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时间:2019-08-30 13:34:57 来源:76范文网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本文简介:

第一单元时分秒单元教学内容: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本文内容: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时、分、秒
单元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例如,“秒的认识”主题图就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的场景,“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能做些什么”,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
1、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
2、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3、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4、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思,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秒的认识、秒和分之间的关系、体验时间的长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
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4)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2、课本第6页第1题。3、课本第6页第3题。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活动:?
???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
五、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板书设计:??时




1时=60分
1分=60秒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估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估算。
教学具准备:时钟模型、课件
教法:
讲练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
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
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
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
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
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
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1时=60分
2时=120分

60+60=120分

60×2=120分
教学后记:
第3课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
自主探索法,讨论交流法,讲练法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分=()秒?
??
?
4时=()分?
??
9分=()秒
?
5分=()秒?
?
??
8时=()分10时=()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
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2、教师教学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的计算
方法一、可以画直线图说明:每一格表示5分钟,从7时30分至7时45分共有3小格,每格是5分钟,3各就是3个5分钟,所以3
×5=15分钟。
方法二、也可以运用数字所对应的分钟数相减求得结果。如,分针指到6是30分,分针指到9是45分,它们之间相差45分-30分=15分。
3、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4、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三、巩固练习:
1、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2、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3、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
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4、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5、补充练习
请小朋友计算下面经过的时间。
吃饭:7:15---7:35
锻炼:9:25---9:45
看书:3:10---3:55
看少儿节目:5:40---6:00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你现在会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板书设计: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7
:30(
经过了15分钟
)7:
45
a、3
×5=15分钟
b、45-30=15分钟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
自主探索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
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
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
?
4时=()分?
?
?
9分○9秒?
?
?36分○2时
5分=()秒?
?
?
150秒○2分?
??400分○4时?
?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后记:
单元教后记:
第二单元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
单元教学内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学习: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
用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对于计算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根据《标准》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加、减法的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具准备:课件、图片
教法:讲练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
?35-20?
???46-7?
??
?98-90?
?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
??
??
?
28?
??
??
??
?35?
??
??
??
?
6320??3?
??
??
?(
)??(
)?
??
?
(
)
(
)?
??
???(
)
(
)72?
??
??
??
???31?
??
??
??
?75?
??
??
??
?
29?(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
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
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
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
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
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
79+4=83
B、30+44=74?
?
74+9=83
C、30+40=70?
?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
?15+55=?
??
?61+39=?
??
?35+66=?
??
?23+28=?
??
?32+46=
53+36=?
??
?37+54=?
??
?15+65=?
??
?18+26=?
??
?41+56=?
??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
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
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35+34=
69
A、35+30=65
65+4=69

B、30+34=64
64+5=69

C、30+30=604+5=9

60+9=69
39+44=
83
A、39+40=79?
?

79+4=83
B、30+44=74?
?
74+9=83

C、30+40=70?
?
9+4=13?
???70+13=83教学后记: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讲练法,讨论交流法
教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6+41=?
?
19+41=?
?
56+28=?
?
83+12=?
?
75+11=?
?75+21=?
67+21=?
?
72+15=?
?
45+24=?
?
58+42=?
?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
??
???35-2=?
??
??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方法一:个位上5-4=1,十位上6-3=3,合起来是31;
方法二:先算60-30=30,再算5-4=1
,最后算30+1=31;
方法三:先算65-30=35
,再算35-4=31;
方法四:先算65-4=61
,再算61-30=31;
同学们,你们的口算方法和上面这几种有相同的吗,这些口算方法都有个相同的特点,就是拆数,前两种算法就是把减数和被减数拆成四部分,用个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结果合起来;后面两种算法是把减数拆成30和4,从65里面分两次减。用这些方法都可以使口算变得又对又快,这些算法你掌握了吗?
3、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二题,
65-48=
该怎样口算呢?想一想,把你的算法和同学交流一下。
方法一:先算50-40=10
再算15-8=7最后算7+10=17
方法二:先算65-8=57
再算57-40=17
方法三:先算65-40=25
再算25-8=17
提问:用你喜欢的方法再说说65-48的口算过程
师:这里的几种算法和上面的几种算法类似,也是用拆数的方法口算的。
注意,运用第一种方法,需要把被减数拆成几十和十几,与减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分别相减再相加。
4、提问: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比较一下。
38-25=13
44-25=19
小组讨论交流,并指名学生说说。
5、讨论小结: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
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1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完成“练习二”第6题。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3、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
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65-34=11
方法一:个位上5-4=1,十位上6-3=3,合起来是31;
方法二:先算60-30=30,再算5-4=1
,最后算30+1=31;
方法三:先算65-30=35
,再算35-4=31;
方法四:先算65-4=61
,再算61-30=31;
65-48=17方法一:先算50-40=10
再算15-8=7最后算7+10=17
方法二:先算65-8=57
再算57-40=17
方法三:先算65-40=25
再算25-8=17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法:讲练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3+6=?
??
?
85-5=?
??
?
67+9=?
??
???72-6=
20+40+3000=?
??
??
?
900-700+80=?
??
??
?300+20+60=
80-60+200=?
??
??
???100+400+50=?
??
??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你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与同桌交流并汇报。
学生可能有的会想到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两位数来口算,
也可能有的会想到列竖式计算。不管哪种方法都让学生说说算理。
你能根据前面所学的两位数笔算法则尝试着做一下这道题吗?请你拿出练习本,看谁第一个完成?(独立试算)让一生到黑板上笔算380+550。
②汇报算法
师提问“你有什么经验要介绍给大家吗?”、“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
③?教师小结:“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提问:“在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列竖式时,你有什么想提醒其他同学的?”
(点出重点并板书——“满十进一”)
④师:还有用其他方法计算的吗?
⑤师:同学们会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了吗?那好我们来做四道题。(练习三第1题的四道加法题)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550-380等于多少?该怎样算呢?你能自己想办法算出结果吗?

3、反馈计算方法
先来听听口算方法是怎样算的?谁会?(55-38=17550-380=170)
笔算方法怎样算呢?对于这道笔算减法还有什么疑问?
提问:“在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列竖式时,你有什么重要提醒吗?”(点出重点——并板书“退1加10再减“)
以前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现在十位上5减8不够减,怎么办?
从百位退1当10,和十位上的4合起来是15。15表示多少?7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最后算百位上,为什么百位上是5减1?
那现在我们知道了第二周比第一周多170个。反过来也可以说第一周比第二周少170个。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四道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练习三第1题的四道减法题)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谁能说说在进行笔算时应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多说)
师:看来三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的笔算一样。(出示)齐读。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
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师:只要我们记住这些,计算的时候认真仔细些,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又对又快。下面就让我们来试试看好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2、完成“练习三”第3题。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3、完成“练习三”第4题。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380+550=930
算法1:38+55=93
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
??
??百??十??个
?
??
??
??
??
???3?
?8?
?0
?
??
??
??
??
+?5
?5?
?0
——————
?
??
??
??
??
?
?9?
?3?
?0
(2)550-380=170
算法1:

55-38=17
550=380=170
算法2:?
??
??
??

百??十??个
?
??
??
??
??
??
??

?
?

5?
?5?
?0
?
??
??
??
??
??
?
-?3?
?8?
?0
————————
?
??
??
??
??
??
??
?1?
?7?
?0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法:讲练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
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
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
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
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
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
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
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
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
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
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5题。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
组中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
后相互交流。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法:讲练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回顾所学
最近我们学习那些内容,要注意什么?学生间交流所想,教师板书要点。
二、专项练习
(一)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3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困难的可以在练习本上写出竖式将答案填在书上。
说说方法: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先看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行口算,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1个0。
笔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减法,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2、完成第4题。
请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说清题目的含义后再解答,感受保护眼睛的必要性。
3、独立完成第9题。
要求再练习本上列出竖式,在书上填空,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适当辅导。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第10--11题。
请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做个别辅导。
第11题:237约等于240,143约等于142,240-140=100,大约还有100页没读。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2、完成第12题。
这道题有两种情况,可以画图来理解。
3、完成第13题。
独立完成,解答完已有问题后,提出问题并解答,交流所思所想。
三、小结全课收获。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6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法:讲练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
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
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
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
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
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
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
??
?86-34=?
??
??
?47+33=?
??
??
?
36+20=
23+69=?
??
??
?62-18=?
??
??
?70-26=?
??
??
?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
???370+480=?
??
??
?390+250=?
??
??
?520+300=
840-560=?
??
???750-540=?
??
??
?440-150=?
??
??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
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
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
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
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
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整理与复习
单元知识归纳: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估算。4、解决问题。
教学后记:

单元教后记:
第三单元

测量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具体内容如下:例1中测量的结果不实整理米,故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较,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例2、3中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毫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例4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为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例6为估算距离,通过估算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例7认识质量单位吨,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单元学时安排:十课时
第1课时

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
例1、练习五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估计、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估计、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方法:观察估计、动手操作、抽象概括
教、学具准备:练习小黑板教师准备:米尺,小黑板(有投影的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老师三角尺上的1厘米和你学生尺上的1厘米哪个长?
2、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估计后学生交流。
估的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学生动手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有投影的班级可以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1、2题。先用眼睛估测后再测量进行验证。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教学后记:
第2课时认识分米、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2、例3练习五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内化
教学具准备: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
??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2、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厘米是(?
?)毫米?
2厘米是(?
?)个10毫米?
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
?
)个10厘米就是(?
?
)分米?
80厘米等于(?
?)分米?
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单位换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交流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独立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想法。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教学后记:
第3课时练习五
教学内容:毫米、分米认识的练习课,练习五第5~思考题。
教学目标:巩固毫米、分米的概念,学会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进一步掌握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内化。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回顾所学:
1、出示小黑板填一填
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厘米。把这一段长度平均分成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是()毫米。毫米用字母()表示。
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直尺上从刻度“4”到刻度“14”是()厘米,也等于()分米。分米用字母()表示。
把1厘米,1米,1毫米,1分米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是()>()>()>()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2、单位换算
5米=()分米

40毫米=()厘米3分米=()厘米
9厘米=()毫米1米-3分米=()分米
4分米-16厘米=()厘米

32厘米+18厘米=()分米
开火车回答上面各题,说说思考过程。
二、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组织交流。
4、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说说思考过程。
5、完成“练习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再练习本上,再交流时如何思考的。
6、完成“练习五”第10题和思考题。
第10题请学生先根据题意充分想象,再动手验证,在完全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思考题,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全课小结
所学、所思、所困。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认识千米、千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
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内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
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曹老师在从奎屯到乌鲁木齐的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距宜兴?千米)

②限速标志:
③汽车的里程表、时速表:
④地图: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
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1)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曹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曹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米
9千米=(
)米
6000米=()米
(2)“小笑话”,根据孩子们实际生活“校运动会”来对单位进行纠错,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
“去年我们学校召开了校运会。孙佳俊不愧是跳远高手,轻轻一跃就是1千米。我班的同学沙袋扔的特别棒,能扔10千米呢!小明在离终点还有2千米时摔了一跤,但是他立刻站起来,接着跑,终于取得800千米冠军。同学说,长大了要参加奥运会,争取夺个5

冠军。小红想,我也该锻炼起来,争取今年参加校运会。于是,我今天早上跑了1

。”
(3)完成练习六第1题、第2题。(组内交流估计方法与结果)
(4)完成练习六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并指明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教学后记:
第5课时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5、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知系,会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千米和米之间换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类推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动脉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地换算。
教学难点:
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与练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展台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1.出示: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教师依次点击鼠标出示: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2、填空。
8米=(
)分米

50分米=(
)米
9分米=(
)厘米

60厘米=(
)分米3厘米=(
)毫米
2米=(

)厘米100厘米=(
)米
1千米=(
)米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5。
(1)出示:3千米=(

)米

6千米=(

)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提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说明:如3千米=(

)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想6千米=(

)米,方法同上。
(3)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再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因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4)初步练习。
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5.
(1)出示:5000米=(

)千米
4000米=(

)米(任选1题试做)
师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说明:5000米=(

)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
)米,与此同理。
(3)总结算法:
问:通过例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明确:因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5000米=5千米
4000米=4千米
方法:


÷进率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把高级单位千米换算成低级单位米数,或者把低级单位的米数换成高级单位的千米,我们都是根据什么去想得数的呢?都是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去想的。就是1千米=1000米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理解题意之后完成,集体反馈。
2、完成练习六第4题

8千米=(

)米

700米+300米=(
)千米
6000米=(

)千米3千米—1千米=(
)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板书课题)
板书设计:千米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5000米=5千米
6000米=6千米
教学后记:
第6课时

练习六(8~15题)
教学内容:练习六第8~15题。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牢固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熟练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千米。你能把你了解到的这个朋友的情况跟大家介绍一下吗?
同桌先说说悄悄话,再请学生向全班介绍,如:
千米是表示长度的单位,也叫公里。
1千米相当于绕我们的操场5圈那么长。
1千米=1000米……
二、调查汇报
昨天调查了用千米做单位的资料,请学生汇报。(海盐到嘉兴、杭州、上海的距离,各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等)
三、基本练习
1、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8千米=(

)米7000米+8000米=(
)千米
6000米=(
)千米

3千米-1000米=()米
2000米+15千米=()千米
先独立思考完成,师巡视辅导。
完成后同桌交流把认为最难的一题说给同桌听,听听你的同桌是怎么想的。
完成后全班交流反馈。
请学生仿照难的题目自己也来出几道这样的题,并考考同桌。
四、实践运用练习
1、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2、第10题。
这道题有不同的路线,让学生应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及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选择路线的问题。
3、完成练习六的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并指明说一说你的理由。
第13题。学生独立理解题意。注意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
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第15题
(1)尝试独立读懂信息。
(2)交流:对与这个信息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认为小明中午12时能到达奶奶家吗?
(4)反馈并分析,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觉得自己哪方面有了进步或新的收获?
教学后记:
第7课时
认识质量单位吨,吨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及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内化
教学准备: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什么样的物体我们用“克”作单位呢?(复习旧知,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与能力)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学生回答,然后课件出示蓝鲸视频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亲历活动,体验概念的形成
1、初步认识吨。
师:通过刚才的资料我们知道了吨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一吨究竟有多重呢?
课前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算一算我们小组成员的体重之和,
各小组的体重都知道了,那么我们全班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呢?
这时我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计算了全班同学的体重是1056千克,那1056千克大约是多少千克?学生马上回答:1000千克
这时我板书:1000千克并用红笔强调“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吨,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吨”可以用一个字母“t”来表示,所以也可以这样写。师板书:1t=1000kg接着我让学生用“吨”来描述我们全班同学的总体重。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4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感受1吨水的质量。
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让学生拎一拎一桶水,感受20千克的重量,那么1吨水是多少桶呢?并推算出50桶水就是吨;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50桶水有规律的放在一起要占多大的空间。
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水是生命之源,现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同学们要节约用水。)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
也可以说“20袋水泥重1吨。”也可以说“20头牛重1吨。”
也可以说“4只老虎重1吨。”也可以说“200桶油重1吨。”
在生活中一辆小汽车的总重约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4吨=()千克
3000千克=(
)吨
这部分内容对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做一做
三、应用拓展,体验数学的价值。
1、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2、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三第4题。
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4、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板书设计




常见质量单位
比较重或大宗物体吨(t)
1000
1吨=1000千克
一般重
千克(kg)10001千克=1000克
比较轻

克(g)
教学后记:
第8课时

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例8、练习七3~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结合情境图,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换算。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知识迁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1吨=1000千克。

二、例题讲解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汇报:4吨=4000千克,想:1吨是1000千克,4吨是4个1000千克,即4000千克。3000千克=3吨,3000千克里面有3个1000千克,即3吨。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3.完成“练习七”第4题。请学生说说题意,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答案。
4.完成“练习七”第5题。汇报调查结果,分析数据,节约用水。
5.完成“练习七”第6题。如果有错请说出正确答案。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4吨=(

)千克
3000千克=()吨
教学后记:
第9课时

列表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练习七7、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知识迁移。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14次

0次
8吨√23次

1次
9吨32次

2次
10吨41次

2次
8吨√5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合理分配方案
合理分配
有序思考:不重不漏教学后记:
单元教后记: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元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会三位数的验算。
数学思考: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经历迁移、类推的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和验算原理
问题解决: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估算意识和提高估算能力,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单元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加法(一)
教学内容:加法(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
的不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万以内的不进位、进位加法算理,能够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2、笔算:求35与27的和。
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激情引趣导入

1、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课件播放:中国特有的湿地珍惜动物图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和动物。)
谈话: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我们先来看“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接着框出或用颜色显示下面的部分。


271
爬行类
122
两栖类
31
2、提问:谁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三、学生学习
四、小组合作探究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271+122=
2、想一想,这题竖式应该怎样写?
3.小组合作探究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重点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让学生明白相同数位要对齐)
应该从哪一位开始加呢?
4、点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5、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方法同两位数加法相同,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是从个位开始加起。
(二)教学例2
1、根据问题列式: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271+31=
2、如何列竖式?第一个加数的2要与第二个加数的3对齐,是吗?为什么?
3、分小组计算,并在组内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4、汇报。重点
(1)十位上的3+7=10怎样写?
(2)十位上满十要进位,向哪一位进?为什么不往个位进?
(3)百位上正确结果是几?是怎么得来的?
5、尝试练习
271+903=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并在组内交流算法。汇报时重点说说百位上的9+2=11怎样写?
(三)小组合作探究:计算万以内的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数位对齐,从低到高,满十进一)
五.堂上检测评价
1、课本第37页做一做。(50分)

2、课本第39页第1
题。(40分)
六、小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七、作业
课本第39页第2题。
板书设计:
271+122=393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71+31=302
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271+903=1174
百位满一,向千位进一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加法(二)
教学内容:加法(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会进行加法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你,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
口算下面各题
24+9=
17+8=
88+2=

15+65=
9+58=
15+55=
23+17=
66+32=50+60=40+56=
18+45=
56+23=
2、
笔算
2
85
6

6
7
+8
3
+
9
8+
4
6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学生完成后
1、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
激情引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动物协会教给我们的任务。
三、学生学习
四、小组合作探究
1、小组探究
(1)如何列竖式?有没有进位?
(2)这道题中的进位与上节课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不同?
(3)这道题可用哪些方法计算?
(4)用什么方法检查计算是否正确?
2、小组汇报。重点弄清下列问题:
(1)个位上的5+8=13怎样写?
(2)十位上是4+9=13吗?为什么?
(3)百位上的正确结果是多少?是怎么得来的?
(4)这道题中的进位与上节课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不同?
(5)这道题的计算除了竖式方法外,还有其它计算方法吗?
(6)为什么计算要验算?加法如何验算?
(粗略法:估算,精确法:调换位置再算)
3、教师:我们在计算时,不管哪一位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五、堂上检测评价
1、第3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做在书上,集体订正,选最后一题讲计算过程。
2、第39页第3题。
3、第39页第5题。

六、小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中我们应注意什么?
七、作业
第39页第4题。
板书设计: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一。
验算方法:粗略法:估算,精确法:调换位置再算
教学后记: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

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
1、口算:

600+800=

900+100=

1000+100=
2、笔算
479+506=?????
?
238+99=

483+259=???????????????665+481=
3、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二、激情引趣导入
三、学生学习
第39页,第40页的内容四、小组合作探究
1、第39页第6题。
提醒学生用估算方法寻找可提高速度。
2、第40页第7题。
先计算,再连线。
3、第40页第8题。
分小组解决,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4、第40页第9题。
(1)小君有哪些可选路线?
(2)计算每种路线的长度,再比较,得出结论。
5、第40页第10题。
分小组探究,得出结论。
6、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8
?7
?
?
?
?
7
?2
?6
?
?
?
?
?
9
?4
?0
?
?
?
7
?0
?8
+
5
9
?
?

+
5
?9
?8
?

-
7
?6
?2
-
3
?8
?9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呢?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请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做对一道,就可以在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减法题各4道)(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五、堂上检测评价
1.笔算
479+506=238+79=
683+279=365+461=
612+288=385+489=
723+198=182+99=
78+839=
2.课件出示第2题: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
(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六、小结提升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减法(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
课前检测
1、口算:
80-7=   35-8=   63-4=   26-7= 
2、笔算:
54-21= 
 79-37=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
激情引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你们暑假看了些什么样的动画片?最喜欢的是哪部?是哪国生产的?
我国在动画片生产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课件出示国产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有什么发现?

三、学生学习

1、学习例1。

2、学习例2

四、小组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1
重点弄清下列问题:
(1)三位数减三位数如何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
(2)从哪一位开始减起?
2、小组汇报。
3、小结:三位数减三位数,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二)教学例2
1、分小组自学例2。重点弄清下列问题:
(1)三位数减三位数遇到退位如何处理?应该注意什么?
(2)十位怎样计算?
学生自由发言。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2、小组汇报。
重点弄清下列问题:
(1)个位上5-6能减吗?
(2)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从哪一位退1?退1
当几?
(3)现在个位上是几减几?(15-6)
(4)现在十位上是几减几?(2-8)
(5)十位怎样计算?
(6)百位得多少?

3、你们觉得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4、小结:三位数减三位数,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退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上有一点要减1后再计算。
五、堂上检测评价
1、第41页做一做。
2、第44页第2题。
3、比一比,看谁聪明: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4、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
?4
?7
?
?
?
?
?
?
7
?8
?0
?
?
?
?
?
?
?4
?6
?4
?
?
?

?
-
?
?2
?8
?
?
?
?
-
??

5
?1
?
?
?
?
?
?
-
?
2
?2
?3
?
1
?2
?9
?
?
?
?
?
?7
?3
?9
?
?
?
?
?
?
?2?
4
?1
六、小结提升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减法
1
?4
?7
?
?
?
?
?
?
7
?8
?0
?
?
?
?
?
?
?4
?6
?4
?
?
?

?
-
?
?2
?8
?
?
?
?
-
??

5
?1
?
?
?
?
?
?
-
?
2
?2
?3
?
1
?2
?9
?
?
?
?
?
?7
?3
?9
?
?
?
?
?
?
?2?
4
?1
教学后记:
第5课时
教学内容:减法(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例3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退位(十位是0)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会减法验算,并能运用估算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
1、口算。
28-12= 
 36-18=  
25-17=  
80-25=
129-26=  287-76=  180-50=  218-108=
2、做一做下面的各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67-189=
  324-166=
二、激情引趣导入:
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掌握得很好,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助老师解决?
三、学生学习学习例3
四、小组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3
1、小组探究。重点解决
(1)从哪一位减起?
(2)这道退位减法题中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3)如何验算?
2、汇报,重点弄清
(1)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应该怎么退位?
(2)在计算中,被减数中某一位是0退位后,你发现了什么?
(0退位后,计算时要用9减)
(3)怎样验算?
3、小结: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三条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二)教学500-185
1、小组探究。重点解决
(1)从哪一位减起?
(2)这道退位减法题中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2、汇报,重点弄清
(1)个位、十位上是0,应该怎么退位?
(2)在计算中,被减数中某一位是0退位后,你发现了什么?
(0退位后,计算时要用9减)
(3)怎样验算?
3、小结:
五、堂上检测评价
1、第42页做一做。
2、第44页第3题。
注意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第44页第4题。
4、第44页第5题。
六.小结提升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第44页第6题.
板书设计:





4
?0
?3
?
?
?
?
?
?

4
?0
?3
?
?
?
?
?
?
?2
?4
?5
?
?
?

?
-
1?
5
?8
?验算:
?
?
?
-
??2
4
?5
?
?
?
?
?
?
-+?
1
?5
?8
?
2
?4
?5?
?
?
?
?
?

1?
5
?8
?
?
?
?
?
?
?4?
0
?3
教学后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续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笔算
598+204
473+298
600-138
572-353
2、笔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共同地方?
3、这个星期前3天我看了78页书,后4天我看了余下的125页书。你知道这本书有多少页吗?
学生列式计算。
二、学生学习
三、小组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情景图
2、分小组探究
(1)题中提出哪两个问题?
(2)你是怎样理解收银员的话和小红提出的问题的?
(3)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4)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5)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3、汇报。
(1)怎样理解收银员的话?
(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2)怎样理解小红提出的问题的?
(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3)解决“收银员应收多少钱”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购买的三件商品的价格)
(4)如何列式?如何计算?
介绍三种笔算方法。
(5)收银员应收949元,只收940元,行吗?为什么?
(收银员收钱要准确,要精确计算。)
(6)解决“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为什么?
(购买的三件商品的价格的近似数,因为准备多少钱才够,不用精确计算,估一估就行。)
(7)如何列式?如何计算?
560+230+170
=560+400
=960(元)
(8)解决第二个问题在思考方式上与解决第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问题要精确计算,第二个问题不需要精确计算,只求出一个近似结果就行了。)
(9)比较刚才解答的两个问题,想一想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4、小结: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四、堂上检测评价
1、看图解决问题(20分)(1)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汽车从昆明到大理已经走了348千米,到丽江还要走多少千米?)
517-348=169(千米)
(2)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汽车从昆明到大理已经走了348千米,到丽江大约还要走多少千米?)
500-350=150(千米)
2、第45页第7题。
3、第45页第8题。
4、第45页第9题。
5、第45页第10题。
6、第45页第11题。
7、第46页第13题。
五、小结提升
六、作业
第46页第12、14题。
教学后记:

单元教后记: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倍的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由于“倍”是一个比
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单元教学难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倍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50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圈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过程与方法:体验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导入?
复习乘法口诀,教师引导倒背,选背。?
因为我们中国独有乘法口诀,所以我们中国人在数学计算这一块是非常令外国人羡慕的。?
随着我们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知识。
二、新授?
1、教师示范,学生初步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课件出示第50页图,学生看书上图,图上有什么??数数各种萝卜各有多少??
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画黑板上,6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我们用笔一起来圈一圈。?
我们圈了几次?说明可以圈出3个两根,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板书在图下方)----出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会这样圈吗??
2、学生试着圈一圈,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白萝卜有10根,画黑板上,那10根白萝卜有几个2根呢?先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准备怎样圈??
打开书,请大家用铅笔在书上圈一圈那10根白萝卜,并完成下方的填空。同位互相检查,同时请一个学生上黑板圈一圈,集体订正。
从上面可以看出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为什么是5倍而不是3倍呢??
3、练一练?
做一做1,绿圆片有几个?黄圆片有几个?黄圆片每3片为一堆可以圈出几堆?请你圈一圈,说说黄圆片的个数是绿圆片的几倍?你能圈出蓝圆片是绿圆片的几倍吗??
做一做2,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要我们怎么摆,4倍是什么意思??
我们就在纸上第一行先画5竖线代表5根小棒,第二行怎么画?请你画一画,然后圈一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听得特别认真,说说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倍数关系,请你认真地区找一找,利用这节课学习的“倍”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倍的意义
水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3倍
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5倍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例2,练习十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能将情景图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倍的知识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正确解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新授?1、教学例2:?
出示第51页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同学们在干什么呢??
(1)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
你能提一个能用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吗?(板书问题)我们一起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2)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试一试画图法:试一试计算法:12÷4=3?
说说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求出倍数??
(3)刚才求出的结果正确吗?你如何来证明结果是对的??反过来想: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最后我们答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3、4题。?
读题,找准问题中对应数量,自己用画图或列算式解决。?
四、课题总结。---出示课题?
谁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今天的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知道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表示出“倍”的数量关系,学会运用“倍”来解决实际问题,知道判断1倍数和多倍数的方法等。)
板书设计:
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
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12÷4=3?

(1倍数)
台灯的价钱是台历的几倍?
49÷7=7
(1倍数)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2,练习十一第5、6、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能将情景图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倍的知识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正确解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图回答:
?????
画一画,圈一圈,???是????的(???)倍,怎样列式?
2、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二、新授?2、教学例3:?
出示第52页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1)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还知道了军棋和象棋之间的价钱关系,你能提数学问题吗??
(2)要求象棋价钱是多少,你能结合例2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画图,也可以算。
画图法:?
???
计算法: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8×4=32?(3)这个结果为什么正确??
小结:刚才我们经历了看图,将图上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来理解并解决,最后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你会用这个方法解决类似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5、6题学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全班读题,理解题意,画图或列式计算。?
四、课题总结。---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已知一个量是另一量的几倍,求这个数是多少”这种有关倍数的应用题,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已知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求这个量
军棋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象棋的价钱是多少元?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练习十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画图,列式的方法正确解答倍数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能运用画图,列式的方法正确解答倍数问题?
教学难点:能在引导下理解题意解决较难的倍数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
??
把8个平均分成(?????)份,每份(??????)个。?
8个里面有(????)个(?????)。
?(????)是(????)的(????)倍。?
二、指导练习----出示课题?
1、圈一圈、填一填:?
?
(1)的个数是的(?????)倍。?
(2)(??????)的个数的(????)倍是(??????)的个数。?(3)(??????)的个数除以3是(??????)的个数。?
2、完成练习十一第8题。??
理解去年是什么意思,表示两人的年龄都要减一岁。?
3、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读题,找准条件,理解两个问题中哪钟颜色的珠子数量不变,哪种珠子是哪种珠子的6倍,哪种珠子应该是多少,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再来想比这种珠子原来的个数是多还是少。
?
4、思考练习十一第10题。?
读懂题意,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变化画出图形,再来思考结果。?
5、思考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明确小熊手里的5个玉米需要加上3再乘2得到熊妈妈现在个数与小熊现在个数的关系,最后再加上3得19个。
三、巩固练习?
1、小欣今年5岁,妈妈今年35岁。?(1)妈妈的岁数是小欣的几倍??(2)明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欣的几倍??
2、张阿姨家养了6只鸡,其中2只公鸡4只母鸡,每只母鸡又孵了3只小鸡。?
(1)张阿姨家现在有多少只鸡??(2)现在鸡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单元教后记: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教学内容:数学教材56-76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悉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具体包括口算乘法、笔算乘法中包括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有关“0”的乘法、乘法估算与实际应用、乘除法混合运算及其实际应用。
本单元先出示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新增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先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学生能够根据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口算进行口算。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单元教学难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中连续进位
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第1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教学内容:数学教材56、57页例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口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张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游乐园玩一玩。这是进入游乐园的通行证,只要你准确算对下面的算式,就能得到通行证,有信心得到它吗?举手来说。

6×4=

8×5=2×9=
3×9=3×8
=
9×7=7×6=
4×8=
师:我们同学算得既对又快,还把解决它的口诀也说出来了,真了不起!恭喜你们拿到通行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
二、学习新知
1.小组交流,探索算法
出示例1情境图
(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
(2)小组反馈:
①3个20是60;20+20+20=60
②2个十乘等3于6个十
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下面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计算
40×3=2×400=20×6=

2×7=
50×3
=

4×600=7×30=

20×7=
开小火车
2、
合作探究,教学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尝试说出计算结果:
合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示同学可以利用小棒)
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10×4=
10×6=
10×7=20×4=
40×6=
60×8=
12×4=
23×2=
34×2=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58
1
说说怎么算最简便。
2.完成P58
2
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P58
3、4
比一比谁最快完成
4.完成P58
5、6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P59
7
独立完成表格,同位互查,集体订正
6.完成P59
8、9、10、11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20+20+20=60
2个十乘等3于6个十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2×3=36
10×3=30

2×3=6
30+6=36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使学生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600×7=
100×5=
3000×5=
看来小朋友们都会口算整十数或整百数乘一位数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列出算式:12×3=
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帮忙。
(2)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2+12+12=36、10×3=30、2×3=6、30+6=36。
(3)师摆小棒演示算理。指着第二种算法:12哪去了?为什么10×3、2×3呢?学生思考并交流。
现在明白了吗?先把12分成几和几?10×3是因为?2×3是因为?(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探索算法
(1)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指出:
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
(3)介绍各部分名称。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先用个位上的2乘3等于6,写在积的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乘3,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1乘3等于3写在十位上。
(4)挑学生说算法。
3.用竖式计算124×2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之后,交流计算方法。
4、试一试
用竖式计算
2×8=
23×2=
123×2=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第60页做一做
14×2=
33×3=
21×4=
423×2=
212×3=221×4=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评价。
2.列式计算
①小火车一次可坐22人,3次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②每一边放342盆花,两边共放多少盆?
四、课后小结
1.怎样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计算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作业设计
1、P63
2
2、竖式计算
32×2
331×3
41×2
121×4

421×2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12×3=36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教学后记:
第3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教学内容:教科书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与操作,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满十进一”“满几十进几”的算理,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通过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笔算中进位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操作,理解为什么要进位,掌握怎样进位。
教学难点: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4×4+2
5×7+4   6×5+1
3×4+2
7×8+5   6×7+5
3×9+5
6×9+8   2×9+3
2.自己试着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老师选择一些进位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道算式,想看看吗?(出示例2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
(1)自学提示:(可以利用小棒)
认真看课本61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小女孩的笔算方法,思考:
1.笔算乘法时,从哪一位乘起,乘得的积满几十,该怎么办?
2.得数中的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来的?
比一比,看谁做得对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7×2
15×5
214×3
3.小组汇报,展示:
小结:从各位乘起,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探讨交流
(1)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4)各小组
汇报的板演到黑板上。
(5)请小组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
1.那一位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当心漏加进上来的数。
3.要先乘后加进上来的数,不能先加进来的数,然后再乘。
四、巩固练习
1.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1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完成“做一做”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计算时要注意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六、作业设计
1.完成P61
3
竖式计算
2.完成P61
4
读题列算式计算
3.完成P61
5
改正错误并订正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16×3=48(本)1
6
×
34
8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62页例题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生动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下面各题
4X4+2=
5x7+4=

6x5+1=
3x4+2=
7x8+5=
6x7+5=
3x9+5=
6x9+8=
2x9+3=
2.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怎样计算?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那一位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3.计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学生板演,其它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并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情景图
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学校正在召开运动会,老师和几名同学为运动员准备了矿泉水,每箱24瓶,9箱一共有多少瓶?
2.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24x9也就是9个24是多少?
3.尝试计算:
先估算一下,9箱大约是多少瓶?
试着用列竖式计算,计算完成后小组交流:
4.小组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请计算正确的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个位上4x9=36,向十位进3后,十位上2x9=18,表示18个十,18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3个十共21个十,这2应写在积的百位,1应写在积的十位
老师小结:用一位数乘另一个因数的十位后要看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若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如加上进位数后又需要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或把最高位写在百位上。
三、巩固练习:完成P62
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计算时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若在哪一位上有进位的数,千万别忘了加上。
五、作业设计
1、自己列式算一算:137x6=822
2、学校运动会开幕式,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128人,一共有多少人?
128×4=512(人)
说一说,计算中需注意什么?
3、完成P64
6、7、8、9、10
7、8、10题读题理解后让学生列算式解答
9题让学生按第一小问提类似的问题自己解决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每箱24瓶,9箱一共有多少瓶?
24×9=216(瓶)
2
4
×

9
2
1
6
答:9箱一共有216瓶.
教学后记:

第5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63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地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知识铺垫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需要注意什么?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集体订正
500×721
×4320×
3

1000×9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展台展示,学生评价)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集体订正)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3)23的2倍是多少?
4.(集体订正)
篮球78元
足球65元
羽毛球拍36元中国象棋12元
乒乓球拍24元
观察上面物品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5.练习十三第十一、十三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一列火车有9节车厢,每节车厢有118个座位,这列火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300个同学乘4辆汽车去郊游。前3辆汽车各坐78个同学,第4辆汽车要做多少个同学?
3.完成P65
12、14、15
板书设计
练习课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5=8456
1
3
52
6
9
4
2
7
3
×
5
×
6

×

5
5
2
5
6
5
6
4
8
4
5
6篮球78元
足球65元
羽毛球拍36元中国象棋12元
乒乓球拍24元
观察上面物品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后记:第6课时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66、67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会计算0的乘法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能够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3、挑学生板演。
列竖式计算
53×729
×4328×
3

156×9436×2
二、探究新知
(一)知识铺垫: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法的笔算.今天这个新知识的特点是“有0”.
2.问:有3盘苹果,每个盘子有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谁来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15.
用乘法计算:5×3=15.
问:5×3=15,这个式子表示什么?(5×3=15,表示3个5相加的和是15)
3.提问:每盘有1个苹果,3盘共有多少个苹果?
1+1+1=3
1×3=3这个式子表示什么?(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二)学习新课
1.(0乘以任何数都得0)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索
问:小猴面前的盘子里为什么没有桃了?一个桃都没有用哪个数表示?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谁来列加法算式:0+0+0+0+0+0+0=0。
谁来列乘法算式:0×7=0。
问:0乘以7为什么等于0呢?分小组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因为7个0相加结果是0)
(2)尝试计算.  
0×9
0×7
0×2
0×5
老师指其中一题(0×5)提问:为什么0乘以5等于0呢?(0×5表示5个0相加,所以结果得0)
2.教学例5:(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尝试列式,小组交流

604×8
(1)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交流)
(2)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这题在计算中运用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
(3)小结:在进行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时,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与被乘数中没有0的是一样的,乘的时候要用乘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被乘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
教师强调指出:被乘数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不能漏掉。
三、巩固反馈
1.口算练习:P66
1
0×2=0×0=0×9=2×0=
0+8=

9×0=6+0=6×0=
2.判断○里填什么运算符号。
P66
2
0○3=3
0○3=04○0=0
4○0=4
1○0=01○0=1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谁来说一说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按照一位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不管被乘数中间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位,一定要加上进上来的数)
五、作业设计
1.笔算练习:
506×7
209
×4
308×
3
106×9

406×2
2.去年学校义务植树205棵,今年种的是去年的2倍,今年义务植树多少棵?
3、完成P68
1、2、3、4、5
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加法算式:0+0+0+0+0+0+0=0。
  乘法算式:0×7=0。
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604×8=4832(个)
6
0
4
×
8
4
8
3
2
答:运动场共有4832个座位。
教学后记:第7课时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教材,67页例题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知探索
1.教学例6.
(1)出示主题图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自主尝试计算
280×3
(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列竖式?

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小组交流:
(4)小结: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5)教师接着出示2500×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及时练,列竖式计算:
250×3
120×42500×3

1600×4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3.巩固练习
(1)完成P67
做一做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P69
8
420×3

530×3
380×3

160×4

350×4
190×4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三、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P68
6
640×2
450×6
230×4270×3
380×5
460×7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2.听然后做:
学校买4台电风扇,每台140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挑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P69
7
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题目中有两个大约,结果不用大约,约等。
4.完成P69
9、10、11、12
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80×3=840(元)

2
8
0
×

3
8
4
0
答:一共需要840元。
教学后记:第8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用幻灯片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题主题图: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巩固练习
1.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
?
?49×5
?
?
218×4
?
?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
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2.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73
1
先独立完成,写出过程,指名说一说
2.完成P73
2、3、4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列算式估算
3.完成P73
5
先不做,让学生说说每个小题怎么估算,统一方法后再算
4.完成P73
6
三个问题明确哪个问题是精算,哪个问题是估算,再让学生动手做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29×8≈240(元)
30×8=240(元)
答:带250元钱去够。
教学后记:第9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例8,例9。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1.买3支同样的钢笔用12元钱,
平均每支钢笔用多少钱?
2.一个算草本2元钱,买5个算草本要用多少钱?
动脑筋:口头提问题再解答。
1.4位小朋友共搬了20盆花,___________?(强调平均)
2.小白兔1天需要吃6个胡萝卜,吃了5天,__________?
为新课内容扫清障碍,搭建台阶。
复习了这些学过的知识就是为了把今天的新知识学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题8。(除乘)
1.出示例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你们能帮妈妈算一算,应该付多少钱吗?
2.同桌讨论后汇报。
3.生列式:18÷3=6(元)6×8=48(元)
4.师:你回答的非常正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5.师:看问题,想求:8个同样的碗应付多少钱?就得知道什么条件?(一个碗多少钱)我们来往前看,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碗多少钱?(18元可以买3个碗)
6.谁能像这样说一说。下面就请你用这个方法试一试解决下一个问题: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7.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都需要2步计算,大家来说一说这类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师小结:看清题意,仔细分析。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看问题想,要想求出这个问题得知道什么?可以先看前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二)教学例题9。(乘除)
1.出示例题: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请生说解题思路。
3.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指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三、练习巩固
1.例题8、9后面的做一做
2.同桌合作编一道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然后再解答出来。
四、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74

7
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回答每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明确哪些条件需要计算求得,再列算式解答
2.完成P74

9、10
让学生说清楚“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什么,再来解答
板书设计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18元
?元
18÷3=6(元)
18÷3×8
6×8=48(元)
=6×8
=48(元)
答:需要48钱。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6元
9元
6个
?个6×6=36(元)
6×6÷9
36÷9=4(个)
=36÷9
=4(个)
答:可以买4个。
教学后记:第10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11、12、13
教学目标:
1.能较熟练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能较熟练的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0×8=
25×2=
22×4=
77×0=
123×3=
300×5=450+25=780-320=

7×300=432×2=
2.竖式计算
98×8
64×5
521×6
909×4
236×4
二、练习过程
1.完成P74

11
出示题目后不要让学生动笔,思考估算的方法,指名说一说,再笔算
2.完成P74

12
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3.完成P74

13
说说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呢?请你自己算一算。
4.思考题:已知A+9=B,且A和B都是两位数,A是9的倍数,B是7的倍数,那么A是(
),B是(
)。
5.一个修路队,上半月修了321米,下半月修的长度是上半月的2倍还多20米,下半月修了多少米?
三、作业布置
1.四(1)班有女生29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2.三年级有5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其中2个班各有46人,其余3个班各有57人。5个班共有多少人?
3.亮亮6分钟折了18只纸船,照这样的速度,亮亮25分钟能折多少只纸船?
4.玲玲全家3人准备元旦到三峡旅游,旅游公司的报价如下:
旅游路线
大坝一日游
小三峡二日游
大三峡三日游
大小三峡五日游
每人单价
90元
290元
470元
750元
请你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你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可以提很多问题哟!)板书设计
练习课
98×8
64×5
521×6
909×4
236×4已知A+9=B,且A和B都是两位数,A是9的倍数,B是7的倍数,那么A是(
),B是(
)。教学后记:
第11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P75-76
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对本单元知识查漏补缺。
教学准备:可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整理好本单元知识要点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要点
1.整理知识:
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展台前交流:台下同学进行补充
3.教师总结归纳,出示完整知识结构图。
4.提问质疑:本单元你对哪部分知识还有疑问?
二、复习口算乘法
?
?
1.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
?
20×4
?
?50×3
?
?
14×2
?
1000×5
?
?6×30
200×4
?
500×3
?
?140×2
?
800×6
?
?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
2.口算P76
1
三、复习乘法笔算
1.做P75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做练习十六中的第2题
第一行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做P75第2题
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说解答的方法
第1小题可以口算得出结果:200×2=400(个)
第2小题竖式笔算136×6=816(个)
第3小题估算:65×7≈60×7=420(米)少估还比400大,所以原式得数更比400大。
4.做练习十六的第4题
让学生动脑思考,尝试计算,并把过程和得数写在书上。
5.做P75
思考题
观察前三个算式,找一找算式中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的变化规律,同位先说说,然后指名说,统一想法后填空。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76
2
第二行
2.完成P76
3、5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五、小结
学完本单元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整数乘一位数:300×5
两位数乘一位数:21×4
笔算乘法
不进位乘:12×3
不连续进位乘:16×3
连续进位乘:24×9
中间有0的乘:604×8
末尾有0的乘:280×3
0的乘法:0×7
用乘法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后记:
第12课时
数字编码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P77-78综合与实践运用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
2.结合现实、有趣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探索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3.通过知识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数字与生活紧密联系,探索编码编排的方法,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如何比较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问:知道“数字家族”都有哪些成员吗?
谈话:阿拉伯数字虽然只有10个,但是如果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它们编排起来,就会组成各种数字编码。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字编码。
二、初步感知
1.了解电话区号
谈话:你们会打电话吗?怎样打外地电话呢?
提问:看一看这个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你怎么知道的?(021代表上海的电话区号)听一听。
追问:这个电话是从哪儿打来的?你又是如何知道的?(010代表北京的电话区号)
再问:这个电话又是从哪里打来的?(025代表南京的电话区号)
谈话:同学们对这些知名城市的电话区号非常熟悉,在调查中你们还知道我国哪些城市或地区的电话区号呢?
小结:电话号码是一种数字编码,通过电话号码中的区号可以看出这个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也就是说,数字编码可以用来表达一定的信息。
2.了解特殊电话号码
谈话:生活中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特殊电话号码,你还记得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特殊电话号码,它们又表达什么意思呢?
谈话:事实上,在我国这样的特殊电话号码有很多。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有110匪警电话、120救护电话、119火警号码等等,还有一些可能对同学们而言暂时还没有用它的需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需求以后可能要用到的,比如:……(多媒体展示)
提问:特殊的电话号码也是一种数字编码。想一想,这些数字编码使用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呢?
谈话:这些数字编码使用起来让人们觉得非常的方便。如果把报警电话110改成“48789653”,你觉得好吗?
小结:为了使用方便,在编制编码时应该注意“简洁”。
提问:这里有两个银行的热线电话,交通银行的服务热线是“95559”,光大银行的服务热线是“95595”。这两个电话号码都是由两个“9”和三个“5”组成,为什么表达的信息却不一样呢?
小结:一个数字编码只能表达一个固定的信息,也就是说数字编码表达的信息应该是唯一的。
三、探索发现
1.确定研究方向
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些数字编码,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数字编码呢?
谈话: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确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数字编码。(多媒体展示)
提问:这些数字编码你们想了解吗?想具体了解哪些方面呢?
2.确立研究对象
提问:你打算先研究哪一种数字编码?为什么?
3.激发研究兴趣
提问: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码,谁愿意任意报出其中的一个,老师马上能够猜到这个身份证号码是你家里哪个大人的,谁愿意来试试?
谈话:老师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呢?其中肯定藏着什么奥秘,我们一起来研究。
4.小组讨论研究
要求:把搜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在小组内仔细研究,看看这些身份证号码是如何编制的?它们又表达了哪些信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交流
交流: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有机拓展相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
6.介绍编制规律
谈话:通过观察、讨论、研究,我们发现了身份证号码中一些数字所表达的信息,
但有些数字所表达的信息还不太清楚。其实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有其特定的规定……(介绍编制规律)
7.解决研究困惑
谈话:刚才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同学收集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的,但个别同学收集的号码却是15位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解疑: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5位的身份证号码,你能看出他的出生日期吗?为什么?
说明:到了21世纪,年份如果不完整的话很难判断出他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的。
8.实践运用规律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身份证号码,从这个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9.揭示课题内容
谈话:用18位数字组成的身份证号码,却能表达这么多的信息。看来数字编码真的十分神奇。(板书:神奇的数字编码)
四、运用编码

1.编运动员号
问题:洛社中心小学即将开展五年级学生田径运动会,届时将有350人参加比赛,请根据实际情况为运动员编号。
活动:选择其中四位运动员编号。
交流:你是怎样编的?这些编号中,有的是以谁开头的?
追问:为什么要以“0”开头呢?
小结:同一组编号中,所用数字的个数一般来说应该是相同的。
2.编房间号
问题:某宾馆有一幢12层的客房大楼,每层都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该怎样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拿到房间号就明白自己房间的位置。
提问:这道题要我们干吗?你觉得这个房间号里应该包含哪些信息?
尝试:学生在练习纸上为1楼第5个房间编号。
交流:明确最合理的编法。
提问:按照这种编法,9楼第5个房间如何编号?12楼的第5个房间如何编号?
这里的房间号都用到几个数字?
3.编学生证号
提问:学生证号应该包含哪些信息比较合理?
讨论:
小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试着为自己编一个学生证号。
反馈:你觉得学生证号里应该包含哪些信息?你编的号码是怎样的?学生自由汇报。
交流:根据学生编的号码,交流和提炼出比较合理的信息。并按这种方法为自己编个学生证号。
五、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神奇的数字编码”,应该说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当然生活当中还有很多数字编码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课后我们可以去研究、调查,然后再来交流我们的发现。
板书设计
数字编码
4
4
8
2
6
8
湖北省
荆门邮区
沙洋县邮局
五里镇邮电支局
投递局教学后记:

单元教后记: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
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单元教学难点: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单元学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79页例题1。
80页例题2.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四边形,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1.一系列活动直观感知四边形,总结概括四边形的概念,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2.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进一步认知长正方形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估计、动手操作、抽象概括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边形拼图,三角板,直尺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呢?

2.现在我们就到运动场去,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认识的图形呢?
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图形。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其中的一类图形----四边形。(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下面的图形中,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师课件展示)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3)根据四边形特点,判断图形是否是四边形。(课件展示图形)(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2.教学例2.(长正方形特点)(1)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明确分类标准。
你手中的四边形中,哪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2)请同学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课件展示)
同桌合作,互相说一说

(3)全班交流。

三、方法应用
1.79的“做一做”
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四边形认识中已提过)

2.80页“做一做”
(全班交流)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板书设计
四边形
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不同点:
对边相等
四边相等
相同点:
四个直角
四个直角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83页例题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概念,培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2.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测量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会测量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一周和什么是封闭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线、直尺等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看动画初步感知什么是一周。①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
课件演示蚂蚁绕树叶边沿爬一周的情景。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蚂蚁爬了一圈)板书:一周②(带着问题继续欣赏)这一次请认真观察: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课件演示后生边指边说)③小结: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圈,我们就可以说是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周。
板书:一周

二、动手感知:

1.动手操作:
描画树叶边沿,加深对一周的理解(就是绕边线一圈,从什么地方开始就回到什么地方)①我这儿有一张用吹塑纸剪成的树叶,(贴树叶)你能用粉笔描出它的一周吗?(抽生描,其余伸出手指跟着比划,然后说说是从哪儿开始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再评价)
4

②有没有同学从别的地方开始也能描出树叶的一周?(抽生说,师描,其余手指
跟着比划)③小结:(取下树叶)看来我们可以把树叶边上的任意一点作为起点,只要绕着边线描一圈,回到起点,就能描出树叶的一周。

2.小组交流,迁移类推:
感知其它具体物体表面的一周。(同桌交流,手指比划)
除了树叶的面有一周,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有一周,请找一找,你能指出它的一周吗?

3.揭示课题,认识周长。找出比课桌表面一周更长(短)的物体表面一周。感受到物体表面一周有长有短,各自的一周都有一定的长度,板书:的长度
揭示课题:物体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
板书:周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是内容。边说边指出课桌(数学书封面)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呢?

3、
从物体到图形,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我们能指出物体其中一个面的周长,那我们的老朋友——平面图形有周长吗?
哪一部分的长度才分别是它们的周长?我们认识的还有哪些平面图形有周长?
看来只要是平面图形就有周长,对吗?(课件呈现一些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指出哪些有周长?其余的为什么没有周长?(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从而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板书:封闭图形读板书,追问:什么图形有周长?封闭图形哪一部分的长度才是它们的周长?

小组合作,探索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张画片、一张树叶、一把直尺、一根线,请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办法量出这张画片和这张树叶的周长。1.学习要求:①先小组商量,再借助工具试一试。
②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

2.小组合作完成,师巡视。3.小组汇报并演示测量方法。(其间师生、生生要互动)4.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测量。

三、拓展延伸1.脑筋急转弯:用3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了三个不同的图形

请问哪一
个的周长长?
2.想不想挑战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课件呈现并设置情景)
福娃贝贝和迎迎早上起来练习跑步锻炼身体,贝贝绕着黄色区域跑一圈,迎迎绕着蓝色区域跑一圈,请问谁跑的路程长一些?(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小结这是比周长的长短而不是比面的大小。四、总结并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假设你就是某物体的一个面或者是一封闭的平面图形,请你自我介绍一下,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你的周长?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你的周长?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周长

贴各种图形,描一描其周长。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85页、86页例题4、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表格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小蚂蚁要沿着一个长方形的路线去给小动物们送信,那么他每次要走多少米的路呢?同学们,你们能想出办法还帮助它计算一下吗?二、合作探究1.每小组拿出长方形的卡片,动手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完成合作表格


总路程(计算过程)
2.小组代表汇报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如何得到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

3.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问:刚才同学们都找到了小蚂蚁走的总路程了,小蚂蚁走的路线,其实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呢?你能根据我们刚才的计算过程,得到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吗?学生回答,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长×2+宽×2

(长+宽)×2
4.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时候,我们有不同的方法,那么你认为哪一种最好记忆又好计算呢?三、学习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1.课件出示小蚂蚁沿着正方形行走的图2.这一次谁能用我们刚才学习到的方法来快速的计算出小蚂蚁一共走了多少米吗?3.谁能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例题5

(1)有几种拼法?(2)你能分别计算他们的周长吗?

(3)汇报总结

四、巩固练习完成85、86页做一做练习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我们是如何学会的?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6+4+6+4=20(米)

5+5+5+5=20(米)
6×2+4×2=20(米)(
5+5)×2=20(米)
(6+4)×2=20(米)5×4=20(米)
(长+宽)×2边长×4教学后记:
第4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复习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灵活解题的能力。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周长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的拼剪引起的周长的变化。
教、学具准备:习题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梳理旧知:
1.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谁能说说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
你能整理成下列这张表吗?
图形
相同点
不同点


四条边关系
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
正方形
2.什么叫图形的周长?
师:用手指一指课桌面和长方形纸(学生人手一张)的周长。(学生用手指周长。)
二、引导探究,质疑拓展
1.要知道这张长方形纸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教师出示板书长25cm,宽20cm。)

在纸上计算周长。
一学生板演,完成后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做?
2.谁能在这张长方形纸上找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说说理由。(学生操作)
为什么用宽边去比?
3.教师将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贴在黑板上。
4.要想知道这张正方形纸的周长,怎么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师:剪下的这个图形的周长怎么求?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两个解法不同的学生板演,再交流方法。)
6.仔细观察原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剪开后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1)为什么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比原来一个图形的周长要长呢?(同桌讨论后
再交流)
(2)假如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周长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巩固深化,应用延伸
1.列式计算。
(1)动物园里有一个养水禽的正方形水池,四周围了栏杆,共长60米,水池的边长是几米?
(2)用木条做一个长方形镜框,长48厘米,宽比长短8厘米,这个镜框至少需要木条几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花园,四周围了136米长的竹篱笆,宽边篱笆长30米,长边的篱笆有几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2.考考你。
把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画一画)你能算出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吗?
多种方法分别请学生上来板演,讲解思考过程。
四、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快乐吗?

为什么?
教学后记:

单元教后记:
第八单元

分数的基本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创设一些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简历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思,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学生认识几分之几,学会读、写几分之几。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初步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3.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整体”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知道分子、分母的含义。
4.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概括与语言表达能力。
5.
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单元教学重点:
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单元教学难点: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单元学时安排:7课时
第1课时

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思,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体味数学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提问:把3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4.把一个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多少个饼?怎样表示这个数?
5.出示主题图。
6.看图说说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7.揭示课题: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
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
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
1/2。
二、自主探究1.快来看看下面这两名同学正准备分什么呢?怎么分合适?(平均分)
2.这半个月饼,你打算怎么表示呢?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板书:几分之一)

4.活动操作:自选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它的二分之一。

5.揭示二分之一的意义。(板书: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6.学习二分之一的读法、写法。

7.找身边的二分之一。
8.通过折纸引导学生认识1/3、1/4
9.画图表示1/5.
10、小结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巩固练习
1.把一根绳对折2次,可把这根绳子(
)分成(
)份,每份是这根绳子的()。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
3.第91页做一做。
4.第94页第1题。
5.第94页第2题。
四、总结
平均分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现象,有时平均分的结果正好是像1、2、3……的数,但常常遇到不够
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
五、作业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一次,每份是这张纸的()。对折2次、3次每份分别是多少?
板书设计:
1

1

1

1
2

4

6

8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几分之一比较
教学内容:几分之一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的纸片。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请你说一说下面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同学们,你们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得真清楚。你们知道吗?分数其实和我们之前学习的数一样也是有大小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结合实际,比较大小

(一)自主探究,交流想法
1.出示1/2、1/4,自主探究比较大小,并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2.交流各自的想法。
(二)实物验证,理解方法
1.请你结合月饼图说一说这两个分数的意义。2.请你说一说为什么1/2大于1/4?
3.将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纸,分别折出1/2和1/4,比较大小。
(三)知识迁移,掌握方法
1.能根据下图写出分数,并比较大小吗?2.交流: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四)对比观察,发现规律
1.发现了什么?

2.小结:分子都是1,分母小,就是分的份数少,分数就大;分母大,就是分的份数多,分数就小。

(五)运用发现,巩固练习
1.你用一张正方形纸,找出一个几分之一的数,然后涂上颜色,并贴到黑板上。
2.查这些分数表示的对吗?
3.大家找到的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三、巩固练习
1.91页做一做:看图写分数,比大小。

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94页练习二十,第3题。
作业:

和小伙伴用相同的圆找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并比较大小。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第3课时
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几分之几,学会读、写几分之几。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概括与语言表达能力。
3.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几之几的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方形纸。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活动引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
2
份或
3
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例4)
(1)学生
4
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
4
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
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①你涂了几份
②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师随机板书)
③为什么你用这个分数来表示呢?
④没有涂颜色的部分你用哪个分数表示呢?(说出理由)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师:这些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
师:谁能说一说四分之二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三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四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
谁来小结?
(4)小结:把正方形平均分成
4
份,1
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
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
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
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认识十分之几(例5)

1
分米长的一条彩带平均分成
10
份。
(1)先引导学生把
1
分米的线段平均分成
10

(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
1
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
1、2、3……把线段平均分成
10
份。)
(学生画线段)
问: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或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呢?
)(1/10)(师随机板书)
找出其他的1/10?
取其中的3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3/10)你还能找出其他的3/10吗?取其中的7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7/10)试着自己比一比3/10大还是7/10大。
学生类推出: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
2/4、3/4
、1/10、7/10
这样的数,也都叫分数。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其他的分数来吗?(师板书)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大家都会说这么多分数,可见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你们都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写分数时的顺序吗?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请学生说说,或同桌之间说说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第92页第1题。
2.93页第2题。
四、总结
五、作业
第94页第4题。
第95页第5题。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3→分子

→分数线

4
→分母
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教学后记:

第4课时
几分之几比较
教学内容:几分之几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初步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初步认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说出每个图里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
2.读出下面各分数。
3/7

10/13

1/8

5/9

3.写出下面各分数。
四分之三
二分之九
十二分之七
七分之五
九分之三
十五分之四
4.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并说清比较的方法。
二、新课(例6)
(一)直观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图,填出合适的数,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2.从图上看,2/5和3/5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
3.谁能说说2/5〈3/5的理由。
(二)迁移拓展,掌握方法
1.自己完成例6第二部分。
2.6/6你是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3.6/6和5/6分别是由几个6/1组成的?
4.这两个分数哪个大?
(三)对比发现,总结方法
这两组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
分母相同时,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
当分母相同时,怎样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当分子相同时,怎样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并说清比较的方法。2.谁吃的最多?谁的最少?
3.第93页做一做。
4.第95页第8题。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95页第6题。
教学后记:

第5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1减去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
填空练习,指名让学生回答。
1.6/7是里有(
)个(
 )。
3个1/4是(

 )。
2.2/5是里有(
)个(
 )。3个1/7是()。
二、新课
1.认识“1”
(1)出示一个正方形。这是几个正方形?(1)
(2)对折一次。每份是多少?2份是多少?
(3)对折二次。每份是多少?4份是多少?
(4)对折三次。每份是多少?8份是多少?
(5)同样一个正方形,用不同的数表示出来了,实际上这几个数是什么关系?(1=2/2=4/4=8/8)
(6)1=3/3,对吗?
(7)小结:1可以写成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
2.教学例1
(1)出示题目
(2)2/8和1/8是什么意思?
(3)用图表示2/8和1/8。
(4)“兄弟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把两个人吃了的合并起来)
(5)用什么方法计算?
(6)列式
(7)用图计算出结果。
(8)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分母相同)
(9)你觉得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
(10)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练习
5/7+1/7
3/2+1/3
3/10+4/10
4.教学例2
(1)出示题目。
(2)被减数和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可以怎样计算?
当分母相同时,只要把分子相减就可以了。
5.小结:当分母相同时,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就可以了。
6.练习
准确计算下列各题7.教学例3
(1)1-1/4=
(2)看到“1”你想到了什么呢?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3)为什么要把“1”看成4/4,而不是3/3、2/2?
(4)你会计算吗?先自己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5)说说1减去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减去一个分数都要先把1变成一个和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
(6)练习
1-2/5
1-7/10
1-1/8

4/7+3/7
三、巩固练习
1.第97页做一做。
2.第98页第1、5题。
3.第99页第6、7、8、9题。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98页第2、3、4题。教学后记:

第6课时
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整体”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知道分子、分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用分数表示。
教学难点:从份数的角度理解“部分”与
“整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2.说说3/4和1/5表示什么意思?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体由“1个”变成“多个”。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剪成4个小正方形。
(3)有什么变化?(一个大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个小正方形)
(4)涂色的部分是其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来表示吗?
(5)讲解:我们也可以把4个小正方形看作一个整体(画一个圈),每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1/4.每份有几个小正方形?
(6)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2.从份数角度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课件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的过程。
(2)1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3)说说这个1/3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4)这一份有几个苹果?
(5)完整的说说1/3的意思。
(6)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3份呢?
(7)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3.自主探索,加深认识
(1)学生用画圈表示苹果。
提出要求:还是6个苹果,请你也试着平均分一分、画一画,想一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每份有几个苹果?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3)汇报交流。(1/3

1/6

1/2)
(4)对比提升:都
是1份,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啊?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4.比较辨析,提升认识
出示分别将6个、9个、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表示1/3.
(1)哪儿相同?怎么都用1/3表示?
(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3份,取其中的1份)
(2)哪儿不同?
(苹果的总数不同,所以第一份的数量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
1.第100页做一做
2.第102页第2、3题。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
第102页第1题。
教学后记: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解决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复习
1.用8个圆片表示出它的1/4和3/4
(1)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点名说说怎样表示的?(并板演)
(2)再让学生说出
1/4和3/4的含义。(同桌互相说说)师点名说。
2.12个蘑菇的3/4,是表示把(
)个蘑菇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份。
3.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多媒体出示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有12名学生在踢毽子,其中1/3是女生,2/3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问题是什么?
(2)1/3是女生,2/3是男生是什么意思?
3.分析与解答
(1)你打算怎样做?自己试一试,并把想法表示出来。
(2)汇报自己的方法。
(因为1/3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1份是多少)
(3)画图表示上述过程
(4)列式:
12÷3=4(人)
(5)怎样求男生的人数?
(因为2/3是女生,要求男生人数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2份是多少)
(6)列式:
12÷3=4(人)
4×2=8(人)
4.回顾与反思
回顾一下解答过程:
三、巩固练习
1.第102页第4题。
(1)平均分(
)份。
(2)表示3/4.
(3)3/4是什么意思?
(4)列式计算。
8÷4×3
=2×3
=6(个)
(5)求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
用这个数除以分母,再乘分子。
(6)学生独立用得出的方法快速解答第二问。
2.第103页第5题。
3.第103页第8题。
4.第103页第9题。
四、总结:求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用这个数除以分母,再乘分子。
五、作业
第103页第6、7题。教学后记:

单元教后记: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单元学时安排:1课时第1课时

重叠问题
教学内容: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引入生活实例,感悟重复现象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过排队的经历,假如:在一列队伍中,从前数小明排第五,从后数他还是排第五,请问: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画图、计算等多种方法说出自己的答案。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共有9人,5+5-1=9人
师:算式中的5、5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在图中圈出)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前5位同学中有小明同学,后5位同学中也有小明同学。小明被加了两次,所以减1。
师:我们通过画图,圈图,列式计算等方法成功解决排队问题。生活中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二、探究解题策略,渗透集合思想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这里有咱们学校刚刚发布的一则通知,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通知)
通 知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决定在三年级开设语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要求:每班各推荐8名同学参加语文小组,9名同学参加数学小组。

竹园小学教导处2012年2月20日
师:根据学校的通知要求,每个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
(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17人,少数学生会有质疑。)
2.出示原始数据,制造认知冲突。
师:这是三(1)班上交给学校的学生名单,请大家仔细看看,他们班是不是一共有17人参加了这两个小组?你们发现了什么?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语文
陈东
杨明
丁旭
赵军
张伟
王爱华
刘红
李芳数学
周晓
于丽
杨明
卢强
陶伟
李芳
朱小东
王志明
刘红
学生发现:因为有重复的,直接用8+9计算不对。
3.寻求解题策略,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
⑴探究: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3个人重复了吗?你能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是哪8个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是哪9个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是哪3个人吗?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对统计表进行重新设计。
⑵汇报: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交流,并对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形成自己的判断。
作品一: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语文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数学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小东
作品二: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李芳
陈东
丁旭
王爱华
张伟
刘红
赵军
李芳
陶伟
卢强
杨明
于丽
杨明
周晓
刘红
王志明
朱小东作品三: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陈东
丁旭
王爱华
张伟
李芳
刘红
赵军
李芳
陶伟
卢强
杨明
于丽
杨明
周晓
刘红
王志明
朱小东
作品四: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陈东
丁旭
王爱华
张伟
李芳
刘红
赵军
陶伟
卢强
于丽
杨明
周晓
王志明
朱小东⑶揭示:同学们的表现让我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英国的逻辑学家韦恩,在100多年以前,他第一个想到了这样的图,因此这种图就叫韦恩图(板书:韦恩图),也叫集合图。(课件同步呈现图片及相关文字)
⑷抽象:师生共同在黑板上整理韦恩图,用一个圈表示参加语文小组的同学,再用一个圈表示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用红、黄、兰三种不同颜色的磁性圆片分别表示只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同学、只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和既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
⑸建模:请你根据韦恩图列式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语文和数学课外小组?
整理算法:
算法1:8+9-3=14(人)
算法2:9-3+8=14(人)
算法3:8-3+9=14(人)
算法4:5+3+6=14(人)
(让学生说出每种算法的含义,重点分析算法4:这5个人与3个人有什么区别?我们用画圈的方法把同学分成了3组,可以归纳为:只语文不数学,只数学不语文,又数学又语文。你们这样分,谁与谁都不重复。)

⑹深化:三(1)班一共有14人参加了这两个兴趣小组,其它班级呢?一定也是14人吗?什么情况下是17人?还可以是多少人?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发现:既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少可以是0人,这时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最多,是17人;既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多可以是8人,这时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最少,是9人。(课件同步演示)
三、活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1、举例:生活中你们还在哪儿发现了类似的数学问题?

2、练习:教材110页的1、2小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重叠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单元教后记:
第十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目的是使复习的知识,在具体练习中得到应用、巩固和深化,有
72利于学生查缺补漏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在编写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深化,进而牢固掌握;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了解数学的价值,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的解决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单元教学重点:
复习本学期内容。
单元教学难点:
在复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学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复习
教学内容:复习
教学目标:
1.整理与复习本书学过的知识点,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个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体会。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新内容我们学完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系统的进行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充实一下自己的“成长小档案”,看看这学期学习有什么收获。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这学期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收获,然后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并做好整理记录。可以参照屏幕上的提醒!(出示课件第108页图)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生1:我认识了分数,知道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生2:我知道了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构成,一般都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如
读作四分之一。生3: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还会求一些图形的周长了。

生4: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就是指围成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生5:我知道了时、分、秒的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生6:我学会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生7:我知道了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说详细,最好能举出例子。

2.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师:在学习中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生:用数数的方法可以估算出30秒的时间,很有意思。生:我觉得数字编码很有趣,从身份证号码中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生日、籍贯等信息,很有趣。
??
鼓励学生多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总结提升。师:整理归纳是我们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只有学会了这重要的一项才是真正的学习数学,今后要不断努力争取更好啊。

四、课堂作业。1.红星商店每个篮球45元,淘气买了4个篮球,付了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选取最佳方案
小明的爸爸计划在院墙外面,用篱笆围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养鸡场的一边利用院墙,院墙是每边长20米的正方形)鸡场的长12米,宽8米,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回想我们刚才是怎么复习本册书重点知识的?
教学后记:

2课时

练习二十四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你们总结的知识点比较全面,究竟掌握的怎么样,运用起来又如何呢?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检验,希望你们能认真思考,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计算。师: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第112页第5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如果出现错误,让学生指出并纠正。

2.解决问题。师:认真读题,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出示第112页第8题)
学生认真读题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清想法。

3.图形。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售货员阿姨算一算吗?(出示第113页第12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生:捆长方体盒子需要的彩带其实是由2个宽,2个长,4个高和打结的45厘米构成的,所以算式是40×2+60×2+30×4+45=365(厘米)。生:捆正方体盒子所用的彩带其实就是棱长的8倍再加打结用的45厘米,算是就是40×8+45=365(厘米)。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三、总结提升。师:同学们,我们本学期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课堂作业。1.有一块长5米,宽3米的长方形广告牌,现在要在它的周围做一个铝合金外框,需要多长的铝合金条?教学后记:
单元教后记: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本文关键词:上册,人教版,教案,数学,精品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0970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模板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怎么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如何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格式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范例参考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开头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开头语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范文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范例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格式大全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上册,人教版,教案,数学,精品【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大全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格式模板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免费模板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免费格式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格式如何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开头如何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免费范文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免费范例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免费参考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模板下载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模板怎么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格式怎么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开头怎么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开头语怎么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模板如何写 【精品】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