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龙应台回家读后感
时间:2017-05-16 06:20:45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读《目送》

F11031126 张姚莹 18817381796

对于《目送》的记忆是始于高二的那位语文老师的办公桌,一本封面是大块大块的绿色的书,那种和谐的颜色很吸引我。

有些遗憾的是并没有在校图书馆里找到《目送》,但有幸的是偶然看到了它的节选,虽仅仅是节选,就让我觉得不愧是语文老师看的书,不愧让我惦念那么久,不愧是龙应台的作品,平静中而有深度。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文中前后出现两次的一句话,读时让人“触目惊心”,但又人暗暗地想说:“也许——是这样的”。于是心下一软,似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心不禁就落寞起来。

龙应台写儿子与她的隔阂,让我想起我的不听话时对母亲的伤害,想象着母亲在高考场外目送我进去时是不是也是这样“看着我的身影一寸一寸的往前挪”而又“倏然不见”呢?

龙应台写父亲,写朴实的父亲觉得对不起她,不能为她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让女儿丢脸的那种细腻的心理,让人动容。而自己对父亲的那种孝心也让人动容,让我可以想象那种看到自己从小崇拜依赖的父亲,在你面前一点点的虚弱,一点点的不能自理,一点点的接近生命的终点时心理的不舍。

我仿佛还记得今年春节从外地回家,还未下车便迫不及待一般给妈妈打电话,让她去路口接我。车到站时看见她穿着件黑色外套,茫然而焦急的寻找着我的身影,在人群中远远望去竟然显得那么弱小竟有些佝偻。忽就觉得其实在我成长的同时,妈妈也在一天天的年老,她从过去高高大大的身影变成现在站直了也不及我的身高的小身板,她从长长的黑直发变成了过段日子就得去染发的缕缕银丝。现在她会要求我接她电话时一定要喊声“妈妈”,然后略带羞涩的笑着应一声我的小名,然后和我商量一些琐事,而这一切只是恍然间让你明白,我长大了,而妈妈真的在逐步的老下去。

我变得害怕,希望时间能永远的停住,别再把我向前推,我难以想象当我也过了青年,过了壮年,我该如何站在我的孩子身后去正视我的苍老,而我又会怎样的和父母离别。

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回家》那篇,作者兄弟姐妹一行人带母亲回家的事,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在回家的旅途中,“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

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打击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然后龙应台说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 家 ,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她的妈妈是那个搭了 时光机器 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那是多么令人动容心酸的场景,心紧紧一颤,想到了很多,漫长悠远的记忆随之飘来。而更令人叹服的是那句她要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是呀,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嬉戏追逐、贤惠的她正在厨房里忙活着一大家子的晚饭、长辈们在晒着阳光唠着磕儿·····

高中的课本上有那么一句话“故乡是浸渍着汗水、泪与爱的地方”这句话与其有相同的内涵,家不是仅指生你养你的地方,而是那承载着你的欢笑和泪的有着最美好回忆的地方。

现在的我虽然很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但仍会时不时得到想起高中的时光,想起那时的老师、同学及那可爱的校园,就像高中的时候想念着青涩的初中,初中时想念着无邪的小学······其实不是人总是看不清近处的幸福,而是无论是多么糟糕的事情在回忆的加工下都能在脑海里熠熠生辉,引人回望。可是那些都回不去了,还记得高中散伙饭是好多人都喝醉了,大家许诺一定经常保持联系,一定不忘彼此。可是经历过小学、初中大家都明白,我们都回不去了,那段大家一起的时光只属于那时。 在龙应台母亲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苦苦想要追到过去,可是时光的列车仍是在飞速的前进着,不容挣扎。我们都是“那个搭了 时光机器 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还好,我们都有着美好的回忆,都有着承载着美好回忆的“家”,也许他们是时光中的月亮,而我是穿行于月间的云彩,风终将把我吹走,我终将远离月亮,而我会记得那些投影在我身上的光。

口号: 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网上找的)

书山有路乐为径,学海无涯书作舟(自己写的)

篇二: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有感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满山遍野茶树开花

这是龙应台先生的散文随笔集《目送》 的三个章节名,连起来读就似是一首隽永清冷的小诗。这本书共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读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亦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感觉《目送》其实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

份凄楚和伤痛。

在她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她那支犀利的笔,流淌出的是一点一滴、细微动人的情感。

《散步》一文中,感动于她们为母亲发明的“大字报”;《为谁》一文中,安德烈让妈妈学做的“西餐”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在《寻找》、《忧郁》的文字里,我读懂了她伤春悲秋的情怀;在《我村》、《火警》、《手镯》等文章里,我还读出了她眼中的人生百态。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读到这样的文字,竟这样的令人心痛。

《寒色》一文中,她自认为是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可是当别人问她“家,是什么?”的时候,她却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她帮我们历数了一个个叫做“家”的地方: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的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她在《目送》一文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放下书,闭上眼睛,感受她柔软笔触下,与日俱增的忧伤。更多的领悟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不可阻止的长大着,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那个背影。这样的文字,触动我们的心灵,震颤我们的神经。

读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的,更需要有一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心境。这样的阅读,才能变成一次快乐的旅行,实现一种深刻的人生体味。

篇三:龙应台《不相信》读后感

不相信读后感

——让美好的相信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龙应台对一些事物从相信到不相信的转变,对一些断论从不以为意到不可辩驳的转变也正是我们这些20出头的年轻人也正在体验的经历。正如她在文章中提到的历史,文明,正义:小时候抱着一本上下五千年就以为自己看遍了夏商周真实的模样;以为笔尖在地图上随着长江黄河蜿蜒起舞就是走过了两岸文明;又或是以为每一个警察都是正义的化身每一个盗贼都是邪恶的代表。

长大后渐渐发现对事物的相信是要有一定的条件与程度的。

就像龙应台说的或许我们不再一味的相信教科书上褒贬分明的历史,但是对真相的追求无止境;或许没有绝对的正义公平,但是在乎正义本身也很重要;或许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每一段爱情里出现的美好总会留下痕迹。

长大后渐渐发现相信是一种信念,对美好的相信会让人追求美好,创造美好。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即使经典的牛顿力学也只是在物体的速度远小于光速时才成立。但是我们相信真理,相信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的真理。对真理的执着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甚至是每一个活着的人孜孜不倦向往真的目标,只有在这个信念下,人类才能发现,才能创造。

相信善良相信无私的人会在社会中奉献出自己的爱,随着越来越多善良与无私的汇集,社会就会像我们所相信的那样充满关爱与无私;相信纯粹爱情的人们在一段段感情里付出着自己的真心,收获着对方的爱,说着从20岁到80岁的情话,谁能说爱情总是幻灭,毕竟彼此相爱共白头的一对对那么多;相信共产主义的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年复一年,经济发展,文明发展,谁又能说我们相信着的共产主义不会实现呢?

孩童时期相信的美好大约是最多的吧,像相信1+1=2那样的相信国家、相信历史、相信善良、相信无私、相信爱……但愿成长中的我们心中还保有美好的相信,去坚持,去发现,去创造!


龙应台回家读后感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173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