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
时间:2019-09-09 11:34:46 来源:76范文网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儒家,内涵,启示,哲学,高校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 本文简介:摘要:高校内涵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生生”哲学因其独特的学术生命力,不但仍对现代社会有所裨益,亦可对高校内涵建设有所启示。儒家“生生”哲学中的“尊生”思想,确立了高等教育的根本意义;而“生生”哲学中的“乐生”思想,强调了教育主体意识,提倡自强自律的教育观;教育最终要落到实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 本文内容:

摘要:高校内涵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生生”哲学因其独特的学术生命力,不但仍对现代社会有所裨益,亦可对高校内涵建设有所启示。儒家“生生”哲学中的“尊生”思想,确立了高等教育的根本意义;而“生生”哲学中的“乐生”思想,强调了教育主体意识,提倡自强自律的教育观;教育最终要落到实践中去,“生生”哲学中的“和生”思想,又为高校内涵建设提供了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教育实践观。

关键词“生生”哲学;儒家;高校内涵

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前,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化,在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基础设施都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要向高水平、高质量、强化特色和注重创新的方向发展。而在高校内涵建设的过程当中,儒家哲学中的养分,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启示。一方面,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天、道、宇宙,但最终的落脚点是社会与人生,因此,儒家思想中的很多观点对当今社会也有启发意义。另一方面,高校内涵建设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往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探讨很多,但其实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仍然可以深入挖掘的素材不胜枚举。如现当代儒家所突出的“生生”之学,亦可对高校内涵建设工作有所启示。具体来说,儒家“生生”哲学即是以“生生”为基本内涵,方东美认为儒家形而上学有两大特征,第一特征即为:“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流衍变化,万物由之而出。”梁漱溟也认为:“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万物欲生,即忍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1]。”唐君毅用“生生不息”来定义中国的过程宇宙论[2]。罗光则在分析中西方“有”的思想时指出:“儒家的思想,以《易经》的‘生生’为中心,生生由动的方面去研究‘有’,西方形而上学由静的方面去研究‘有’”[3]。现当代学者将“生生”视为儒家思想的根本观念,而“生生”观念最早在《易传》中即有阐述。《易传》中有“生生之谓易”(《系辞上》)以及“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不仅描述了宇宙创生过程,还体现了天以“生”为其大德的价值意义[4]。随着儒家学说的丰富,“生生”又被赋予了新生事物的不断产生而代替旧事物的意义。

那么,“生生”哲学就构成一个体系,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高等教育中的理论根源[5]。一尊生——高校教育的根本意义在儒家的“生生”哲学所描述的宇宙观,将认识与价值、本体与伦理统一于一体,其中体现了对宇宙、自然和天地运行规律的敬重,也包括对生命的尊重。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人应当顺天而行,与天合德,这才是维持生命本真意义的根本。可见,儒家思想赋予了“生”这一范畴深刻的哲学内涵,并围绕着“生”构建了一个天人互动的生命系统。因此,“生生”哲学所揭示的,是从天道层面的“生生不息”到人道中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精神体现。正如孔子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人能廓大弘扬天道,人本身便具有这种与天地相配的德性,并不是依靠天道来扩充人性。这就彰显了儒家人性论的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儒家思想肯定了人本身的价值,人立于天地之间,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物种,就是因为人性的特殊。万物中惟人能与天地配,惟人能“制天命以用之”,这是一种“尊生”“主动”的传统,更是“生生”哲学突显的特征。

高校教育便是人道的一部分,也应当体现“生生”哲学的内涵。首先最根本的就是,尊重生命,弘扬人性的“尊生”精神。“尊生”表现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本身的价值。而作为高校教育者,则应呵护、促进人的成长。正如儒家思想中的“生意”,便是决定事物生长的这种根本动力——生命力,有“生意”,生命才会得以生长壮大。而这种“生意”是应当维护的,儒家认为需使之生,促其生,利其生,让有“生意”的物体能够顺利、饱满地生长,这就是由“尊生”而引申的“成生”。所谓成生,就是成就生命,也即高校教育的意义。因为成生的途径就是创办教育,成就人才,这也是儒家教育理念的根本。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这是对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也是儒家“生生”之学成就人生的努力。由古而今,高校教育正是“成生”的集中体现。一直以来,在教育工作中都强调不仅成才,更要成人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培养,也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对人本身的价值的挖掘和扩充。首先要树立“尊生”的基本观念,强调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然后通过教育帮助他们廓大、完善其生命,这才是高等教育的意义所在。二乐生——自强自律的教育主体意识儒家思想中有一种特殊的学术特质——“乐感文化”。正如“生生”之学的“尊生”所体现的,人之生命之所以珍贵,在于人性本身的独特价值,而意识到人之尊贵,肯定了自身,从而形成了自强不息、积极近取的精神,这便是儒家之“乐感”的来源。而“生生”哲学所蕴含的另一层涵义,即为“乐生”。儒家是以“生生”为纲领,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因此,与天同性的人应遵从天道,具备“生”之本性的人,就应如天道运行一样,生生不息,积极进取。儒家之圣人孔子,其生平就“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而在教育方面亦有“乐生”精神的相关论述。

他主张“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后世儒者如朱熹也认为学有深浅之分:“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不息者与?”对于“好之”与“乐之”的区别,蒙培元的理解是,知之是获得性的,只是得到知识,好之则进了一步,产生了兴趣爱好;乐之则是自己心中之乐,可说是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学习而到了“乐以忘忧”的地步,就不只是外在的学习,而是进入生命的体验,体会到人生的乐趣了。可见,学习的最高层次是对生命的体验,进入“生生”层面的教育才是真正能深入灵魂,使人受益终身的。“乐生”精神的体现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知天尽性。儒家讲求“尽性”:“唯天地志诚,故能尽其性”(《中庸·第二十二章》)。与天地参是世间万事的规律的总结,由普遍性转换到特殊性,在高校教育上,“尽性”也是极为重要的准则。“尽性”意味着尊重并发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儒家提倡有所作为:“性是具有无限的潜能,从各种不同的事物上创造价值。由于人参赞天地之化育,所以他能够体验天和道是流行于万物所共禀的性分中。”由于人性之特殊,人能够领会生生之道,而如何将这种特殊性发挥出来,便是“尽性”这一范畴所讨论的内容。这就要求高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深入内心,探讨的应是“生命的学问”,只有触及心灵深处,才能真正体现“生生”之学的内涵。“生生”之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和逻辑,而是探索心性的最深层次。通过学习,能把握好自己的心性,遵守仁义礼智的德目,实现温良恭俭让的品质,发扬刚健有为的精神,在自己的一生中始终坚持学习,这才是读圣贤书的真正意义。因此高校教育也应立足于此,不仅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触及心灵层面的传道。只有经历了心灵的碰撞,所教、所学才能达到“道”的层次。其次,“乐生”精神的体现还在于反求诸己。

探索心灵,发掘心性是“乐生”对教育的要求,而在高校教育中,主体意识是“乐生”所强调的另一方面。正因为学习是深入心灵的探索,反求诸己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学习的意义。正如孟子所云:“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提倡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主张自律内省,直到自我完善,也是对高校教育的要求。具体来说,在教育过程中,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虽然重要,但学始终是教育过程的首要因素。受教育者按照教育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意识产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并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控制来自觉改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提高自身认识水平。这样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达到“乐学”的要求,而与“乐学”相呼应的儒家之“自省”,也对现代高校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儒家提倡“自省”的自我教育法,强调内省、慎独与迁善。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善于发现不足,是学习的关键。只有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明白今后学习的方向和趋势。反求诸己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乐学”的状态。

儒家还主张慎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他人,不是为了老师、学校、家长,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自己。因此,慎独就是在学习上对得起自己,才是最根本的学习态度。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首先要勇于承认,其次便是要积极改正,孔子指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不足,通过“慎独”来正视自己的不足,最后再通过“迁善”的方法改正自己的不足。可见,从“内省”“慎独”到“迁善”,这一系列反求诸己学习的方法,与“尽性”一样,都可达到“乐生”的学习境界。三和生——和谐的教育实践观“推天道而明人事”是儒家的实践观。从“生生”之学的天人互动系统来看,“生生”之天道需推明到人道中去,体现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表现为一种追求和谐的“生生”。而落实在高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强调“和生”。和谐是儒家所推崇的目标,“和”的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由来已久,最早由西周末年的思想家史伯提出。《国语·郑语》有这样的论述:“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提出和而不同,才能生万物。孔子亦讲求“和为贵”,并认为“中”是实现“和”的根本途径,凡事“叩其两端”而取中,便是“和”。

而在高校教育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和生”思想能促进自我和谐。高校的主体是人,作为个体最基本是自我身心的和谐,这是其他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自我之“和”便体现为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地评价自己,并能够合理地悦纳自己,积极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其中的关键在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儒家主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指出我们对情绪的控制要符合一定的“度”,将悲观、消极的情绪予以及时控制,并自觉调整为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适时地将波动的情绪转化平稳,方能达到“和”的状态,从而实现自我和谐。其次,在人际关系方面,“和生”思想能促进个体与他人的和谐。儒家“和”文化是以个体的修身养性为人生的起点和过程,以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与天人和谐为终极目标。因此,提倡“和生”思想,便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问题。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里的“忠”是尽己之心,“恕”是推己之心,忠恕之道,即推己及人之道,也就是将“仁”的原则诉诸已人关系的具体化。具体而言,儒家“和”的思想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就在“忠恕”二字上,以己之心,推乎人之道,这里面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积极的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二是消极的方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二者都是推己及人的表现,我欲“立”,欲“达”,推及他人,人也欲“立”,欲“达”,因此先“立人”“达人”,才能实现我自己“立”与“达”的愿望。

而反之,我有不愿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推及他人,他人同样不愿,因此不将此事加诸于人。结合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看,只有切实践行“忠恕之道”,主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才能实现各种人际关系的普遍和谐。再次,在高校教育工作上,一方面要从专门的心理文化上来培养“和生”思想,另一方面也可从隐形教育的层面来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在心理文化建设方面,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关注大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需要。同时,在心理工作的实践中,要从心理知识的普及、心理咨询、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治疗等多方面入手,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和讲座,确保能够切实帮助大学生应对心理问题。而和谐的文化氛围,则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渲染大学生平和理性、积极向上的校园气氛。在教育学中,不仅有显性教育,还有隐性教育。隐形教育是通过内隐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采取渗透式教育的途径,通过利用各种媒介,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校徽、校标、校训、校歌甚至校园环境建筑等,在建筑的布局上讲究“天人合一”,建设的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态文明,又要予以人文底蕴,使校园具有独特气质,激发师生的自豪感、向心力。又如,在多媒体互动方面,和谐思想亦能渗透其中。以网络为载体,开设一些多种形式结合的课程视频,尽可能地开办一些能够体现我国优良传统的论坛,通过网络对青年的感染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平面单调的教育转为立体互动的教育。

综上所述,儒家“生生”哲学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虽然传统文化传承已久,但实际上儒家“生生”哲学,乃至整个儒家思想,都仍有许多未充分挖掘的部分,今后的研究可从现实需要出发,进一步将高校内涵建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促进“双一流”建设。

参考文献

[1]方东美.生生之德[M].北京:中华书局,2013:240.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载《儒学复兴之路》[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71.

[3]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论文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9.

[4]罗光.《儒家形上学》[M].台北,台湾学生数据,1930年,修订本序.

[5]李承贵.生生:儒家思想的内在维度[J].学术研究,2012(05):1-10.

作者:曹旻,齐运锋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1116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模板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怎么写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如何写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格式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范例参考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开头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开头语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范文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范例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格式大全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_儒家,内涵,启示,哲学,高校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大全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格式模板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免费模板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免费格式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格式如何写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开头如何写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免费范文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免费范例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免费参考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模板下载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免费下载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模板怎么写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格式怎么写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开头怎么写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开头语怎么写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模板如何写 儒家哲学对高校内涵建设的启示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