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
时间:2019-06-11 08:16:05 来源:76范文网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 本文简介: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小学一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任教一年级的科学。一年级科学本学期刚刚新开设,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开始。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初步接触到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现象。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课的常规纪律普遍不太适应。需要不断加强训练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 本文内容: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小学

年级
科学
学科教学计划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本学期任教一年级的科学。一年级科学本学期刚刚新开设,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开始。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初步接触到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现象。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课的常规纪律普遍不太适应。需要不断加强训练和规范。
二、本册教材分析:
科学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各领域的科学概念,还要教给学生关于科学的概念。后者涉及科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它们是完整科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编写者试图在教材开篇就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有关科学和工程的本体论知识,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开端。
本册教材共有4个单元和1个专项学习。一单元由三课组成:《小小科学家》《小小工程师》《上好科学课》。二单元由三课组成:《认识感官》《感官总动员》《借助工具观察》。三单元由《做个小侦探》、《暗箱里的秘密》、《树叶变黄了》三课组成,遵循
“学会猜想——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这条主线,呈
“分一分一合”的结构展开,总体上是对科学方法,即思维训练的指导。四单元《用双手创造》的设计,力图让一年级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通过阅读“轮子的故事”,初步感知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本车教材的专项学习包括“像科学家那样”的科学探究和“像工程师那样”的工程实践两大系列,
三、各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能通过交流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知道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是干什么工作的人。
通过科学小实验与设计制作活动,体验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过程,
获得发现与制作的乐趣。
通过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意识到制定与遵守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
识别感觉器官,运用某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通过做动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获得关于事物的更多信息。

使用简单的工具帮助感官观察事物,发现工具延伸了感官的功能。

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发现的乐趣。
三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一系列有结构的猜想活动,认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猜想。
知道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需要进行验证。
借助解暗箱活动,体会当意见不一致时,交流、磋商、讨论的重要性。
针对树叶变黄的问题情境,提出猜想并进行验证。
四单元教学目标:
观察自然物和人造物,知道自然物构成了自然世界,人造物构成了人
工世界,体会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界的伟大。
利用自然物制作一件物品,体会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关系,感受用双手
创造的乐趣。
比较原始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了解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
面发生的变化,意识到科技改变生活。
通过使用工具加工食品,体验工具带来的方便。
通过阅读和安装轮子的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认识到科技产品
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专项学习教学目标:
能动手动脑,设计出满足一定需求的气球小车,并向同伴展示。初步了解工程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示分享。
通过设计小车和阅读汽车发展简史,初步激发发明创造的愿望。四、教学的具体措施与要求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5、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6、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10、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1走进科学
1、小小科学家
12、小小工程师
13、上好科学课
1
2用感官观察
4、认识感官
25、感官总动员
16、借助工具观察
13用大脑思考
7、做个小侦探
28、暗箱操作
19、树叶变黄了
14用双手创造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211、衣食住行的变化
212、轮子的故事
2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1复习考查1-2
周次



容、要求
周次



容、要求
1
1.
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2
2.
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得更好。
.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难点: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3
3.
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通过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
.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中遵守规则
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并主动遵守。
4-5
4.
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
观赏视频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
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
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6
5.
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7
6.
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8-9
7.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针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猜想,体会到
猜想与事实不是一回事。
.在玩碰碰球的科学游戏中,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
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
.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猜想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考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据观察到事实,作出猜想
难点: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
10
8.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

.通过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认识什么是暗箱。
.通过阅读,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暗箱。
.猜想暗盒里的情况,知道一些解暗箱的方法。
.在解暗箱的过程中,如果意见不一致,需要交流、磋商、重新取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猜暗盒里障碍物的位置。
难点:使用多种方法,体察小球滚动时暗盒里的状况。11
9.树叶变黄了
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能说出家乡的一些落叶树。
.通过猜想与验证,知道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幵始慢慢变黄的。

.猜想树叶变黄的过程,并选择一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树叶变黄的渐进过程进行合理猜想。
难点:收集落叶进行排序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12-13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知道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难点: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迹。

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
14-15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16-17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知道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难点: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迹。

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18
12.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通过推重物的对比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
.阅读轮子发展史,了解轮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化。
.做小车,学会给小车安装轮子和吸管轴套,发现轴套的作用,体会动手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19-20
像工程师那样……
教学目标

.能动手动脑,设计出满足一定需求的气球小车,并向同伴展示。
.初步了解工程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示分享。
.通过设计小车和阅读汽车发展简史,初步激发发明创造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轮子的作用和发明过程。
难点:动手制作小车。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气球小车。
难点:设计并改进气球小车。
21
复习
考查



计学
科:

级:

者:

期:

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单元分析
本单元作为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起始单元,其目的在于将学生领进科学之门。“走进科学”既有走进科学课堂的意思,也有走进科学学科的
意思.更有走进这个引起学生无限遐想与探究兴趣的科学领域的意思。由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技术与工程”作为科学课程的内容领域之一,因此学生所走进的科学课堂,其实包含了科学和工程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领域。
科学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各领域的科学概念,还要教给学生关于科学的概念。后者涉及科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它们是完整科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编写者试图在教材开篇就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有关科学和工程的本体论知识,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开端。
但是,科学和工程这两个概念非常抽象,直接对儿童从理性的角度讲“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工程”显然是不合适的,而通过对人——对科学家对工程师所做工作的感知与儿童既有经验的回顾,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制作小物件等来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工程技术还是有可能的。教材以“小小科学家”、“小小工程师”为题,从“科学家、工程师做什么”这样的具体问题出发,来帮助学生获得对科学、工程的体验性认识,让学生感觉到小学生也能做科学、做工程,同时激励学生从上好科学课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小小工程师。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小小科学家》《小小工程师》《上好科学课》
前两课是并列关系,是对科学本体的认识。通过了解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干些什么工作,初步建立科学是什么、工程技术是什么的概念,知道科学家是发
现大自然奥秘的人,工程师是设计创造产品的人。同时,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和制作活动,打破科学的神秘感,明白小学生也可以做科学、搞制作。本单元中对于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两大领域的关注,将在整套教材中持续下去,并且不断深人。第三课,在引发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之后,将焦点引向如何上好我们的科学课,通过从活动中发现问题,从而制定出一份具有班级特色的科学课规则。只有明确规则意识并努力遵守,才能保证科学课的正常进行。
考虑到刚进一年级的小学生都要接受入学教育和课堂纪律训练,科学课因为经常会有动手做的活动和实验器材的使用,课堂纪律问题更显得重要,因此教材将其也纳人科学课程起始课的内容。在《上好科学课》一课中,期望通过一个有可能造成“混乱”的实验情境——水泼了一桌子、争抢器材、
吵闹不堪……让学生意识到制定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
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
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技术与工程领域”
的低年段要求。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8.3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单元教学目标
能通过交流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知道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是干什么工作的人。
通过科学小实验与设计制作活动,体验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过程,
获得发现与制作的乐趣。
通过经历具体的操作活动,意识到制定与遵守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单元活动框图:





计教学内容
1.小小科学家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教学目标
.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
带有凹槽的课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玻璃球),绒布。
教学预设





活动一:认识科学家的工作
图片提供。(课件)
提问:你知道他们都在干什么么?
引导学生大胆的去表述。
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
教师作适当介绍讲解。
植物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
天文学家

地质学家
生物学家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工作?
教师作适当补充。略
学生活动,把科学家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用线连起来。
说一说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人?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科学家的故事?有爸爸妈妈告诉过你么?
想不想听老师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补充种牛痘的故事
活动二:做滚小球实验
说说生活中你有滚小球的经历么?
你觉得怎样做就会把小球滚得远?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再猜想:
你觉得在哪个位置小球会滚得比较远?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是不是和大家的想法一样呢?
学生实验
引导注意实验细节:
1、
轻放,不能推,中途不能触碰小球。
2、
及时记录好最终的位置。
3、
斜坡不能改变。
说说你的发现。
视频介绍:伽利略是如何滚小球的。
引导整理实验器材。
想一想:如果我想把小球滚得更远些,可以怎么去做?
有不同的想法吗?
想不想尝试一下?
学生动手尝试。
活动三:读图,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提供图片
引导学生尝试回答各图片中问题的答案。
说说你还知道哪些问题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了答案?
介绍还有好多问题科学家还没有完全找到答案,有的甚至都一无所知。
比如:地球里面有什么?外星人到底有没有?等等
讨论:你觉得科学家们最终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么?
谈话: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积极探究,寻找身边问题的答案。
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思课





教学内容
2.小小工程师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得更好。
.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难点: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1)
自制铅笔加长器。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
旧纸张、剪刀、胶带等。
(2)
商店出售的铅笔加长器成品。
教学预设





活动一:
了解工程师的工作
设计意图:
抓住工程师工作的重要环节,提供工程师的一些典型工作场景图片,让学生获得对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的初步感知,
同时认识到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和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还是有区
别的,科学家侧重研究、发现,而工程师侧重设计、发明、制造。
教学过程:
结合图片观看工程师以及工程设计的视频。
课堂上可以多提供一些工程师工作的场景图,让学生交流、了解。
组织学生交流,在你周围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讨论工程师的工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
活动二:
认识工程师的杰作,交流还知道哪些?
选择认识工程师的杰作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到技术与工程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很重要。

教学过程:
结合活动手册,辨认哪些是工程师的杰作,说说还知道哪些。
交流自己有没有做“工程师”的经历,小孩子搭积木、造
房子、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其实都是小小工程师做的事情。
注意事项:
工程师制造的产品不仅体现在高科技的宇宙飞船、高铁、
电脑、高楼、桥梁方面,洗衣机、电饭锅等日常用品也是工程
师发明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
活动三: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设计意图:
利用简单易得的材料,像工程师那样设计制造一个产品,解决身边真实的问题,体验工程实践。
教学过程:
出示一支短的铅笔,不好写了,怎么办?创设一个情境,
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
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就地取材,可以是纸制的、塑料管式的,也可以是木制的、竹制的等。
每个小组里尽量要有不同的制作方法。
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测试评价,再评出小组内谁做得最好。
观察并使用买来的铅笔加长器,说说它们好在哪里,是否对自己的改进有启发。
注意事项:
学生自备的铅笔要足够短,这样在设计使用铅笔加长器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产品的功用。
在比较铅笔加长器时,买来的铅笔加长器美观、结实、实用,但是自己做的环保、简单、省钱。比较时不能一味地说买来的好,那样就失去动手制作的意义了。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身边的废旧材料:
报纸、吸管、空心
塑料管、小竹筒,甚至木
棒、塑料棒等
学具箱里
的配套学具
电子教材中的铅笔
加长器使用录像
有些学生身边可能
有铅笔加长器,也可作为课堂资源。






教学内容
3.上好科学课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通过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
.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中遵守规则
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并主动遵守。
教学准备
细而高的瓶子、粗而矮的瓶子,染色用的颜料,有刻度的瓶子,抹布。
教学预设





活动一:参观科学教室,比较与普通教室的不同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关心自己的学习场地,熟悉实验室的环境,如实验器材摆放在哪?标本柜在哪?
比较是为了突出科学实验室的独特性,它更有利于动手操作,更利于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比较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科学教室,关注以下这些方面:
课桌椅的摆放、橱窗里的物品、墙壁板报的布置以及通
水通电情况等。
尝试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期望学生能将实验室的环境布置与他们的科学学习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时可以结合本校科学实验室的具体场景进行,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图片或更多的实验室图片场景进行。
活动二:做比较水的多少实验
设计意图:
通过一个简单的比较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课上遵守规则很重要,遵守规则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和学习水平。
教学过程:
教师需给每个小组准备一高一矮两个瓶子,且两个瓶子里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用色素给水染色。
比较前可先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比较的方法可以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地预想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器材。
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如在刚才的实验过程
有没有互相合作,有没有人争抢实验器材,小组里的声音是
不是太大,有没将将桌面搞得到处都是水,实验过后有没有收拾好器材等。
引导学生反思
实验中遵守了哪些,还有哪些被忽视了,想想如果我们都遵分科学课的规则,那我们的实验效果会怎么样?
注意事项:
比较出水的多少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看在活动中有没有规则意识。
这里量筒的使用不作要求。
活动三:制定科学课的规则
设计意图:
科学课与其他课程最主要的不同就是要进行各种材料的观察或是实验操作,当面对实物材料时,孩子们会不自觉地处于兴奋之中,他们总是想触摸这些材料,因为孩童是天生的探索者,而这容易造成科学课堂的无序与干扰,所以本活动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制定适合的科学课规则。
教学过程:
结合学生活动手册,分辨图片上的这些同学的做法哪些对,哪些不对,应该怎样做。
在分辨过程中,要求把正确的做法及时记录下来,作为制定科学课规则的内容。
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制定出一份有班级特色的上好科学课的规则。
注意事项:
在以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大家制定下来的规则。
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思第2单元用感官观察
单元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观察是人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也是小学生学科学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借助观察获得发现,进而形成合理的解释和结论。科学离不开事实的证据,而事实证据的获得则离不开观察。
观察是所有科学的基础。从个体的认识来看,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为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做准备。所以本套教
材在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之后,即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想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这些都是人类探究世界的本能的观察行为。本单元将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为载体,在解决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到好奇的小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观察伴随着今后科学探究的每一步,逐渐学会各种观察的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品质。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
征及现象。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内容。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丨以通过眼、邱、鼻等感知环境。
10.1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识别眼、邱、鼻、舌、皮肤等器官。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认识感官》《感官总动员》《借助工具观察》。对于感官功能的认知和体验,采用了由分到总,由单一到综合的设计思路,三课之间也具有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总体上来说,是对科学方法,即观察能力的训练。第一课,从明确什么是感官人手,分别用眼、耳、鼻、舌、皮肤进行
察,认识感官的功能。第二课,用两种、三种感官来品茶和观察蜡烛,并在|察
细观察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描述物体的特征。第三课,当学生发现用肉眼和放
大工具看到了不一样的指纹,用耳朵和借助听诊器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后,会引发对观察工具浓厚的兴趣。通过了解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知道是越来越先进的工具提高了人类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课也呈现了人类观察
活动不断深入、观察工具不断完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单元教学目标
识别感觉器官,运用某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通过做动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获得关于事物的更多信息。

使用简单的工具帮助感官观察事物,发现工具延伸了感官的功能。

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发现的乐趣。
单元活动框架课





教学内容
4.认识感官
课时安排
2-1
总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
观赏视频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
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
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教学预设




课活动一:
观看图片,认识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
舌、皮肤,皮肤遍布全身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整理学生对感官的已有认识,明确感觉器官的
概念,激发兴趣,引人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活动。
教学过程:
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本环节设计可以引领学生观看教材中可爱的图片,采用游戏、故事、漫画等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注意事项:
特别强调,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感官。活动二:
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小动物,描述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设计意图:
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从用眼
睛看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的第一步。
做“找小动物”的活动,是一个儿童及成人都特别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在学生交流己找到哪种小动物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
这个小动物是什么样的?
从而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描述观察对象,以提升学生的描述技能。
学生对自己找到的小动物进行描述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达给予帮助,例如:你讲给大家听的时候,可以说说小动物个头的大小,身休的形状、颜色;如果讲不出它的名字就说不知名的虫子或动物。
注意事项:
刚入学的小朋友描述水平较低,教师可以帮助他们用一些科学同汇表达,但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表述,也不必对学生的描述准确度作太高的要求。
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思课





教学内容
4.认识感官
课时安排
2-2
总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
观赏视频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
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
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教学预设





活动三:用其他感觉器官观察物体。描述物体在气味、味道、轻重、厚薄、粗细、光滑等方面的特征。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包括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用皮肤触摸四个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动用其他感官去观察。
教学过程:
设计一:
创设故事情境或其他问题情境将这几个并列且各自独立的活动整合成几个综合的活动。
将用眼睛看和用耳朵听的观察活动整合起来,创设走进森林的情境去发现图片中的小动物,利用录音机听森林中的风声雨声流水声、小动
物发出的声音等;将用鼻闻和用舌尝的活动整合起来,去辨
别盒子里究竟是哪种水果等;快下课时,领学生到操场上用手、脚等感受草地、沙地、水泥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感觉。(主采)
设计二:
由于在第二课感官总动员的教学中,安排了品茶的活动,故可以将本课中用鼻闻和用舌尝水果的活动,放在第二课与品茶活动整合,这样本课用1课时教学就可以完成。
或者将用鼻闻和用舌尝水果的活动作为个别学生的演示活动,这样也可以用1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备选)
关于用皮肤观察活动的建议:
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活动,触摸的材料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范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其他容易找到的材料进行观察;没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材料让学生触摸和感觉。学生用手触摸石头
(水泥)地面和木课桌,描述不同的感觉。
描述不同时,要组织学生试着用冷、热、光滑、粗糙、
软、硬等词语来描述。
教师组织活动时,使学生知道皮肤的触觉功能不仅仅是手才有的。
关于用鼻闻和用舌尝水果活动的建议:
选择气味比较明显的水果或蔬菜,如柠檬、芒果、橘子、
洋葱、韭菜等,切成块,装盒。
观察的顺序通常是一看二闻三尝,开展本活动,要组织学生先闻再品尝。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气味和味道的描述经常会有混淆,教学时要强调闻到的是气味,尝到的是味道。
描述感觉时,要组织学生试着用香香的、淡淡的、甜甜的、酸酸的、咸咸的等词语来描述。
注意事项: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时间较短,通常能持续集中
15?20
分钟,教学时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动静结合。
特别注意从一开始上科学课时,就要求学生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认真听同学讲话的好习惯。
强调对不认识的物品不能随便闻和尝。
活动四:读图,了解有些动物的感觉器官很灵敏。
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将对人的感觉器官的认识推演到动物世界,加深对感觉器官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图片资料或观看视频资料。然后组织学生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感觉器官也有了不起的功能?
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作用,当一种感官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引入对下一节课的学习。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思课





教学内容
5.感官总动员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一大杯。蜡烛一支、火柴一盒。
教师材料:西瓜或挑西瓜的视频。
教学预设





活动一:
品茶活动,知道吃东西
时,舌头和鼻子两种感觉器官在同时工作。
设计意图:
通过品茶活动,使学生发现在辨別一种东西时,有时需要两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教学过程:
考虑到倒热水的安全问题,不宜让低年级学生自己泡茶然后观察。所以上课前,教师提前泡好菊花茶、绿茶、红茶三杯茶水备用。
由于泡茶水的准备工作量大,所以本活动可以用请学生上台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都进行品茶体验,效果是最好的。或者布置学生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品茶活动,也是很好的办法。
教学注意事项:
品茶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鼻和舌在共同起作用是很关键的一步。由于低年级学生常常不能控制好自己的动作,因为鼻子捏不紧而影响到观察效果,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共同完成。
活动二:观察蜡烛点燃前和点燃后的特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调动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亲身体验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可以认识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过程:
让学生动用眼、手、鼻等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蜡烛的特点。
观察点燃的蜡烛时,要用手背靠近火焰感知,不能直接接触火苗和蜡油。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点火,又要强调注意安全。
学生描述蜡烛点燃前和点燃后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
“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

“我们用鼻子发现什么?”
“我们用手发现什么?”……
注意事项: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点燃蜡烛,强调用火安全。
活动三:观看挑选好吃的西瓜视频或图片。
设计意图:
利用有趣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人们经常动用多种感官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咨询家长挑选西瓜的秘诀。课堂上,要把学生选西瓜的方法跟感官联系起来。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可以观看挑选西瓜的视频或图片资料,也可以全班共同挑选一个西瓜。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思课





教学内容
6.借助工具观察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1)
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2)
蜡烛一支、火柴一盒。
教师材料:相关视频。
教学预设





活动一:
学习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用肉眼、显微镜、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发现不同。
设计意图:
观察指纹的沽动,意在激发学生使用工具观察的兴趣。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观察,培养学生使用工具观察的意识。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手指指纹时,重点观察纹路的粗细和凸凹感,能明显发现肉眼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效果不一样。
可以让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布料,效果比指纹更明显,学生会有惊喜发现。
在介绍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时,尽量让学生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规范放大镜和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观察过程中,不过分追求细节,而是侧重于体验用观察工具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活动二:用耳朵直接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发现利用观察工具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设计意图:
在学生体验了观察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看得更清楚之后,本活动使学生继续体验工具还可以帮助人们听得更真切。
教学过程:
心跳声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从亲自用耳朵听心跳声,到用听诊器听同学或自己的心跳声,要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工具观察的兴趣。
注意事项:
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组织好课堂教学秩序,让孩子们静静地听,悄声地进行交流,否则会影响其他同学听声音的效果。
活动三:认识各种观察工具。简单了解各种具的作用。
设计意图:
了解更多的观察工具,知道观察工具延伸了人体的感官功
能.体会现代科技帮助人类更好、更广泛地了解周围事物,解
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适当了解学生对观察工具的了解情况,课上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经验。
组织学生交流常见的观察工具,帮助学生梳理这些工具与人体感觉器官的联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准备一些其他观察工具,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示使用,丰富学生对各种观察工具的体验。
注意事项:
本节课认识的是各种观察工具,注意与测量工具,如尺子等有所区别。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第3单元用大脑思考
单元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和上一单元“用感官观察”一样,都是对“走进科学”单元的具体展幵。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方法,既离不开客观的事实证据,也离不开基于事实的逻辑推理。如果说“用感官观察”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感官获取事实证据,那么本单元则重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思考的过程。
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基本能做到区分对问题的猜想
和客观的事实证据,并运用事实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熟
悉的、有趣的现象出发,启发学生对现象进行猜想,同时认识到猜想不等于事
实,猜想需要通过事实证据来验证。通过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学生可
以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初体验。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
科学态度:
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主题作出猜测,尝试多角
愛、多方式认识事物。
此外,《课程标准》在“暗盒里有什么”案例评析中指出;“自然界隐藏着无数巨大的‘暗箱’,没有人知道里面隐藏着什么。面对一个陌生的‘暗箱’,科学家会用各种方法观察、探测、实验,收集来自‘暗箱’的信息……
中根据这些信息判断‘暗箱’里有什么,向人们揭示一个又一个真理和奥
必……”
“课堂上解暗盒活动的设计体现的就是科学探究中的建模思想。”
本单元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而设计的。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做个小侦探》、《暗箱里的秘密》、《树叶变黄了》三课组成,遵循“学会猜想——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这条主线,呈
“分一分一合”的结构展开,总体上是对科学方法,即思维训练的指导。第一课,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学会发现问题,动脑筋猜一猜过去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未来将要发生什么;这样的现象可能是一种
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两种原因或更多的原因引起的,图片呈现了这样的结
构。第二课,让学生从观察显而易见的现象到关注事物的内部,继续来猜一猜“暗箱里的秘密”,并通过了解生活中的解暗箱事例,加深对“暗箱”的
理解。第三课,围绕“树叶是怎么变黄的”这一话题,让学生寻找证据来验
证自己的猜想,经历“猜想一找证据——验证猜想”这一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获得成长。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一系列有结构的猜想活动,认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猜想。
知道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需要进行验证。
借助解暗箱活动,体会当意见不一致时,交流、磋商、讨论的重要性。
针对树叶变黄的问题情境,提出猜想并进行验证。
单元活动框架:






教学内容
7.做个小侦探
课时安排
2-1
总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针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猜想,体会到
猜想与事实不是一回事。
.在玩碰碰球的科学游戏中,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
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
.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猜想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考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据观察到事实,作出猜想
难点: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五球碰碰球(牛顿摆)。
教学预设





活动一:猜想蒲公英飘起来、田里菜叶上的洞、狗吐舌的原因
设计意图:
出示三幅贴近儿童生活、发生原因单一的图片,让学生进行猜想,既作为新课导人,也为后续的猜想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让学生猜想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让学生作答,可停几秒再让学生发言。同时,不要做过多的启发和指导,最多只能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让学生一一猜想原因。看一幅图,说这幅图上有什么,猜为什么会这样,逐一进行。活动二:猜想谁破坏了蜘蛛网
设计意图:
针对破损的蜘蛛网进行猜想,是让学生能够对比较明显
的事实,猜想多种可能的原因,并为下一个猜想活动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给这幅图片赋予一定的情境,编一个小故事来带出画面。
猜想要调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并与事实建立联系,否
则就成了乱猜。因此,在引导学生作出猜想时,要适时地
追问:你这样猜的理由是什么?
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
注意事项:
猜想没有对错,所以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猜想。活动三:
猜想雪地里发生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
雪地脚印的图片与破蜘蛛网的图片相比,信息量较大,涉及不同脚印的形状、大小、步幅、位置等诸多差异,目
的在于让学生不仅能针对像破蜘蛛网这样明显的事实来猜
想多种原因,还能在弄清事实关系的基础上猜想多种原
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为了便于学生作出合现猜想,可以先让学生仔细细观察脚印的大小、形状、步幅、位置,然后让学生思考脚印可能是什么动物留下的,为什么脚印的距离会变化,最后让学生猜想发生了什么事。
在引导学生作出猜想时,仍然需要适时追问:你这样猜的理由是什么?促进学生形成有依据地进行猜想的习惯。

注意事项:
如果觉得学生的猜想比较离谱,也不要轻易否定,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
7.做个小侦探
课时安排
2-2
总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针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猜想,体会到
猜想与事实不是一回事。
.在玩碰碰球的科学游戏中,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
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
.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猜想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考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据观察到事实,作出猜想
难点:将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合理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五球碰碰球(牛顿摆)。
教学预设





活动四:
玩碰碰球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分为三步,层层递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
活动,体会到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需要验证。第一步,猜想并验证松开一个球的现象,为第二步做好准备。在第二步中,学生猜想的依据是第一步验证猜想的结果。在第三步中,由于拉起的小球数量比停止的小球多,学生难以用上两步的验证结果来作为猜想的有力依据,所以会有多种猜想,但验证的结果是唯一的。所以,学生能自然而然
地认识到猜想不一定正确,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验证。
教学过程:
掌握好此处三个步骤的节奏,第一步按正常节奏进行,
猜想后进行验证;第二步以第一步为基础,对学生而言,悬念不大,节奏可以快一些;学生在进行到第三步时遇到了难题,即被撞的只有两个球,这时要放慢节奏,让学生
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进行验证。
为保障每次验证的效果,一定要让小球都停止后再进行操作,切不可操之过急。
注意事项:
由于器材的精确性不足,每次验证实验的现象都不可能
保持很长时间,所以,不能长时间地让学生看那一次的验证现象。
只能选用五球的碰碰球,千万不能选用六球的碰碰球,否则就达不到活动目的。活动五:阅读科学家猜想恐龙灭绝原因的资料。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知道科学家也在进行猜想和验证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恐龙是学生比较关注的动物。学生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也比较好奇,他们或多或少都从媒体上了解到一些,因此,可以结合阅读,让知道的学生都来说一说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
教学建议:
教师课前应对恐龙灭绝原因的多种假说有所了解。有必要的话,可以阅读参考资料中的相关介绍。
准备好相关视频。
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思课





教学内容
8.暗箱里的秘密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认识什么是暗箱。
.通过阅读,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暗箱。
.猜想暗盒里的情况,知道一些解暗箱的方法。
.在解暗箱的过程中,如果意见不一致,需要交流、磋商、重新取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猜暗盒里障碍物的位置。
难点:使用多种方法,体察小球滚动时暗盒里的状况。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小暗盒。
教学预设




课活动一:
猜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说明什么是暗箱,并将学生的视角聚焦到解暗箱上来,为下一步学习怎样解暗箱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编一个童话故事来介绍画面,也可直接利用电子教材中狼追兔子的动画片,让学生边看动画片边想故事。
活动手册中的另一个场景图可以用来辅助教学。
由于一年级学生很难用语言将猜想结果表达清楚,所以让学生画出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注意事项:
画兔子逃跑路线时,学生可能会画出不同的样式,只要路线符合“一分为二”的特征即可。活动二:解暗箱。
设计意图: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交代了暗箱里的物体,
只让学生猜测障碍物在什么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
度,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经历一次解暗箱的实践。
教学过程:
本活动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动手、动耳猜测暗盒里的情况,教师应给予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如让学生想一想怎样
让小球在盒子里滚起来,动作快好还是慢好,用什么来感觉
等等。
本活动不要求学生快速猜出障碍物的位置且意见统一,所以教师在引导时,要让学生明白,实验要多做几次;当发生争执时,要学会倾听与交流。
注意事项: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特别是在产生争议的时候,学生总试
图打开暗盒。对此,教师一定要提出明确要求:不能打开暗盒,并在学生解暗箱的过程中给予提醒。
学生解此暗箱主要依靠听觉和触觉,要提醒全班学生尽量保持安静。活动三:了解生活中解暗箱的事例。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对什么是暗箱的认识,让他们了解生活中有很多“暗箱”,以及解暗箱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不必只限于介绍教材中提及的三个事例,可以补充一些学生能理解的生活实例,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还知道哪些
这样的事例,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的关注度。
教材中介绍的第一个解暗箱事例,学生有体验,可以以学生发表意见为主;第二、三个事例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或完全不知道,需要教师予以解说或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注意事项:
如果有学生说探雷器是金属探测器,教师应予肯定。
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思课





教学内容
9.树叶变黄了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能说出家乡的一些落叶树。
.通过猜想与验证,知道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幵始慢慢变黄的。

.猜想树叶变黄的过程,并选择一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树叶变黄的渐进过程进行合理猜想。
难点:收集落叶进行排序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绿叶、没有全黄的树叶。
教学预设





活动一:
交流秋天哪些树的叶子会变黄。
设计意图:
通过展现树叶在秋季变黄的阁读,知道学生关注树叶变黄的客观事实,聚焦研究对象,为下一步的猜想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课前请学生收集一些树叶已变黄的树木照片。
提前一两个星期收集一些树的绿叶,以便在课堂上计学生对比绿叶、黄叶的颜色。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由于需要观察银杏树叶变黄的过程,所以,本课不能按教学进度上,应在银杏树叶还没有全黄的时候上本课。如有可能,就选择在刚刮过风的时候上,这时,银杏树落叶满地,便于学生捡拾落叶观察。
活动二:猜想银杏树叶变黄的过程。
设计意图:
在明确树叶会变黄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问题,并展现几
种可能,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为下一步的验证活
动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在学生表达完猜想后提出问题:这些猜想究竟谁对谁错?

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呢?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不要对学生作出的猜想进行评判,让学生用观察到的事实来验证猜想。
活动三: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
提供几种找证据的方法来让学生选用,指导学生学会寻找证据,并知道要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学过程:
如果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即现场观察,应该把学生有序地带到银杏树下。如果两种方法都选,应给学生分组,一组观察树上的叶子,一组收集落叶进行观察,然后两组交换。
如果校园里没有银杏树,可以采用第三种方法。
由于一年级学生会写的字比较少,只能用说的方式表达猜想,可以让学生先说,然后在活动手册提供的图示下面标注顺序,记录自己的验证结果。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如果选用现场观察;由于地点在室外,活动前前要提出安全注意事项,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行为,并及时排除危险因素。关注学生的行为,并及时排除危险因素。
活动四:(拓展活动)研究其他树的叶子是怎么变黄的。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其他树叶怎样变黄,拓展学生视野,增加认识。同时,渗透一个道理:一个问题未必只有一个答案。
教学过程:
学生发现银杏树叶变黄的顺序后,会把经验迁移到研究其他树叶变黄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提醒学生采用刚才找证
据的方法进行观察;另一方面也要提示,树叶并不都是像银杏树叶这样变黄的,要实事求是地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安全,要把学生的活动限定在一定区域,教师要能时刻观察到全体学生的活动情况。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第4单元
用双手创造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仍是对“走进科学”的具体展开。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科学,是理解
“科学是什么”的不可缺少的维度。科学通过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改造自然世界,创造出复杂的人工世界。因此,让小学生从认识和区分自然物与人造物开始,体验人类用双手创造出人工世界,可以帮助其对“科学是什么”有更加丰富的理解。
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既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世界,又有庞大复杂的人工世界。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生还做不到完全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而需要借助于个人经验,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对自然
物和人造物作出区分。此外,动手操作、摆弄实物,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更让他们获得一种直接的技术活动体验。学生在操作和制作活动中,可以亲身体验到“用双手创造”的感觉,并进一步理解人类正
是通过用双手创造的过程,堆叠起一个庞大的人工世界。
本单元的设计,力图让一年级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通过阅读“轮子的故事”,初步感知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认识身边的人工世界;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
简单的任务。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
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
出结论的意识;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
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
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7.2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
单元教学目标
观察自然物和人造物,知道自然物构成了自然世界,人造物构成了人
工世界,体会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界的伟大。
利用自然物制作一件物品,体会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关系,感受用双手
创造的乐趣。
比较原始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了解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
面发生的变化,意识到科技改变生活。
通过使用工具加工食品,体验工具带来的方便。
通过阅读和安装轮子的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认识到科技产品
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单元活动框图:课





教学内容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课时安排
2-1
总课时
教学目标
.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知道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难点: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迹。

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图片和视频,树枝、树叶、石块、泥土。
教学预设





活动一:
区分在野外游玩和游乐场游玩看到景物的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典型场景中的物品和环境的对比,了解自
然世界里有些什么,人工世界里有些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话题:“我们春游的时候,在游乐场看到的
景物和在野外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或者让学生分别看大自然和城市视频,比较大自然和城市里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
让学生观察和区分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品和自然物品,
并进行归类,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
了人工世界,各种各样自然物的集合就是自然世界,
由此体会到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界的伟大。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动植物因为人的因素而
离开原来的生长栖息地,或因为人的意愿而在基因层面
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原则上来说,它们已经属于“人造的自然”范畴了。但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概念
理解水平来看,为避免理解混乱,本教材将动植物(不管是家养的、移植的、嫁接的,还是野生的)统统称为“自然物”,而不作更为精细化的辨别。
活动二: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对具体的物品的辨别、区分和归类,让学生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
教学过程:
让学生根据各种典型物品的图片,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让学生在教室里和校园里寻找,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给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归类,在人造物上寻找人工痕迹。
给出一些人造物和自然物相互融合的图片和物品,
如深林中的小路,屋顶上的植物,或者自然世界中一些类似于人造物的自然物,如风化过程中形成的“人像”等,观察、比较、区分。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比较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时候,不要出现深奥的词语,儿童能用口语表述它们在组成、产生和活动等方面的不同就行了。
要让学生注意发现人造物上的人工痕迹。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思课





教学内容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课时安排
2-2
总课时教学目标
.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知道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难点: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迹。

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图片和视频,树枝、树叶、石块、泥土。
教学预设





活动三:用自然物搭建一个棚子。
设计意图:
本活动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
够体验对自然物的利用、加工和改造的过程。
教学过程:
除了搭建小棚子,也可以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自然物
进行加工改造,如用石头摆成一个小脚印的图案,用树叶做一个面具,用柳条编手环、柳叶帽等等。
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并展示交流各自的作品,重点认识制作出来的物品具有了自然物所没有的功能。
比一比,改进改进。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因为要使用简单的加工工具,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多给点时间让学生操作。
提供一些纯自然物,如树枝、
树叶、藤条、稻草、石子等。
一些简单工具,如小剪刀、棉线、固体胶水等。活动四:把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物。
设计意图:
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许多人造物都是用自然物制造出米的。
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举例,讲解某个东西原本是自然界中的物品,怎样经过人的加工变成了人造物。比如:岩石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石碑或石雕;木头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了木槌;兽皮经过怎样的加工变成了皮衣?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三幅图片是本教学活动的变式补
充,可以配合使用。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物变成人造物的过程,可以采用
倒推的方式,由现实中的人造物,去推想制成它的原材料,以及这些原材料在自然界中本来的样子。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选择的物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常见的,制作过程也容易理解。不要选择比较抽象,或者制作过程比较复杂的物品。
可利用的资源准备:
羊毛采集、毛线纺织和编织毛衣的视频
传统的用纺车纺线视频等
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课时安排
2-1
总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衣食住行的图片卡一套,石磨、迷你擀面杖、大米、电动粉碎机。
教师材料: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视频。
教学预设





活动一: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
(见参考资料),便于学生理解。
让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或观看古文明遗址的视频或图片,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情况。
通过视频了解现代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
通过古代人和现代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同样的任
务,如现代人使用钢笔、圆珠笔、铅笔写字和古代人使
用毛笔、用刀或针刻字,来体会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进行一一对比。
在对比的时候,关注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舒适、方便、快捷这些方面的感受。
教学准备:
古代人生活的
图片、视频
现代人生活的
图片、视频
体现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特点的一些实物,如书信、手机、无线电发射器、钢笔和毛笔等
活动二:
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衣、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选择衣、住、行等方面变化的比较,一是这些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二是便于了解变化是一步步发展完成的。
教学过程:
为学生提供一些卡片,可能让学生按照衣食住行分类,并且按照时间排序(具体见教材)。
观看《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古画,从古
両上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观看视频《上帝也疯狂-1》,通过了解现代非洲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巴黎时装秀》等视频了解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中,要配合学生活动手册使用。
教学准备:
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
反映古代人生活的视频、图片,如《清明
上河图》等
反映现代人生
活的各种视频和物品
视频:影片
《上帝也疯狂-1》;纪录
片《日食记》;《巴黎时装秀》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课时安排
2-2
总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衣食住行的图片卡一套,石磨、迷你擀面杖、大米、电动粉碎机。
教师材料: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视频。
教学预设





活动三:调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科技发明。
设计意图:
一年级的学生一般发现不了科技产品对B常生活的影响,因为他们楚最新科技产品的“原住民”,他们享
受着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和舒适,但不知道生活本来不是这样子的。而他们家里的长辈,尤其是
祖辈在短短几十年间,各种科技发明不断地提高了他们
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
此,让孩子们回家问问长辈,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一方面让儿童学会一种接触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
途径;另一方面,调用家庭资源,由家里的长辈来解说
对自己家里生活改变最大、最重要的科技发明,最具说
服力。每个孩子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信息、分享信息,
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教学过程:
设计相关的调查表,让学生回家向家长调查:什么是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重要发明并说明理由。
列出几种科技产品,如手机、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电磁炉等,让学生回家和家长商量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回家和家长商量,家里最需要更换的一件家用电器或用品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这项调查不要有固定的答案,每户人家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提出改变最大的一项科技发明。
注意前后对比,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己家里生活的影响。
活动四:
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了解米粉可以做成哪些食品。
设汁意图:
用四种工具将大米碾成米粉,既有工具的科技含量不同,也让学生体会使用不同工具的感觉。而碾米的目的是导向其用途,可以做成学生熟悉的米粉制品。
教学过程:
让学生先后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碾碎的顺序是研钵(擀面杖)、石磨和电磨,让学生在分别用不同工具
碾米的过程中,体会现代科技工具的优越性。
组织观看磨豆腐、舂米或榨油的视频,了解原始农业的一些技艺,以及现代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效和方便。
让学生介绍当地的米粉食品,体现对家乡的关注。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通常更喜欢体验古代的工具,因此可以让学生使用古代工具,教师操作现代工具。
使用电动粉碎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特别注意安全。一般情况下,由教师操作比较适宜,或由教师帮助学生来操作。
准备资源:
石磨、研钵、擀面杖、粉碎机等工具。
磨豆腐的视频、《舌尖上的中国》视频。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
12.轮子的故事
课时安排
2-1
总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推重物的对比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
.阅读轮子发展史,了解轮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化。
.做小车,学会给小车安装轮子和吸管轴套,发现轴套的作用,体会动手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轮子的作用和发明过程。
难点:动手制作小车。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圆柱形铅笔6支,小车组装材料一套,含车轮4只、纸盒1只、吸管2根、
竹签2根(车轴),另加工辅助工具若干,含剪刀、胶带、粘合剂等。
教学预设




课活动一:
体会轮子的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做推书的对比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引发研究轮子的兴趣。
教学过程:
可以将字典换成砖头,增加重量可以使省力的体验更明显。
可以在《新华字典》下垫上六角形铅笔,来比较圆柱形铅笔和六角形铅笔的省力效果。
可以改推为拉,用橡皮筋拉动垫了铅笔和没有垫铅笔的《新华字典》,观察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来判断有轮子
是否省力。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不要求作严格要求的对比实验,只要能对比出垫了铅笔的字典或砖头,在推的时候比较省力就行了。活动二:
阅读轮子的发展史。
设计意图:
通过科技史的学习,体会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并
且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教学过程:
分别出示加了轴的轮子、加了辐的轮子、包了金属边框的轮子、加了轮毂的轮子、加了轮胎的轮子,让学生比较这些轮子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重点研究轴承,比较轴承和一般轮子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体验轴承高速滚动的特点。
可以用简笔画和简单文字介绍轮子的结构,如轮、轴、辐、胎等。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这个内容的教学不仅是阅读资料,还要通过图片、
实物的比较,提取轮子发展的信息,了解轮子的结构和发展史。
准备资源:
轴承、手指陀螺的视频。
轮子发展史的绘本。车的发展史视频等。
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思课





教学内容
12.轮子的故事
课时安排
2-2
总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推重物的对比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
.阅读轮子发展史,了解轮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化。
.做小车,学会给小车安装轮子和吸管轴套,发现轴套的作用,体会动手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轮子的作用和发明过程。
难点:动手制作小车。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圆柱形铅笔6支,小车组装材料一套,含车轮4只、纸盒1只、吸管2根、
竹签2根(车轴),另加工辅助工具若干,含剪刀、胶带、粘合剂等。
教学预设




课活动三:
给小车安装轮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一次制作过程,尤其是学会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小车,使车的轮子转的更加灵活。
教学过程:
可以先让学生直接固定轮子在车身上(不带轴套),发现小车滚动不快,且方向不容易控制;再提供两根吸管,让学生用吸管改进自己的小车,想办法让小车的车轮转得更加灵活:
其做法为:
第一步,剪取适当长度(比车轴略短)的吸管;
第二步,将吸管固定在车身的合适位置;
第三步,将车轴穿过轴套,安上轮子;
第四步,进行调试和改进。
小车完成以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轮子是否对称?

位置是否恰当?
轮子能否转动?
滚动过程中能否保持方向的
稳定?
……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此活动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整地做一辆小车,只是为学生准备好器材,让他们给小车装轮子。
使用剪刀和尖嘴钳等工具,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要小组合作完成,注意分工明确。
准备资源:
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
电子教材中的做小车录像。活动四:体会轮子的其他用途。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轮子在方方面面的应用,认识到轮子的重要性,生活中离不开轮子。
教学过程:
一起来玩手指陀螺和小轴承,体会轮子的多样性。

出示各种场景的图片,让学生找轮子。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还在哪里用到了轮子。
让学生发挥想象:你想为什么物品设计轮子?
资源准备:
各种各样的轮子和带有轮
的物品的图片、实物。
手指陀螺,小轴承等等。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思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主题的提出
科学学习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实际上存在着科学与工程这两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活动。与此相对应,我们也有必要区分这两类不同的方法,并分别建立其能力训练体系。因此,本套教材的能力训练体系分为科学探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两个系列。
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科学方法的学习,
离不开科学知识的学习。但如果将科学方法的学习完全渗透在科学知识的学习
中,则有可能在实践中遭到削弱。采用某种系统的、显性化的方法进行科学方法
教育,对于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乃至理解科学的本质都是必要的。
本套教材在每册设计了专项学习的主题,其目的就是除了在具体科学知识学
习中渗透科学方法与技能的学习之外,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一次丰富而完整的科学
或丁程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接受专门性、整体性的科学探究与工
程实践能力训练。
本套教材的专项学习包括“像科学家那样”的科学探究和“像工程师那样”
的工程实践两大系列,在一年级到六年级的12册教材中,分上、下册交替安排,
螺旋上升,各有侧重,做到依据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重点,设定不同的深度,让学生既感觉到挑战,又能通过努力达到目标,获得思维、技能、品质等多方面的提高。这些专项活动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项目活动为基本形式,强调学生的主性、幵放性。
本册的工程实践项活动题从的“做小车”活动拓展而来,通过提出
“用气球让小车动起来”的仟务,让学生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向同伴进行展示分享。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本册的活动是螺旋上升的起点,抓住工程活动的三个主要环节——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
示分享,让学生经历工程活动的过程,体验工程的核心在于设计。
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套教材在《课程标准》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国内外比对和研究讨论,分别构建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而为确立各学段的能力培养重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材把工程实践从科学探究中独立出来,作为与科学探究并列的另一类探究。在《课程标准》显现了四个要素
——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
改进完善的基础上,参考了若干国家的技术与工程教育标准和教材,以及本土的研究,将工程实践细化为六个要素,即明确问题、前期探索、确定方案、制
作模型、评价改进、展示分享,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在包含本活动在内的每个“像工程师那样”的工程实践专项学习中。
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

本册的专项活动“像工程师那样”
指向工程实践能力的专门训练。本套教材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遵循螺旋式的设计思路:在低、中、高三个年段
呈现的工程实践活动从简单到复杂,在每册重点训练一种或几种工程实践能力。
本册的专项活动抓住工程实践的三个主要环节——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示、分享,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工程活动就是从具体的问题和需求出发,通过设计和制作来满足耑求的过程,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工程活动的各外个环节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能动手动脑,设计出满足一定需求的气球小车,并向同伴展示。初步了解工程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示分享。
通过设计小车和阅读汽车发展简史,初步激发发明创造的愿望。
活动框架:






教学内容
像工程师那样……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教学目标
.能动手动脑,设计出满足一定需求的气球小车,并向同伴展示。
.初步了解工程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示分享。
.通过设计小车和阅读汽车发展简史,初步激发发明创造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气球小车。
难点:设计并改进气球小车。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纸、笔;上节课装上轮子的小车、气球、吸管、胶带、打气筒等。
教学预设





活动一:
读图、看光盘视频了解汽车的发展历史,了解
150年来更多日用生活产品的变化。
设计意图:
先以汽车为例,让儿童知道今天的汽车不是从来如
此,而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再看150年来更多的日用生活产品变化的视频,意在让学生通过更多案例的了解,意识到工程师设计的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教学过程:
除了汽车和光盘上的案例,还可以让儿童说说他们知道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变化,如玩具、洗衣服工具等。
资源准备:
电子教材中的汽车发展史视频。活动二:设计以空气为动力的小车。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空气动力小车,让儿童经历一个设计的全过程,重点指导全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问题、设计、展示。
通过分析“怎样用气球让小车动起来”和“怎样让小车尽可能跑得远”这两个问题,认识到工程技术领域的问题多和“怎么办”和“怎样会更好”有关。
通过让儿童想办法把气球粘到小车顶,想办法让气出得慢一点、时间长一点,以便让小车跑得远一点,达到领会“设计”的基本含义(先想后做,不要一上来就动手)的目的。通过展示自己做的小车,经历电子教材中表达和接受他人评议的过程,体会互动交流,听取他人意见的好处。
教学过程:
可以利用第4单元已经做好的手动小车。
不要急于求成,作为最后一个单元,可以为儿童的创造性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
通过比赛,让学生分析跑得较远的小车获胜的可能原因,继续改进自己的小车。
资源准备:
电子教材中未来交通的视频等。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思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三.内容分析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我们一起学科学”和“我们怎么知道”等5个单元组成。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等三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五、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六、教学设计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
备注一至五第一单元六至十第二单元
十一至十五第三单元
十六至十九第四单元
二十至二十二第五单元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找空气
一、导人新课
实验导入:不会湿的纸图。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只空的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中有没有东西。
生:杯子中没有东西,是空的。
教师在杯子内的底部塞上纸团,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在这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下纸团能不能湿。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纸团没湿。
师:为什么纸团不会湿呢?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
二、活动过程
(一)感受空气的存在。
师:同学们,我们的周围哪里还有空气呢?
生:教室里、嘴里、杯子里、书里、书包里、衣服里里等。
师:既然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空气,那么哪些现象能说明我们周围有空气存在呢?
生:树叶、衣服、旗子随风飘动;风吹到验上、验能感觉到凉凉的。
师:同学们想到了很多能证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的方法。谁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望料袋上下抖动装空气等。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如何操作。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活动的结果和发现,明确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存在。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塑料袋装空气等在教室内外很多地方能够实现;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地方有空气。
教师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二)找一找物体中存在的空气。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周围到处有空气。那么,我们周围的物体里有没有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检验一下。
小游戏:找一找物体里存在的空气。
实验材料:塑料盆、矿泉水瓶、玻璃杯、石头、土块、粉笔、海绵、砖头、木块等。
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找空气的方法。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卫生;同学之间要相互合作进行实验,完成下表。
物体名称
找空气的方法
里面有没有空气
有空气
没有空气
矿泉水瓶玻璃杯石块木块粉笔海绵砖头学生汇报找空气的情况,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找空气知道了我们周围的物体里也有空气。
三、拓展活动
师:我们的衣服里也有空气,你们能想办法检验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吗?
学生讨论,交流检验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衣服充满空气时的大小,用力挤压衣服,把衣服里的空气尽量挤出。对比衣服压缩前后体积的变化来分析衣服里空气的多少。
四、活动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学好科学。
教师提出课下思考的问题:水中有空气吗?哪些现象能说明水中有空气?你们能找到水中的空气吗?
2.认识空气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能猜出来吗?
(课件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生:空气。
师:对,是空气。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那么,你们对空气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门对空气的了解还真不少。空气对我们非常重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空气,来认识空气。
(板书课题:认识空气)
二、探究学习
(一)找空气
师:空气在哪里?它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请看这是什么。
生:塑料袋。
师:对,我们现在要用塑料袋捉空气,请仔细看一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
师(用塑料袋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空气):老师捉了一袋空气,那么也像老师这样试一试。
(学生用塑料袋捉空气)
(二)观察空气
1.讨论探究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方法,制订方案。全班交流讨论情况,板书:看 闻。)
2.指导观察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塑料袋中的空气,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填写记录表。
观察方法
空气特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讨论,并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指导。
学生小组汇报观察情况。
师板书: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

(三)观察空气的流动性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袋子,是什么东西让塑料袋鼓起来的呢?
如果松开塑料袋,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这说明了空气有什么特点?

(板书:流动)
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请同学们瞪大眼睛仔细观察,老师现在将蜡烛和蚊香点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火苗和烟的方向,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个现象说明空气是向面八方流动的的。(板书:四面八方。)
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还可以向四面八方流动。
三、拓展活动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知道了空气的特点,了解到空气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我们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说到重要,与我们的生活不能分离的还有一种物质,那就是水。
同学们课下比较一下空气和水这两个人类的“好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纸风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平时最喜欢什么玩具?
同学们说出了好多玩具,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玩具,了求,学厂一种具。看!认识吗?
(出示纸风车)
关于飞车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纸风车。
二、制作纸风车
纸风车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先看一看课本的示意图,学习制作纸风车的制作方法。
(学生看示意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方法。)
谁能说一下制作纸风车的方法?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第1步,先把纸剪成正方形,沿对角线分别折叠。第2步,用剪刀沿着对角线由外由内剪,注意不要剪到底。第3步,将剪开的4个角按照顺序固定到中心点。第4步,用大头针或图钉由纸风车的正面向后穿过中心点,将风车固定在小棒上。
师:做风车的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安全很重要。老师也有一些提示要跟大家分享。首先,小组要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其次,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最后,做完后整理好材料,废纸要放入废料盒内,明自了吗?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小组领材料,动手制作。)
三、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认真,请大家把手中的纸风车举起来互相看一看,试着让你们的纸风车动起来。
(学生展示。)
师:真不错,老师给你们点赞。
四、玩风车,发现风车的特点
师: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纸风车有什么变化,看看你们能发现纸风车的哪些特点。
学生玩纸风车,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谁来说一说是怎么玩的?
生:我拿着纸风车向面跑
生:我拿着纸风车原地不停地转圈
生:我用嘴吹纸风车
生:我把纸风车插在有风的地方
生:我站在原地,手拿着纸风车来回摇动
师:玩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我跑的时候,纸风车在转动
生:我转圈的时候,纸风车也在转动
生:用嘴一吹,纸风车的风扇就绕着这个小杆转起来了。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让纸风车转起来,真棒!绕着小杆转动的部分是纸风车的风叶。还有其他发现吗?
同学们发现了纸风车这么多秘密,真了不起!
五、课后拓展
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风车吗?人们利用风车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课下留心观察。
4.常见的动物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介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知道在自然界中生活着许多动物。
教学总结,板书课题:常见的动物。
二、探究活动
(一)说一说它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1、说一说自已熟悉的动物的名称。
教师提出要求:说一说体们知道的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提醒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动物。
2、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1)观察图片,说出动物的名称。
教师出示大熊猫、燕子、蝴蝶、金鱼、青蛙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及时评价。
(2)小组交流动物的特征。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内要分工明确: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3)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动物,例如: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教师及时规范学生的描述,并适时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师生总结: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特征。
3、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师通过出示法律条文让学生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二)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1.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教师提出同题: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吗?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同题。
师生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2说一说其他动物的生存环境。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货。
四、拓展活动
教给学生布置课下拓展探究任务,指导学生采取观察羊和山羊的图片或视频,实地观察、查找课外读物等方式,分析两种动物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动物的反应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角马迁徙的视频。
提出问题:角马为什么要迁徙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
导入课题:动物的反应
二、探究活动
(一)蚂蚁喜欢吃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蚂蚁吃东西的情景。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蚂蚁会爬向糖果,因为蚂蚁喜欢吃甜东西。
教师播放蚂蚁选择食物的视频,验证学生的猜测。
教师总结:蚂蚁会对食物做出不同的反应。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能够对食物做出反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二)预测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家中养金鱼吗?给金角喂过食吗?
学生介绍自已喂鱼时的情景。
教师搬出准备的鱼缸,让学生预测向鱼缸里撒鱼食和敲击鱼缸两种情况下金鱼的反应。
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师生总结:金鱼会对食物、声音等刺激做出反应。
教师拓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食物、声音做出反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导学?,金角等出物对食气,声的反应以及如何正确对停小动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蚂蚁、金鱼等动物对食物、气味、声音的反应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小动物等方面说说自己的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四、拓展活动
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蚂蚁、燕子、鱼等动物快下雨时做出的反应,完成活动手册中的相应内容。
6.动物的运动
一、导入新课
播放动物行走、奔跑、飞行的视频,指导学生说说视频中的动物在做什么,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动物的运动。
二、活动过程
(一)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1.教师出示不同动物的图片,指导学生模仿动物的运动。
小组展示,学生评价谁模仿得最像。
2.教师通过动物的视频展示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游泳、飞行等。
教师总结: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二)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运动?
教师出示海鸥、螳螂等动物图片,指导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并让学生生模仿。
教师总结:动物主要靠翅膀、足、四肢等器官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在活动手册中圈出动物的运动器官。
学生小组内相互介绍圈出的运动器官。
教师出示蜗牛、蚯蚓等动物运动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动物更多的运动器官。
(三)动物运动会
1.教师出示3种动物:兔子、蜗牛、乌龟,让学生猜测它们运动的快慢。
2.举行动物运动会。
(1)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举行运动会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例如:要让3只动物从同一起点出发;要把它们喜欢的食物放在前面以吸引它们运动
把它们放在不同的跑道内;不要惊吓它们。
教师还可以补充: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不让动物偏离跑道,跑道间可以用隔板隔开,隔板的使用还能防止兔子跳出来。
(2)举行动物运会
教师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内,运动距离长的动物就是跑得最快的。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3种动物运动的快慢进行排列。
教师出示探究技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排到,就是在排序。
(四)说一说,它们还可以怎样运动。
教师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有的动物会跑,有的的动物会游泳,有的动物会飞。
同学们想一想,每种动物是不是只有一种运动方式。
学生回答:猴子可以跳跃、攀爬、行走;青蛙不仅可以游泳,,还能跳跃行走。
教师总结;一种动物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三、课堂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回顺本节课经历的活动,让学生说说在活动中的感受。
交流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教科书拓展活动中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运动,运动可以帮助动物做什么。7.小动物找妈妈一、导人新课
教师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指导学生说一说是哪些外形特征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引出课题:小动物找妈妈。
二、活动探究
(一)谁是小鸡的妈妈?
1.通过外形特征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小鸡与鸭、鹅、公鸡、母鸡的外形特征,找到小鸡的妈妈。
学生找出母鸡是小鸡的妈妈。
数师指导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小鸡和妈妈的“嘴”都是尖尖的…
2.通过其他证据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母鸡一定是小鸡的妈妈吗?还有有没有别的证据?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小鸡出壳的图片,让学生明确这才是“母鸡是小鸡的妈妈”最有力的证据。
3.教师总结:要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它们的妈妈是谁?
1.帮小驼鸟和小山羊找妈妈。
教师出示小鸵鸟和小山羊的图片,指导学生参照找小鸡妈妈的方法,通过比较外形的相似特征的方法来找一找它们的妈妈。
2.帮蚕和蝉的幼虫找妈妈。
教师出示蚕、蝉的幼虫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妈妈是谁。
教师借助视频展示蚕和蝉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蝉幼虫的妈妈是蝉的成虫,蚕的妈妈是蚕蛾。
教师总结: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能通过下蛋或直接生小动物的方式繁殖后代。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相似;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不同,但长大后会和妈妈外形相似。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能找到小动物的妈妈,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孔雀和鸳鸯的外形特征,区分动物爸爸和动物妈妈,将活动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8.布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布料制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生活用品,说说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生:它们是布料制成的。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市料制成的?
生1:窗是用本料成的
生2:围演是用本料式的。
师: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研究布料的秘密。
(教师板书课题:市料)
二、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
师:关于布料,同学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生1:我想知道布料有哪些种类。
生2:我想知道布料是怎样来的。
生3:我想知道布料有哪些特点。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布料的特点。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棉布、化纤布3种布料(边说边腿示给学生看)。
(二)探究布料的特点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丝绸、棉布、化纤布三种布料(边说边展示给学生看)。
根据生活经验,你们认为这些布料可能有些共同特征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教师引导学生从软硬程度、透水性、弹性等方面进行猜测。
师: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猜想得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交流、完善探究方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想到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们打算用摸一摸的方法研究布料的软硬程度。
生2:我们打算先将布抻直放在水槽的上方,然后往布上倒水,观察水会不会透过布流下来。
生3:我们想用拉一拉的方法看看布料的弹性怎么样。
师:同学们的实验方法都很好。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实验。想一想,在观察、研究时,小组成员之间要注意什么。
生1:要分工明确
生2:要团结合作。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分工合作能让我们更出色地完成科学探究任务。下面就请大家用刚才想到的方法研究丝绸、棉布、化纤布这3种布料的特征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研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们用手分别摸了摸丝绸、棉布、化纤布,发现它们都比较柔软。
(教师板书:柔软。)
生2:我们把丝、棉布、化纤布分别抻在水槽的上方,然后往布料上倒水,发现水都能透过布料流下来,说明布料能透水。
(教师板书:能透水。)
生3:我们分别拉了拉3种布料,发现用力拉的时候它们会变长,
手放开后它们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说明布料有弹性。
(教师板书:有弹性。)
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布料具有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的特点。
三、拓展活动
师:布料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我们几乎到处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
9.塑料
一、认识塑料制制品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同学们看看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制成的吗?
师:学们真聪明,这些东西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材料。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周固有很多塑料制品,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它们有什么用?
生:我的文具盒是用塑料制成的,它可以用来装铅笔、橡皮等。
……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其实,塑料制品还有很多,如塑料桶、塑料玩具、塑料凳子等,塑料的用途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塑料。
二、探究型料的特点
(一)比较塑料杯和玻璃杯的轻重。
师(拿出玻璃杯):这是什么材料做的?
生:玻璃。
师:它和塑料杯有什么不同?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玻璃杯和塑料杯,同学们用手掂一掂,比一比哪一个轻、哪一个重。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拿稳杯子。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告诉我结果?
生:塑料杯轻,玻璃杯重。
师:是的,塑料更加轻便。
(二)比较望料袋和布袋的透水性
师(拿出袋子):这是个什么袋子?
生:塑料袋。
师:这个呢?
生:布袋
师:如果我们分别向塑料袋和布袋里面加水,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
生:布袋会漏水,塑料袋不会漏水。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动手试一试?
师:请组长从材料盒中拿出塑料袋和布袋,组员分工合作,注意不要把水洒到桌面上。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祝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布袋会漏水,型料袋不会漏水。
师:实验的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生:一样。
师:塑料具有不透水的特点。利用型料的这个“本领”,人们制作出了许多防水物品,你们知道有哪些东西可以防水吗?
生:雨衣、雨伞。
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塑料很轻便、不透水。
同学们是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得到的这个结论呢?
生:通过比较的方法。
师:是的,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塑料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矿泉水瓶遇到热水会怎样?
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矿泉水瓶,它是用什么制成的?
生:塑料
如果我把热水倒人矿泉水瓶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矿泉水瓶可能会变形。
师:我们来试试!热水流出可能会伤手指,所以老师演示这个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矿泉水瓶变形了。
师总结:塑料制品很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
(四)交流塑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师:塑料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的特点。我们生活中处处能见到塑料,塑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教师展示图片。
师: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播放视颏。
师:虽然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如果我们不合理使用它们,它们就会污染我们的环境,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合理地使用望料制品,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拓展活动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塑料,塑料有好多“本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下课后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制成的。10.石头
一、活动导人
1.(出示纸箱或魔术箱,在空中晃动两下):请同学们一里面么
(学生自由猜测。)
2.请几个同学到前面来,伸进手去摸一摸。
3.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石头。
(学生摸一摸,描述物体是石头)
板书课题:石头。
二、探究活动
(一)找一找哪里有石头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石头,谁能介绍一下:你们的石头是在哪里找到的?它的形状或颜色是什么样的?
生1:我的石头是从小区的花坛里找到的,它的形状不太规则。
生2:我的石头……
师:老师还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石头制成的物品,请看大屏幕。
学生观看大屏幕,说出石头物品的名字。
教师小结:石头可以作为材料被广泛使用。
(二)观察石头有什么特点
1.讨论观察方法
师:我们要研究它,才能发现它更多的秘密。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进行比较,用手摸、用眼看等。
2.看一看
下面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研究石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用记号笔给石头编号,再观察带来的石头,比一比,看谁发现的最多。
学生分组观察。
生1:颜色不同
生2:石头有不同的花纹。纹路不同。
教师小结并板书:石头的颜色、纹路不同
3.摸一摸

(1)教师提出问题:这位同学的石头真光滑呀!其他同学的呢?下面我们就摸一摸石头。
(2)学生活动,比较石头的光滑程度并进行排序。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追问:它们的表面摸起来感觉一样吗?

(4)小结并板书:光滑程度不同
4.敲一敲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用过或者见过石头蒜臼子?为什么用它能够把蒜捣碎?期间,教师提示学生:使用石头蒜臼子时要注意安全。
(2)教师指导学生用锤子敲石头。教师提示:不要太用力,注意安全。
(3)学生活动,汇报结论:石头不容易被锤子敲碎,说明石头质地坚硬。
(4)小结并板书:石头质地坚硬
5.刻一刻
(1)谈话:同学们都会观察,又发现了石头的一个特点:坚硬。这些石头都一样硬吗?我们怎么才知道这些石头中哪块更硬呢?
(2)学生说办法:比较,将不同的石头互相刻一刻、敲一敲、划一划。
(3)师生小结并板书:石头的坚硬程度不同。
6.深化小结
(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石头颜色、纹路、光滑程度、坚硬程度都不一样呢?
(2)学生推测:可能是因为它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种类的石头。
(3)师生小结:因为这些石头属于不同的种类,所以它们的特点都不一样。
三、拓展活动
1.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了很多办法来研究石头。刚才我们用锤子敲一敲来观察石头,就是在利用工具观察。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了。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些观察方法研究更多物体,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吧!11、我们周围的植物
一、课题导入
1.教师板书“植物”二字,学生朗读。
2.教师提出问题:这里的“植”字是什么偏旁?
3.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继续猜想除了带“木”的偏旁的字与植物有关,带“艹”的偏旁也与植物有关吗?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植物?
4.引出本节课课题:我们周围的植物
二、探究新知
(一)走进校园赏花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校园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进人校园首先看到什么花。
幻灯出示校园里美丽的花。
2.学生细心观察并思考,说出自己的发现。
3.交流汇报:我们的校园里有玉兰花、月季、牡丹、樱花、桃花、杏花等。
4.教师提问:同学们能说一说桃花与杏花的花有什么不同吗?
5.归纳小结:我们可以从桃花与杏花的花瓣的形状来区分。桃花的花圈比较长,杏花的花瓣比较圆。
此外,可以从两种花的颜色、味道、开花时间的早晚等判断杏花和桃花。
(二)走进校园观树
1.教师提问:我们的校园里种植了哪些树木?
幻灯出示校园里的树。
2.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校园里的树。
3.交流汇报。教师可引导其他小组及时补充完整,提出问题:同学们能说出松树叶和柏树叶有什么不同吗?
4.归纳小结:松树的叶子像一根根细针;柏树的叶子呈鱼鳞状。
(三)走进大自然认识植物
1.教师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周围入手,仔细观察地里有什么植物,并借助幻灯片出示校园周围的植物。
2.学生细心观察,说出自已的发现。
3.归纳小结:地里有玉米、谷子、高粱等植物;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有的生长在水里,有的生长在土里。
(四)对比认识
教师提问:同学们是怎样区分芹菜和芫荽的,说说你们的区分的办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菜的气味、植株的大小、根的形状等方面进行比较。
(五)梳理总结
1.学生回忆本节课认识的植物名称。
2.教师总结:像菠菜、柳树、月季……都是植物,植物属于生物。
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桃花和杏花的花瓣,松树叶和柏树叶,芹菜和芫荽的茎的相同与不同,就是在进行比较。
三、课后拓展
提出问题:在校园里找一找课堂上认识的植物,说一说这些植物的名称。
12、土壤与植物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观察过植物吗?它们大多生长在哪里?
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植物通常生长在土壤里。那么,土壤与植物有哪些联系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与植物。
教师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说一说,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哪些植物。
1.谈话:谁知道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哪些植物?
学生回答。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图片。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展示。
2.总结:土壤上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土壤是植物的“家”。
3.谈话:植物离开它们的“家”会怎么样呢?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分别为土壤中正常生长的植物图片和从土壤中拔出的植物的图片)。
学生交流想法。
4.总结: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我们要爱护土壤,爱护植物。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丰富多彩。

(二)观察校园的土壤上生长着哪些植物。
1.谈话:校园的土壤上生长着哪些植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学生交流回答。
2.到校园中观察土壤上生长着哪些植物,同学们认为应该怎么做?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具体怎样做,制订出简单的观察计划。
3.小组汇报。
师生交流,补充、完善观察计划。
4.教师强调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
(1)谈话:小组观察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2)教师出示“温馨提示”,强调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学生观察期间,完成观察记录表。
观察记录单
观察区域:
记录员
植物名称
它的样子(画一画)
颜色
高度
粗细
数量
观察方法
(我是这样观察的)植物特点
(如叶的形状像……)
5.学生分小组活动,并填好观察记录单。
6.活动结束后,学生小组进行汇报。
三、课堂小结
老师提问: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活动
老师提问: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菜地或者花园里取一些土壤放在花盆里,定时浇水,过一段时间,看看有没有植物长出来。记得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其他同学!
13、蚯蚓的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谁来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2.同学们的小动物种类真多。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就藏在下面的谜语里,想不想知道?
课件出示谜语:两头尖尖相貌丑,手脚耳目都没有,整天工作在地下,一到下雨才露头。
学生猜谜语并回答。
同学们蚯蚓生活在哪里吗?
师生交流,导人新课。教师板书课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在哪里能找到蚯蚓?
1.说一说在哪里能找到蚯蚓。
学生交流回答。
2.同学们还能在哪里找到蚯蚓呢?
教师出示课件一一田地、菜园、学校的花池等场景图。
3.师生交流并总结:在田地、菜地、草坪等地方能找到蚯蚓。

(二)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
1.请猜想一下,同学们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呢?
学生猜想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2.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蚯蚓、干土、湿土、纸盒等材料。同学们想不想利用这些材料,亲自设计实验并观察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
学生回答。
3.设计实验方案
(1)根据老师给出的这些实验材料,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做?怎么设计实验进行观察?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小组讨论交流,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4.实验注意事项
(1)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注意事项。
(2)教师强调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
①4个人为一组。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纸盒,纸盒中有蚯蚓。
②把准备好的干土和湿土分别放在蚯蚓的外围,交替围成环形。
③过段时间,仔细观察爬到干土和湿土中的蚯蚓数量,并填好观察记录单。
④实验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注意清洁卫生;实验完毕,收拾好实验器材。
我的实验记录
蚯蚓爬向哪里
干土
有(
)条
湿土
有(
)条
其他地方
有(
)条
我的发现5.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
6.实验结束,小组汇报。
7.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记录,得出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土壤。
8.老师播放蚯蚓生活环境的视频资料。

(三)我把蚯蚓送回家。
1.同学们,蚯蚓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现在,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同学们认为把它们送到哪里呢?
师生交流把蚯蚓送回家的正确方法和地点。
2.把蚯蚓送回家。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
四、拓展活动
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田野里去找蚯蚓。饲养蚯蚓,并观察蚯蚓松土的现象。
14、土壤中的小动物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蚂蚁的家在哪里吗?
师生交流。
2.蚂蚁的家在土壤里。在我们脚下的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平常不易见到的小生物,它们是生物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师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1.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蚂蚁、捉过蝉的幼虫吗?谁来说说你们与这些小动物之间有趣的事?
师生交流。
2.同学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呢?
学生交流。
3.老师带来许多小动物的图片,仔细观察,同学们认识它们吗?
课件展示:土壤里面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有蚯蚓、蚂蚁等。
师生交流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
4.总结:土壤中生活着蚯蚓、蚂蚁等小动物。土壤是小动物的家。

(二)找一找,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1.想不想到校园里观察一下这些小动物呢?
师生交流。
2.如果到校园中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应该怎么观察?
学生小组交流,制订观察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划定观察区域,知道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还要知道观察中要进行记录等。
3.观察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注意事项:要制订观察计划;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要爱护小动物,不要骚扰小动物的生活等。
4.教师强调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
(1)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区域进行观察。
(2)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带好手套,弄散土壤,捕捉土壤里的小动物,放在昆虫盒里。
每种动物收集3只,进行观察。
(3)要注意安全,尽量减少对土壤环境的破坏。
(4)可以使用放大镜或者昆虫盒认真观察这些小动物,在活动手册上记录。
(5)观察完毕后,把这些小动物送回到土壤中。
5.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活动并进行记录。
6.汇报交流,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小动物。
7.描述观察到的小动物。
(1)同学们观察了校园土壤中的小动物,在观察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土壤中的小动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特点。
生:我观察了蚂蚁,我发现蚂蚁头上有触角,有6条腿。
生:西瓜虫很有意思,只要一碰它就会蜷起来一动不动。我用放大镜看到它有很多腿。
……
(2)播放视频资料:利用课件补充一些小动物的视频资料。
(3)总结。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谈收获。
四、拓展活动
同学们还有兴趣继续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吗?让我们再选定观察区域,课后继续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将观察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讲给别的同学听。
15、番茄与番茄酱
一、问题与猜测
谜语导入:红红脸蛋像苹果,切开里面汁儿多,生吃熟食都可以,酸酸甜甜就是我。打一种蔬菜。
学生回答:西红柿。
出示西红柿实物:西红柿也叫“番茄”,是大家喜欢吃的一种蔬菜,它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板书:番茄与番茄酱。)
二、探究与实践
(一)番茄的生长过程。
小组讨论番茄的生长过程,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播放视频:小番茄的生长旅程。
小组交流、总结番茄的生长过程一一种子入土,生根发芽,长成植株,开花结果。
教师点评、总结:像番茄这样自然长成的物品属于自然世界。

(二)我们来做番茄酱。
师:吃薯条时,大家喜欢蘸着番茄酱吃。番茄和番茄酱有什么不同呢?
生:番茄酱是用番茄加工制成的。
生:将番茄做成番茄酱后,我们既可以享受到美味,又可以长期保存它。
教师播放制作番茄酱的视频。
学生总结制作流程:洗净、去皮、切块、打碎、熬煮、加佐料、装瓶密封等。
师生一起制作番茄酱。
小组交流制作番茄酱的体会与收获:番茄酱是人加工制造出来的产品。
提问:还有哪些像番茄酱这样由人加工制造出来的产品?
学生讨论回答:苹果酱、梨汁、果脯等。
教师总结:像番茄酱、苹果酱、梨汁等由人加工制造出来的产品属于人工世界。
三、拓展与创新

教师出示小麦与面粉、树木与木桌、石头与石雕的图片。
教师要求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物品属于自然世界,哪些物品属于人工世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房子、河流、纺织产品、建筑物等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属于自然世界,哪些属于人工世界。
教师总结:我们的身边的事物有些属于自然世界,如河流、湖泊、山脉、动物植物等;有些属于人工世界,如家用电器、通信工具、建筑物等。
板书设计:16、做个小挂钩
活动准备:曲别针、铁丝、铜丝、手帕或毛巾、挂钩、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等。
一、问题与需求
教师出示衣服和毛巾摆放杂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讲述这种做法的缺点。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应该把衣服和毛巾用挂钩挂起来。
教师提问:如何制作挂钩?(板书:做个小挂钩。)
二、设计与制作
(一)设计小挂钩。
教师用课件出示生活中常用的简单小挂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小挂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小挂钩的形状,并画下来,教师适时帮助、引导。
学生小组间展示、评价设计方案,教师指导学生选出最佳的几组设计方案。
学生设计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选择什么材料,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小挂钩的形状和材料可以从多角度去选择。
板书设计:设计小挂钩:形状、材料

(二)做个小挂钩。
学生各小组在最佳设计方案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并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测试小挂钩的性能,完善作品。
学生在小组间展示、评价制作的小挂钩,交流制作过程及使用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板书设计:制作→测试
三、拓展与创新
教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小挂钩是怎么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小挂钩的设计、制作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挂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教师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产品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板书设计: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 本文关键词:年青,全套,教案,小学一年级,上下册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9507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模板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怎么写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如何写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格式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范例参考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开头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开头语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范文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范例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格式大全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_年青,全套,教案,小学一年级,上下册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大全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格式模板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免费模板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免费格式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格式如何写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开头如何写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免费范文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免费范例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免费参考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模板下载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免费下载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模板怎么写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格式怎么写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开头怎么写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开头语怎么写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模板如何写 精编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精写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