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
时间:2019-08-23 14:30:22 来源:76范文网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干预,人际关系,青少年,父母,作用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 本文简介:摘要: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与“容纳他人量表”对广西420名青少年进行测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西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得分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缺乏慈爱与人性关怀;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等因素对其教养方式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 本文内容:

  摘要: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与“容纳他人量表”对广西420名青少年进行测查,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西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得分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父母教养方式缺乏慈爱与人性关怀;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等因素对其教养方式及子女的人际关系有一定影响;父母双方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等直接与子女的人际关系相关联;父亲的“拒绝、否认”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子女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预测性。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对子女进行人性教育最重要的一环, 关系到青少年的是非心、羞耻心、恻隐心、宽恕心、孝敬心、诚信心、感恩心与责任心的培育。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情绪控制能力,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 父母教养方式; 人际关系; 人性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教育正不遗余力地追求高质量和全面性,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青少年自身仍问题不断。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发展的关系。2004年马加爵事件后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力度前所未有,但15年以来,各种青少年的伤害事件仍在各地层出不穷,有增无减:胡安戈沉迷网络游戏挥霍巨款为逃避追问而毒杀父母、药家鑫捅死被其撞倒的路人、龙祺当着母亲的面残忍杀害班主任、未满16岁的孪生姐妹因父母管教过严多次策划毒杀父母并“终于成功”、2019年刚出高考考场的学生一言不合刺死同学……媒体上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每年都在更新,青少年犯罪比例居高不下,原因何在?社会与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极度重视不容否定,对青少年成长的关心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仍有诸多问题,是哪个方面的教育出了问题?笔者认为,或许人性教育的缺失是这一问题的根源。人性教育几千年来一直都作为中华民族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产业高度分化和发展的今天,很多社会传统价值在慢慢丧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等开始不断暴露,传统的人性教育精华渐乎缺失。

  教育应该不单纯是为了社会,应试教育就是错误认识教育目的造成的必然结果,当今的教育急切需要恢复“人性”。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性发生变化,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学习等都要从人性出发,并能促进人性成长。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1]。此种联系是人类在交往时产生的情感积淀,是人和人之间比较稳定的情感纽带。人际关系是从人与人的接触中开始的,它的发展与维持受到个体主观情感好恶的直接影响———情感上的接纳(人际容纳,Interpersonal acceptance)与支持可以促进人际发展;反之,则阻碍人际的发展。当今社会生活成本日益高涨,竞争逐步趋于白热化,青少年的压力明显上升,他们不仅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同时承担着家庭、社会的期望。虽然学校智育硕果累累,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控制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让人应接不暇、疲于奔命。家长是孩子人性教育的重要启蒙者和终身引路人,家庭是人性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养对孩子影响巨大。

  家庭是社会个体成长的开端,父母是家庭中主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子女作为教育策略直接的受体,其身心成长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起点,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不能因自己忙于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而把教育子女的重任完全交给学校,自己却不管不顾。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在青少年人性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忽视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家庭教养方式偏差不断等。家长必须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将其提升到相当的重视程度,发挥好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以保证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是人性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和最适合的方式,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要适当进行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美德教育与责任教育等。

  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很高,很多学者注意到了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父母养育方式类型的差异会不会影响到青少年对他人的容纳水平,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对他人的容纳得分,是否指向父母教养方式的某些方面,二者是否有预测性?由于我国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涉及父母教养方式和容纳他人的研究比较缺乏,以往的研究重点大都放在分析容纳他人与心理、家庭等因素的关系上,偏重于讨论差异与相关性,着眼于讨论父母教育干预的研究则很少。笔者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与“容纳他人量表”对广西420名青少年进行了测查,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影响因素。

  二、概念的界定

  所谓人性,就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2]4。何谓人性教育?简单地讲就是“要教会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2]4。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人的人性。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al educational mode)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父母教养方式是一个多维结构”[3]。父母的养育方式类型指“对个体的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程度,以及未来的社会价值观确立、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行为态度的养成等,都存在较为深远的影响”[4]68。根据“控制—容许”“接受—拒绝”两个维度,将“父母的养育方式分为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4]69,四种教养方式特征如下:(1)权威型兼具民主和理性;(2)专断型强调对子女的控制和主导;(3)放纵型放任有余,但控制不足;(4)忽视型的父母对子女属于“三少”———少情感交流、少约束控制、少互动。容纳(Acceptance)指的是心理上的一种认可和接受。容纳他人(Acceptance of others),指“个体在人际交往当中,对他人的行为、态度、思维方式方法等心理活动的接受、认可的体验和表现”[5]274,即我们通俗的人际关系,容纳他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用来指代人际关系,本文中不再作两个名词的区分,全文中进行互用。

  三、人性教育与教养方式及容纳他人的研究现状

  当前,中国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对老祖宗非常重视的人性教育却有所缺失,有的根本不重视,觉得可有可无。人性教育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缺乏人性教育之基本的生命教育,导致青少年不能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缺乏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心理承受能力差,无法正确面对压力、失败和挫折,一旦人际交往紧张或出现学业问题及其他工作生活方面的问题时,往往用极端否定的态度来面对,或者采取极端措施,做出伤人伤己的事情。其次是缺乏人性教育之情感教育,导致青少年对父母、老师、同学及他人付出的关怀和爱,对社会给予的温暖和支助缺少应当的感恩和回报之心,对自己亲人要求苛刻,动辄无理取闹,不尊重师长,对同学、朋友没有包容心,一旦个人要求无法实现就情绪偏激,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再次是缺乏人性教育之道德教育。俗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丧失了最根本的善良之心,对弱者和遭遇困难的人表现冷漠、不屑,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不但不同情、施以援手,还以此为乐、幸灾乐祸。最后就是缺乏人性教育之责任教育。由于人性教育中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现在很多青少年不知何为责任,没有担当意识,面对困境或者压力时只知道逃避,不敢担当,犯了错误或遇到失败,首先想到的就是推脱责任,缺乏基本的责任心。

  当前心理学领域中,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考察其对子女人格成长、心理健康水平、犯罪倾向、学业成绩、社会化进程等方面的影响,在人际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同时关乎教养方式与人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深入细分到微观层面(如信任水平、容纳他人水平、被他人容纳水平等)的研究较少。“国内对人际容纳的研究也不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6]238因此涉及“人际容纳”和“父母教养方式”两个概念的研究文献缺乏。

  苏巧荣对卫校学生进行研究,发现“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使子女增加人际信任度,特别是可以增加子女乐于助人的行为”[7]。王丽芳等人发现“高三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呈正相关,而与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呈负相关”[8]。李龙辉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当中的不同因子,对青少年的人际信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说来就是积极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际信任有积极影响,消极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际信任有消极影响”[9]。梅青选取杭州市150名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被试父母教养方式与之人际信任的关系,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存在广泛相关———人际信任与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成正比,与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成反比”。杨珍、王燕采用《容纳他人量表》对3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该研究显示:“相较常模,被试的人际容纳虽然整体水平呈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在容纳他人这个维度上得分较低应引起关注。”[10]郑莉君、戈兆娇对浙江省的妇女干部、女大学生以及高职生进行信任和容纳他人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类人中,妇女干部的信任他人得分最高,而女高职生最低。”[11]吉峰、李允荣等学者抽取180名医科大新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容纳他人量表总均分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1, P=0.000)。”[12]47程子军、李合群等人对577名大学生进行人际容纳、信赖他人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容纳他人量表的结果与家庭类型及某些专业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具有显著性。”[13]王巍、石国兴用《容纳他人量表》对456名高中学生的人际容纳、心理健康以及主观幸福感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显示:“容纳他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在家庭氛围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人际容纳和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容纳他人在家庭气氛、学业成绩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14]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从广西南宁、梧州、宁明三地抽取青少年500人作为被试,最终回收问卷468份,有效问卷420份,回收率93.6%,有效率89.7%。其中男生200人、女生220人;高一126人、高二120人、高三174人。

  (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与容纳他人量表

  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5]275,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岳冬梅、李鸣果、金魁和、丁宝坤等人在1993年对该量表进行了重新修订。各因素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在0.46~0.88之间,平均为0.75。分半信度范围从0.5到0.91,平均为0.76。重测信度范围从0.67到0.89,平均为0.776。

  2.容纳他人量表

  容纳他人量表[6]238,是美国心理学家Fey在1995年编制的。分半信度为0.90,常模为75.5±8.40。

  (三)分析方法与研究程序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定被试后,发放事先编码、装订好的问卷,安排被试集体测试。回收问卷后,对所收集的答卷进行初步筛查,剔除未完成、明显胡乱作答的无效答卷。获得数据后,研究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

  五、数据结果

  (一)广西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容纳他人的基本情况

  注:M为算术平均数, S为标准差。以下为各因子中文名称和对应字母代码: (1) 容纳他人量表:容纳他人总分 (ZF) 。 (2)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父亲分量表的“情感、温暖、理解” (F1) 、“惩罚、严厉” (F2) 、“过分干涉” (F3) 、“偏爱被试” (F4) 、“拒绝、否认” (F5) 、“过度保护” (F6) 。母亲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 (M1) 、“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M2) 、“拒绝、否认” (M3) 、“惩罚、严厉” (M4) 、“偏爱被试” (M5) , t为差异统计量, p为伴随概率, 下文同。

  广西父母教养方式、容纳他人得分情况见表1,青少年在容纳他人上的总均分(55.32±8.09),显著低于(t=-36.14, p=0.000)常模总均分,差异显著。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常模比较结果见表1。除了父亲“过分干涉”维度与常模没差异外,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过度保护”低于常模水平。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高于常模水平。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偏爱被试”低于常模水平,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高于常模水平。

  (二)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容纳他人在性别、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上的差异分析

  性别变量在“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因子上影响显著(t=-2.4, p=0.017),父母教养方式和其文化水平有影响:父亲文化显著影响父亲教养方式当中的“情感温暖、理解”(F=4.2, p=0.006)、“过分干涉”(F=3.6, p=0.014)这两个因子;容纳他人受父亲文化程度的影响(F=3.69, p=0.013);母亲文化程度,显著影响母亲教养方式当中的“情感温暖、理解”(F=4.57, p=0.004)、“过分干涉”(F=4.97, p=0.002)、“拒绝、否认”(F=5.05, p=0.002)这三个因子;容纳他人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F=5.22, p=0.002)。父母职业对其子女的教养方式以及其子女的容纳他人有一定的影响:父亲职业影响“情感、温暖、理解”(F=6.96, p=0.000)、“偏爱被试”(F=2.7, p=0.047),母亲职业影响“过分干涉、过分保护”(F=2.85, p=0.039)、“拒绝、否认”(F=4.34, p=0.005)、“惩罚、严厉”(F=3.73, p=0.012)。

  (三)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容纳他人在是否独生、父母是否健在、是否离异方面的差异分析

  是否独生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影响,影响父亲的“惩罚、严厉”(F=9.83, p=0.002)、“过分干涉”(F=4.67, p=0.032)、“拒绝、否认”(F=11.22, p=0.001)、“过度保护”(F=4.73, p=0.031),影响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F=10.42, p=0.001)、“拒绝、否认”(F=5.18, p=0.024)、“惩罚、严厉”(F=7.76, p=0.006)。父亲健在与否对父亲的“过度保护”(F=5.9, p=0.016)有影响,母亲健在与否和是否离异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容纳他人没有影响。

  (四)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容纳他人相关分析

  通过计算两两相关得知:(1)父亲的“惩罚、严厉”(-0.31**)、“拒绝、否认”(-0.36**)、“过度保护”(-0.19*)均与容纳他人存在非常明显的负相关;(2)母亲的“拒绝、否认”与“惩罚、严厉”(-0.33**)对容纳他人存在非常明显的负相关;(3)父母双方的“情感、温暖、理解”(0.42**,0.44**)与母亲的“偏爱被试”(0.20**)均对容纳他人存在非常明显的正相关。

  六、结论与讨论

  (一)广西青少年人际关系得分低,父母对子女温暖与关爱低

  广西青少年在容纳他人(人际关系)的总均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符合前人容纳他人测量的结果[12]47。学者吉峰、张爱芬曾经研究过大学生容纳他人的情况,他们的研究得出同样结果———大学生容纳他人量表总均分低于常模[15]。但广西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分,情况非常糟糕,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心理不正常者其人际交往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人际交往模式健全者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大大降低。人是群居性的动物,需要与他人合作、交往,需要各种社会支持,一旦这方面出现问题,心理就容易脆弱,处于青春期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涉世未深,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更是需要健康良好的人际交往。

  调查数据反映广西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和“过度保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父母似乎更加“冷酷”、缺乏温情、对孩子偏爱不够,对孩子的保护少。而父母在对“拒绝、否认”与“惩罚、严厉”方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孩子过于严厉。这个数据很危险,青少年处在一个相对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极其不利,容易让孩子缺乏“感恩心”、丧失“宽恕心”、没有“恻隐心”,包含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冰冷的人的风险,孩子长大后的亲社会行为会减少,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反社会行为。对于父母来说不应该仅仅是给孩子提供物质和金钱,而应该更多地投入关怀和感情,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富裕。

  (二)父母的教育水平与职业影响子女的人际关系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其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容纳他人得分相对越高,人际关系更加良性。同时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似乎对子女也越矛盾,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温暖、理解”有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过分干涉”依然很高,这可能和广西整体的氛围有关系。总之,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人际关系方面相对越好。父母职业为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子女的容纳他人方面更好,一方面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士相对教育水平高,他们对子女进行人性教育的意识及方法手段都高于从事农业、商业或普通打工者,另一个方面这些职业工作稳定,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养孩子。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子女的人际关系

  父母需要调整或改变对孩子的对待方式,数据反映父母双方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容纳他人存在非常明显的负相关,父母过于严厉会让子女的人际关系相对较差;而“情感、温暖、理解”与“偏爱被试”与对容纳他人存在非常明显的正相关,父母的温暖和关系会让孩子的人际关系更加积极。

  (四)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人际关系可以起到预测作用

  父母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对人际关系可以起到预测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子女的容纳他人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可以促进子女对他人的信任;而父亲的拒绝与否认,则对子女的人际信任产生消极影响,父亲的“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容纳他人形成回归方程:

  七、加强人性教育、改变父母教育方式以改善青少年的人际关系

  本文着眼于实证数据,数据反映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际关系有很强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文化与职业等也对孩子的人际关系有影响。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父母教育策略的适宜与否,父母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水平有利于形成更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无益于孩子的成长,父母应当尽量减少。提高子女容纳他人水平的一个好的途径是父母致力于改善家庭教养氛围,在满足子女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给予子女更多的关怀与理解,增加亲子间的良性互动。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容纳他人得分,为人父者应尝试给予子女更多的认同,为人母者应积极理解子女,给予情感上的温暖与关怀,这样孩子的宽恕心、孝敬心、感恩心才能得以正常建立,从而让孩子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压力,增强情绪控制能力,避免发生家庭悲剧。

  父母应看到人性教育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而非仅仅智育,应在平常的家庭生活中增加人性教育的意识,营造合适的氛围,进行潜移默化的各方面的人性教育。同时父母也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只有自身文化素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有这方面的意识,才能以身作则,在平常的点点滴滴中给孩子树立好的形象,立德立言。加强家庭教育势在必行,但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或多或少欠缺意识和方法,所以对父母进行培训也很重要,学校、社区等应多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家长意识到在孩子很小时,便要开始进行文明、礼节、秩序、卫生、道德等以实践和生活为主的人性教育,社会各界应该鼓励和资助研发青少年人性教育的素材、活动与项目,让孩子习得礼仪、明辨是非等,预防青少年惹上吸烟、滥用药物、游戏成瘾等不良习惯。

  除了学习知识文化外,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具备适应社会的竞争能力,养成健康的情感、良好的精神。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懂得感恩、宽容,知道关心人、同情人。俗话说:“幼儿受于家庭之教训,虽薄物细故,往往终其身不忘。”回顾以往诸多的青少年犯罪事例,不少是因为家庭教育出现了偏差,孩子在畸形家庭环境中成长,父母没能及时意识也没有及时进行教育和纠正。因此,做好孩子的人性教育,从父母平常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开始,重视日常对孩子的引导和熏陶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金胜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71.
  [2]马俊骅.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性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 (9) .
  [3]刘长敏, 刘彦楼, 李令青, 等.汉、维、哈三族中学生教养方式与应付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2) :1373-1375.
  [4]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FEY W F.Acceptance by others and its relation to acceptance of self and others:a revaluation[J].Abnormal Social Psychol, 1955 (2) .
  [6]杨晓玲.大学生人际容纳问卷的编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 .
  [7]苏巧荣.某卫校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2 (1) :52.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0822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模板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怎么写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如何写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格式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范例参考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开头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开头语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范文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范例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格式大全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_干预,人际关系,青少年,父母,作用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大全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格式模板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免费模板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免费格式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格式如何写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开头如何写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免费范文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免费范例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免费参考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模板下载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免费下载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模板怎么写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格式怎么写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开头怎么写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开头语怎么写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模板如何写 父母教育干预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的作用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