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
时间:2019-04-12 10:30:45 来源:76范文网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 本文简介: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合理的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可以对热区内生产资源的种类、时间、空间、数量、质量进行科学配置和利用,减少资源闲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水平,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变革带来重大影响。本章首先介绍了热区农林牧渔总体结构,然后分别介绍了热区种植业生产结构、林业生产结构、畜牧业生产结构、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 本文内容: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

合理的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可以对热区内生产资源的种类、时间、空间、数量、质量进行科学配置和利用,减少资源闲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水平,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变革带来重大影响。本章首先介绍了热区农林牧渔总体结构,然后分别介绍了热区种植业生产结构、林业生产结构、畜牧业生产结构、渔业生产结构及其优化,希望能充分利用热区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通过合理调整,使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第一节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概述
一、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内涵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热区农业各部门构成情况,包括其组成部门、结合形式、比例关系等。热区农业生产结构不仅反映热区农业各生产部门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还反映了各生产部门组成部分如何相互结合及其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的运动规律等。
合理的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可以对热区内生产资源的种类、时间、空间、数量、质量进行科学地配置和利用,减少资源闲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水平,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变革带来重大影响。
二、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划分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划分遵循农业生产结构划分标准,包含狭义和广义不同的划分标准。
1.狭义的热区农业生产结构。狭义的热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热区种植业内部构成及其各构成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园艺作物及其相互关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有油、糖、棉、麻、烟叶、水果、蔬菜、茶叶等,饲料作物有玉米、小麦、牧草等。
2.广义的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广义的热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内部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其中,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园艺作物等的生产。畜牧业可分为养畜业和养禽业。林业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竹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的生产及经营管理。渔业可分为海水养殖、淡水养殖及休闲渔业。本书在对热区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分析时,采用的是广义的划分标准。
三、热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原则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使热区农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农业内部各生产部门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不断满足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数量及质量需要。虽然热区气候资源较为相似,但由于我国热区范围较广,各地区之间在水、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供给与需求等条件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优化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应从总体上认识和评价其合理性,坚持“三结合两转变一协调”的原则。
1.专业化与合作化相结合。热区农业生产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以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小品种多,农户组织化程度较低。热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应逐步改变“小而全“的生产结构,重点发展最适合热区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的农业生产门类和项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专业化水平及生产效率。在专业化生产过程中,积极引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合作,提升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户市场地位和谈判能力,保证热区生产结构效益的长远性。
2.专业化与综合化相结合。农业生产周期较长且季节性明显,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在专业化布局的同时,还应安排好时间及空间互补的适宜项目,实现专业生产与综合经营相结合,使热区资源得以充分合理的配置。
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热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在提升农户收入、财政收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收入的同时,要考虑带动更多就业,提升产业,并改善热区生态环境,积极从资源消费型生产结构向生态循环型生产结构转变,使生态系统呈现良性循环。
4.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热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在农业总产出未达到峰值前多以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生产为主。优化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应将农业生产转变为更多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品种,提高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转换率的集约型生产,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
5.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热区农产品不仅有数量要求,其需求结构及质
量也随之变化,对名特优产品需求急剧提升。热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自下而上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减少农户在生产过程的盲目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突破在搜寻、谈判、交易过程中信息获取的地域及时间障碍。同时,热区生产结构调整要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6.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
合理的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应是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的结构。因此,要正确处理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发挥热区农业生产结构的最大效益。
四、热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是热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同农业生产结构是特定时期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不同程度的产物。生产力水平在热区间的差异,也必然导致热区内部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同。
2.自然环境
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响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必须考虑热区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种植习惯,因地制宜地构建产品结构,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优化布局。
3.劳动力
劳动力是热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主观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生产结构的规模和种类。当热区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必然会对劳动力质量提出新的要求,而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可以更好的利用自然环境和条件,生产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对热区生产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
4.资金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金供给的数量及速度。随着农业发展从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转化,资本对农业劳动力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性逐步增强,农业生产结构的提升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如农业财政资金、农业信贷资金、农户资金、企业或其他组织流入的资金以及国外农业资金。只有具备较为充足的资金,才能增强各种生产要素活性,促进分工和专业化,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5.科学技术
虽然热区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环境及条件,但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破除其限制,为热区生产结构优化创造条件。科学技术发展可以改变热区部分资源稀缺局面,实现对稀缺资源的替代,并且可以提高热区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在一定程度上抵销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影响,使农业生产结构效益得以扩大。
6.需求
首先,热区农产品需求影响农产品布局,根据需求布局农业生产,可以使农产品快速进入消费领域,实现价值增值。其次,热区农产品需求的多样性为农产品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除了对热区农产品有数量需求外,不断增加了对安全的需求,因此,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布局逐步扩大,农业生产向优质化方向发展。
7.农业政策
农业和工业、第三产业相比,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属于弱势产业。在资源逐利过程中,热区部分项目发展和实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将外部性内部化,通过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等为热区生产结构优化提供所需的人力、资金、技术等支持,使其朝着更适合的方向发展。
8.城市化进程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热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这改变了农产品需求的空间分布,也为农产品商品化、农业休闲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满足更多城镇居民对食品的需求,满足工业生产对原料、劳动力、市场和服务的需求,满足城市居民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旅游需求。
五、热区农业生产结构演进趋势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变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动,热区农业生产结构需适时调整,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一)种植业
1.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随着工业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热区棉花、天然橡胶、糖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需求逐步增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热区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使得热区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高于—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所占比重增大。
2.种植业中饲料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随着人们需求从低级食品向高级食品转换,畜牧业得以较快发展,对饲料作物需求不断增长。在部分粮食作物被用作饲料的同时,饲料作物的栽培迅速增加。种植业由原来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代表的二元结构逐步向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共同发展的三元结构转变李秉龙.农业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二)林业
林业发展能较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热区林业发展除了获取传统林业资源木材外,应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物、林业旅游,注重林业产业发展,更好地保护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畜牧业
动物类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植物类农产品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需求变化必然引起热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即从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与畜牧业并举,再到以畜牧业为主的逐步过渡。
(四)渔业
捕捞渔业是热区渔业生产的传统方式,但捕捞业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渔业更倾向于养殖渔业方向发展,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水产品,同时休闲渔业将得到大力发展。
建议增加一些理论性内容,如热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等。
第二节
种植业生产结构及优化
一、种植业及种植业生产结构
(一)种植业概念
种植业通常被归结为狭义农业,是利用植物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植物性农产品的部门,它是农业最原始且主要的组成部门。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园艺作物等的栽培。
(二)种植业特点
1.种植业生产风险大。种植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受自然环境和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制约。水、热、光、土壤等自然环境的不可控性,使种植业收益难以保证。在发生自然灾害时,种植业效益受到影响。
2.种植业能为农业其他部门和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种植业可以为人类提供农产品,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在林下立体种植可以提高林地产出效率。种植业还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资料,而且种植业利用光合作用形成的植物产品优势和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工业部门无法替代。
3.不同类型种植业产品需求弹性差异较大。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当价格变动时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不大。但部分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非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大,当价格变动时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较大。
(三)种植业生产结构
种植业生产结构是指种植业内部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热区种植业结构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将热区农业自然资源作为种植业生产要素进行组合所形成的各种作物生产系统的配比关系。热区种植业生产种类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园艺作物等。
二、热区种植业结构现状
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水热资源丰富,作物生长季节长达9个半月至全年,土壤呈酸性,肥力中等,热带作物生长发育迅速,粮食作物年可三熟,蔬菜可产8-10造,蚕茧可收7-8次,茶叶可采8-10轮,玉米、甘薯可冬种。植物四季长青,鲜花不断,适宜种植香蕉、水果、剑麻、棕榈、反季节蔬菜、特有药材等热带、亚热带作物
中国热带、南亚热带作物资源概况.瞭望[J],1996,(28):14.

(一)热区粮食作物
1.热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热区主要省份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大,除海南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均占农作物总面积一半以上(表6-1)。粮食作物中,谷物类播种面积最大,其次是薯类,最后是豆类(表6-2)。由于热区特有的环境条件,薯类作物在热区发展较好。
表6-1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农作物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省份
农作物总面积
(千公顷)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比重
(%)


2305.2
1197.7
52.0
广

4744.9
2507.0
52.8
广
西
5929.9
3076.7
51.9


859.6
394.0
45.8


7194.4
4508.2
62.7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说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热区主要省份包括台湾,但由于数据缺失,本章在分析热区主要省份时,均未分析台湾的数据。
表6-2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比重
省份
粮食作物
总面积
(千公顷)
谷物播
种面积
(千公顷)
比重
(%)
豆类播
种面积
(千公顷)
比重
(%)
薯类播
种面积
(千公顷)
比重
(%)


1197.7
861.0
71.9
85.2
7.1
251.6
21.0
广

2507.0
2078.1
82.9
79.7
3.2
349.2
13.9
广
西
3076.7
2631.2
85.6
162.8
5.4
273.8
9.0


394.0
312.3
79.3
8.4
2.1
73.3
18.6


4508.2
3274.4
72.6
559.9
12.4
673.9
15.0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2.热区粮食作物产量
由于热区谷物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并且受到单位面积产出的影响,热区省份主要粮食作物中,产量最高的是谷物类,其次是薯类,最后是豆类(表6-3)。
表6-3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及比重
省份
粮食产量
(万吨)


(万吨)
比重
(%)


(万吨)
比重
(%)


(万吨)
比重
(%)


667.0
519.7
77.9
22.3
3.3
125.0
18.8
广

1357.3
1171.0
86.3
21.1
1.5
165.2
12.2
广
西
1534.4
1435.7
93.6
24.6
1.6
74.2
4.8


186.6
155.5
83.3
2.5
1.4
28.6
15.3


1860.7
1534.9
82.5
133.1
7.2
192.7
10.3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二)热区经济作物
1.热区经济作物主要品种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热区经济作物的发展以大规模开发种植天然橡胶为标志。1986年国家实施南亚热带作物开发计划,提出大力发展热带水果,充分开发利用多种热带作物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天然橡胶为核心,热带水果(香蕉、荔枝、龙眼、芒果、菠萝、木瓜、杨桃、鳄梨、番石榴等)、热带糖能(木薯、甘蔗等)、热带油料(油棕、椰子、腰果、澳洲坚果、小桐子等)、热带香料饮料(咖啡、可可、胡椒、香茅、香草兰、香根、罗勒等)、热带纤维(龙舌兰科麻类、番麻、蕉麻、爪哇木棉等)以及南药(槟榔、砂仁、巴戟、益智等)等产业为辅的中国热带作物产业布局。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和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热带作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了热带作物产业优势提升、全面发展的新格局。热带作物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邱小强,张慧坚,常偬偬.中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0,27(6):362-367.
。随着《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的出台,为热区种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表6-4)。
表6-4
热区主要省份特色作物
省份
特色作物


芋头、黑木耳、杨梅、枇杷、特色柚、特色枣、龙眼、荔枝、橄榄、菠萝、
槟榔、红茶、乌龙茶、种球花卉、盆栽花卉、
广

龙眼、枇杷、特色柚、荔枝、香蕉、橄榄、菠萝、芒果、番木瓜、荞麦、乌龙茶、绿茶、盆栽花卉、蚕茧
广
西
莲藕、大料、特色柚、龙眼、枇杷、荔枝、香蕉、菠萝、芒果、番木瓜、绿豆、蚕豆、乌龙茶、绿茶、蚕茧、苎麻、三七


特色枣、辣椒、龙眼、香蕉、椰子、腰果、菠萝、芒果、槟榔、魔芋、藠头、



芋头、荸荠、山药、辣椒、花椒、葡萄、石榴、杨梅、核桃、板栗、龙眼、荔枝、香蕉、菠萝、芒果、番木瓜、芸豆、红小豆、蚕豆、豌豆、荞麦、燕麦、薏仁、普洱茶、绿茶、鲜切花、种球花卉、蚕茧、三七、川贝母、天麻
资料来源:《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整理
2.热区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热区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棉、麻、烟叶、水果、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中,播种面积较高的主要是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表6-5)。
表6-5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及比重
省份
农作物
播种
面积
(万吨)


(万吨)
比重(%)

花(万吨)
比重(%)

类(万吨)
比重(%)

料(万吨)
比重(%)

叶(万吨)
比重(%)

菜(万吨)
比重(%)


(万吨)
比重(%)

园(万吨)
比重(%)
福建
2305.2
117.1
5.1
0.1
0.0
0.1
0.0
8.6
0.4
72.0
3.1
723.9
31.4
242.9
10.5
541.9
23.5
广东
4744.9
366.8
7.7
-- 
--
0.2
0.0
168.5
3.6
22.7
0.5
1350.4
28.5
48.2
1.0
1121.8
23.6
广西
5929.9

237.1
4.0
2.3
0.0
4.3
0.1
1081.5
18.2
21.0
0.4
1162.5
19.6
67.1
1.1
1088.5
18.4
海南
859.6
40.4
4.7
-- 
--
0.1
0.0
61.9
7.2
0.2
0.0
248.8
28.9
1.3
0.2
165.4
19.2
云南
7194.4
359.5
5.0
0.1
0.0
1.2
0.0
339.7
4.7
506.1
7.0
947.5
13.2
409.4
5.7
431.7
6.0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3.热区主要经济作物产量
从表6-6可以看出,不同热区省份经济作物的品种优势不尽相同。油料作物产量较高的是广东、云南、广西。糖料作物产量相对较高的是广西、云南、广东,热带地区是糖罐子基地,甘蔗是热带作物的大产业。云南的烟叶产量高。福建、云南茶叶产量大。热带水果中广东、广西的产量较大,以香蕉为代表的热带水果在冬季有65%-70%供应到全国各地。此外,热区在冬季还是百姓的重要菜篮子,全国冬季时节65%-70%的蔬菜基本由这些热带地区供应翁伯琦,苏汉芳.构建热带区域农业产业开发体系的若干思路与技术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6.(1):26-31.
5刘光华,罗心平.云南热区现代农业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340-343.

表6-6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
单位:万吨




















0.0
29.8
0.0
53.1
15.5
--
37.2
790.8
广

-- 
105.5
0.0
1504.7
5.6
10.5
7.4
1560.7
广
西
0.3
61.3
1.2
7952.8
3.4
34.0
5.9
1560.6


-- 
11.6
0.1
424.9
0.0
0.1
0.1
413.0


0.0
64.7
0.4
2110.4
98.3
3.2
33.5
669.0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虽然热区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但总的来看结构不甚合理,生产发展不协调。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均衡供给的要求。如咖啡、茶叶、热带水果等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优质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名优产品和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少;天然橡胶初制品主要为固体生胶,产销不对路;热带水果早、中、晚搭配不尽合理,以致旺季、淡季均让省外、国外的水果占领市场,产品出现结构性、阶段性供过于求。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热区农业种植业比重大,加工业比重小,不利于消化初级产品和使初级产品转化升值。三是生产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在最适宜区、适宜区集中发展的格局,不利于优势产业群的培植

(三)热区饲料作物
热区饲料作物包含禾本科牧草、禾谷类饲料作物、豆科饲料作物、叶菜类饲料作物、根茎瓜类饲料作物等。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主要有狗尾草、狗牙根、麦稗、马唐草、虎尾草等;禾谷类饲料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存在人与牲畜争夺资源的情况;豆科饲料作物主要有柱花草、山蚂蝗、银合欢、大翼豆、目睹等、叶菜类饲料作物主要有苋菜、莙荙菜等;根茎瓜类饲料作物主要有木薯、甘薯、南瓜、西葫芦、芋菊等。目前在热区的饲料作物中,仍然以传统的禾谷类饲料作物和根茎瓜类为主,优质的饲草作物缺乏。
三、热区种植业生产结构优化
1.将种植业二元结构转为三元结构
在热区种植业发展过程中,将以粮食为主,兼顾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转为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并重,三者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
(1)稳固热区粮食作物的基础地位。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不管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如何调整,都必须保证粮食安全,使人们有充足并且有质量保证的粮食食用,以及必要的粮食储量。
(2)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在热区要加大特色经济作物发展,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丰富人们的菜篮子、果盘子、茶杯子、花瓶子。
(3)加速绿色饲料作物对粮食作物的替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奶禽蛋等高蛋白产品需求增加,给热区饲料作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热区要重视牧草资源开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的以柱花草和银合欢为代表的豆科牧草,这些牧草不仅产量高,而且营养丰富,每千克干物质含粗粮蛋白是稻谷、玉米的2-3倍,每公顷总产能比玉米和稻谷高65-69%,是重要的蛋白质和能量饲料来源
易克贤.我国热带牧草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前景与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01(8):30-34.
。充分利用热区草山草坡、林间隙地种植牧草,加速绿色饲料作物对粮食的替代,解决人口与牲畜争口粮的矛盾,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条件。
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业产品结构
对热区需求弹性小的粮食作物,要保证产品质量,加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同时应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更多样化品种。对需求弹性大的热区经济作物品种,要注重名特优产品生产,提高产品异质性,避免在价格提升过程中被其他产品替代,使市场供需保持动态平衡。
3.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产与总产
虽然热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但土地面积少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安排热区种植业结构时,必须走集约经营的道路,通过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实现总产的增长。在热区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早熟丰产品种,特别是杂交品种,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尽量缩短间套作物共生期,提高产量和效益。在作物栽种中,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精细化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作物生产效率,尽量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多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高质量农产品。并且要加强热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基础条件,为增收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4.注重休闲农业发展
热区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大力打造休闲农业,给城市中的消费主体提供更
多休闲娱乐场所及活动方式,在增强消费者动手体验的同时,增加种植业附加值,同时解决种植业产品销售问题,一举多得。
5.积极推进冬季农业,大力发展“南菜北运”基地
热区年均温度适宜,降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适宜农作物生长,更为反季节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棚条件。充分发挥热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冬季农业,丰富消费者菜篮子,加大“南菜北运”基地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使北方人吃上南方的蔬菜,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
第三节
林业生产结构及优化
一、林业概念
林业是以林地为生产资料,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以取得森林资源及其他林产品并进行加工利用的生产部门,该部门还可充分利用森林生态功能,为社会提供生态效益。
林业是广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性生产和非物质性生产。物质性生产包括木材、燃料、化工原料、药材、水果、食品以及其他林特产品供给;非物质性生产包括防护林建立,森林公园发展,狩猎、养蜂、放牧场所等的提供,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提供更多的活动
场所,也为人们提供了多样的休闲和
旅游场所。森林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美化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林业能较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热区林业特征
1.林木生长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对较低。热区水热条件较好,而且林木一般比农作物有更强的适应性,因此,林木生长较农作物容易。
2.劳动力需求量较农业其他生产部门少。林业生产中林木自然生长周期虽然较长,但劳动力使用主要集中在初期阶段,后期管护时间和费用相对较少。
3.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热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林木生长周期和经营周期一般较农业长,经济效益见效慢,不同林种生长周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经济林需要3年以上时间,用材林需要5-8年时间才能发挥经济效益。森林经济功能发挥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
4.林业生产风险大。林木生长周期长,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灾害的可能性变大,尤其是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热区还容易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给林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风险,也影响了林业投融资,发展资金受限。
5.林业生产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林业正外部性是指营林生产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所带来有利影响,而正外部性接受者并不需要为此付出任何成本。林业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财政补贴、产权制度、税费优惠将外部性内部化,弥补林业生产者损失,对其产生良好的正向激励,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三、热区林业生产结构划分
林业生产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的结构系统,主要有下述四种结构类别。
1.按照林分生成方式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人工林是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森林。人工林经营目的明确,树种选择、空间配置及其他造林技术措施均按照人们的要求来安排,一般为同龄林,林相整齐,森林树种组成较少,层次结构较单纯,个体水平分布均匀,布局较合理,生产周期较短,相对速生丰产。天然林又称自然林,包括自然形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天然林环境适应力强,植物种类丰富,层次结构复杂,生长周期和演替系列较长,在提高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作用较大,按其退化程度大致分为原生林、次生林和疏林林。
2.按照经营森林目的,森林资源结构可分为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竹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等。其中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竹林是按照取得的林产品进行分类;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是按取得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进行分类。经济林是以生产热带果品、饮料、药物、食用油料、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目的林木。炭薪林是提供燃料为主的乔木和灌木,是热带部分贫困地区的能源。特种用途林包括风景林、国防林、实验林、革命纪念林等。
3.按照林业生产阶段的不同,林业分为育林和森林工业两个阶段。育林是林木种植。森林工业包括森林采伐运输、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等。育林是基础,森林工业是以林业资源为对象,获取木材和其他产品的生产部门,是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需要同育林生产规模相适应。
4.按照林业生产获取的产品形态可分为木质林业与非木质林业。木质林业包含林木种植、木材采运、木竹加工、人造板制造、木(竹)浆造纸、人造板制造;非木质林木包含经济林培育、花卉培育、林化产品加工、林副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旅游等。
四、热区林业生产结构现状
1.森林覆盖率
从2014年数据看,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21.63%,但热区主要省份森林覆盖率均在50%以上,福建省高达65.95%,位居全国第一(表6-7)。福建林业资源丰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率先在此实施,并取得了优异成绩。非热区省份中,仅有江西、浙江森林覆盖率超过50%(表6-8)。
表6-7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森林资源情况



林业用地面积(万公顷)
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比例(%)
森林面积(万公顷)
人工林(万公顷)
人工林占森林面积的比例(%)
森林覆盖率
(%)


31259.00
100
20768.73
6933.38
33.38
21.63


926.82
2.96
801.27
377.69
47.14
65.95
广

1076.44
3.44
906.13
557.89
61.57
51.26
广
西
1527.17
4.89
1342.70
634.52
47.26
56.51


214.49
0.69
187.77
136.20
72.54
55.38


2501.04
8.00
1914.19
414.11
21.63
50.03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表6-8
2014年非热区省份森林资源情况



林业用地面积
(万公顷)
森林面积
(万公顷)
人工林面积(万公顷)
人工林占森林面积的比例(%)
森林覆盖率
(%)


31259.00
20768.73
6933.38
33.38
21.63


101.35
58.81
37.15
63.17
35.84


15.62
11.16
10.56
94.62
9.87


718.08
439.33
220.90
50.28
23.41

西
765.55
282.41
131.81
46.67
18.03
内蒙古
4398.89
2487.90
331.65
13.33
21.03


699.89
557.31
307.08
55.10
38.24


856.19
763.87
160.56
21.02
40.38
黑龙江
2207.40
1962.13
246.53
12.56
43.16


7.73
6.81
6.81
100.00
10.74


178.70
162.10
156.82
96.74
15.80


660.74
601.36
258.53
42.99
59.07


443.18
380.42
225.07
59.16
27.53

西
1069.66
1001.81
338.60
33.80
60.01


331.26
254.60
244.52
96.04
16.73


504.98
359.07
227.12
63.25
21.50


849.85
713.86
194.85
27.30
38.40


1252.78
1011.94
474.61
46.90%
47.77


406.28
316.44
92.55
29.25
38.43
西

1783.64
1471.56
4.88
0.33
11.98

西
1228.47
853.24
236.97
27.77
41.42


1042.65
507.45
102.97
20.29
11.28


808.04
406.39
7.44
1.83
5.63


180.10
61.80
14.43
23.35
11.89


1099.71
698.25
94.00
13.46
4.24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2.森林资源结构
(1)天然林多于人工林
热区主要省份人工林面积仅占森林面积41.16%(表6-7计算),这是由于热区水热条件好,适合林木生长,天然林比重较高,各热区省份中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南等重点国有林区。热区省份中云南人工林面积小,人工林仅占到森林面积的21.63%(表6-7)。
(2)经济林所占比重大
2014年热区新造林中经济林比重最大,占35.4%(表6-9),其次是防护林和用材林,特种用途林和炭薪林造林比重较小(表6-9)。随着替代能源不断发展及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炭薪林比重越来越小。
表6-9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造林情况
省份
造林面积(公顷)
按林种用途分
用材林(公顷)
比重
(%)
经济林(公顷)
比重
(%)
防护林(公顷)
比重
(%)
薪炭林(公顷)
比重
(%)
特种林(公顷)
比重
(%)
福建
44346
28714
64.7
5677
12.8
7984
18.0
4
0.0
1967
4.4
广东
151473
43889
29.0
7793
5.1%
98293
64.9
89 
0.1
1409
0.9
广西
143651
80908
56.3
30552
21.3
30496
21.2
-- 
--
1695
1.2
海南
8802
1483
16.8
4148
47.1
2425
27.6
-- 
--
746
8.5
云南
400355
72512
18.1
216588
54.1
108257
27.0
365
0.1
2633 
0.7
总计
748627
227506
30.4
264758
35.4
247455
33.1
458
0.1
8450
1.1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3.活立木蓄积总量和森林蓄积量
活立木蓄积量指一定范围内土地上全部树木蓄积的总量,包括森林蓄积、疏林蓄积、散生木蓄积和四旁树蓄积。森林蓄积量是指一定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林木树干部分的总材积。云南活立木蓄积量和森林蓄积量在热区乃至全国都是比重较大的(表6-10),说明云南省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较高,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生态环境较好。
表6-10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活力木蓄积量和森林蓄积量



活立木总蓄积量
(万立方米)
比重(%)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比重(%)


1643280.62
100%
1513729.72
100%


66674.62
4.06%
60796.15
4.02%
广

37774.59
2.30%
35682.71
2.36%
广
西
55816.60
3.40%
50936.80
3.36%


9774.49
0.59%
8903.83
0.59%


187514.27
11.41%
169309.19
11.18%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4.林产品结构
热区林产品在全国所占比重非常高。木材占到全国产量的51.7%。橡胶产量的98.7%来自于热区省份,云南橡胶产量更是占到50.3%。松脂占全国比重的82.6%,油桐籽占全国比重的31.5%(表6-11计算)。
表6-11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主要林产品产量
省份


(万立方米)


(吨)


(吨)


(吨)
油桐籽
(吨)
油茶籽
(吨)
全国
8233.3
840171
1309520
22290
416065
2023445


575.1
-- 
96444
662
20756
112637
广

841.5
15493
210552
--
7720
85341
广
西
2302.8
172
608771
35
82517
177915


134.9
391212
6753
-- 
-- 
124


393.6
422394
159476
235
20008
16764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5.林业资金来源结构
热区林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发行债券和外资资金投入较少。虽然福建、广西的财政资金比重较低,但广西财政资金的绝对值仍高于海南,广西林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福建的投资结构中,国内贷款占到林业投资资金的75%(表6-12),这是由于福建林权改革开展时间早,见效快,林权抵押贷款如火如荼,建立了单户直接林权抵押贷款,联户联保林权抵押贷款,信用基础上的林权抵押贷款,协会担保林权抵押贷款,专业担保机构保证林权抵押贷款,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大户或企业林权抵押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林权抵押贷款,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多种林权抵押贷款方式,多方面获取林业发展资金。
表6-12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林业投资资金来源
省份
林业投资本年资金
(万元)
国家预算
(万元)
比重
(%)
国内贷款
(万元)
比重
(%)

券(万元)
比重
(%)
利用外资(万元)
比重
(%)
自筹资金
(万元)
比重
(%)
其他资金(万元)
比重
(%)


42654719
17279475
41
4017044
9
1534
0
636899
1
16765086
39
3072455
7


2684547
119628
4
2011514
75
--
0
279474
10
40807
2
233124
9
广

717870
534426
74
7160
1
-- 
0
7627
1
58851
8
74667
10
广
西
10564550
545693
5
507990
5
-- 
0
41886
0
8020442
76
1325497
13


194524
133939
69
-- 
--
-- 
0
-- 
0
16023
8
3090
2


1042651
669360
64
79365
8
-- 
0
-- 
0
88842
9
72350
7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6.林业资金使用结构
林业有着强大的生态使命,2014年热区省份林业资金主要被用于生态建设和保护,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保护能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却难使林农在短期内获实效,而产业发展对林农增收是直接的,起关键作用的。热区林权改革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配套改革的实施是林改最终完成的有效保障。因此,在林业资金使用中,要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广东、海南等地(表6-13),确保林农增收、林业增效、林业可持续发展。
表6-13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林业投资完成情况


本年完成投资
(万元)
生态建设与保护
(万元)
比重
(%)
林业支撑与保障
(万元)
比重(%)
林业产业发展
(万元)
比重(%)
林业民生工程(万元)
比重(%)
其他投资
(万元)
比重
(%)


43255140
19479662
45
2327390
5
16200261
37
1532407
4
3715420
9


2643740
762165
29
9330
0
1716691
65
687 
0
154867
6
广

732897
447850
61
72347
10
37323
5
23780
3
151597
21
广
西
10861358
1298740
12
233678
2
8203230
76
290778
3
834932
8


136712
77869
57
17846
13
7658
6
10119
7
23220
17


904811
544312
60
82849
9
133286
15
17762
2
126602
14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五、热区林业生产结构优化
热区林业生产结构优化及调整应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达到一定比例才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自然生产环境。要更好地发挥热区林业生态效益功能,林业生产应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加大对林业的支持和保护,以营林为基础,造营并举,造多于伐,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稳定和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2.分类经营,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优化热区林业生产结构要尽量做好分类经营。对用材林要加速更新和抚育,保护新造幼林,尽可能培养速生丰产林,提高林木生产率和木材利用率,采劣留优,间密留稀,控制强度,有计划的合理采伐,实现永续利用。对于经济林要合理布局,不断提高栽培管理技术和集约化生产水平。对生态林应选择树木生长期快且释放氧气相对充足,树形优美的树木,或是保护类珍惜树种和古树,便于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林业进行分类经营可以最大程度保护林业生产者利益,使得林业发展更加多元化、多样化。
3.多方面筹集林业发展资金
林业是弱质性产业,热区林业发展要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转变。金融机构在安排信贷资金时可简化放贷手续,鼓励对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实行“免评估”,加快开发适合营造林需要的贷款品种,推广林权抵押按揭贷款业务,拓展可抵押林权范围,将中幼林、毛竹、果树、设施花卉、苗木等纳入抵押物范围,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对林权收储、担保机构担保的林权抵押贷款,利率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惠。探索开展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允许生态公益林所有者将未来若干年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益权质押给银行,银行给予信贷支持,用于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发展。推进森林综合保险、设施花卉种植保险,依据保险合同约定及时开展理赔,确保受灾户足额获得赔款,用于恢复生产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六条措施的通知
。鼓励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将资金投资于林业。
4.落实产权,放活经营权
清晰的林业产权将使林农获得对林地、林木和其他林产品的处置权及收益权。热区林地面积较大,权利的获取将使林农获得更多收益。在集体林权改革主体改革确权完成的情况下,做好配套改革中林地和林木流转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承包大户、新型经营主体作用,盘活林业资源。
5.促进产业的发展,提高附加值
林业配套改革的实施关系着林业可持续发展。要调整热区林业生产结构,就要提高林业生产技术和林副产品加工技术,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增加林业消费资料生产的比重,促进食品、家具和文化用品等的林产品生产,形成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复式层次结构,提高林业附加值。
6.推广热区林业复合经营模式
在热区进行林业复合经营要求经营者根据地貌、土壤、气候、水和生物等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情况,经营对象性质、功能建立相互作用的多级生产和循环利用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提高林地综合生产能力。比如,在云南热区林业复合经营推广中应立足于云南热区独特的自然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经济价值高、市场开发前景广阔且栽培技术较为成熟的思茅松、西南桦、山桂花、红锥等优质用材树种,山苍子、红果树等油料作物、省藤等经济作物,槐木、臭菜、刺五加、辣木等森林蔬菜,在不同的季节及空间位置上进行科学优化组合,以用材树种+经济作物、用材树种+森林蔬菜、用材树种+油料作物等模式,营建既相互协调又可多级生产的复合经营型林业体系。
陈玉桥.云南热区林业复合经营模式示范初探[J].林业建设.2006(4).31-33.
7.加大政策支持
林业是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的部门,林业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热区林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国家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的支持。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热区林业的生态效益补贴,对享受外部性的主体取一定的费用补贴林业,实现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还应规范林地林流转,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带动热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促进热区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节
畜牧生产结构及优化
一、畜牧业概念及特征
畜牧业是利用动物生理机能,通过饲养繁殖以取得肉、奶、禽、蛋、皮毛等畜产品和提供役用畜的生产部门。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农业中所占比重成为反映农业生产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畜牧业在现代农业中越来越重要。肉、奶、禽、蛋等畜产品是增加身体营养的必需品,是种植业中肥料的重要来源,是食品、毛纺、皮革、医药等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材料。
畜牧业生产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畜牧业生产以饲料生产为基础。畜牧业是建立在种植业基础上的生产,没有植物性生产就没有畜禽生产。粮食性饲料、牧草饲料和其他添加饲料的质量对畜牧业产品的好坏有关键性影响。
2.畜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畜禽生产周期较长,但却需劳动和资金连续性投入,而畜产品产出又具有间歇性。畜禽产出间歇期越长,投入产出比例越低,经济效益越差。因此,要尽量选用停产期较短的优良品种。
3.畜牧业生产需要大量社会化服务。畜牧业产品商品率高,其加工、包装、销售任务大,加之畜禽产品多为是鲜活产品,较难保存,对储藏、运输、保鲜设施及技术要求较高。同时还涉及畜禽良种培育和改良、畜禽疫病防治、优质饲料生产以及畜产品检疫等,大量的社会化服务才能保证和提升产品品质。
二、热区畜牧业生产结构
热区畜牧业生产结构是指热区畜牧业各部门、各部门内部各生产项目组成情况,包括它们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畜牧业生产结构具有多层次性,一般包括内部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可分为养牛、养羊、养猪、养禽等。外部结构指畜牧业与种植业比例结构,饲草料结构,地区结构等。在各生产项目中按品种和经济用途不同又分为若干结构,即畜产品结构﹑畜类结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群结构等。
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不仅是数量调整,而且是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和畜牧业区域布局,实现畜牧业高产高效发展的质量调整。畜牧业发展可以带动种植业、饲料业、加工业发展,是连接种植业和加工业的中间产业。其内部结构不仅直接关系畜牧业自身,而且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有较大影响。
1.热区畜种类型
热区畜种类型以猪、牛、羊和家禽为主,但各地由于生产环境和生产历史不同,均有自身优势特色畜禽产品(表6-14)。
表6-14
热区主要省份特色畜禽产品
省份
畜禽主要类型


槐猪、莆田黑猪、武夷黑猪、福州黑猪、平潭黑猪、闽北花猪、官庄花猪、福安花猪、金定鸭、连城白鸭、莆田黑鸭、山麻鸭、河田鸡、白绒乌骨鸡、漳州斗鸡、闽
南黄牛、福安水牛、闽北白鹅、长乐灰鹅、闽西南黑兔、福建黄兔、优质地方鸡
广

大白花猪、蓝塘猪、粤东黑猪、清远麻鸡、惠阳胡须鸡、狮头鹅、乌鬃鹅、雷州山羊、雷琼牛、特色肉鸽
广
西
奶水牛、香猪、优质地方鸡、特色水禽


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临高乳猪、五指山微型猪


奶水牛、乌金猪、优质地方鸡、特色水禽、滇南小耳猪
资料来源:(1)《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整理
(2)刁晓平.WTO与海南畜牧业的发展[J].家畜生态2002.23(4):61-62.
2.热区畜产品产量
热区畜产品中产量最大的是肉类,其次是奶类、禽蛋(表6-15)。热区省份中,海南省畜产品总产量以及各类畜产品产量最低。虽然海南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生态环境、牧草资源和特色畜禽良种,特别是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有效控制了重大动物疫病,但海南畜牧业发展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刁晓平.WTO与海南畜牧业的发展[J].家畜生态2002.23(4):61-62.

表6-15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畜产品产量




(万吨)


(万吨)
绵羊毛
(吨)
山羊粗毛
(吨)
山羊绒
(吨)


(万吨)


(万吨)
全国
8706.7
3841.2
419518
40046
19278
2893.9
46.8


213.7
15.4
--
--
--
25.4
1.9
广

429.4
13.8
--
2.0
--
33.0
1.8
广
西
420.0
9.7
--
--
--
22.2
1.3


79.5
0.2
--
--
--
3.8
0.1


378.5
64.6
1411.0
87.0
6.0
24.3
1.0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3.热区肉类结构
虽然热区主要省份中猪肉所占比重最大,但全国猪肉产值总量最大的是四川省。由于饲养条件的限制,羊肉在整个肉类中所占比重小(表6-16)。
表6-16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猪牛羊肉产量及比重


猪牛羊肉
(万吨)


(万吨)
比重
(%)


(万吨)
比重
(%)


(万吨)
比重
(%)


156.2
151.1
96.7
2.9
1.9
2.2
1.4
广

290.5
282.6
97.3
7.0
2.4
0.9
0.3
广
西
283.9
266.3
93.8
14.4
5.1
3.2
1.1


52.3
48.6
92.9
2.6
5.0
1.1
2.1


340.5
292.4
85.9
33.6
9.9
14.6
4.2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4.热区草原情况
热区主要省份与拥有19.2%可利草场面积的内蒙古相比,面积较小。热区主要省份中草场总面积以及可利用面积相对较大的是云南(表6-17)。在饲草作物生产落后,天然放牧为主导的情况下,若畜禽数量不断上升,又不注重对草原管护,草场承载能力将会下降,反过来会影响畜禽生产。
表6-17
2013年热区主要省份草原建设利用情况


草原总面积
(千公顷)
可利用草原面
积(千公顷)
可利用草原面积在
全国所占比重(%)
累计种草保留
面积(千公顷)
当年新增种草面积(千公顷)


392832.7
330995.4
100
20867.1
6915.3


2048.0
1957.1
0.6
168.2
68.8
广

3266.2
2677.2
0.8
18.3
0.3
广
西
8698.3
6500.3
2.0
94.7
42.8


949.8
843.3
0.3
2183.4
--


15308.4
11925.6
3.6
856.3
136.9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三、热区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
根据热区实际情况,发展畜牧业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1.重视提高质量,不片面强调存栏数
长期以来畜牧业发展存在重存栏数轻质量倾向,以致畜禽体质及单产下降。尤其在热区饲料牧草发展滞后,依托天然牧草发展畜牧业的情况下,随着牲畜数量增加、草场超载、牧草退化、产草量和牧草质量下降,制约着畜牧业发展。因此,控制存栏数,根据市场需求提高畜禽质量,是发展热区畜牧业的关键。
2.分户饲养与集中饲养相结合
热区农户普遍有饲养家畜家禽的传统和养殖技术,分户饲养能发挥各自优势,增加畜禽产品数量和农民收入,但分户饲养组织化程度低,一定程度的集中饲养,便于生产过程监控和畜产品检验检疫等,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率、饲料报酬率,便于开展社会化服务。因此,要在热区分散饲养基础上,逐步提高集中饲养在畜牧业中的比重。
3.经验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
标准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是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畜产品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养殖业发展要做好标准化饲养生产和管理工作,降低疫病风险,重视档案资料的记录、收集、整理,归纳,建立畜禽产品追溯体系,及时发现问题,提高防控能力。
4.合理调整畜群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肉奶禽蛋类需求越来越大。热区畜牧业发展要在林下加大特色畜禽饲养,增加牛、羊、免、鹅等食草动物比重,提高林地利用率。
5.积极推进畜禽产品改良
畜禽品质的优劣、养殖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种化程度。抓好畜禽品种改良是提高畜禽品质、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的前提。因此,在热区要加强种畜禽场建设,依法强化种畜禽管理,做好引种、繁育和推广工作,推广品质好、饲料转化率高、生长周期短的优良品种,加速畜禽品种改良步伐,力争使畜禽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张文红.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10):37-38.,
11
公谱,张劲.主要热带作物田间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17):118-120.

6.多渠道扩宽饲料来源,改善饲料结构
(1)推进主要热带作物田间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绝大多数热带作物田间废弃茎叶如香蕉茎叶、甘蔗叶、菠萝叶、木薯秆叶中均含有未被分解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将这些田间废弃物进行饲料化处理不仅可以缓解丢弃或焚烧给热区环境带来的生态压力,还能通过科学处理将其转变成饲料,有效解决热区牧草和饲料不足的问题,促进热区畜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热区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牧草产业,将牲畜的口粮由天然野草、粮食变成部分或全部饲喂人工种植的优质高产牧草,丰富畜禽品种,结束完全依靠天然草场的放牧方式,通过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提高草食性畜禽饲养量以及出栏量。
7.抓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保护环境
在热区大力发展畜牧业同时,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大力推广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在分散养殖中,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粪尿就地还田。在热区养殖场或养殖企业,大力推进畜禽清洁养殖、节水清粪工艺、防雨防渗设施等,最大限度减少粪污产生量,使畜牧业向生态环保型转变。
第五节
渔业生产结构及优化
一、渔业概念与特点
(一)渔业概念
渔业有广义和狭义划分。狭义渔业是指利用水域资源,养殖捕捞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以及水生植物,以获取水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广义的渔业还包括渔船、渔具、渔用仪器的修造与供应以及水产品的加工、贮藏、运销以及休闲渔业等。
各种水产品如鱼类、虾类、贝类、海藻类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渔业生产对提高生活水平、增强体质有重要作用。渔业可以为畜牧业提供大量的高质饲料,为工业提供原料。水产品还是热区农业出口换汇的重要农产品。
(二)渔业特点
1.渔业生产以水资源作为基础。渔业产品和其他农产品相比,对水资源要求高。水是水生动物及植物必要生长环境,是渔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水域深浅、大小、所含营养物质的多少直接关系渔业生产品种、产量和质量。不同水域资源资金投入、风险程度也大不相同。
2.水域资源立体利用率高。水生动物及植物生活水层不同,在水产养殖中,根据水域实行合理密养和混养,轮捕和轮放,可以提高水域利用率,获取更多渔业产品。
3.渔业生产成本较畜牧业低。在水域资源中鱼类天然养料较多,与畜牧业养殖相比,生产同等肉量,养鱼消耗的饲料要低于畜禽养殖,而且渔业生产中投入的劳动消耗相对较少,渔业生产成本较畜牧业低。
4.渔业产品鲜活、易腐烂,后续处理要求高。水产品鲜活易腐烂,为减少流通损失,渔业生产对产品检验、检疫、储藏、运输、保鲜、深精加工、销售等后续流通服务提出了高要求,尤其是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活动的延续,具有高附加值。
5.渔业发展由捕捞渔业为主过渡到以养殖渔业为主。养殖渔业和捕捞渔业虽然有共同特点,但捕捞渔业发展受制因素更多,主要有:(1)动植物有其繁殖和活动自然规律,在热区不同的地域及季节,捕捞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2)捕捞渔业一般远离市场,水产品保鲜、加工、贮运要求较高;(3)捕捞渔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装备制约。而养殖渔业发展主要受限于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状况
雷海章.农业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虽然捕捞渔业发展远早于养殖渔业,是世界水产品主要来源,但由于资源、投资、风险等约束,难有更大发展空间,热区渔业也将从以捕捞渔业为主转变为以养殖渔业为主。6.渔业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在沿海地区海洋性渔业产品是部分人群的生活必需品,但在广大内陆地区,海洋性渔业产品需求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
7.水域资源对耕地具有一定替代性。淡水水面和浅海养殖水域对耕地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可以生产多样化产品,弥补耕地面积不足。比如稻田养鱼可增加水产品供应,丰富人们的菜篮子,已成为水产养殖主要方式之一,对于稳定水产品供应,平抑市场价格,改善膳食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热区渔业生产结构
(一)渔业生产结构溉念

渔业生产结构是指渔业内部各业之间以及各业内部各类生产之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渔业生产结构一般由水产养殖业和水产捕捞业组成。养殖业是利用海洋和淡水水域如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稻田等养殖水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部门。养殖业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贝类养殖、甲壳类(虾类、蟹类)养殖和藻类养殖。养殖业按养殖水域分为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捕捞渔业是在海洋或内陆水域中捕获天然鱼类和其他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生产部门。捕捞业按捕捞水域不同分为海洋捕捞和淡水捕捞。海洋捕捞按作业海区不同可分为沿岸捕捞、近海捕捞、外海捕捞和远洋捕捞等。渔业生产由此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式结构。
(二)热区渔业生产结构现状
1.热区特色水产品种
我国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km,水深200m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1.47亿hm2,有海洋鱼类150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50多种。沿海滩涂宽广,适宜养殖的面积有49.3万多hm2。我国内陆江河纵横,湖泊、江河、水库星罗棋布,淡水面积约1.67亿hm2,还有广大的稻田也可养鱼。热区水产品资源丰富,特色水产品品种见表6-18。
表6-18
热区主要省份特色水产品
省份
特色水产品主要类型


鲍鱼、海参、锯缘青蟹
广

珍珠、鳜鱼、长吻鮠、锯缘青蟹、乌鳢、鲶鱼、龟鳖
广
西
珍珠、锯缘青蟹、鲶鱼


鲍鱼、珍珠、锯缘青蟹


鳟鲟鱼
资料来源:《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整理
2.热区水产品结构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水产品总产量2120.1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32.8%。其中海水产品1377.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1.8%;淡水产品产量742.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3.5%(表6-19计算)。可见,不管是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的供给,热区都有着重要地位。
表6-19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水产品产量


总产量
(万吨)
占全国比重
(%)
海水产品产量(万吨)
比重
(%)
淡水产品产量
(万吨)
比重
(%)


6461.5
--
3296.2
51.0
3165.3
49.0


695.8
10.8
603.4
86.7
92.5
13.3
广

836.3
12.9
450.6
53.9
385.7
46.1
广
西
332.4
5.1
174.4
52.5
158.0
47.5


197.4
3.1
149.0
75.5
48.4
24.5


58.2
0.9
--
--
58.2
100.0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3.热区海水产品结构
云南属内陆省份,渔业发展中没有海水产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都有较长海岸线,海水资源相对丰富,适合发展海水养殖及捕捞渔业。仅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热区省份海水产品占到全国海水产品的41.8%(表6-19计算)。除海南渔业以天然生产为主外(表6-20),其他省份均以人工养殖为主。海水产品中,鱼类、贝类、虾蟹类产品所占比重高(表6-21)。
表6-20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海水产品产量及比重


海水产品
(万吨)
天然生产
(万吨)
比重
(%)
人工养殖
(万吨)
比重
(%)


603.4
224.0
37.1
379.4
62.9
广

450.6
156.2
34.7
294.4
65.3
广
西
174.4
65.3
37.4
109.1
62.6


149.0
122.0
81.9
27.0
18.1


--
--
--
--
--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表6-21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海水产品品种及比例
省份
海水产品(万吨)
鱼类
(万吨)
比重(%)
虾蟹类(万吨)
比重(%)

类(万吨)
比重(%)

类(万吨)
比重(%)

他(万吨)
比重(%)
福建
603.4
200.4
33.2
49.5
8.2
255.7
42.4
81.5
13.5
16.3
2.7
广东
450.6
158.8
35.2
71.2
15.8
199.8
44.3
8.2
1.8
12.6
2.8
广西
174.4
41.5
23.8
37.6
21.6
85.2
48.9
-- 
--
10.2
5.8
海南
149.0
110.0
73.8
19.9
13.4
7.0
4.7
3.9
2.6
8.2
5.5
云南
--
--
--
--
--
--
--
--
--
--
--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4.热区淡水产品结构
热区主要省份淡水产品生产中人工养殖比重均在90%以上(表6-22)。产品类型中淡水鱼类的养殖占到80%以上(表6-23)。云南有着丰富的淡水资源,本可以大力发展淡水养殖及淡水捕捞,但总产量却仅高于海南。
表6-22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淡水产品产量及比重
省份
淡水产品
(万吨)
天然生产
(万吨)
比重
(%)
人工养殖
(万吨)
比重
(%)


92.5
8.7
9.4
83.7
90.6
广

385.7
12.6
3.3
373.2
96.7
广
西
158.0
13.5
8.5
144.5
91.5


48.4
2.2
4.5
46.2
95.5


58.2
4.7
8.1
53.5
91.9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表6-23
2014年热区主要省份淡水产品产量及比重
省份
淡水产品
(万吨)
鱼类
(万吨)
比重(%)
虾蟹
(万吨)
比重(%)
贝类
(万吨)
比重(%)
其他
(万吨)
比重(%)
福建
92.5
77.0
83.2
7.7
8.3
5.5
5.9
2.2
2.4
广东
385.7
347.2
90.0
30.2
7.8
4.7
1.2
3.6
0.9
广西
158.0
151.7
96.0
1.5
0.9
1.7
1.1
3.0
1.9
海南
48.4
47.4
97.9
0.2
0.4
0.2
0.4
0.6
1.2
云南
58.2
57.4
98.6
0.5
0.9
0.2
0.3
0.1
0.2
资料来源:《2015年统计年鉴》整理
三、热区渔业生产结构优化
热区渔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水域资源利用
首先,要在热区加强对现有水域资源的利用,对拥有优质水资源的鱼塘、山塘、河沟、水库、稻田等要大力发展渔业,同时明确产权,做好承包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等、提升渔业生产积极性。其次,在养殖期上下功夫,使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水资源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从空间和时间上更合理地配置渔业资源。
2.加强水产资源保护和繁殖
水产资源是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必须保持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和繁殖所需的群体数量,避免过度捕捞导致的数量及质量问题。要加强热区渔业生产管理,继续在海域及主要江河湖泊规定适当的禁渔区和禁渔期,加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力度,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推广各种形式的渔业生产责任制,充分利用资源,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渔业经济收入。
3.合理布局和规划
热区渔业养殖多以家庭为单位,利用鱼塘、水库、稻田等场地分散养殖,规模化程度低,水产品产量有限,不利于集中销售和深加工企业原材料的采集。热区在淡水渔业发展中有必要规划建设以大中型水库为主的原料采集基地,在鱼苗育种、水产饲料生产、产品深加工上做出合理规划与布局,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
4.改善渔业产品结构
热区淡水养殖多为草鱼、鲤鱼、鲫鱼、鲢鱼、甲鱼、黄辣丁、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常规水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比重小,价格呈走低趋势。应不断开发新产品,提升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比重,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开发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的水产品,进而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美容食品、保健食品等,促进生态渔业的发展。
5.调整养殖结构和养殖模式
热区养殖渔业要因地制宜地推行鱼蟹、鱼虾、鱼鳖、鱼龟、鱼蚌以及鱼虾蟹等多品种混养模式,使常规水产品和特种水产品协调发展,并且采取轮捕、轮放技术,均衡水产品供应市场,避免水产品过分集中的现象,不但有利于提高销售价格,还能控制养殖对象的合理密度,减轻疾病,减少死亡,节约饲料,提高产量,加速资金周转,缓减养殖资金难的问题。
邓云锋,宋立清.我国渔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分析[J].
海洋科学进展.2005.(4):239-242.
6.加强渔业品牌建设
热区要做大做强渔业产品,必须要重视渔业品牌的建设,打造热区渔业区域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品牌建设来促进渔业发展。
7.促进休闲渔业发展
热区渔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渔业生产活动为依托,建立起集鱼类养殖、垂钓、餐饮与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让人们直接参与渔业生产,猎渔活动,品尝水产品佳肴,并开发具有休闲价值的渔业资源、渔业产品、渔业设备及空间、渔业生态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活动,如水族馆、海洋博物馆等。参考文献
[1]
雷海章.农业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傅新红.农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高岚.林业经济管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
沈月琴.林业经济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6]
徐受琛.畜牧业经济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7]
胡笑波,骆乐.渔业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8]
种植业生产结构与发展前景研究组.种植业生产结构与发展前景.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9]
周小和.论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J].经济问题.2004,(6):50-52.
[10]
邱小强,张慧坚.
中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7(6):362-367.
[11]
中国热带、南亚热带作物资源概况[J].瞭望.1996(28)14.
[12]
翁伯琦,苏汉芳.构建热带区域农业产业开发体系的若干思路与技术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6.(1):26-31.
[13]
易克贤.我国热带牧草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前景与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01.(8):30-34.
[14]
江余昌.黄帮权等.梁河热区农作物种植模式现状及改革思路[J].基层农技推广.2015.(10):57-59.
[15]陈玉桥.云南热区林业复合经营模式示范初探[J].林业建设.2006.(4):31-33.
[16]
刁晓平.WTO与海南畜牧业的发展[J].家畜生态2002.23(4):61-62.
[17]
张文红.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10):37-38.
[18]
公谱,张劲.主要热带作物田间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17):118-120.
[19]
邓云锋,宋立清.我国渔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分析[J].
海洋科学进展.2005.(4):239-242.
[20]
李玉萍,方佳等.我国主要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12):1568-1573.
[21]
梁伟红,方佳等.外来入侵生物对我国热带农林业的影响及防控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1):56-59.
[22]
李光辉.王富有等.热带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J].中国热带农业.2013.(4):11-14.
[23]
刘光华,罗心平.云南热区现代农业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340-343.
[24]
程振煌.对云南农业生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J].2000.(3)44-45.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 本文关键词:农业生产,优化,结构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8023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模板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怎么写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如何写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格式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范例参考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开头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开头语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范文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范例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格式大全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_农业生产,优化,结构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大全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格式模板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免费模板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免费格式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格式如何写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开头如何写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免费范文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免费范例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免费参考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模板下载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免费下载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模板怎么写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格式怎么写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开头怎么写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开头语怎么写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模板如何写 热区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