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
时间:2019-02-26 11:05:44 来源:76范文网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 本文简介:

“第二课堂”计划·思想引领模块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第一篇姓名***学号32015060018年级大三班级2015级广告卓越班书名《曾国藩家书》作者曾国藩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读书笔记(字数控制在2000至2500字,文字格式要求为仿宋五号字,一倍行间距)读家书,立家风-----读《曾国藩家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 本文内容:

“第二课堂”计划·思想引领模块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第一篇
姓名
***
学号
32015060018
年级
大三
班级
2015级广告卓越班
书名
《曾国藩家书》
作者
曾国藩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读书笔记(字数控制在2000至2500字,文字格式要求为仿宋五号字,一倍行间距)
读家书,立家风-----读《曾国藩家书》一书有感
  2014年春节前夕,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些回答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比如有个小朋友讲他们家的家风是每个星期都要挨揍,我不明白家风是什么,但我明白家风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己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受其影响很深。
  修身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反观此刻的学术界,浮躁之气盛行,学术造假时有发生,师生皆不能专注于学问,直接影响到学术创新。学风的败坏,必然会导致世风的的败坏,世风的败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风,这就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正学风才能促世风。  
做人当自强,而不是与人争强。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这倒让我想起由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里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不与人争,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一种豁达,一种隐忍,一种自我保护。“勿各逞己见”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一种“谦谨”与宽容。
 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透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规划和没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潜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治家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生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从他们婚姻与、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和坟茔改葬,无不一一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福祸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家运”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件,一是兄弟和睦,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
  曾国藩在书信中几次提到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简简单单的八字家训,又有几家能够做到?
  待人
  帮忙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自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2014年一个最为走红的字眼“土豪”进入了BBC节目,也进入了牛津字典,越来越多的人在争做“土豪”,国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难怪美国的兰德公司评价国人说“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而这种自私、冷漠和无情毋容置疑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青少年价值观念构成的关键时期,把握交友原则至关重要,交友不慎就会贻误自己的前程。
  养生
  曾国藩一生体弱,但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他的养生方法,至今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他的养生九诀包括:眠食有恒、戒恼怒、每一天睡前热水洗脚、节欲、两饭后千步走、不轻易服药、静坐有常时、骑射练筋骨、种花养鱼怡性情。
  曾国藩在给四弟的心中写到:“莫买田产,莫管公事,二语而已。盛世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他劝九弟勿恼勿怒,生病当以自养自医为主,不宜过多服药。
  虽然此刻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但这些养生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我们借鉴。
  法国作家罗兰说“生命不是一个能够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留物质财富于子女不如留精神家产,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但是三代”。《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三):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最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个性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资料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透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规划和没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潜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治家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生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从他们婚姻与、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和坟茔改葬,无不一一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福祸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家运”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件,一是兄弟和睦,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
曾国藩在书信中几次提到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简简单单的八字家训,又有几家能够做到?
法国作家罗兰说“生命不是一个能够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留物质财富于子女不如留精神家产,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但是三代”。《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第二篇
姓名
***
学号
32015060018
年级
大三
班级
2015级广告卓越班
书名
《蒙田随笔》
作者
蒙田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读书笔记(字数控制在2000至2500字,文字格式要求为仿宋五号字,一倍行间距)
谬斯的智慧
蒙田,文艺复兴后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以及人文主义作家,随笔的巨匠,他的称誉实在太多,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及。蒙田三十八岁辞官归隐,在自家的城堡中以读书、写作为乐。大约在十年后的1580年,他的《随笔集》第一卷和第二卷出版,不久他便外出旅行,周游列国,历时十七个月零八天。在1581年起两度出任波尔多市市长,其间两次调停两位法国国王之间的分歧。在1580年至1588年间,他完成了《随笔集》的第三卷。当我读完可以称为百科全书的《蒙田随笔全集》,我对蒙田的归隐,蒙田的思想以及文笔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什么让蒙田可以写出这么一部不朽的作品,在这里,只能用自由的心灵来回答这个问题。
蒙田的祖辈被称为“穿袍贵族”,他的父亲因出征意大利而成为真正的贵族,并热爱上意大利文化。“穿袍贵族”的可贵之处是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财富、地位和战功,而是更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超乎常人的智慧和高尚的人格修养。蒙田的父亲从小就培养他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在家中请来德语老师,使得蒙田的母语是拉丁语而非法语。蒙田也深受希腊罗马哲贤们的影响,在他的随笔集中,时常引用哲贤们的拉丁语录(引自拉丁文古典作品的有1264条,引自各种格言的有800条),普鲁塔克、塞涅卡、西塞罗、卢克莱修、贺拉斯、拉尔修的第欧根尼、维尼尔、恺撒、希罗多德、塔西佗、奥维德的等人的语句,不时出现在蒙田的《随笔集》中,超过了对其他作家作品的引用。
蒙田所处的时代由于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导致发生宗教迫害,法国胡格诺战争也爆发了,宗教的狂热和战争的残酷都使蒙田产生了深深的思索。在经历了世间的繁华与美好之后突然倒退到蛮野之地,在经历了期待、希冀、欢欣后突然来到一个无法想像的疯狂世界,蒙田所能做的就是为获得自我而作斗争,在无论什么样的光景里保住自我,捍卫自由。蒙田说,人生最高的艺术仍是保持住自我。
无独有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完成了《蒙田》传记。茨威格在写作这本书时所面对的战争、暴力以及专横的意识形态,仿佛就是蒙田一生的写照。而茨威格将蒙田的自由、公正、明智当作自己的精神楷模,视为至高。茨威格在《蒙田》开始的章节里写道:“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那样一些人——他们在一个如同我们今天这样非人性的时代增强我们心中的人性。他们提醒我们: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东西和不会失去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最内在的自我’;他们提醒我们:不要为一切来自外部的、时代的、国家的、政治的强迫行为和义务牺牲自己。因为只有面对一切事和一切人始终保持自己内心自由的人,才会保持住并扩大人世间的自由。”而蒙田正是一位这样的人,在方方面面追寻自由,在生活的各处持守自由,并将他的感受付诸文字。
除了家庭环境以及所处的历史时代,我们不能忽视蒙田之所以成为蒙田,与他个人的天赋,所具有的素质以及不断追求的天性有着必然的关系。蒙田常常抱怨自己的记性差,但他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却非同一般。他能以敏锐的眼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引发深刻的思考。
毫不夸张地说,蒙田是一位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博览群书的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据说在蒙田书房屋顶的木梁上布满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格言,使得蒙田抬头就能看到先贤们的话语,无时不刻不沉浸在他精神的世界里。那是一个充满着哲思、自由、智慧的世界,是他所心仪的和平、宽容、理性、友善的世界。
而写在木梁上的五十四句格言中只有最后一句是用法语写的:“我知道什么呢?”这句话出自《随笔集》第二卷第十二篇《雷蒙·塞邦赞》。此篇随笔占了第二卷三分之一的篇幅,对禁欲主义和教条主义进行挟击,全文的重点是蒙田的怀疑主义。《蒙田》的译者舒昌善博士对蒙田的怀疑主义在书后的附文中有所阐述:“蒙田在《雷蒙·塞邦赞》中纵览古今,发现理性因人因地而异;道德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没有一定标准;科学则充满无知、错误和矛盾;最后归结为怀疑一切,得出一句名言:‘我知道什么呢?’”。蒙田深受怀疑主义的影响,而他的怀疑主义又自成一体。蒙田强调人类的见解与认识的不可靠性,把他所处的时代看成是一个虚伪暴力、腐朽堕落的时代,否定当时的迷信、杀戮、迫害。“蒙田认为,人们应该不断考察事实,重新审查一切。但蒙田的怀疑主义思想并不排除有真理存在的信念,他对真理是期望的,他只是不相信一般化和抽象化的观念。蒙田认为,既然绝对真理无法认识,那么只能探索部分的、寻常的真理,而其比较可靠的途径,则是首先探索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的基本现象,因为世上最熟悉自己的莫过于本人。……蒙田坚持说:‘我本人就是我的作品的内容。’”这篇随笔完全可以体会到蒙田自由的心灵,自由的文体,信笔游走,令人赞叹。
蒙田习惯在书中做笔记,把某些有感觉的内容画线标出,把想法记录在书的边上或是最后一张纸上,在书后登记上读此书的日期,记录下此书当时给他留下的印象。书中有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要蒙田回答,为了检验自己的思想,他试着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蒙田说,“我的使命和我的艺术是:创造我自己的生活。”他的确创造了他独一无二的生活,那就是不断地追求心灵的自由。
蒙田一生所追求与渴求的是自由,但他忽略了一点,只有大有能力的神才能给到人类真正的自由。以人的能力去追求自由,无非让自己在束缚中不停出入。蒙田是一位天主教徒,但在他的文字里却难以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这与他经历了残酷的宗教战争不无关系。蒙田认为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他敬重的是维系大自然秩序的力量。他完全否认了神创造万物的事实,而以自然来代替他的信仰。蒙田从未正面与宗教有过冲突,在虔诚的教徒眼中他是一位无神论者,但他依然会认识到自己的信仰:“我绝不是一个作家。我所做的事只是写出我自己的生活。这是我唯一的使命和神的召唤。”
有人统计在蒙田三卷《随笔录》中,苏格拉底这个名字总共出一百一十多次,蒙田对苏格拉底的赞美溢于言表:“所有优秀品质皆十全十美的典范。”而苏格拉底坚持自我,不为外部世界所左右,宁死不屈,这都是蒙田所钦佩的品格。蒙田不创立学说,不设立教条,从不轻意断言,也不轻率否定。如果按照苏格拉底的意思,他就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他什么也没留下——没有留下教条、没有留下学说、没有留下法则、没有留下体系。留下的无非是一个人物。一个在内心向方方面面寻找自我的人。”
终其一生,蒙田渴求的是自由,因而他从不标谤自己是作家、哲学家、文学家。蒙田所要寻找的不光是一个“我”、一个“我自己”,蒙田同时也在寻找人性。
让我们重温蒙田在三十八岁时隐退时,让人在自己的书房墙上用拉丁文写下的文字:“公元1571年,三月朔日前夕,时值三十八岁生日,米歇尔·德·蒙田长久以来已厌倦朝廷之苦差使与公职之重负,决定趁尚有精力之际,隐退至缪斯之怀抱,在平静与安稳之中度过所剩无几之余年。生命之大部业已流逝。期盼命运之神允其保住这一处曾献予自由、安宁、悠闲之栖身地——祖先留下之静谧隐庐。”?这位平静淡泊、充满智慧的归隐者,为人类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而又瑰丽的财富,他对自由的追寻也使得人们去思索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第三篇
姓名
***
学号
32015060018
年级
大三
班级
2015级广告卓越班
书名
《文艺心理学》
作者
朱光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读书笔记(字数控制在2000至2500字,文字格式要求为仿宋五号字,一倍行间距)
作者其人
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着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此外
,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着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到了晚年,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
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文艺心理学》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着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你我都无福坐在这位大师的课堂里,然而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见严肃的介绍定义,严谨的爬梳脉络,还有通俗如口语的文字解说,和“还好哲学家为数不多”的小玩笑。
这本书,本来就是朱光潜的课堂讲义——
真正的好老师、真正的好教材。
我要庆幸我的大学课堂中,也遇上过不少好老师。
他们既不会满腹经纶,却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会上课吹牛下课拉瓜,貌似很有亲和力,却什么也没教。
书里传达出的,是一种让人亲切到想流泪的气氛——
真正的大学课堂。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第四篇
姓名
***
学号
32015060018
年级
大三
班级
2015级广告卓越班
书名
《甘地自传》
作者
甘地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读书笔记(字数控制在2000至2500字,文字格式要求为仿宋五号字,一倍行间距)
怀着一颗大爱的心,奔走在为社会最底层人民谋求权利和利益的路上,为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和人类的美好愿景,尽管路上荆棘遍布,他在路上依旧从未停下脚步,他的行动不仅影响了印度,也影响了这个世界,面对这样一个人,我不能说不佩服,印度的圣雄,一代伟人,值得学习!
甘地出生于1869年印度的某个城市,他的家里是富贵人家,祖父曾是总理,父亲也是文化人,总之他们的甘地家族在印度是一个大家族。小时候的甘地并不突出,反而显得有点怯懦,学习成绩也不好,他也不喜欢在公众前演讲,子啊甘地13岁的时候家里就为他取了一个妻子,因为当时在印度盛行童婚,他的妻子可以说是一个文盲,目不识丁。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夭折了。甘地的家族是一个严格信奉印度教的家族,他们不杀生,吃素食,并且追去精神上的超脱,这也是为什么甘地用自己的精神上的毅力影响了整个世界。最后的甘地逝世于1948年,被一个暴力分子暗杀。这是他形态上的结束,但是他的精神却始终影响着世界的人民,包括后来的马丁
路德
金,以及曼德拉,他用非暴力的手段实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立,精神上学习的榜样。
我主要对他的精神非常佩服,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人要像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就要实实在在的做好自己,身体力行,并且要有大爱,能够胸怀天下,你的心里能够装下多少人模拟就能够感召多少人,影响多少人,甘地逝在为整个印度甚至整个世界的和平在做贡献,所以他感动了我们,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若要与众人不同,就要敢于突破成规,敢于打破规则,走出去看看世界,扩大自己的格局!少年甘地冒着被族人除名的威胁毅然到英国留学,最终获取了法律学学士学位,其实这里还是要感谢他的家人的支持,他的母亲没有反对宁愿和儿子福利也支持儿子的成长,他的哥哥在他留学期间一直为他提供一切经济上的支持。家人的支持是最大的动力。学成归国之后他并没有在事务所方面有太多的经营,因为他还没有名气,没有经验,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勇气去接一些案子,内心害怕与人辩论,害怕在公众前演讲,一次机遇有人请他去南非处理一个案子,他接受了,从此他踏上了南非之路,在南非见到黑人的处境,感受到印度侨民在当地所受到的待遇,通过不断结实一些朋友,他的思路与格局在慢慢的打开,他和朋友们一起致力于为侨民们争取合法的权益,为那些下层的百姓谋求平等的权利。做出了一系列的行动和努力,也正是在这一段的经历中,甘地个人的脱坡很大,他从在人前演讲会紧张到后来课自如的在人前演讲,并且通过他的演讲激励和感染了很多人,我印象最深刻是是他在南非建立的凤凰村,那是一个好地方,住在那里的人是一些并不富裕的人,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依靠自己的努力生活,这个村子里的生活的平静而和谐的,不知道如今在去哪个地方会不会有当初甘地在的时候的气息。其实看到这个的第一眼就令我想到了我们未来会实现的活力社区,这是生命地方,这是只属于我们活力人的天堂,有你们在的地方幸福指数瞬间提升。就在昨天就感受到了,因为在那里有好多活力之家,早晨早起一起锻炼,之后大家走向
各自的岗位,晚上下班回到家里,有家人等着,家人就是同伴,大家的门都是敞开的,大家在一起学习,因为我们有好多的学习小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大家一起交流,彼此供应,就是在爱的环境与范围里,一起讨论假的建造,一起分享幸福的点滴,其实根本就不用分享,因为幸福就是生活中有你们的参与。或许跑题了,但是我们真的有一群人正在建造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是一定可以实现的。再讲到甘地,凤凰村就是这样一个平静的生活,我觉得现在的浮躁的社会需要静下来好好享受这样的日子,享受这一种简单纯粹的美好!
一个人的伟大在于他所做的一切事情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私利,而是为着更多的人的幸福,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是愿意奉献的是能够去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誉或者其他所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良知一定是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最美好的灵!我所知道的甘地,为了信仰吃素食。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愿望他禁欲,他完全的禁欲是在1906年,那时的他是38岁,正值壮年,但是他的这种决心与意志令人佩服。后来他的绝食,他的绝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谋求大家的幸福,每一次都是这样,他的最后一次绝食是为了通过一些对老百姓有好处的条例,最后他的行动在他的坚持下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真的很震撼,他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全国人,他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可以让千万人牵挂。这是为什么?因为他心里装着的是天下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这种平和的方式来解决一些事情而不是武力,他成功了!他从来没有什么权利,但是他却影响了整个国家,他通过非暴力运动的方式把英国人赶出了印度,实现了印度的自治,同时因为印巴分治也使他感到一些惋惜。他可以为了考察印度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他乘坐三等车到印度各个地方考察,他体验到了三等车上的环境糟糕,但是完全没有影响他继续坐三等车的决心,他就是这样用自己一次一次的,一点一滴努力,一次次的实践感动了无数人,感召了无数人,一个人如果不一件好事做一天不值得奇怪,如果可以做一辈子呢!他的影响力在无形之间就扩大了。对于甘地而言,他没有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他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完成,还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还没有实现更多人的幸福,他在最后的时候或许有遗憾,或许有不舍,但是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在继续他的道路,在继续为着大家的幸福而活,而努力,世界是有希望的,世界是美好的,看后来的马丁路德金,还有曼德拉,曼德拉绝对是伟人,他对世界的贡献是无法衡量的,像这些伟大的学习,看他们的心路历程,看他们的起伏人生,从他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努力的方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生活,实现你所想要的生活,但是不要对他人造成危害就是最好的结果,如果可以为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那便是更好的了!
甘地的人生是平凡有不简单的人生,风里来雨里去,人潮人海中,找到那一个自己想要的,找到自己的心声,发现自己的天赋才能,并且能够看到社会的需求,最终达到学习,生活,成长留下遗产保持平衡的状态,相信这就是最好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自己!像“圣雄”学习,过自律的生活,为更多的人服务奉献,为更多的人的成长付出。
人之所以伟大,大概是由于他们所做之事不在是为个人而是为天下人,一切根源应该就是内心,他的内心不再是自己,不再只装着自己小家而是心怀天下人。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第五篇
姓名
***
学号
32015060018
年级
大三
班级
2015级广告卓越班
书名
《富兰克林自传》
作者
本杰明·富兰克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读书笔记(字数控制在2000至2500字,文字格式要求为仿宋五号字,一倍行间距)
《富兰克林自传》是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17-1790.4.17)本人对自己前半生(1706-1757)的一些回顾。书的重点固然是富兰克林总结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该书也为我们了解十八世纪中前期美国的社会面貌提供了1个绝佳的切入点。
书中表现的美国社会,大致有以下4个特点:
一,浓厚的商业氛围,或者说是资本主义氛围。作为资本主义先驱英国的殖民地,美国早在十八世纪初期就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商业制度。与人合伙开一间小小的印刷铺,必须确定各人的股权和产权。开店的资金,既可以来自向他人的借款,也可以来自抵押物业向银行的贷款。如果债务超出了资产,就有被宣告破产的危险,不仅店铺会被关闭,资产被变卖以抵债,还可能背上牢狱之灾。与视商人为寇仇,全力打压商人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政府与商人互相依赖。政府的请愿书、选举票、法律书籍,甚至发行的纸币,都要委托印刷商印刷;而商人一旦在政府任职,又会利用职务之便拓展自己的生意。富兰克林在当上宾夕法尼亚州议会秘书后,“有很多机会与议员们维持联系”,这种关系替他“招揽了印刷选举票、法律、纸币和其他零星的公家生意”;在当上费城邮务代办后,富兰克林借便利的信件来往增加了自己办的报纸的发行数,招徕了更多的广告,大大地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这种商业氛围下催生的重视实利的倾向以及功利主义伦理观。富兰克林8岁时被爸爸送到语法学校念书;一年后,由于家庭人口多,负担不起大学求学的费用,同时看到“许多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日后穷困潦倒”,他爸爸又将他送到书算学校,10岁时干脆将儿子接回家帮助营业。12岁时,富兰克林显露出写作天赋,写了两首应时故事诗,其中一首还热销镇内外;爸爸却嘲笑富兰克林的诗歌,因为他认为“诗人一般是穷光蛋”。富兰克林有1个朋友雷夫,喜欢研究诗,深信自己会因此成名发财;但他的朋友奥斯朋却劝他经商,靠着勤勉和规矩积累资金。富兰克林也赞成写诗只是为了改进散文写作的语言风格,而散文是他“发迹的1种主要手段”。富兰克林认为,不能够因为《圣经》提倡或禁止某些行为,就说这些行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而要看这些行为是否对我们有利。基于这一原则,他认为“没有一样东西能像道德一样使人发财致富”。
二,极其有效的民众自治机制,以及民众对公共事务表现出的极大热情。书中,费城的许多公共事业都是由民众自己组织的:修建大学、医院、孤儿院、教堂的资金全部来自民众的捐赠;而在组建志愿消防队和抵抗法国人与西班牙人的义勇军的过程中,民众更是出钱又出力。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行为既不是出于盲目的一时冲动,也不是政府或权威威逼利诱的结果。通常情况下,都是先由富兰克林或其他人写文章指出发展某种特定的公共事业的必要性,以及用何种方式发展,人民在经过充分考虑和讨论后再作选择。募捐活动结束后,捐款人还会选出理事会管理捐赠的资金,监管工程进度,以及管理完工后建筑的使用。这些举措都有力地保障了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宗教信仰自由。许多人之所以背井离乡,不远千里地来到美国,就是为了躲避严酷的宗教迫害——富兰克林的爸爸就是其中的一员。因此,宗教信仰自由自然成了他们的共识。在书里面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宗教:富兰克林从小在长老会的教导下长大,后来改信自然神教;在他接触的人当中,有法国先知派教徒(French
Prophets),有教友会教友(Quakers),还有弟兄派教友,以及来自德国浸礼会和爱尔兰的教士。他的老东家凯谋,1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印刷商,甚至想自创1个新的教[)派。不同的教派之间即使发生争执,也仅限于嘴仗和笔战。最能体现宗教信仰自由的要数下面这件事:1739年,爱尔兰的巡回传教士胡飞特牧师来到主要信仰教友会的费城讲道,受到当地牧师的排挤,只能在露天说教。尽管如此,仍然有来自不同教派的人前去听讲,并提出了建造新教堂的计划,很短时间内就募集了足够资金并兴建完工。完工后,管理教堂的董事会明文规定,任何宗教的教士要对费城人说教时都可以使用该该教堂,因为教堂的修建不是为了某一教派的方便,而是为了方便全体人民。
四,当时美国各州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1个复本。权力分别掌握在总督和州议会手上,两者互相制约;在宾州,前者由业主任命,后者通过选举产生。所谓业主,就是指英国国内一些根据英王特许状享有该州土地的一些大贵族。作为人民代表,议员们认为业主和人民都要交税;但业主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命令他们的代理人——总督阻挠议员们提出的征税法案。两者一直在此问题上争执不下。在富兰克林担任宾州议员期间,前后历经三任总督,最终才在1757年以议会的获胜而告终。
既然书的主角是富兰克林,那么当然不能不提到他。书中,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提炼出许多处事为人之道。他在年少时十分爱好争辩,以驳倒对方为荣;但他逐渐认识到这样做既不能交流思想,又不能增进感情,因此要用谦逊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即使双方的讨论能够深入,又容易说服别人。他是多项公益事业的发起人,但在推广自己的计划时,他总是称受某人的委托;如果不这样做,有人就会妒忌他所获得的名誉而反对计划的实施。在他参选州议会秘书时,他遭到了1个有势力的议员的反对;他没有卑躬屈膝地巴结那个议员,而是请那个议员帮了1个忙,后来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那个议员死为止。因此,“假如1个人帮了你一次忙,那么以后他会比受过你恩惠的人更乐意帮助你。”
除了具体的建议和忠告,富兰克林还提出了1个打造完美品德的计划。在他22岁之际,他想克服自己身上所有缺点。起初他认为,只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但他逐渐发现,“习惯会利用一时的疏忽,理智有时又不是癖好的对手”。因此必须戒除坏习惯,培养好习惯。他编制了1个美德培养表,将自己希望获得的美德都列在上面,每天对照表单检查自己的过失。他认为坏习惯就像花园里的野草,不能指望一下子都把它们拔光;因此在1个时期内应该着重培养某一项美德,当自己认为这项美德已经达到了,再去培养下一项。当所有的美德都已经训练过一次后,又从头开始,直到形成习惯为止。富兰克林承认,这个计划虽然未能帮助他达到完美境界,而且差得很远,但靠着这个计划他比做这种尝试前好得多快乐得多了。正如临摹字帖的人,或许他们永远不能达到像帖本一样卓越的书法水平,但在临摹的过程中他们的书法必然有很大提高。
《富兰克林自传》向我们表明,出身寒微、受教育程度低并不能成为1个人平庸不前的理由。只要有决心并坚持不懈,每个人最终都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里说: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使其成为可能的,是决心和行动。本文档由论文格式(http://www.csmayi.cn/)用户上传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 本文关键词:书目,读书笔记,拓展,课外阅读,知识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6305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模板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怎么写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如何写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格式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范例参考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开头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开头语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范文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范例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格式大全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_书目,读书笔记,拓展,课外阅读,知识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大全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格式模板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免费模板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免费格式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格式如何写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开头如何写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免费范文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免费范例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免费参考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模板下载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免费下载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模板怎么写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格式怎么写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开头怎么写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开头语怎么写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模板如何写 知识拓展类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笔记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