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家长应如何关心孩子
时间:2017-04-18 06:11:46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家长应如何培养与教育孩子

谈谈家长应如何培养与教育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圆心、祖国的未来,但是面对目前独生子女的培养与教育问题却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难题。每一个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寻得自己的位置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为此,作为父母的我们总在乐死不疲、孜孜不倦地为你孩子的发展与未来呕心沥血地工作着,以雄厚的经济为基础,来给心爱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然而,不是所为付出就都能得到收获的,还是有许许多多的父母面对自己心爱的孩子在学习中显得茫然与无奈而无奈与悲哀,因此如何培养与教育孩子,在作为父母的我们心中永远一道深深的坎,也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话题。

孩子也是一本书,很多家长只顾往后翻,但真正读懂却十分不容易。作为家长我们要与孩子勤交流,以好朋友的身份去关注、帮助孩子。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读懂了这个世界,这样一来,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要多与孩子交流,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责骂,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我们才能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灌输给孩子,有效地防止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

当家长的在听孩子发言时应该要有耐心倾听,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解决矛盾的一个途径;不要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让孩子自己把话讲完,避免随意指责引起双方不快。当孩子充分

地表达意见后,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姿态,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但如果能够在改进一点或更完善就更好,家长的积极反应可以让孩子使孩子的心情变得愉快,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交流。

不要让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其它孩子的长处比,要善于发现孩子的

闪光点,适适度地肯定孩子的长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关键是父母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慧眼,对孩子的考试成绩要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允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喜欢通过强化自己的知识,也有的喜欢独立学习、静静思考,这些都应该给予尊重。

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让孩

子知道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对于孩子坏的学习习惯,不能一味地加以指责,而应去引导他改正,让他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要教育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习惯。教孩子学习知识要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对人的一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氛围中才能茁壮成长。其次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种反映,我们不但要尊重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而且要主动挖掘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确切、简单地给予答复,并引导孩子通过读书、思考,去寻找完美的答案。随着知识的积累,孩子就

会渴望去认识新的事物,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就会演变成强烈的求知欲。再者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学习毅力。孩子的兴趣广泛了,那么他的求知范围也就扩大了,知识经验也随之增多了。我们在引导孩子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还要设法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帮助孩子妥善安排好做作业和看课外读物时间,选好书籍、指导阅读,逐步提高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多看、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扩大生活范围,增长见识。学习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作为家长我们要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学习毅力,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必须要有恒心,重要的不是一、二天能学习多长时间,而是天天如此,要坚持不懈。

还有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对孩子的微小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深受鼓舞,提高兴趣,增强信心,但要把握好尺度,不要太过分的夸奖。孩子考试考得很好,我们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不足,引导孩子找出不足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谦受益,满招损”。当孩子考试考得不好时,要和孩子一起找出原因,帮助孩子总结教训,增强孩子的信心,促使孩子进一步提高自己学习成绩。

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一

个人的成长都是坎坎坷坷的,孩子在他的成长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也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所以要多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引导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给孩子讲述“勤劳是良好的美德,懒惰是万恶之源”的道理,有句古话说得好,“一屋不

扫,何以扫天下”。另外,还要培养孩子树立勇于面对挫折的信念,学会随机应变的能力,只有不畏风暴的海燕,才能在广阔的海洋上自由地展翅翱翔。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容忍孩子有

缺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先反省自己的问题,放松一点,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自己解决不了,可以找心理医生帮助分析和矫正。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做为孩子的家长一定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努力配合学校的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为我们的社会培养栋梁之材。

篇二: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该如何教育和关注孩子

我如何教育一年级的女儿

一年级对孩子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地走过这个转折点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尽管我工作繁忙,但十分关注女儿的成长。作为家长, 我谈一点不成熟的经验:

1、关注学习情绪。

之所以,将关注孩子的情绪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觉得,只有孩子在学校开心了,她才会喜欢学习,渐渐也就有了学习的爱好,渐渐才善于学习。家长与孩子之间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有利于对症下药。这样经常交流,养成习惯后,教育孩子的问题也就化难为易了;最怕的是孩子有什么事情跟谁都不说,出了什么事情,家长什么都不知道,后悔晚矣。所以,每当孩子放学回来的时候,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今天,你在学校开心吗?因为什么事情开心呢?”。假如她不开心,你要询问她为何不开心,进而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开导,让她变得快乐起来,假如需要老师帮助的话,可以及时跟老师交流一下。也可以开始是家长主动询问,以后最好养成孩子主动与家长交流的习惯。

2、关注学习伙伴。

朋友,是倾诉的对象;朋友,是进步的动力。人是最怕寂寞的动物,小孩子更加需要朋友,而且需要在某个方面比她强的朋友。我没有强调一定要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交朋友。因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方面。一个孩子的成绩好不好,并不是给她带来朋友的唯一因素,还涉及到性格、为人等因素。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在新的集体交更多的好朋友。要了解你的孩子在学校有几个玩得好的伙伴,那些伙伴的学习、性格、为人等又是怎样的呢。并且可以与这些伙伴的家长联系一下,这样你会更加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就算孩子偶然撒谎了,你很快就会知道的;你还可以从别的家长那里了解到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假如你的孩子没有伙伴,你更要创造机会让她多交朋友。

3、关注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长要注重养成孩子良好的看书、读书、写字的学习方面的习惯;还要养成书写整洁、学习专注、用眼卫生、劳动习惯等行为方面的习惯。如:天天保持看书最少半个小时,读书要大声,有感情,眼睛离书本一尺远,握笔姿势正确,学习时不开小差,书写尽量做到不用橡皮擦,天天能帮家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扫地、抹饭桌、端碗等)。

4、关注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完成学校的作业就好比家长的工作一样,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孩子一放学回家,先喝点水,吃点水果,就要开始完成家庭作业了。做作业的时候,一个人单独在一个专门的书桌旁学习,不要打搅她。每学习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休息10分钟。当孩子碰到不懂的问题,家长千万不要马上回答她,要等作业做到最后,实在不会的时候,家长才去帮助她。不光是要让她养成思考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她学习的效率。假如,一会儿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写啊?”一会儿又问:“爸爸,这道题怎样做呢?”以后孩子做作业就会很慢,也不会独立去完成。不过,一年级有的题目中很多字不熟悉,家长也可以采取先把题目都念完,孩子再做题。值得注重的是:有的家长总认为作业太少了,或者有时候作业少了,就给孩子多布置作业,弄得有的孩子想:早点完成作业也没有用,不如慢点做,进而养成慢慢吞吞完成作业的习惯。在作业少的时候,何不让孩子放松一下呢。顺便说一下,上学了,天天最多看电视1小时。

我知道,很多家长都没时间管孩子,但是,我要告诉这些家长,在入学的一个学期,或者一学年,甚至是2年,不同的孩子需要关注的时间就不同。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一切进入正轨的时候,你就可以渐渐放手了。

思考:很多年轻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将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了年迈的长辈。姑且不谈这样做的利与弊,我只想告诉年轻的父母,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没有关注她,没能和她沟通;转眼孩子就长大了,不再需要你的时候,你会感到失落的。更别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了。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引导

--结合家庭日常生活经验谈谈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要作好孩子入学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预防一年级学生中常见的“厌学症”,针对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减少小学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冲突数量。 关键词:一年级 家庭教育 理论与实践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接触实物等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上六、七节课,且上课要求思想集中,此外,还得遵守校纪校规,很多事情都需孩子独立完成。作为家长,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

(一) 孩子入学前的准备。

1、 心理准备。

张阿姨这几天心神不定,她的儿子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还没几天,似乎有点闷闷不乐。“妈妈,小学没有幼儿园好玩,上课的时间那么长,还有作业要做,小朋友们也不大和我说话。”儿子委屈地撅着嘴向妈妈诉苦。

这个九月,对于那些离开幼儿园踏进小学课堂的孩子们来说,多少带着新奇与兴奋。而当新奇感逐渐褪去,新环境带给这些六七岁的孩子的,或许更多的是不适与失落。 虽然早已度过生理断奶期,但是对于刚踏进一年级新环境的孩子来说,如何完成心理上的真正“断奶”?家长和老师应该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帮助呢?

家长要在孩子心灵上创造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让她们渴望上学这一天早些到来,愉快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入学前,家长可对孩子说,你长大了,要背着书包上学了,上学后你可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那是十分光荣的;你可以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成为有用的人。如家长有时间,还可抽空带孩子到她将上学的学校看看,通过参观校园以及目睹一些学生在这里读书上课,让她对这所学校有初步的了解。若家长曾在这所学校学习过,可向孩子介绍你坐过的教室,入队宣誓的地方,打乒乓、打篮球、踢足球及做其它游戏的场地,告诉她学校里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另外,可以带孩子走访正在这所个学校上学的邻居或亲友的孩子,请她们讲讲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情况,特别可以走访学习较好的学生,使孩子非常羡慕她们。总之,家长要在孩子心灵上创造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让她们渴望上学这一天早些到来,愉快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2)习惯教育本是第一职能

“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过

的一句话;

尽管上小学是孩子人生的重要转折期,但由于当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脱节,孩子学前缺少相关的适应性培训,进入小学后往往会出现心理紧张、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学习缺乏兴趣等情况。一年级新生对小学生活的不适应是造成今后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统计过,一个拿笔姿势不正确的孩子,功课一定不会好到哪去!”

习惯教育本该是教育的第一职能,但恰恰是最容易给疏忽和遗漏的。眼下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关注的是双语教育、艺术教育这些所谓的特长教育和英才教育,恨不得让孩子们一夜成才。

许多一年级新生习惯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授课方式,不适应小学以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习惯于自由自在的活动,不适应课堂纪律的约束及较多的学习要求;习惯在保育员阿姨悉心照顾下的感觉,不适应相对要自主、独立的小学生活,所以她们在上学一段时间后,仍然会留恋幼儿园的生活。

德国的哈克教授的观点更为详尽,她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她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社会结构等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孩子入学后,离开了幼儿园教师这个“第二母亲”角色,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让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她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这些断层使得德国30%的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话同样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就是养成习惯。”

孩子经历成长的过渡期,对家长们来说也是一个教育的过渡期。李女士的女儿已经上三年级了,可是说起当初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对自己摸索出的一套经验还津津乐道。“每个孩子都要面临成长,而每位家长也都要为孩子的成长做好准备。”

1、时间自己安排

在很多朋友眼中,李女士算得上是个“超级妈妈”,一个懂得如何帮助女儿培养好习惯的超级妈妈。和其她小孩子一样,李女士的女儿也有写作业拖拖拉拉的坏毛病,写着写着就会到冰箱里找零食吃,或者跑到客厅看看电视;即使是看见她安安静静地坐着写作业,仔细观察才发现孩子正在发呆。

以前,李女士也啰嗦过:“还不快去写作业?”催促、责骂是家长们自然而惯常的做法。孩子缺乏自觉性,家长需要督促,督促就需要催促和责骂,这就是大多数家长的逻辑。 这个逻辑并没有错,但李女士不想骂孩子,她想催促与责骂应该不是最佳的办法。于是,有一天,她找了一张小纸条,用笔把它划成24等分,然后告诉女儿,每个等份代表一个小时,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除去之后,还有游泳、弹琴,剩下的时间是有限的,做作业也就那么一两个小时;如果不能在这一两个小时完成作业,那就必然挤占其她的游乐时间。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第一个晚上,女儿开始比较专心地做作业,虽然偶尔也会耐不住起来“活动活动”,做点小动作,但李女士没有吱声。到了晚上10点,该是上床休息的时候了,孩子皱了皱眉头,想继续把作业做完。李女士却没理女儿的要求,命令她上床睡觉:“已经给你时间了,没做完就是你的效率问题了。去睡觉了,作业没做完,明天上学,该怎么挨老师批评就挨吧。”

李女士不想让女儿因为赶作业而影响了第二天的学习状态,而更大的意义是,她要让女儿明白,时间的长度是有限的,要学会安排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拖拖拉拉而导

致的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担。

挨批评是逃避不了的。有了压力,女儿从此自己心里绷紧了根弦,写作业再也不磨磨蹭蹭了。到了后来,放学后她先到图书馆自己把作业完成了再回家。

2、作业自己把关

让孩子抓紧时间、加快做作业的速度是一方面,但同时是不是也会出现很多错误呢?学校里老师要求孩子的作业完成之后要让家长签名。一开始,李女士也会认真地帮女儿看看作业完成得怎么样,还会很细心地帮助她把错误一道道纠正过来。那阵子,女儿的作业本都是A、A+。到了后来,李女士对女儿说,妈妈以后的签名只负责检查你有没有完成,至于作业有没有出错,由你自己来把关吧!

没有了妈妈的监督,女儿的作业本逐渐出现了B、甚至是C,对于这些成绩,女儿一开始觉得挺委屈的。但是妈妈认为,这就是对学校教学情况的真实反映;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培养责任心,不要把作业当成任务,而且是别人的任务。慢慢地,女儿也学会了自己完成作业、自己检查、纠错。

3、书包自己整理

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孩子们的书包一下子鼓了起来:语文、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其她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这么多课本让孩子们每天都得为该带哪些课本发愁。而一旦把课本落在家里,孩子们就会打电话给家里的保姆:“阿姨,我忘了拿××课本,帮我拿到学校来吧!”??

李女士不愿让保姆阿姨为孩子跑腿。头两天,她帮着女儿一起整理书包;后来,她就让女儿自己收拾,该拿什么拿什么,落了东西不准打电话回家让阿姨带。没有可以依赖的“跑腿”,女儿责任心也强了许多。“孩子在学校里是怕挨老师批评的,没有了‘靠山’,孩子不自立也不行。”

对于“超级妈妈”的称号,李女士一笑而过。“谁都可以当自己孩子的“超级妈妈”,每个人都要成长,我只不过是和孩子一起去面对过渡期的困难罢了。”很多家长往往都会朝孩子们吼“为什么做得这么差?”“为什么不那样做”之类的话,但是究竟如何帮孩子去纠正,去做得更好,却没有拿出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从李女士的教育实践个例来看,从收拾书包到做作业,她所采取的就是“先帮手、再放手”。“孩子们其实都是很聪明,领悟性很高。”

(二) 克服“厌学症”。

在某个家长课堂上,教育心理专家给在座的家长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发现孩子总写错字,或对某个公式运用不熟练时你会怎样做?回答这个问题的大多数家长表示,要给孩子增加练习题,在重复的练习中增加孩子的记忆力。

专家对家长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孩子写错字、不会运用公式不是机械记忆不足的错误,而是对所学内容缺乏理解。当错误重复千百次之后它依然是错误,错误的强化会干扰正确认识的构建。并且让孩子在无休止的练习中,体验到学习的被动、枯燥、无奈。学习成绩低迷,与耗费的时间不能形成正比,在持续的挫折情境中产生学习能力低下的自我负性评价。谁愿意面对这样的评价?孩子直接采取的行动是逃避学习,逃避学习就可以摆脱这种评价。“不想上学了!”是此时此刻孩子心里喊出的声音。为什么家长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加大练习量作为强化学习的手段?一是与家长对学习的理解有关。许多家长认为知识是陈述性的,学习就是把课本上陈述出来的知识记住。因此要求孩子一遍遍地加强记忆学习,以求在考试时能够记取已学过的知识,得到高分。二是强化记忆对家长来说比意义学习容易得多。意义学习要求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理解程度进行探究,找出孩子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启发引导孩子理解所学知识,有意识的提高孩子的理解力。能做到这一点,要求家长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要有耐心和责任感,才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与孩子探

讨问题。在自身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客观条件下,多数家长也容易在孩子教育上选择较容易的一种方法,可是这种方法客观上将学习的个体特殊性抹杀了,简单地看成学习的好坏只是时间投入和孩子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忽略了客观因素影响学习的现实性。孩子一方面体验学习的枯燥和疲劳,另一方面还要背负不好好学习的罪名,久之,丧失了学习兴趣,真的产生了厌学情绪。

人在学习适龄阶段的任务就是学习,每天所处的主要社会环境是学校,交往的人员是老师和同学,谁不愿意在这个主要生活场所中去体验成功?谁不愿意在同伴面前受到注目体现自尊?学习成绩下滑对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心甘情愿的,她们都会为此而着急。她们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和有效的帮助,在同学面前重新树立起自尊。如果家长此时此刻能够帮助学生细心地分析学习难点,帮助她们从不理解到理解,提出学习上的合理化建议,并帮助她们付诸实施,从心理上给予她们支持,就可以稳定她们的学习情绪,克服学习困难,逐步走向成功。学习成就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会让个体不断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奋争。哪里还有“厌学”的土壤和温床。

此时再把开头的问题重提一遍,作为家长您还会只选择加大练习量吗?

(三) 社会情绪发展

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概念和自尊

进入小学之后,因为考试的压力,儿童第一次真正有机会与别人比较,成人必须给儿童提供机会,使其体验成功,充满自信,并保持热情和创造性。但是,能力确实有高低强弱之别,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她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当学习差的学生永远不可能成为班级明星时,她们怎样看待学习的价值,除了教师之外,家长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管教孩子易犯的几种错误中,“用刻薄羞辱的话责骂孩子”首当其冲。例:“你总是如此”、“你简直没救了!”这些贴标签式的不当言语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自尊受损。

篇三:家长如何关注孩子的成长之浅见

家长如何关注孩子的成长之浅见 作为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健壮,活泼开朗,诚实刚毅,健康地成长发展,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然而决定孩子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他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教育。拉开教育孩子序幕的第一任教育就是家庭教育。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家庭是最主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 ”清澈见底地指出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与发展中的地位。父母的教诲应如春风细雨,日日沐浴着孩子的心灵。父母的本分,就在于观察孩子的一切,也在于倾听孩子的一切,感受孩子的一切,进而理解孩子的一切。因此,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既要察其言,观其行,还要做到晓以理,动以情。(-)察其言

---让孩子说真话。

诚实是少年儿童良好品德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美德,它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孩子从小应该养成诚实的良好品德。家长应该知道,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随之产生自 己的喜怒哀乐,有他自己的倾吐对象,在孩子的现实认知、活动、交往等过程中,

说谎、不诚实的现象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如孩子们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在学校挨了批评,想要零花钱,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等,往往容易借此机会说谎话,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言行,使其说真话,不撒谎,即使父母的工作再忙再累,每天也要抽出一点点的时间与孩子呆在一起,进行交流沟通。沟通时家长要专心致志地与孩子相互交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家长只有经常通过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障碍,适时地加以适当的引导。这种交流与沟通还要长期坚持下去,避免孩子在短时间的意识中形成差异的思维方式。因此要求家长要有较强的了解子女的能力,才能发现子女思想、品行的不良倾向消灭于萌芽状态,使子女品德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的孩子任高鹏看中了一只心仪已久的卡通猫,可在结帐时,我掏遍了身上的口袋却还差一元钱。当时我十分尴尬,孩子的小脸也充满了失望,死死抱着卡通猫不放,任凭我怎么哄劝都不肯走。收款员见我们母女俩这样僵持,便微笑着说:“算了,卡通猫你先拿回去,等会儿把一元钱还上就是。”任高鹏这才露出微笑,开心地答应了。我

们俩人冒着炎炎烈日回家后,我犹豫着要不要把这钱送过去,毕竟只是一元钱,谁会真正在乎呢?何况俩人都又热又累,孩子也似乎忘了刚才的承诺。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教育孩子做人需讲诚信的最好时机吗?于是我拿上钱,咬咬牙,带着高鹏返回商场,把钱交到了收款员的手中。看着孩子那满脸汗水却阳光的笑脸,我的心里是那样的坦然和欣慰。

常听家长抱怨孩子言行不一:说一个样,做一个样;当面一个样,背后又是一个样。要知道,孩子是好模仿、易暗示的,家长的行为对其影响十分重要,如果自己本身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诺,孩子又怎么会讲诚信呢?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家长就是习惯的老师。

另外,家长带头做善事,并把意义告诉儿子。让儿子永存善心。

一位父亲带孩子上街看见送葬的人群,主动脱帽致敬,告诉孩子,这个人虽然我们不认识,但是我们人类,是同类,他的家属,朋友都很悲伤,我们也要用一种很认真的态度对待一个人失去生命。

(二)观其行

---让孩子扬善弃恶,重道德。

尽管每个孩子与天俱生的资质不同,但后天的教育都可以进行弥补。这就是说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完全人格,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的行为习惯从小到大有一个发展过程。古人说过“少者多之源,小者大之端”。一个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有一个从“小善”到“大善”的过程。家长只要抓住他们日常生活中点滴的好事做起,及时给予肯定,给予鼓励,才能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诸葛亮告诫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家长的也要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地教导孩子,鼓励孩子从多方面加强修养,努力成才的同时,也时刻注意引导他们发现缺点,改正过失,以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喜爱。当孩子犯错误时,不是揭穿、处罚孩子,而是启发他的觉悟,唤起他的良知,使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内心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斗争中反省自己并取得进步 。

一位家长给我讲了自己做的一件事:

一位很不讲理的孩子淹死了,同学觉得省了麻烦,心

里没有同情,父亲领他去了淹死同学的家,看到他妈妈在哭,父亲说:“她是世界上最伤心的母亲!”

孩子说:“没有人喊她妈妈了……”

邻居都在劝说这位妈妈。

父亲对儿子说:“大家都不恨人家了,都很伤心……你要向死去的同学说几句话……他死了,你还活着……”

于是儿子在遗像前说:“苏立伟同学,我不恨你了,我愿跟你好,如果在河边我一定会拉你上来,或报警,大声喊……”

(三)晓以理

---让孩子学会做人,有责任意识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家长,要考虑孩子的特点,为他们规划人生,许多家长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但是,成绩优秀、听话、出色的孩子并不一定能与他人、社会和睦相处。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该把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放在第一位。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家长要对孩子做到正面的引导教育,让孩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懂得有爱心,爱家庭,爱国家,爱社会,树立责任意识,


家长应如何关心孩子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59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