保险;(2)失业(待业)保险;(3)医疗保险;(4)疾病、生育保险;(5)工伤保险;(6)伤残保险;
24.
论述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答: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保险;(1)老年保险;(2)失业(待业)保险;(3)医疗保险;(4)疾病、生育保险;(5)工伤保险;(6)伤残保险;第二,社会救助;第三,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第四,社会优抚。
25.
试论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模式。-答:社会保障事业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因此,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既要能满足其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国家、经济组织与个人的负担能力,从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资金来看,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二是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但对两者的侧重点又有所区别,有些国家主要依靠社会保障税,政府财政资金只是在社会保障运行中支大于收的情况下才给必要的补贴;而另一些国家,则昌以财政支出资金为主体,社会保障支出的大部份资金来源是靠政府财政形成的。但从总体看,世界各国多采用第一种方式。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大体上有以下三种:第一,现收现付制,是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第二,完全基金制,是指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今后向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第三,部分基金制,是指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对于筹集模式的选择问题,不同的保险内容选择的筹资模式的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疾病保险等由于其对未来的不正确性和短期性,难以预测,以实行现收现付制为宜。而对于养老保险,各国实行的筹资方式有很大差别,我国正处于人口年龄从“成
年型”向“老年型”转变之中,我国过去一直采取现收现付制的筹资模式,为应付人口老化问题的挑战,必须对我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进行改革。
26.
试析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答:社会保障基金在管理模式上,由于各个国家情况的差异,管理也明显不同,表现在第一,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种方式在全国或整个地区建立一个管理机构,集中管理社会保险事务。其优点是社会互济、协调性较好,政令畅通,运作简便、成本低、保障落实。但也存在缺点、即国家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较大,社会保险管理上的统一性与独立性要求有时存地着矛盾。;第二,分散管理模式,这种方式在立法与行政监督上集中统一,但在运作管理上是分散的,属于不同的机构其优点是适应性较好,参保的企业、团体、个人的主体意识较强,积极性高、启动较快。其缺点是各在保险基金比较分散,社会互济功能相对较弱,管理成本较高,国家的负担和责任较轻,但若管理不善,国家依旧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把统一性强的保险项目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把独立性强的项目或环节实行分散管理,这种模式兼有前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大都是发达国家。
27.
如何理解财政补贴的概念?答: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在这种分配形式中,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是企业和居民;财政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财政补贴的性质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转移性支出的两种形式,又有明显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同相对价格体系的关系上。财政补贴总是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或者是补贴引起价格变动,或是价格变动引起财政补贴。因为有这种关系,很多我习贯上把财政补贴就称作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财政补贴,是指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28.
试论财政补贴改革的基本思路。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对财政补贴的改革势在必行,其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目前是财政承担的许多补贴项目,大多是在改革中由于政策不配套造成的,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补贴项目可以相应取消,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可以保留或新增一些补贴项目,但要改进补贴方法,以提高补贴的效率。具体设想是:1、减少补贴项目:包括取消商业和粮食企业的亏损补助,取消部分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取消粮棉储备费用补贴和平抑肉食、蔬菜价差补贴,取消大部份工业企业亏损补贴,逐步取消外贸企业的亏损补贴。2、明确补贴重点,包括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负担着特殊任务的国有企业,社会公益事业。3、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A
对农业生产的补贴方式应该按有处于稳定和有偿使用的原则,考虑建立粮食、棉花价格风险基金,制定保护价格,在兑现粮棉收购合同时,若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价差用粮棉价格风险基金弥补,以保护农民的利益,稳定农业
生产。B
对农产品供给的调节,可以考虑建立农产品储备基金,对储备费用和在平抑市场价格过程中,出现的亏损进行弥补,?
C
对基础工业和原料材料工业等“瓶颈”产业,财政调节的重点在于促进这些产业和发展,对煤炭企业主要依靠价格改革,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D
对负有特殊任务的企业,因执行国家政策以生亏损,财政应给予适当补贴,E
对居民、职工的价格补贴,应当慢慢规范,将合理的补贴融入工资之内,对不合理的补贴予以取消,对低收入家庭和住房改革方面给予补贴。
29.
大多数国家能接受的国家预算的原则有哪些?答:有以下几条:第一,公开性,是指全部预算收支必须经过人代会(议会)审查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使之置于人民监督之下;第二,完整性,是的旨国家预算应包括它的全部财政收支,不准少列收支、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第三,统一性,是指国家预算是由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组成;第四,可靠性,是指预算收支数字的依据必须可靠,计算正确,不能假定,更不能任意编造;第五,年度性,是指国家预算必须按年度编制,要列清全年的财政收支,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第六,法律性,是指编制的国家预算一旦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之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贯彻执行。
30.
试比较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的不同特点和作用。答:复式预算同单式预算比较,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从对财政活动的反映程度看,单式预算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可以较为明确地反映财政活动的总体情况,更符合统一性和完整性的预算原则;缺点是没有按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分别编列和平衡,看不出各项收支之间的对应平衡关系,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建设工程效益的具体情况,不利于进行宏观调节与控制。复式预算正好相反,虽然总体功能较弱,但对收支结构和经济建设工程状况的反映则较为明确,可以根据财政收入的不同性质,分别进行分析与管理,有利于国家职能的分离,有利于提高财政收支出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实行宏观决策和管理。从操作过程来看,单式预算简法、清楚、全面,编制和审批也比较容易;复式预算科学、严谨,便于政府对财政活动进行分析,有利于对收支的控制。
31.
试述预算外资金的特点。答:预算外资金同预算内资金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是:第一,自主性,是指预算外资金作为地方财政、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其支配权和使用权属于上述单位,由它们自主支配和使用。第二,专用性,是指预算外资金一般都有专门用途,应该专款专用,不能任意混用,如折旧基金是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养路是用于公路维护保养的等等,而国家预算资金,则由国家统一安排使用,通常资金的使用方向与收入来源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第三,分散性,是指预算外资金属于非集中性资金,其来源项目繁多,并分散由各地区、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掌握使用,资金的支出有多种用途。第四,灵活性,是指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比较灵活,可以由各单位根据国家的有关制度规定,自行安排使用,而不必像预算内资金那样,经过繁琐的审批手续,管理办法也可以多种多样,以适应预算外资金的活动特点。
32.
简述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实质。答: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的职权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规定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同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职权方面的制度。包括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文教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等。其中,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就是指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处理预算资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所谓集权与分权,只是为了划分职权,分工负责,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照顾到地方的利益,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共同目标服务。但是,由于中央和地方所处的地位不同,考虑和处理问题时的角度不同,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也还存在着各种矛盾,如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需要与可能的

矛盾,集中与分散的矛盾。等等,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就是要正确处理在国家财务和财权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
33.
简述分税制概念及其优点。答:分税制是分税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这里不能把分税制仅仅理解为划分税种,它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多方面内容。其优点是:第一,有利于理顺并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消除政府之间财力分配的随意性,使各级政府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一级预算。第二,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促进整个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分税制改变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四,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收入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支援,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34.
简述财政目标的主要特点。-答:财政目标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财政目标一旦确定,便具有必须实现的约束力。政府对财政目标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对目标实现途径、实现手段以及实现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思考之后,经过必要的程序确定下来的。第二个特点是财政目标既可以是一元的,又可以是多地凶的。一般地,一个国家的财政目标往往不只一个,而是多个。第三个特点是在时效上的阶段性,从根本上说,财政目标的确定民实现,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与政治条件,而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上,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条件是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阶段性,决定了财政目标在时效上的阶段性,因此,按
时间分,通常将财政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35.
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答:以财政支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是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总量)的调整和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政府可以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的调整,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一般地,当社会总需求水平低于总供给水平,即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相对减少政府财政收入(或降低税率),刺激总需求的增加,提高社会需求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是在社会总需求过剩的情况下,政府所采取的减少财政支出,缩小财政支出规模、相对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或提高税率),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遏制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可见,政府对财政支出规模的调整和选择,构成了不同财政政策类型(是扩张型还是紧缩型)的基本内容。
36.
试述相机的抉择稳定器的概念及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答:相机的抉择的稳定器,指为了使经济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所决定采取财政措施。相机的抉择稳定器的特点是:它不是自动地发挥作用,而是靠人们对客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相机决定相应采取的财政措施。要经济运动过程中,如果政府认为总需求已经过大,甚至出现总需求膨胀以及通货膨胀,政府说会采取一系列政府认为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失业率过高,政府便实行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刺激社会需求水平上升。在财政政策工具中,相机抉择稳定器主要包括:(1)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除转移支付以外的政府财政支出);(2)调整税率;(3)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规定条件;(4)调整转移支付条件;(5)调整加速折旧政策规定。
37.
分析金融与货币、信用、金融机构诸范畴的联系和区别。答: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具体地说,凡是货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票据的买卖、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和转让以及外汇的买卖等,都属于金融活动。货币是商品换发展的产物。最早的商品交换是一种物物交换形式,即W-W。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参与交换的商品越来越多,物物交换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了交换的发展。信用是指经济上的一种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无论是货币收付或借贷活动,在其活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就需要有一种专门机构来办理,即金融机构。在现代银行出现以后,流通中的货币一般是由银行发生的,社会各单位的货币收付也大都通过银行划转存款,因而货币的收付,信用的收支与银行存贷收支更加密切交织在一起。所以,人们常用金融这一概念,来概括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三者间内在的、相互交织的统一活动。
38.
简述五种信用形式。答:(一)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一种常见的信用形式,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二)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信用。它包括两方面活动,一是银行以吸收存款等形式,筹集社会各方面的闲散资金;二是通过贷款等形式运用所筹集到的资金。(三)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指政府的借贷活动,其主要形式就是由政府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四)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一般直接用于生活消费。(五)民间信用,在民间个人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习惯上称之为个人信用或民间信用。
39.
简述金融工具的特征。答:金融工具的特征有:第一,偿还性,是指各种金融工具(除股票外)一般都载明到期偿还的义务和期限。第二,可转让性,即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可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转让。金融工具持有人可随时将金融工具出售,获取现金。凡能随时出卖而换回现金的金融工具,一般称之为流动性强。第三,安全性,是指投次于金融工具的本金安全收回的保障程度,或者说避免风险的程度。第四,收益性,是指投资于金融工具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能力。每种金融工具在上述四个方面的情况是不平衡的。一般说,其流动性与收益性成反比,如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流动性最强,但却不能给投资者带什么收益;反之,如股票等收益性较高,其变现的流动性相对要弱。此外,金融工具有收益性与安全性往往成反比,流动性与安全性成正比。因此选择购买什么金融工具,需要从上述几方面去权衡利弊。
40.
简述信用的职能。-答:1、资金再分配职能,信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分配环节:第一个层次是社会总产品在企业范围内进行初次分配。第二层次是财政再分配。第三层次是信用再分配。信用再分配,就是在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再分配的基础上,将社会各方面暂时闲置的货币和货币资金动员起来,并投向需要资金的部门和企业。这种以偿还为条件动员和再分配资金的职能便是信用的基本职能。2、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信用在执行资金再分配职能时,同时还执行着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首先,信用所直接分配的对象是货币。其次,更深一步分析,信用分配和提供货币的过程中还具有创造货币功能。
41.
论述利率的作用。答:利息的收入和利率的高低,涉及有关各方利益,因而使它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国民经济中可发挥重要作用。首先,适当的利率水平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企业取得借款,相应要支付利息,在企业盈利多少与企业和职工物质利益挂钩的开情况下,企业必然注意借款和利息支出多少,从而讲求资金使用效益,减少资金占用,另速资金周转。其次,利率也是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经济利益的手段。正确确定居民储蓄存款利率,有助于调动居民储蓄的积极性,为国家积累更多建设资金,同时,也使居民有所得,恰当规定企业贷款利率,使企业借入资金扩大生不,从中可增加收入,又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利息支出,给一定的经济压力,促其有效使用资金,此外,理顺存贷款待利差,有助于调动金融机构的经济的经营积极性,为国家筹集更多建设资金。再次,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不同部门、地区和产品实行差别利率,区别对待,积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同时,要国家规定的统一利率基础上,区别企业的不同经营情况,实行浮动利率,以达到鼓励先进,激励落后的目的。
42.
分析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答:1、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销售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即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单位货币流通速度。2、纸币流通规律可表述为:流通中纸币数量必须限定在客现货币需要量的范围之内,超过这一限度,纸币就要贬值,物价相应上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现象。
43.
为什么会出现货币容纳量弹性这种情况?答:首先,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收入和消费的比例允许有一个波动区间。显然,如果收入中用于消费相对不高,结余多,则持有货币自会多;反之则相对要少,而收入中多少用于消费,除了日常生活必须开支以外,其他消费支出是有一定的弹性的。其次,消费本身还有个结构问题。一般认为消费需求大体可划分为:日常必需;耐用消费品;享受教育的发展需要;享受性需要。除了日常生活必需的消费外,消费在后三部分的分布比例也是存在一定弹性的。这种弹性会影响货币流动速度的快慢。再次,在收入和消费一定的情况下,收入结余部分采取何种持有形式也是有一定弹性的。例如,多少以现金形式持有,多少以储蓄存款或债券、股票形式持有,都有些随机因素。这当然也使货币需求产生一种弹性。当然,货币容纳量弹性是有限度的,是在上述诸因素变化允许范围之内,否则,过多货币流通量必然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4.
简述制约货币供应量的因素。答:实际上,银行在技术上的创造货币能力能否发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再生产若干内在因素。
(一)企业和部门的贷款需求:在商业银行具有存款并
可派生的条件下,如果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不好,企业不愿扩大生产,也不打算向银行申请贷款,商业银行也难发挥其派生能力。显然,只有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形势看好,企业才会积极寻求贷款以扩大生产,商业银行才有机会扩大贷款和存款派生能力,乃至达到派生的最大限度。可见,银行能否扩大货币供应,并不在于银行本身愿望,而在于经济发展状况。(二)企业、单位和居民持有现金的状况。客户提现率是影响商业银行派生能力的一项因素。而客户愿意持有多少现金,是高些还是低些,又是由许多客观经济因素决定的,如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金融机构发展的程度,流通体制和交易方式的变化等等。这些也不是银行所能完全左右的。总之,流通中货币是由银行创造和供应的,但从根本上说,则受社会再生产内在经济因素制约的。
45.
论述衡量货币流通状况的标志。-答:第一,
物价水平的变动;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流通中货币供给量超过货币需要量,必然要引起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和物价水平上涨。因此,通常就以物价水平变动作为间接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标志之一。第二,货币供给量与生产两者增长速度之比;第三,市场供求状况;第四,储蓄存款动态。前述各种衡量标志都是从某一个侧面说明货币量状况,为较准确判断货币流通是否正常,实际上需要用多种指标相互比较印证。
46.
简述现代银行的主要特征。答:现代银行的主要特征有:第一,利率水平适当
,一般都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第二,信用功能扩大。第三,具备信用创造功能。第四,现代银行多为股份制形式的银行;第五,现代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和国际化。
47.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第一,资金来源不同;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主要依靠发行股票、债券筹措资金来源;第二,资金运用不同。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以发放贷款,特别是短期贷款为主,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则主要以从事非贷款的某一项金融业务为主,如保险、信托、证券、租赁等金融业务;第三,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不从事存款的划转即转账结算业务,因而不具备信用创造功能。
48.
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征。答:第一,经营目标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第二,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第三,资金运用以发放中长期贷款为主。第四,贷款重点是政府产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重点扶植的项目。
49.
试分析商业银行的性质。答:从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作为企业,商业银行和其他工商企业一样,以获取利润作为其经营的目的。商业银行一方面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和闲散货币;另一方面又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将货币资金投放于社会再生产,并从中取得利息收益。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下的商业银行,还是何种资本结构的商业银行,银行利润的来源是相同的,都是企业利润的一部分形式。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并不排除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经济管理的内容。
50.
分析分支行制的优点和缺点。答:分支行制的优点:第一,银行规模可按业务发展而扩充,便于实现规模经营效益。第二,各分支机构之间随时可以调剂资金,从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第三,实行分支制的商业银行因分支机构众多,易吸收存款和提供贴近生活的各类金融服务;同时也能将贷款和投资分散于各地区,符合商业银行风险分散的经营原则。第四,分支行制下商业银行数额相对少些,这也为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调控金融提供了有利条件。分支行制的商业银行也有弱点:第一,易造成金融垄断,而垄断的结果则是效率的下降。第二,由于地方银行的经营方针和业务由总行统一制定和部署,有时与地方经济的特点和需求不相一致,因而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51.
简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答: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吸收资金,借以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资本金和吸入资金两类。资本金是银行开展业务的基础,吸入资金又有存款和借款之分,其中的存款负债最为重要。(一)银行资本金是指归商业银行永久支配使用的一定数额的资金。(二)存款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最重要的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三)借款负债。借款是商业银行除存款之外吸入资金的一种负债方式。
除上述的两种负债外,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非现金结算服务及在同业往来过程中临时占用他人的资金时,形成结算负债。这种资金占用的数量和占用的时间取决于银行办理结算的手续和凭证传递的时间。
52.
简述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答: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其经营资金从事各种信用活动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一般包括贷款、投资、票据承兑和储备资产等内容,其中以贷款和投资最为重要。
53.
简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的转账结算和信托业务。-答:转账结算是商业银行主要的中间业务之一。转账结算又称“非现金结算”或“划拨清算”,经是指银行为那些用收取或签发书面的收款或付款凭证代替现金流通来完成货币收支行为的企业和单位提供技术性的服务,即用划转客户存款余额的办法来实现货币收付的业务活动。信托业务也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它是指银行以受托人的身份,接受客户委托或授权代客户管理各项财产、资金和遗产,如动产、不动产、存款、有价证券等。银行也可以受托人的身份代客户运用资金或投资于各类资产,如房地产等。银行在开展信托业务中亦可提供一般性的投资或咨询服务。由于信托业务运用和管理的是客户的资产,银行在信托业务中仅收取手续费和佣金。
54.
论述银行转账结算的原则。答:第一,恪守信用,履约付款;这条原则的规定,主要是确**算当事人,也就是规**算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恪守信用是指结算各方对于事先约定的交易,在结算时必须按照约定承担义务。第二,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这一原则是为了保护客户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客户对资金的自由支配权而确定的。第三,银行不垫款。银行在办理结算过程中,处于支付中介地位,只负责把付款单位账户上的款支付出来,划转到收款单位账户中去,以实现商品交易等经济活动的清算,银行不承担替任何单位垫付任何款项的责任。
55.
简述派生存款创造的条件。答:派生存款的创造必须具备两大基本条件,它们是:第一,部分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传统上是以吸收工商企业活期存款为其主要资金来源的银行。活期存款具有支取频繁、流动性大的特点。为了保证对存款的及时清偿,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准备金,以满足客户提现和贷款的要求。由于提取的准备金只需是全部存款的一部分,而不必与存款总额相等,因此,银行就能将多余的存款资金用于盈利性资产业务,放款或投资,从而创造出派生存款。可见,准备金的多少与派生存款量直接相关。银行提取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例称作存款准备金
率。存款准备金率越高,提取的准备金越多,银行可用资金就越少,派生存款量也相应减少;反之,存款准备金率越低,提取的准备金越少,银行可用资金就越多,派生存款量也相应增加。第二,非现金结算制度,非现金结算也称转账结算,这是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又一重要条件。在现代信用制度下,银行向客户贷款是通过增加客户在银行存款账户的余额进行的,客户则是通过签发支票来完成他的支付行为。因此,银行在增加贷款或投资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额,即创造出了派生存款。如果客户以提取现金方式向银行取得贷款,就不会形成派生存款。
56.
简述制约信用扩张与收缩的因素。答:为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减少商为银行的经营风险以及实现金融的宏观调控,中央银行用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中必须缴存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根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缴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它是商业银行无权动用,不有用来放款或投资的资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由中央银行根据调控金融的需要加以规定,它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和派生存款量成反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就降低,派生存款量就减少;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可使用的存款量就增加,从而使银行的贷款和派生存款量相应扩大。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派生存款的创造,因此,它是制约信用扩张与收缩的重要因素。
57.
简述负债管理理论及主要内容。答: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对存款和其他资金的筹措安排和结构调整的活动,对外筹措资金的规模取决于银行贷款等资产运用的规模。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改变经营方针,以积极出售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如发行可转让的存款单、金融债券和银行期票等。这些银行负债可借助市场推销和转让,其流动性和收益性对购买人有很大的吸引力。第二,利用同业拆借市场,借人短期性资金,用以弥补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不足或保持对到期存款的清偿能力。
58.
简述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主要方法。答: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实现资产和负债的统一、协调的一种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第一,资金汇集法;第二,资产分配法;第三,管理科学的方法;第四,资金流动性管理方法;第五,利率灵敏性管理方法
59.
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答:中央银行的职能是指其自身所能发挥的功能。作为寓管理于业务中的特殊金融机构的中央银行,具有政策职能、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第一,政策职能是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能,这是由中央银行的性质所决定。作为国家机关的中央银行,必须根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应确定货币
60.
简述中央银行金融管理中的对内金融管理的方法。答:对内的金融管理,内容涉及甚广,监督和管理的方法也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类:一是为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预防性管理;二是为帮助银行解决临时资金周转和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应急性管理;三是引导金融业稳健发展的援助性或制裁性管理。
61.
简单说明当代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选择的四大货币政策目标。答:当代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选择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因为这四大目标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也是金融体系正常经营的基础。
62.
简要说明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中央银行的一般性政策工具的内容。答:一般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最多的传统工具,具体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项;1、法定存款处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给权限内,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规模,从而间接调节市场货币给量的一种操作方法。2、现货款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现货款利率,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和准备金,间接干预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市场,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操作方法。3、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直接参与有价证券买卖影响和控制市场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种操作方法。这项政策工具最为灵活,也最不常用和有效。
63.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的三种模式如何实施?答: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的模式共有三种:一是松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组合,亦称双松政策,即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政府则以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方式增加社会货币量。由于政府和银行共同向流通注入货币,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内会迅速增加,对经济产生强刺激作用。双松政策只有在社会存在大量闲置资源时,才宜采用,否则会诱发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不利。二是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组合,亦称双紧政策。即中央银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政府则以增税、削减财政支出等方式减少社会货币量。由于银行减少货币投入,财政又从流通中抽走部分货币,货币供给量在短期会会急剧收缩,使过度的社会总需求和过热的经济增长得以迅速抑制。双紧政策在通货膨胀时期,具有立竿见影之功效,但其后果很可能是经济衰退。三是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组合或是松的货币政策和紧和财政政策组合,亦称松紧政策,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逆向调节货币量,如中央银行收缩银根、紧缩信贷、减少货币供给量时,财政政策则增加支出,减少税收,则增加社会货币量;或者恰恰相反。松紧政策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在
通货膨胀严重,但又要鼓励消费时,可以采用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的组合;在经济发展滞缓,但又需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公共的和个人的消费增长过快时,可选用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的组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和搭配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要“随机选择”。

64.
解释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选定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答:
根据中介目标必备和条件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一般选定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超额准备金、货币供给量、利率和基础货币,1超额准备金或称剩余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后的余额,它是中央银行创造负债的一部份,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项内容组成2、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着密切相关怕性,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水平、物价涨跌和进出口贸易额,而且两者的相关性体现在顺经济循环。3、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调控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政策性变量。利率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在利率是顺经济循环,即经济景气。4、基础货币是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
65.
论述信托的特点。答:第一,财产权是信托关系成立的前提;第二,信任是信托的基础;第三,信托的目的是为了受益人的利益。第四,信托收益按信托财产经营的实际效果计算,受托人不承担损失风险;第五,信托是多边经济关系。
66.
论述信托的职能。答:第一,财务管理职能,是信托的基础职能;第二,资财融通职能,具有调剂、融通资金和物资余缺的职能;第三,信用服务职能。
67.
简述信托存款业务的特点。
答:第一,委托信托机构营运的资金,是长期资金,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营运期限,与该资金的来源和投向有关。第二,对于信托存款的营运范围,委托人不予以干涉,由信托机构自主运用。第三,信托存款业务中,委托人的目的是获得较丰厚的经济收益。其“最低收益率”是以同期储蓄存款利率为准的。第四,信托机构要对信托存款单独立账、单独管理、单独核算和单独分配。
68.
简述信托贷款与银行贷款的区别。答:主要表现为:第一,信托贷款是一种综合性贷款,它既不受地区限制,也不受行业限制,贷款对象由信托机构自主选择。第二,种类齐全,方式灵活。各种期限、档次和用途的贷款均可办理。在方式上,灵活多样,不拘一式。第三,信托贷款比银行贷款具有较强的利率弹性,在实际操作中,信托贷款一般都实行浮动利率,而银行贷款大多实行固定利率。第四,银行贷款以信用放款为主,而信托贷款较多的是抵押贷款和票据承兑贴现贷款。
69.
简述信托投资的特点。答:第一,信托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信托机构的资本金和利润及稳定的长期信托资金。第二,信托投资过程中,信托机构直接参与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成果的分配,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第三,信托投资不受行业和地区限制,它具有业务经营灵活、多样的特点,信托机构可以择优使用投资资金。第四,用于信托投资的资金,一般没有归还期,所投资金在投资企业里可以长期周转使用。只要企业不倒闭,信托机构投入的资金和财产一般是不能随意收回的。第五,信托投资的收益直接与投资
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相联系,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信托投资的收益一般不固定。
70.
论述保险的职能。-答:第一,分散危险;第二,组织经济补偿;保险的分散危险与组织经济补偿两个职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分散危险作为处理偶然性灾害事故的良策,是保险经济活动所特有的内在功能。组织经济补偿作为体现保险行为内在功能的表现形式,是保险经济活动的外部功能。第三,
融通资金。则是通过保险人的资产业务实现的。
71.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比具有哪些优势?答:第一,直接融资受资金供应数量和时间上的限制,有时供需双方很难达成协议,影响融资的顺利进行。间接融资不仅能突破资金数量和时间的局限,而且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推出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和工具,以满足资金供需双方的要求。第二,直接融资因证券购买方对证券发行者的资信状况难以作全面的了解,因而具有一定的风险。间接融资由于购入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证券,信用可靠,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贷款和投资前又可凭借所掌握的各类资料和信息,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决定是否贷款和投资,这样就能规避、防范和降低融资风险。第三,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誉高于企业、单位,因而间接证券的流动性强于直接证券。
72.
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答:第一,融通资金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第二,积累资金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第三,降低风险也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功能;第四,宏观调控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四大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但是,融通资金始终是金融市场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其余的都是在融通资金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功能。
73.
简述证券交易主要的四种方式。答:第一,现货交易是指证券买卖成交后,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办理交割手续的交易方式;第二,期货交易也称定期清算交易。它是在证券买卖成交以后按契约中规定的价格、数量在远期交割的交易方式。第三,信用交易,亦称“垫头交易”,这是客户凭借自己的信誉,通过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取得经纪人的信用;第四,期权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不以有价证券为标的物,而以证券的买入或卖出权利为对象签订契约,买方在支付了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和佣金后,可在规定时间内按约定价格享有买卖或终止买卖某种证券的权利的一种交易方式。由于期权交易对买方来说具有买卖或终止买卖的选择权,因此,它也被称为“选择权交易”。
74.
简述外汇交易主要的四种方式。答:第一,即期外汇交易,又称现汇交易,是外汇市场上最常见的交易方式;第二,远期外汇交易,又称期汇交易;第三,套汇交易;第四,套利交易。
75.
什么是通货膨胀?理解这一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在货币供给过多,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就会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就是通货膨胀。注意问题:第一,通货膨胀是在纸质货币流通下所特有的经济现象。第二,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紧密相关,但不等同。第三,通货膨胀是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过程;第四,通货膨胀
的不同时期,对物价影响的程度不一样。
76.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有哪些?请简单说明。答:有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菲利普斯曲线论、结构失调论以及国际传导论五种。需求拉上论具体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社会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成本推动论是将通货膨胀的根源归结于成本的提高,是指在对社会商品和劳务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菲利普斯曲线是着力通过描述物价与失业之间的关系,来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结构失调论是指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由于总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国际传导论是经多种途径由国外传导而至的通货膨胀理论。

77.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请简单说明。答:
第一,投资膨胀是指因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失控,引起社会总需求扩张的货币供给量的过度增长。第二,消费膨胀是指因消费基金的增长,引起社会总需求扩张的货币供给量的过度增长;第三,成本推动是指因工资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引起社会总需求扩张的货币供给量的过度增长。第四,结构失调

是指社会供需结构的错位和产业部门结构的不协调,也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根源。
78.
简述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效应。答:第一,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影响主要现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上,因为它改变了社会成员原有收入和财富的占有比例。首先,通货膨胀是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社会成员谁也不能幸免,其次通膨胀影响社会成员财富占有比例,;第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1)通货膨胀影响生产;(2)通货膨胀影响流通;(3)通货膨胀影响消费;(4)通货膨胀影响分配。
79.
简述治理通货膨胀的一般措施。答:第一,紧缩政策,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和银行信贷达到收缩货币供给量以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和方法;第二,供给政策,指通过发展生产,增加社会总供给,以弥补供需缺口,从而解决通货膨胀的措施和方法;第三,控制物价和工资,是由政府采取限制物价和工资上升的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的过猛势头。第四,币制改革。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是实行币制改革。此外,针对国际传导型通货膨胀,治理的相应措施有加强各国货币当局的合作,共同降低货币增长率以及改革国际货币信用制度等。
80.
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有哪些?答:第一,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保证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力相适应,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目的是克服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因为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扩大,一是需要相应增加流动资金二是需要财政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易引发投资膨胀,三是需要增加商品物资供应,直接会导致消费膨胀;第二,制定合理的收入政策,克服消费基金膨胀,;第三,促进生产结构的合理化,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发展生产的前提有两个:一个资金供给充裕;二是生产结构协调。第四,保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社会总需求膨胀,很大程度上是由财政支出过多而引起,因此,要想根治通货膨胀,就必须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如果难免出现赤字,也要尽可能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这样,才能避免财政性货币发行;第五,强化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的职能,中央银行治理货膨胀负有直接责任,要确保中央银具有独立制定的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力,以利于通货膨胀的治理。
81.
外汇有哪些作用?答:外汇作为国际结算的计价和支付手段,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对促进国际贸易,以及货币、金融关系的协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简括如下:第一,便利国际结算的开展。第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调节国际资金余缺。
82.
简述影响汇率波动的基本因素。答:第一,国际收支,是指收支是由一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而引起的外汇收支的结果,也是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第二,通货膨胀,;第三,利率,利率是决定和影响汇率变化最直接的因素;第四,经济增长率的高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快慢,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和外汇市场的交易。
83.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措施有哪些?答:第一,利用经济杠杆,当一国的国际收支长期处于顺差时,可通过调整汇率,使本国货币升值来抑制出口,增加进口,还可降低利率,促使资本外流,或调高商品物价,降低出口竞争力,减少出口,或利用国民收入的上升,刺激国内消费,增加进口。第二,直接管制;第三,采取国际经济合作。
84.
简述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及其特点。答: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货币经营业的总和,它由经营国际货币业务的金融机构所组成。国际金融市场经营的内容,主要是国际性的资金借贷、结算,以及证券、外汇和黄金的交易等。其特点:第一,它不受任何一国法规的管制;第二,市场的范围广,包括西方国这有所有的国际离岸金融业务中民主,非居民投资者和借款人可以任意选择投资和借款地点;第三,市场上的借贷活动,主要是在外国贷款人或投资人与外国借款人之间进行的;第四,市场上借贷的货币,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为全。

85.
分析我国银行走向世界,目前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答:第一,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实施问题;中央银行调控宏观金融,贯彻货币政策的方法和途径,莫过于前述的“三大法宝”和行政管理措施。我国中央银行应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审时度势地制定出符合国际以例的各种金融法规,以便能保证银行国际化进程的正常有序,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顺利实现。第二,金融机构的设立与业务分工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经济实体,追求最大的经营效益始终是设立金融机构和进行业务分工的首选原则。我国银行无论是走出去,还是留在国内从事金融业务都要符合效益最大原则,切随潮流盲目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以至于降低银行效益。第三,银行业务的风险防范问题。银行业的国际化,使银行业务处于高度风险之中,这种分险即来自国家政局方面,又有来自世界经济的循环和周转;即有市场汇率、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又有债务信誉方面的风险。因此,切实做好经营风险的预测、防范工作,是我国银行国际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一旦银行出险、受损的不仅是一家银行,而是整个国家,甚至波及全球。
七、计算题
1、某电风扇厂当期销售电风扇10000台,每台销售额150元,当期购进各种原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已纳增值税110000元。计算该电风扇厂应纳多少增值税?
解:应纳增值税=10000×150×17%-110000=255000-110000=145000(元)
答:该电风扇厂应纳145000元增值税。
2、**市黄某本月收入情况如下:工资1500元,劳务报酬收入5000元,股息500元,计算黄某本月应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解:工资部分:没有超过2000元,不交
劳务报酬:(5000-5000×20%)×20%=4000×20%=800
股息:500×20%=100
应纳个人所得税=800+100=9元
答:黄某本月应纳935元个人所得税。
3、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原始存款为200万元,试计算存款乘数、派生存款扩张倍数、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大总额、派生存款总量。
存款乘数=1/r=
1/20%=5
派生存款扩张倍数=(1/r)-1=5-1=4
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大总额=200×5=1000(万元)
派生存款总量=1000-200=800(万元)
4、一张票据面额为2000元,60天后到期,年贴现率为10%,问:银行向持票人的付现额为多少?
解:贴付现额=2000×(1-10%×60/360)=1966.67(元)
答:银行向持票人付现额为1966.67元。
5、每年的利息为5元,债券的面值为100元,买入价95元,卖出价97元。问:持有期收益率为多少?
解:持有期收益率=((97-95)+5)/95×100%=7.4%
答:持有期收益率为7.4%。
?
?本文来自论文格式http://www.csmayi.cn//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 本文关键词:期末,要点,复习,财政,金融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4843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模板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怎么写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如何写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格式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范例参考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开头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开头语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范文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范例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格式大全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_期末,要点,复习,财政,金融《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大全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格式模板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免费模板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免费格式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格式如何写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开头如何写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免费范文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免费范例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免费参考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模板下载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免费下载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模板怎么写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格式怎么写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开头怎么写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开头语怎么写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模板如何写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迎考要点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