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时间:2019-04-09 10:55:47 来源:76范文网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文简介:

XX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本)评价单位:XX阳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单位:XX能源有限公司二〇一八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概述11.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特点11.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31.3分析判定相关情况51.4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71.5环境影响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文内容:

XX能源有限公司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批本)
评价单位:XX阳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XX能源有限公司
二〇一八年十月目


第一章


1
1.1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特点
1
1.2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3
1.3
分析判定相关情况
5
1.4
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
7
1.5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7
第二章


11
2.1
编制依据
11
2.2
评价目的
13
2.3
评价因子识别及筛选
13
2.4
评价标准
19
2.5
环境功能区划
22
2.6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重点
22
2.7
评价范围和环境敏感区
26
第三章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31
3.1
建设项目概况
31
3.2
公用工程
39
3.3
工程分析
42
3.4
工程产污环节及环境保护措施
45
3.5
总量控制
64
第四章
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65
4.1
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65
4.2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65
4.3
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79
4.4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81
第五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5
5.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95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05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06
5.4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58
5.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65
5.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67
5.7
环境风险评价
176
第六章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203
6.1
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及措施可行性分析
203
6.2
环保投资
215
第七章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217
7.1
环境管理
217
7.2
环境监测计划
222
第八章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225
8.1
环境影响损益分析
225
8.2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综合评述
228
第九章 结

229
9.1
建设项目概况
229
9.2
评价区环境质量现状
229
9.3
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230
9.4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31
9.5
环境保护措施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233
9.6
公众参与
236
9.7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236
9.8
污染物总量控制
236
9.9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36
9.10
厂址可行性分析
237
9.11
总结论
237附
件附件一: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附件二:文水县发展和改革局文件
文发改备[2018]17号
“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备案证”;
附件三:土地使用协议;
附件四: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报告;
附件五:土壤质量现状监测报告;
附件六: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七:总量批复文件;


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
第一章


1.1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特点
1.1.1
项目提出的背景
根据《危险废物名录》,废矿物油属于危险废物,代码为HW08。对于危险废物,国家出台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标准,但是,由于废矿物油具有资源性,利用价值较大,涉及行业广泛等特点,无法对废矿物油回收利用过程的污染控制形成有效管理,导致废矿物油产生企业、处理处置企业的废矿物油经营活动较为混乱,我国废矿物油正规渠道处理处置率不到40%,60%以上的废矿物油通过非法渠道流入不正规处理处置企业,处理处置过程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下开发可再生资源,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国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期目标,逐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废机油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再生利用,是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节约能源的需要。同时,废机油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再生利用也是废机油加工生产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需要。只有规模化、专业化再生利用废机油才能获得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好统一。
我国是贫油国,每年将大量进口原油和润滑油。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石油资源紧张和油价不断飙升已是不争的事实,石油资源是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战略资源。为应对当前的能源危机,我国政府一方面加大石油的储备,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节能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观念,提出了开展节能减排和实施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循环经济的中心就是要着重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有效利用以及废物产品的回收使用。
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经过多方调查论证,以国家对于废油再生利用享受税收优惠的契机,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出发,以减少环境污染、低消耗、低排放为基本特征
,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出了10万吨/年废润滑油再生利用项目。
1.1.2
项目特点
本项目厂区位于文水县下曲镇青高村南340米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车间、办公楼等建筑面积2600m2,购置导热油炉、管式加热炉、蒸馏塔、过滤机、输油泵等设备,配套公用设施及环保设备,形成年产82998.1吨润滑油基础油、6040.7吨轻质燃料油、8865.6吨渣油生产能力。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
(1)工艺技术路线
本项目主要是将在市场上收集的废机油进行分馏,以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精制的工艺得到润滑油基础油,采用预处理和分馏的工艺以废润滑油为原料制备润滑油基础油、轻质燃料油及渣油。该工艺在实际生产中已经得到应用,效果良好,属于国家提倡的无酸精制工艺,因此该工艺路线选择是可行的。
(2)项目排污情况
废气:本项目废气源主要为导热油炉烟气、管式加热炉烟气、焚烧炉烟气、塔顶不凝气、油料装卸、基础油、燃料油等贮槽大小呼吸排放的废气和食堂油烟。导热油炉、管式加热炉和焚烧炉选用天然气作为原料,污染物为烟尘、SO2、NOX,燃烧烟气分别经15m高排气筒排放,导热油炉、管式加热炉经低氮燃烧后,各污染物浓度可满足《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中特别排放标准限值要求;焚烧炉各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可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要求;塔顶排放的少量不凝气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收集后通过管道送入管式炉焚烧利用,不外排;油料装卸、基础油、燃料油等贮槽大小呼吸排放的废气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轻质燃油罐采用内浮顶罐,其他物料采用固定拱顶罐,可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料因挥发而产生的物料损耗,项目采用ZCTD-A型油气排放回收装置1套,处理工艺为冷凝+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处理能力为8000m3/h,此油气回收装置采用负压操作,集气效率为100%,处理效率为95%,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卸油区采用1套低温等离子处理装置处理后废气经15m高排气筒排放。
经处理后,本项目罐区油料装卸、贮槽大小呼吸废气排放可满足天津市地方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中相应排放限制的要求;食堂油烟经油烟净化设施处理后可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标准要求。
废水:本项目废水产生环节主要有: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生活污水。
含油废水和化验废水收集后送焚烧炉处置,不外排;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噪声:本项目噪声源主要有:真空泵(采用罗茨螺杆干式真空泵)、各种风机等机械噪声和设备放散气流噪声。通过选择低噪设备并采取基础减振、隔音间、种植高大乔木等措施,可使厂界噪声达标。
固体废物:本项目固体废物产生源主要是职工生活垃圾、餐饮垃圾、油烟净化设施产生的废油脂、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废渣油以及废活性炭。
生活垃圾为一般固废,收集后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统一处置;餐饮垃圾和油烟净化设施产生的废油脂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不能与生活垃圾一同处置;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此部分油料为轻质燃油,返回轻质燃油罐。
1.2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示意图见图1.2-1。
图1.2-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示意图针对本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中首先在做好工程分析及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在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水环境影响分析、声环境影响分析、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等部分结合项目工程和运营特点进行了较充分的分析及论述,并就影响分析结果提出切实可行及具体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文水县发展和改革局以文发改备[2018]17号文件对
“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出具了备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及要求,本项目属于三十四、环
境治理业
100危险废物利用及处置:利用及处置的(单独收集、病死动物化尸窖(井)除外),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于2018年1月正式委托山西清泽阳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托书见附件1)。
接受委托后,我公司立即组织有关环评人员对该项目进行了全面踏勘、调研,对厂区及建设项目工程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查。对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排污特征、项目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对环境影响因子和评价因子进行了识别和筛选。在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损益分析的基础上编写完成了《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本)。
吕梁市环境保护局于2018年8月13日在离石区主持召开了《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技术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建设单位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评价单位山西清泽阳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及应邀出席的专家。评价单位的代表介绍了《报告书》的主要内容,与会人员对《报告书》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评审,形成关于该项目的技术审查意见,环评技术人员认真修改后,完成《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本)。现将评价成果交由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报请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未开工建设。本次评价要求:该项目需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后方可投入运行。
1.3
分析判定相关情况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改版)规定,本项目属于鼓励类产业,即“三十八条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弃油脂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开发”。文水县发展和改革局以文发改备[2018]17号文件下发了“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备案证”,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意备案。评价认为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山西省产业政策的要求。
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的公告(2015年第79号),本项目应符合《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中的相关规定;根据国家环保部公告(2011年第16号),本项目应符合《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607-2011)中的相关规定。
具体见表1.3-1、表1.3-2。
表1.3-1

本项目与《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符合项分析
序号
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
本项目情况
符合性
1
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厂区应为集中、独立的整块场地,实施了必要的防渗处理,生产区与办公区、生活区分开
本项目位于文水县下曲镇青高村南340米处,占地为原焦化厂用地,面积6765m2,现状均为空地,场地相对独立,项目按照分区防渗的原则进行重点防渗、一般防渗设置,整体布置合理,生产区位于项目南侧,办公区位于项目北侧
符合
2
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城市市区及周边、居民区、疗养地、旅游景点等地点不得建立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
本项目位于文水县下曲镇南340米处,不涉及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敏感保护目标
符合
3
新建、改扩建企业单个建设项目年处置能力不得低于3万吨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年处置废润滑油10万吨
符合
4
在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过程中,应对其有益组分进行充分利用,对废矿物油再生提炼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
本项目对废矿物油再生提炼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均进行了无害化处理,见工程分析
符合
5
提炼再生润滑油基础油的蒸馏工序推荐采用高真空蒸馏,包括分子蒸馏、薄膜蒸发、减压蒸馏等方法
本项目生产工序中采用减压蒸馏工艺
符合
6
再生润滑油基础油的后精制工序鼓励采用溶剂精制或加氢精制,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硫酸精制等强酸精制工艺
本项目精制工序采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不使用白土-硫酸法精制工艺)
符合
7
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应当同步配套尾气净化处理装置
本项目配套ZCTD-A型油气排放回收装置
符合
8
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必须建有废水处理装置或委托有废水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鼓励实现废水循环利用
本项目含油废水收集后送焚烧炉焚烧处置
符合
9
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必须建有废渣贮存设施,废渣自行处理的,处理设施必须与主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废渣委托处理的,受托企业必须具有
该类废物处理的经营资质和能力,鼓励废渣循环利用
本项目设置了危险废物暂存间收集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定期送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
符合10
对于废矿物油处置设备中噪声污染大的须降噪和隔音措施,噪音污染防治应当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本项目选择低噪设备并采取基础减振、隔音间、种植高大乔木等措施,可使厂界噪声达标。
符合
表1.3-2

本项目与《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的符合项分析
序号
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本项目情况
符合性
1
不应使用硫酸/白土法再生废矿物油
本项目精制工序采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不使用白土-硫酸法精制工艺)
符合
2
废矿物油的再生利用宜采用沉降、过滤、蒸馏、精制和催化裂解工艺
本项目生产工序中采用减压蒸馏工艺
符合1.4
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
本项目的建设和生产运行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尤其是环境空气、地下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本次评价将通过详尽的工程分析和对项目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预测项目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并明确回答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该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
2、是否符合当地的总体规划和工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3、分析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目标的可实现性;
4、通过影响预测分析是否恶化了当地方环境质量;
5、分析项目场地的选址是否合理。
通过以上各方面分析,给出项目可行与否的结论性意见,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依据。
根据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结果,结合本项目主要污染特征为大气污染物的特点,确定本次评价以环境空气、地下水、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对地表水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只做一般评价和分析。
1.5
“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
1.5.1生态保护红线
本项目主要利用文水县下曲镇青高村南340米处原焦化厂用地进行建设,本次评价区范围内
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等环境保护敏感目标,选址不违背《文水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不逾越生态保护红线。
1.5.2环境质量底线
根据现状监测报告并结合文水县2017年例行监测数据,环境空气PM10、PM2.5出现超标现象,其余监测项目的日均值、小时值均未出现超标现象;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从水质监测数据来看,评价区所监测的水井中22项水质监测指标均达标,说明评价区地下水背景值较好;厂区四周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限值,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厂区土壤各监测值均能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中筛选值第二类用地标准要求,
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地下水、声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均良好,尚余环境容量。
1.5.3资源利用上线
项目运行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水平较低、污染控制措施有效,同时注重了废物的回收利用,降低了能耗、物耗,减少了污染排放,项目建设符合资源利用要求。
1.5.4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本)(2013年修正)中“三十八条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弃油脂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开发”鼓励类项目。在采取了完善的污染治理措施,可实现长期稳定达标,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对区域环境影响在可接受水平,项目不违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要求。
1.6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不违背文水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选址可行。在切实落实本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管理措施和环保措施的前提条件下,可做到达标排放的要求,环境风险水平可以接受,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得到了吕梁市环境保护局、文水县环境保护局以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建设单位的全力配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第二章


2.1
编制依据
2.1.1
任务依据
1、“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委托书,2018.05.05;
2、文水县发展和改革局
文发改备[2018]17号
“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备案证,2018.01.30。
2.1.2
法律及法规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1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5年4月24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
(8)《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11月26日,国发[2000]38号。
(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6版。
(10)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12月3日。
(11)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发(2005)152号“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
(1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年4月28日。
(13)《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31号,2013年5月24日。
(14)《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59号,2013年9月13日。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改)》,2013年5月1日。
(16)国经贸资源[2000]1015号《关于加强节水工作的意见》。
(17)《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山西省人大2007年3月30日)。
(18)《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2017年3月1日。
(19)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2001]45号“关于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实施意见”,2001年12月27日。
(20)《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晋环发[2012]77号),2012年7月3日;
(21)《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晋环发[2012]98号),2012年8月8日;
(22)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晋环发[2015]
25号“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2015年2月28日;
(23)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晋环发[2014]182号“关于印发《山西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整治方案》的通知”,2014年12月26日;
(24)《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文);
(25)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2015年4月2日);
(26)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晋环发【2015】64号“关于印发《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5年本)》的通知”,2015年5月15日。
(27)《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6年1月1日。
(28)《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1月1日。
(2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文件环环评[2016]150号“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2016年10月26日。
(3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告2011年第16号“关于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的公告”,2011年2月16日。
(31)山西省环境保护厅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年第1号
“关于在全省范围内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2018年6月15日。
2.1.3
技术依据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
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2002);
9)《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
1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1999)。
11)《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06)
12)《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607-2011)
2.2
评价目的
(1)通过了解评价区的自然、社会环境特征,污染源分布情况,掌握项目所处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以及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等基本情况。
(2)根据项目工艺特点,通过对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的工程分析,了解掌握工程建设前后污染源的变化情况及运营后排污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措施,确保污染物排放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要求。
(3)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建设应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根本。其实质就是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坚持采用先进、成熟的工艺和技术,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以及资源、能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评价将依据清洁生产的具体要求,通过与同类行业进行类比,分析本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
(4)综合产业政策、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当地环境保护的要求,通过环境空气、水体、声学环境、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分析及预测,从环保角度,明确本工程的环境可行性和厂址选择可行性,为决策部门、工程设计和清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3
评价因子识别及筛选
2.3.1
识别与筛选的目的
根据本工程在建设期和运行期的排污特征、排污种类、排放量及其治理措施等因素,分析工程对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可能影响,从而确定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评价区的环境特征进行影响因子的筛选,确定评价的主要控制因子。
2.3.2
识别方法
本工程采用矩阵识别方法进行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和筛选。列出建设期和运营期的主要活动内容,判别这些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程度。
2.3.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1、本工程生产排污特征分析
通过对本项目的工程特点、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特征以及本工程污染物排放的全面分析,本工程生产过程主要污染源以及污染因子见表2.3-1。
表2.3-1
主要污染源以及污染因子
类别
污染源
主要污染成分
备注
大气污染物
导热油炉
烟尘、SO2、NOx
低氮燃烧后,15m高烟囱直排
管式炉
烟尘、SO2、NOx
低氮燃烧后,15m高烟囱直排
焚烧炉
烟尘、SO2、NOx
15m高烟囱直排
罐区
非甲烷总烃
油气回收装置1套,15m高排气筒1根
蒸馏塔、分馏塔
非甲烷总烃
送管式炉燃烧
废水
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
油类
送焚烧炉焚烧处理,不外排
生活污水
COD、BOD5、氨氮
排入厂区旱厕
固体废物
日常生活
生活垃圾
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统一处置
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
废油
此部分油料为轻质燃油,返回轻质燃油罐
噪声
真空泵、风机、泵类等
噪声
室内安装、基础减震处理2、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影响简析
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对自然物理资源的影响
本项目的建设从地基处理、土建工程、设备及管道安装共需5个月左右的时间。施工期间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于施工过程中场地平整、土建施工、建筑材料的运输、堆存、设备安装调试及试生产等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施工扬尘、噪声、施工废水、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
工程投产运营期,生产过程对大气、声环境、水环境将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导热油炉、管式炉烟烟尘,燃用天然气,均可达标排放;水污梁物主要是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及少量员工的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全部送焚烧炉焚烧处理,不外排,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不外排;各类固废均能合理利用和处理;运营期机械设备噪声及交通运输噪声通过合理控制运营时间,设备进行基础减震处理后,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影响将在可接受范围内,影响较小。
(2)对自然生物环境的影响
本区域自然生物环境主要包括农作物与植被。由于本工程投产后主要大气污染物为烟尘、SO2、NOx、非甲烷总烃,主要水污染物为SS、BOD5、COD,但采取环评规定的环保措施后,可将其影响控制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对农作物和植被造成的不利影响不会太明显。
(3)水土流失
本项目占地为青高村的原焦化厂用地,施工期土地平整,小范围开挖,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将会产生水土流失,环评要求控制施工活动的范围,渣土及物料及时苫盖,防治雨水冲刷,减轻水土流失,施工活动结束后,厂区进行硬化、绿化。本项目施工期较短,该影响会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而消失。

2)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本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工矿企业分布与数量、基础及公共设施、就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本项目的建设对基础及公共设施等要素不产生影响。
3)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区域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公众健康、社会福利与安全、环境美化和风景文物等。本工程的建设对风景文物、环境美学、公众健康等可能产生轻微不利影响;对社会福利与安全有间接的有利影响。
以上各种影响见表2.3-2。表2.3-2
本工程对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简析环



响要
性素质
自然物理环境
自然生物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
生活质量
地形地貌
地表水
地下水
大气
声环境
矿产资源
土壤环境
农作物
植被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工矿企业分布数量
基础及公共设施
就业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公众健康
社会福利与安全
环境美学
风景文物
有利影响√√
√√
√√
不利影响√
√√√无影响


√√


√√
3、不同阶段的不利影响因素分析
1)施工阶段对环境的不利因素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的将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扬尘、施工废水、建筑垃圾以及噪声。
2)运行期环境影响不利因素分析
工程投产后,生产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和烟尘、SO2、NOx、非甲烷总烃的排放对环境空气造成的污染是对环境影响的最不利因素。虽然采用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仍不能排除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项目环境影响不利因素分析见表2.3-3。
表2.3-3
环境影响性质分析(不利因素分析)
阶段
影响分析
环境因素
短期
影响
长期
影响
直接
影响
间接
影响
可逆
影响
不可逆影响





环境空气√


地表水环境√√√
声环境√
√√景观√


生态环境√√√
人群环境√√2.3.4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项目行期将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群的生活质量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是在不同的时段,其影响的程度和性质不同。经对工程生产和排污特征分析以及对周围环境状况的调查,得出本次本项目环境影响识别的矩阵,详见表2.3-4。
表2.3-4
工程环境影响识别矩阵
阶段
影响因子
运行期
识别结果
清理场地
废气
废水
废渣
噪声
原料运输
职工生活
产品销售
自然
物理
环境
环境空气
-1S↑
-2L↓-1L↓--1L↑

地表水
-1S↑-1L↓
-1L↓
-1L↓○
地下水
-1S↑-1L↓
-1L↓
-1L↓○
声环境
-1S↑--2L↑
--1L↑

地质环境
-1L↓○
土壤
-1S↑-1L↓○
自然
生态
环境
农作物
-1L↓
-1L↓
-1L↓
-1L↓-1L↑

地表植物
-1L↓
-1L↓
-1L↓
-1L↓-1L↑
土地利用
-1L↓
-1L↓
社会
经济
环境
工业发展
+2L↓
+1L↑+2S↑

农业发展-1L↓
税收+2S↑
企业利润
+1S↑
+2S↑
公用设施
+1S↑生活
质量
公众健康
-1S↑
-1L↓
-1L↓-2L↑○
社会安全
生活水平
+1S↑
-1L↓+1L↑
+1L↑
+2S↑
环境美学
-1S↑
-1L↓
-1L↑-1L↑文物古迹-1L↓
+1L↑注:+为正效应,-为负效应,3为重大影响,2为中度影响,1为轻微影响,L为长期影响,S为短期影响,↑为可逆影响,↓为不可逆影响,☆为较关心的环境要素,○为一般关心的环境要素。
通过表2-4可以看出,本项目运行期的各种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且影响程度大小有所不同。据此可以确定,评价时段重点为项目的运行期,环境因素评价重点是大气环境、地下水、固体废物、环境风险影响评价,对地表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简要评价。
2.3.5
区域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对评价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污染源的分布及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了解,分析区域环境对建设项目制约因素与制约程度,结果列于表2.3-5中。
表2.3-5
区域环境对建设项目制约因素与制约程度
环境因素
对项目的制约程度
环境因素
对项目的制约程度
环境空气
2
交通运输
0
地表水
1
社会经济
1
地下水
2
供水
1
声环境
2
供电
0
生态环境
1
劳动力资源
0
土地资源
0
地质环境
0
注:3-很大;2-较大;1-较小;0-无
由上表可以看出,区域环境对项目的主要制约因素中显著的环境因素是环境空气、地下水和声环境,其它因素制约较小。
2.3.6
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评价因子识别结果和影响特征,结合工程污染物排放种类、强度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区域特征污染物情况,将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和预测因子确定如下: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因子:TSP、PM10、PM2.5、SO2、NO2、非甲烷总烃;预测因子:烟尘、SO2、NOx、非甲烷总烃。
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因子:pH、COD、BOD5、NH3-N、石油类。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因子: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指数、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石油类;预测因子:石油类。
声环境评价因子:厂界和周围敏感点噪声的等效声压级Leq(A);预测因子:厂界噪声。
2.4
评价标准
2.4.1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建设项目选址处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功能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详见表2.4-1。非甲烷总烃参照河北省地方标准《环境空气质量
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二级标准执行,具体情况见表2.4-2。
表2.4-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
单位:μg/Nm3
取值时间
标准值项目
年平均
24小时平均
1小时平均



TSP
200
300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PM10
70
150
——
PM2.5
35
75
——
SO2
60
150
500
NO2
40
80
200
表2.4-2
《环境空气质量
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
污染物名称
项目
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浓度单位
非甲烷总烃
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标准状态)
2.0
mg/Nm3
2、地表水: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体为汾河水系磁窑河河流(坡底—入汾河段),水环境功能为农业用水保护,根据《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2014),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标准。见表2.4-3。
表2.4-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项目



标准值
执行标准


磁窑河;坡底~入汾河段
COD
≤40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
mg/L
BOD5
≤10
氨氮
≤2.0
pH
6-9
-
石油类
≤1.0
mg/L3、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石油类参照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附录A表A.1中标准限值。具体见表2.4-4。
表2.4-4
地下水质量标准
单位:mg/L(pH值除外)
污染物
pH
挥发酚
氨氮
氰化物
氟化物
标准值
mg/l
6.5-8.5
≤0.002
≤0.5
≤0.05
≤1.0
污染物
NO3-N
总硬度
NO2-N
硫酸盐
氯化物
标准值
mg/l
≤20
≤450
≤1.0
≤250
≤250
污染物
六价铬




标准值
mg/l
≤0.05
≤0.3
≤0.001
≤0.01
≤1.0
污染物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标准值
mg/l
≤0.02
≤0.005
≤0.01
≤0.1
≤0.3
污染物
溶解性总固体
石油类
总大肠菌群
菌落总数
耗氧量(CODMn法)
标准值
1000
mg/l
≤0.3
3.0MPN/100L
100CFU/mL
≤3.0
4、声环境:环境噪声评价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
5、土壤环境:土壤环境执行《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中筛选值第二类用地标准。
表2.4-5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单位:mg/kg(pH值除外)

800
甲苯
1200

65
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570

18000
邻二甲苯
640

900

70

38
铬(六价)
5.7

60
石油烃类(C10-C40)
4500

4
/
/
2.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管式炉、导热油炉、采暖锅炉烟气:参照执行《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表4特别排放限值标准,见表2.4-6。
表2.4-6
《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表4特别排放限值标准
类型
污染物类型(mg/Nm3)
浓度限值(mg/Nm3)
天然气
SO2
50
NOx
100
颗粒物
20
采暖锅炉烟气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3中特别排放限值标准。
表2.4-7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3特别排放限值标准
类型
污染物类型(mg/Nm3)
浓度限值(mg/Nm3)
天然气
SO2
50
NOx
150
颗粒物
20
2、焚烧炉烟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详见表2.4-8。
表2.4-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
类别
污染物
排放浓度(mg/Nm3)
厂界浓度
(mg/Nm3)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15m
20
m
30
m
焚烧炉
烟尘
120
1.0
3.5
5.9
23
SO2
550
0.4
2.6
4.3
15
氮氧化物
240
0.12
0.77
1.3
4.4
3、厂区非甲烷总烃参照执行《天津市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表2中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学行业VOCs标准。详见表2.4-9。
表2.4-9
《天津市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排放标准
类别
污染物
排放浓度(mg/Nm3)
厂界浓度
(mg/Nm3)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15m
20
m
30
m
《天津市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
VOCs(非焚烧处理)
80
--
2.8
3.8
12.8
4、食堂油烟
食堂油烟参照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见表2.4-10。
表2.4-10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
规模
小型
中型
大型
最高允许排放标准(mg/m3)
2.0
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
60
75
85
5、噪声排放标准
本项目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运营期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具体见表2.4-11、表2.4-12。
表2.4-11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GB12523-2011)
单位:dB(A)
昼间
夜间
70
55表2.4-12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单位
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2类
60
50
6、固废:
一般性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修改单中的有关规定;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2013修改单)的有关规定。
2.5
环境功能区划
(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有关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类规定:“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结合本区域的具体情况,本评价区为农村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应划为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体为汾河水系磁窑河河流(坡底—入汾河段),位于项目区西侧2.6km处,水环境功能为农业用水保护,根据《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2014),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
2)中V类标准。
(3)地下水环境功能区划: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地下水的分类要求:“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业用水”,本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执行III类标准。
(4)声环境: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有关声环境功能区分类:“以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由此确定本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应划为2类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2.6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重点
2.6.1
评价工作等级
1、大气环境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评技术导则》HJ/T2.2-2008,按照估算模式计算烟尘、SO2、NO2及非甲烷总烃的最大地面浓度,从而得出本项目的大气评价等级,见表2.6-1。
表2.6-1
环境空气评价等级
污染源
污染因子
最大落地浓度
(ug/m^3)
最大浓度落地点
(m)
评价标准
(ug/m^3)
占标率
(%)
D10%
(m)
推荐评价等级
导热油炉
烟尘
1.92
392.0
450.00
.43
0.00

SO2
3.21
392.0
500.00
.64
0.00

NO2
10.61
392.0
200.00
5.31
0.00

管式炉
烟尘
2.12
434.0
450.00
.47
0.00

SO2
3.38
434.0
500.00
.68
0.00

NO2
10.66
434.0
200.00
5.33
0.00

焚烧炉
烟尘
.96
196.0
450.00
.21
0.00

SO2
2.88
196.0
500.00
.58
0.00

NO2
10.58
196.0
200.00
5.29
0.00

采暖锅炉
烟尘
1.10
210.0
450.00
.24
0.00

SO2
2.54
210.0
500.00
.51
0.00

NO2
12.73
210.0
200.00
6.37
0.00

罐区
非甲烷总烃
8.01
823.0
2000.00
.40
0.00

所有污染源
所有污染物
15.23
434.0
--
7.62
.00
三计算结果为:Pmax=7.6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的规定,确定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2、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2.3-93)的规定,对地表水评价等级划分是依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污水的排放量及收纳水体的实际环境功能特征而划分的。
本项目含油废水和化验废水收集后送焚烧炉焚烧处理,不外排。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项目不设废水排放口。
根据《山西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2014),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体为汾河水系磁窑河河流(坡底—入汾河段),水环境功能为农业用水保护,根据《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2014),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标准要求。本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见表2.6-2。
表2.6-2

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表
因素
项目参数
判别参数
综合判定结果
污水排放量
0
污水量<200m3/d
环境影响分析
水质复杂程度
简单
简单
地面水域规模


地表水水质要求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中评价等级划分规定,本项目只进行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3、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要求,确定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见表2.6-3)。
表2.6-3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分级
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
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较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水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
不敏感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注:a
“环境敏感区”系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见表2.6-4。
表2.6-4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项目类别
环境敏感程度
Ⅰ类项目
Ⅱ类项目
Ⅲ类项目
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项目区地下水调查范围内有下曲镇乡镇集中供水水源地,距离厂区下游最近的水井为下曲镇乡镇水源地2#水井(位于本项目东南侧约1.06km处)。项目区周边分布有分散式居民饮用水水源地,无其他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环境敏感程度为敏感。
表2.6-5
本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判定指标表
划分依据
项目情况
分级情况
项目类别
U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151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及综合利用项目,属Ⅰ类项目
Ⅰ类项目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评价区存在在集中供水水源地及分散式饮用水井,确定为敏感
敏感
本项目属于155----废旧资源加工、再生利用---废油加工、再生利用项目,废弃润滑油属于危险废物HW08---废矿物油,即I类项目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评价等级划分表,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
4、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项目所选场地为声环境功能区(GB3096-2008)规定的2类区,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噪声级增加量≤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二级。
5、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利用文水县下曲镇青高村南340米处原焦化厂用地进行建设,占地面积为6765m2,小于2km2,且本项目所处区域为一般区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确定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6、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本项目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是润滑油基础油、轻质燃油,其危险性表现在可燃性。主要风险为储存过程中泄漏、火灾爆炸以及由此间接造成的人员伤害。
本项目的原料、产品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附录A中的有毒、易燃及爆炸性物质,均不构成重大危险源。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的相关规定,因此,本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
2.6.2
评价重点
根据建设项目所处的环境状况和对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本次评价的工作重点确定为:以建设工程和敏感目标分析为基础,以大气环境、地下水、固体废物及环境风险影响评价为重点,并对其他专题做相应的影响分析。同时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地环境保护措施。
2.7
评价范围和环境敏感区
2.7.1
评价区域范围
根据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项目所处区域位置及当地自然社会环境条件,结合本项目特点及居民分布情况,确定本项目环境评价范围如下:
1)环境空气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要求,结合本次工程大气污染排放特征、该地区主导风向、场址周围关心点分布以及该地区及矿区的地形地貌,初步确定本次评价空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以厂区为中心,边长5.0km,共25km2的矩形范围内进行。
2)地表水
地表水只做影响分析,本项目含油废水和化验废水收集后送焚烧炉焚烧处理,不外排。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距离厂址最近的地表水体为位于厂区西侧2.6km处的磁窑河,本次评价仅针对项目含油废水和化验废水送焚烧炉焚烧处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3)地下水
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范围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结合项目可能的影响、地形地貌等条件,将地下水现状调查评价范围统一考虑。本次项目调查评价范围采用自定义法:西部以磁窑河为界,东部以三支渠为界,北南贤村一东堡村一线为界,南部苏家庄—永乐村一线为界,总调查评价范围约51.2km2。
4)声环境
以本项目厂区边界向外200m为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5)生态环境
重点对厂址周围300m范围内的农业生态进行分析。
6)风险评价
根据本工程涉及的化学物质伤害阈和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及敏感区位置,确定本工程风险评价范围为距离源点3公里范围。
2.7.2
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区位于工业混杂地区,无文物保护、旅游资源等特殊环境敏感因素,结合工程特点,确定本评价主要保护目标为评价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地下水、村庄居民及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区内环境质量达到:
环境空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类标准;
地表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Ⅴ水质标准。
地下水:《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标准;
生态环境: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耕地和地表植被;
声环境:《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厂址周围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2.7-1,本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图2.7-1。项目周围临近关系图见图2.7-2。
表2.7-1

环境保护目标表
序号
涉及的环境要素
环境保护目标
相对位置
保护对象与项目的关系
保护目标功能区划情况
保护要求
方位
距离(m)
1
环境空气
青高村
N
340
厂址周围分布的敏感目标,大气环境影响关心点
按照环境功能二类区考虑
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
南贤村
NE
2540
朱家堡村
E
2610
下曲镇
SE
1060
梁家堡村
SE
3210
寄谷庄村
S
2600
武村
W
2250
南明阳村
NW
2600
2
地表水
磁窑河
W
2600m
属磁窑河
坡底~入汾河段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3838-2002)Ⅴ类标准
对其影响较小
3
地下水
项目区范围及周边区域地下水环境
调查区范围内的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上中更新统混合开采、奥陶系下马家沟组岩溶裂隙水;
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标准
居民饮用水不受影响
4
生态环境
厂区附近种植的植被
项目建设与运营导致的土地功能改变、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均会对其产生影响
植被覆盖率较低
在严格控制项目生态影响的前提下,要加强区域生态建设,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注:上述距离为距厂界距离。表2.7-2
本项目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表
序号
村庄
含水层类型
井深(m)
用途
1#
南贤村
第四系孔隙水
220
生活用水
2#
朱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0
灌溉兼生活用水
3#
青高村
第四系孔隙水
185
灌溉兼生活用水
4#
武村
第四系孔隙水
300
灌溉兼生活用水
5#
下曲镇
第四系孔隙水
150
生活用水
6#
永乐村
第四系孔隙水
180
灌溉兼生活用水
7#
下曲镇大队院内
第四系孔隙水
200
生活用水
8#
寄谷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220
灌溉兼生活用水
9#
梁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6
灌溉兼生活用水
10#
武家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165
灌溉兼生活用水
11#
田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160
灌溉兼生活用水
12#
悦馨苑
第四系孔隙水
150
生活用水
13#
石永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0
灌溉兼生活用水
14#
苏家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8
灌溉兼生活用水
第三章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3.1
建设项目概况
3.1.1
项目名称、内容、地点及建设性质
(1)项目名称: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
(2)建设单位: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
(3)建设性质:新建
(4)建设地点:本项目位于文水县下曲镇青高村南340米处。油罐区距离最近的居民520米,具体位置见图2.7-1、图2.7-2;厂址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2°6′46.74″,北纬37°22′11.72″。
(5)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950万元,辅底流动资金1050万元,资金来源全部由企业自筹。
3.1.2
产品方案
本项目主要对山西省的废润滑油进行回收,在厂区进行再生利用,生产润滑油基础油、轻质燃料油及渣油。
根据企业提供资料,本项目处理废润滑油100000t/a,生产润滑油基础油82998.1t/a,轻质燃料油6040.7t/a,渣油8865.6t/a。
本项目作业量汇总表见表3.1-1(a),产品质量指标见表3.1-1(b)。
表3.1-1(a)
项目作业量汇总表
入方(t/a)
出方(t/a)
废润滑油
100000
成品基础油
82998.1
轻质燃料油
6040.7
渣油
8865.6
N-甲基吡咯烷酮
400
N-甲基吡咯烷酮回收使用
(回收效率按98%计)
392
含油废水
1999.8
物料损失
103.8
总计
100400
总计
100400
表3.1-1(b)

产品质量指标
名称
一线润滑油
基础油
二线润滑油
基础油
三线润滑油
基础油
渣油
粘度
mm2/s
15
30
65
80
闪点(闭口)(℃)
>120
>150
开口230
260
倾点(℃)
-16
-16
-14
40
残炭%
0.023
0.023
0.023
6.5
灰分%
0.011
0.011
0.011
0.5
水分%




机械杂质%
0.001
0.001
0.001
3.4
硫含量%
0.03-0.05
0.03-0.05
0.03-0.05
0.10-0.15
3.1.3
建设规模及内容
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6765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车间、办公楼等建筑面积2600m2,购置导热油炉、管式加热炉、蒸馏塔、过滤机、输油泵等设备,配套公用设施及环保设备,形成年产润滑油基础油82998.1t,轻质燃料油6040.7t,渣油8865.6t的生产能力。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未开工建设。本项目设置食堂、不设浴室。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见表3.1-2。
表3.1-2
本项目工程内容一览表
工程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建设规模
主体
工程
加热区
设有1台130万kcal、1台150万kcal导热油炉位于加热区,1台100万kcal管式炉位于蒸馏区。
预处理区
设有1台135万kcal脱水加热炉、1座脱水塔对原料进行脱水、脱渣预处理
蒸馏区
设有1座蒸馏塔、1座减压分馏塔。真空系统排气、各分离器不凝气集中送管式炉燃烧处理
精制区
占地面积248m2,主要采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精制
换热区
循环水池,1座,总容积600m3
储运
工程
原料罐区
位于厂区南侧,4个,直径15.8m,容积2000m3,(全部为固定拱顶罐),罐区进行防渗处理(防渗级别P8)
预处理罐
位于厂区南侧,3个(固定拱顶罐),单个容积100m3,罐区进行防渗处理(防渗级别P8)
燃料油罐
位于厂区南侧,1个,直径11.5m,容积1000m3,轻质燃油罐为内浮顶罐,罐区进行防渗处理(防渗级别P8)
基础油罐区
位于厂区南侧,4个,直径11.5m,容积1000m3,75N基础油1个罐,150N基础油2个罐,250N基础油2个罐,为固定拱顶罐,罐区进行防渗处理(防渗级别P8)
渣油罐区
位于厂区南侧,2个,直径11.5m,容积1000m3,为固定拱顶罐,罐区进行防渗处理(防渗级别P8)
辅助
工程
办公楼及辅助用房
位于厂区北侧,1层,建筑面积2600m2,内设食堂1座及职工值班休息室
锅炉房
位于厂区西北角,内设1台1t/h燃气锅炉用于冬季采暖
门卫室
建筑面积60m2
控制、变配电室
位于厂区北侧,1间,建筑面积324m2
地磅
位于大门北侧进厂处
销售、化验室
位于厂区东侧,1间,建筑面积144m2
公用
工程
供暖
生活区及办公楼采用1台天然气锅炉采暖
供电
由附近供电所供给,厂区设有配电室,建筑面积324m2
泵房
建筑面积100m2,位于油罐区西侧,包括原料泵、倒罐泵、成品泵、注剂泵、燃油泵等11台
供水
由厂区附近供水管网供给,厂区设有水泵房
环保
工程
导热油炉
烟气
燃料采用天然气,采用低氮燃烧器,排气筒高度设置为20m

管式炉烟气
燃料采用天然气,采用低氮燃烧器,排气筒高度设置为20m
采暖锅炉
采暖锅炉采用1台型号为WNS1-1.0-Q(Y)的燃气锅炉,燃料采用天然气,排气筒高度设置为15m
焚烧炉废气
焚烧炉焚烧含油废水产生的烟气,燃料为天然气,1台焚烧炉产生的废气通过15m高烟囱达标排放(共设置1台焚烧炉、1根15m高烟囱)
罐区废气
设ZCTD-A型油气排放回收装置1套,处理工艺为冷凝+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处理能力为8000m3/h,集气效率为100%,处理效率为95%,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
塔顶不凝气
通过管道送入管式炉焚烧利用,不外排。
食堂油烟
设置一台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处理效率为60%
生活污水
食堂设置0.5m3隔油池,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
设置容积为100m3的含油废水水池,含油废水经收集后送焚烧炉焚烧处理,建1台处理能力为7t/d的废水焚烧炉
事故池
设1座总容积为1000m3的事故池(有应急切换阀)
雨水收集池
在厂区地势最低处设200m3初期雨水收集池一座
生活垃圾
统一收集后,及时清运至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
餐厨垃圾
餐厨垃圾及废油脂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不得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处理
油烟处理设施产生的废油脂
噪声
选择低噪设备并采取基础减振、隔音间、种植高大乔木等措施
生态
厂区硬化处理,利用周围空地提高绿化率。3.1.4
主要设备
本项目主要设备见下表3.1-3。

表3.1-3
本项目运营期主要设备列表
序号
名称
型号
数量
1
脱水加热炉
4700KW
1台
2
分馏加热炉
3500KW
1台
3
脱水塔
Φ1600/1200×29000
1座
4
减压分馏塔
Φ2400/1200×31000
1座
5
汽提塔
Φ1000×24000
1座
6
萃取塔
Φ3000×16000
4座
7
溶剂汽提塔
Φ1200×24000
2座
8
溶剂再生塔
Φ2400×25000
1座
9
脱轻塔
Φ1000×21000
1座
10
脱水塔冷凝器
AES600-1.0-90-6/25-2Ⅱ
2台
11
脱水顶循换热器
BES600-2.5-85-6/25-4Ⅱ
2台
12
脱水一、二线换热器
BES1000-2.5-270-6/25-4Ⅱ
1台
13
脱水一、二线水冷器
BES1000-2.5-270-6/25-4Ⅱ
1台
14
分馏塔顶冷凝器
AES800-1.0-160-6/25-2Ⅱ
2台
15
分馏一线换热器
BES800-2.5-160-6/25-4Ⅱ
1台
16
分馏一线水冷器
BES600-1.0-85-6/25-4Ⅱ
1台
17
分馏二中换热器
BES800-2.5-160-6/25-4Ⅱ
1台
18
分馏二线换热器
BES800-2.5-160-6/25-4Ⅱ
1台
19
分馏二线换热器
BES800-2.5-160-6/25-4Ⅱ
1台
20
分馏二线水冷器
BES600-1.0-85-6/25-4Ⅱ
1台
21
分馏三线换热器
BES600-2.5-85-6/25-4Ⅱ
1台
22
分馏三线水冷器
BES500-1.0-30-6/25-2Ⅱ
1台
23
渣油换热器
BES600-2.5-85-6/25-4Ⅱ
3台
24
再生塔顶换热器
BES800-2.5-160-6/25-4Ⅱ
2台
25
再生塔顶冷凝器
BES800-2.5-160-6/25-4Ⅱ
1台
26
脱轻塔顶冷凝器
BES500-1.0-30-6/25-2Ⅱ
2台
27
溶剂汽提塔顶冷凝器冷凝器
BES500-1.0-30-6/25-2Ⅱ
4台
28
热水锅炉
1t/h
1台/套
29
导热油炉
1500YQ
1800YQ
2台/套
装置主要机泵
序号
名称
型号
功率KW
数量
1
原料泵
2W.W--4.0-26
22
2
2
脱水塔底泵
65AY100×2cⅡ
22
2
3
脱水顶循泵
50AY60Ⅱ
7.5
2
4
脱水塔一线
40AY40×2Ⅱ
5.5
2
5
脱水塔二线
40AY40×2Ⅱ
5.5
2
6
脱水顶回流泵
50AY60Ⅱ
7.5
27
分馏一线泵
65AY60Ⅱ
11
2
8
分馏二线泵
65AY60Ⅱ
11
2
9
分馏三线泵
40AY40×2Ⅱ
5.5
2
10
分馏塔底泵
50AY60×2Ⅱ
15
2
11
萃取塔底泵
KCB200
7.5
2
12
汽提供料泵
KCB200
7.5
4
13
脱轻塔底泵
KCB200
7.5
4
14
脱轻水泵
ISG25—160
1.5
2
15
溶剂泵
ISG50—200A
11
2
16
精制供料泵
KCB200
7.5
2
17
真空机组
罗茨螺杆300L/s
15
2
18
真空机组
罗茨螺杆600L/s
15
4
19
加热炉引风机18.5
1
20
循环水泵
IS200—150—315
45
2
21
螺杆压缩机
6m3/mia
37
2
22
装车泵
JNB—50/0.6
18.5
6
23
卸车泵
JNB—100/0.6
22
2
24
消防泵
-
75
4
25
稳压泵
-
3
2
26
污水泵
-
7.5
2
27
风机
-
22
2
28
气浮机
-
5.5
2
29
搅拌机
-
1.5
2
30
刮油机
-
3
2
31
制氮机
-
3
2
32
离心机
-
7.5
1
33
污泥泵
-
3
2
34
污油泵
-
3
1
35
水处理装置
-
18.5
1
36
其他
-
203.1.5
运输方式

本项目主要运输方式为汽车运输,废机油由汽运的形式进入厂区,成品也是通过汽运的方式运出厂区,进场区运输车辆应加装阻燃器和防静电装置,并且在指定地点装卸车。
3.1.6
职工人数及工作制度
项目建成后,劳动定员80人,4班3倒制,每班工作8h,每天工作小时数为24h,年生产天数330d,正常工况下,本项目连续生产,年停车1次进行检修(检修25d),检修期间全部职工正常到岗,所有职工年工作天数365d。
3.1.7
厂区平面布置
1、总图设计原则
总图布置应符合《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和满足物本项目运营、消防、安全、卫生和施工安装等要求,结合厂区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布置厂区建筑物、生产装置区及绿化等,生产车间耐火等级为一级,其他用房耐火等级为二级。
2、总平面布置
在总平面布置中,力求工艺流程的顺畅、合理、管线短捷,采取按使用功能和生产性质进行分区布置的布置规则,主要分为办公区、油罐区、预处理区、蒸馏区、精制区。生产区布置在项目区南侧,远离居民区,距离大于500m,由南向北依次为预处理区、蒸馏区、精制区;化验室布置于项目区东侧,本工区布置于项目区北侧。并且考虑到运输方便在主要货物出入口附近设置了回车场地,以便运输。在主要生产区的布置中彼此之间消防间距均满足规范规定要求。厂区总平面布置见图3.1-1。
图3-1
本项目厂区总平面布置图
3.1.8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本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见表3.1-4。
表3.1-4
本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生产规模

100000
 

产品方案
 
 
 
1
润滑油基础油

82998.1
 
2
渣油

8865.6
 
3
燃料油

6040.7三
年操作日

330
3班/天

主要原材料用量
 
 
 
1
废旧润滑油

100000
 
2
N-甲基吡咯烷酮

400
 

外购动力
 
 
 
1
天然气
万立方
688.37
 
2

万度
1625.8
 

运输量
 
 
 
1
运入量
吨/年
100400
 
2
运出量
吨/年
99400
 

新增定员

120
 
 
其中:生产工人

80
 
 
管理人员

12
 

新增占地面积

20
 

工程总投资
万元
8000.44

 
1
建设投资
万元
6950.44

 
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0
 
3
铺底流动资金
万元
1050
 

资金来源
 
 
 1
申请银行贷款
万元
0
 
2
企业自有资金
万元
8000.44

 
 
其中:资本金
万元
8000.44

 
十一
经济效益主要指标
 
 
 
1
投资利润率
%
42.63%
 
2
投资利税率
%
57.30%
 
3
盈亏平衡点生产能力利用率
%
45.01%
 
4
盈亏平衡点(产量)

44377.71

 
5
全投资内部收益率
税后
%
38%
 
6
全投资净现值
税后
万元
15845.97

 
7
全投资回收期(税后)

4.0

含建设期
8
自有资金回收期

3.6

含建设期
9
新增销售收入
万元/年
46376
正常年
10
新增税金
万元/年
1484.27

正常年
11
新增利润总额
万元/年
4326.28

运行期平均
12
年总成本费用
万元/年
35194.83

正常年
13
工程建设期

1
不分期建设时 
14
工程服务年限

15
 
3.2
公用工程
3.2.1
给排水
给水:本工程水源由厂区附近供水管网供给,厂区设有水泵房
,可满足本工程的生产要求。本项目设食堂、不设浴室。用水量预测见表3.2-1。
排水:本项目排水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放体制。
本项目产生废水主要为含油废水、化验废水和生活污水。
生产过程中从原料油中蒸馏脱水出来的含油废水,产生量为6.06m3/d。
化验废水产生量为0.2m3/d。
本工程职工人数为80人,只有少量的日常生活污水,全厂日常生活用水量为3.2m3/d,排放量为2.56m3/d。表3.2-1
本项目用水量及废水量一览表
用水类型
用水量指标
用水量(m3/d)
废水量(m3/d)
生活用水
40L/d·人
80人
3.2
2.56
预处理废水
主要由原材料带入
/
6.06
循环水系统补水
循环水量为30m3/h,补充水量为循环水量的1.5%
10.8
2.5
化验用水
--
0.2
0.2
绿化用水
0.12m3/m2·a
812m2
绿化天数180d/a
0.54
0
道路、硬化洒水
0.5L/m2·次
每天2次
1000㎡
1.0
0
合计
/
12.54
11.32
本项目建设一台焚烧炉(单台处理能力为7t/d),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全部送焚烧炉焚烧处理,不外排。
本项目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少,食堂设置0.5m3隔油池,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本项目水平衡图见图3.2-1,3.2-2。
图3.2-1
非采暖期水平衡图(m3/d)
图3.2-2
采暖期水平衡图(m3/d)
3.2.2
供电
本项目供电电源由附近供电所供给,厂区设有配电室,可满足本项目用电需求。
3.2.3
供热与供气
本项目办公采暖面积较小,采用1台1t/h燃气锅炉采暖。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生产供热主要由管式炉和导热油炉提供,可满足生产供热要求。
管式炉和导热油炉燃用天然气。天然气由厂址北侧青高村燃气管网接入。目前天然气管网已敷设至青高村,由项目东侧道路接入。供气可满足本项目需求。
3.2.4
原辅材料消耗
项目主要原料为废润滑油、N-甲基吡咯烷酮,其中废润滑油主要来源为工矿企业、设备维修等,主要从山西境内及周边地区各大企业、汽车4S店、厂矿收购,杜绝接受变压器油,N-甲基吡咯烷酮购自当地市场。废润滑油种类见表3.2-2,性质见表3.2-3。本项目所需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见表3.2-4。
表3.2-2
废润滑油种类
序号
润滑油种类
所占比例%
来源
1
机械油
80
山西省内及文水县周边
2
液压油
10
山西省内及文水县周边
3
汽轮机油
2
山西省内及文水县周边
4
齿轮油
8
山西省内及文水县周边
表3.2-3
废润滑油性质
名称
项目
规格




密度
0.9g/ml
粘度(40℃)
46-48
机油含量
98%
水分
≤2.0%
含硫
≤0.05%
灰分
≤0.35%
机械杂质
≤0.6%
闭口闪点
630
开口闪点
150
表3.2-4
原辅材料消耗一览表
序号
原材料
单位
消耗量
储运方式
1
废旧润滑油
t/a
100000
储罐、罐车运输
2
N-甲基吡咯烷酮(NMP)
t/a
400
桶装、公路运输
N-甲基吡咯烷酮:又称NMP、1-甲基-2-吡咯烷酮;CAS
NO.:872-50-4;分子式:C5H9NO;分子量:99.13。性状: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微有胺的气味;熔点:-24.4℃;沸点:204℃、101.3kPa;相对密度:1.0280;闪点:95℃;临界温度:445℃。能与水混溶,溶于乙醚,丙酮及各种有机溶剂,化学性能稳定,对碳钢、铝不腐蚀,对铜稍有腐蚀性。具有粘度低,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极性高,挥发性低,能与水及许多有机溶剂无限混溶等优点。广泛用于高级润滑油精制、聚合物的合成、绝缘材料、农药、颜料、清洗剂等,在天然气制乙炔工业中用做乙炔及高级炔的吸收剂。
3.3
工程分析
3.3.1
工艺流程简介
工艺流程:废润滑油----预处理----减压蒸馏---精制---润滑油基础油。
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决定着润滑油的基本性质,本项目主要是将在市场上收集的废机油进行分馏,以溶剂精制的工艺得到润滑油基础油,采用预处理和分馏的工艺以废润滑油为原料制备润滑油基础油、轻质燃油、重质燃油及渣油。
本项目主要对废矿物油进行综合利用,生产基础润滑油、燃料油及渣油,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1)预处理
收购的废矿物油通过油泵送入原料罐,在原料罐内同时通过导热油换热加温至85℃左右,自然沉淀24h左右,分离出部分废矿物油中所含的水分。经沉降处理后的废油进入下一步处理。罐区采用导热油炉进行保温。
(2)脱水
脱水工序采用管式炉进行加热。经沉降处理后的废油用油泵经脱水塔减压分馏塔换热器等多级换热器换热至220℃左右进脱水加热炉对流室、辐射炉出口温度为355℃,进入脱水塔闪蒸段,脱水塔顶水蒸汽及部分油气经油汽线至两级冷凝器冷凝,油及水变成液体进入回流罐。此过程产生少量不凝气至加热炉燃烧,经油水分离器分离后,油经泵送入减压加热炉,水进焚烧炉焚烧处理。
(3)减压分馏
减压分馏采用管式炉进行加热。脱水塔塔底废油由脱水塔底泵进入减压加热炉加热后进入减压分馏塔。减压塔压力为-1200pa,并控制各馏分的馏出温度,分别得到:
减一线油~195℃馏出后经泵与原料油换热至125℃,经水冷至40℃,部分至馏分油中间罐暂存后作为半成品进入精制工段精制后外卖;部分作为减顶回流进入减压塔顶。
减二线油~252℃馏出后经泵与原料油一级换热至190℃部分作为减二中进入减一线集油箱底;一部分再去二级换热器水冷器冷却至60℃,至馏分油中间罐暂存后,作为半成品进入精制工段精制后外卖;
减三线油~297℃馏出后经泵与原料油一级换热至140℃,再去水冷至60℃,至馏分油中间罐暂存后,作为半成品进入精制工段精制后外卖。
分馏塔顶回流罐产生的不凝气(G2)至加热炉燃烧;分馏塔顶回流罐产生的燃料油经泵加压后,作为燃料油成品进入储罐外卖。分馏塔底渣油经泵加压后进入换热器分别与原料油换热后,进入渣油罐内储存外卖。
(4)萃取精制
从减压分馏塔分馏出的馏分油经中间罐暂存,与溶剂罐内的N-甲基吡咯烷酮(以下简称萃取剂)分别经计量后按比例送至静态混合器混合后至萃取塔,萃余油和萃取剂靠密度分离,萃余油往上行从顶部进入二级萃取塔中上部萃余油继续往上行进入接收罐,经泵泵入汽提塔利用真空负压汽提萃余油内微量萃取剂。塔底经泵外送至成品罐;顶部回收萃取剂至溶剂罐。
(5)萃取剂再生
再生采用导热油炉加热。二级萃取塔底部沉降萃取剂回到一级萃取塔中下部,在一级萃取塔底部经塔底泵送至溶剂再生单元脱轻塔,在脱轻塔内真空状态下脱掉少量的水分及油,至两级冷凝器冷凝后,水进入污水罐,经油水分离器分离后,进入焚烧炉焚烧;塔底泵出口分两部分一部分进重沸器加热后进入脱轻塔;另一部分不通过重沸器进入溶剂再生塔顶换热器;此过程产生少量不凝气至加热炉燃烧;脱水后的萃取剂与再生塔顶部油气换热后,再与导热油换热进入再生塔,萃取剂汽化从顶部流出经冷凝器冷凝后进入中间罐;中间罐一部分油用作回流;一部分萃取剂送至溶剂罐重复使用;塔底渣油送至分馏塔。
(6)成品储存、销售
成品油通过油泵送入各产品储罐、由有资质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销售。
原料冷凝
油水分离器
废水
轻组分
噪声、废气
导热油炉脱水塔
原料罐沉淀重组分噪声、废气
管式炉

含油废水不凝气
180℃-260℃
固废(渣油)
塔釜
蒸馏塔塔顶
管式炉燃烧不凝气至渣油罐
渣油至中间罐
燃料油
分馏塔至馏分油中间罐萃取塔N-甲基吡咯烷酮
75N馏分油
150N馏分油
250N馏分油不凝气、废水回流罐
(内含油水分离器)
冷凝
萃取剂再生
萃余油精制脱轻塔
汽提塔噪声、废气
导热油炉
脱轻后萃取剂
再生塔燃料油、基础油
萃取剂少量
油份
用于回流
冷凝
成品罐
溶剂罐
再生后萃取剂
中间罐
溶剂罐办公生活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
图3.3-1
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工艺流程图
3.3.2
物料平衡分析
本项目收购废矿物油为混合物,不同成分量无法确定,因此,给出整个项目物料平衡。废油回收系统物料平衡详见表3.3-1。
表3.3-1

废油回收系统物料平衡表
进料量
出料量
原辅材料
产品
流失
名称
数量
名称
数量
类别
数量
废矿物油
100000
基础润滑油
82998.1
废水
油水分离废水
1999.8
燃料油
6040.7
渣油
8865.6
回收使用(回收效率按98%计)
废气
有组织
不凝气
101.5
N-甲基吡咯烷酮
400
回收使用(回收效率按98%计)
N-甲基吡咯烷酮
392
无组织
非甲烷总烃
2.3
小计
100400
小计
98296.4
小计
2103.6
合计:100400
合计:100400
备注:按最大年处理量计算,年处理废矿物油100000t。
表3.3-2
产品指标表
名称
一线润滑油
基础油
二线润滑油
基础油
三线润滑油
基础油
渣油
粘度
mm2/s
15
30
65
80
闪点(闭口)(℃)
>120
>150
开口230
260
倾点(℃)
-16
-16
-14
40
残炭%
0.023
0.023
0.023
6.5
灰分%
0.011
0.011
0.011
0.5
水分%




机械杂质%
0.001
0.001
0.001
3.4
硫含量%
0.03-0.05
0.03-0.05
0.03-0.05
0.10-0.153.4
工程产污环节及环境保护措施
3.4.1
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建设项目一般包括施工期、生产运营期和服务期满三个阶段,不同生产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综合分析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可筛选出影响较大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
在建设项目的三个阶段中,以施工期和生产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较大,而在服务期满后,企业将根据当地规划要求,进行废旧设备拆除及场地的再绿化,使当地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因此,本评价将重点对建设施工期和生产运营期的污染影响进行分析。
由于在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地基开挖、厂房建设、物料运输、设备管道安装等活动,将不可避免地会动用较大的土石方量,占用土地,带来地面建筑垃圾堆积、运输和施工噪音、堆积物粉尘逸散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产生二次扬尘等污染问题。考虑到本工程施工周期有限,随施工结束,以上影响也将随之消失,因此建设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属短期、可逆、局部性影响,与生产运营期相比,影响范围和程度较小,但企业仍应对此高度重视,尽可能减轻施工期污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服务期满后,企业将根据当地规划要求,进行废旧设备拆除及场地再绿化,这将使当地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环境空气及水环境质量也将有所改善,属长期有利影响范畴。若该厂址选择新的项目进行再生产,则表现为新的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3.4.2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期污染源来源及排放量分析
建设施工期主要完成地基处理、土建工程、设备及管道安装和敷设等,相应产生的污染物为施工机械噪声及施工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等。因本工程占地为工业用地,不会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土地使用功能。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态、噪声、废水和交通运输及施工场尘等方面。
1)大气污染源
施工期主要大气环境影响为扬尘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扬尘主要为施工扬尘和道路运输扬尘。施工扬尘主要来自于土方开挖、施工现场物料装卸、堆放以及渣土临时堆放等过程;道路运输扬尘来自于施工机械和车辆的往来过程。扬尘排放方式为间歇不定量排放,其影响范围为施工现场附近和运输道路沿途。
(1)施工期扬尘产生环节
a.地基开挖过程中平整场地、挖填土方使施工场地的地表和植被遭到破坏,表层土壤裸露,遇风可产生扬尘;
b.堆放易产尘的建筑材料,如无围挡,随意堆放,会产生二次扬尘;
c.建筑材料的运输,如不采取有效的遮盖措施,会产生扬尘;
d.施工垃圾的清理会产生扬尘;
e.施工及装卸车辆造成的扬尘。
(2)露天堆场及裸露场地风力扬尘环境影响分析
由于施工的需要,一些建材需露天堆放;一些施工点表层土壤需人工开挖、堆放,在气候干燥又有风的情况下,会产生扬尘。尘粒在空气中的传播扩散情况与风速等气象条件有关,也与尘粒本身的沉降速度有关。不同粒径的尘粒的沉降速度见表3.4-1。由表可知,尘粒的沉降速度随粒径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粒径为250μm时,沉降速度为1.005m/s,因此可以认为当尘粒大于250μm时,主要影响范围在扬尘点下风向近距离范围内,而真正对外环境产生影响的是一些微小尘粒。根据现场的气候情况不同,其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根据文水县长期气象资料,该区域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因此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主要为本项目厂址东南方向。
表3.4-1
不同粒径尘粒的沉降速度
粒径,μm
10
20
30
40
50
60
70
沉降速度,m/s
0.003
0.012
0.027
0.048
0.075
0.108
0.147
粒径,μm
80
90
100
150
200
250
350
沉降速度,m/s
0.158
0.170
0.182
0.239
0.804
1.005
1.829
粒径,μm
450
550
650
750
850
950
1050
沉降速度,m/s
2.211
2.614
3.016
3.418
3.820
4.222
4.624
(3)汽车运输扬尘环境影响分析
据有关文献资料介绍,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占总扬尘的60%以上。表3.4-2为一辆10吨卡车,通过一段长度为1km的路面时,不同路面清洁程度,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的扬尘量。由此可见,在同样路面清洁程度条件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越脏,则扬尘量越大。因此限速行驶及保持路面的清洁是减少汽车扬尘的有效手段。
表3.4-2

在不同车速和地面清洁程度的汽车扬尘
P
车速
0.1
(kg/m2)
0.2
(kg/m2)
0.3
(kg/m2)
0.4
(kg/m2)
0.5
(kg/m2)
1
(kg/m2)
5(km/hr)
0.051056
0.085865
0.116382
0.144408
0.170715
0.287108
10(km/hr)
0.102112
0.171731
0.232764
0.288815
0.341431
0.574216
15(km/hr)
0.153167
0.257596
0.349146
0.433223
0.512146
0.861323
25(km/hr)
0.255279
0.429326
0.58191
0.722038
0.853577
1.435539
总之,施工活动将造成局部地区环境空气中的TSP浓度增高,尤其是在久旱无雨的季节,当风力较大时,施工现场表层的浮土可能扬起,经类比调查,其影响范围可超过施工现场边缘以外50m远。
2)施工场地噪声
施工期间噪声主要来自于推土机、搅拌机、气锤、混凝土、破碎机、卷扬机、打桩机、钻机等施工现场机械噪声及各类运输车辆噪声,噪声声压等级为75-105dB(A),运行期间将会对周围居民造成一定的干扰。
各机械设备运行噪声见表3.4-3。
表3.4-3
施工期间主要机械设备噪声一览表
序号
施工机械
声压等级dB
(A)
备注
1
推土机
78-96
距离声源15米处测试值
2
搅拌机
78-88
3
气锤
82-92
4
混凝土破碎机
85-90
5
卷扬机
75-88
6
打桩机
95-105
7
压缩机
75-88
8
钻机
87-90
9
运输车辆
80-94
3)施工期间废水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设备冲洗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1)施工废水
施工期设备冲洗水只含有少量泥沙,不含其它杂质,排放量较小,经集水沉淀池收集,沉淀后用于施工现场洒水抑尘,不外排,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小。
(2)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本项目施工期间的少量洗漱用水收集后用于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4)施工固废
施工固体废物则主要为碎砖块、灰浆、钢筋等建筑材料以及生活垃圾等,占用土地,影响景观。拟建厂地相对平坦,填挖土方量不大。
5)施工期生态环境的变化
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地基开挖、土地平整等施工活动对地表结构的改变。由于本工程所选厂址为盐碱地,相应因占地带来的生态影响也较小。
按照工程进度安排,本工程建设期为10个月,随着施工行为的结束,上述影响随之将消失,因此,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属短期、可逆、不利影响范畴。
2、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扬尘防治措施
a、施工单位应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的规定设置现场平面布置图、工程概况牌、安全生产牌、消防保卫牌、文明施工牌、环境保护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等;
b、施工现场周边要设置统一围挡,高度不低于1.8米;施工场地须设置围挡,围挡必须由硬质材料制作,任意两块围挡以及围挡与防溢座间间距不能有大于0.5cm的缝隙,围挡不得有明显破损的漏洞;
c、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压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遇到四级及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施工现场定期喷洒,保证地面湿润,不起尘;
d、施工过程中使用砂石、涂料、辅装材料等容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采取设置专门的堆蓬,并使用防尘布对原料进行遮盖;
e、施工过程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有砂石、灰土、灰浆所有易扬尘物料都必须以不透水的隔尘布完全覆盖或放置在顶部和四周均有遮蔽的范围内;防尘布和遮蔽装置的完好率必须大于95%;小批量或八小时之内使用的物料可除外;
f、施工期间,对于工地内裸露地面,应进行洒水,晴朗天气时每日洒水二至七次,扬尘严重时应加大洒水频率;对于施工工地道路积尘,可采用水冲洗的方法清洁施工工地道路积尘,不得在未实施洒水等抑尘措施情况下进行直接清扫;每一块独立裸露地面80%以上面积必须采取覆盖措施;覆盖措施的完好率须在90%以上;覆盖措施可采用防尘网、化学抑尘剂等;
g、施工期间,工地内从建筑上层将具有粉尘逸散性的物料、渣土或废弃物输送至地面或地下楼层时,可从建筑内部管道或密闭输送管道输送,或者打包装框搬运,不得凌空抛散;
h、施工期间需使用混凝土、沥青时,必须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和沥青,不得现场露天搅拌混凝土、消化石灰、拌石灰土、沥青等。因此本项目不设沥青、混凝土搅拌站。应尽量采用石材、木制等成品或半成品,实施装配式施工,减少因石材、木制品切割所造成的扬尘污染。
(2)运输扬尘措施
a、施工场地内80%以上道路必须硬化,道路清扫时必须采取洒水措施。
b、施工期间应在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的出口内侧设置洗车平台,车辆驶离工地前,应在洗车平台清洗轮胎及车身,不得带泥上路。洗车平台四周应设置防溢座、废水导流渠、废水收集池、沉砂池及其它防治设施,收集洗车、施工以及降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泥浆。工地出口处铺装道路上可见粘带泥土不得超过10米,并应及时清扫冲洗;
c、进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应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若无密闭车斗,物料、垃圾、渣土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应用苫布遮盖严实。苫布边缘至少要遮住槽帮上沿以下15厘米,保证物料、渣土、垃圾等不露出。车辆应按照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进行物料、渣土、垃圾的运输;
d、运输车辆驶出工地前,应对车身、车槽、轮胎等部位进行清理或清洗以保证清洁上路;洗车喷嘴静水压不得低于0.5MPa;洗车废水经处理后重复使用,回用率不低于90%,回用水水质良好,悬浮物浓度不应大于150mg/l。
在采取以上防治措施以后,施工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小。
2)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设立专职环保工程监理员、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本工程在建设期间应设立专职环保工程监理员,实行环保监理员制度,负责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和扬尘污染的控制工作,同时应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增强环保意识,在施工中自觉遵守,采取一切措施,尽力将噪声减到最低限度。
(2)限制作业时间
本项目原则上在夜间(22:00-6:00)禁止施工。但如果需要在夜间施工时,应取得相关管理部门的同意,同时应在周围居民住宅密集区张贴告示,表明施工时段,以取得居民的谅解。
(3)施工场地合理布局
施工布局与防止环境噪声污染密切相关。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布局,尽可能避免高噪设备同时同地施工,若必须同时施工时应加设临时声屏障。
(4)降低施工设备噪声
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使其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减轻因设备运行状态不佳而造成的噪声污染;采取安装隔离发动机振动部件的方法降低噪声;对动力机械、设备加强定期检修、养护。
(5)降低施工交通运输噪声
车辆进入声敏感区附近的道路应限速,减少或杜绝鸣笛,在施工工作面铺设草袋等,以减少车辆与路面摩擦产生的噪声。
3)施工期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设备冲洗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1)施工废水
施工期设备冲洗水只含有少量泥沙,不含其它杂质,排放量较小,经集水沉淀池收集,沉淀后用于施工现场洒水抑尘,不外排,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小。
(2)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本项目施工期间的少量洗漱用水收集后用于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4)施工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

(1)生活垃圾
本项目不设施工营地,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小,集中收集后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
(2)建筑垃圾
本项目拟建厂地相对平坦,填挖土方量不大,全部用于场地内平整回填及绿化,其余建筑垃圾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5)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考虑到施工期因土地平整、将对场地进行翻挖、削高、填低、使土层结构更为疏松,若在此过程中遇有大风或暴雨天气,如没有围挡措施,将会造成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造成局部小面积泥水漫延。因此,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施工地段布设土工布围栏,尽可能减少土壤的侵蚀模数。完工后,随厂区地形变化,在不同平面间加设片石护坡,平
面区除绿化覆盖外,其余全部硬化。厂区雨水及生产废水则采用清污分流制度,施工废水经收集沉淀后用于施工现场洒水抑尘,雨水经厂区排水沟排除场外,减少厂区内水土流失。
3.4.3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1、运营期大气环境污染源强分析及防治措施
本项目建成后生产用热使用2台燃气管式炉及2台燃气导热油炉,生活区冬季供暖采用1台1t/h燃气蒸气锅炉,生活区设置职工食堂。
综上,本项目建成投产后产生的废气主要为有组织废气及无组织废气,其中有组织废气主要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非甲烷总烃)、管式炉产生的烟气、导热油炉产生的烟气、燃气锅炉产生的锅炉烟气及食堂油烟。
一、有组织排放废气
(1)管式炉烟气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废油加工装置中含1台135万大卡脱水管式炉和1台100万大卡分馏管式炉,燃料均为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其中脱水管式炉天然气用量按180.8Nm3/h,(147.6万m3/a)计,分馏管式炉天然气用量按134Nm3/h(109.3万m3/a)计,则两台管式炉燃气量为314.8Nm3/h(256.9万m3/a),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4.06万m3/a)进管式炉燃烧,因此本项目2台管式炉燃天然气总量为252.84万m3/a,本项目使用的天然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天然气》(GB17820-2012)中二类用气,天然气技术指标见表3.4-4,企业用天然气中SO2计算采用上述天然气技术标准的二类标准,计算项目区域最大的产污量,参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
下册》中天然气产排污系数进行核算,详见表3.4-5,管式炉燃用天然气采用低氮燃烧器,管式炉天然气燃烧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3.4-6。
表3.4-4
天然气技术标准
项目
一类
二类
三类
高位发热量,MJ/m3
36
31.4
31.4
总硫(以硫计),mg/m3
≤60
≤200
≤350
硫化氢,mg/m3
≤6
≤20
≤350
二氧化碳,%(V/V)
≤2.0
≤3.0

水露点,℃
在天然气交接点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天然气的水露点比最低环境低5℃表3.4-5
各污染物产排污系数
序号
污染物指标
产排污系数
来源
1
工业废气量
139854.28(标m3/万m3-原料)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下册》
2
NOx
18.71(kg/万m3-原料)
3
SO2
0.02S(kg/万m3-原料)
4
烟尘
2.4(kg/万m3)
《环境统计手册》表3.4-6
管式炉天然气燃烧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表
废气量(m3/a)
污染物项目
烟尘
SO2
NOx
3.6×107
污染物产生量(t/a)
0.61
1.02
4.74
污染物产生速率(kg/h)
0.075
0.125
0.59
污染物产生浓度(mg/m3)
16.95
28.34
131.67
治理措施
两台管式炉无脱硫除尘,经低氮燃烧器燃烧后(处理效率30%),直接经1根20m排气筒高空排放(2台管式炉共用1根排气筒)
污染物产生量(t/a)
0.61
1.02
3.318
污染物产生速率(kg/h)
0.075
0.125
0.413
污染物产生浓度(mg/m3)
16.95
28.34
92.17
标准值
20
50
100
达标情况
达标
达标
达标
根据上表,本项目管式炉燃烧后产生的烟气中各污染物无需经脱硫除尘,经低氮燃烧后,烟尘、SO2及NOX浓度满足《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表4中特别排放限值标准要求,可直接经20m排气筒高空排放。
(2)导热油炉烟气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新建2台导热油炉,包括1台135万大卡脱水加热炉和1台150万大卡分馏加热炉,燃料均为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2台导热油炉天然气用量按381.7Nm3/h,(311.47万m3/a)计,本项目使用的天然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天然气》(GB17820-2012)中二类用气,天然气技术指标见表3-13,企业用天然气中SO2计算采用上述天然气技术标准的二类标准,计算项目区域最大的产污量,参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
下册》中天然气产排污系数进行核算,见表3.4-5,导热油炉燃用天然气采用低氮燃烧器,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3.4-7。
表3.4-7

2台导热油炉天然气燃烧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表
废气量(m3/a)
污染物项目
烟尘
SO2
NOx
4.4×107
污染物产生量(t/a)
0.75
1.25
5.83
污染物产生速率(kg/h)
0.1
0.16
0.72
污染物产生浓度(mg/m3)
17.05
28.41
132.5
治理措施
两台导热油炉无脱硫除尘,经低氮燃烧器燃烧后(处理效率30%),直接经1根20m排气筒高空排放(2台导热油炉共用1根排气筒)
污染物产生量(t/a)
0.75
1.25
4.081
污染物产生速率(kg/h)
0.1
0.16
0.504
污染物产生浓度(mg/m3)
17.05
28.41
92.75
标准值
20
50
100
达标情况
达标
达标
达标
根据上表,本项目导热油炉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烟气中各污染物无需经脱硫除尘,经低氮燃烧后,烟尘、SO2及NOX浓度满足《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表4中特别排放限值标准要求,可直接经20m排气筒高空排放。
(3)焚烧炉
本项目产生的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送焚烧炉燃烧处理,焚烧炉燃烧产生的烟气,主要污染物为烟尘、SO2和NOx。
本项目共建设1台焚烧炉(单台处理规模为7t/d),该焚烧炉全年运行330d,24h/d,燃料采用天然气,其成分见表3.4-5,估算项目耗气量为100.8万m3/a(127m3/h)。
则本项目焚烧炉废气量为5941463.5m3/a(825.20m3/h);烟尘产生量为0.09t/a,产生浓度为15.0mg/m3;SO2产生量为0.20t/a,产生浓度为33mg/m3;NOx产生量为0.87t/a,产生浓度为145.87mg/m3。本项目焚烧炉共设置1根15m高烟囱,焚烧炉废气通过烟囱排放,最终排放量烟尘为0.09t/a,排放浓度为15.0mg/m3;SO2为0.20t/a,排放浓度为33mg/m3;NOx排放量为0.87t/a,排放浓度为145.87mg/m3。
表3.4-8

焚烧炉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表
废气量(m3/a)
污染物项目
烟尘
SO2
NOx
5.9×106
污染物产生量(t/a)
0.09
0.20
0.87
污染物产生速率(kg/h)
0.01
0.03
0.11
污染物产生浓度(mg/m3)
15.0
33.0
145.87
治理措施
无脱硫除尘,直接经1根15m排气筒高空排放
污染物产生量(t/a)
0.09
0.20
0.87
污染物产生速率(kg/h)
0.01
0.03
0.11
污染物产生浓度(mg/m3)
15.0
33.0
145.87
标准值
20
50
150
达标情况
达标
达标
达标
焚烧炉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标准值,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4)采暖蒸汽锅炉
本项目采暖由1台1t/h的蒸汽锅炉供应。1t/h采暖用蒸汽锅炉工作时间为150d,
日运行时间16h。天然气热值以QD=3.5×104kJ/Nm3,1台1t/h的蒸汽锅炉天然气耗量约为80Nm3/h。
<1>废气量
根据《开发建设环境管理》,锅炉废气量计算如下:
①燃烧天然气理论空气量
式中:V0—燃料燃烧所需的理论空气量(Nm3/
m3);

QYL
--燃料应用基的地位发热值(kj/kg)(本项目取35000kj);
②烟气量
?式中:Vy--实际产生的烟气量(Nm3/
m3);
--过剩空气系数,取1.4
经计算,本项目实际烟气排放量为12.88Nm3/
m3。
③烟气总量式中:B--燃气总量(Nm3/a)
经计算,本项目采暖锅炉排放烟气量1030.4m3/h,2472960m3/a。
<2>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下册)4430工业锅炉(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产排污系数表-燃气工业锅炉:NOx为18.71kg/万m3原料,SO2为0.02Skg/万m3原料(天然气中S含量200),根据《实用环境保护数据大全》确定天然气烟尘的污染物排放系数为0.16kg/km3,工作时间2400h。则:
表3.4-9

采暖锅炉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表
废气量(m3/a)
污染物项目
烟尘
SO2
NOx
2.47×106
污染物产生量(t/a)
0.031
0.08
0.36
污染物产生速率(kg/h)
0.013
0.03
0.15
污染物产生浓度(mg/m3)
12.53
32.35
145.57
治理措施
无脱硫除尘,直接经1根15m排气筒高空排放
污染物产生量(t/a)
0.031
0.08
0.36
污染物产生速率(kg/h)
0.013
0.03
0.15
污染物产生浓度(mg/m3)
12.53
32.35
145.57标准值
20
50
150
达标情况
达标
达标
达标
采暖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3中特别排放限值,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5)塔顶排放的少量不凝气
本项目减压分馏塔塔顶将有少量的不凝气产生,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参照山西嘉润宝润滑油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万吨废润滑油再生利用项目污染物排放量,估算不凝气产生量约为101.5t/a,收集后通过管道送入管式炉焚烧利用,不外排。此部分非甲烷总烃气体全部为VOC。
(6)油料装卸、基础油贮槽大小呼吸排放的废气
本项目罐区共设置4个原料储罐、4个成品基础油罐、1个燃料油罐、2个渣油罐,装置正常生产时采取真空流程,油料装卸、储存过程中产生微量的油气无组织放散,主要成分为非甲烷总烃。轻质燃油沸点50℃-200℃,粘度小、挥发性较高;其他物料(原料油、重质燃料油、基础油、渣油)沸点均在200℃以上,粘度大、挥发性较低。故本项目轻质燃油罐采用内浮顶罐,其他物料采用固定拱顶罐,可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料因挥发而产生的物料损耗,最大限度的减少厂区非甲烷总烃的产生量。本项目油罐贮槽大小呼吸排放量主要根据《石油库节能设计导则》(SH/T3002-2000)中“附录A油罐内油品蒸发损耗计算”进行计算。
①拱顶罐大呼吸损耗式中:
LDW—拱顶罐年大呼吸蒸发损耗量,m3/a;
V1—泵送液体入罐量(m3);(原料油25000t、基础油21067t、渣油4501t)
K—单位换算常数,K=51.6;
Kt—周转系数;(原料油0.2、基础油0.2、渣油0.3)
K1—油品系数,0.75;
Py—油品平均温度下的蒸气压(kPa);8.4
μy—油蒸汽摩尔质量(kg/kmol)。25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储罐参数,计算得,罐区拱顶罐大呼吸损耗油品共计原料油1.035×4=4.14t/a、基础油0.872×4=3.488t/a、渣油0.279×2=0.558
t/a。
②内浮顶罐大呼吸损耗
式中
Lw—浮顶罐收发油损耗量,kg/a;
Q1—油罐年周转量,(103m3/年);(6.133)
Py—储存油品密度,kg/m3;0.84
C—罐壁粘附系数,取0.00257(m3/1000m3)
D—储罐的直径(m),取11.5(m)

由上计算得,本项目罐区内浮顶油罐大呼吸损耗油品共计0.005t/a。
③拱顶罐小呼吸损耗式中
LDS—拱顶罐年小呼吸损耗量(m3/a);
P—油罐内油品本体温度下的蒸气压(kPa),32.8;
Pa—当地大气压(kPa(A)),91.7;
H—油罐内气体空间高度(m);1
ΔT—大气温度的平均日温差(℃);15
Fp—涂料系数,1.33;
K2—单位换算系数,3.05;
K3—油品系数,0.58;
C1—小直径油罐修正系数,0.57。
由上计算得,本项目罐区1个拱顶罐小呼吸损耗油品共计4.305m3/a(3.61t/a),全部拱顶罐小呼吸损耗油品共计36.1t/a。
④内浮顶罐小呼吸损耗式中:
Ls—内浮顶罐年小呼吸损耗量,kg/a;
K1—单位换算系数,0.45;
Kr—边圈密封损耗系数,5.2;
D—油罐直径,11.5m;
Ff—浮顶附件的总损耗系数;12.3
Fd—顶板接缝长度系数,系指顶板接缝长度与顶板面积的比值;
Kd—顶板接缝损耗系数,焊接顶板,Kd=0;非焊接顶板,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时,Kd=3.66(采用英制单位时,Kd=0.34);0
P*—蒸汽压函数,0.024;
μyg—油蒸汽摩尔质量;25
Kc—油品系数;0.7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储罐参数,计算得,本项目内浮顶罐小呼吸损耗油品1.64t/a。
根据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下发的《山西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整治方案》,本项目VOCs参照执行《天津市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表2中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学行业VOCs标准:非焚烧处理80mg/m3。
由以上计算可知,本项目运营期基础油贮槽大小呼吸排放量为45.931t/a。本项目设ZCTD-A型油气排放回收装置1套,处理工艺为冷凝+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处理能力为8000m3/h,此油气回收装置采用负压操作,集气效率为100%,处理效率为95%,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经处理后,本项目贮槽大小呼吸废气排放量为2.3t/a、排放浓度为32.82mg/m3、排放速率为0.26kg/h。可满足天津市地方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中相应排放限制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项目设施区及罐区VOC的控制措施具体为:设施区产生的VOC收集后全部送入管式炉焚烧,不外排;罐区的轻质燃油罐采用内浮顶罐,可有效减少VOC的排放量,其他物料采用固定拱顶罐,罐区产生的VOC经过1套油气回收装置处理后通过1根15m的烟囱排放。
(7)油料装卸挥发的有机废气
本项目设有30m3
的钢制卸油池,根据《石油化工行业
VOCs排放量计算办法》中其他油品的装载损失排放系数
0.073kg/m3,卸油时间按每天
3h,计算得卸油池
VOCs
的排放量为2.17t/a。
因本项目距离村庄较近,环评提出采用低温等离子去除有机废气,处理能力为5000m3/h,去除效率70%,处理后废气经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经处理后,本项目罐区油料装卸废气排放量为0.65t/a、排放浓度为24.62mg/m3。可满足天津市地方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中相应排放限制的要求。
(8)食堂油烟
本项目职工80人,全部在厂内就餐,厂区设有1个小食堂,位于宿舍区,每日就餐三次,每日食品加工制备时间为6小时,灶头数2个,每人每天消耗动植物油以30g计,则年消耗食用油0.36t/a,烹饪过程中食用油挥发损失约2.84%,因此油烟产生量为0.01t/a。
本报告要求建设单位加装最低处理效率为60%,配备风量为2000m3/h的油烟净化设施,则油烟产生浓度为2.78mg/m3,经此油烟净化处理设施处理后,本项目油烟排放量为0.004t/a,排放浓度为1.11mg/m3,低于《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中2.0mg/m3标准限值,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本项目食堂在食品加工时使用天然气,在燃用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很小,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产生影响甚微。
表3.4-10本项目大气污染物产生排放状况表
序号
排放源
污染物
产生浓度mg/m3
产生量t/a
防治措施
排放浓度mg/m3
排放量t/a
1
管式炉
烟尘
16.95
0.61
经低氮燃烧器燃烧后(处理效率30%),烟囱高度不低于20(1根)
16.95
0.61
SO2
28.34
1.02
28.34
1.02
NOx
131.67
4.74
92.17
3.3182
导热油炉
烟尘
17.05
0.75
经低氮燃烧器燃烧后(处理效率30%),烟囱高度不低于20m(1根)
17.05
0.75
SO2
28.41
1.25
28.41
1.25
NOx
132.5
5.83
92.75
4.081
3
焚烧炉
烟尘
15.0
0.09
烟囱高度不低于15m(1根)
15.0
0.09
SO2
33.0
0.20
33.0
0.20
NOx
145.87
0.87
145.87
0.87
4
采暖锅炉
烟尘
12.53
0.031
烟囱高度不低于15m(1根)
12.53
0.031
SO2
32.35
0.08
32.35
0.08
NOx
145.57
0.36
145.57
0.36
5
不凝气
非甲烷总烃
//
101.5
收集后送入管式炉焚烧
//
//
6
基础油贮槽
非甲烷总烃
//
45.931
设ZCTD-A型油气排放回收装置1套,处理工艺为冷凝+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处理能力为8000m3/h,集气效率为100%,处理效率为95%,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
32.82
2.3
7
油料装卸
非甲烷总烃
//
2.17
采用1套低温等离子有机废气治理系统,处理能力5000m3/h,处理效率70%,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
24.62
0.65
8
食堂
油烟
2.78
0.01
经油烟净化效率>60%的油烟净化器处理后排放
1.11
0.004
2、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设置食堂、不设浴室,运营期产生废水主要是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和生活污水。
(1)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
生产过程中从原料油中蒸馏脱水出来的废水含有少量的油,油品储运系统的油罐切水等含油废水,产生量为6.06m3/d。化验废水产生量为0.2m3/d。
2017年3月9日,山西净泰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对山西嘉润宝润滑油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万吨废润滑油再生利用项目的含油废水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为:CODcr172000mg/L、BOD515000mg/L、石油类2.4mg/L。本项目生产工艺与山西嘉润宝润滑油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万吨废润滑油再生利用项目生产工艺相似,本项目含油废水中各项污染物浓度类比该项目具有可行性。由此可见本项目含油废水可生化性差,通过水处理设施处理难度大,因此环评要求建设一台焚烧炉(单台处理能力为7t/d),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全部送焚烧炉焚烧处理,不外排。
(2)生活污水
本工程职工人数为80人,经水平衡分析,本项目日常生活用水量为3.2m3/d,排放量为2.56m3/d。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和氨氮。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小,水质简单,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在采取环评要求的措施后,本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3、运营期的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本项目固体废物产生源主要是职工生活垃圾、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废渣油(含油泥)、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及油烟进化设备产生的废油脂。
(1)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按人均产生量0.5kg/d,本项目职工共80人,预计产生量为13.2t/a。本项目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为一般固废。生活垃圾经收集后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统一处置,评价要求厂内设垃圾收集箱,及时清运,严禁生活垃圾在厂内长期堆存。
(2)餐厨垃圾及油烟处理设施产生的废油脂
本项目食堂餐厨垃圾产生量按照0.45kg/(人·d),就餐总人数为80人,就餐时间按照330d/a计算,本项目餐厨垃圾产生量为11.88t/a。食堂油烟产生量为0.01t/a,排放量为0.004t/a,经计算,废油脂产生量为0.006/a。餐厨垃圾及废油脂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不得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处理。
(3)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
本项目运营期含油废水通过油水分离罐后被集中收集的废油约为13.3t/a,此部分油料为轻质燃油,返回轻质燃油罐。
(4)废活性炭
本项目油罐区废气采用冷凝+活性炭吸附处理,会产生废活性炭,年产生量为20t/a,厂区内设危废暂存间,废活性炭全部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
(5)废渣油(含油泥)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渣油(含油泥),产生量为230t/a。厂区内设危废暂存间,本项目产生的废渣油(含油泥)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本项目产生的废活性炭、废渣油(含油泥)为危险废物,废物类别为HW08。
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的规定,评价要求在企业在厂区生产车间精制区设危险废物临时贮存场所(占地面积10㎡),场所建设要求应当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临时贮存场所应设防渗漏、防雨淋、防流失。环评要求送交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
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的要求,本报告对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的贮存、管理提出如下要求:
a.
建危险废物贮存专用库房;
根据本项目的工序特点,经与建设单位沟通后,拟建一个危险废物专用暂存库,用于存放本项目产生的废活性炭;
b.
危废必须装入符合标准的容器内;
c.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内必须留足够的空间,容器顶部与液体表面之间保留100mm以上的空间;
d.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上必须粘贴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附录A所示的标签,具体如图。
e.
危险废物暂存库房不得接收未粘贴上述规定的标签或标签填写不规范的危险废物;
f.
必须作好危险废物记录,记录上须注明危险废物的名称、来源、数量、特性和包装容器的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废物出库日期及接收单位名称;

危险废物的记录和货单在危险废物回取后应继续保留三年。
g.
必须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
h.
危险废物贮存库房设置灭火器等防火设备,做好火灾的预防工作;
i.
在转移危险废物前,建设单位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危险废物转移计划;经批准后,产生单位应当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联单。并在危险废物转移前三日内报告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并同时将预期到达时间报告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j.
建设单位必须如实填写联单中产生单位栏目,并加盖公章,经交付危险废物运输单位核实验收签字后,将联单第一联副联自留存档,将联单第二联交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单第一联正联及其余各联交付运输单位随危险废物转移运行。

k.
联单保存期限为五年;贮存危险废物的,其联单保存期限与危险废物贮存期限相同。
注:M
1:1;字体为黑体字;底色为醒目的桔黄色
表3.4-11

固体废物排放状况一览表
单位:t/a
序号
固体废物名称
年产生量(t/a)
最终去向
1
职工生活垃圾
13.2
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统一处置
2
餐厨垃圾及油烟处理设施产生的废油脂
11.886
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不得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处理
3
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
13.3
此部分油料为轻质燃油,返回轻质燃油罐。
4
废活性炭
20.0
厂区内设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
5
废渣油(含油泥)
230
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
6
合计
288.386
//
4、运营期声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运营期噪声主要来自于真空泵(采用罗茨螺杆干式真空泵)、各种风机等机械噪声和设备放散气流噪声。对其声压等级为75—90dB(A)。详见表3.4-12。
表3.4-12
噪声源特征初步分析一览表
主要噪声设备
声压等级dB(A)
声学特点
治理措施
风机
75
连续稳态
基础减震、选用低噪声设备
真空泵
85
连续稳态
水泵、油泵
85
连续稳态噪声治理可因地制宜,视不同情况采取设备降噪、传播途径阻隔及受声者保护三方面措施。在设备选型中尽量选择低噪声设备,从根本上减少声源,对于产生噪声较大的设备,采用室内安装,以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治理后可使各噪音源低于70dB(A)。
(1)在设备选型方面选用低噪声设备;(2)对高噪声设备尽量集中在底层,采用基础减震(橡胶减震或弹簧减震);(3)高噪设备(风机、电机、泵类)应采用隔声间并安装隔声门窗;(4)给职工配备耳塞等劳动防护用品;(5)厂界种植高大乔木,降噪吸声。采取以上措施后,厂界噪声可以《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
3.4.3
服役期满后防治措施
本项目服役期结束后,需对本项目厂区涉油区域内的地面土壤进行检测,如果出现检测指标超标现象,则本项目建设单位需对土壤进行修复,在其土壤指标未达标之前,该地块不可转做他用。
3.5
总量控制
结合本项目工程分析中环保措施的分析、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表3.5-1给出了本项目建成后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如下。
表3.5-1
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表(t/a)因子
项目
烟尘
SO2
NOx
非甲烷总烃
管式炉
0.61
1.02
3.318
/
导热油炉
0.75
1.25
4.081
/
焚烧炉
0.09
0.20
0.87
/
采暖锅炉
0.031
0.08
0.36
/
油罐区
/
/
/
2.95
合计
1.481
2.55
8.629
2.95文水县环境保护局以
文环发[2018]103号对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批复为烟尘1.481t/a,二氧化硫2.55t/a,氮氧化物8.629t/a。其中:烟尘、二氧化硫按照《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小于3吨,予以直接核定,按照倍量削减要求,氮氧化物总量指标从山西吉港水泥有限公司脱硝工程中按照1:2进行置换,为17.528吨。
区域削减方案为:总量指标从依法关闭的文水县灿垚建材有限公司削减烟(粉)尘15.58t/a,二氧化硫19.44t/a,氮氧化物35.44t/a,可满足本项目总量指标要求。
吕梁市环境保护局以
吕环函[2018]223号文对本项目总量控制指标进行了核定,其中:烟尘1.481t/a,二氧化硫2.55t/a,氮氧化物8.629t/a。
第四章
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4.1
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4.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
本次评价委托山西英锐泽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5月22日至5月28日连续7天对项目所在区域敏感点环境空气进行了现状监测,据此对项目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
4.1.2
地下水质量现状调查方法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为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敏感,因此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一级。
本次评价委托山西英锐泽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5月22日对项目所在区周边村庄地下水进行的质量现状监测及调查,评价据此对项目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
4.1.3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方法
本次评价委托山西英锐泽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5月22日对项目区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
4.2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4.2.1
地理位置
文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地区东北隅。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7o15"至37o35"9",东经111o29"46"至112o19"157"之间。东隔汾河和祁县相望,东南与平遥县毗连,西依吕梁山与吕梁市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清徐县相邻,南与汾河县接壤,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长72km,南北宽30km,总面积1067.8km。海拔最高2169m,最低739m。
县城位于县境中部,东距祁县城3lkm,东南距平遥县城38km,北距清徐县城40km、交城县城20km,南距汾阳县城3lkm,东北距省会太原86km,西距吕梁市113km。
本项目位于文水县下曲镇青高村南340m处,厂址地理坐标东经112°6′46.74″,北纬37°22′11.72″
。本项目所在地理位置见图4.2-1。
4.2.2
地形、地貌
文水县地貌轮廓呈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条带状,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在苍儿会乡境内的大西沟岭上,海拔2169m左右;最低点在西槽头乡王家社村西南,海拔739m,最大相对高差为1430m。以开栅镇至马西乡神堂村一线为界,西部为起伏连绵的吕梁山区,东部为平缓的倾斜平原、冲积平原和太原盆地。
本工程厂址厂区地势平坦。
4.2.3
地质构造
文水县在大地的构造上位于华北陆台中部,属山西地台一部分,太古代、下元古代时期,地壳运动强烈,是一个相对活动的地区。中生代时期,地壳运动再度强烈,发生了以断裂活动为特点的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县的构造骨架和地貌基础。新第三纪末发生了断裂升降层陷落为主的喜马拉雅运动,东部陷落为盆地,西部上升为山脉。
4.2.4
气候、气象
文水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因地势高差相对较大,气候变化显著。据当地气象站1977~2010年统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0.3℃,一月份最冷,月均气温-5.4℃;七月份最热,月均气温24.2℃;极端最低气温-26.5℃(1998年1月19日),极端最高气温39.5℃(2001年7月1日及2005年6月22日)。多年平均蒸发量1029.2mm。无霜期17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92cm(2000年2月出现4天)。
风向特点受季风支配,冬季以S、EN风为主,春季以WN、N风为主,夏季以EN风为主,秋季以S、WS、WN风为主。常年主导风向为南风,其次为西南风。年均风速2.0m/s,10分钟最大风速22.0m/s,瞬时风速45m/s。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42.6mm,年最大降水量为641.4mm(1983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49.5mm(1999年)。4.2.5
水文地质
1、地表水
文水县境内地表水来源于降水及河流,年径流量为9154万m3,降水时间集中于7、8、9月份,绝大部分通过河道排泄,故利用系数较低。据县水利部门统计,平川之汾河灌区,年可利用的供水量仅为2179万m3,灌溉面积为35.8万亩,亩均用水量为61.4m3;文峪河灌区,年均供水量2141万m3,灌溉面积19万亩,亩均用水量为12.7m3,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之需要。
文水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汾河和其支流文峪河、磁窑河等。
(1)汾河
汾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南流入太原盆地,于文水县南安镇入境,经胡兰、下曲镇出境入平遥县。汾河河床呈带状分布,境内全长27km,流域面积293.3km2,河道平均纵坡1/2500,平均河宽200m左右,平时流量200~400m3/s,水深4m左右,流速2~3m/s。汾河流量年际变化很大,汛期最大洪峰达1900m3/s(1959年记载)。近年来由于上游汾河水库控制及工业用水增多,除汛期外,河水几乎断流。
(2)文峪河
文峪河为汾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交城县西北端最高峰-关帝山的南麓,流经交城入本县境,从北峪口出山后,经开栅、凤城、北张、西槽头等乡镇入汾阳县。境内河长29.1km,平均河宽80m,平均河道纵坡1/2000,流域面积近288.6km2,河道年均径流量1.741亿m3,河流清水流量年均2m3/s,最大洪峰流量795m3/s(1995年8月19~20日)。近年文峪河水库蓄水,平时除雨季和灌溉季节水库放水外,文峪河水量较小或断流。
(3)磁窑河
磁窑河为汾河一级支流。发源于交城县北山悬岗岭东西两麓,于文水县杭城村入境,流经西城、南武、北张、下曲、西槽头等乡镇,出境入汾阳县。境内流长27km,平均河宽30m,河道纵坡平均1/1800~1/2000,流域面积277.5km
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800万m3,该河道属季节性泄洪河道,无清水流量。最大洪峰流量90m3/s。
境内河流均具明显的夏雨型~山地型特点,流量随季节变化显著,夏秋季节流量大,来势猛;冬春季节流量小,部分河流甚至干涸。
本项目最近地表水体为西侧2600m的磁窑河。建设项目周围水系情况见图4.2-2。
2、地下水
文水县地下水动储量为8303万m3。西部山区由于地势高,水位较深,一般不宜开采,东部平川及黄土丘陵区,储量较为丰富,易于开采利用。
根据含水层岩性、地下水赋存条件和水动力特征的不同,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和变质岩类裂隙水五类。
(1)松散岩类孔隙水
广泛分布于东部平原区及山区各河流河谷区。
文峪河及其支流河谷区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及上更新统冲积、冲洪积砂砾石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在30~50m之间,水量比较丰富,井孔单位涌水量1.88m3/s?m。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途径主要是人工开采、蒸发和补给基岩裂隙水。动态随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水质良好,一般为H-N型,矿化度小于264mg/L。
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及中、上更新统亚砂土、亚粘土夹砂层、砂砾石层,因地形平缓,储水条件相对较好,且赋存有多层砂砾含水层,浅层和中深层含水层,富水性中等~丰富,单位涌水量1.99~7.35m3/s?m,单井出水量可达1500t/d以上,矿化度286~941mg/L。
(2)碎屑岩类裂隙水
分布于文水县中部。含水岩组为二、三叠系和石炭系山西组砂岩、泥岩互层或互为夹层,砂岩为含水层,泥岩为隔水层,形成含水层、隔水层相间排列的多元含水结构。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局部接受地表水补给,沿层间裂隙运移。受地形、含水层结构及构造条件控制,形成裂隙潜水─承压水,受地形切割的影响,多以泉的形式排泄。地下水富水性一般较弱,单泉流量为0.006~0.4L/s,个别达4.7L/S,水质以H-N?S型为主,矿化度小于500mg/L左右。
(3)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
分布于文水县中部,石炭系太原组中的两层砂岩、三层灰岩为主要含水层,隔水层为太原组泥、页岩及本溪组铝土岩及泥页岩。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受构造及埋藏条件限制,在地表分水岭附近,由于出露位置较高,储水条件差,富水性极弱;同时含水层节理裂隙、溶蚀裂隙、孔洞的发育具有不均一性。从这方面来看,地下水富水性极不均匀,一般相对较弱,局部可能为中等富水,单井流量为10~60L/s。水质类型以H-C、H-N?M?C型为主,其次H?S-C?M型,矿化度800~1530mg/L。
(4)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广泛分布于二道川以南及三道川以北的高中山区和西社~神堂正断层一带两侧,含水岩组总厚800m左右,裂隙溶洞为主要贮水空间,寒武系中统张夏组鲕状灰岩和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纯质厚层灰岩为主要富水含水层,尤其在构造有利部位富水性强。西榆皮逆断层(F4)出露的阻溢泉,流量达90
L/s,动态稳定,含水层为寒武系中统鲕状灰岩;西社~神堂断裂带(F3)西侧和边山大断裂南段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厚层灰岩受断裂的影响,裂隙溶洞发育,导水性强,有利于岩溶水的汇集,富水性较强,目前水位埋深大,富水性不均,尚未开发。
岩溶水裸露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受单斜构造的控制,在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迳流,在迳流过程中,部分地下水受次级构造的控制,侧面向南补给孔隙水,以泉的形式泄出地表,大部分沿迳流方向侧向补给冲积平原区孔隙水。
(5)花岗岩、变质岩类裂隙水
在本县中部中山区及西部大面积分布,地下水主要赋存在五台期混合杂岩带和界河口群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风化裂隙中,为风化裂隙潜水。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迳流途经短,在河谷两侧以泉的形式排泄,单泉流量一般为0.01~0.08L/s,水质类型以H-C?N型为主,矿化度一般300mg/L左右。
3、水源地
(1)城市水源地
文水县共划分有3个水源地,均位于文水县城北,分别为章多水源地、南徐水源地、沟口水源地。
①章多水源地
文水县章多水源地位于文水县章多村一带,中心位置为东经112.013°,北纬37.452°。属于地下水型水源地,地下水开采类型为裂隙承压水,日均取水量0.2万m3。井深200~450m,单井出水量50~100m3/h,静水位埋深70~110m,动水位埋深150m。章多水源地主要供水城镇为文水县城,供水人口约2万人。该水源地只划分一级保护区,保护区面积0.046km2。本项目拟建厂址距离章多水源地约10km。
②南徐水源地
文水县南徐水源地位于文水县南徐村附近,中心位置为东经112.030°,北纬37.475°。南徐水源地属于地下水型水源地,地下水开采类型为裂隙承压水,日均取水量0.1万m3。现有水源井3眼,井深300m,单井出水量50~80m3/h,静水位埋深86~100m,动水位埋深120m。南徐水源地主要供水城镇为文水县城,供水人口约1万人。该水源地只划分一级保护区,保护区面积0.046km2。本项目拟建厂址距离南徐水源地约12km。
③沟口水源地
文水县沟口水源地位于文水县沟口村附近,中心位置为东经112.022°,北纬37.467°。沟口水源地属于地下水型水源地,地下水开采类型为裂隙承压水,日均取水量0.4万m3。现有水源井1眼。沟口水源地主要供水城镇为文水县城,供水人口约4万人。该水源地划分一、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面积0.022km2,二级保护区面积2.19km2。本项目拟建厂址距离沟口水源地约11km。
本项目不在文水县县级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距离三处水源地均在8km以上,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2)乡镇水源地
文水县共有9个乡镇水源地,分别为开栅镇集中供水水源、西城乡集中供水水源、马西乡集中供水水源、孝义镇集中供水水源、北张乡集中供水水
源、下曲镇集中供水水源、刘胡兰镇集中供水水源、西槽头乡集中供水水源,南武乡集中供水水源,共计服务9个行政村,均划分有一级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0.4809km2,总周长12.44km,无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距离本项目较近的乡镇集中供水水源主要为下曲镇集中供水水源,距离厂址最近的为2#水井,距离约1.06km。
下曲镇集中供水水源为松散层孔隙水,共有水井7个,均属于承压含水层类型。分布在下曲村的四周,井距一般500米左右,以4号井为中心,组成1、3、5、6、7号井多边形,北部2号井在地里,灌溉供水并用。主要服务对象为下曲村、小学、中学、乡镇府机关等,服务人口9000人,各井总的涌水量7440m3/d。
①2号井
井深160米,流量50m3/h,坐标为东经112°7"13.50",北纬37°21"42.12",井口标高745m。一级保护区边界范围为,半径为90m,保护区周长为565m,面积为0.0254km2。
②3号井
井深130米,流量30m3/h,坐标为东经112°7"13.02",北纬37°21"22.02",井口标高745m。一级保护区边界范围为,半径为100m,保护区周长为628m,面积为0.0314km2。
③5号井
井深177米,流量50m3/h
,坐标为东经112°7"3.69",北纬37°20"51.06",井口标高743m。一级保护区边界范围为,半径为80m,保护区周长为502m,面积为0.02km2。
④6号井
井深187米,流量50m3/h
,坐标为东经112°7"39.9",北纬37°20"59.28",井口标高744m。一级保护区边界范围为,半径为100m,保护区周长为628m,面积为0.0314km2。
⑤7号井
井深162米,流量50m3/h
,坐标为东经112°7"46.92",北纬37°21"18.96",井口标高744m。一级保护区边界范围为,半径为100m,保护区周长为628m,面积为0.0314km
2。
⑥1号和4号井
由于1#水文地质参数和2#相近,一级保护区参照2#确定一级半径为90m。
由于4#水文地质参数和3#相近,一级保护区参照3#确定一级半径为100m。
下曲镇集中供水水源保护区内存在农村生活污染,一级保护区内共有居民220人。保护区总面积295亩,面源污染内耕地115亩,垃圾堆放量20吨,其中1号井和7号井区域内有干线公路穿越,存在危险品运输安全隐患。
项目与文水县乡镇水源地位置关系见图4.2-3。
4.2.5
矿产资源
本区矿产资源比较贫乏,发现的有:煤、石灰岩、铅、银、铁、石膏6种,开发利用的有:煤、铅、石灰岩3种。含煤面积60km2,属太原统西山煤田,地质总储量5.2亿吨,石灰岩储量丰富约70亿t,可用于发展水泥生产和烧制石灰,铅、银埋藏于苍儿会乡陷家沟村东银洞沟一带。
4.2.6
地震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震发办【1992】160号《关于发布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的通知,项目位于文水县,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上看,文水县地震基本烈度属于Ⅶ度范围。
4.2.7
植被
本县除农耕田外,大面积的山地及丘陵地生长着混生植物群落,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悬殊,故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繁多,植被类型随海拔高度变化而不同。
海拔1800m以上中山主要有油松、落叶松、云杉等树种及马蔺、山羊草等草灌;海拔1000~1800m的低山主要有油松、白桦、栎树、柞树及杜梨、山榆等;海拔800~1800m的丘陵区植被较少,主要有一些耐旱植物,如酸枣、荆条等;海拔750~800m的洪积倾斜平原区生长有革菅草、刺蓟、狗尾草等;海拔750m以下平原区有芦苇、苦菜等喜温耐湿植被。
境内药材资源比较丰富。可入药的资源涉及面广,山野生动植物、栽培植物、饲养动物,一些矿化物也可入药。全县药材品种达363种,仅野生和栽培植物就有39个科102种。全县药材品种有野艾蒿、胡枝子、枸杞、茵陈、贝母、夏枯草、车前子等,蕴藏量29.2万kg,占到药材生产总量的60%。
经现场勘察,本项目厂址所在地主要以人工植物为主。
4.2.8
土壤
文水县土地总面积为160.17亩,其中耕地面积为61.05万亩,占总面积的38%,林地面积为59.87万亩,占总面积的37.4%。
根据土壤普查资料资料,全县有山地棕壤、褐土、草甸土3个土类,12个亚类,32个土属,91个土种。在土壤面积中,山地棕壤面积8.38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6.1%;褐土面积70.34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50.8%;草甸土面积59.68万亩,占土壤面积的43.1%。
本项目所在区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
4.2.9
野生动物
据调查全县有野生动物200余种,主要动物有70余种,其中属于走兽类的19种,飞禽类32种,爬行类17种。
县境内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褐马鸡;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金钱豹、穿山甲;属三类保护动物的有毛冠、牙獐。这些动物均分布和栖息于西部低山区和中山森林中。
在现场踏勘过程中,评价区域内未发现国家保护动植物和珍惜、濒危物种。
本项目厂址及周边区域只有一些常见的麻雀、喜鹊、野兔、山鸡、鼠类等,未见大型哺乳动物分布。
4.2.10
文水县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
文水县县城总体规划是由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12月编制完成的。该规划由2010年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以“晋政函[2010]30号”文件予以批复。

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2~2005年,远期为:2006~2020年。

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为:建立城镇协调有序的市域城镇格局,创造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高品位公共设施中心及具良好生态的城市环境,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生态良好的、富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

规划范围
根据《文水县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文水县县城规划区范围:南至乐村,桥头村北,东至里洪村、麻家寨,北到中舍村、樊家庄村,西至夏汾高速公路,面积约为50km2。
根据《文水县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中划定的规划范围,本项目不在文水县城规划范围内,本项目与文水县县城的位置关系见图4.2-6。
4.3
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根据对评价区域的现场调查,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的环境敏感区,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情况见表4.3-1。
表4.3-1
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
序号
环境敏感区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
1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厂区及周边地下水井,其他不涉及
2
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不涉及该类区域
3
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保护目标主要为周边村庄,其他不涉及
4.3.1
水源保护区
本次评价对项目周边15个自然村的饮用水源、取水层位等进行了调查统计。根据调查,调查水井数目为14眼,其中有4眼井有居民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其余10眼井为灌溉兼供生活饮用水水井,取水层位为第四系上中更新统松散孔隙含水层,水井深度在150-300m。因此确定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为分散的农村居民饮用水源。本次评价重点进行项目污水泄漏对周围村庄水源井影响分析。
本次评价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为评价区内村庄饮用水井,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表见表4.3-2。表4.3-2
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序号
村庄
含水层类型
井深(m)
用途
1#
南贤村
第四系孔隙水
220
生活用水
2#
朱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0
灌溉兼生活用水
3#
青高村
第四系孔隙水
185
灌溉兼生活用水
4#
武村
第四系孔隙水
300
灌溉兼生活用水
5#
下曲镇
第四系孔隙水
150
生活用水
6#
永乐村
第四系孔隙水
180
灌溉兼生活用水
7#
下曲镇大队院内
第四系孔隙水
200
生活用水
8#
寄谷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220
灌溉兼生活用水
9#
梁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6
灌溉兼生活用水
10#
武家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165
灌溉兼生活用水
11#
田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160
灌溉兼生活用水
12#
悦馨苑
第四系孔隙水
150
生活用水
13#
石永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0
灌溉兼生活用水
14#
苏家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8
灌溉兼生活用水
4.3.2
周边村庄分布情况
厂址周围敏感目标主要为村庄,项目所区域居民点分布情况见表4.3-3。
表4.3-3
项目所在地区附近主要居民点分布情况
保护目标
方位
距离厂界距离(m)
户数
青高村
N
340
150
南贤村
NE
2540
220
朱家堡村
E
2610
80
下曲镇
SE
1060
500
梁家堡村
SE
3210
120
寄谷庄村
S
2600
80
武村
W
2250
230
南明阳村
NW
2600
4304.4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4.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本次评价委托山西英锐泽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5月22日至5月28日连续7天对项目所在区域敏感点环境空气进行了现状监测,据此对项目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
1、监测点位
具体监测点位见表4.4-1,监测点位图见图4.4-1。
表4.4-1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布点情况表
编号
监测点位
方位
距项目区(km)
布点原则
监测项目
1#
青高村
N
0.34
下风向关心点
TSP、PM10、PM2.5、SO2
、NO2、非甲烷总烃

2#
下曲镇
SE
1.06
距离最近的敏感点
3#
南明阳村
NW
2.60
上风向清洁参照点
2、监测项目
根据建设项目排污特征、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结果和评价级别,选取TSP、PM10、PM2.5、SO2、NO2、非甲烷总烃共六项作为现状监测项目,同步记录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常规气象资料。
3、监测单位
山西英锐泽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4、监测时间和频率
进行不利季节一期监测,监测频率为连续七天。日均监测项目TSP应有24小时的采样时间,PM10、PM2.5、SO2、NO2每天采样不少于20小时,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应符合GB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非甲烷总烃监测小时浓度,一天四次,采样时间为2:00、8:00、14:00、20:00。同时记录风速、风向、气温、气压和天气状况等常规气象要素。
5、采样及分析方法
采样环境、采样高度的要求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执行,分析方法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的方法。其监测和分析方法见表4.4-2。
表4.4-2
气相污染物采样及分析方法
样品
类别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
方法依据
检出限
环境
空气
二氧化氮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479-2009
0.003mg/m3
二氧化硫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482-2009
0.004mg/m3
PM10
重量法
HJ
618-2011
0.010mg/m3
PM2.5
重量法
HJ
618-2011
0.010mg/m3
TSP
重量法
GB/T15432-1995
0.001mg/m3
非甲烷总烃
气相色谱法
HJ/T
38-1999
0.04
mg/m3
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中TSP、PM10、PM2.5、SO2、NO2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非甲烷总烃参照执行河北省地方标准《环境空气质量
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二级标准;详见表4.4-3、表4.4-4。
表4.4-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单位:μg/Nm3
取值时间
标准值项目
年平均
24小时平均
1小时平均



TSP
200
300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PM10
70
150
——
PM2.5
35
75
——
SO2
60
150
500
NO2
40
80
200
表4.4-4
《环境空气质量
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
污染物名称
项目
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浓度单位
非甲烷总烃
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标准状态)
2.0
mg/Nm3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分析3个监测点的监测结果,统计其日均浓度及小时浓度范围、超标个数及超标率,最大浓度占标率等。监测数据统计结果分别见表4.4-5至表4-10,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TSP
各监测点的TSP日均浓度监测值情况列于表4.4-5。
表4.4-5
TSP日均浓度监测数据统计表
序号
监测点
日均浓度范围(μg/Nm3)
样本个数
超标个数
超标率(%)
最大浓度占标率(%)
1#
青高村
0.202~0.251
7
0
0
83.67
2#
下曲镇
0.201~0.283
7
0
0
94.33
3#
南明阳村
0.204~0.255
7
0
0
85.00
评价区
0.201~0.283
21
0
0
94.33
由表4.4-5可知,3个监测点连续监测7天,共得到日均值21个,其浓度范围在201~283μg/Nm3之间,所有样品均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TSP日均浓度0.30mg/Nm3),超标率0%,最大浓度占标率94.33%。由此可见,评价区监测期间TSP未出现超标现象,空气质量一般。
2)PM10
各监测点的PM10日均浓度监测值情况列于表4.4-6。
表4.4-6
PM10日均浓度监测数据统计表
序号
监测点
日均浓度范围(μg/Nm3)
样本个数
超标个数
超标率(%)
最大浓度占标率(%)
1#
青高村
104~142
7
0
0
94.67
2#
下曲镇
126~164
7
1
14.29
109.33
3#
南明阳村
131~157
7
1
14.29
104.67
评价区
104~164
21
2
9.52
109.33
由表4.4-6可知,3个监测点连续监测7天,共得到日均值21个,其浓度范围在104~164μg/Nm3之间,所有样品有2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10日均浓度0.15mg/Nm3),超标率9.52,最大浓度占标率109.33%。由此可见,评价区监测期间PM10受到一定污染,空气质量一般。
3)PM2.5
各监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监测值情况列于表4.4-7。
表4.4-7
PM2.5日均浓度监测数据统计表
序号
监测点
日均浓度范围(μg/Nm3)
样本个数
超标个数
超标率(%)
最大浓度占标率(%)
1#
青高村
63~69
7
0
0
92.0
2#
下曲镇
64~77
7
1
14.29
102.673#
南明阳村
59~77
7
1
14.29
102.67
评价区
59~77
21
2
9.52
102.67
由表4.4-7可知,3个监测点连续监测7天,共得到日均值21个,其浓度范围在59~77μg/Nm3之间,所有样品均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日均浓度0.075mg/Nm3),超标率为9.52,最大浓度占标率102.67%。由此可见,评价区监测期间PM2.5受到一定污染,空气质量一般。
4)SO2
各监测点的SO2日均浓度监测值情况列于表4.4-8。
表4.4-8
SO2日均浓度监测数据统计表
序号
监测点
日均浓度范围(μg/Nm3)
样本个数
超标个数
超标率(%)
最大浓度占标率(%)
1#
青高村
4~11
7
0
0
7.33
2#
下曲镇
5~16
7
0
0
10.67
3#
南明阳村
4~14
7
0
0
9.33
评价区
4~16
21
0
0
10.67
表4.4-8可知,3个监测点连续监测7天,共得到日均值21个,其浓度范围在4~16μg/Nm3之间,所有样品均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SO2日均浓度0.15mg/Nm3),最大浓度占标率10.67%。由此可见,评价区监测期间SO2未出现超标现象,空气质量一般。
5)NO2
各监测点的NO2日均浓度监测值情况列于表4.4-9。
表4.4-9
NO2日均浓度监测数据统计表
序号
监测点
日均浓度范围(μg/Nm3)
样本个数
超标个数
超标率(%)
最大浓度占标率(%)
1#
青高村
9~21
7
0
0
26.25
2#
下曲镇
9~23
7
0
0
28.75
3#
南明阳村
10~25
7
0
0
31.25
评价区
9~25
21
0
0
31.25
由表4.4-9可知,3个监测点连续监测7天,共得到日均值21个,其浓度范围在9~25μg/Nm3之间,在所有样品中均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NO2日均浓度
0.08mg/Nm3),最大浓度占标率31.25%。由此可见,评价区监测期间NO2未出现超标现象,空气质量一般。
6)非甲烷总烃
各监测点的非甲烷总烃小时平均浓度监测值情况列于表4.4-10。
表4.4-10
非甲烷总烃小时平均浓度监测结果统计表
序号
监测点
日均浓度范围(μg/Nm3)
样本个数
超标个数
超标率(%)
最大浓度占标率(%)
1#
青高村
150~740
28
0
0
37.00
2#
下曲镇
170~950
28
0
0
47.50
3#
南明阳村
170~760
28
0
0
38.00
评价区
150~950
84
0
0
47.50
由表4.4-10可知,3个监测点连续监测7天,共得到小时平均值84个,其浓度范围在150~950μg/Nm3之间,在所有样品中均未超过河北省地方标准《环境空气质量
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二级标准(非甲烷总烃小时浓度2mg/Nm3),最大浓度占标率47.5%。由此可见,评价区监测期间非甲烷总烃未出现超标现象,空气质量较好。
本次评价收集了文水县2017年环境空气例行监测数据,共计有355天监测数据,数据统计分析见下表。根据分析结果,PM10、SO2、NO2平均值均能达标,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表4.4-11

文水县2017年环境空气例行监测数据分析

单位(ug/Nm3)
监测项目
SO2
NO2
PM10
最大值
536
74
606
最小值
4
8
22
平均值
125.51
34.81
148.30
评价标准
150
80
150
监测天数
355
355
355
四、小结
本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监测结果表明:TSP日均值最大占标率为94.33%,
PM10日均值最大占标率为109.33%,PM2.5日均值最大占标率为102.67%,SO2日均值最大占标率为10.67%,NO2日均值最大占标率为31.25%,非甲烷总烃小时均值最大占标率为47.50%,PM10及PM2.5出现超标与监测期间属春季,风沙较大有关。
4.4.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本次评价委托山西英锐泽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5月22日对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现状监测,据此对项目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
(1)监测点位布设
项目场地周围布设了8个第四系孔隙潜水水质监测点,同时进行了14个井的水位监测。
监测布点见表4.4-11、图4.4-2。
表4.4-11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布点
序号
村庄
含水层类型
井深(m)
监测项目
用途
1#
南贤村
第四系孔隙水
220
水质、水位
生活用水
2#
朱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0
水质、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3#
青高村
第四系孔隙水
185
水质、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4#
武村
第四系孔隙水
300
水质、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5#
下曲镇
第四系孔隙水
150
水质、水位
生活用水
6#
永乐村
第四系孔隙水
180
水质、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7#
下曲镇大队院内
第四系孔隙水
200
水质、水位
生活用水
8#
寄谷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220
水质、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9#
梁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6
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10#
武家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165
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11#
田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160
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12#
悦馨苑
第四系孔隙水
150
水位
生活用水
13#
石永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0
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14#
苏家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8
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2)监测时间与频率
本项目位于其他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枯水期监测一期,水位监测枯丰两期。
(3)监测项目
地下水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镍、铜、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钾指数、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基本水质因子共21项,特征因子:石油类,同期检测分析地下水环境中K+、Na+、Ca2+、Mg2+、CO32-、HCO3-、Cl-、SO42-共8项的浓度。与监测同步测量井深、水位、水温等。
(4)采样与分析方法
按照《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要求进行采样和分析。
表4.4-12主要监测项目评价标准值及分析方法
监测类别
监测项目
分析方法
方法来源
检出限
地下水
pH
玻璃电极法
GB/T
5750.4-2006
——
氨氮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GB/T
5750.5-2006
0.02mg/L
硝酸盐
紫外分光光度法
GB/T
5750.5-2006
0.2mg/L
亚硝酸盐
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
GB/T
5750.5-2006
0.001mg/L
高锰酸盐指数
酸性高锰酸钾滴定法
GB/T
5750.7-2006
0.05mg/L
氟化物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5750.5-2006
0.2mg/L
氰化物
异烟酸-吡唑酮分光光度法
GB/T
5750.5-2006
0.002mg/L
氯化物
硝酸银滴定法
GB/T
5750.5-2006
1.0mg/L
总硬度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GB/T
5750.4-2006
1.0mg/L
挥发酚
4-氨基安替吡啉分光光度法
GB/T
5750.4-2006
0.002mg/L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1911-1989
0.01mg/L

原子荧光法
HJ
694-2014
0.3μg/L

原子荧光法
HJ
694-2014
0.04μg/L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
2.5μg/L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
0.5μg/L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1911-1989
0.03mg/L
细菌总数
平皿计数法
GB/T5750.12-2006
——
总大肠菌群
多管发酵法
GB/T5750.12-2006
——
硫酸盐
无机非金属指标铬酸钡分光光度法
GB/T
5750.5-2006
5mg/L
溶解性总固体
称量法
GB/T
5750.4-2006
——
六价铬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
0.004mg/L
二、地下水现状评价
1、评价方法
本项目地下水现状评价方法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对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计算公式为:
Pi=Ci/Si
式中:Pi—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Ci—第i个水质因子的监测质量浓度值,mg/L;Csi—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质量浓度值,mg/L。
PH的标准指数为:
PPH=PH≤7.0时
PPH=PH>7.0时
式中:PPH—PH的标准指数PH—PH检测值PHsd—标准中PH的下限值
PHsu—标准中PH的上限值
当Pi≤1时,符合标准;当Pi>1时,说明该水质因子已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地下水评价标准
地下水现状评价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标准。石油类参照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附录A表A.1中标准限值。有关污染物及其浓度限值见表4.4-13所示。
表4.4-13
评价区地下水质量标准

(单位:mg/L

pH无量纲)
污染物
pH
挥发酚
氨氮
氰化物
氟化物
标准值
mg/l
6.5-8.5
≤0.002
≤0.5
≤0.05
≤1.0
污染物
NO3-N
总硬度
NO2-N
硫酸盐
氯化物
标准值
mg/l
≤20
≤450
≤1.0
≤250
≤250
污染物
六价铬




标准值
mg/l
≤0.05
≤0.3
≤0.001
≤0.01
≤1.0
污染物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标准值
mg/l
≤0.02
≤0.005
≤0.01
≤0.1
≤0.3
污染物
溶解性总固体
石油类
总大肠菌群
菌落总数
耗氧量(CODMn法)
标准值
1000
mg/l
≤0.3
3.0MPN/100L
100CFU/mL
≤3.0
3、地下水现状评价结果统计
地下水现状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列于表4.4-14、4.4-15。
表4.4-14地下水监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mg/L
采样点编号
统计值
pH
氨氮
硝酸盐
亚硝酸盐
挥发酚
氰化物
六价铬
总硬度
氟化物
溶解性总固体
高锰酸钾指数
硫酸盐
氯化物
石油类






细菌总数(CFU/mL)
总大肠菌群(MPN/100L)
水温(℃)
井深(m)
标准值
6.5~8.5
≤0.5
≤20
≤1.0
≤0.002
≤0.05
≤0.05
≤450
≤1.0
≤1000
≤3.0
≤250
≤250
≤0.3
≤0.01
≤0.001
≤0.3
≤0.1
≤0.005
≤0.01
≤100
≤3.0
1#南贤村水井
监测值
7.99
0.069
0.318
0.001
ND
ND
ND
185
0.681
321
1.18
32.6
9.0
0.01
ND
ND
ND
ND
ND
ND
76
<3
10
220
单因子指数
0.66
0.14
0.016
0.001
/
/
/
0.411
0.681
0.321
0.39
0.13
0.036
0.033
/
/
/
/
/
/
0.76
/
/
/
评价结果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
/
2#朱家堡村水井
监测值
7.87
0.080
0.701
0.001
ND
ND
ND
170
0.539
340
1.16
13.9
8.7
0.01
ND
ND
ND
ND
ND
ND
85
<3
12
200
单因子指数
0.58
0.16
0.035
0.001
/
/
/
0.378
0.539
0.34
0.387
0.056
0.035
0.033
/
/
/
/
/
/
0.85
/
/
/
评价结果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
/
3#青高村水井
监测值
7.89
0.069
0.344
0.156
ND
ND
ND
240
0.740
527
1.54
162
16.1
0.01
ND
ND
0.033
0.097
ND
ND
93
<3
11
185
单因子指数
0.593
0.138
0.017
0.156
/
/
/
0.533
0.74
0.527
0.513
0.647
0.064
0.033
0.11
0.97
0.93
/
/
/
评价结果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
/
4#武村水井
监测值
8.12
0.086
0.208
0.081
ND
ND
ND
220
0.663
434
1.42
59.3
39.5
0.02
ND
ND
ND
0.049
ND
ND
79
<3
13
300
单因子指数
0.747
0.172
0.0104
0.081
/
/
/
0.489
0.663
0434
0.473
0.237
0.158
0.0670.49
0.79
/
/
/
评价结果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
/
5#下曲镇水井
监测值
8.11
0.063
0.646
0.001
ND
ND
ND
171
0.603
325
1.10
12.2
8.4
0.03
ND
ND
ND
ND
ND
ND
87
<3
9
150
单因子指数
0.74
0.126
0.0323
0.001
/
/
/
0.38
0.603
0.325
0.367
0.049
0.034
0.1
/
/
/
/
/
/
0.87
/
/
/
评价结果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
/
6#永乐村水井
监测值
8.26
0.069
0.448
0.007
ND
ND
ND
185
0.754
364
1.33
38.9
21.1
0.01
ND
ND
ND
ND
ND
ND
75
<3
10
180
单因子指数
0.84
0.138
0.0224
0.007
/
/
/
0.411
0.754
0.364
0.443
0.156
0.084
0.033
/
/
/
/
/
/
0.75
/
/
/
评价结果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
/
7#下曲镇大队院内水井
监测值
8.25
0.052
0.449
0.019
ND
ND
ND
201
0.643
326
1.43
18.3
14.9
0.02
ND
ND
ND
ND
ND
ND
82
<3
11
200
单因子指数
0.833
0.104
0.022
0.019
/
/
/
0.447
0.643
0.326
0.477
0.073
0.060
0.067
/
/
/
/
/
/
0.082
/
/
/
评价结果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
/
8#寄谷庄村水井
监测值
8.11
0.086
0.209
0.005
ND
ND
ND
192
0.792
304
1.48
19.4
14.0
0.01
ND
ND
ND
ND
ND
ND
77
<3
13
220
单因子指数
0.74
0.172
0.0105
0.005
/
/
/
0.427
0.792
0.304
0.493
0.078
0.056
0.033
/
/
/
/
/
/
0.77/
/
评价结果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
/
表4.4-15

其他几个地下水水质常量成分现状监测结果
单位:mg/L
编号
监测点位
采样日期
K+
Na+
Ca2+
Mg2+
CO32-
HCO3-
Cl-
SO42-
1
南贤村水井
5月22日
2.36
52.1
30.3
8.10
0.00
278
10.1
34.7
2
朱家堡村水井
5月22日
0.51
57.9
25.2
11.4
0.00
319
10.5
14.3
3
青高村水井
5月22日
1.11
87.8
49.9
17.5
0.00
307
17.3
164
4
武村水井
5月22日
1.54
88.3
33.3
7.07
0.00
239
42.4
61.8
5
下曲镇水井
5月22日
4.16
61.9
27.4
8.65
0.00
310
8.78
13.5
6
永乐村水井
5月22日
1.05
69.1
34.0
9.15
0.00
287
22.4
39.6
7
下曲镇大队院内水井
5月22日
1.16
64.0
34.7
6.51
0.00
285
15.6
20.2
8
寄谷庄村水井
5月22日
1.76
61.5
27.4
7.77
0.00
269
15.5
20.1续表4.4-14
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一览表
序号
村庄
井深(m)
水位(m)
枯水期
丰水期
1#
南贤村水井
220
739.7
740.3
2#
朱家堡村水井
200
738.1
738.5
3#
青高村水井
185
738.0
738.2
4#
武村水井
300
737.0
737.6
5#
下曲镇水井
150
737.1
737.8
6#
永乐村水井
180
735.7
738.0
7#
下曲镇大队院内水井
200
737.6
738.2
8#
寄谷庄村水井
220
736.2
736.7
9#
梁家堡村水井
206
736.9
737.1
10#
武家庄村水井
165
735.2
735.8
11#
田家堡村水井
160
735.5
736.2
12#
悦馨苑水井
150
737.4
738.1
13#
石永村水井
200
735.6
736.3
14#
苏家庄村水井
208
735.0
735.7
注:水位为潜水与承压含水层混合水位。
在对评价范围8个监测井的水质分析,所有水质监测井的各监测项目中,全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标准。石油类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附录A表A.1中标准限值。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4.4.3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一、环境噪声现状监测
(1)监测点的布设
本次声环境现状监测在本项目厂区边界布设了4个监测点,敏感点青高村布设1个监测点。
(2)监测时间
监测时间为2017年5月22日,昼夜各监测一次。
(3)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进行。
(4)评价方法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用等效连续A声级LAeq作为评价值,按《声环境质量标准》对评价区内现在的噪声情况进行现状分析评价,为本区域环境噪声预测提供背景值。
二、评价标准
(1)环境标准
厂界环境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
(2)排放标准
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
三、噪声现状监测结果与评价
(1)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
本评价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见表4.4-16。
表4.4-16
厂界噪声监测结果表
dB(A)
点位名称
编号
昼间(dB(A))
夜间(dB(A))
LAeq
L10
L50
L90
LAeq
L10
L50
L90
厂区四周
1#厂界北
45.4
47.4
43.8
42.0
44.3
45.8
41.0
40.5
2#厂界东
46.9
48.8
43.8
41.6
44.8
46.2
42.6
41.2
3#厂界南
47.9
50.8
45.2
41.8
45.6
47.3
43.7
41.8
4#厂界西
47.6
50.8
43.8
41.0
45.4
47.2
43.0
41.5
敏感点
青高村
48.0
50.4
45.6
43.8
46.5
48.8
44.2
42.0
2类标准
60
50
(2)环境噪声现状评价
由上述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厂区边界昼间噪声为45.4~47.9dB(A)、夜间噪声为44.3~45.6dB(A),其监测值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敏感点青高村昼间噪声为48.0dB(A)、夜间噪声为46.5dB(A),其监测值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
4.4.4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一、土壤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点的布设为了解本项目厂址附近的土壤现状情况,本次评价选取厂址上风向(1#)、现有厂区(2#)及现有厂区(3#)共3个点位进行布点采样。监测布点图如下:
(2)监测时间与频次
监测时间为2018年8月27日,测量一次。
(3)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共包括:pH、铅、镉、铜、镍、汞、砷、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萘、铬(六价)、石油烃。
(4)分析方法
表4.4-17
监测分析方法
类别
项目
分析方法
方法来源
检出限或最低检出浓度
土壤
pH
土壤中pH值的测定
NY/T
1377-2007
——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1997
1mg/kg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0.1mg/kg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0.01mg/kg

原子荧光法
HJ
680-2013
0.01mg/kg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1997
5mg/kg

原子荧光法
HJ
680-2013
0.002mg/kg

顶空/气象色谱-质谱法
HJ
642-2013
1.6μg/kg
甲苯
顶空/气象色谱-质谱法
HJ
642-2013
2.0μg/kg
间、对二甲苯
顶空/气象色谱-质谱法
HJ
642-2013
3.6μg/kg
邻二甲苯
顶空/气象色谱-质谱法
HJ
642-2013
1.3μg/kg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784-2016
0.3
μg/kg
铬(六价)
土壤中Cr6+分析分光光度法
USEPA3060A&7196A-1996
0.1mg/kg
C6-C9
总石油类烃
USEPA8015C-2007
6
mg/kg
C10-C16
15mg/kg

C17-C40
40mg/kg
二、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执行《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中筛选值第二类用地标准。
三、现状监测结果与评价
(1)现状监测结果
土壤现状监测结果见表4.4-18。
表4.4-18
土壤现状监测结果表
监测点位
监测日期
pH

mg/kg

mg/kg

mg/kg

mg/kg

mg/kg

mg/kg

μg/kg
甲苯μg/kg
间+对二甲苯μg/kg
邻二甲苯μg/kg
六价铬mg/kg
石油烃mg/kg

μg/kg
厂址上风向1#
0-20cm
8月27日
7.85
23.7
0.14
33
41
0.022
2.67
ND
ND
ND
ND
ND
ND
ND
20-60cm
7.96
14.4
0.12
28
40
0.048
2.66
ND
ND
ND
ND
ND
ND
ND
60-100cm
8.20
11.3
0.12
25
30
0.039
3.00
ND
ND
ND
ND
ND
ND
ND
现有厂区2#
0-20cm
8月27日
7.90
28.8
0.16
36
56
0.175
3.91
ND
ND
ND
ND
ND
ND
ND
20-60cm
8.07
23.7
014
35
45
0.145
4.08
ND
ND
ND
ND
ND
ND
ND
60-100cm
8.34
17.5
0.11
31
43
0.050
4.23
ND
ND
ND
ND
ND
ND
ND
现有厂区3#
0-20cm
8月27日
7.63
26.9
0.12
27
46
0.142
3.99
ND
ND
ND
ND
ND
ND
ND
20-60cm
8.60
20.9
0.10
23
37
0.093
3.19
ND
ND
ND
ND
ND
ND
ND
60-100cm
8.31
17.0
0.10
21
33
0.049
3.49
ND
ND
ND
ND
ND
ND
ND
标准值
/
800
65
18000
900
38
60
4
1200
570
640
5.7
4500
70
是否达标
/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2)土壤环境现状评价
由上述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各监测值均能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中筛选值第二类用地标准要求,区域土壤可用于本项目建设使用。
第五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5.1.1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规定,确定本项目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本次评价采用估算模式分别计算了本项目排放各污染源的各污染物的下风向的轴线浓度,并计算出相应浓度的占标率,并且计算出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以及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对应的最远距离。本次大气污染物估算模式所选参数见表5.1-1。估算结果见表5.1-2。
表5.1-1
估算模式所选参数一览表
参数
污染源
污染源类型
排气筒高度(m)
排气筒内径(m)
烟气
排放温度(K)
烟气出口处的环境温度(K)
年排放小时数(h)
源强排放速率(kg/h)
管式炉
烟尘
点源
20
0.3
373
293
7920
0.075
SO2
点源
20
0.3
373
293
7920
0.125
NO2
点源
20
0.3
373
293
7920
0.413
导热
油炉
烟尘
点源
20
0.3
373
293
7920
0.1
SO2
点源
20
0.3
373
293
7920
0.16
NO2
点源
20
0.3
373
293
7920
0.504
焚烧炉
烟尘
点源
15
0.3
373
293
7920
0.01
SO2
点源
15
0.3
373
293
7920
0.03
NO2
点源
15
0.3
373
293
7920
0.11
采暖
锅炉
烟尘
点源
15
0.3
373
293
2400
0.013
SO2
点源
15
0.3
373
293
2400
0.03
NO2
点源
15
0.3
373
293
2400
0.15
罐区
非甲烷总烃
点源
15
0.3
293
293
8760
0.263表5.1-2
本项目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的评价等级表
污染源
污染因子
最大落地浓度
(ug/m^3)
最大浓度落地点
(m)
评价标准
(ug/m^3)
占标率
(%)
D10%
(m)
推荐评价等级
导热油炉
烟尘
1.92
392.0
450.00
0.43
0.00

SO2
3.21
392.0
500.00
0.64
0.00

NO2
10.61
392.0
200.00
5.31
0.00
NO2
管式炉
烟尘
2.12
434.0
450.00
0.47
0.00

SO2
3.38
434.0
500.00
0.68
0.00

NO2
10.66
434.0
200.00
5.33
0.00

焚烧炉
烟尘
0.96
196.0
450.00
0.21
0.00

SO2
2.88
196.0
500.00
0.58
0.00

NO2
10.58
196.0
200.00
5.29
0.00

采暖锅炉
烟尘
1.10
210.0
450.00
0.24
0.00

SO2
2.54
210.0
500.00
0.51
0.00

NO2
12.73
210.0
200.00
6.37
0.00

罐区
非甲烷总烃
8.01
823.0
2000.00
0.40
0.00

所有污染源
所有污染物
15.23
434.0
--
7.62
0.00

由表5-2可见,导热油炉、管式炉、焚烧炉及采暖锅炉烟尘、SO2和NO2以及罐区的非甲烷总烃的Pmax均小于10%,Pmax(导热油炉烟尘)=0.43%、Pmax(导热油炉SO2)=0.64%、Pmax导热油炉NO2)=5.31%,Pmax(管式炉烟尘)=0.47%、Pmax(管式炉SO2)=0.68%、Pmax(管式炉NO2)=5.33%,Pmax(焚烧炉烟尘)=0.21%、Pmax(焚烧炉SO2)=0.58%、Pmax(焚烧炉NO2)=5.29%,Pmax(采暖锅炉烟尘)=0.24%、Pmax(采暖锅炉SO2)=0.51%、Pmax(采暖锅炉NO2)=6.37%,Pmax(罐区非甲烷总烃)0.40%,且所有污染物的最大落地浓度均未达到其二级小时标准值的10%。故本次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本次评价确定环境空气评价范围为确定为东西5.0km,南北5.0km,共25km2的范围内进行。
5.1.2
评价区气象特征分析
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地处中纬度地带。西部山区属温凉高山型湿润气候区;东部低山
丘陵和平原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燥气候区。
东部低山丘陵和平原区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3℃,极端最高气温为38.2℃,极端最低气温为-25.3℃,年平均降水量460mm,年平均蒸发量1659mm,年平均相对湿度63%,年平均气压929.2mb,年日照数2539.6h,最大冻土深度60cm。
文水县主导风向为南风,其次为西南风和东北风,据历年观测资料,年平均风速
2.5m/s。大风日数年平均为8次,最多年15次,最大风速为24m/s。
图5.1-1
全年风玫瑰图
表5.1-3
文水县气象站近30年累年各月各要数统计表
项目/月份
单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本站气压
Pa
9356
9338
9310
9268
9244
9211
9198
9232
9291
9334
9357
9366
9292
平均气温

-5.6
-1.8
4.6
12.5
17.8
21.8
24.0
22.1
16.7
10.6
2.7
-3.7
10.1
极端最高气温

13.5
21.6
27.4
34.3
36.5
38.2
38.9
35.6
36.8
30.5
24.2
18.4
38.9
极端最低气温

-26.5
-24.2
-14.0
-6.8
-2.0
3.7
10.5
8.5
-1.9
-8.1
-24.3
-25.3
-26.5
平均相对湿度57
53
55
51
57
63
71
77
75
68
65
62
63
降雨量
0.1mm
3.1
4.7
14.3
22.2
33.4
57.7
106.8
110.6
56.9
33.1
10.9
3.3
457.0
蒸发量
0.1mm
38.5
61.4
123.4
208.6
242.9
237.1
213.1
168.6
130.4
107.8
60.9
36.5
1629.2
平均风速
m/s
1.5
2.0
2.4
2.9
2.6
2.2
1.9
1.7
1.5
1.6
1.6
1.4
2.0
最大风速
m/s
15.0
16.3
22.0
20.7
17.3
14.7
17.0
15.0
12.7
13.0
13.0
13.7
22.0
最多风向S
S
S
S
S
S
N
N
S
S
S
S
S
频率
%
8.35
8.26
9.20
10.16
9.16
9.17
10.20
10.23
9.30
10.34
9.36
7.40
9.26
大风日数3
4
9
22
12
6
6
2
2
3
3
4
76
最大日降雨量
0.1mm
7.5
6.8
23.6
34.1
68.0
52.7
89.3
75.0
71.5
62.3
25.2
10.3
89.35.1.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经估算模式进行计算,本项目环境空气评价等级为三级,根据导则要求,对于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的依据。本评价在采用导则推荐的估算模式,选取所有风速和稳定度组合的气象条件下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见表5.1-4、5.1-5、5.1-6、5.1-7。各污染源各污染物下风向浓度占标率分布图见图5.1-2、图5.1-3。
表5.1-4导热油炉污染物扩散结果一览表
距离
(m)
烟尘
SO2
NO2
浓度(μg/m3)
占标率(%)
浓度(μg/m3)
占标率(%)
浓度(μg/m3)
占标率(%)
10.
0
0
0
0
0
0
100.
1.132
0.25
1.809
0.36
5.703
2.85
200.
2.095
0.47
3.345
0.67
10.55
5.28
281.
2.056
0.46
3.284
0.66
10.36
5.18
300.
2.096
0.47
3.347
0.67
10.55
5.28
400.
2.118
0.47
3.382
0.68
10.66
5.33
500.
2.058
0.46
3.286
0.66
10.36
5.18
600.
1.847
0.41
2.949
0.59
9.3
4.65
700.
1.683
0.37
2.689
0.54
8.478
4.24
800.
1.722
0.38
2.751
0.55
8.674
4.34
900.
1.7
0.38
2.715
0.54
8.56
4.28
1000.
1.637
0.36
2.614
0.52
8.242
4.12
1100.
1.544
0.34
2.466
0.49
7.776
3.89
1200.
1.452
0.32
2.319
0.46
7.311
3.66
1300.
1.363
0.3
2.176
0.44
6.862
3.43
1400.
1.279
0.28
2.042
0.41
6.439
3.22
1500.
1.2
0.27
1.917
0.38
6.044
3.02
1600.
1.128
0.25
1.801
0.36
5.678
2.84
1700.
1.061
0.24
1.694
0.34
5.341
2.67
1800.
0.9988
0.22
1.595
0.32
5.03
2.52
1900.
0.942
0.21
1.505
0.3
4.744
2.37
2000.
0.8898
0.2
1.421
0.28
4.481
2.24
2100.
0.8418
0.19
1.344
0.27
4.239
2.12
2200.
0.7975
0.18
1.274
0.25
4.016
2.01
2300.
0.7567
0.17
1.208
0.24
3.811
1.91
2400.
0.7434
0.17
1.187
0.24
3.744
1.87
2500.
0.7452
0.17
1.19
0.24
3.753
1.88表5.1-5

管式炉污染物扩散结果一览表
距离
(m)
烟尘
SO2
NO2
浓度(μg/m3)
占标率(%)
浓度(μg/m3)
占标率(%)
浓度(μg/m3)
占标率(%)
10.
0
0
0
0
0
0
100.
1.033
0.23
1.724
0.34
5.699
2.85
200.
1.867
0.41
3.115
0.62
10.29
5.15
281.
1.817
0.4
3.031
0.61
10.02
5.01
300.
1.924
0.43
3.21
0.64
10.61
5.31
400.
1.923
0.43
3.208
0.64
10.6
5.3
500.
1.774
0.39
2.959
0.59
9.781
4.89
600.
1.533
0.34
2.558
0.51
8.455
4.23
700.
1.575
0.35
2.627
0.53
8.683
4.34
800.
1.558
0.35
2.599
0.52
8.592
4.3
900.
1.492
0.33
2.49
0.5
8.23
4.12
1000.
1.404
0.31
2.343
0.47
7.744
3.87
1100.
1.306
0.29
2.178
0.44
7.199
3.6
1200.
1.213
0.27
2.023
0.4
6.687
3.34
1300.
1.127
0.25
1.88
0.38
6.213
3.11
1400.
1.048
0.23
1.749
0.35
5.78
2.89
1500.
0.9766
0.22
1.629
0.33
5.385
2.69
1600.
0.9116
0.2
1.521
0.3
5.027
2.51
1700.
0.8526
0.19
1.422
0.28
4.702
2.35
1800.
0.7991
0.18
1.333
0.27
4.407
2.2
1900.
0.7504
0.17
1.252
0.25
4.138
2.07
2000.
0.7061
0.16
1.178
0.24
3.894
1.95
2100.
0.6656
0.15
1.11
0.22
3.671
1.84
2200.
0.6287
0.14
1.049
0.21
3.467
1.73
2300.
0.6271
0.14
1.046
0.21
3.458
1.73
2400.
0.6274
0.14
1.047
0.21
3.46
1.73
2500.
0.6262
0.14
1.045
0.21
3.453
1.73
表5.1-6焚烧炉污染物扩散结果一览表
距离
(m)
烟尘
SO2
NO2
浓度(μg/m3)
占标率(%)
浓度(μg/m3)
占标率(%)
浓度(μg/m3)
占标率(%)
10.
0
0
0
0
0
0
100.
0.8474
0.19
2.539
0.51
9.315
4.66
200.
0.9626
0.21
2.884
0.58
10.58
5.29
281.
0.9621
0.21
2.883
0.58
10.58
5.29
300.
0.8276
0.18
2.48
0.5
9.098
4.55
400.
0.8149
0.18
2.442
0.49
8.959
4.48
500.
0.7101
0.16
2.128
0.43
7.806
3.9
600.
0.5998
0.13
1.797
0.36
6.593
3.3
700.
0.5051
0.11
1.513
0.3
5.552
2.78
800.
0.4279
0.1
1.282
0.26
4.704
2.35
浓度(μg/m3)
占标率(%)
浓度(μg/m3)
占标率(%)
浓度(μg/m3)
占标率(%)
距离
(m)
烟尘
SO2
NO2
900.
0.3659
0.08
1.096
0.22
4.023
2.01
1000.
0.316
0.07
0.9468
0.19
3.473
1.74
1100.
0.2784
0.06
0.8341
0.17
3.06
1.53
1200.
0.2702
0.06
0.8097
0.16
2.971
1.49
1300.
0.2726
0.06
0.8169
0.16
2.997
1.5
1400.
0.272
0.06
0.815
0.16
2.99
1.5
1500.
0.2691
0.06
0.8064
0.16
2.959
1.48
1600.
0.2647
0.06
0.7931
0.16
2.91
1.46
1700.
0.2592
0.06
0.7765
0.16
2.849
1.42
1800.
0.2529
0.06
0.7577
0.15
2.78
1.39
1900.
0.2461
0.05
0.7375
0.15
2.706
1.35
2000.
0.2391
0.05
0.7164
0.14
2.628
1.31
2100.
0.2316
0.05
0.6939
0.14
2.546
1.27
2200.
0.2242
0.05
0.6718
0.13
2.465
1.23
2300.
0.217
0.05
0.6503
0.13
2.386
1.19
2400.
0.2101
0.05
0.6296
0.13
2.31
1.16
2500.
0.2034
0.05
0.6096
0.12
2.236
1.12
表5.1-7

采暖锅炉污染物扩散结果一览表
距离
(m)
烟尘
SO2
NO2
浓度(μg/m3)
占标率(%)
浓度(μg/m3)
占标率(%)
浓度(μg/m3)
占标率(%)
10.
0
0
0
0
0
0
100.
0.9616
0.21
2.225
0.45
11.13
5.57
200.
1.095
0.24
2.534
0.51
12.68
6.34
281.
1.099
0.24
2.544
0.51
12.73
6.37
300.
0.927
0.21
2.145
0.43
10.73
5.37
400.
0.9483
0.21
2.194
0.44
10.98
5.49
500.
0.8527
0.19
1.973
0.39
9.87
4.94
600.
0.7339
0.16
1.698
0.34
8.495
4.25
700.
0.6257
0.14
1.448
0.29
7.242
3.62
800.
0.5347
0.12
1.237
0.25
6.189
3.09
900.
0.46
0.1
1.064
0.21
5.325
2.66
1000.
0.399
0.09
0.9233
0.18
4.619
2.31
1100.
0.3526
0.08
0.8158
0.16
4.081
2.04
1200.
0.3141
0.07
0.7268
0.15
3.636
1.82
1300.
0.312
0.07
0.722
0.14
3.612
1.81
1400.
0.3143
0.07
0.7273
0.15
3.638
1.82
1500.
0.3136
0.07
0.7257
0.15
3.63
1.82
1600.
0.3107
0.07
0.719
0.14
3.597
1.8
1700.
0.3062
0.07
0.7086
0.14
3.545
1.77
1800.
0.3005
0.07
0.6954
0.14
3.479
1.74
浓度(μg/m3)
占标率(%)
浓度(μg/m3)
占标率(%)
浓度(μg/m3)
占标率(%)
距离
(m)
烟尘
SO2
NO2
1900.
0.294
0.07
0.6803
0.14
3.403
1.7
2000.
0.287
0.06
0.664
0.13
3.322
1.66
2100.
0.2789
0.06
0.6454
0.13
3.229
1.61
2200.
0.271
0.06
0.627
0.13
3.136
1.57
2300.
0.2631
0.06
0.6088
0.12
3.045
1.52
2400.
0.2554
0.06
0.591
0.12
2.957
1.48
2500.
0.248
0.06
0.5737
0.11
2.87
1.44
表5.1-8罐区污染物扩散结果一览表
距离
(m)
非甲烷总烃
浓度(μg/m3)
占标率(%)
10.
3.54E-09
0
100.
4.611
0.23
200.
5.69
0.28
281.
6.015
0.3
300.
5.769
0.29
400.
5.616
0.28
500.
7.018
0.35
600.
7.754
0.39
700.
8.003
0.4
800.
8.01
0.4
900.
7.939
0.4
1000.
7.692
0.38
1100.
7.305
0.37
1200.
6.944
0.35
1300.
7.017
0.35
1400.
7.011
0.35
1500.
6.946
0.35
1600.
6.84
0.34
1700.
6.703
0.34
1800.
6.546
0.33
1900.
6.376
0.32
2000.
6.199
0.31
2100.
6.007
0.3
2200.
5.819
0.29
2300.
5.635
0.28
2400.
5.458
0.27
2500.
5.287
0.26图5.1-2
浓度分布图图5.1-3
浓度占标率图根据三级评价要求,基于估算模式计算下的最大落地浓度占标率最大为7.62%,低于10%,且最大落地浓度出现的距离为434m,对环境空气影响较小。各污染物下风向最大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限值及河北省地方标准《环境空气质量
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的标准限值要求,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5.1.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本项目不在文水县总体规划范围内,不违背城市规划要求,总图布置符合《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和满足物本项目运营、消防、安全、卫生和施工安装等要求,结合厂区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布置厂区建筑物、油罐区及绿化等。
故评价认为本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合理。
2、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采用估算模式进行大气预测结果表明,在采取环评确定的各项环保治理措施后,本项目各大气污染源排放强度及排放方式均较为合理,保证达标排放,项目建设投产使用后对当地环境空气的影响较小。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本项目污染源的排放强度及排放方式对区域环境较小。
3、大气防护距离设置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2-2008)推荐的大气环境距离模式计算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本项目工程面源特征及源强分析见表5.1-10。
表5.1-10
本项目面源特征及源强分析表
项目
面源编号
面源名称
面源长度
面源宽度
面源初始排放高度
排放工况
评价因子
源强
小时均标准
计算结果
非甲烷总烃
非甲烷总烃符号
Code
Name
Ll
Lw
H
Cond
Q粉尘
单位
——
——
m
M
Mg/s
μg/m3
m
数据
1
罐区
29.8
23.5
10
正常
0.038
2000
无超标点
由上表可知,采用《环境空气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推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计算出,本项目厂界无组织面源大气防护距离计算结果为无超标点。因此,本次评价不设大气防护距离。
综上所述,本工程投产后在采取环评规定的污染治理措施的情况下,各大气污染物排放均可达到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工程选址及总图布置合理。评价认为从环境空气角度出发,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5.2.1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设备冲洗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1)施工废水
施工期设备冲洗水只含有少量泥沙,不含其它杂质,排放量较小,经集水沉淀池收集,沉淀后用于施工现场洒水抑尘,不外排,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小。
(2)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本项目施工期间的少量洗漱用水收集后用于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5.2.2
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设置食堂、不设浴室,运营期产生废水主要是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和生活污水。
(1)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
生产过程中从原料油中蒸馏脱水出来的废水含有少量的油,油品储运系统的油罐切水等含油废水,产生量为6.06m3/d。化验废水产生量为0.
2m3/d。
2017年3月9日,山西净泰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对山西嘉润宝润滑油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万吨废润滑油再生利用项目的含油废水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为:CODcr172000mg/L、BOD515000mg/L、石油类2.4mg/L。
本项目含油废水中各项污染物浓度类比该项目具有可行性。由此可见本项目含油废水可生化性差,通过水处理设施处理难度大,因此环评要求建设一台焚烧炉(单台处理能力为7t/d),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全部送焚烧炉焚烧处理,不外排。
(2)生活污水
本工程职工人数为80人,经水平衡分析,本项目日常生活用水量为3.2m3/d,排放量为2.56m3/d。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和氨氮。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小,水质简单,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在采取环评要求的措施后,本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5.3.1
评价目的
本章评价目的是对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范围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周边工农业用水情况及居民用水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之上,对地下水水质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保护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和应急预案,为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3.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1)项目行业类别
根据本《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附录A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确定本项目行业类别属于155----废旧资源加工、再生利用---废油加工、再生利用项目,废弃润滑油属于危险废物HW08---废矿物油,I类项目。
(2)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3-1,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见表5.3-2。
表5.3-1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
敏感程度
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较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水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a。
不敏感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注:a“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表5.3-2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

项目类别
环境敏感程度
I类
II类
III类
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项目区距下曲镇集中供水水源地直线距离1.06km,项目区周边分布有分散式居民饮用水水源地,无其他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本项目属于155----废旧资源加工、再生利用---废油加工、再生利用项目,废弃润滑油属于危险废物HW08---废矿物油,即I类项目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由此确定本项目工作等级为一级。
(3)地下水调查评价范围确定
本次项目调查评价范围采用自定义法:西部以磁窑河为界,东部以三支渠为界,北南贤村一东堡村一线为界,南部苏家庄—永乐村一线为界,总调查评价范围约51.2km2。确定地下水调查评价范围见图5.3-1。
5.3.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T-2017)及地下水导则(HJ610-2016)确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包括:
基本水质因子: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镉、总硬度、铅、氟化物、铁、锰、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硫酸盐、氯化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共21项。同时记录井深、水位埋深。
地下水化学因子:K+、Na+、Ca2+、Mg2+、CO32-、HCO3-、CI-、SO42-。
特征因子:石油类
5.3.4
地下水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的地下水水质分类要求,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地下水为III类水质量标准,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水质要求。
5.3.5
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5.3.5.1
集中饮用水源地
根据《文水县乡镇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下曲镇集中供水水源为松散层孔隙水,共有水井7个,均属于承压含水层类型。分布在下曲村的四周,井距一般500米左右,以4号井为中心,组成1、3、5、6、7号井多边形,北部2号井在地里,灌溉供水并用。主要服务对象为下曲村、小学、中学、乡镇府机关等,服务人口9000人,各井总的涌水量7440m3/d。
(1)2号井
井深160米,流量50m3/h,坐标为东经112°
7"13.50",北纬37°21"42.12",井口标高745m。一级保护区边界范围为,半径为90m,保护区周长为565m,面积为0.0254km2。
(2)3号井
井深130米,流量30m3/h,坐标为东经112°
7"13.02",北纬37°21"22.02",井口标高745m。一级保护区边界范围为,半径为100m,保护区周长为628m,面积为0.0314km2。
(3)5号井
井深177米,流量50m3/h
,坐标为东经112°
7"3.69",北纬37°20"51.06",井口标高743m。一级保护区边界范围为,半径为80m,保护区周长为502m,面积为0.02km2。
(4)6号井
井深187米,流量50m3/h
,坐标为东经112°
7"39.9",北纬37°20"59.28",井口标高744m。一级保护区边界范围为,半径为100m,保护区周长为628m,面积为0.0314km2。
(5)7号井
井深162米,流量50m3/h
,坐标为东经112°
7"46.92",北纬37°21"18.96",井口标高744m。一级保护区边界范围为,半径为100m,保护区周长为628m,面积为0.0314km2。
(6)1号和4号井
由于1#水文地质参数和2#相近,一级保护区参照2#确定一级半径为90m。
由于4#水文地质参数和3#相近,一级保护区参照3#确定一级半径为100m。
下曲镇集中供水水源保护区内存在农村生活污染,一级保护区内共有居民220人。保护区总面积295亩,面源污染内耕地115亩,垃圾堆放量20吨,其中1号井和7号井区域内有干线公路穿越,存在危险品运输安全隐患。
下曲镇集中供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见图5.3-1~2。
5.3.5.2
农村居民饮用水源
本次评价对项目周边15个自然村的饮用水源、取水层位等进行了调查统计。根据调查,调查水井数目为14眼,其中有4眼井有居民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其余10眼井为灌溉兼供生活饮用水水井,取水层位为第四系上中更新统松散孔隙含水层,水井深度在150-300m。因此确定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为分散的农村居民饮用水源。本次评价重点进行项目污水泄漏对周围村庄水源井影响分析。
本次评价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为评价区内村庄饮用水井,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表见表5.3-3。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图见图5.3-3。
表5.3-3
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序号
村庄
含水层类型
井深(m)
用途
1#
南贤村
第四系孔隙水
220
生活用水
2#
朱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0
灌溉兼生活用水
3#
青高村
第四系孔隙水
185
灌溉兼生活用水
4#
武村
第四系孔隙水
300
灌溉兼生活用水
5#
下曲镇
第四系孔隙水
150
生活用水
6#
永乐村
第四系孔隙水
180
灌溉兼生活用水
7#
下曲镇大队院内
第四系孔隙水
200
生活用水
8#
寄谷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220
灌溉兼生活用水
9#
梁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6
灌溉兼生活用水
10#
武家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165
灌溉兼生活用水
11#
田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160
灌溉兼生活用水
12#
悦馨苑
第四系孔隙水
150
生活用水
13#
石永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0
灌溉兼生活用水
14#
苏家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8
灌溉兼生活用水图1
监测点位图
5.3.6
地下水评价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
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本项目工作等级为一级。本区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610-2016)的要求,本次评价工作内容主要是对项目周边地下水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周边水井的井深、井口标高、取水层位以及水位等做调查与整理,针对项目进行了勘察调查并进行了渗水试验,对项目附近水井进行了水质分析。其次,本次评价对项目周边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分别进行了调查。根据地下水环境现状与污染源的调查结果,对周边村庄的水质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场地勘察资料,采用数值法对地下水环境进行预测,进而分析项目建设对地下水敏感目标的影响。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保护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和应急预案。图5.3-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
5.3.7
地质条件
5.3.7.1
区域地层与构造
1、区域地层
文水县地层出露较全,由西部山区到东部平原区,地层岩性由老到新依次出露,即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见表5.3-4、图5.3-5)。现描述如下:
(一)中太古界界河口群(Aj)
出露于二道川陷家沟东部一带,面积约5km2,由经受不同变质作用的各种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石墨大理岩、石英岩等组成,总厚2000m以上。
(二)古生界
1.
寒武系(∈)
分布于二道川、三道川和西社~神堂断层西侧,出露面积159.9km2,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合,缺失寒武系下统地层,与太古界变质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总厚200~250m。
中统徐庄组(∈2x):紫色、灰绿色泥岩、页岩,鲕状灰岩夹泥质白云岩,厚20~54m。中统张夏组(∈2z):灰色薄层状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钙质泥岩,厚56~140m。
上统崮山组(∈3g)
:深灰色薄层白云质、泥质灰岩夹紫色钙质泥岩,厚6~26m。
上统长山组(∈3c)
:紫灰、黄褐色竹叶状泥质白云岩,厚5~45m。
上统凤山组(∈3f)
:灰、深灰色竹叶状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厚40~60m。
2.
奥陶系(O)
分布于三道川以南及西社~神堂正断层西侧的牛家垣、任家坡至文峪河一带,出露面积159.2km2,缺失上统,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总厚度600m左右。
下统冶里组(O1y):灰白色含燧石结核白云岩夹黄绿色页岩,泥质白云岩,厚15~102m。
下统亮甲山组(O1l):灰色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厚27~132m。
中统下马家沟组(O2x):灰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夹1~2层石膏薄层,厚116~180m。
中统上马家沟组(O2s):浅灰色灰岩、豹皮灰岩、角砾状石灰岩,夹泥灰岩及石膏带,厚221~307m。
中统峰峰组(O2f):灰色白云质灰岩、石灰岩、角砾状灰岩、泥灰岩夹石膏,厚80~116m。
3.
石炭系(C)
分布于神堂、小南峪及后周家山以北地区,出露面积8.5km2,缺失下统,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地层之上,总厚度160~186m。
中统本溪组(C2b):灰色粉砂岩、泥岩、石灰岩、薄煤层(12号)、铝土矿、山西式铁矿,厚9~55m。
上统太原组(C3t):深灰色砂岩、泥岩、石灰岩、粘土岩,含6、7、8、9、10、11号煤层,油页岩,厚60~190m。
上统山西组(C3s):灰色砂岩、砂质泥岩、02、03、2、3、4号煤层,厚50~95m。
4.二叠系(P)
分布于南武家坡至牛家沟一带,出露面积48.8km2,与石炭系地层呈整合接触,总厚度640m。
下统下石盒子组(P1x):灰绿、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砂质泥岩夹煤线,厚90~110m。
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兰灰色、紫色长石石英砂岩、葡萄紫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砂岩、灰绿色砂岩、砂质泥岩、暗紫色泥岩,厚320~360m。
上统石千峰组(P2sh):灰绿色、灰紫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砖红色泥岩,顶部含透镜状淡水灰岩或钙质泥岩,厚103~166m。
(三)中生界
1.
三叠系(T)
分布于半峪、河底、贾家山及曹家山一带,出露面积157km2,总厚度250m。
下统刘家沟组(T1l):砖红色薄板状长石石英细砂岩,夹薄层砂质泥岩透镜体,厚432~500m。
下统和尚沟组(T1h):含灰绿色条带状砖红色泥岩夹砂岩,厚120~155m。
中统二马营组(T1l):紫红色砂质泥岩、长石砂岩,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泥岩夹紫色砂质泥岩,厚0~40m。
(四)新生界
1.
新近系
地表未见出露,在边山马西和平原区勘探孔内揭露,边山为棕红色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半胶结砂砾石层,平原为湖相黄绿色、灰绿色杂色粘土夹少量半胶结粉细砂,顶板埋深200~250m。
上新统保德组(N2b):深红色粘土,底部夹砾石层,盆地中心最厚可达1400m,
上新统静乐组(N2j):深红色亚粘土,厚0~109m。
表5.3-4区域地层说明表




地层
代号
厚度
分布范围
岩性描述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Q4
0-44
大面积分布于东部平原及沟谷
砂、卵、砾石层、亚砂土、亚粘土、粘土
上更新统
Q3
0-40
分布于南部黄土台地及中部倾斜平原
浅黄色亚砂土夹砂砾石层,含豆状钙质结核
中更新统
Q2
0-100
分布于沟坡
棕黄色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底部夹砾石层
下更新统
Q1
0-150
埋藏于平原区下部
黄色砂层与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互层
新近系
上新统
静乐组
N2j
0-109
分布于沟坡
深红色亚粘土
保德组
N2b
0-80
分布于沟坡
深红色粘土,底部夹砾石层,盆地中心最厚可达1400m中生界
三叠系
中统
二马
营组
T2er1+2
460-690
分布于县境中部边山地带
紫红色砂质泥岩、长石砂岩,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泥岩夹紫色砂质泥岩
下统
和尚
沟组
T1h
120-155
含灰绿色条带状砖红色泥岩夹砂岩
刘家
沟组
T1l
432-500
砖红色薄板状长石石英细砂岩,夹薄层砂质泥岩透镜体

生界
二叠系
上统
石千
峰组
P2sh
103-166
分布于县境中部东社~孝子渠
一带
灰绿色、灰紫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砖红色泥岩,顶部含透镜状淡水灰岩或钙质泥岩
上石盒
子组
P2s
320-460
兰灰色、紫色长石石英砂岩、葡萄紫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砂岩、灰绿色砂岩、砂质泥岩、暗紫色泥岩
下统
下石盒
子组
P1x
90-110
灰绿、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砂质泥岩夹煤线
石炭系
上统
山西组
C3s
50-95
灰色砂岩、砂质泥岩、02、03、2、3、4号煤层
太原组
C3t
60-190
深灰色砂岩、泥岩、石灰岩、粘土岩,含6、7、8、9、10、11号煤层,油页岩
中统
本溪组
C2b
16.2
灰色粉砂岩、泥岩、石灰岩、薄煤层(12号)、铝土矿、山西式铁矿
奥陶系
中统
峰峰组
O2f
80-116
分布于本县
中部及西部
灰色白云质灰岩、石灰岩、角砾状灰岩、泥灰岩夹石膏
上马家沟组
O2s
221-307
浅灰色灰岩、豹皮灰岩、角砾状石灰岩,夹泥灰岩及石膏带
下马家沟组
O2x
116-180
灰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夹1~2层石膏薄层
下统
亮甲
山组
O1l
72.8
灰色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冶里组
O1y
71.3
灰白色含燧石结核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寒武系
上统
凤山组
∈3f
40-60
大面积分布于本县西部山区,小面积分布于中部
灰~深灰色竹叶状泥质白云岩、泥灰岩
长山组
∈3c
5-45
紫灰、黄褐色竹叶状泥质白云岩
崮山组
∈3g
6-26
深灰色薄层白云质泥质灰岩夹紫色钙质泥岩
中统
张夏组
∈2z
56-140
灰色薄层状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钙质泥岩
徐庄组
∈2x
20-54
紫色、灰绿色泥岩,鲕状灰岩夹泥质白云岩
中太古界
阜平

界河
口群Aj
>2000
出露于二道川陷家沟东部一带
黑云母斜长生麻岩、变粒岩、石墨大理岩等。五台期
Mr
>2000
大面积分布于本县中部及三道川沟中
混合杂岩带、混合花岗岩、混合片麻岩
2.
第四系(Q)
区内广泛分布,山区为风积黄土,河谷为洪积砂砾石及次生黄土,平原区为冲洪积物及湖相堆积物。
下更新统(Q1):黄色砂层与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互层。
中更新统
(Q2):棕黄色黄土状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底部夹砾石层,厚0~100m。
上更新统
(Q3):浅黄色亚砂土夹砂砾石层,含豆状钙质结核,厚0~100m。
全新统(Q4):平原区堆积冲洪积砂砾石、粉砂、亚砂土及亚粘土,厚420~60m,山区堆积于现代河床,以砂卵砾石为主,厚0~15m。
(五)岩浆岩
大面积出露于县境中部山区及三道川沟底两侧,面积103
km2,为五台期混合花岗岩、混合片麻岩、混合杂岩带。
2、区域构造
文水县位于吕梁~太行断块五台山块隆狐堰山山字型褶带和吕梁块隆关帝山穹状隆起的南部,平原区为晋中新裂陷西谷~南庄凹陷的西部(见图5.3-8)。县境中部展布有狐堰山山字型南翼构造形迹,东部属太原断陷盆地。较大断裂主要集中在境内中部,展布方向NE~NNE。主要构造及特征分述如下:
1.
边山正断层(F1)
位于文水县神堂~开栅一线,向北东延伸进入交城境内,向南西延伸伸入汾阳县。弧形展布,南端走向近N70°E,北端走向30°,倾向SE,倾角80°以上左右,境内延伸18km。据钻探及物探资料,有三级断裂呈阶梯式排列,一级断层断距50~90m,二级断层断距200~350m,三级断层断距大于1000m,平距分别为100m和300m。
2.
神堂正断层(F2)
位于神堂、黄米坡一线,走向近EW,倾向S,倾角85°,断距200m,向西断距加大。上盘为奥陶系下统白云岩,下盘为寒武系白云岩、鲕状灰岩及紫红色页岩,区内长4km,该断层北侧有数条北东向小断层与此断层交接,交接部位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岩溶水的汇集。
3.
西社~神堂正断层(F3)
位于文水县神堂~大南峪~西社一带,向北东、北延伸进入交城境内,总体走向近SN向,呈弧形,倾向E,倾角65°左右,断距200~400m,上盘为奥陶系中统上马沟组、峰峰组石灰岩及零星石炭系砂页岩地层,下盘为石炭、二叠系砂页岩,两侧岩层倾角大约60°左右,境内延伸10km以上。
4.
西榆皮逆断层(F4)
位于西榆皮一带,向北东延伸进入交城境内,走向NE~SW,倾向SE,倾角60°左右,境内延伸7km以上。
5.
隐伏正断层(F5、F6、F7)
除以上规模较大断层外,境内尚发育数条规模较小的各类正、逆断层和平推断层。位于境内胡兰~下曲镇,走向NE,倾向SE。F4断层境内长度8km;向东北延伸进入祁县、清徐县;F
5断层长6km;F6断层境内长度约10km,向东北、南西向延伸进入祁县、平遥县。
5.3.7.2
评价区地层与构造
1、地层
调查评价区位于晋中盆地文峪河冲积平原区交城-文水凹陷,凹陷新生界地层较厚,山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90年9月提交的《山西省文水县文峪河冲洪积扇区水文地质详查报告》,区内下伏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统(N2)盆地中埋藏有巨厚的新生界新近系堆积物,岩性为粘土质泥岩夹薄层半胶结砂岩,总厚大于2000m。现将调查评价区第四系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①下更新统(Q1):岩性中下部为青灰色,灰褐色亚粘土、夹灰白色粉细砂,上部黄色亚砂土、灰褐色亚粘土及淤泥质粘土,厚度为3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②中更新统(Q2):岩性下部黄灰色中细砂与淤泥质粘土,含石膏,中上部为灰褐色亚砂土、亚粘土含钙质结核与石膏晶体,厚度100m左右。
③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岩性以黄色亚砂土与粉细砂为主,夹青灰色淤泥质粘土,厚度62m。
④全新统冲洪积层(Q4):岩性主要为亚砂土、亚粘土及砂层。厚度50m左右。
2、构造
调查评价区位于太原断陷盆地文水-交城凹陷东部,构造简单,地形平坦开阔,晚更新世中上部地层及全新世地层连续稳定,未发现全新世隐伏活动断裂分布。5.3.8
水文地质条件
5.3.8.1
气象与水文
1.气象
文水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因地势高差相对较大,气候变化显著。据当地气象站1977~2010年统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0.3℃,一月份最冷,月均气温-5.4℃;七月份最热,月均气温24.2℃;极端最低气温-26.5℃(1998年1月19日),极端最高气温39.5℃(2001年7月1日及2005年6月22日)。多年平均蒸发量1029.2mm。无霜期17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92cm(2000年2月出现4天)。
风向特点受季风支配,冬季以S、EN风为主,春季以WN、N风为主,夏季以EN风为主,秋季以S、WS、WN风为主。年均风速2.0m/s,10分钟最大风速22.0m/s,瞬时风速45m/s。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42.6mm,年最大降水量为641.4mm(1983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49.5mm(1999年)。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1.25%。
多年平均降水量受地形等因素影响较明显,西部中山区(苍儿会)为549mm,边山区(文峪河水库)为431.9mm,中部倾斜平原区(文水县气象站)为418.0mm,东部冲积平均区为355.1mm。总体表现为由西部至东部降水量逐渐变小。历年各时段最大降水量为:5分钟11.7mm(1996年6月16日13时38分),10分钟16.3mm(1990年7月11日2时00分),1小时42.1mm(1990年7月11日1时43分),24小时89.3(1996年7月9日)。最长连续降水时间为:1990年3月20~28日,连续10天降水量为182.0mm,一次最大降水量出现时间为1988年7月4日~10日,降水量为182.0mm。
2.水文
文水县境内河流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见图5.3-9),较大的河流与水库主要有汾河、文峪河、磁窑河、头道川河、二道川河、三道川河及边山涧河,其中文峪河上游建有文峪河水库,境内河流均具明显的夏雨型~山地型特点,流量随季节变化显著,夏秋季节流量大,来势猛;冬春季节流量小,部分河流甚至干涸。各河流水文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1.汾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南流入太原盆地,于文水县南安镇入境,经胡兰、下曲镇出境入平遥县。汾河河床呈带状分布,境内全长27km,流域面积293.3km2,河道平均纵坡1/2500,平均河宽200m左右,平时流量200~400m3/s,水深4m左右,流速2~3m/s。汾河流量年际变化很大,汛期最大洪峰达1900m3/s(1959年记载)。近年来由于上游汾河水库控制及工业用水增多,除汛期外,河水几乎断流。
2.文峪河:为汾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交城县西北端最高峰-关帝山的南麓,流经交城入本县境,从北峪口出山后,经开栅、凤城、北张、西槽头等乡镇入汾阳县。境内河长29.1km,平均河宽80m,平均河道纵坡1/2000,流域面积近288.6km2,河道年均径流量1.741亿m3,河流清水流量年均2m3/s,最大洪峰流量795m3/s(1995年8月19~20日)。
3.磁窑河:为汾河一级支流。发源于交城县北山悬岗岭东西两麓,于文水县杭城村入境,流经西城、南武、北张、下曲、西槽头等乡镇,出境入汾阳县。境内流长27km,平均河宽30m,河道纵坡平均1/1800~1/2000,
流域面积277.5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800万m3,该河道属季节性泄洪河道,无清水流量。最大洪峰流量90m3/s。
4.头道川河:为文峪河一级支流,分南、北两川,北川发源于汾阳县任家嶂,入文水县境内后,经马西乡康家堡、神堂、马西等村,本县境内河长10km,宽182m,流域面积181.6km2,河内平时清水流量为0.1
m3/s,现流入神堂水库。
5.二道川河:也为文峪河一级支流,三道川支流,发源于本县石桦崖,流经李家嶂、傅家庄、苍尔会、贺家塔,由陷家沟向北延伸汇入三道川,至交城县野则河汇入文峪河,全长62km,河宽25m左右,长年流水,平时流量0.5
m3/s。
6.三道川河:为文峪河一级支流,源头分为两支,一支发源于离石区西华镇,另一支发源于本县海岸村,两支在崖底汇合,流经陈家庄、王家社、温家庄至交城南沟村纳入二道川向北于野则河注入文峪河。本县境内长约60km,平均宽266m,清水长流,平时流量0.5~0.7
m3/s。
7.边山涧河:文水县县境内边山一带还发育大小涧河14条,均为季节性河流,这些河流流域面积在1.1~19.04km2之间,河沟纵坡在20~181‰。流域形态多呈树叶状和树枝状。
8.文峪河水库:修建于1970年6月,位于河道主干流文水县北峪口村西北,属大(2)型水库,土坝型,坝高55.8m,总库容10.525万m3,控制流域面积1876km2,设计灌溉面积33000hm2,现在灌溉面积33000hm2。
5.3.8.2
地形地貌
文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中段东麓、汾河西岸。县境内地貌轮廓呈东西宽、南北窄的狭长条带状,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开栅镇苍儿会办事处境内的大西沟岭上,海拔2169m,最低点位于西槽头乡王家社村西南,海拔739m,最大相对高差为1430m。以开栅镇~沟口~马西乡神堂村一线为界,西部山区属吕梁山脉东翼,海拔为1300~2169m,面积562.7km2,其地势高峻陡峭,山峦重叠,雄伟壮观,该区林木丛生,植被较好。山涧沟谷泉溪交汇。中南部山前为丘陵地带,海拔800~1300m,地形波浪起伏,梁、峁、丘连绵相接,沟壑纵横,土石相间堆积,植被较差,水土资源流失严重。东部为平缓的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海拔739~800m。
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的控制,区内形成不同类型的地貌景观。根据形态及成因类型可划分为四个大区十个小区,各区地貌形态特征及分布见表5.3-5及图5.3-8。
表5.3-5地貌类型分区说明表

亚区
代号
分布地区
形态特征
中山(Ⅰ)
褶皱断块溶蚀剥蚀
高中山
Ⅰ1
分布于大运村、寨则沟、赵家庄、苍儿会、王家社、程家庄等地
海拔1100~2169m,相对高差大于1000m,最高主峰大西沟峰海拔达2169m;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组成,其次为界河口群混合杂岩带、混合花岗岩、混合片麻岩;山脊呈东西向展布,山势陡峭严峻,岩溶发育,呈层状干溶洞,沟谷发育,局部出现峡谷。
断块剥蚀中山
Ⅰ2
分布于陷家沟~康家堡一线
海拔1000~1845.5m,相对高差845.5m;主要由界河口群混合杂岩带、混合花岗岩、混合片麻岩组成;山顶浑园,沟谷较开阔,边缘地带沟谷切割强烈。
褶皱断块溶蚀剥蚀
中山
Ⅰ3
分布于康家庄~康家堡一线
海拔1000~1862.8m,相对高差862.8m;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组成,地形险峻,岩溶中等发育。呈溶洞和溶隙,沟谷多呈“V”型。两壁陡峭。
褶皱断块剥蚀
低中山
Ⅰ4
分布于庄头~吕家山~北武家坡~孝子渠一线
海拔多在900~1500m之间,相对高差600m;主要由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碎屑岩组成,地形陡峭,冲沟较发育,一般呈“V”型谷,沟口近宽为“U”型。
台地
(Ⅱ)
盆周隆起侵蚀黄土
台地

分布于马西乡一带
海拔750~900m,相对高差150m,冲沟发育,地形较破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15~25°,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亚砂土。
平原(Ⅲ)
洪积扇群与冲洪积倾斜平原
Ⅲ1
分布于山前沟口~孝义镇一线
由文峪河等河流冲洪积而成,海拔740~780m,相对高差10~40m,地形较为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坡度5~15°,山前发育洪积扇群,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亚砂土和全新统亚砂土及砂砾层。
冲积
平原
Ⅲ2
分布于文水县城东部广大地区
由汾河、文峪河等河流形成,地形平坦开阔;海拔740~750m,相对高差10m,岩性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亚砂土,砂卵砾石组成。
山间河谷区(Ⅳ)
头道川
Ⅳ1
分布于文峪河及其支沟头道川、二道川和三道川
文峪河在出山口沟谷宽阔,较为平坦,支沟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均呈宽“U”型,宽50~200m不等,上游区较窄。
二道川
Ⅳ2
三道川
Ⅳ3
5.3.8.16
3
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岩组
根据地层岩性特征、地下水赋存空间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变质岩裂隙水、二叠、三叠系碎屑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本区主要供水水源,因此,重点对平原区孔隙水进行讨论,并进行富水性划分,以单孔单位涌水量作标准,大于20m3/hm,为极富水区;10-20m3/hm,为富水区;5-10m3/hm,为中富水区;2-5m
3/hm,为弱水区;小于2m3/hm,为贫水区。图5.3-9为本项目所在文水县水文地质图。
①变质岩裂隙水含水岩系。分布于变质岩山区,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为主要贮水空间,富水性较弱,泉流量一般为0.01-0.08L/s,水质好,矿化度小于0.5g/L。
②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含水岩系。分布于二道川现三道川之间的坡梁地带和西社断裂带两侧,总厚度800m左右,裂隙溶洞为主要的贮水空间。中寒武统鲕状灰岩和中奥陶统纯质厚层灰岩含水岩组在构造有得部位相对较富水,大村正断层出露的阻溢泉,流量达90L/s,动态稳定,含水层为中寒武统鲕状灰岩。西社断裂带西侧和边山大断裂南段中奥陶统厚层灰岩含水岩组,受断裂影响,裂隙溶洞发育,导水性强,有利于岩溶水的汇集,富水性较强,但水位埋深大,富水性不均。上寒武统厚层粗粒白云岩和下奥陶统含燧石白云岩为弱含水岩组,富水性弱。
③石炭系层间岩溶裂隙水含水岩系。含水层为石炭系石灰岩及厚层粗粒砂岩,太原组有3-4层灰岩,本溪组有灰岩透镜体分布。
④二叠、三叠系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岩系。分布于边山地区,含水层为砂岩,单层厚150-20m,总厚度1000-1500m。岩层软硬相间,风化作用强烈,植被不发育,呈秃山光岭,坚硬的砂岩呈陡壁出现,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与汇集,富水性差。泉流量0.006-0.4L/s,个别达4.7L/s,泉水出露标高870-1100m。水化学类型为H-NC型,矿化度小于0.5g/L。
⑤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系。该含水岩系分布于平原区和山区河谷,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和更新统的冲积、洪积层。根据埋深条件可分为浅层孔隙水和中深层孔隙水。层孔隙水。山区河谷浅层孔隙水水位埋深0-9.5m,水位标高990-1690m,主要靠地表洪水的补给,富水性弱,单井出水量0.4-10m3/h。
倾斜平原地带的上部50m以上地层多为透水不含水地层,中下游水位变浅,埋深3-11m,为主要含水地段,但因含水层介质颗粒变细,多为亚砂和粉细砂,单井出水量多在10-20m3/h,只有文峪河冲洪积扇富水性强,单井出水量30-80m3/h,水质良好。
冲积平原区含水层岩性为中细砂、粉细砂,累计厚2-10m,水位埋深3-7m,靠大气降水和河水补给。在古河道部位富水性强,出水量可达50m3/h,一般地区富水性较差。
中深层孔隙水。含水层为中下更新统粗砂砾石层、中细砂、粉细砂层,为区内主要供水含水层,富水性和区相差悬殊,根据富水性不同分为以下五个区。
极富水区,分布于文峪河冲洪积扇的上部,开栅、樊家庄、龙泉东、宜儿西、堡子一带,面积26.3km2,含水层为粗砂、砾石层,含水层顶板埋深0.5-21m,樊家庄勘探孔200m内含水层累计厚160m,水位埋深7-36m,水位标高746-754m,该区井深多在80-120m,补给条件好,富水性极强,水质好,矿化度小于0.5g/L,水化学类型为H-C型。
富水区,分布于文峪河冲洪积扇中部、冲积平原东南部以及马西、南峪口孝子渠、章多洪积扇区,面积141.9km2,文峪河冲洪积扇中部位于武陵、文倚、大城南、宜儿、麻家寨、武家寨一带,含水层为中、上更新统含砾粗中砂层,顶板埋深2-23m,深100m内含水层厚度32-44m,井深多在100-130m,单位涌水量10-13m3/hm,为H-C型水。
冲积平原东南部大象、北贤、朱家堡、下曲、段城、新堡、南齐、徐家镇一带,含水层为更新统中细砂层,井深多在120-160m,200m,内含水层厚40-60m,水位埋深9-18m,水位标高730-738m,单位涌水量10-16m3/hm,水质复杂,由西向东矿化度增高,水质类型由H-C至H-N、HCL-N型水。
马西洪积扇位于河西、马西、上贤一带,含水层为第四系下更新统及第三系上统砂砾石、粗砂,区内水位埋深50-135m,水位标高718-745m,单位涌水量10-18m3/hm,水质类型为H-CM至H-N、C型水。
南峪口、孝子渠洪积扇位于南峪口、孝子渠及乐村一带,含水层为粗砂砾石层,200m内累计含水层厚40-60m,水位埋深55-138m,水位标高709-725m,单位涌水量10-18m3/hm,水质类型为HS-CM、SH-CM型水。
章多洪积扇富水区位于章多村西,含水层顶板埋深3-30m,150m内含水层厚27-50m,水位埋深大于50m,水位标高720-760m,单位涌水量18-20m3/hm,水质类型为HS-CM型水。
中富水区,位于文峪河冲洪积扇下部、汾河冲积平原、汾河与文峪河冲积平原南部、马西洪积扇、孝子渠南峪口洪积扇下部及扇间地带,面积114.2km2。
文峪河冲积扇下部为杭城、西城、南武、龙泉一带,含水层为中细砂、粗砂含砾,150m砂层累计厚度40-50m,含水层顶板埋深12-40m,水位埋深12-20m,水位标高728-730m,单位涌水量7.5-8.8m3/hm,水质类型为H-C型水。
汾河冲积平原中部温云营、武良、保贤、胡兰、水寨、伯鱼一带。含水层为中细砂、粉细砂,200m内含水层累计厚40-46m,水位埋深12-20m,水位标高730-740m。温云营、武良水质较好,其余地区较差。
汾河、文峪河冲积平原南部裴会、狄家社、忠义、南辛店一带。含水层为中细砂,井深140-160m,含水层厚19-42m,单位涌水量5-8m3/hm,水质较复杂,矿化度大于0.5g/L,个别大于2g/L,水质类型为HCL-CM至CLSH-NC型水。
马西、南峪口洪积扇下部及扇间洼地,含水介质分选性差,200m内含水层厚度30-40m,水位埋深9-19m,水位标高726-735m,单位涌水量5-9m3/hm,水质类型不HS-CM。
弱富水区,位于冲积平原区东北部刑家堡、南白、榆林、西北安等地,磁窑河两侧及倾斜平原下部地带,面积203.7km2。含水层为粉细砂、中细砂,水位埋深9-22m,水位标高731-744m,单位涌水量2-5m3/hm,倾斜平原下部地带水质较好,其余地方较差。
贫水区,位于文峪河冲洪积扇与边山洪积扇群之间的洼地一带和汾河、磁窑河河间地块,面积53.9km2。含水层介质沉积颗粒细,补给条件差,单位涌水量小于2m3/hm,水质差。
(2)地下水运动规律
①基岩山区裂隙水及裂隙岩溶水
山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在河谷切穿部位含水层接受少量的地表洪流及河水渗漏补给,山区地形西高东低,泉水出露标高表明地下水径流方向与地形一致,由西部高中山区向东部中低山区流,水力坡度0.017。边山断裂构造部位地下水由北向南流动,地下水部的排泄方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沿构造方向运移,向东部第四系松散层排泄。
②平原区第四系孔隙水
平原区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补给源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其入渗量取决于包气带岩性、水位埋深等综合因素,区内包气带岩性以砂性土为主,水位埋深较浅,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基岩山区裂隙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文峪河、汾河等河流的渗漏补给;各灌区的入渗补给。区内有文峪河、汾河两大灌区,渠系密布,防渗条件较差,渗漏较严重,是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之一;地表水、地下水田间灌溉回渗补给。
平原区地下水总的径流方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方向径流,多受地质地貌条件的控制。
文峪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总的流向是由西北向东南沿古河道方向流,由于漏斗的存在,南峪口一带第四系孔隙水得不到边山裂隙水的补给,马西洪积扇地下水流向由西北向东南,而北张西槽头一带地下水由东向西、东南向西北孝义镇漏斗方向汇流,东部冲积平原区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运动;汾河沿岸,总体是由东向西流,汾河水补给地下水。
平原区地下水排泄途径主要是人工开采,其次是地面蒸发及向下游侧向径流。
2、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
(一)调查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
1.主要含水层类型
项目区位于文峪河冲洪积扇区,地貌类型单一,地形平坦开阔,地表均被第四系全新统黄土所覆盖,根据含水介质的岩性、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动力特征,项目区下伏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1)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组
目前,该区地下水的勘探和开采利用主要为中深层松散岩类孔隙地下水。根据区内勘探成井资料和施工经验,地下水分成浅部潜水(或)弱承压水和中深层的承压水。
潜水主要分布于冲积平原区,含水层埋深较浅,一般为5-15m,上面有粉质粘土层分布,含水介质主要为粉细砂和粉土等,含水层厚度薄,下面的隔水层为厚层的粘土或粉质粘土层。文峪河附近的潜水与文峪河河水之间有一定水力联系,但因该河段为文峪河下游,河床沉积的粘土质淤泥减轻了河水的渗漏。总体上,浅层潜水的水质差。从水位调查结果和河水水文过程看,河水在洪水季节对潜水有一定补给,枯水季节河水冰封断流,对潜水基本没有补给。潜水水位呈季节性变化。
潜水由于周边过度开采,现潜水含水层水量大量减少,导致潜水含水层水井全部干枯报废,含水层主要水源为雨季临时入渗。
潜水层下面的粘土或亚粘土层使潜水与中深层的承压含水层相隔。厂址所在的冲积平原区中深部承压含水层厚度大,由多层卵砾石、砂砾石、砂卵砾石组成,含水层埋深大于约60m,有统一的水位和基本一致的流场,地下水基本由北向南径流,是区内主要开采含水层。

(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调查评价区潜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区内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区内引河水灌溉水的入渗、文峪河水渗漏补给、调查评价区北、西面上游地下水的侧向迳流补给。冲积平原区潜水迳流方向大致自北向南。潜水在部分地区含水层之上有粉质粘土层分布,呈弱承压性,其迳流方向与潜水一致,且与总的地形坡度一致。潜水的排泄主要是蒸发和向下游迳流排泄。洪积扇潜水接受大气降水、冲沟雨季地表汇水入渗补给,流向向东及东南方向,排泄入下游潜水含水层。
中深层承压水主要接受西部及北部上游迳流补给,流向主要由北向南,由于开采局部形成降落漏斗,流向改向漏斗中心。据相关调查结果,在开采较集中的北武渡一带已形成明显的降落漏斗。从本次调查分析,该降落漏斗未扩展到本项目厂址。中深层承压水的排泄方式为向下游迳流和人工开采。
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水位埋深在60m左右,为潜水含水层与中深层承压含水层混合水位,水资源量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下部、上更新统上部冲洪积砂砾石层中,含水层厚度22m左右,单井涌水量约800m3/d,水化学类型为水化学类型为HCO3—Mg·Na或HCO3·Cl—Mg·Na型水,矿化度小于1.0g/L。项目区位于文峪河冲积区,该含水层在区域上富水性强。
2.主要隔水层
根据区域钻孔资料及水文地质资料,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底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粉质粘土层,厚度约20m,该层多呈饱和状态,密实度好,渗透性差,为上部松散岩类孔隙水的隔水层。
3.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调查评价区浅层潜水因水量匮乏,利用受到限制,基本无法开采利用。中深层承压水富水性好,主要以分散式抽水井方式开采,用于农田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
从调查结果看,区内存在两类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一类是潜水水质较差,利用功能低,局部地方水位浅产生土壤盐渍化。另一类是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形成了地下水降落漏斗,给地下水开发利用造成一定困难,同时地下水开采量满足不了工农业生产用水的要求。
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见水文地质剖面图5.3-11。
.3.8.16
4
项目区包气带特性
表5.3-6
厂址包气带特征
序号
岩土名称
岩土特性
层厚(m)
层底标高(m)

粉质粘土与粉土互层Q4al+pl
上部均覆盖一层约0.3m厚的耕土,稍湿~湿,稍密,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中等,中等偏高压缩性。
3.55~6.8
736.63~738.13
②-1
粉土
Q4al+pl
湿,稍密~中密,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中等,中等压缩性。
0.9~6.2
731.81~737.18
②-2
粉土
Q4al+pl
湿,稍密,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中等,中等偏高压缩性。
0.45~5.05
733.25~737.46
②-3
粉砂
Q4al+pl
湿,稍密,中等压缩性。
0.7~2.6
735.20~737.34

粉砂
Q4al+pl
饱和,稍密~中密状态,中等压缩性。
0.4~4.0
730.19~734.48

粉质粘土与粉土互层Q4al+pl
粉质粘土:饱和,光泽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中等;粉土:湿~很湿,中密,干强度中等,韧性低,中等偏高压缩性。
3.7~8.1
724.72~728.79

粉土
Q3aL+pL
湿,密实,中等压缩性,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低,中等压缩性。
1.7~5.5
720.31~724.00

粉质粘土
Q3aL+pL
饱和,光泽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中等,中等压缩性。
1.6~4.95
717.95~721.08

粉土
Q3aL+pL
湿,密实,干强度高,韧性低,中等偏低压缩性。
9.5~10.8
708.22~708.87

粉质粘土
Q3aL+pL
饱和,光泽反应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中等压缩性。
2.9~4.1
704.12~705.72

粉土
Q3aL+pL
湿,密实,干强度高,韧性低,中等偏低压缩性。
未揭穿该地层。5.3.9
调查评价区污染源调查
根据《导则》要求,主要调查评价区内具有与建设项目产生或排放同种特征因子的地下水污染源。评价区内现状没有与建设项目产生或排放同种特征因子的工矿企业,不存在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本次评价主要针对居民生活用水进行污染源调查。
根据现场调查,评价范围内生活污染源主要村庄的生活污水。村庄没有集中下水道及集水沟渠,各村单户生活污水排放量相对较小,一般随地泼洒,自然蒸发下渗。村庄居民基本户户均有旱厕,还有部分小规模畜禽养殖,定期清理堆肥,做农家肥使用。
5.3.10
水文地质试验
5.3.10.1
渗水试验
1.试验目的:测定包气带岩层的垂向渗透系数
2.渗水试验点位置及地层情况
本次渗水试验点在项目区厂址内,进行渗水试验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黄土层。
3.试验方法
本次渗水试验为原位渗水试验,为了消除垂向渗水过程中侧向渗流的不利影响采用双环法,双环的直径分别为50cm和25cm,高30cm。双环法在试坑底部同心压入直径不同的试环,然后在内环及内、外环之间的环形空间同时注水,并保持两处水层在同一高度。这样即可认为,由外环渗人的水主要消耗在侧向扩散上,从而使由内环所消耗的水则主要消耗在垂向渗透上,为准垂向一维渗流。试验装置包括渗水双环,两套带有刻度的烧杯、供水管及若干要填在试环底部的小砾石。
4.技术要求
(1)保证试验期间内环和外环的水层在同一高度。
(2)试验过程中为保证不露出地面应使内外环的水层始终大于5cm,内环每加一次水计录一次时间,每次加水的量一致。
(3)渗水速率稳定延续1-2小时。
(4)应以水层在5cm的时刻为试验结束的时刻。
5.参数计算及结果
双环渗水试验用内环的渗入水量作为计算渗透系数的流量。其表达式为:
K=Q/F/I
(5.3-1)
I=(0.5h+Z+L)/L
(5.3-2)
式中:Q——稳定后的渗透流量(cm3/s);
F——内环的过水断面面积(cm2);
K——渗透系数(cm/s);
L——试验时水的渗透深度(cm);
h——毛细管压力,一般等于岩土毛细上升高度的一半(cm);
Z——渗水环中的水层厚度(cm)。
计算结果见图5.3-13及表5.3-7。图5.3-13项目区渗水试验渗透速度历时曲线图
表5.3-7
包气带垂直入渗系数计算结果
试验地点
F(cm2)
L(cm)
h(cm)
Z(cm)
Q/F(cm/s)
K(cm/s)
项目区
490.63
450
1.5
10
9.88×10-5
9.63×10-5根据渗水试验历时曲线图及渗水试验计算结果,得出项目区包气带渗透系数为9.63×10-5
cm/s。
5.3.10.2
抽水试验
本次评价收集了一眼潜水井抽水试验,抽水试验成果见下图5.3-14及表5.3-8。图5.3-14
抽水试验井柱状图
抽水试验结果列于表5.3-8。
表5.3-8
抽水试验结果表
井型
井深(m)
井径(mm)
与主孔间距(m)
静水位埋深(m)
降深(m)
观测时间
渗透系数(cm/s)
备注
主孔
20
300
\
6.1
6.37
自2013年8月21日10:52-8月22日17:25
2.05×10-4
(0.177m/d)
稳定延续时长为16小时25分。
观测孔
20
89
28.55
6.0
0.11
观测孔
20
89
9.75
6.2
0.17从抽水试验井与厂区中深层井地层柱状图可以看出,在潜水与承压水之间有厚层的粉质粘土、粉土等弱透水层相隔,起相对隔水作用,承压水与潜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弱。抽水试验求得的含水层渗透系数为0.177m/d。
5.3.11
地下水环境现状分析
本项目行业类别属于155----废旧资源加工、再生利用---废油加工、再生利用项目,废弃润滑油属于危险废物HW08---废矿物油,I类项目。环境敏感程度为敏感,由此确定本项目工作等级为一级。
5.3.11.1
监测点布置
①监测点位:8个第四系水井水质测点,共布置14个第四系水位监测点。
具体情况见表5.3-9、图5.3-15。
表5.3-9

地下水监测布点
序号
村庄
含水层类型
井深(m)
监测项目
用途
1#
南贤村
第四系孔隙水
220
水质、水位
生活用水
2#
朱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0
水质、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3#
青高村
第四系孔隙水
185
水质、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4#
武村
第四系孔隙水
300
水质、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5#
下曲镇
第四系孔隙水
150
水质、水位
生活用水
6#
永乐村
第四系孔隙水
180
水质、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7#
下曲镇大队院内
第四系孔隙水
200
水质、水位
生活用水
8#
寄谷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220
水质、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9#
梁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6
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10#
武家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165
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11#
田家堡村
第四系孔隙水
160
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12#
悦馨苑
第四系孔隙水
150
水位
生活用水
13#
石永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0
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14#
苏家庄村
第四系孔隙水
208
水位
灌溉兼生活用水
②监测时间及频率
本项目位于其他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枯水期监测一期,水位监测枯丰两期。③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地下水水位、水质。
其中,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因子包括:
1)检测分析地下水环境中K+、Na+、Ca2+、Mg2+、CO32-、HCO3-、Cl-、SO42-;
2)基本水质因子: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共计21项,监测采样时同时记录各监测点井深、水温、水位;特征因子:石油类。
监测结果见表5.3-10。
图1
监测点位图
温家寨
本项目位置表5.3-10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mg/L,
PH无量纲)
编号
监测点位
pH
氨氮
硝酸
盐氮
亚硝
酸盐氮
挥发酚
氰化物
六价铬
总硬度
氟化物
溶解性
总固体
耗氧量
硫酸盐
氯化物
1
南贤村
7.99
0.069

0.318

0.001

ND
ND
ND
185

0.681

321
1.18

32.6
9.0Pi值
0.66
0.14
0.02
0.001
---
---
---
0.41
0.68
0.32
0.39
0.13
0.04
2
朱家堡村
7.87
0.080

0.701

0.001

ND
ND
ND
170

0.539

340
1.16

13.9
8.7Pi值
0.58
0.16
0.04
0.001
---
---
---
0.38
0.54
0.34
0.39
0.06
0.04
3
青高村
7.89
0.069

0.344

0.156

ND
ND
ND
240

0.740

527
1.54

162
16.1Pi值
0.59
0.14
0.02
0.16
---
---
---
0.53
0.74
0.53
0.53
0.65
0.04
4
武村
8.12
0.086

0.208

0.081

ND
ND
ND
220

0.663

434
1.42

59.3
39.5Pi值
0.75
0.17
0.01
0.08
---
---
---
0.49
0.66
0.43
0.34
0.23
0.16
5
下曲镇
8.11
0.063

0.646

0.001

ND
ND
ND
171

0.603

325
1.10

12.2
8.4Pi值
0.74
0.13
0.03
0.001
---
---
---
0.38
0.60
0.33
0.37
0.05
0.03
6
永乐村
8.26
0.069

0.448

0.007

ND
ND
ND
185

0.754

364
1.33

38.9
21.1Pi值
0.84
0.14
0.02
0.007
---
---
---
0.41
0.75
0.36
0.44
0.16
0.04
7
下曲镇大队院内
8.25
0.052

0.449

0.019

ND
ND
ND
201

0.643

326
1.43

18.3
14.9Pi值
0.83
0.10
0.02
0.02
---
---
---
0.45
0.64
0.33
0.47
0.07
0.06
8
寄谷庄村
8.11
0.086

0.209

0.005

ND
ND
ND
192

0.792

304
1.48

19.4
14.0Pi值
0.74
0.17
0.01
0.005
---
---
---
0.43
0.79
0.30
0.49
0.08
0.06
续表5.3-10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mg/L,
As、Hg、Cd、Pb、菌落总数CFU/mL,总大肠菌群CFU/100mL除外)
编号
监测点位
石油类
As
(ug/L)
Hg
(ug/L)
Fe
Mn
Cd
(ug/L)
Pb
(ug/L)
菌落
总数
总大
肠菌群
水温(℃)
井深
(m)
1
南贤村
0.01
ND
ND
ND
ND
ND
ND
76
<3
10
220Pi值
0.20
---
---
---
---
---
---
0.76
---
/
/
2
朱家堡村
0.01
ND
ND
ND
ND
ND
ND
85
<3
12
200Pi值
0.20
---
---
---
---
---
---
0.85
---
/
/
3
青高村
0.01
ND
ND
0.033
0.097
ND
ND
93
<3
11
185Pi值
0.20
---
---
0.01
0.03
---
---
0.93
---
/
/
4
武村
0.02
ND
ND
ND
0.049
ND
ND
79
<3
13
300Pi值
0.40
---
---
---
0.03
---
---
0.79
---
/
/
5
下曲镇
0.03
ND
ND
ND
ND
ND
ND
87
<3
9
150Pi值
0.60
---
---
---
---
---
---
0.87
---
/
/
6
永乐村
0.01
ND
ND
ND
ND
ND
ND
75
<3
10
180Pi值
0.20
---
---
---
---
---
---
0.75
---
/
/
7
下曲镇大队院内
0.02
ND
ND
ND
ND
ND
ND
82
<3
11
200Pi值
0.40
---
---
---
---
---
---
0.82
---
/
/
8
寄谷庄村
0.01
ND
ND
ND
ND
ND
ND
77
<3
13
220Pi值
0.20
---
---
---
---
---
---
0.77
---
/
/
注:石油类参照地表水水质III类标准评价续表5.3-10
地下水离子监测结果一览表
(单位:mg/L,5月22日)
编号
监测点位
K+
mel
Mei%
Na+
mel
Mei%
Ca2+
mel
Mei%
Mg2+
mel
Mei%
CO32-
mel
Mei%
HCO3-
mel
Mei%
Cl-
mel
Mei%
SO42-
mel
Mei%
1
南贤村
2.36
0.06

0.01

52.1
2.27

0.50

30.3
1.52

0.34

8.1
0.68

0.15

0
0
0
278
4.56

0.82

10.1
0.28

0.05

34.7
0.72

0.13

2
朱家堡村
0.51
0.01

0.00

57.9
2.52

0.53

25.2
1.26

0.27

11.4
0.95

0.20

0
0
0
319
5.23

0.90

10.5
0.30

0.05

14.3
0.30

0.05

3
青高村
1.11
0.03

0.00

87.8
3.82

0.49

49.9
2.50

0.32

17.5
1.46

0.19

0
0
0
307
5.03

0.56

17.3
0.49

0.05

164
3.42

0.38

4
武村
1.54
0.04

0.01

88.3
3.84

0.63

33.3
1.67

0.27

7.07
0.59

0.10

0
0
0
239
3.92

0.61

42.4
1.19

0.19

61.8
1.29

0.20

5
下曲镇
4.16
0.11

0.02

61.9
2.69

0.55

27.4
1.37

0.28

8.65
0.72

0.15

0
0
0
310
5.08

0.91

8.78
0.25

0.04

13.5
0.28

0.05

6
永乐村
1.05
0.03

0.00

69.1
3.00

0.55

34
1.70

0.31

9.15
0.76

0.14

0
0
0
287
4.70

0.76

22.4
0.63

0.10

39.6
0.83

0.13

7
下曲镇大队院内
1.16
0.03

0.01

64
2.78

0.55

34.7
1.74

0.34

6.51
0.54

0.11

0
0
0
285
4.67

0.84

15.6
0.44

0.08

20.2
0.42

0.08

8
寄谷庄村
1.76
0.05

0.01

61.5
2.67

0.56

27.4
1.37

0.29

7.77
0.65

0.14

0
0
0
269
4.41

0.84

15.5
0.44

0.08

20.1
0.42

0.08

续表5.3-10
地下水水位监测结果一览表
序号
村庄
井深(m)
水位(m)
枯水期
丰水期
1#
南贤村
220
739.7
740.3
2#
朱家堡村
200
738.1
738.5
3#
青高村
185
738.0
738.2
4#
武村
300
737.0
737.6
5#
下曲镇
150
737.1
737.8
6#
永乐村
180
735.7
738.0
7#
下曲镇大队院内
200
737.6
738.2
8#
寄谷庄村
220
736.2
736.7
9#
梁家堡村
206
736.9
737.1
10#
武家庄村
165
735.2
735.8
11#
田家堡村
160
735.5
736.2
12#
悦馨苑
150
737.4
738.1
13#
石永村
200
735.6
736.3
14#
苏家庄村
208
735.0
735.7
注:水位为潜水与承压含水层混合水位。
5.3.11.2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1.评价方法

计算公式:Pi=Ci/
Csi

式中:Pi—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Ci—第i个水质因子的监测质量浓度值,mg/L;Csi—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质量浓度值,mg/L。
PH的标准指数为:pHi≤7.0

pHi≥7.0式中:PpH—pH的标准指数pH—pH检测值pHsd—标准中PH的下限值pHsu—标准中PH的上限值
当Pi≤1时,符合标准;当Pi>1时,说明该水质因子已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评价结果
地下水现状评价标准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2017)Ⅲ类标准,运用标准指数法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见表5.3-10。
5.3.11.3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本次评价对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
枯水期8个水质监测点中:水质监测点指标均未呈现离子超标现象,地下水类型为Na·Ca—HCO3,地下水水质良好。
5.3.12
地下水水质预测
5.3.12.1
污染源
根据导则要求,结合背面项目的工程特征与环境特征,应预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的直接影响,重点预测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因此,本次评价只对潜水进行预测分析与评价。
本项目的生产污水主要为工艺废水进入污水罐里暂存,然后进入焚烧炉焚烧处理,处理后回用,不外排入环境中。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小,水质简单,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5.3.12.2
预测因子的选取
预测因子选取原则: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和设施(位置、规模、材质等)及建设项目在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途径;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因子。特征因子应根据建设项目污废水成分(可参照HJ/T
2.3)、液体物料成分、固废浸出液成分等确定。
本次评价以特征因子为选取依据,选取石油类为预测因子,石油类污染物取最大值150mg/L。
5.3.12.3
情景设置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9.4情景设置: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对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的情景分别进行预测。
正常工况下,含油废水水池按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规定:坑、池、储水库宜用防水混凝土整体浇筑,内设其他防水层,防水层防渗等级为一级,不允许渗漏。因此,不进行正常工况情景下的预测。
非正常工况下,将含油废水水池概化为连续性注入面污染源,非正常工况下采用允许渗漏量每天2L/m2的100倍作为非正常工况情景下的最大渗漏量。
5.3.12.4
地下水预测
地下水环境预测评价等级为一级,采用数值法进行预测。
一、数值模型的建立
1.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1)目标含水层
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及污染物垂直迁移规律,受影响的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及上更新统的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冲洪积粉质砂土层。因此概化第四系全新统及上更新统的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此次模拟预测的目标含水层,将其概化为均质各向异性、连续分布、底板近似水平的含水层。
(2)模型边界概化
根据实测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水位线分布情况,模拟区边界概化见图5.3-16。
流量边界
流量边界
隔水边界
隔水边界图5.3-16
模型边界概化图
(3)含水层水力特征概化
从空间上看,第四系松散孔隙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流向以水平为主、垂直方向为辅,该含水层下部为粉质粘土相对隔水层,忽略向下的垂直运动。同时满足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地下水流动速度比较小,可视为层流运动,符合达西定律,地下水流速矢量在平面上分为x,y方向两个分量,可概化为二维流,含水层参数随空间变化,体现了水流的非均质性。
综上所述,将目标含水层系统的水动力学条件及结构概化为非均质各向同性二维非稳定流,流体概化为不可压缩的均质流体,密度为常数。
(4)汇源项概化
模拟区的源汇项主要包括补给项和排泄项。目标含水层的补给项主要为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面状垂直补给和上游侧向补给;排泄项以人工开采为主。
2.数学模型
(1)水流运移数学模型
本次模拟的是第四系松散孔隙潜水含水层,系统的补给项主要是大气降水,排泄项主要是人工开采。在不考虑水的密度变化条件下和向下部含水层渗透、越流补给的情况下,概化为非均质各向同性二维非稳定流。

式中:Ω—为地下水渗流区域;
K为沿x,y坐标轴方向的渗透系数(m/d);
h为点(x,y)在t时刻水头值(m);
h0为含水层的初始水头(m);
μ为含水层给水度(l/m);
W为源汇项(m/d);为边界的外法线方向;
Kn为边界法线方向的渗透系数(m/d);
q为渗流区二类边界上的单位面积流量(m3/d);
D2表示第二类定流量边界;
D3为第二类隔水边界。
(2)溶质运移数值模型
本次建立的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是在二维水流影响基础下的二维弥散问题,水流主方向和坐标轴重合,溶液密度不变,不考虑线性平衡等温吸附作用,不考虑化学反应、溶解相和吸附相的速率相等。在此前提下,溶质运移的二维水动力弥散方程的数学模型如下:

式中:
C—地下水中组分的溶解相浓度,(ML-3);
uxx、uyy—x、y方向的实际水流速度,(LT-1);
t—时间,(T);
Dxx、Dyy—x、y方向的水动力弥散系数张量,(L2T-1);
Ω—溶质渗流区域;
f—吸附作用产生的溶质增量,(M
T-1);
—第二类边界;
—边界溶质通量,(MT-1);
—渗流速度,(LT-1);
c0—初始浓度,(ML-3);
—第二类边界外法线方向;
gradc—浓度梯度。
gradc—浓度梯度。
3.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处理
利用Visual
Modflow,对模拟区进行二维网格剖分,模拟区平面示意图见图5.3-17。图5.3-17模拟区网格剖分平面示意图
(1)边界条件处理
Q
=K×D×M×I
式中:Q—侧向排泄量(m3/d);
K—渗透系数(m/d);
D—剖面宽度(m);
M—含水层厚度(m);
I—垂直于剖面的水力坡度(%)。
溶质模型四周边界将以定浓度赋值的方式输入,模型的边界均为二类边界,边界上溶质通量为0。
(2)初始条件处理
本项目水流模型石油类初始浓度设定为150mg/L。
4.源汇项处理
(1)大气降雨入渗补给
在模型中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的计算公式为:
Q降=0.1∑αiPiAi
式中:Q降—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万m3/yr)P—多年平均降雨量(mm/yr)
α—降水入渗系数A—计算区面积(km2)
MODFLOW水流模型中补给项的赋值单位为mm/yr,因此式还可简化为q降=∑αiPi,其中q为单位面积内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mm/yr)。α采用《山西省文水县文峪河冲洪积扇区水文地质详查报告》成果,第四系中上更新统覆盖区取0.16。P采用多年平均降雨量较大值442.6mm/yr。在模型计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时,采用RECHARGE(补给)模块来处理,将该补给量作用于活动单元。
(2)排泄
潜水蒸发量是指当潜水水位埋深小于6m时,水分在毛管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最终以地面蒸发的形式损失。模型区水位埋深均大于6m,蒸发可忽略不计。
模拟区的人工开采主要是各村庄水井的生产、生活用水。
5.参数分区
参与地下水均衡计算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有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给水度μ。经抽水试验结果表得出,本地区域含水层渗透系数基本在0.177m/d。本项目模型范围内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相同,岩性基本一致,可概化为一个水文地质分区。根据水文地质参数经验值,给水度选取平均值0.26。模拟区水文地质参数分区见表5.3-11及图5.3-18。
表5.3-11水文地质参数分区表
分区
水文地质参数
渗透系数
Kx(m/d)
0.177
Ky(m/d)
0.177
us
0.26
图5.3-18模拟区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图
6.模型识别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5月作为模型的识别阶段,以1个月为一个时间段,将水文地质参数经验值输入模型,作为模型调参的初始值,运行预报模型,通过实测水位和校核水位拟合分析,如果校核水位与实测水位相差很大,则根据参数变化范围和实际水位差值,重新给定一组参数,直至二者拟合较好为止。
通过调参计算,参数结果见表5.3-12,实测水位和校核水位等值线的水位拟合小于0.5m的绝对误差占已知水位的95%以上,拟合结果(拟合效果见图5.3-19)较好,说明含水层概化、参数选择符合实际。
表5.3-12调参后水文地质参数分区表
分区
水文地质参数
渗透系数
Kx(m/d)
0.28
Ky(m/d)
0.28
us
0.20737
739
738
736
735
735图5.3-19模型识别水位拟合图观测孔W1水位历时拟合曲线图

观测孔W2水位历时拟合曲线图图5.3-20

观测孔(W1、W2)的水位历时拟合曲线
观测孔W1水头观测值和计算值拟合

观测孔W2水头观测值和计算值拟合
图5.3-21
观测孔(W1、W2)的水头观测值和计算值(Calc
Vs.
Obs)拟合结果二、模拟预测结果
污染物为石油类,本次预测纵向弥散系数取经验值10m2/d。石油类污染物以定浓度150mg/L进入目标含水层,可将含油废水水池看做持续性注入定浓度的点污染源。应用Modflow预测石油类污染物进入目标含水层后,100天、1000天、10年后的迁移距离及影响面积(模拟污染物运移结果见图5.3-22-图5.3-24及表5.3-13)。
在设定情境下,石油类发生泄漏100天后,石油类污染晕前锋沿水流方向运移最远168.5m,往上游弥散最大距离为48.5m,往左侧弥散最大距离约为55.2m,往右侧弥散最大距离约为50.7m,影响面积约21.18hm2,超标面积9.62hm2;1000天后,污染晕前锋沿水流方向运移最远895.3m,往左侧弥散最大距离约为81.8m,往右侧弥散最大距离约为78.7m,影响面积约28.68hm2,超标面积22.68hm2;10年后,污染晕前锋沿水流方向运移最远约1145.6m,往左侧弥散最大距离约为157.6m,往右侧弥散最大距离约为155.7m,影响面积约33.77hm2,超标面积22.26hm2。图5.3-22
石油类泄露100d运移范围示意图图5.3-23
石油类泄露1000d运移范围示意图图5.3-24
石油类泄露10a运移范围示意图表5.3-13

模拟期内石油类运移距离及影响面积
项目
时间
下游
(m)
上游
(m)
左侧
(m)
右侧
(m)
影响面积(hm2)
超标面积
(hm2)
100d
168.5
48.5
55.2
50.7
19.18
8.62
1000d
895.3
57.5
81.8
78.7
28.68
16.43
10a
1145.6
85.7
157.6
155.7
33.77
22.26
三、对敏感目标的影响分析
根据模拟计算结果,非正常工况下含油废水水池若发生泄露,在设定情景10年后,污水沿潜水层地下水水流方向向下游的最大迁移距离为1145.6m不会对生活饮用水井产生水质影响。但是,如发生泄露却未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补救措施,污染物将往下游迁移,对下游各村饮用水井产生水质威胁与破坏。
本项目距离下曲镇集中供水水源地约1020m,且位于项目的侧游,因此本项目不会对下曲镇集中供水水源地产生直接影响。
5.3.13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重点突出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原则。
1.源头控制
源头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在废弃润滑油的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和降低污染物跑、冒、滴、漏,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程度。
2.分区防控
本工程应根据污水产生排放特点划分污染防治区,提出不同区域的地面防渗方案。本工程需进行防渗处理的重点部位包括有残油储罐区、车间、事故水池等,要求保证渗透系数小于10-7,使工程生产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根据厂区各生产、生活功能单元可能产生污染的地区,参照《石油化工工程防渗技术规范》(GB/T50934-2013),将项目区划分为重点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和非污染防治区,并按要求进行地表防渗。
(1)重点污染防治区
重点污染防治区是指对地下水环境有污染的物料或污染物泄漏后,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的区域或部位。主要包括废水收集池、事故水池、地下污水管道等。
(2)一般污染防治区
一般污染防治区是指对地下水环境有污染的物料或污染物泄漏后,可及时发现和处理的区域或部位。主要包括贮存车间、装置区、罐区、洗车间等。
(3)非污染防治区
非污染防治区是指一般和重点污染防治区以外的区域或部位。主要包括办公楼、宿舍等。
防渗层的寿命要求不低于其防护主体的设计使用年限。防渗要求参照《石油化工工程防渗技术规范》(GB/T50934-2013)的防渗标准,针对不同的防渗区域采用的防渗措施如下:
1)重点污染防治区
①污水各水池防渗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8,且水池的内表面应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或喷涂聚脲等防水涂料,或在混凝土内掺加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厚度不应小于1.0mm,喷涂聚脲防水涂料厚度不应小于1.5mm。当混凝土内掺加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时,掺量宜为胶凝材料总量的1%-2%。
水池的所有缝均应设止水带,止水带宜采用橡胶止水带或塑料止水带,施工缝可采用镀锌钢板止水带。橡胶止水带宜选用氯丁橡胶和三元乙丙橡胶止水带;塑料止水带宜选用软质聚氯乙烯塑料止水带。污水池防渗结构示意图
②地下管道的防渗
地下一级地管、二级地管宜采用钢制管道,三级地管应采用钢制管道。
当一级地管、二级地管宜采用非钢制管道时,宜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防渗层(见图8-33)。高密度聚乙烯(IIDPE)膜厚度不宜小于1.50mm,膜两侧应设置保护层,保护层宜采用长丝无纺土工布。
当地下管道防渗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时,宜设置渗漏液检查井,渗漏液检查升间隔不宜大于l00m。渗漏液检查井宜位于污水检查井、水封井的上游,并宜与污水检查井、水封井靠近布置。渗漏液检查井的平面尺寸宜为1000mm×1000mm,顶面高出地面不应小于100mrn.井底应低于渗漏液收集管300mm。
地下管道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防渗层示意图
2)一般污染防治区
通过在抗渗混凝土面层(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中掺水泥及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其下铺砌砂石基层,原土夯实达到防渗的目的。对于混凝土中间的伸缩缝和实体基础的缝隙,通过填充柔性材料达到防渗目的。
各贮存车间、装置区、洗车间抗渗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宜小于P6,其厚度不宜小于100mm。确保防渗性能应与1.5米厚的粘土层等效(粘土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
一般污染区防渗结构示意图
罐区基础的防渗,需从上至下依次采用“沥青砂绝缘层+砂垫层+长丝无纺土工布+1.5mm厚高密度聚乙烯HDPE防渗膜+长丝无纺土工布+罐基础填料层或原土穷实”的防渗方式。膜上、膜下应设置保护层,保护层可采用长丝无纺土工布,膜下保护层也可采用不含尖锐颗粒的砂层,砂层厚度不应小于l00mm。高密度聚乙烯(
HDPE)膜铺设应由中心坡向四周,坡度不宜小于1.5%。环墙基础采用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6。
罐基础环墙周边泄漏管宜采用高密度聚乙烯(
HDPE)管,泄漏管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储罐地基甚础设计规范》GB
50473的有关规定。
当泄漏管低于地面标高时,泄漏管对应位置处应设置检漏井,检漏井顶部应设置活动防雨钢盖板。检漏井的平面尺寸宜为500mm×500mm,高出地面200mm,井底应低于泄漏管300mm。检漏片应采用抗渗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抗渗等级不宜低于P8。检漏井壁和底板厚度不宜小于l00mm。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6。厚度不应小于l00mm。
3)简单污染防治区
除上述地区以外的其它建筑区,只需对基础以下采取原土夯实,使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6cm/s,即可达到防渗的目的。
。防渗分区见表6-20。
表5.3-14
防渗分区表
序号
区域(设施)
防渗等级
防渗技术要求
1
含油废水水池
重点防渗区
渗透系数<1.0x10-12cm/s
2
油储罐区
3
危废暂存间
4
生产车间
一般防渗区
渗透系数≤10-7cm/s
5
污水管道
6
旱厕
7
门卫
简单防渗区
一般硬化
渗透系数≤10-6cm/s
8
值班室
9
控制室
10
化验室
11
配电室
12
消防罐及泵房
13
厂区剩余区域
跟踪监测井
一般防渗区
简单防渗区
重点防渗区
简单防渗区
一般防渗区
重点防渗区图5.3-25
防渗分区与跟踪监测布点图3.污染监控
本次评价给出地下水污染监控计划,目的在于保护评价区内居民饮水安全,对水质污染及时预警,并采合理的补救措施。
(1)
监测点位
表5.3-15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点一览表
序号
位置
井深(m)
含水层类型
功能
监测项目
监测频率
1#
厂区北厂界
20
第四系孔隙水潜水
背景值
基本水质
一季度一次
2#
含油废水水池
20
第四系孔隙水潜水
防渗漏
特征因子
2月/次
3#
厂区南厂界
20
第四系孔隙水潜水
防扩散
特征因子
2月/次
(2)监测项目
基本水质因子: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镉、总硬度、铅、氟化物、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共21项。
特征因子:石油类
(4)监测频率
每年6次,逢单月采样一次,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水样采集与化验分析。

4.应急响应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场地周围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建议建立地下水监控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控井,及时发现污染、及时控制,应急措施有:
1)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当监测井水质出现石油类超标时,及时启动应急措施,并上报应急办公室及相关应急负责人。
2)启动事故水池,生产废水临时排入事故水池,及时查修渗水点位置,查修后事故水池的废水抽往循环水系统;
3)应利用三个监测井进行受污地下水抽取,避免污染物进一步扩散,防止地下水水体进一步受到污染,并对厂区范围石油类渗漏区域进行排查、检修;
4)安排应急环境自测或协助环境监理部门进行布点、监测。通过地下水监测井监测数据及反馈启动应急处置方案,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事故及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启动地下水应急措施提供信息保障。
综上所述,在运营期间加强管理,严格遵循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本工程生产不会对地下水造成直接影响,得出本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5.4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本项目位于文水县下曲镇青高村南340米处,项目厂址南距下曲镇1060m,东南距朱家堡村2610m,西距武村2250m。项目南侧为空地,北侧为铸造厂,东侧为养殖场,西侧为空地。
本次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为厂界四周及界外200m范围。
本项目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为项目建设施工期,第二时段为项目建成后运营期。前者的影响是短期的,后者的影响是长期的,运营期为本评价声环境影响分析的重点。
5.4.1
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一、施工期噪声污染源
施工期噪声主要是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噪声和物料运输造成的交通噪声。
(1)施工场地噪声
施工场地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噪声、物料装卸碰撞噪声及施工人员活动噪声,各施工阶段(按照土石方阶段、基础阶段、结构阶段、安装阶段划分)主要声源及声级类比情况见表5.4-1。
(2)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
主要是各施工阶段物料运输车辆引起的噪声,各阶段声级见表5.4-2。
表5.4-1
各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源强
施工阶段
主要噪声源
噪声级[dB(A)]
土石方阶段
推土机、挖掘机等
100~110
基础阶段
打桩机等
120
结构阶段
混凝土搅拌机等
95~110
安装阶段
无长时间操作的主要噪声源
85~90
表5.4-2

交通运输车辆声级
施工阶段
运输内容
车辆类型
声级[dB(A)]
土石方阶段
土方、建筑材料运输
大型载重车
90
基础阶段
基础材料运输
载重车
80~85结构阶段

筋等
载重车
80~85
安装阶段
各种装修材料及必要的设备
轻型载重卡车
75
二、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1)施工厂界噪声
由项目污染源分析可知,施工场地噪声源主要为各类施工机械,单体设备场源声级一般在80dB(A)左右,部分高噪设备声源高达120dB(A)。
由于施工场地内设备位置不断变化,同一施工阶段不同时间设备运行数量变有波动,因此很难确切预测施工场地各场界噪声值。根据环评资料汇总估算,对主要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强度和距声源不同距离处的等效声级衰减值估算结果见表5.4-3。
表5.4-3

各施工阶段主要噪声强度及其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单位:dB(A)
阶段
主要噪声源
声级
距声源距离(m)
20
40
60
80
100
200
400
500
土石方
推土机、挖掘机等
90~100
66~76
60~70
56~66
54~64
52~62
46~56
40~50
35~45
基础
打桩机、压路机等
120
86~96
80~90
76~86
74~84
72~82
66~76
60~70
57~65
结构
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捧等
95~110
66~76
60~70
56~66
54~64
52~62
46~56
40~50
33~46
安装
无长时间操作的主要噪声源
85~90
51~61
45~55
41~51
39~49
37~47
31~41
25~35
22~29
由上表中数据可见,在500m处除基础阶段外,均未超过昼间60dB(A)的标准要求,对附近居民的影响较小。
(2)交通噪声
运输车辆途经村庄时产生的流动噪声可能引起扰民现象。本项目主要为运料车辆在途经乡镇公路时对周围村庄产生的噪声影响。评价要求车辆在经过村庄时应减速慢行,禁止鸣笛,禁止夜间运输,尽量减少对居民的噪声影响。
5.4.2
运营期噪声影响分析
1、主要噪声源
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噪声的主要污染源主要来自各种机泵以及机动车辆的鸣笛声,机泵噪声为连续噪声,机动车噪声为间断运行。
①噪声污染分析
主要高声压级设备声压级见5.4-4。表5.4-4
项目主要噪声源情况总汇
主要噪声设备
声压等级dB(A)
声学特点
治理措施
风机
75
连续稳态
基础减震、选用低噪声设备
真空泵
85
连续稳态
水泵、油泵
85
连续稳态
②噪声治理措施
本项目生产运营中产生的噪声类型主要为汽车产生的噪声,泵运行时的噪声。根据同类设备类比资料。下表列出了本工程主要噪声源的噪声级情况及采取降噪措施后的声级情况。
为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环评要求建设单位采取如下防治减噪措施:
1)在泵的底部进行基础减震,设置软连接,避免设备振动引起的噪声值增加;
2)将泵全部放置于室内,所有生产作业均在室内完成;
3)送油汽车避免夜间操作;
4)
厂区种植高大乔木,绿化美化环境,同时吸声,降低噪声影响。
2、预测模式
声源在经过治理后,考虑到传播过程中,受传播距离、阻挡物反射、空气吸收和物体屏蔽影响会产生的各种衰减,采用模式预测法对项目运营后的厂界噪声进行预测,本次评价采用受声点声压级的预测模式为:
L(r)=L(r0)-(△L1+△L2+△L3+△L4)
式中:
L(r)—距声源r处受声点声压级,dB(A);L(r0)—参考点r0处的声压级,dB(A)

L1—传播距离引起的衰减量,dB(A);
L2—声屏障引起的衰减量,dB(A);
L3—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量,dB(A);
L4—附加衰减量,dB(A)。
⑴距离衰减量△L1对于点源式中:r—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米;r0—参考点距声源的距离,米。
⑵声屏障衰减量△L2
声屏障的存在使声波不能直达预测点,从而引起声能量较大的衰减
式中:N—菲涅耳数;
λ—声波波长,m;δ—声程差,m。

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量△L3
空气吸收声波而引起的衰减量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α—每100米空气吸声系数。
根据类比调查,本评价取α=0.6。
根据当地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3.7℃,声源噪声为100-2000HZ范围内,从而空气吸声系数为0.2-1.0之间,本评价取α=0.6。
⑷附加衰减量△L4
⑸各噪声源对预测点共同作用的等效声级(总声压级)△Lp
式中:Li——i声源在预测点的声压级,dB(A)。
⑹声压级预测值L预测
考虑到背景噪声的影响,受声点声压级预测值L预测为:
式中:L背——受声点背景噪声的声压级,dB(A);
环境噪声合成模式
本评价噪声预测在现状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本项目的设备运行噪声,计算各预测点的等效声级,各测点的声级分别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Leq--环境噪声预测点的等效声级,dB(A);T--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LAin,I--第i个室外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A声级,(在T时间内该声源工作时间为tin,I);LAout,j--第j个等效室外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A声级,(在T时间内该声源工作时间为tin,i);N--室外声源个数;M--等效室外声源个数。
5.4.3
噪声预测结果与评价
根据项目采取的治理措施及降噪效果,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推荐的工业噪声预测模式预测项目对厂界的贡献。本项目为新建项目,厂界贡献值即为预测值,噪声预测结果见表5.4-5。环境噪声预测结果图见图5.4-1。
表5.4-5

厂界噪声预测结果dB(A)
监测点位
昼间
夜间
序号
厂界
背景值
贡献值
预测值
标准
背景值
贡献值
预测值
标准
1
1#
45.4
42.88
42.88
60
44.3
42.88
42.88
50
2
2#
46.9
47.61
47.61
44.8
47.61
47.61
3
3#
47.9
45.56
45.56
45.6
45.56
45.56
4
4#
47.6
45.31
45.31
45.4
45.31
45.31
5
青高村
48.0
35.21
48.22
46.5
35.21
46.81
根据上述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本工程运营后厂界四周监测点噪声均达标。主要
是由于厂区较大,且机械设备噪声较低,并进行防震减噪措施。厂界各测点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要求。敏感点青高村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要求。
5.4.4
噪声防治对策
本项目投产运行的高噪声设备主要是水泵、运输车辆等,要求建设单位对这些设备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
(1)设备选型
从声源上控制,本工程选择的是性能先进的低噪声设备。
(2)采取的措施
对鼓风机布置吸声材料;对泵类、压缩机室内安装,并进行设置软连接、基础固定的措施。
(3)加强管理
在采取治理措施的基础上,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定时对防噪设备进行维修、检查,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防振减噪确实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这样工程投产后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不良影响,并且可使本工程对厂界声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4)厂区绿化
评价要求企业加强绿化多种植一些常绿树种、乔灌木林,以起到屏蔽噪声的作用。
据上所述,在严格执行环评要求的声环境保护措施后,本项目所产生的噪声不会对当地声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5.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及容器贮存的气态废物。固体废物的不适当处理除有损环境美观外,还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经雨水淋溶随雨水迁移或渗入地下后,又可能污染附近的地表和地下水体及土壤。固体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渗透性和严重性等特性,特别是对地下水和河流存在潜在的威胁。对固体废物的治理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采取以综合利用为主的防治对策,加强固体废物的管理,并结合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治理,对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和合理性处置。
5.5.1
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

(1)生活垃圾
本项目不设施工营地,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小,集中收集后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
(2)建筑垃圾
本项目拟建厂地相对平坦,填挖土方量不大,全部用于场地内平整回填及绿化,其余建筑垃圾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对环境的影响也随之消失,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也随之不存在。
5.5.2
运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固体废物产生源主要是职工生活垃圾、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以及废活性炭。
本项目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置情况见表5.5-1。
表5.5-1
本项目固废产生及治理情况一览表
序号
固体废物名称
年产生量(t/a)
最终去向
1
职工生活垃圾
13.2
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统一处置
2
餐厨垃圾及油烟处理设施产生的废油脂
11.886
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不得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处理
3
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
13.3
此部分油料为轻质燃油,返回轻质燃油罐
4
废活性炭
20.0
厂区内设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
5
废渣油(含油泥)
230
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
6
合计
288.386
//
1、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特点
固体废弃物除直接占用土地和空间外,其对环境的影响将会通过水、气或土壤污染周围环境,因此,固体废弃物既是造成水、大气、土壤污染的“源头”,又是废水、废气处理的“终态物”。
2、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及影响
本工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如处置不当,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占用土地、污染土壤、危害植物:堆放工业固体废弃物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同时,由于长期堆积、在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风化作用下,使固体废弃物中的危害性物质进入土壤,从而使土壤被化学物质、病原体等污染,导致土壤结构改变。这种污染将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有碍植物根系增长,或在植物体内
积蓄,通过食物链使个各种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危机人体健康。
(2)对水环境的污染: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经雨水淋溶等会形成沉积物、悬浮物、可溶物随排水途径进入地表水体或地下水体而产生污染影响:
(3)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固体废弃物能够通过发散恶臭、微粒扩散等方式污染大气环境。特别是在较大的风力作用下一般可剥离1-15cm细粒灰尘,其飞扬高度可达20-50cm,形成大气污染: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固废处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堆存占地对处置场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由于长期堆积时导致土壤结构改变妨碍植物生长:
(5)影响人群健康:含有有机物的固体废弃物是苍蝇、蚊虫及致病细菌孽生、繁衍、鼠类肆虐的场所,是流行病的重要发病源,对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综上所述,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长期堆放,会使堆放场地及其周围发生物理、化学、生物的变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3、处置途径分析
(1)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按人均产生量0.5kg/d,本项目职工共80人,预计产生量为13.2t/a。本项目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为一般固废。生活垃圾经收集后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统一处置,评价要求厂内设垃圾收集箱,及时清运,严禁生活垃圾在厂内长期堆存。
(2)餐厨垃圾及油烟处理设施产生的废油脂
本项目食堂餐厨垃圾产生量按照0.45kg/(人·d),就餐总人数为80人,就餐时间按照330d/a计算,本项目餐厨垃圾产生量为11.88t/a。食堂油烟产生量为0.01t/a,排放量为0.004t/a,经计算,废油脂产生量为0.006/a。餐厨垃圾及废油脂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不得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处理。
(3)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
本项目运营期含油废水通过油水分离罐后被集中收集的废油约为13.3t/a此部分油料为轻质燃油,返回轻质燃油罐。
(4)废活性炭
本项目油罐区废气采用冷凝+活性炭吸附处理,会产生废活性炭,年产生量为20t/a,厂区内设危废暂存间,废活性炭全部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
(5)废渣油(含油泥)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渣油(含油泥),产生量为230t/a。厂区内设危废暂存间,本项目产生的废渣油(含油泥)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
采取以上针对性措施后,本项目产生的固废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5.5.3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为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餐厨垃圾及废油脂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不得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处理,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为轻质燃油,返回轻质燃油罐再利用。废硅暂存于场内危废暂存间,全部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5.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6.1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本项目位于文水县下曲镇青高村南340米处,占地面积为6765m2,小于2km2。经调查分析厂址所在区域生态敏感性为一般区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中表一的规定,确定本次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见表5.6-1。
表5.6-1

生态影响评价级别判断表
项目
工程占地(水域)范围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评级级别
指标
面积≤2km2或长度≤50km
一般区域
三级
项目情况
6765m2
一般区域
评价范围以厂址为中心,周围300m范围内,评价其生态植被、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5.6.2
评价方法及评价因子筛选
本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依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19-2011),本次环评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1、对环境空气、地下水等生态因子的污染影响分析以定量评价为主(见报告书各专题)。
2、对农作物、植物物种等变化周期长、行为点多,难以用确切数字表达的生态因子,本评价将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其中工程排放废气污染物对区域内农作物及种植物的影响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对土壤、水土流失等生态因子的影响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根据当地政府部门对评价区域的环境规划及目标指标,结合本工程的具体内容,类比分析工程生产排放污染物对此类生态环境的影响。
3、对工程占地引起局部水土流失、改变地表功能和村民生活质量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将进行定性分析。
本次评价结合当地的生态特征,本项目生态评价因子筛选为:
(1)现状调查与评价因子
①土地利用:各类型土地利用构成、分布、面积等;
②植被资源:植被类型、组成、分布等;
③土壤侵蚀:侵蚀类型、侵蚀程度、侵蚀模数等;(2)评价因子
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
5.6.3
生态环境影响及评价
1、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本项目建设的基本工序,项目开工建设阶段,在厂区和施工区整平的基础上,采用大开挖的施工工艺,挖掘主厂房等主要设施的基础;由于是新建项目,厂内外工程较多,而且各施工场地基础均采用机械大开挖的施工方式,填方工程也将使用自卸汽车、碾压机械等大型机具,这种施工方式所决定,施工活动对地表生态的影响相当显著。根据类似项目的建设经验,在工程建设阶段,施工活动对厂址区域的生态的不利影响多体现在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度减少等方面,且基本上为直接影响。
一、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潜在的,人为因素将诱发和加速水土流失。工程建设活动改变了区域地形和地貌,破坏了水土资源和植被,最终导致土壤加速侵蚀。
项目建设中,由于厂区平整,建(构)筑物地基开挖、回填,修筑道路等施工活动,对原地貌和地表植被进行了扰动和破坏,降低或丧失了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根据实地调查,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如厂区建(构)筑物基础开挖、进厂道路、运渣道路修筑、输气管线开挖等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原土体结构,改变了外营力与土体抵抗力之间形成的自然相对平衡,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
(1)自然因素
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为侵蚀外营力。侵蚀外营力主要包括风力、水力和重力三种,其中以水力和风力为主。
1)大风
风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下垫面物质的运动和沉积,它的搬运能力取决于风速、风向和风的延续时间。项目建设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春季多西、西北偏西风,夏秋季多东北、东南风。强劲的大风构成了风力侵蚀的动力源。
2)降水
项目区降水特点是:降水集中、强度大,且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为该项目建设形成的开挖面、裸露面以及开挖和回填土料的水力侵蚀提供了外营力。
3)下垫面
土壤:土壤既是侵蚀对象,又是影响侵蚀的因素。各种土壤都具有不同的抗蚀力。当侵蚀外营力(水力、风力、重力)一定时,土壤抵抗风蚀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质地及有机质含量等。土壤颗粒质量越小,沙性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抵抗风蚀的能力越小,反之则越大。
植被:由于厂区平整、道路的开挖修筑等活动,破坏了原地表的植被,使植被固沙能力丧失。
(2)人为因素
1)建设施工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①厂区:在施工准备期,主要进行三通一平和打桩,完成部分挖方和填方工作,由此扰动原地表植被,使大面积土壤暴露在外,裸露的土壤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土壤风蚀;在土建施工期,场地平整、基础坑基开挖、打桩基及建(构)筑物建设,使地表裸露面进一步扩大,风蚀面积增大,厂区内的临时堆土
场,若没有任何覆盖,将产生风蚀、水蚀;在设备安装期,尽管建筑物等已覆盖了部分裸露地表,但仍有裸露面引起的土壤侵蚀。
②施工生产区:本区的水土流失主要产生在土建施工期间,在设备安装期由于施工场地被建筑材料及设备占压临时堆土已运走或整平,水土流失轻微。
③弃渣场施工区:在修筑围堤过程中,主要是清基、筑堤,排水设施建设。筑堤需要大量的土(石)方,占压、破坏草地植被,使地表裸露面扩大,产生土壤风蚀、水蚀。
④厂外运输系统施工区:包括进厂道路、运渣道路,在施工期间,由于道路开挖、平整、铺垫等活动,扰动了原地表植被产生土壤风蚀、水蚀。
2)项目运营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与施工,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主体工程建设投产后,建设期的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措施也将一同完成,由于植物措施客观存在着滞后性,又需要一段时间的生长和恢复过程(一般2年)。
二、水土流失类型
本项目土壤侵蚀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容许流失量为200t/km2.a。依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知》(晋政发[1998]42号),项目区属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本项目在建设期间,工程区域的地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形、地貌将产生一定的变化,如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可能产生新增水土流失量,新增水土流失如不进行有效的治理,将会对项目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1)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土流失本身是一项衡量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水土流失的加剧,意味着生态环境质量的降低。若该项目建设扰动地表、破坏植被,而得不到有效治理,必将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降低,植被恢复困难,导致汛期不能滞留雨水,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抗旱能力降低,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若该项目建设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得不到有效防治,必将使建设区现有水土流失加剧,危及周边区域,不仅给建设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也直接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存条件的下降。
3)对本项目安全运行的影响
本项目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如不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厂区开挖使地表地貌发生改变,造成原有土地功能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的将造成大量的冲沟甚至形成塌方,危及本项目自身安全。这些都会对工程运营安全和周边区域造成很大影响。基于对主体工程安全运行的考虑,在建设生产过程中一定要适时实施水土保持方案,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5.6.4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对土壤的影响
项目生产对土壤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两条,一为含油废水、生活污水等废水无组织渗漏,二为生产性固体废物的堆积淋溶。污染物通过以上途径积存于土壤中,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破坏,出现板结。
本项目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全部送焚烧炉焚烧处理,不外排,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小,水质简单,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因此正常生产情况下,本项目生产废水对土壤的影响较小。
对于无组织渗漏的废水,评价要求将生产区所有裸露地面硬化并做好防渗处理。
另外,对一些生产车间、
罐区等附近更要按照防渗要求搞好防渗处理。在采取以上措施后,废水的无组织渗漏对土壤的影响不大。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废活性炭、废渣油、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生活垃圾以及餐厨垃圾及油烟处理设施产生的废油脂。其中,生活垃圾经收集后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统一处置;餐厨垃圾及废油脂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不得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处理;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此部分油料为轻质燃油,返回轻质燃油罐;废活性炭、废渣油暂存于场内危险废物暂存间,全部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通过以上处理,本工程全部废物均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或处置,可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上述污染物不会对土壤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2、污染物对植物、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的影响
①本项目污染排放对物种影响的途径
本项目对厂区周围的植物和农作物的影响途径有以下两方面:一为生产废气通过空气附着在植物和农作物的叶片上,影响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降低产量;二为外排废水最终汇入磁窑河,渗透迁移于土壤中由植物吸收,影响生长。
②气相污染物对植物和农作物的一般性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时段为运营期,烟尘、SO2、NO2,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上,粒径大于1um的颗粒物在扩散过程中可自然沉降,附着于植物叶片上,阻塞呼吸孔,有碍作物生长,由于SO2、NO2排放量较小,对植物的危害性较小,同时,植物可以起到清洁空气的作用。但项目所在地地域宽广,环境容量大,稀释扩散能力强,周边无生态环境保护敏感目标。因此,一般正常生产情况下,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但是,如果管理不当,发生非正常情况,污染物大量排放,会对生态环境生成不利影响。因此,要严格管理,避免事故排放。
③项目排水各污染物对植物和农作物的一般性影响分析
本项目的废水中含有
COD、BOD、NH3-N、油类等污染物,外排后会对周围土壤、农作物及其它生态因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a:NH3-N的影响分析
高浓度含氨废水排入附近水体中,将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使水体中形成大量藻类,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水体变臭,影响其使用价值,同时对水体中的其他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b:COD和
BOD5的影响分析
当含有COD和BOD5浓度较高的污水进入农田后,在旱田氧化条件下,有机物能很快被分解掉,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但在水田条件下,有机物不能被充分氧化,而且不仅消耗掉土壤中溶解氧,又使土壤中的氧化物如三价铁、硫酸根、三价锰被还原,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
c:油类的影响分析
含油废水进入土壤后,由于土层对油污的吸附和过滤作用,也会在土壤中形成油膜,使空气难以透人,阻碍土壤微生物的繁殖,破坏土层的团粒结构。含油污染物对植物也有影响,妨碍通气和光合作用,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本项目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全部送焚烧炉焚烧处理,不外排,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小,水质简单,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因此,正常生产情况下,本项目生产废水对土壤的影响较小。
3、项目对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分析
随着与项目建设同步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将形成以厂区为中心、周围有防护林带的新的生态系统,进而改善了工程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避免了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并改善了当地土壤侵蚀状况,产生了新的生态系统类型,使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更加多样化,促进该地区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4、本项目对动植物资源的影响分析
(1)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由于项目所选厂区占地为工业用地,因此不会使评价区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发生变化,也不会造成某一物种的消失。本项目建成投产后,由于厂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的绿化,将使区域内产生新的生态系统,植被盖度增大,就区域环境植被变化来讲,从而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2)对动物资源的影响分析
评价区野生动物种类较贫乏,无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现有的野生动物多为一些常见的鸟类、啮齿类及昆虫等,没有国家和地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本项目的建设不会使评价区野生动物物种数发生变化,其种群数量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5、非正常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与正常生产相比,本项目非正常生产工况时各种污染物排放较正常状态均有增加,对周围生态的影响也相对严重,在事故发生时,可将各种废水收集在事故水池,保证废水不外排。尽管如此,本项目仍要加强管理,采取防范措施,对非正常事故予以高度的重视,而且要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以确保能及时进行救治,把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评价认为,本项目在施工期间应建设施工围档,并对围档间及围档与地面间缝隙密封处理,可从根本上控制扬尘排放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价同时要求应在施工过程中,保护当地的植被,保证当地原有植被的存活环境不会改变,同时如果有较大面积地表植被缺失,可以考虑以人工种植的方式加以保护,避免因施工造成植被破坏而造成水土的流失。通过以上措施,可将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本项目建设期的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植被和农作物的破坏、占地损失、对景观的影响以及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等;项目运营期的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废气、废水、固废排放对地表植被、农作物及自然景观的影响、噪声污染对动物的影响等。
根据前述分析,本次评价采用列表清单法对工程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见表5.6-2。
表5.6-2

生态影响评价-列表清单法
时段
影响因素
非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
大气环境
水环境
土壤
地表植被
农作物
土地利用
自然景观
动物
建设期
场地清理
-1S↑
-1S↑
-1S↑
-1L↑
-1L↑
-1L↑
-1S↑
-1L↑
材料运输
-1S↑材料堆放
-1S↑
-1S↑
-1S↑
-1S↑
-1S↑
-1S↑
-1S↑
-1S↑
施工建设
-1S↑
-1S↑
-1S↑
-1S↑
-1S↑
-1L↑
-1S↑
-1S↑
运营期
废气排放
-2L↑
-1L↓
-1L↓
-1L↓
废水排放-1L↓
-1L↓
-1L↓
-1L↓-1L↓固体废物-1L↓
-1L↓
-1L↓
-1L↓
-1L↓
-1L↓噪声污染-1L↓
注:①+、-分别表示有利和不利影响;S、L分别表示短期和长期影响;
②↑↓分别表示可逆和不可逆影响;1、2、3依次为影响程度轻微、中等、较大。
5.6.5
生态保护措施
良好的生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治山治水、改善生态,不仅要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而且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改变多年来“重建设、轻管理”的落后思想,特别是要改变“只建设、不管理”的陈旧观念。通过对评价区的现状分析和影响分析,针对本项目而言,就目前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唯一途径是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区域人工生态系统——绿色植被系统,因为绿色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建立良好人工生态系统的先决条件。因此,项目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实质上是绿色植被的建设问题。因此,建设单位应采取有效、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措施,全面保护评价区的生态环境。
(1)严格把关各污染环节的防治措施,定期对环保设施进行检修,确保其稳定正常运行,使处理效果达到工程设计要求,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气、水、渣及噪声向环境的排放,降低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2)加强厂区绿化和硬化工作,保证工程建成后,除设备占地外,厂区不存在裸露地坪。厂区内道采用砼路面固土硬化措施进行处理;厂区绿化面积中有常绿乔灌木;硬化与绿化的土地在防止污染,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美化厂区生态环境和改善、优化劳动条件,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环评要求厂界北侧种植适应于当地气候状况的高大乔灌木。
(3)随同工程的完善建设,厂内应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以利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
(4)营运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污染物排放引起的。因此,生态保护问题也就是污染治理问题,完全有效实施各项治理措施,可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
(5)加强对职工的素质教育,增加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加强生产过程管理,节能降耗,从源头治理开始,把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6)积极预防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生态破坏,降低环境风险,及时消除潜在的环境隐患。让职工享有环境知情权,调动职工关心健康、预防污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5.6.6
小结
(1)评价区所处的生态环境为一般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一般,植物和动物群落结构均较简单,区域空间异质性程度较低。基建活动将使周围的地表和植被遭到一定破坏,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向更加恶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建议工程绿化工程应及时实施,这样可有效地控制和改善当地的生态。
(2)根据大气评价结果,本项目投产后排放的污染物均在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范围内,对评价区土壤、植被的影响较小。
(3)环评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应在设计、施工、运营各期得到落实。这些措施落实后,不但可消除项目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或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而且还可改善项目区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状况。因此从生态影响角度来讲,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5.7
环境风险评价
5.7.1
风险识别
1、风险因子识别
(1)识别标准
按照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附录A.1,标准值见表5.7-1。
表5.7-1

物质危险性标准
危险性判别
LD50
(大鼠经口)
mg/kg
LD50
(大鼠经皮)mg/kg
LC50(小鼠吸入,4小时)mg/L
有毒
物质
1
<5
<1
<0.01
2
5100.13
25500.5易燃
物质
1
可燃气体——在常压下以气态存在并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物;其沸点(常压下)是20℃或20℃以下的物质
2
易燃液体——闪点低于21℃,沸点高于20℃的物质
3
可燃液体——闪点低于55℃,压力下保持液态,在实际操作条件下(如高温高压)可以引起重大事故的物质
爆炸性物质
在火焰影响下可以爆炸,或者对冲击、摩擦比硝基苯更为敏感的物质
(2)理化性质及危险性判别
本项目在使用过程中使用和存储一定量的可燃的原材料,主要存储一定量的废润滑油及成品基础油及副产品。具体储存量详见表5.7-2。
表5.7-2

原料和产品的储存规模汇总表
序号
项目
规格(m3)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原料罐
2000

4
钢制地上立式储罐
2
成品罐
1000

7
钢制地上立式储罐所谓废润滑油,即润滑油在各种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由于受氧化、热分解作用和杂质污染,基理化性能达到各自的换油指标,被换下来的油统称废润滑油。废润滑油经再生处理后生成成品基础油、轻质燃油、重质燃料油及渣油。
2、生产设施风险识别
(1)生产过程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在化学品使用过程可能会因操作方法不当或使用持续错误引起事故,使用化学品的设施、管道以及泵等泄漏、断裂或损伤等故障,亦可构成化学品事故的隐患。
(2)贮存潜在的危险因素分析
本项目贮存的主要是成品基础油、轻质燃料油、重质燃料油及渣油,主要风险主要为存储过程中泄漏、火灾、爆炸以及由此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
3、重大危险源识别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以及《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进行项目重大危险源辨识,本项目涉及物料均未列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2009)中定义易燃液体为23℃≤闪点<61℃的液体,本项目涉及的原料油、基础油、燃料油、渣油闪点均大于61℃,不属于易燃液体。因此,本项目生产过程无重大危险源。
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本项目危险源分布和识别结果见表5.7-3、5.7-4。
表5.7-3
危险化学品日常存储方式以及存储量一览表
物质名称
日储量(t)
年储量(t)
贮存方式
废润滑油
303.03
100000
原料罐
表5.7-4
危险源分布和重大危险源识别分析表
危险物质
包装形式、储存区临界量(m3

辨识临界量(m3)
是否重大危险源
成品基础油
储罐4个,容积为1000m3
——

质燃料油
储罐1个,容积为1000m3
——

渣油
储罐2个,容积为1000
m3
——

从表5-30重大危险源识别分析,本工程储存量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4、区域环境敏感特征与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有关环境敏感区的特征描述,结合环境风险评价区域范围的环境特征,对区域环境敏感因素识别结果见表5.7-5。
表5.7-5

区域环境敏感区特征分析与识别
敏感区类别
《名录》规定
区域敏感特征
识别结果
需特殊保护
地区
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生态敏感与
脆弱区
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社会关注区
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周边村庄
人口
密集区
根据表5-31,区域环境敏感因素包括厂址周边村庄等人口密集区,主要涉及大气环境的敏感问题。为此,环境风险评价主要针对大气环境展开。
5.7.2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确定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l69-2004,中规定的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等级划分原则见表5.7-6所示。
表5.7-6

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登记划分原则剧毒危险性物质
一般毒性危险物质
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
爆炸危险性物质
重大危险源




非重大危险源




环境敏感地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l69-2004,依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将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确定为二级。
根据本工程涉及的化学物质伤害阈和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及敏感区位置,确定本工程风险评价范围为距离源点3公里范围。
5.7.3
风险源项分析
1、事故类别分析
本工程的功能主要是对各种油品进行储存及加油,工艺流程包括汽车卸油、储存、发油等。根据工程的特点并调研同类型项目的事故类型,本项目主要事故类型可以分为火灾与爆炸、溢出与泄漏两大类。
(1)火灾与爆炸
有资料表明,在发油时,因为液位下降,罐中气体空间增大,罐内气体压力小于大气压力,大量空气补充进入罐内,当达到爆炸极限时,遇火就会发生爆炸。同时,油品输出使罐内形成负压,在罐外燃烧的火焰还会被吸入储油罐内,使罐内油蒸气爆炸。
若要发生火灾及爆炸,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油类泄漏或油气蒸发;②有足够的空气助燃;③油气必须与空气混和,并达到一定的浓度;④现场有明火;只有以上四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可能发生火灾和爆炸。根据调查,我国北京地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50多年来已经建立800多个油罐,至今尚未发生油罐的着火及爆炸事故,根据全国统计,储罐火灾及爆炸事故发生的概率远远低于3.1×10-5次/年。
(2)油罐溢出、泄漏
油罐的泄漏和溢出较易发生。例如广州的东豪涌曾发生一起油品溢出的泄漏事故。美国加州输油管泄漏污染采水井13眼,造成几百万人口喝水问题无法解决的严重后果。因此,储油罐及输油管线的泄漏、溢出问题不能轻视。
根据统计,储油罐可能发生溢出的原因如下:①油罐计量仪表失灵,致使油罐加油过程中灌满溢出;②在为储罐加油过程中,由于存在气障气阻,致使油类溢出;③在加油过程中,由于接口不同,衔接不严密,致使油类溢出。
可能发生油罐泄漏的原因如下:①输油管道腐蚀致使油类泄漏;②由于施工而破坏输油管道;③在收发油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致使油类泄漏;④各个管道接口不严,致使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在我国北京地区,在使用油库和汽车加油站的四十多年的时间内,尚未发生过大面积的泄漏事故,但小的泄漏事故是发生过的。例如在北京郊区的一处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土方碰断油管,致使油类泄漏。北京六道口加油站由于油罐间的输油管线断裂,使油类泄漏。溢出和泄漏的油类不仅污染地表水环境,污染地下水,而且对地区水源可能带来不良影响。一旦污染,将难以消除,而且还是引起火灾和爆炸的隐患。
2、最大可信事故分析
事故树是从结果到原因描述事故的有向逻辑树,依据事故树的结构,列出布尔表达式后进行化简,计算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以及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系数,依据定性分析的结论,找出事故发生的最重要的控制环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煤化工生产中危险危害最大的有毒有害气体泄漏造成人员中毒作为分析要素,进行事故树分析,并计算最小割集,确定结构重要度系数。
(1)罐体泄漏事故树分析
物料罐体泄漏事故属性分析图见图5-13。由该事故树的10个基本事件,可得出泄漏爆炸事故共有12个最小割集,其中任何一组基本事件的组合都将导致顶上事件发生。图5.7-1
罐体泄漏事故树型分析图
⑵管道泄漏事故树分析
物料管道泄漏事故属性分析图见图5.7-2。图5.7-2

管道泄漏事故树型分析图
由该事故树的11个基本事件,可得出发生有毒气体泄漏使人员中毒事故共有15个最小割集,其中任何一组基本事件的组合都可以导致顶上事件的发生。
3、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储罐区及管道泄漏导致火灾爆炸事故、有毒有害物质泄露引起人员伤亡发生概率较高、后果较为严重,因此选择储罐泄露、厂内管道破裂引起的物料泄露作为最大可信事故。
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因防爆装置不作用而造成假焊缝爆裂或大裂纹泄漏的重大事故概率仅约为6.9×10-7~6.9×10-8/年左右,一般发生的泄漏事故多为进出料管道连接处的泄漏。据我国不完全统计,设备容器一般破裂泄漏的事故概率在1×10-5/年。此外,据储罐事故分析报道,储存系统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概率小于1×10-6,随着近年来防灾技术水平的提高,呈下降趋势。
结合本项目特点,类比国内同类型装置,预测本工程罐区泄漏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为1×10-5/年,火灾爆炸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为1×10-6/年,厂内管道破裂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为1.8×10-5/年。
5.7.4事故状态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事故风险识别”本环评将主要就第二类事故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阐述。
(1)对地表水的污染
泄漏或渗漏的成品油一旦进入地表河流,将造成地表河流的污染,影响范围小到几公里大到几十公里。污染首先将造成地表河流的景观破坏,产生严重的刺鼻气味;其次,由于有机烃类物质难溶于水,大部分上浮在水层表面,形成一层油膜使空气与水隔离,造成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逐渐形成死水,致使水中生物死亡;再次,成品油的主要成分是C4~C9的烃类、芳烃类、醇酮类以及卤代烃类有机物,一旦进入水环境,由于可生化性较差,造成被污染水体长时间得不到净化,完全恢复则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距离本项目最近的地表水为磁窑河,西距约2.6km,由于本项目使用了防火堤(围堰),因此,一旦发生渗漏与溢出事故时,油品将积聚在油罐区,不可能溢出油罐区,也不污染地表水体。评价要求油罐区四周建设围墙,并设围堰及挡水坝,以减小对地表水的影响。
(2)对地下水的污染
储油罐的泄漏或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较为严重,地下水一旦遭到成品油的污染,将使地下水产生严重异味,并具有较强的致畸致癌性,根本无法饮用。又由于这种渗漏必然穿过较厚的土壤层,使土壤层中吸附了大量的燃料油,土壤层吸附的燃料油不仅会造成植物生物的死亡,而且土壤层吸附的燃料油还会随着地表水的下渗对土壤层的冲刷作用补充到地下水,这样即便污染源得到及时控制,地下水要完全恢复也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本项目采用较先进钢罐进行油品储存,且油罐为地面立式,同时地面进行了防渗处理,对地下水影响较小。
(3)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对于突发性的事故溢油,油品溢出后在地面呈不规则的面源分布,油品的挥发速度重要影响因素为油品蒸汽压、现场风速、油品溢出面积、油品蒸汽分子平均重度。
本项目采用地上式立式钢油罐储油罐工艺,一旦发生渗漏与溢出事故时,由于本项目采取了防渗漏检查孔等渗漏溢出检测设施,因此可及时发现储油罐渗漏,油品渗漏量较小,其次,由于受储油罐罐基及防渗层的保护,渗漏出的成品油将积聚在储油区。储油区表面采用了混凝土硬化,通气管及人孔井非密封处挥发,不会造成大面积较为密闭,油品将主要通过储油区的扩散,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5.7.5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的规定,计算了本次项目无组织面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本次评价以油罐区、蒸馏区蒸馏塔顶等无组织污染物为源算了该项目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采用导则推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经计算本项目厂界无超标点,故本项目不设置大气防护距离。
5.7.6风险防范措施
1、风险预防措施
(1)在工程布局上统筹考虑,保证装置的建筑物间距符合防火和安全的规定,且各厂房应按功能分区布置。严格按防火规定设计厂房、选用设备、电器、仪表。
(2)进行安全预评价和安全评价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安全预评价和安全评价,在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中对安全评价中的有关措施加以落实。
(3)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必须储存在专用仓库内,储存和堆放处所明显处设立标明化学危险品的性能及灭火方法明、仓库或储存室设置相应的通风降温、防汛、避雷、消防、防护设施,在禁火区域和安全区域设立明显标志。
(4)按危险化学品特性进行储存,入库3小时后检查,以后每天不得少于2次,
出入仓物品账目清楚;严禁在禁火区吸烟和动用明火,机动车辆采取消除火花、电器防爆措施。
(5)机动车装卸物品后,不得在库区、货场内停放和检修,操作人员应穿相应的工作服帽和使用不易产生火花的工具,严防震动撞击、重压、摩擦和倒置。
(6)按消防技术规定,设置和配备消防设施和器材;消防器材位置设置合理;应由专人管理,负责检查、修理、保养、更换、添置,保证完好有效,严禁围占、填压和挪用;消防水池、消火栓、灭火器应经常检查完好,保持消防信道畅通。
(7)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的技术培训,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和管理,减少误操作,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8)储罐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破损和漏处;设置储罐高低液位报警器、温度自动报警或其它自动安全措施;及时对储罐焊缝、铆钉或螺栓的泄漏采取措施;
(9)防火堤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防火堤内积水在排放前应检查,含油废水应直接排入废水系统;
(10)为防止罐区含油污水或储罐发生事故时成品油泄漏渗入地下,需将罐区地面进行硬化处理。具体做法为:罐区原压实+20cm灰土(3:7)+12cmC25混凝土面层,混凝土面层与罐基础、防火堤接触处以及纵向施工缝底部三分之一嵌入经沥青浸泡的弹性木板,剩余的三分之一灌入聚氯乙烯胶泥,最后三分之一灌入沥青,横向缩缝全部灌入聚氯乙烯胶泥,顶部预留2cm灌入沥青;
(11)消除溢油事故隐患,加强管理,预防为主,严格操作,安全生产。制订应急反应计划,协调相关单位、人员的责任,一旦发生事故,能迅速处理,防止溢油的蔓延扩散,使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
(12)管理措施
本工程设兼职管理与监测人员,定期对废气、噪声、污水进行监测,同时建立环境档案,抓好日常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为保证环境管理与监测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工作质量,环境管理监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环境管理机构,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设立HSE总监,监督和管理工程施工期环保措施的制订及环境保护工程的验收,负责运行期的环境监测、事故防范和环境保护管理。
2、事故风险应急措施
本项目拟在生产区建设事故水池一个,容积1000m3,作为生产过程中突发环境的缓冲容器。危险化学品废机油发生泄漏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见表5.7-7。
表5.7-7

本项目危险化学品泄漏采取的措施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熔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当泄漏进水体应立即构筑堤坝,切断受污染水体的流动,或使围栏将泄漏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然后再做必要处理;当泄漏进土壤中时,应立即将被沾溻土土壤全部收集起来。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镜。防护服:防腐材料制作工作服。手防护:戴橡皮手套。其他:工作后,沐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3、工程项目应急措施
由于本项目采用油罐储存,根据其他类似工厂的使用情况看,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泄漏情况,包装桶全部同时出现泄漏的可能性更小。但是,仍然有个别包装桶泄漏的可能性存在,一旦发生泄漏,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警戒。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2)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3)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4)小量泄漏可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5)原料罐和成品罐设置围堰,当发生大量泄漏时,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并迅速将被污染的土壤收集起来,转移到安全地带。对污染地带沿地面加强通风,蒸发残液,排除蒸气。围堰可切断受污染水体的流动,并限制水面油类的扩散。
4、火灾的应急对策
(1)发生火灾,宜采用二氧化碳、干粉、水灭火,将火源隔离从而达到扑灭火源的目的,火灾后遗留现场需清理彻底,避免再次发生火灾。
(2)气泄漏引起的火灾,不要盲目灭火,先阻止火势向其它部位蔓延,化学品存储及使用场所四周设置截流渠,其应通往污水收集池,防止消防水外溢。
(3)应建立有可燃气体、有毒气体自动检测报警系统;紧急切断及紧急停车系统;防火、防爆、防中毒等事故处理系统。
(4)厂区平面布置应符合防范事故要求,有应急救援设施及救援通道,便于应急疏散。
(5)加强企业管理,规范操作规程,车间内禁止烟火。
(6)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应有完备的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并配备应急救援保障设施和装备。
5、危险化学品运输、存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1)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①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工具;
②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及运输时间;
③危险品的装运应做到定车、定人;
④委托有资质的危险品运输单位,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所有危险化学品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位置、车速、防盗等各类突发事件进行监控;
⑤搬运工具必需进行清扫和通风,不得留有残渣,有毒物品卸车后必需洗刷干净。
(2)存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①储存设备、储存方式要符合国家标准。
②每年进行一次对储存装置的安全评价,对存在安全问题的提出整改方案,如发现储存装置存在危险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加以更换或者修复,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③危险化学品必须储存在安全、消防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设置明显标志的专用仓库,由专人管理,危险化学品入库进行核查登记,库存应该定期检查。
④在装卸化学危险物品前,要预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物品性质,检查装卸搬运的工具是否牢固,不牢固的应予以更换或修理。如工具上曾被易燃物、有机物、酸、碱等污染的,必须清洗后方可使用。
⑤操作人员应根据不同物资的危险特性,分别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具。防护用具包括:工作服、橡皮围裙、橡皮袖罩、橡皮手套、长筒胶靴、防毒面具、滤毒口罩、纱口罩、纱手套和护目镜等。操作前应由专人检查用具是否妥善,穿戴是否合适。操作后应进行清洗或消毒,放在专用的箱柜中保管。
⑥化学危险物品撒落在地面、车板上时,应及时扫除,对易燃易爆物品应用松软物经水浸湿后扫除。
⑦在装卸化学危险物品时,不得饮酒、吸烟。工作完毕后根据工作情况和危险品的性质,及时清洗手、脸、嗽口或淋浴。必须保持现场空气流通,如果发现恶心、头晕等中毒现象,应立即到新鲜空气处休息,脱去工作服和防护用具,清洗皮肤沾染部分,重者送医院诊治。
⑧晚间作业应用防爆式或封闭式的安全照明。雨、雪、冰封时作业,应有防滑措施。
⑨在现场须备有清水、苏打水或醋酸等,以备急救时应用。
⑩尽量减少人体与物品包装的接触,工作完毕后以肥皂和水清洗手脸和淋浴后才可进食饮水。对防护用具和使用工具,须经仔细洗刷,污水不得随便流散。
⑩储存区事故情况下防范措施:
a.
所有储存桶需设置专用区,不得存放于车间内部。储存区间距、储存区与主要干道、储存区与其它建筑物间距要满足安全防护要求,远离厂区内生产车间和生活、办公区,并采取相应防爆、防火、防渗措施,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并杜绝一切可能存在的火源。
b.
不同物料储存区分别设置围堰,储存容积按最大完全泄漏量,围堰设置1~2个人形台阶,储存区与主要道路(路边)间距不小于15m,与次要道路(路边)不小于5m。
6、危险废物存放与处置
(1)存放管理要求
①存放区必需通风良好,清洁干燥,做好地面防渗、漏,四周设围堰,周围应划定禁区,设置明显的警告标致;库场应配备专职人员看管,负责检查、保养、维修工作,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
②包装工具,中转和临时存放设施、设备应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安全要求,须验收合格方可使用。主要要求包括包装的材质、规格、形势、方法和单件质量应与所装危险货物的性质相适应,并应便于装卸和运输;包装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其构造和封闭装置应能承受正常运输条件和装卸作业要求,并能经受一定范围的气候变化;包装的封口和衬垫材料应与所装货物不融解、无抵触,具有充分的吸收、缓冲、支撑固定和保护作用;
③按性质、成分及组成等区别,分类收集固体废物。严禁将危险废物与一般工业废物及生活垃圾混合集存,引发环境污染。
④容器灌装液体时,应留有足够的膨胀余量(预留容积应不小于总容积的5%)。
⑤必须建立、健全危险废物封存包装标注与登记制度,从收集、封存到交由外运过程中,必须采用专人签发的管理办法,保证存放的安全。
(2)运输管理要求
①明确合理的运输路线
运输路线应首先考虑在可能情况下绕过城市主要街道、居住区、疗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环境保护特殊区域。
②交通工具安全保障措施用于危险废物运输工具的槽罐以及其他容器,必须由专业生产企业定点生产,并经检测、检验合格,方可使用。运输危险物品的槽罐以及其他容器必须封口严密,能够承受正常运输条件下产生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保证危险物品在运输中不因温度、湿度或者压力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渗(洒)漏。并由质检部门对专业生产企业定点生产的槽罐以及其他容器的残品质量进行定期的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7、应急预案
(1)应急预案框架
本项目潜在诸多的事故隐患因素,如果安全措施水平不高,一旦发生事故,需要采取工程应急预案,控制和减少事故危害。应急预案的框架见表5.7-8。
(2)应急预案
为了预防突发性的重大事故发生,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在发生突发性事故时、能迅速准确地处理和控制事故状态,把事故损失及环境危害降到最小程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项目实际,按“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统一指挥,临危不乱,争取时间,减少危害”的原则,编制本预案。
表5.7-8

应急预案框架
序号
项目
内容和要求1
总则2
危险源概况
详述危险源类型、数量及其分布
3
应急计划区
装置区、储罐区、邻区
4
应急组织
工厂:
厂指挥部:负责现场全面指挥;
专业救援队伍:负责事故控制、救援、善后处理地区;
地区:
指挥部:负责工厂附近地区全面指挥、救援、管制、疏散;
专业救援队伍:负责对厂专业救援队伍的支援;
5
应急状态分类及应急相应程序
规定事故的级别及相应的应急分类相应程序
6
应急设施、设备与材料
生产装置:
①防火灾、爆炸事故应急设施、设备与材料,主要为消防器材;
②防有毒有害物质外溢、扩散,主要是水幕、喷淋设备等。
罐区:
①防火灾、爆炸事故应急设施、设备与材料,主要为消防器材;
②防有毒有害物质外溢、扩散,主要是水幕、喷淋设备等。
7
应急通讯、通知和交通
规定应急状态下的通讯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管制
8
应急环境监测及事故后评估
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查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9
应急防护措施、清除泄漏措施方法和器材
事故现场:控制事故,防止扩大、蔓延及连锁反应。清除现场泄漏物,降低危害,相应的设施器材配备;
邻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及相应设备配备。
10
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医疗救护与公众健康
事故现场:事故处理人员对毒物的应急剂量控制制定,现场及邻近装置人员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
工厂邻近区:受事故影响的邻近区域人员及公众对毒物应急剂量控制规定,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
11
应急状态中止与恢复措施
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
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
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
12
人员培训与演练
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人员培训和演练
13
公众教育和信息
对工厂邻近的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
14
记录和报告
设置应急事故专门记录,建档案和专门报告制度,设专门部门和负责管理
15
应急预案
与应急事故有关的多种附件材料的准备和形成
1)应急预案组织实施程序
应急预案组织实施程序见图5.7-3。
确定危险目标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编制具体预案
培训与演练风险事故发生
应急救援临时指挥部
确定应急方案
实施应急方案紧急状态中止
事故后处理
评估与总结图5.7-3
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图
2)应急组织机构设置
①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a.组织构成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副总经理及总工程师
组员:生产技术、设备、电仪、安全、环保、医务等部门经理或负责人
b.办公地点
办公地点设在安全环保部。
c.职责
·制(修)订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培训;
·组建本公司的应急救援队伍,并进行定期演习,督促检查和做好各项救援准备工作;
·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令;
·向上级报告和向相关单位通报情况;
·组织调查事故发生原因,总结应急救援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做好善后工作。
②应急救援临时指挥部
a.组织构成
应急救援临时指挥部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授权成立,总指挥由熟悉事故现场情况、反应机敏、处事果断的安全环保部经理担任,副总指挥由高级管理人担任,其它成员由相关车间和部门负责人担任。
b.办公地点
事故现场。
c.职责
·服从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命令;
·组织应急队伍、指挥应急抢险与救援;
·进行现场协调,包括人员、物资、设备的调动。
③分工
a.组长: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令,授权应急临时指挥部开展救援工作。
b.副组长:协助组长协调应急救援各项活动。
c.生产技术部负责人:负责事故报警、报告、情况及事故处理工作;。
d.设备部负责人:协助总指挥处理事故,组织成立抢险抢修队,负责现场抢险抢修的指挥。
e.安全环保部负责人:处理事故及布置安全、环保防范措施。对口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落实事故现场的环境监测工作。
f.保卫部负责人:负责治安、警戒、疏散人群和现场保卫工作。
g.职工医院负责人:负责指挥全体医护人员抢救受伤、中毒人员。
h.物资部负责人:负责抢险抢修物资的供应,保障生产必须品的供给。
i.消防救护队负责人:负责查明毒气性质,提出防范措施;实施毒区中毒人员救护;指导人员疏散、指挥灭火、洗消。
3)应急技术方案及监控方案
①重要危险源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标准对比,本项目无重大危险源。但可能导致意外风险事故的发生。
②预警机制与预警级别
建立预警机制,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故进行预警。
预警级别依据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污染程度、紧急程度和预期发展势态,可以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故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事故发生后,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③培训与演练
a.岗位操作人员培训
由于本装置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均属世界先进水平,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在生产准备阶段就要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为了得到素质较高,操作熟练的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使本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并确保正常的生产运行,操作及维修人员需要在试运转前一年左右招聘完毕,并分别派往国内外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类似工厂参观、培训。对于还没有大型商业化的装置,建议请专利商有关的技术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并到有关的实验装置或专利商建议的工厂实习与培训。上岗操作人员应在相应的工厂实习半年到一年左右,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b.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
安全环保部应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检查全体员工对应急预案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安全、环保和应急准备、救援等知识。
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为了检查全体员工对应急预案的掌握程度和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演练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扬长避短。
④技术方案
a.完善的管理体制
人为因素往往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严格管理,做好人的工作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
·操作人员要进行岗位系统培训,孰悉工作岗位责任、规程,加强岗位责任制。
·严格遵守开、停车及操作规程。
·对事故易发部位、易浅漏地点,除本岗工人及时检查外,应设安全员巡检。
·严禁明火,如需动火,应按规章申办动火许可证,并应有严格安全措施,经检查可行后方可动火。
·施工、设备、材料应按规章进行认真的检查、验收。设计、工艺、管理三部门通力合作,严防不合格设备、材料蒙混过关。
b.防爆防火方案
·危险物料的安全控制
对危险物料的安全控制是防爆的有效措施之一。本装置设计为密闭系统,使易燃易爆和可燃物料在操作条件下置于密闭的设备中,各个连接处采用可靠的密闭措施。工艺控制系统中设有越限报警和联锁自保系统,确保在误操作或非正常状况下,危险物料始终处于安全控制中。对可能超压的塔、容器等设备设置安全阀,并与全厂泄压火炬系统连通,放空气体均进入火炬系统,不就地放空。
压力容器或设备的选型和设计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
装置内的机泵、设备均露天布置,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和泄压条件。
在装置区易聚集可燃性气体的地方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仪,报警信号引入主控室,可及时发现气体泄漏,保证安全。
·电气防爆
装置的爆炸危险区域划分执行《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除配电间和压缩机厂房配电间位于正常环境,其余大部分地区为爆炸危险环境。爆炸危险区内的电气设备,均为有关标准选用相应防爆等级的型号,防爆区内的灯具采用防爆灯具。
变压器低压侧380V/220V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设保护接地;对具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及高大设备做防雷保护和防雷接地;装置内的塔、容器、管道、框架等防静电接地,以免产生静电火花。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及防静电接地采用同一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4
W。
装置内的电缆采用电缆桥架架空敷设,局部场所为充砂电缆沟敷设或直埋的敷设方式。
·火灾报警及扑救
为有效预防火灾,及时发现和扑救,在高低压配电间和控制室各设一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有人值班的控制室设报警控制器。在建筑物的重要部位和火灾危险较大部位,设光电感烟探测器。在出入口、楼梯口设手动防消报警按钮。
装置外马路道边设置足够的地下式消火栓。装置区内高于15m的塔区设消防竖管。炉区设外消火栓箱。高于40m塔设半固定喷淋冷却。装置内配设足够数量的小型灭火具。
消防水量按GB50160-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确定。
采用的消防器材应经国家消防检测中心认可的合格产品。施工要有消防施工合格证书。
装置周围消火栓设置,应根据防火等级和消防用水量确定。
·消防水的收集与处理
一旦发生爆炸、火灾等突发事故,启动消防系统是不可避免的。在使用大量消防水进行救援的同时,也会产生受物料等污染的消防废水。这些废水如果得不到有效和及时收集与处理,会给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本项目在设计上要设立消防水的收集系统。收集系统的贮水能力要考虑相当的容量。
c.防毒防腐蚀措施
装置设计为密闭系统,生产时有毒物料均在密闭状态下使用,不与操作人员接触,保证职工健康不受损害。在易泄漏气体的地方设有可燃气体检测仪,一旦发生泄漏可及时报警,使操作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设备检修和事故处理时,操作人员在吹扫、检查气体合格后,佩戴相应的防毒面具,按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d.其它措施
除以防火防爆为主的预防措施外,为保护人身和生产安全,尚应有必要的安全措施。
·为保护寒冷地区仪表安全运行,仪表需采取伴热措施,以保证DCS控制系统可靠运行,对温度、湿度及其变化按要求进行控制。
·管式炉余热回收系统设报警联锁系统。
·电机、变压器、进线装置等均设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或作用于跳闸,或作用于报警信号。
·事故排水设污水管送入贮槽。
·设事故照明应急灯具。
·车间工人休息室等设相应的采暖,通风设施以保工人不受有害气体影响和防止车间设备过热或结露。
·应按不同性质分别建立事故预防系统,监测和检验系统,公共报警系统。
·从技术、工艺和管理方法三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有毒物质的意外泄漏事故。
·必须强调管理工作对预防事故的重要作用,工厂设计、工艺设计和工艺控制监测等都必须纳入预防事故的工作中。提高自动化水平,保证装置在优化和安全状态下进行操作。
·对本工程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重点部位进行必要的安全监督。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各种典型的事故要注意研究,充分吸取教训,并注意在技术措施上的改进和防范,尽可能减少人为的繁琐操作过程。预防意外泄漏事故。
e.火灾爆炸事故处理预案
本项目生产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等,大多数都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所以防火防暴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应迅速采取如下应急救援措施。
·发现事故者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迅速向生产调度室报告。
·生产调度室接到报警后,应迅速查清发生事故的地点和部位,并迅速通知指挥部成员前往事故现场。
·指挥部应立即通知各职能部门按专业分工开展工作,必要时向主管部门和公安,劳动等上级领导机关报告事故情况。
·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车间(部门)在报警的同时,应组织力量根据不同物质的燃烧,采取相应的手段和灭火剂进行灭火。若易燃气体发生燃烧,应关闭阀门切断气源,然后使用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灭火。若电器设备发生燃烧,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迅速用二氧化碳、干粉或1211灭火器灭火。若是一般可燃物质引发的火灾应迅速用消防水或泡沫灭火器扑灭。
·消防救护队员接到报警电话后,应立即赶到现场,戴好防毒面具进行搜寻申毒或受伤人员,若发现中毒的伤员应救出毒区,并引导无关人员撤离出现场;对抢险人员进行监护和供给防毒器材;配合医生对受伤者实施救护工作。按预定的作战方案针对不同物质的燃烧采取灭火措施。
·生产管理部门到达事故现场后,应会同发生事故的车间(分厂)视火灾能否控制,是否会扩大蔓延到其它部位等情况,做出局部或全部停车的决定。若需紧急停车,则按紧急停车程序作停车处理。
·保卫部门到达事故现场后,迅速设立警戒线,加强现场警戒治安工作,严密注视火势发展和蔓延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必要时向公安消防支队和友邻单位消防队请求支援。
·医疗救护队到达现场后,与消防救护队配合,立即开展救护伤员的工作,对重伤员迅速送医院进行抢救。
·抢修队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指挥部下达的抢修指令,对急需抢修的设备进行抢修,争取时间减少损失。
·当事故得到控制后,立即成立专门调查小组开展事故调查及处理善后工作。
f.污染事故处理预案
本项目生产所需的原料、中间品等,存在潜在的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所以,一旦发生泄漏等事故,危急环境时,应迅速采取如下应急救援措施。
·发现泄漏事故者应立即向生产调度室报告。
·生产调度室接到报警后,应迅速查清发生泄漏事故的地点和部位,并迅速通知指挥部成员前往事故现场。
·指挥部应立即通知各职能部门按专业分工开展工作,必要时向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机关报告事故情况。
·发生泄漏事故的岗位在报警的同时,应组织力量根据泄漏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处理。若有毒气体发生泄漏,应使用消防水对有毒气体进行喷淋洗涤,并迅速关闭相关阀门切断气源;若有毒有害液体发生泄漏,应使用消防水对有毒害液体进行大量稀释,并迅速关闭相关阀门切断污染源。
·消防救护队员接到报警电话后,应立即赶到现场,戴好防毒面具进行搜寻中毒或受伤人员,若发现中毒的伤员应救出毒区,并引导无关人员撤离现场;对抢险人员进行监护和供给防毒器材;配合医生对受伤者实施救护工作。按预定的作战方案,针对不同介质和部位,采取消洗、现场冲洗、加水稀释等措施。
·环保管理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查明泄漏浓度和扩散情况,必要时报告地方环保部门。并根据当时的风向、风速判断扩散的方向速度,对泄漏点下风扩散区进行监测分析,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指挥部。
·生产管理部门到达事故现场后,应会同发生事故的车间(分厂)视泄漏能否控制,是否会扩大蔓延到其它部位等情况,做出局部或全部停车的决定。若需紧急停车,则按紧急停车程序作停车处理。
·保卫部门到达事故现场后,迅速设立警戒线,加强现场警戒治安工作,严密注视泄漏发展和蔓延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疗救护队到达现场后,与消防救护队配合,立即开展救护伤员的工作,对重伤员迅速送医院进行抢救。
·险抢修队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指挥部下达的抢修指令,对急需抢修的设备进行抢修,争取时间减少损失。
·当事故得到控制后,立即成立专门调查小组,开展事故调查及处理善后工作。
g.信号规定
救援信号主要使用电话报警和步话机。指挥部向全公司发布救援信号,采用有线广播向全公司广播。
报警电话内部自行确定,必需包括火警,防护急救,医务急救,生产调度室,保卫部值班室,消防救护队。在每间办公室张贴电话号码。
此外配置多台手持步话机。危险区边界警戒线为黄aa带,警戒哨佩戴黄aa袖章,救援车辆贴黄色通行证。
h.相关规定和要求
为了保证在突发事故状态下能迅速准确、临危不乱地处理和控制事故的发展,尽最大努力减少突发事故造成的损失。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常抓不懈,有备无患。
具体措施是:
·落实应急救援组织,救援指挥部成员和救援人员应按照专业分工,对口负责,做到便于领导,便于集中,并能迅速开展救援工作。要求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进行组织调整,不留空缺,确保救援组织的应急力量。
·按照任务分工做好物质器材储备,配备好必要的防护器材和指挥通讯,报警、洗消,消防,抢修等设施及交通工具。上述各种器材必须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检查维修,使其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各重点目标设“事故柜”以备急用。
·定期组织救援训练和演习,原则上要求各专业按分工每季度必须训练2至3天;结合本公司生产特点每年进行1至2次综合性应急救援演习,以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积极利用公司闭路电视及宽带网络等各种宣传手段对全公司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知识教育。
⑤监控方案
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并出现或可能出现污染周围环境的现象时,应立即启动监测方案。本预案设置的监测方案如下:
a.应急准备
环境监测站必须常备监测设备和药品,并保持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药品处于有效期内。
b.监控方案
·当以大气污染为主的环境风险事故发生后,监测人员应戴好防毒面具赶往事故点的下风向,在不同距离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并监测结果和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当出现水体污染事故(或伴生水污染事故)时,监测人员同样需要对污染水体进行跟踪监测,并监测结果和水质变化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⑥撤离与救护
a.撤离
·以大气污染为主的环境风险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点下风向人群受危害的几率最大,因此要及时通知下风向5km以内的人群立即撤离。撤离的方向是当时风向的垂直方向,厂区人员直接上风向撤离即可。
·以水体污染为主的环境风险事故发生后,当地人群向远离河岸、径流水体的方向撤离。
b.救护
及时向受到危害的区域派出救护人员和救护车等,对已经遭受侵袭而不能撤离的人员实施救护,并立刻运送到附近救护站(或临时救护站)救护。
4)应急保障机制
①人力保障
本项目运行后,必须根据规定设置安全环保机构和环境监测机构,并成立企业消防队和医务室。
各部门和车间等都要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并组织义务应急救援、抢险队伍。
②财力保障
要保证所需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尤其是节假日,要将资金留在工厂,由值班人员管理,以保证突发环境事故是急用。
③物资保障
要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发货及紧急配送体系,确保应急所需物资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采购和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5)善后处理
①应急状态中止与恢复措施
a.应急状态中止
当环境风险事故处置工作结束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宣布应急状态中止,现场应急救援临时指挥部予以撤销。
b.恢复措施
根据突发事故恢复计划组织实施恢复工作。包括装置与设备的检修、安装、试车、运行等。
②编制事故报告
事故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事故经过和原因分析;
·事故影响范围和程度,造成的损失情况;
·事故的经验和教训;
·事故处罚情况
③公示
事故报告需要经过评定,并将评定后事故报告以各种可行形式进行公示。
5.7.7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本工程具有潜在的事故风险,尽管最大可信灾害事故概率较小,但要从建设、生产、贮运等各方面积极采取防护措施,这是确保安全的根本措施。
为了防范事故和减少危害,需制定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当出现事故时,要采取紧急的工程应急措施,如必要,要采取社会应急措施控制事故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第六章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通过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全面评价,在掌握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生态环境特征以及项目的工艺流程、工艺特点、排污特征以及排污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的基础上,结合评价区的环境功能和本项目的生产技术水平,力求提出合理可行、实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本项目环境治理提出具体要求,体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思想,做到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6.1
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及措施可行性分析
6.1.1
大气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一、大气防治措施
1)导热油炉烟气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新建2台导热油炉,包括1台135万大卡脱水加热炉和1台150万大卡分馏加热炉,燃料均为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2台导热油炉天然气用量按381.7Nm3/h,(311.47万m3/a)计,本项目使用的天然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天然气》(GB17820-2012)中二类用气,参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
下册》中天然气产排污系数进行核算。则本项目导热油炉废气产生量为4.4×107
m3/a,烟尘产生量为0.75t/a,SO2产生量为1.25t/a,NOX产生量为5.83t/a;产生浓度分别为烟尘17.05mg/m3,SO2
28.41mg/m3,NOX132.5mg/m3。
评价要求加装低氮燃烧器,处理效率30%,并设置20m以上排气筒,则本项目导热油炉烟尘排放量为0.75t/a,SO2排放量为1.25t/a,NOX排放量为4.081t/a;排放浓度分别为烟尘17.05mg/m3,SO2
28.41mg/m3,NOX92.75mg/m3。导热油炉烟气排放可以满足《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表4中特别排放限值标准要求,烟尘≤20mg/Nm3,SO2≤50mg/Nm3,NOx≤100mg/m3,对项目所在区域内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2)管式炉烟气
管式炉结构及工作原理:在炉内设置一定数量的炉管,被加热介质在炉管内连续流过,通过炉管管壁将在燃烧室内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传给被加热介质而使其温度升高的一种炉型。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废油加工装置中含1台135万大卡脱水管式炉和1台100万大卡分馏管式炉,燃料均为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其中脱水管式炉天然气用量按180.8Nm3/h,(147.6万m3/a)计,分馏管式炉天然气用量按134Nm3/h(109.3万m3/a)计,则两台管式炉燃气量为314.8Nm3/h(256.9万m3/a),参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
下册》中天然气产排污系数进行核算,则本项目管式炉废气产生量为3.6×107
m3/a,烟尘产生量为0.61t/a,SO2产生量为1.02t/a,NOX产生量为4.74t/a;产生浓度分别为烟尘16.95mg/m3,SO228.34mg/m3,NOX131.67mg/m3。
评价要求加装低氮燃烧器,处理效率30%,并设置20m以上排气筒,则本项目管式炉烟尘排放量为0.61t/a,SO2排放量为1.02t/a,NOX排放量为3.381t/a;排放浓度分别为烟尘16.95mg/m3,SO228.34mg/m3,NOX92.23mg/m3。导热油炉烟气排放可以满足《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表4中特别排放限值标准要求,烟尘≤20mg/Nm3,SO2≤50mg/Nm3,NOx≤100mg/m3,对项目所在区域内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本项目采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为燃料,天然气燃烧的污染物主要为NOx,为了实现NOx达标排放,厂家通过采用低氮燃烧技术,达到低氮排放效果,具体工艺原理如下:
采用大炉膛、中间增设管屏、燃烧器采用火包风理论,空气在中间燃料在四周,以此来实现燃料分级燃烧,降低NOx生成,无需采用烟气再循环系统,

a、氮氧化物(NOx)生成机理
燃料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分三种类型:
l
热力型NOx:空气中氮气在高温下(1000℃-1400℃以上)氧化而成的NOx。
l
燃料型NOx:燃料中含有的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热分解而又接着氧化而生成的NOx,天然气中基本没有。
l
快速型NOX:燃烧时空气中的氮和燃料中的碳氢离子团如CH等反应生成的NOx,一般占20%。
烟气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很短,此因素对NOx的影响有限。本项目采用炉型,达到NO平衡浓度所需要时间约为1.8s,炉膛内烟气速度设为6m/s(此速度为炉膛出口烟气速度,为炉膛内最低速度),高温区炉膛长度大约为6m,所以在炉膛内热力NO的生成反应还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烟气已经离开此相对高温的区域,因此对于这一炉型,此因素对NOx生成量的影响会很小。
从捷里道维奇的链式反应机理可以看出,除停留时间外,热力NOx生成量与燃烧反应温度和氧的浓度有关,高温高氧是影响热力NOx生成的主要原因,温度的影响最强烈,超过了氧浓度的影响,一旦到达某个临界温度,NOx生成量将随温度成指数上升,这个边界温度大约为1300℃,当燃烧温度低于1350℃时,炉膛内NOx生成量很少。
综上可知,为降低实际炉中热力NOx的生成,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避免产生局部峰值温度;降低最高温度区域的局部氧浓度及控制高温区域的烟气停留时间。
b、降低NOx的措施
对于降低NOx的措施,我们主要以解决避免产生局部峰值温度和降低最高温度区域局部氧浓度这两个问题为主。
①从炉膛结构设计方面采取低氮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设计相对较大的炉膛结构,降低炉膛容积热负荷,从而降低整体炉膛温度,并且可以为燃烧器提供燃料分级燃烧所需的空间,避免产生局部峰值温度,造成NOx生成量的增加。
此次增大炉膛容积,降低了炉膛容积热负荷,从而降低炉膛平均温度,减少炉膛局部高温区,从而减少了NOx的生成量。

②从燃烧器的设计角度阐述低氮措施
为实现低氮,燃烧器设计主要采取的措施有:燃料分级燃烧、炉内烟气再循环、炉外烟气再循环、炉内燃尽风。
燃料分级燃烧:主要是采取一个主气枪和多个辅气枪的形式把燃料分级送入炉膛内燃烧。
炉内烟气再循环:在内循环系统中,一小部分燃烧后的气体被循环,使之重新燃烧,不仅降低了平均温度,而且起到一种稀释了氧浓度的作用,进一步限制了NOx的产生。
炉外烟气再循环:是通过风机引入大量燃烧后的烟气到燃烧器头部。
3)焚烧炉
本项目产生的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送焚烧炉燃烧处理,焚烧炉燃烧产生的烟气,主要污染物为烟尘、SO2和NOx。
本项目共建设1台焚烧炉(单台处理规模为7t/d),该焚烧炉全年运行330d,24h/d,燃料采用天然气,估算项目耗气量为100.8万m3/a(127m3/h)。
则本项目废气排放量为5.9×106m3/a,烟尘排放量为0.09t/a;SO2排放量为0.20t/a;NOX排放量为0.87t/a;排放浓度分别为烟尘15.0mg/m3,SO2
33.0mg/m3,NOX145.87mg/m3。
评价要求设置15m以上排气筒,焚烧炉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标准值,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4)采暖锅炉烟气
本项目采暖由1台1t/h的蒸汽锅炉供应。1t/h采暖用蒸汽锅炉工作时间为150d,
日运行时间16h。天然气热值以QD=3.5×104kJ/Nm3,1台1t/h的蒸汽锅炉天然气耗量约为80Nm3/h。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下册)4430工业锅炉(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产排污系数表,烟尘排放量为0.031t/a;SO2排放量为0.08t/a;NOX排放量为0.36t/a;排放浓度分别为烟尘12.53mg/m3,SO2
32.35mg/m3,NOX145.57mg/m3。
采暖锅炉烟气通过1根15m高烟囱排放,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3中特别排放限值,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5)塔顶排放的少量不凝气
本项目减压分馏塔塔顶将有少量的不凝气产生,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参照山西嘉润宝润滑油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万吨废润滑油再生利用项目污染物排放量,估算不凝气产生量约为101.5t/a,收集后通过管道送入管式炉焚烧利用,不外排。此部分非甲烷总烃气体全部为VOC。
6)基础油贮槽大小呼吸排放的废气
本项目罐区共设置4个原料储罐、4个成品基础油罐、1个燃料油罐、2个渣油罐,装置正常生产时采取真空流程,储存过程中产生微量的油气无组织放散,主要成分为非甲烷总烃。轻质燃油沸点50℃-200℃,粘度小、挥发性较高;其他物料(原料油、燃料油、基础油、渣油)沸点均在200
℃以上,粘度大、挥发性较低。故本项目轻质燃油罐采用内浮顶罐,其他物料采用固定拱顶罐,可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料因挥发而产生的物料损耗,最大限度的减少厂区非甲烷总烃的产生量。
本项目运营期基础油贮槽大小呼吸排放量为45.931t/a。本项目设ZCTD-A型油气排放回收装置1套,处理工艺为冷凝+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处理能力为8000m3/h,此油气回收装置采用负压操作,集气效率为100%,处理效率为95%,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经处理后,本项目罐区贮槽大小呼吸废气排放量为2.3t/a、排放浓度为32.82mg/m3、排放速率为0.26kg/h。可满足天津市地方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中相应排放限制的要求。
7)油料装卸挥发的有机废气
本项目设有30m3
的钢制卸油池,根据《石油化工行业
VOCs排放量计算办法》中其他油品的装载损失排放系数
0.073kg/m3,卸油时间按每天
3h,计算得卸油池
VOCs
的排放量为2.17t/a。
因本项目距离村庄较近,环评提出采用低温等离子去除有机废气,处理能力为5000m3/h,去除效率70%,处理后废气经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经处理后,本项目罐区油料装卸废气排放量为0.65t/a、排放浓度为24.62mg/m3。可满足天津市地方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中相应排放限制的要求。
低温等离子体是继固态、液态、气态之后的物质的第四态,当外加电压达到气体的放电电压时,气体被击穿,产生包括电子、各种离子、原子和自由基在内的混合体。放电过程中虽然电子温度很高,但重粒子温度很低,整个体系呈再低温状态,所以称为低温等离子体。
低温离子去除异味的基本原理是在电场的加速作用下,产生高能电子,当电子平均能量超过目标治理物分子化学键能时,分子键断裂,达到消除气体异味的目的。
低温等离子体去除污物的机理:
等离子体化学反应过程,等离子体传递化学能量的反应过程中能量的传递大致如下:
(1)
电场+电子→高能电子
(2)
高能电子+分子(或原子)→(受激原子、受激基团、游离基团)活性基团
(3)
活性基团+分子(原子)→生成物+热
(4)
活性基团+活性基团→生成物+热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电子首先从电场获得能量,通过激发或电离将能量转移到分子或原子中去,获得能量的分子或原子被激发,同时有部分分子被电离,从而成为活性基团;之后这些活性基团与分子或原子、活性基团与活性基团之间相互碰撞后生成稳定产生和热。另外,高能电子也能被卤素和氧气等电子亲和力较强的物质浮获,成为负离子。这类负离子具有很好的化学活性,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等温等离子处理异过程为: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介质放电产生的大量携能电子轰击污染物分子,使其电离、解离和激发,然后便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使复杂大分子污染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安全物质,或使有毒有害物质转变成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物质,从而使污染物得以降解去除。
利用低温等离子法去除异味对象广泛,可有效对含苯系物、脂类、芳烃、羰基化合物、硫化物、醇类等的异味进行去除。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工艺流程图见图6.1-1。
图6.1-1
异味气体处理流程图
8)食堂油烟
本项目职工80人,全部在场内就餐,厂区设有1个小食堂,位于宿舍区,每日就餐三次,油烟产生量为0.01t/a。本报告要求建设单位加装最低处理效率为60%,配备风量为2000m3/h的油烟净化设施,则油烟产生浓度为2.78mg/m3,经此油烟净化处理设施处理后,本项目油烟排放量为0.004t/a,排放浓度为1.11mg/m3,低于《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中2.0mg/m3标准限值,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本项目食堂在食品加工时使用天然气,在燃用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很小,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产生影响甚微。
二、有机废气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目前,国内处理有机废气的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吸收、吸附、热分解、焚烧和催化燃烧等。不同的处理方法都有各自适合的行业和生产工艺,处理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废气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浓度、排放量、排放标准以及回用作原料或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几种处理有机废气方法的优缺点比较见表6.1-1。
表6.1-1

几种处理有机废气方法的比较
处理方法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活性炭吸附法
可以回收有机溶剂,净化效率高,系统运行稳定,运转费用低
需要进行废气预处理,活性炭再生,补充费用大,设备庞大
大风量,低浓度,小于50℃,浓度在1-5000mg/m3
燃烧法
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方便,占地面积少,可以回收利用热能,净化彻底,催化燃烧,起燃温度低
催化燃烧时,催化剂成本高,催化剂存在中毒和寿命问题,有催化燃烧爆炸危险,热力燃烧需要消耗燃料,不能回收溶剂
小风量
高浓度
连续作业场合
浓度在1000-10000mg/m3
液体吸收法
运行稳定,操作维护方便,不需要预处理,流程简单,运转费用低,占地面积小,净化效率高
吸收剂后处理投资大,对有机成分选择性大,易出现二次污染
各种浓度
小于100℃
冷凝法
设备及操作条件简单,回收的物质纯净,投资及运转费用低
净化效率低,设备庞大
废气浓度高,41000mg/m3,多用于回收有机溶剂,常作为吸附法,燃烧法的前期处理方法,小于100℃
拟建项目产生的有机废气主要为冷凝器产生的不凝气,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因拟建项目建有管式炉,因此本项目产生的有机废气风量较小,浓度较高,采用燃烧法进行处理,即送管式炉完全可行。

三、原料罐、产品罐呼吸气废气处置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拟建项目原料罐和产品储罐(燃料油罐除外)全部使用固定罐,燃料油罐使用内浮顶罐,储罐排放的废气,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拟建项目应采用密封程度高的储罐及管线设备。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所有机泵、管道、阀门等连接部位、密封点部位都应连接牢固,做到严密、不渗、不漏、不跑气。
本项目原料为废润滑油,产品主要分为成品基础油、燃料油以及渣油。轻质燃油沸点50℃-200℃,粘度小、挥发性较高;其他物料(原料油、重质燃料油、基础油、渣油)沸点均在200℃以上,粘度大、挥发性较低。故本项目轻质燃油罐采用内浮顶罐,其他物料采用固定拱顶罐,可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料因挥发而产生的物料损耗,最大限度的减少厂区非甲烷总烃的产生量。
同时,本项目罐区设ZCTD-A型油气排放回收装置1套,处理工艺为冷凝+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此装置未负压操作,处理能力为8000m3/h,集气效率为100%,处理效率为95%,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其工艺流程如下:
卸油时将油罐平衡收集油气的软管接在本装置上的快速接头上。首先油气进入装置的凝结器,油气温度降低到-40℃,90%的烃类组分液化,流入油罐内,剩余10%左右的油气进入吸附罐,烃类组分被吸附剂吸附,合格空气自吸附罐顶部排气筒排放。吸附罐吸附的油气在下一次卸油同时,脱附出来进入冷凝凝结器液化。
加油时,二次回收系统收集的气液比>1的油气进入吸附罐,烃类组分被吸附剂吸附,合格空气自吸附罐顶部排气筒排放。吸附罐吸附的油气在下一次卸油同时,脱附出来进入冷凝凝结器液化。这样,回收的油气以液体形式返回了罐区,实现了油气的回收,而且对油品的品质没有影响。系统排放油气质量浓度≤20g/m3,回收率≥95%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减少95%以上的废气排放量。
“冷凝+吸附”工艺流程:先对油气降温,使之90%冷凝液化。回收物为液化汽油,未回收的是低浓度余气,然后用吸附罐将余气中烃类物质吸附富集,让余气中空气排放。吸附富集的烃类组分脱附后返回冷凝级继续冷凝液化。冷凝+吸附工艺的配置,有冷凝和吸附两大单元。
①冷凝单元工况:设置三级冷凝,第一级从常温冷凝到3℃、第二级从3℃冷凝到-35℃、第三级从-35℃冷凝到-70℃。第三级的冷凝余气返回第一级前面的前置换热器,冷量回用,将进入油气回收处理装置的油气预冷,有节能效果。冷凝单元能够见到回收的液态汽油,在前端密闭保证、传输顺畅的情况下,回收率大于95%。
②吸附单元的配置:吸附单元配置吸附罐两只和脱附真空泵一台,以及用于切换吸附脱附的电动或气动阀门若干。真空泵还需要配备冷却系统。
图6.1-1
“冷凝+吸附”工艺流程图
采取以上措施后,各大气污染源均可做到达标排放,且排放量较小,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6.1.2
废水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一、废水防治措施
本项目设置食堂、不设浴室,运营期产生废水主要是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和生活污水。
(1)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
生产过程中从原料油中蒸馏脱水出来的废水含有少量的油,油品储运系统的油罐切水等含油废水,产生量为6.06m3/d。化验废水产生量为0.
2m3/d。环评要求建设一台焚烧炉(单台处理能力为7t/d),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全部送焚烧炉焚烧处理,不外排。
(2)生活污水
本工程职工人数为80人,经水平衡分析,本项目日常生活用水量为3.2m3/d,排放量为2.56m3/d。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和氨氮。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小,水质简单,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二、含油废水废水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含油废水排放量少且该废水所含成份复杂,可生化性差,用常规方法难以处理,因此,本工艺废水拟采用焚烧法处理。工艺操作采用PLC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运行的操作方式进行。
常温20℃的废水,由水泵泵入一级换热器,预热至95℃。预热至95℃的废水通过管道喷入燃烧室,焚烧炉中设有1200℃的蓄热床换热,废水经燃烧室和蓄热床后气化并充分燃烧成水蒸气和CO2,燃烧后的废气再经一级换热器热交换降温至1000℃后进入二级热交换器换热并降温至150℃后排放。
处理工艺详见图6-1。
A、基础参数
(1)
焚烧炉的处理能力为:7t/d;
(2)
轻质天然气用量为825.20m3/h;
(3)
蓄热室总蓄热量150万大卡。蓄热砖为4m3高铝砖,蓄热室设计升温速度为3小时。
B、处理设备
废水处理主要设备详见表6.1-2。
表6.1-2

主要设备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1
废水池
80m3
1座
2
计量泵
100kg/h
1台
3
燃烧器
85m3/h
1套
4
一级换热器
8.6m3
1套
5
二级换热器
12.5m3
1套
6
烟囱1套图6.1-1
废水焚烧处理工艺
C、焚烧炉的焚烧条件
停留时间:废液在焚烧炉内的停留时间为1-2秒;
过剩空气系数:一般空气过剩量为20-30%。
6.1.3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本项目固体废物实施分类管理与处置。拟建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为职工生活垃圾、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废渣油以及废活性炭。其中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餐厨垃圾及废油脂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不得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处理,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为轻质燃油,返回轻质燃油罐,废渣油、废活性炭属于危险废物,因在厂区需要暂存,设有危废暂存间,危险废物暂存库应进行防渗处理,应建有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危废暂存库应做好牢固且醒目的标识。危险废物的转移应遵从《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要求。
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均能得到合理的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1.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降低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防止噪声影响职工及周围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针对本工程生产的特点,本次评价提出本工程噪声的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设备选型时,应优选低噪声设备,以降低噪声源声压级。
(2)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尽可能减少产噪设备的数量。
(3)在总体设计上要布局合理,在总平面布置设计时,应将主要噪声源车间或装置远离办公楼,或将高噪声设备集中以便于控制。
(4)在产噪设备安装连接时,要采用合理的连接方式,如用焊接代替铆接,为防止管道气流性振动产生噪声,在管道上包扎或涂刷阻尼材料,这样可降低噪声声压等级10dB(A)左右。
(5)对机械传动部件动态不平衡处认真进行平衡调整,可降噪10dB(A)左右。
(6)室内墙壁宜粗糙,在厂房室内表面应尽量覆以吸声系数较大的吸声材料作为装饰物,可以降低噪声对外辐射约5-10dB(A)左右。
(7)对噪声作用对象即岗位操作进行个体防护,最经济的办法是戴防护耳塞、耳器等,降噪效果在20-40dB(A)。
在拟建项目建设的同时对发声设备采取上述治理措施后,主要噪声源的声压级水平平均可降低5—25dB(A)左右。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使厂界噪声达标。
6.1.5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运营期要加强对职工的环境保护教育,在厂内全面开展清洁生产,从源头治理开始,搞好生产过程的管理,把污染降至最低限度。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生态安全检查和监测,及时掌握厂区周围的生态变化,分析变化的成因及其与本厂固废排放的关系,以便及时采取防止对策措施。
2)工程投产后,相应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变化。为此评价要求加强绿化。
6.1.6降低环境风险的措施与方法
1、事故防范措施
本项目所用的原料及产品属可燃化学品,存在着火爆炸的危险,因此在原料的贮存和生产过程中要采取以下风险防范措施:
(1)根据本项目各单项工程的爆炸和火灾危险性定类,本拟建工程消防设计中各专业均应参照国家防火防爆有关规范执行。对有爆炸危险的甲厂房采取防爆措施,各主要构件、装修材料的耐火性能均应符合防火规范内相应的耐火等级。
(2)总图布置应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997年修订),并充分考虑风向、安全防护、消防和疏散通道以人货分流等问题。产品等应单独布置,保证,保证与周围其它建筑的距离要求。
(3)消防设计应严格遵照国家防火防爆的有关规范进行;设备、管道尽可能露天布置;架空管道应设避雷装置。
(4)生产工艺上采用DCS控制系统自动安全连锁措施,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5)为防止罐区泄露引起较大的火灾、爆炸等环境污染事故,要求罐区设置围堰,围堰高度不低于1.2m,在四周不同方位上设人行踏步,以利于平时罐区检查人员进出及火灾时的灭火操作和指挥。同时,围堰内部所构成的空间容积应大于罐区内所有储罐的容量之和,各罐之间的距离严格执行《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GB50160-2008)中的有关要求。围堰采用阻燃型材料—混凝土筑成,围堰的宽度以能承受满堤时液体的静压力为准。
(6)罐区围堰内设防火分隔堤,在管线穿越围堰及防火分隔堤的地方,使用不燃型材料进行密封,避免各储罐事故时相互影响。
(7)罐区设计时考虑避雷设备,按规范设置消防设备,设置合理的消防用水系统。
(8)罐区设备用罐,一旦发生泄露,能及时倒罐。
(9)必须严格执行各种设备的定期检查、检测的有关规定,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对设备管道及附件要定期进行维护、检修,努力消除生产中的跑、冒、滴、漏,使它们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做到安全运行;大检修时,应制定出完善的开、停车方案及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2、水环境三级防控措施
为避免因泄漏、火灾等导致地表水体污染事故的发生,确保此类事故废水不外排,本次评价提出水环境风险事故三级防控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一级防控措施
①装置区初期污染雨水:
装置污染区设置围堰,围堰内初期污染雨水经初期雨水管道,排至初期污染雨水收集池。初期雨水池达到设计水位后,视为后期清净雨水,后期雨水通过初期雨水池前端设置的溢流井,自动溢流到清净雨水系统。待雨停之后,初期污染雨水收集池内的初期污染雨水用泵送入生产污水管线去污水处理场进行处理。
②罐区防火堤
储罐全部采用露天布置,分别布置在防火堤内,设防止物料流出堤外的措施。堤内均设有排水沟,堤外设有阀门井与堤内排水沟相接,正常时阀门井内阀门打开,事故时阀门井内阀门关闭。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物储存区的消防排水,一并进入事故应急池。
罐区的防火堤容积在发生一般事故时,防火堤内容积能够作为消防事故污水的暂时应急缓冲池。初期雨水和一般事故消防废水都可以通过防火堤进行一级防控。
(2)二级防控措施
设置事故水池,并配套隔离装置、收集装置以及提升泵等,保证在事故状态下的废液(包括泄漏的物料、消防废水等)能够得到及时收集。
本工程设有1座容量为1000m3的消防事故池,用于收集4小时消防废水。当发生火灾时,立即关闭全厂的雨水排口,确保全部污水都集中在厂区内部。受污染的初期雨水或消防水通过切换阀门的控制沿管网流入事故池内,收集起来的废水再通过移动泵分批送污水收集池。
(3)三级防控措施
事故状态下保证全厂废水不外排。厂区内设置有污水收集池,能够及时将生产废水、事故废水以及初期雨水分批处理。
通过采取上述水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可有效保证初期雨水和消防水不外排;对于生产界区和罐区的少量物料泄露,通过围堰设施进行收集,并送污水收集池,也切断了液态污染物向地表水体转移的途径,保证在生产过程或污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时的废水不外排,通过上述措施,解决了事故状态下废水外排的可能性,从而避免了水环境风险。
3、制订事故应急措施的建议
为了在事故发生时迅速形成控制能力,应设立应急组织机构并制订应急预案。在平时,该机构应定期发布公众教育信息,使全体职工明了各种可能事故的危害和起因;并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培训计划,使各生产岗位的职工熟练掌握各种事故突发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紧急撤离和疏散线路;做好应急救援保障工作,配备应急设施、设备与器材等。一旦发生事故,应急组织机构应立即报警,联系当地有关部门协同救急,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应急状态终止后做好现场善后处理和恢复措施。
4、建立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
针对本项目的生产特征和排污特征,建设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与环境监测计划。通过成立环境管理小组,监督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加强宣传各种原辅材料的毒理特性,使全体职工的环保观念与自身安全结合起来,对各环保设施建立档案卡、进行污染指标及用水、用原料定量考核。同时,还应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经济效益挂钩,充分提高全厂上下环保意识,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
6.2
环保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经估算,本项目环保投资约为160.7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2.0%。本工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汇总及环保投资估算见表6.2-1。
表6.2-1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汇总及环保投资估算
内容类型
排放源
污染物名称
防治措施
标准要求
环保投资(万元)
废气
导热油炉
烟尘、SO2、
NOx
燃料为天然气,采用低氮燃烧,烟气经20m高烟囱直排(1根)
《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表4中特别排放限值
2.5
管式炉
烟尘、SO2、NOx
燃料为天然气,采用低氮燃烧,烟气经20m高烟囱直排(1根)
2.5
采暖锅炉
烟尘、SO2、NOx
燃料为天然气,烟气经15m高烟囱直排(1根)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中表2规定的标准限值
1.5
焚烧炉
烟尘、SO2、NOx
燃料为天然气,烟气经15m高烟囱直排(1根)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标准
1.5
真空系统
非甲烷总烃
收集后送入管式炉焚烧
//
60
贮罐区
非甲烷总烃
设ZCTD-A型油气排放回收装置1套,处理工艺为冷凝+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处理能力为8000m3/h,集气效率为100%,处理效率为95%,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
天津市地方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中相应排放限制的要求
20
卸油区
非甲烷总烃
设低温等离子装置1套,处理能力为5000m3/h,处理效率为70%,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
天津市地方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中相应排放限制的要求
20
食堂
油烟
设置一台油烟净化设施,处理效率为60%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中2.0mg/m3标准限值
3.5
废水
生产过程
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
全部送焚烧炉焚烧处理
不外排
8
日常生活
生活污水
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不外排
2.2
噪声
真空泵、空压机、风机、泵类等
噪声
隔音操作室、
基础减震设消声器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
10
固废
日常生活
生活垃圾
厂区设置垃圾收集箱,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统一处置
合理处置
2.5
食堂
餐厨垃圾及油烟处理设施产生的废油脂
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不得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处理
合理处置
1.5
油水分离罐
废油
全部回用于生产
合理处置
/
油罐区
废活性炭、废渣油
厂区内设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
合理处置
12
生态
充分利用厂区内的空地进行绿化
/
13
合计
160.7第七章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环境管理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施加给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影响进行调节控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7.1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实行控制性的影响,使外界事物按照人们的决策和计划方向进行和发展。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完善及严格执行,环境污染问题将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环境管理应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积极并主动地预防和治理,提高全体职工的环境意识,避免因管理不善而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本项目从其自然环境而言,污染物易扩散,因而必须在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基础上,加大环境管理的力度。
7.1.1
环境管理体系的划分
(1)环境计划管理:通过计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对环境保护加强计划指导,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环境规划,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规划中去。
(2)环境质量管理:为了保持区域环境所必需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性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质量管理的主要工作。
(3)环境技术管理:制定技术标准、技术规程、技术发展方向、技术路线、技术政策和污染防治技术,以环境经济评价来协调技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不断发展,保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7.1.2
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1)环境是资源,环境管理就是管理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在生产中避免资源不合理利用而使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管理就是要管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生态平衡。
(2)环境管理必须和生产、生活、社会活动相结合。环境管理要渗透到生产、生活、社会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保护必须在生产、生活、社会活动过程中解决。
(3)环境广泛性,决定了环境管理的综合性。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社会和技术等因素产生的,环境管理必须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紧密结合的。
(4)环境管理是一项群众工作。环境问题涉及到每个人,要依靠群众管理环境,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
(5)适应国际市场对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
7.1.3
环境管理体系与职责
(1)环境管理体系
为有效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应设有专职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环境管理人员。主要负责项目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保护方面的检测、日常监督、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以及协调和解决与环保部门和周围公众关系的环境管理工作。企业建立了如下的企业环境管理网络,见图7-1。
安环科
车间环保领导小组
有关科室领导小组
班组环保员
班组环保员
环境监测站
环境监测人员
环境保护委员会图7.1-1
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网络
(2)管理机构设置
环境保护委员会机构由总经理直接领导。安环科负责全厂废气及噪声监测,下设有环境监测站。环境管理成员由各生产车间和班组负责人组成,承担企业日常环境管理与监测的具体工作,形成以公司总经理为领导核心的公司、车间、班组的环境管理体系,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和环保制度的贯彻落实。为了提高环保工作的质量,公司要加强环境管理人员、环境监测人员以及兼职环保员的业务培训,并有一定的经费来保证培训的实施。
(3)企业环境管理机构职责
企业环境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包括:
?
在项目建设期搞好环保设施的“三同时”及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
?
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工作规章制度,明确环保责任制及其奖惩办法;
?
负责制定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污染事故的防止和应急措施以及生产安全条例,并监督检查这些制度和措施的执行情况;
?
确定本公司的环境目标,对各车间、部门及操作岗位进行监督与考核;
?
建立环保档案,包括环评报告、环保工程验收报告、污染源监测报告、环保设备及运行记录以及其它环境统计资料;
?
收集与管理有关污染和排放标准、环保法规、环保技术资料;
?
搞好环保设施与生产主体设备的协调管理,使污染防治设施的配备与生产主体设备相适应,并与主体设备同时运行及检修,污染防治设施出现故障时,环境管理机构应立即与生产部门共同采取措施,严防污染扩大,并负责污染事故的处理;
?
直接管理或协调项目的日常环境监测事宜;
?
负责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扰民的投诉;
?
组织职工的环保教育,搞好环境宣传;
?
定期编制企业的环境报表和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报告,提交给上级和当地环境主管部门。
7.1.4
环境管理制度与环境管理计划
1、环境管理制度
企业在健全了环境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还必须健全环保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保证环保工作健康、持续的运转。各项规章制度应体现环境管理的任务、内容和准则,使环境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
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包括:
(1)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环境管理的经济责任制;
(3)环保设施运行与管理制度;
(4)环境管理岗位责任制;
(5)环境管理技术规程;
(6)环境保护的考核制度;
(7)环境保护奖惩办法;
(8)污染防治控制措施实施方法;
(9)环境污染事故管理规定;
(10)清洁生产审计制度;
(11)环境保护质量管理规程。
2、环境管理计划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制定施工期及运营期有关的环境管理计划:
①施工期的环境监理
本项目的施工采取招投标制,施工招标中对投标单位提出施工期间的环保要求,在施工设计文件中详细说明施工期应注意的环保问题,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设计文件施工,特别是按环保设计要求施工。建设方在施工期间有专人负责环境监理管理工作,对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应严格检查是否满足环保要求,并不定期地对施工点进行监督抽查。
施工期环境监理的职责和任务如下:
(1)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环保方针、政策、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2)制定工程施工中的环保计划,负责施工过程中各项环保措施实施的监督和日常管理;
(3)收集、整理、推广和实施工程建设中各项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4)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活动中应遵循的环保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文明施工的认识和能力;
(5)负责日常施工活动中的环境监理工作,做好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调查,对环境敏感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6)在施工计划中应考虑设备及运输道路最优化,以避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及环境,施工中考虑保护生态和避免水土流失,合理组织施工、以减少占用临时施工用地;
(7)做好施工中各种环境问题的收集、记录、建档和处理工作;
(8)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工作完成后的草地恢复和补偿,水保设施、环保设施等各项保护工程同时完成;
(9)工程竣工后,将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完成情况上报当地环保主管部门。
环境监理列入主体工程监理任务中,与环境监理公司签定合同,监理合同中应明确施工期环境监理任务。工程竣工后,监理公司应提供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
在工程施工中,必须实行监理环境监理制度,形成以项目法人、承包商、监理工程师三方组成、并以监理工程师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以期达到降低造价,保证进度,提高施工期生态保护工作的质量。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环境保护监理资格证书的监理公司和上岗证书的环境保护监理人员,采取跟踪、旁站等监理方法,对施工期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质量、进度及投资等进行控制,对其实行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确保施工期生态保护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环保管理培训:对与工程项目有关的主要人员,包括施工单位、运行单位、受影响区域的公众,进行至少一次环境保护技术和政策方面的培训与宣传,从而进一步增强施工、运行单位的环保管理的能力,减少施工和运行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且能够更好地参与和监督本项目的环保管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②运营期环境管理
(1)建立严格的环保指标考核制度,每月由环保管理机构对各车间进行考核,做到奖罚分明;
(2)建立环保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制度,环保治理设施不得无故减负荷运行或停运,确保环保治理设施满负荷正常运行;
(3)实行污染物监测及数据反馈制度,按环境监测实施计划的要求,对全厂污染物进行监测,并建立数据库,作为评比考核的依据;
(4)完善厂三级管理网络,使环境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做到防患于未然;
(5)参加污染事故、污染纠纷的调查、处理及上报工作;
(6)定期组织环保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技术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7)加强企业干部职工环境知识的教育与宣传。在教育中增加环保方针、政策、法纪等内容,在科普教育中列进环保与生态内容,教育干部职工树立文明生产、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和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责任心;
(8)将环保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计划,力争做到环保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本项目试生产及运营期制定环境管理工作计划,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计划见下表。
表7.1-1
本项目环境管理工作计划一览表
阶段
环境管理工作主要内容
管理
机构
职能
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认真落实各项环保手续,完成各级主管部门对本企业提出的环境管理要求,对本企业内部各项管理计划的执行及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确保环境管理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1.检查施工项目是否按照设计、环评规定的环保措施全部完工;
2.做好环保设施运行记录;
3.向环保部门和当地主管部门提交试运行申请报告;
4.环保部门和主管部门对环保工种进行现场检查;
5.记录各项环保设施的试运转状况,针对出现问题提出完善修改意见;





1.严格执行各项生产及环境管理制度,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2.设立环保设施运行卡,对环保设施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做到勤查、勤记、勤养护,按照监测计划定期组织进行全厂内的污染源监测,对不达标环保设施立即进行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3.不断加强技术培训,组织企业内部之间的技术交流,提高业务水平,保持企业内部职工素质稳定;
4.重视群众监督作用,提高企业职工环境意识,鼓励职工及外部人员对生产状况提出意见,并通过积极吸收宝贵意见,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5.积极配合环保部门的检查、验收。
7.2
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它为环境统计和环境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并据此制定防治对策和规划。
7.2.1
环境监测的一般范围及监测机构的设置
环境监测是指在工程的建设期、运行期对工程主要污染对象进行环境样品的采集、化验、数据处理与编制报告等的活动。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便于及时了解项目施工、营运行为对环境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在监测计划中一部分由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实施;另一部分则由企业自己承担,并将监测数据反馈于生产系统,促进生产与环保协调发展。
7.2.2
环境监测内容
本项目环境监测计划以污染源监控性监测为主,监测内容主要为厂内污染源。由公司安环科下设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如有无法完成的监测项目,可委托当地的文水县环境监测站进行。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一览表7.2-1。
表7.2-1
本项目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一览表
环境
要素
监测
点位
监测
项目
监测时间、频率
监测目的
大气
导热油炉烟囱出口
烟尘、SO2、NOx
每半年一次
是否满足《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表4中特别排放限值
管式炉烟囱出口
烟尘、SO2、NOx
每半年一次
采暖锅炉烟囱出口
烟尘、SO2、NOx
每半年一次
是否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中特别排放限值
焚烧炉烟囱出口
烟尘、SO2、NOx
每半年一次
是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标准
罐区油气回收装置排气筒出口
非甲烷总烃
每年一次
是否满足天津市地方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中相应排放限制
卸油区处理装置排气筒出口
非甲烷总烃
每年一次
厂界
颗粒物、非甲烷总烃
每年一次
地下水
厂区北厂界
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镉、总硬度、铅、氟化物、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
1次/季
是否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
含油废水水池
石油类,氨氮
1次/月
厂区南厂界
石油类,氨氮
1次/月
噪声
厂界四周
L10、L50、L90和Leq值
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每次昼夜各监测一次,产噪设备每月监测一次或根据需要随时监测
是否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7.2.3
排污口规范化
排放口图形标志见表7.2-2。
表7.2-2
本项目排放口图形标志一览表
排放口
废气排口
噪声源
固体废物堆场
图形符号背景颜色
绿色
图形颜色
白色
企业在严格进行环境管理的同时还应遵照国家对排污口规范的要求,包括:在厂区“三废”及噪声排放点,设置明显标志,标志的设置应执行《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GB15562.1-1995)及《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中有关规定。第八章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建设项目的开发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环境问题,因此,只有解决好环境问题,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是将项目建设的环境损失折算成经济价值,分析工程的环境代价和环保成本,从环境影响损益角度判别项目建设的环境经济可行性,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8.1
环境影响损益分析
8.1.1建设项目环境代价分析
环境代价指工程污染和破坏造成的环境损失折算成经济价值。本工程投产后产生的污染对环境的经济代价按下式估算:
环境代价=A+B+C
式中:A
为资源和能源流失代价;B
为对环境生产和生活资料造成的损失代价;C
为对人群、动植物造成的损失代价。
1)资源和能源流失代价(A)
式中:Qi——某种排放物年累计量;Pi——排放物作为资源、能源的价格。
结合项目特点,本部分主要分析估算外排的污染物中资源价值较高的污染物流失的损失代价。
经工程分析章节分析,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全部送焚烧炉焚烧处理,不外排。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2)
生产生活资料损失代价(B)
本项目虽可以做到达标排放,排污量很少,但需缴纳一定的排污费,按5万元/年估算。另外对生产生活资料其它损失代价按照3万元/年估算。因此生产生活资料损失代价为8万元/年。
3)
人群损失(C)
由报告书对环境要素影响评价的结论,结合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现状可以看出,按照本环评报告所规定的环保措施实施后,本项目工程污染的排放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对人体的影响轻微,但对车间操作工人有一定的影响,应加强操作工的劳动保护,以减小其健康损失,劳保所需费用按5万元/年估算。因此人群损失代价为5万元/年。
综上所述,本工程环境代价为:13元/年。
8.1.2建设项目环境成本分析
建设项目环境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工程环境保护措施投资和环保设施运行及管理费用(两部分费用不具有可加性)。
1)环保工程建设投资
本工程环保投资约为160.7万元,占建设项目总投资的2.0%。
2)环保工程运行管理费用

设备折旧
环保设备折旧率按环保设备费5%计算,费用为8.035万元/年。

设备大修基金
设备大修基金按环保设备费的3%计算,费用为4.821万元/年。

能源、材料消耗
本项目环保工程能源消耗主要为水和电、燃料,其它材料的消耗较少。按照市场价格综合考虑,全部费用约为15万元/年。

环保工作人员成本
按目前的福利水平,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福利为1.2万元/人·年,本项目环保工作人员总费用平均约为2.4万元/年。

管理费用
主要包括环保系统日常行政开支费用,日常开支按①~④总费用的3%估算,约0.91万元/年。
综上,本项目环境工程运行管理费用总计约为31.16万元/年。
8.1.3环境经济效益
环境经济收益是指采取环保综合治理措施获取的直接经济效益,结合本工程特点,应包括提高水复用量的节水经济效益及废料回收的经济效益。
合计产生环境经济收益5万元/年。
8.1.4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1)环保建设费用占总建设投资比例
160.7
2.0%8000
2)环境成本比率
%
0.7
%
100
4326.28
31.16
%
100
=

=

=
工程总经济效益
环保运行管理费用
环境成本比率
环境成本比率是指工程单位经济效益所需的环保运行管理费用(工程总经济效益按税后利润计):

3)环境系数
%
0.2
%
100
15845.97
16
.
1
3
%
100
=

=

=
总产值
环保运行管理费用
环境系数
环境系数指工程单位产值所需的环保运行管理费用:
4)环境代价比率
%
3
.
0
%
100
4326.28
13
%
100
=

=

=
工程总经济效益
环境代价
环境代价比率
环境代价比率指工程单位经济效益所需的环境代价:
5)环境投资效益
.9%
15
%
100
31.36
5
%
100
=

=

=
环保运行管理费用
环境经济效益
环境投资效益
环境投资效益是指环境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的比值,它反映环境投资的经济效益的高低:
8.2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综合评述
综上分析,评价认为本项目在积极采取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后,可对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进行合理化处理。同时可节约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本项目市场前景良好、具有较好的赢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因此从经济上本项目是可行的。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了对环保工程设施的投资力度,但是在建设和运行中仍不可避免会对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从其环境经济效益指标如环境成本比率、环境系数、环境代价比率和环境投资效益来看,本工程环境代价和环保成本较低,而环境效益却较为明显,从环境经济角度来看合理可行。
第九章 结

9.1
建设项目概况
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位于文水县下曲镇青高村南340米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车间、办公楼等建筑面积2600m2,购置导热油炉、管式加热炉、蒸馏塔、过滤机、输油泵等设备,配套公用设施及环保设备,形成年产82998.1吨润滑油基础油、6040.7吨轻质燃料油、8865.6吨渣油生产能力。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全部由企业自筹。
文水县发展和改革局以文发改备[2018]17号对“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出具了备案证。
9.2
评价区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本次评价委托山西英锐泽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5月22日至5月28日连续7天对项目所在区域敏感点环境空气进行了现状监测,本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监测结果表明:TSP日均值最大占标率为94.33%,PM10日均值最大占标率为109.33%,PM2.5日均值最大占标率为102.67%,SO2日均值最大占标率为10.67%,NO2日均值最大占标率为31.25%,非甲烷总烃的小时均值最大占标率为47.5%,各监测项目中PM10、PM2.5的日均值出现超标,其余监测项目日均值、小时值均未出现超标现象。由此可见评价区监测期间环境空气质量一般。
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本次评价委托山西英锐泽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5月22日对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现状监测及调查。在对评价范围8个监测井的水质分析,所有水质监测井的各监测项目中,监测项目均符合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3、声环境质量现状
本次声环境现状监测在本项目厂区边界布设4个监测点,由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厂区边界昼间噪声为45.4~47.9dB(A)、夜间噪声为44.3~45.6dB(A),其监测值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敏感点青高村昼间噪声为48.0dB(A)、夜间噪声为46.5dB(A),其监测值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
9.3
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9.3.1
大气污染
本项目废气源主要为导热油炉烟气、管式加热炉烟气、焚烧炉烟气、塔顶不凝气、采暖锅炉烟气、油料装卸、基础油、燃料油等贮槽大小呼吸排放的废气和食堂油烟。导热油炉、管式加热炉、焚烧炉和采暖锅炉选用天然气作为原料,导热油炉、管式加热炉、采暖锅炉污染物为烟尘、SO2、NOX,导热油炉、管式炉经低氮燃烧,燃烧烟气分别经20m高排气筒排放,可满足《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表4中特别排放限值要求;采暖锅炉烟气经1根15m高烟囱排放,可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中新建燃气锅炉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焚烧炉各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可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要求;塔顶排放的少量不凝气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收集后通过管道送入管式炉焚烧利用,不外排;油料装卸、基础油、燃料油等贮槽大小呼吸排放的废气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轻质燃油罐采用内浮顶罐,其他物料采用固定拱顶罐,可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料因挥发而产生的物料损耗,项目采用ZCTD-A型油气排放回收装置1套,处理工艺为冷凝+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处理能力为8000m3/h,此油气回收装置采用负压操作,集气效率为100%,处理效率为95%,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经处理后,本项目罐区油料装卸、贮槽大小呼吸废气排放可满足天津市地方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中相应排放限制的要求;食堂油烟经油烟净化设施处理后可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标准要求。
9.3.2
废水
本项目废水产生环节主要有: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和化验废水收集后送焚烧炉处置,不外排;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9.3.3
噪声
本项目噪声源主要有:真空泵、各种风机等机械噪声和设备放散气流噪声。通过选择低噪设备并采取基础减振、隔音间、种植高大乔木等措施,可使厂界噪声达标。
9.3.4
固体废物
本项目固体废物产生源主要是职工生活垃圾、餐饮垃圾、油烟净化设施产生的废油脂、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废渣油以及废活性炭。
生活垃圾为一般固废,收集后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统一处置;餐饮垃圾和油烟净化设施产生的废油脂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不能与生活垃圾一同处置;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为轻质燃油,返回轻质燃油罐;油罐区产生废渣油、废活性炭为危险废物,厂区内设危废暂存间,废活性炭全部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
9.4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9.4.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评价
根据三级评价要求,基于估算模式计算下的最大落地浓度占标率最大为7.62%,低于10%,且最大落地浓度出现的距离为434m,对环境空气影响较小。各污染物下风向最大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限值及河北省地方标准《环境空气质量
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的标准限值要求,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采用《环境空气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推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计算出,本项目厂界无组织面源大气防护距离计算结果为无超标点。因此,本次评价不设大气防护距离。
本工程投产后在采取环评规定的污染治理措施的情况下,各大气污染物排放均可达到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工程选址及总图布置合理。评价认为从环境空气角度出发,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9.4.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废水产生环节主要有: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和化验废水收集后送焚烧炉处置,不外排;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
9.4.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正常状况下,厂区储罐区、含油废水收集池、事故水池等严格制定了防渗措施并实施。储罐区、含油废水收集池、事故水池采用防渗钢筋混凝土,(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废水管道采用地下管道的,已加强了地下管道及设施的固化和密封,采用了防腐蚀、防爆材料,防止发生沉降引起渗漏。
所以,正常状况下,防渗措施起到相应的防渗作用,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理,不会进入地下水系统,同时不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
根据计算结果,非正常情况下厂区含油废水收集池若发生泄露,100天后,石油类沿潜水层地下水水流方向向下游的最大迁移距离为168.5m;1000天后,污水沿潜水层地下水水流方向向下游的最大迁移距离为895.3m;10年后,污水沿潜水层地下水水流方向向下游的最大迁移距离为1145.6m。
根据模拟计算结果,非正常工况下厂区含油废水收集池若发生渗漏,100天涉及敏感目标为厂区范围,不涉及周围村庄水井。
由此可见,如果厂区废水收集池发生渗漏,未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补救措施,10年后,污染物将往下游迁移,本项目距离下曲镇集中供水水源地约1020m,且位于项目的侧游,因此本项目不会对下曲镇集中供水水源地产生直接影响。
9.4.4
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本工程运营后厂界四周监测点噪声均达标。主要是由于厂区较大,且机械设备噪声较低,并进行防震减噪措施。厂界各测点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要求。敏感点青高村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要求。
9.4.5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为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餐厨垃圾及废油脂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不得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处理,油水分离罐收集的废油
,此部分油料为轻质燃油,返回轻质燃油罐,废渣油、废活性炭暂存于厂内危废暂存间,全部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9.4.6
环境风险评价分析
本工程具有潜在的事故风险,尽管最大可信灾害事故概率较小,但要从建设、生产、贮运等各方面积极采取防护措施,这是确保安全的根本措施。
为了防范事故和减少危害,需制定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当出现事故时,要采取紧急的工程应急措施,如必要,要采取社会应急措施控制事故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9.4.7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不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敏感区范围内,区域生态环境敏感程度一般
评价区所处的生态环境为一般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一般,植物和动物群落结构均较简单,区域空间异质性程度较低,选址符合《文水县生态功能区划》和《文水县生态经济区划》。本项目的建设对所在区域的土壤、植物和农作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环评针对其影响,规定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在落实环评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后,可消除项目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或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还可改善项目区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状况。因此从生态影响角度来讲,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9.5环境保护措施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本评价针对工程建设特征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措施,不会恶化当地环境空气、地下水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固体废物可得到妥善处置。本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经估算,本项目环保投资约为160.7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2.0%。
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污染物排放清单见表9-1。
表9-1
环境保护措施及污染物排放清单一览表
种类
污染源名称
污染物
名称
产生情况
治理措施
排放情况
投资
(万元)
污染物排放标准
产生浓度
(mg/Nm3)
产生量
(t/a)
排放浓度
(mg/Nm3)
排放量
(t/a)
环境
空气
导热
油炉
烟尘
17.05
0.75
燃料为天然气,采用低氮燃烧,烟气经20m高烟囱直排(1根)
17.05
0.75
2.5
《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表4中特别排放限值
SO2
28.41
1.25
28.41
1.25
NO2
132.5
5.83
92.75
4.081
管式炉
烟尘
16.95
0.61
燃料为天然气,采用低氮燃烧,烟气经20m高烟囱直排(1根)
16.95
0.61
2.5
SO2
28.34
1.02
28.34
1.02
NO2
131.67
4.74
92.17
3.318
采暖
锅炉
烟尘
12.53
0.031
燃料为天然气,烟气经15m高烟囱直排(1根)
12.53
0.031
1.5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中表3规定的特别标准限值
SO2
32.35
0.08
32.35
0.08
NO2
145.57
0.36
145.57
0.36
焚烧炉
烟尘
15.0
0.09
燃料为天然气,烟气经15m高烟囱直排(1根)
15.0
0.09
1.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标准
SO2
33.0
0.20
33.0
0.20
NO2
145.87
0.87
145.87
0.87
真空
系统
非甲烷总烃
/
101.5
收集后送入管式炉焚烧
/
/
60
//
贮罐区
非甲烷总烃
/
45.931
设ZCTD-A型油气排放回收装置1套,处理工艺为冷凝+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处理能力为8000m3/h,集气效率为100%,处理效率为95%,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
32.82
2.3
20
天津市地方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中相应排放限制的要求
油料装卸
非甲烷总烃
//
2.17
采用1套低温等离子有机废气治理系统,处理能力5000m3/h,处理效率70%,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
24.62
0.65
20食堂
油烟
2.78
0.01
设置一台油烟净化设施,处理效率为60%
1.11
0.004
3.5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中2.0mg/m3限值
废水
生产过程
含油废水及化验废水
/
0.2
全部送焚烧炉焚烧处理
/
/
8
不外排
日常生活
生活污水
/
2.56
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旱厕,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
/
2.2
不外排
噪声
真空泵、空压机、风机、泵类等
噪声
/
/
隔音操作室、
基础减震、设消声器
/
/
10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
固废
日常
生活
生活垃圾
/
13.2
厂区设置垃圾收集箱,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统一处置
/
13.2
2.5
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
食堂
餐厨垃圾及油烟处理设施产生的废油脂
/
11.886
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不得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处理
/
11.886
1.5
油水分离罐
废油
/
13.3
全部回用于生产
/
/
/
油罐区
废渣油、废活性炭
/
20
厂区内设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
/
20.0
12
绿化
充分利用厂区内的空地进行绿化
//
13
--
合计160.7
--9.6公众参与
建设单位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文《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的要求作了张贴公示、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工作,加强了建设单位和项目所在地周边公众的沟通与交流,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项目建设区公众的代表性意见。本次公众调查共发放问卷表50份,收回50份。问卷表统计结果表明,对本工程的建设,有49人表示支持,1人持无所谓的态度,无人持反对态度。
9.7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环评明确规定了本项目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及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排污口的设置,制定了详细的环境监测计划,明确了监测项目、监测点位和监测频率,要求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该公司应严格按照环评的规定,配备专职的技术人员和监测人员,制定文件化、程序化、系统化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执行体系,担负企业日常环境管理和监测工作。
9.8
污染物总量控制
本次环评按照能够实现的最佳清洁资源能源条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要求,通过能源、资源、原材料平衡分析,最终提出项目建成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表9-2
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表(t/a)因子
项目
烟尘
SO2
NOx
非甲烷总烃
管式炉
0.61
1.02
3.318
/
导热油炉
0.75
1.25
4.081
/
焚烧炉
0.09
0.20
0.87
/
采暖锅炉
0.031
0.08
0.36
/
油罐区
/
/
/
2.95
合计
1.481
2.55
8.629
2.95
文水县环境保护局以
文环发[2018]103号对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批复为烟尘1.481t/a,二氧化硫2.55t/a,氮氧化物8.629t/a。其中:烟尘、二氧化硫按照《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小于3吨,予以直接核定,按照倍量削减要求,氮氧化物总量指标从山西吉港水泥有限公司脱硝工程中按照1:2进行置换,为17.528吨。
区域削减方案为:总量指标从依法关闭的文水县灿垚建材有限公司削减烟(粉)尘15.58t/a,二氧化硫19.44t/a,氮氧化物35.44t/a,可满足本项目总量指标要求。
吕梁市环境保护局以
吕环函[2018]223号文对本项目总量控制指标进行了核定,其中:烟尘1.481t/a,二氧化硫2.55t/a,氮氧化物8.629t/a。
9.9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评价认为本项目在积极采取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后,可对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进行合理化处理。同时可节约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本项目市场前景良好、具有较好的赢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因此从经济上本项目是可行的。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了对环保工程设施的投资力度,但是在建设和运行中仍不可避免会对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从其环境经济效益指标如环境成本比率、环境系数、环境代价比率和环境投资效益来看,本工程环境代价和环保成本较低,而环境效益却较为明显,从环境经济角度来看合理可行。
9.10
厂址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选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下曲镇青高村,占用土地原为焦化厂用地,焦化厂于上世纪90年代关停,现仅存焦炉烟囱及办公用房,无遗留环境问题。根据本次评价对该区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所监测的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中筛选值第二类用地标准。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工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园区发展规划,厂址外部条件良好,敏感因素少,园区建设有完善的配套工程,交通便利,公众对选址持支持态度。本项目按照环评规定的污染防治措施建成投产后,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评价认为在严格执行环评规定的各项措施并确保其正常稳定运行下,拟选厂址从环境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9.11
总结论
9.11.1产业政策分析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改版)规定,本项目属于鼓励类产业,即“三十八条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弃油脂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开发”。文水县发展和改革局以文发改备[2018]17号对“山西科嘉达能源有限公司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出具了备案证。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意备案。评价认为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山西省产业政策的要求。
9.11.2
规划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下曲镇青高村,根据《文水县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厂址不在规划范围内,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违背当地规划的要求。
9.11.3达标排放与总量控制
建设单位在落实环评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环保措施后,各类污染物均能做到达标排放。根据晋环发【2015】25号文“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等文件要求,结合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特点:本项目拟申请总量控制指标为烟尘:1.418t/a、SO2:2.55t/a、NOx:8.629t/a,非甲烷总烃2.95t/a。
文水县环境保护局以
文环发[2018]103号对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批复为烟尘1.481t/a,二氧化硫2.55t/a,氮氧化物8.629t/a。其中:烟尘、二氧化硫按照《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小于3吨,予以直接核定,按照倍量削减要求,氮氧化物总量指标从山西吉港水泥有限公司脱硝工程中按照1:2进行置换,为17.528吨。
区域削减方案为:总量指标从依法关闭的文水县灿垚建材有限公司削减烟(粉)尘15.58t/a,二氧化硫19.44t/a,氮氧化物35.44t/a,可满足本项目总量指标要求。
吕梁市环境保护局以
吕环函[2018]223号文对本项目总量控制指标进行了核定,其中:烟尘1.481t/a,二氧化硫2.55t/a,氮氧化物8.629t/a。
9.11.4
对区域环境影响
由于本项目投产后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各源排放的污染物均能达标排放,污染物对区域环境质量影响较小。因此,评价认为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出发,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9.11.6公众参与
根据本次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及统计得出本次调查的结论为:本项目的建设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赞同,多数人认为本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希望项目的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方针,尽量采用清洁工艺,环保措施必须正常运行,做到最大程度的减少污染。总结论: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发展规划;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严格落实环评规定的各项环保措施,加强环境管理情况下,污染物的排放可以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要求;厂址的选择符合环境可行性的要求。因此,从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文关键词:报告书,万吨,废弃,润滑油,建设项目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7928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模板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怎么写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如何写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范例参考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头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头语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范文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范例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大全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_报告书,万吨,废弃,润滑油,建设项目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大全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模板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免费模板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免费格式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如何写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头如何写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免费范文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免费范例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免费参考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模板下载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免费下载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模板怎么写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怎么写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头怎么写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头语怎么写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模板如何写 10万吨年废弃润滑油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