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转隶心得体会
时间:2017-04-19 06:31:13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曹全碑学习

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

曹全碑

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自己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碑阳铭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 (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郃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碑文中所记平疏勒事,与《后汉书·疏勒传》颇有出入,因碑为当时所立,故其记事为史家所重视。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巾起义时,“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为汉隶代表作之一。

发现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旧城莘村掘得此碑,篆额佚失不存。出土时字划完好,一字不缺,清康熙十一年(1672)后,中有断裂,今

曹全碑

则缺灭之字更多,但汉碑中少有较此完好者。出土后移存郃阳县孔庙东门内,西向。1965年移置陕西省博物馆碑林第三室。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此部《曹全碑》系明拓“悉”字未损本。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割裱本,内框高25厘米,宽11.5厘米;外框高31.5厘米,宽16厘米,计21开。隶书,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首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金石萃编》载为八行,欧阳辅《集古求真》载为五行;四列《金石萃编》载为十八行,欧阳辅《集古求真》载为十七行;五列四行。

《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王敏、王毕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碑文主叙曹全为弟分忧,弃官还乡,又遇禁纲,于家隐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禄福长等身世,从侧面反映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声势浩荡。碑文铭辞三行,三字为句,空三行书年月一行,在碑阳正文末。碑阴刻立碑题名者的题名,有处士、县三老、乡三老、门下祭酒、门下议掾、督邮、将军令史等。

此部《曹全碑》系清朱彝尊、翁方刚等旧藏之明拓“悉”字未损本。朱彝尊,清朝学者,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博学多才,尤工于词,为清代大家。翁方刚,字正三,号覃溪,清朝学者,精于经学考据,又擅长金石之学,所著《两汉金石记》考证精审。外题签为梁启超题“朱竹垞旧藏本曹全

曹全碑

碑,今归饮冰室。己丑正月题”,内题签为翁方纲题“曹全碑曝书亭藏本”,并钤“覃豀鉴藏”朱文长方印。”朱彝尊、翁方纲、梁启超递藏,有梁启超、翁方纲题跋,赵怀玉札,李彦章观款。钤有“彝斋”、“启超”、“梁”、“竹垞”、“子孙后世家传之宝”、“翁方纲”、“汉筹之印”、“文渊阁校理翁方纲藏”、“苏斋金石文”、“容斋清玩”、“饮冰室藏”、“叶志诜审定记”、“东卿过眼”、“朱彝尊印”、“李彦章印”等印。此本为首行“秉乾之机”之“乾”字未穿,第九行“悉以薄官”之“悉”字未损。碑版字体匀整秀丽,分纵横行,体态扁平,行距疏朗,逸致翩翩,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骤,洵神品也”。人们誉它象“风流自赏的三河少年,文雅可爱的兰闺玉女”,是汉隶中用圆笔的典型作品。 《曹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在现有汉碑中,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拓法虽不为精善,但较之当时所拓,神理浑沦可爱。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中除记述曹全之生平、功绩,以及世系外,并记载了汉代以张角为首发动的农民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可作为订正历史之参考。此碑文多别字,故后人疑为摹刻者,然就其端直朴茂而言,非汉人所不能。

兹选照三开,既碑文首一开、“‘悉’字未损”一开以及碑文末一开。 碑文

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

曹全碑

叔振铎於曹国,因氏焉,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孙迁於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君童龀好学,甄极

瑟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於心,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易世载德,不陨其名,及其从攻,清拟夷齐,直慕史鱼,历郡右职,上计掾史,仍辟凉州,常为治中,别驾,纪纲万里,朱紫不谬,出典诸郡,弹枉纠邪,贪暴洗心,同僚服德,远近惮威,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时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不供职贡,君兴师征讨,有率脓之仁,分醪之惠,攻城野战,谋若涌泉,威牟诸贲,和德面缚归死,还师振旅,诸国礼遗,且二百万,悉以簿官,迁右夫风槐里令,遭同产弟忧弃官,续遇禁网,潜隐家巷七年,光和六年,复举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禄福长,訞贼张角,起兵幽冀,兖豫荆杨,同时并动,而县民郭家等,复造逆乱,燔烧城寺,万民骚扰,人褱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於时圣主谘诹,群僚咸曰:君哉,转拜郃阳令,收合馀烬,芟夷残,绝其本根,遂访故老商量,俊艾王敞、王毕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抚育鳏寡,以家钱籴米粟,赐癃盲,大女桃婓等,合七首药神明膏,亲至离亭,部吏王宰、程横等,赋与有疾者,咸蒙瘳悛,惠政之流,甚於置邮,百姓襁负,反者如云,辑治廧屋,市肆列陈,风雨时节,岁获丰年,农夫织妇,百工戴恩,县前以河平元年,遭白茅谷水灾害,退於戊亥闲,兴造城郭,是後旧姓及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闵缙绅之徒不济,开南寺门,承望华岳,乡明而治,庶使学者李儒、欒规、程寅等,各获人爵之报,廓广听事官舍,廷曹郎合,升降揖让朝觐之阶,费不出民,役不干时,门下掾王敞,录事掾王毕,主簿王历,户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颛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乃共刊石纪功,其辞曰:懿明後,德义章,贡王廷,徵鬼方,威布烈,安殊荒,还师旅,临槐里,感孔怀,赴丧纪,嗟逆贼,燔城市,特受命,理残圯,芟不臣,宁黔首,缮官寺,开南门,阙嵯峨,望华山,乡明治,惠沾渥,吏乐政,民给足,君高升,极鼎足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曹全碑

篇二: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学校: 南马小学

姓名:李文静

职称:中小学二级

完成日期: 2015 年 4 月 15日

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摘要: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神。本文通过我对中国画的学习和理解,从对用笔用墨以及写生感受等方面的认识体会,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用笔;用墨;写生感受;

目 录

一、概述 ······························································································································· 1

二、通过大师感受笔墨 ······································································································· 1

(一)笔法的体会 ··········································································································· 1

(二)墨法的体会 ··········································································································· 2

(三)气韵的体会 ··········································································································· 2

三、笔墨写生感受 ··············································································································· 2 注释 ······································································································································· 4 参考文献 ······························································································································· 5

一、概述

刚开始学习中国画我对它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被众多精彩的作品所吸引,感觉笔、墨、水结合会产生很美的意境,觉得非常的神奇。最初学习国画对笔墨的用法掌握不好,老师总会想出很多方式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先让大家在生宣纸上用笔随意转动,使用点线面相互叠加渗透,自由发挥,感受一下笔墨浓浓淡淡的变化,轻松地表现出几种不同的造型,把大家引入微妙的遐想当中。同学们都对这种无声的语言有很大的兴趣,用尽心思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感觉是很美妙的。教室悄然无声,只有用笔尽情挥洒的声音。

中国画笔墨技法千变万化,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意境,这种丰富的绘画艺术语言体现出了笔墨无尽的情趣。我们通过吸取前人的绘画经验,归纳出新的知识点,去学习、实践。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及动手能力。

二、通过大师感受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掌握好笔墨的运用是最关键的,怎样用笔用墨作为初学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要求我们从起步就要正确学习笔墨的运用,不能落入俗套。因此,刚学画画,我们主要以临摹效仿古人佳作为主,学习古人的用笔用墨。我很喜欢吴昌硕 、郑板桥的笔墨,他们是中国画坛的巨匠,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对他们的画法也进行了一些学习,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笔法的体会

吴昌硕作画来自于石鼓文,他曾说过“且凭篆籀笔,落墨颇草草。”[1]他的画风带有很明显的石鼓气息,他是用石鼓文的笔势来作画的,这首先让我感到学好书法对自己作画是大有帮助的,元人赵孟頫所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应知书画本来同”,[2]所谓书画同源此时才有真正的体会。吴昌硕的艺术,是从篆刻开始,由于长期的磨练,他的腕力功夫得到了锻炼,这种功力在他的用笔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笔力是靠腕力表达出来的,手腕功夫不好很难表现出有分量的线条,这在作画过程中是有感受的,长时间不练笔,就觉的画出的线会颤抖,没有分量感,吴昌硕的用笔有“钝刀硬入”之语,就像他的篆刻,腕部力量很大,几乎要把笔用秃,这种笔法有种开张拓展的笔意。吴昌硕擅长画花卉蔬果,都是他家乡常见的画材,表达着他对家乡的深爱之情, 而他画的画充满了很浓的金石气味,似乎也像是一幅篆刻作品,很有大气感,即使是画一幅小的作品也气势不凡。所以,我感觉情感和运笔是相互联系的,用笔的力度表现出情感的变化,如果对事物没有足够的情感,只是靠刻板的描摹和无意的挥洒是表现不出事物的实质的,所以必须在平时

多练习,多用心体会,才能在行笔上运出具有强大力感的线。

(二)墨法的体会

墨和线相比而言,线条主要是勾画轮廓,来表现物象的形体,墨不仅可以造形,更能表现出物象的质感、起伏等。笔墨不仅能达到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是用墨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气氛,表现人的心理感受。例如郑板桥画的《墨竹图》,[3]是他的一幅构思巧妙的作品,画面主要描绘竹竿和竹节,而竹叶只画了几片,墨色的描绘浓浓淡淡,干湿兼并,恰到好处。笔墨变化丰富生动,竹子画的虽然细但丝毫感觉不出微弱,而是坚韧挺拔,富有弹性,很有力度。画中将竹叶画的很肥,青翠感十足,使人能充分感受到竹的劲节,画面神完气足,神采俱佳,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纸、水的功能和作用,使整个画面富有情致,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的气势。郑板桥之所以有这种创作体会,既来自于他数十年创作实践心得,也与他对传统名家仔细揣摩学习有关。这和画家高尚的修养,人品和见地息息相关。郑板桥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4]从中可以看出他坚韧倔强的品性。可见墨法的运用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和作者的修养是密切联系的。

(三)气韵的体会

古人作画很注重画面气韵的表现,老师也曾说过我们画画是要画出空气,让人看了画感觉空气在流动,给人以舒服的感觉,但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让别人在画中感受到这种气的存在是一幅画成功与否的关键。吴昌硕作画之前,心中已经有这种“气”存在了,等到画的时候,则能一气呵成。他用气推动笔,落笔大胆肯定,能够掌握全局,做到胸有成竹。等画即将完成时,他便开始调整,大胆落笔,小心收拾。他对整幅画布局的安排很到位,尤其是对气的把握,通过诗书画印的安排使整幅画活起来,气韵十足。例如他晚年做的一幅作品《葫芦图轴》,在写意花鸟课上我也临摹过,这幅画泼墨大叶草隶悬藤,满幅金黄色大葫芦次第而生,有些地方密不透风,有些地方却很疏松,信笔自如,气势旺盛。画的左下边有一行题款,左下角有一印,右上角再盖一个小印,这个印虽然小但相当重要,关乎整个气局。右上和左下相互辉映,左上角和右下角则空白,对角气贯全幅,全局皆活。吴昌硕这种独特的构思,诗书画印的巧妙安排将中国画的气息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我们在作画中应该学习的地方,在作画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态度,然后要对所作之画有全局的意识,把握好整幅画的构图,诗书画印的安排都要事先想好,需要别具匠心地去想去琢磨,不能草草了事。

三、笔墨写生感受

通过学习大师的画让我深有感触,首先他们对中国画的热情是无可比的,我从大

篇三:近代史总结--丫头

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皇帝、贵族、官僚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占有及少部分土地;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治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4、在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君法等级制度;

5、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及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1、在经济上,人口增加、各级官吏和地主兼并土地,使农民土地越来越少,至没有。出现大量流民;

2、在政治上,贪污成风,巧取豪夺,营私舞弊;

3、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

4、军事上,军备疲驰,军力衰败;

5、对外关系上,闭封锁国

三、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五次鸦片战争

1、1840年、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

2、1856年、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割九龙半岛南侧,昂船州‘归英属香港界内’

3、1884年、法国、中法战争;‘中法新约’

4、1894年、日本、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南京大屠杀

5、199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火烧圆明园、颐和园、赔款4.5亿两白银。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政权;2、操纵中国外交;3、享有领事裁判权;4、把持中国海关;5、扶植、买办代理人;6、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三)经济掠夺

1、对华资本输出;2、对华倾销输入;3、控制中国通商口岸;4、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5、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宗教渗透和侵略;2、大斯宣扬‘种族优劣论’;3、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四、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战争以失败告终,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拥有特权。中国逐渐沦陷为政权形式上存在,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2、战争结束后,西方产品对中国的倾销。使中国原来固有的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体制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别一方面,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主义社会。

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

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逐渐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政权,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相勾结,成为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还很根深地固,仍起主导作用。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起到了阻碍作用。

4、外国列强之间的矛盾,导致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其不平衡;

5、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其发展很慢很弱。没有起到主导地位。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六、中国近代新生的两个阶级

1、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妥协性,决定了其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导地位)

2、工人阶级(由外国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的工人构成);其特点(受压迫最重,其革命性最强;集中,有利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大部分由农展及小手工业者构成。形成天然的工农联盟)决定了其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七、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历史任务

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者是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后者是阶级矛盾。

2、历史任务: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八、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战争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1841年,广州三元里,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

2)太平天国,太平军对外来侵略者的多次反抗;

3)中法战争时期,香港的中国造船工人和码头工人的罢工;

4)台湾人民的多次反抗侵略者;

5)1900年,义和团部分清军与八国联军的殊死博斗。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广东水师关天培战死虎门;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吴淞西;海龄战死镇江;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史荣椿、乐善战死大沽炮台;

3)中法战争,冯子材 镇南关大捷;

4)中日甲午战争;邓世昌、林永升、在黄海战死;丁汝昌、刘步蟾在威海战死。

九、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末成功的原因:

1)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十、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皇帝投降、官商勾结、政治黑暗、官场腐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

十一、民族的觉醒

1、林则徐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四州志’

2、1843年,魏源,改变‘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以技以制夷’

3、严复提出‘救亡决论’提出‘救亡’‘天演论’

4、1894年,孙中兴成立兴中会‘振兴中华’的口号。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一、太平天国

1、时代背景:在英国大炮的侵略下,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把对其赔款都分摊给各地政府,其结果就是层层转加给农民;对华商品的倾销及鸦片的贩卖,使中国社会经济萎缩,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广州一带出现大量失业的运输工人。

2、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州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起义。称之为‘太平天国’。3月称自己为‘天王’。9月开始封王建制和整顿军纪。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3、19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 ‘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

4、‘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根本宪法。

其内容:1。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凡天下人,耕天下田’;2、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是一部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全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

缺点:体现了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追求的是理想天国,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果的自然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5、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其内容

1)政治上,加强中英集权,学习西方法律、制度;

2)经济上,主张近代工业、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3)文化思想上,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设监督官员;

4)外交上,主张各国交往,通商,不允许诽谤国法;

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

缺点: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6、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天京被湘军攻占。太平天国战争失败。

7、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更的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地位;

2)严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历史特点;

4)是19世办中叶亚州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争;

5)对孔子及儒家教育进行了严重的批判。

8、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对外国资本主义侵华的野心警惕性不高;

4)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的腐败。

二、洋务运动

1、时代背景: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仁、刘坤一,主张仿造西安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

2、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奕䜣、桂良、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分设南洋和北京通商大臣,南洋(两广总督 曾国藩、左宗仁、刘坤一)担任;北洋(直隶总督)李鸿章担任。

3、最行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洋务派开展洋务的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其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军事学堂、工艺学堂、翻译学堂)

5、洋务运动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而告终。

6、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1)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是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新的知道,打开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企业的管理腐败(企业机构拥堵;经济腐败,贪污浪费;生产规模无常)

2)具有封建性;

3)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

三、维新运动

1、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列强的侵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梁、严复为首的新维新救亡运动。

2、主张维新变法的行动:

1)向皇帝上书; 1895年‘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人类公理’;梁启超‘变法通义’康有为‘仁学’严复‘天演说’‘进化与伦理’

3)宣传国外的变法;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梁起启上海‘时务报’; 严复‘国闻报’‘湘报’;康有为‘万木草堂’梁启超‘时务学堂’

3、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设学堂;

3)要不要兴民主、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4、守旧派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

4、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新维修派的推动和策化下,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里,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统变法上谕。史称‘百日为新’

5、1898年8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9月28日,谭嗣同,林旭,杨康,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史称‘六君子’。标志着维修变法结束。

6、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学堂保留。其它全被废除。

7、维新的历史意义

1)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2)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3)是一场爱国启蒙运动;

4)对改革社会风气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8、维新失败的原因

1)维新派自身的软弱及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势力的强大;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以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脱离人民群众;

2)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的手中

9、经验教训:

1)维新是中国民族交道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

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辛丑条件签定的,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变四起;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极基础及骨干力量。

以孙中山为首的阶级基本是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活动

1)创办革命组织

1894年 孙中山 兴中会 (檀香山) 1895 在香港设总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黄兴 华兴会

蔡元培 光复会

2)提出革命学说、三民主义

1、提出革命学说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3、提出三民主义

3)与改良派的论战

3、如何正确认识孙中山提出的旧三民主义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上将同盟全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提出‘驱出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利:1)民族‘驱出鞑虏,恢复中华’主要包括: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变‘次殖民地’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2)民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民主专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缴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弊:1)民族:没有明确的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的对象,使其以后成为革命的破坏者;

2)民权:没有充分考虑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利益;

3)民生:没有正面的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基础。

三民主义,是一套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社会上产生了极积的影响,推动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转隶心得体会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65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