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幼儿数学学习
时间:2017-04-24 05:58:46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大班幼儿如何学数学

作者:张文杰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2-08-10

镜头一:早晨来园时,平平妈妈非常焦急地问老师:“明年就要上小学了,听说有的小学招生时要考100以内的加减法,幼儿园教了吗?我们邻居家的小孩和平平一样大,口算特别快,怎么我家平平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还离不开手指头呢?”

镜头二:为了提高幼儿的数数能力,引导幼儿学习统计,教师请幼儿轮流担任“出勤统计员”,按准时、迟到、缺勤、男孩、女孩以及总人数分别进行统计。特特每次担任统计员时都出现错误。于是,在一次谈话中,教师向特特妈妈提出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孩子创造机会进行练习。特特妈妈很诧异,觉得自己每天都让孩子做数学练习册,连乘法口诀都会背,怎么还需要练习数数?

大班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幼儿期向少儿期的过渡阶段,面临着幼升小的重要挑战。因此,家长们格外关注幼儿数学方面的学习,随之而来的困惑也就格外多。就让我们一起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解读幼儿行为背后所隐含的问题。

“学什么”

对于大班幼儿在数学方面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掌握到何种程度,家长们的标准往往以道听途说的小学入学要求为准,或者有自己主观的理解。那么大班幼儿在数学方面究竟该学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加减法吗?难道真的需要掌握那么高深的知识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各年龄班幼儿应该掌握的数学内容,都有具体而清晰的介绍,下面,就让我们分别从数、量、形、时间、空间几方面具体了解一下。

数:

1.学习正确书写10以内阿拉伯数字,并养成认真、整洁的书写习惯。

2.能够对20以内的数量进行成组数数及倒数;学会区分20以内的单双数。

3.能够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统计。

4.认识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

5.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体会并理解加减的含义,运用加减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根据生活情景进行简单的口头加减运算。

量:

1.学会比较3个以上物体量的差别。

2.学习按量的差异进行10个以内物体的排序或按某一规律排序。

3.初步体会各种量的守恒。

4.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

形:

1.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能正确说出名称。

2.学习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

3.学习将一个实物或形体分成相等的2份或4份,知道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来的实物或形体小;合起来仍是原来的实物或形体。

时间:

1.学会看整点半点,体会时间的不可逆性。

2.学习看日历,知道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多少天。

空间:

学会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体会空间方位(含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在上述案例中,平平妈妈和特特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都超出了大班幼儿的接受能力,也片面理解了大班数学的学习内容。如此做法,既占用了大量时间在一些没有意义的内容上,同时又因缺少了某些应该注意的内容而很容易导致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幼小衔接不够好。因此,弄清楚“学什么”至关重要,家长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标准,不要被各种因素所左右。

“怎么学”

了解了“学什么”,再让我们来聊一聊“怎么学”。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对于5~6岁幼儿而言,尽管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平平计算10以内加减法时,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物体也属于正常现象。在思维发展水平方面,幼儿是存在差异的,家长不能强求幼儿。

特特妈妈让特特通过做练习册的方式学习数学,利用幼儿机械记忆占优势的特点让孩子背诵乘法口诀,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完全理解了这些数学知识。而原本这个年龄阶段幼儿可以掌握得很好的数数和统计,却并没有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得到巩固和练习。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物体的操作和对其动作的内化。”也就是说幼儿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会被轻易遗忘的知识。因此,引导大班孩子学数学,家长们要注意“联系生活、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向您推荐

A在日常生活中学数学

按规律排序:找一找家中哪些物品上的花纹或图案是按规律排序的,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如,爸爸领带上的花纹是一条蓝两条粉,毛巾上的图案是一朵大花两片树叶。

认识整点和半点: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助看时间,晚上可以让孩子自己定好起床的闹钟。

学习等分:家人过生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分蛋糕,体验等分圆形;还可以让孩子帮助分饼、分西瓜、分面包等等。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叠毛巾、围巾、床单,让孩子体验一块大的物体经过折叠会变成许多块小的物体。

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统计:让孩子自己分类整理自己的衣服、玩具、图书,并统计出每种物品的数量,制作一张个人物品统计图。

看日历:在日历中找出家中每个人的生日,以及一年中的节日,并统计出一年中哪个月的节日最多。数一数一年中哪些月份是31天,哪些月份是30天,哪个月份的天数最少。

学会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体会空间方位(含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在家中,可以经常请孩子帮忙取放物品,孩子根据家长的描述找到准确的位置。去超市买东西时,可以让孩子说出并找到需要的各种物品所在的位置。外出时,可以请孩子记住出行的路线,一起讨论自己家的位置,周围的主要场所,家和幼儿园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等等。

口头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外出购物时可以启发孩子计算简单的消费金额,帮妈妈付费,然后计算一下是否需要找钱,找多少钱等等。家中添置物品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计算,如,原来家里有5条金鱼,妈妈又买回来4条,一共是几条?

感知量的守恒:家人用不同的杯子喝饮料时,可以让孩子尝试给大家分的饮料一样多。做饭时,让孩子自己用小碗往锅里放米。

B在游戏中学数学

小小测量师

游戏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自然测量;并按照量的差异进行10个以内物体的排序。

游戏材料:吸管、筷子、铅笔、叉子、毛线。

游戏玩法:

1.谁的房间最大。家长陪孩子用小脚量一量家中每个房间的长度或宽度,还要一边量一边数,找出家里最大的房间。

2.谁的床最长。鼓励孩子想办法量一量家中谁的床最长,可以用小手量,也可以用吸管、筷子、铅笔等细细长长的物品代替尺子。从一头开始,首尾相接地进行测量,要一边量一边数,看看谁的床最长。

3.谁的腰最粗。家长和孩子一起用毛线或绳子测量家中每个人的腰围,每个人用不同颜色的毛线。测量完以后,将所有的毛线一头对齐,然后比一比哪根毛线最长,并依次进行排序,找出谁的腰围最粗。

温馨提示:自然测量是大班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当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在测量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探索选择长短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会怎样。

跟时间赛跑

游戏目标:认识钟表,学会看整点、半点,体验时间的不可逆性,知道珍惜时间;学习将圆形分成相等的2份和4份;练习正确书写10以内阿拉伯数字;学习成组数数。

游戏材料:纸盘、废旧光盘、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盒、按钉。

游戏玩法:

1.制作钟表。家长和孩子一起用废旧的光盘、纸盘或纸盒当表盘,讨论一下如何将表盘分成一样大的4份,并在十字的位置写上数字12、6、3和9。然后引导孩子发现12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并且让幼儿尝试将各个数字写在表盘的正确位置上。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地想办法,让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能够活动和旋转。可以用铁丝或者按钉将它们穿在一起连在表盘上。

2.钟表报时。家长模仿钟表报时的声音,发出几声就是几点整,孩子快速地将指针拨到相应的位置。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拨钟表的时候顺时针拨,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

3.数一数。家长引导孩子一起数一数钟表上1小时有多少分钟,可以1分钟1分钟地数,也可以5分钟5分钟地数。

温馨提示:钟表在生活中非常方便,是一种功能齐全的数学学习工具,家长在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时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要做成强化训练。另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在认识时间的基础上一起制定晚间生活计划表,写下时间和活动计划,并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

一把抓

游戏目标:学习区分20以内的单双数;练习成组数数;学习20以内加减法;练习按规律排序。

游戏材料: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放两三种小水果(樱桃、圣女果)或者干果(榛子、开心果、杏仁),也可以是扣子。

游戏玩法:

1.数一数。家长和孩子分别闭上眼睛,伸手在盒子里面抓一把,然后将抓到的东西摆在桌子上,按类分好。再用2个2个或者5个5个、10个10个数的方法数出物品的数量,比比看谁抓得多。

2.是单还是双。将抓出来的物品两个两个凑成一组摆在桌子上,让孩子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并判断出是单数还是双数。家长还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当所有的东西都2个2个凑成一组了,一定是双数;如果没有全都凑成一组,一定是单数。

3.算一算。将抓到的东西按类分好摆在桌子上,如,3颗开心果、2颗杏仁、4颗榛子,用加法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

4.排一排。鼓励孩子自己用各种不同的物品进行组合并设计规律,然后进行排序。

温馨提示:游戏时,家长一定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要耐心等待孩子在反复操作、体验和思考中发现规律和方法,自己得出答案,获得成功的快乐。

十点整

游戏目标:学习20以内加减法。

游戏材料:扑克牌(将大小王取出)。

游戏玩法:

游戏前将牌洗好,扣着放。家长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如“10点”。其中一人先抓牌,不要让对方看到,抓完第一张,如果与1O点相差很多,可以再抓一张,两张牌相加后如果认为最接近10就停止抓牌。两个人中谁的牌最接近10点,谁就算胜利。如,孩子抓的第一张牌是5,第二张是6,相加等于11点,比10多1,就不能再抓牌了。爸爸抓的第一张牌是9点,选择不再抓牌,比10少1,那么两个人为平局。

温馨提示:此游戏既可以两人玩儿,也可以全家人一起参与。约定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幼儿的计算水平逐渐提高难度。

称一称,排一排

游戏目标:能够比较3个以上物体量的差别。

游戏材料:废旧酸奶碗或塑料碗、小棍、线绳。

游戏玩法:

1.自制天平秤。找两个一样大的酸奶碗,用打孔器在碗边打3个孔,穿上线绳拴在小棍的两端。然后在小棍的正中间拴一根线绳当提手。制作好以后,检查天平秤的两端是否平衡。

2.称称谁最重。找3个大小差不多的水果,让孩子称一称,看看谁最重。家长要引导孩子思考,怎么称,就能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次数比出谁最重。

3.猜一猜,称一称。找一些看起来很大实际上却很轻的物品,如,棉花、毛线、手纸等,再找一些看起来很小,实际上很重的物品,如,小石头、小铁块等。让孩子猜一猜谁轻谁重,然后再称一称,看看猜想得是否正确。

温馨提示:自制的天平秤,幼儿非常喜欢,家中许多物品都可以拿来称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逐渐体验到物体的大小、材质都会影响物体的轻和重。家长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引导孩子比较4个或者5个物体的轻和重。

幼儿数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无论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都要与生活和游戏紧密相连。在真实的生活和有趣的游戏中学数学,并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简单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带着浓厚的兴趣迎接未来的挑战。

编辑:cicy

篇二:幼儿学数学有哪些好处

幼儿学数学有哪些好处?

1.能为小学、中学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据调查表明,入学前受过一年学前教育的儿童,不仅在学习习惯、语言发展及品德行为等方面都优于未受学前教育的儿童,而且在语文和数学主科成绩上的差距也很明显。

研究表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与初入学时的数学水平有密切关系。那些初入学时就会正确计数、倒数,具有初步的数概念,会10以内数的分解、组合,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10以内的加减,而不是逐一计数水平上的加减的一年级小学生,在以后多位数、小数、和分数的学习上,都表现出较高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比利时也有人研究发现,对幼儿园的孩子,从一入园就进行一些初步的数学训练,到十三四岁时,他们的数学成绩比未经过幼儿期训练的同龄人好。

2.数学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智力是指由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等组成的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

幼儿进行初步数学教育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和辩证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所决定。例如自然数3,它可以代表3个皮球、3只小鸡、3架飞机、3朵花??一切数量为3的事物的集合。因此,3就是从元素为3的具体事物集合中舍去了皮球、小鸡等的具体特点,抽象出它们数量关系的结果。

前苏联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宁也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数学在发展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篇三:让幼儿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

让幼儿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陶行知先生的这些生活教育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陶先生“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幼儿学习起来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科学的选择活动的内容,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将幼儿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并发现数学的作用。

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幼儿学习起来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让幼儿喜欢数学、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一直是我们幼儿教师追求的目标。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幼儿学习数学要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学习的方式也须在特定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和学习情景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来进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注重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运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所以幼儿学习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让孩子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

一、开发利用生活环境,力求教学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数学教育实际上都是数与形的教育,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形,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就能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提供的数学材料,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中有数也有形体,室内的门窗、桌椅、玩具、楼梯,室外的花草树木等,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活动目标,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学习数学知识。如教师可让孩子观察桌面的不

同形状;测量桌边的长短;数一数楼梯有多少台阶;利用郊游带领幼儿摘野花、野果,练习分类、数数、感知数量、比较多少;利用幼儿进餐时的餐具分发来了解对应关系等。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它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无穷的资源,我们应充分地利用这些幼儿熟悉的、深受幼儿喜爱的事物作为资源。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创设显形环境,让幼儿探索学习,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例如在中班的时候,有一次我带领幼儿到户外找秋天。走在跑道上,这时一阵风吹来,跑道两旁的树上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孩子们欢叫雀跃起来,情不自禁地跑去捡落叶,有的还在比较树叶的大小呢。见此情景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并带领他们比较树叶的大小、数数比较多少、分辨树叶的颜色,还对树叶进行分类,幼儿在玩中快乐地操作着。

幼儿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的认知规律,提供幼儿熟悉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亲身体验,让幼儿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善于发现,合理使用,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教育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幼儿是在教师为其提供的数学环境中,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使幼儿在与同伴、环境、教师的相互作用中,汲取经验,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

因此,材料提供是前提,老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生活化的材料既受幼儿喜欢又能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如小石子、开心果壳、瓶子、盒子、回形针、珠子、冰棒棍、各种豆豆、钮扣等。记得我教小班的时候,有一天下午的点心是刀切馒头和樱桃番茄,看着满筐滚动的樱桃番茄,我不由内心一动:“何不利用这个机会来帮助小班幼儿学习和巩固点数呢?”于是,我向孩子提出要求:“今天吃樱桃番茄,老师不发,小朋友自己来拿,每人先拿5个,拿的时候必须数出声音来!”孩子们感到既新鲜又刺激,一个个来到我面前,或大声或小声按要求手口一致地

数出5个樱桃番茄,然后回到座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这过程虽不复杂,却让我从中看到了全班幼儿学习点数的情况,对于不会的幼儿是一次学习,对于熟练的幼儿又是一次练习和巩固,这比枯燥的教具操作和教师的示范讲解更具有吸引力,孩子们学的轻松、愉快。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善于发现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学习数学活动的材料,抓住时机,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

三、大胆实践,学以致用,实现教学手段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做”则是更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根据数学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方向而创设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促进思维发展。在小班认识图形的活动中,教师设计成“为小兔家铺路”,幼儿在寻找相同图形并比较大小为图形“坑”铺垫相应的图形过程中,提高了幼儿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等等。在“喂食”的游戏中,在餐巾盒上张贴动物头像,剪出不同的形状的大嘴巴,请小朋友把图形小“饼干”喂给动物娃娃吃,幼儿喜欢这样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并在操作过程中,习得了相关经验。这样的情景创设,使幼儿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2、注重实践,在游戏中感悟体验 。

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许多数学知识要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才能更好的理解,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形式更受幼儿的欢迎。平时我非常注重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日常生活设计一些游戏。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巩固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的应用数学。幼儿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幼儿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幼儿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幼儿初步的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幼儿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中才能被幼儿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如超市“购物”游戏更让小朋友获得了许多经验。超市中,商品分类摆放,标价牌的作用,售货员的热情相助,货币与商品的交换中,依据商品的价格、数量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等,幼儿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习,感到轻松快乐,人人都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把数学知识自然地运用起来。在学习加减运算和认识分、角、元后,让幼儿在“购物”时自己计算付钱,幼儿兴趣很高,知识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应用。

3、注重教育内容的整合

我们尝试在数学教育活动中,进行多个不同领域内容的整合。例如:在小班主题活动《我喜欢》中,我结合数学点数匹配设计了一节综合活动《我和瓶子做朋友》。瓶子是幼儿喜欢的东西,日常活动时常常看到幼儿拿着瓶子敲敲、踢踢、滚滚等,他们对瓶子有着特殊的兴趣。因此,选择瓶子来组织活动既是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给宝宝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寓教于乐。

在整个活动的组织中,我以“瓶子”为主线给每个瓶子画上了点数,以小班幼儿熟悉和喜爱的“猫”为主角,用游戏和拟人化的形式灵活整合各个领域的知识,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过程,如:按自己的喜好选择瓶宝宝、给瓶宝宝喂豆豆、给瓶宝宝选择合适的帽子、认识一些基本颜色、瓶乐会、送瓶宝宝回家。活动中,我能关注每个幼儿的亲身体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给幼儿准备了充足的学具,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表达、用手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不断发现,充分发掘幼儿的感知觉在活动中的运用潜力。整个活动我整合科学、语言、艺术、健康等领域的知识,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幼儿积累了多方面的知识经验。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理解和应用。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真正调动起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的学习应用数学。


幼儿数学学习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88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