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
时间:2019-05-27 09:58:36 来源:76范文网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 本文简介: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模块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3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画郑重地刻下字迹。它未被时光磨蚀,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 本文内容: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
模块综合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3
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画郑重地刻下字迹。它未被时光磨蚀,反在世界记忆中安放。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记忆。
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不足为信。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与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来源的追索,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1928年,中国开始对殷墟开展发掘,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土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身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脱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坚船利炮能摧毁的了。
文明的起源,承载于一片片甲骨之上。在甲骨文中,我们能看到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从甲骨上的记载能了解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哪些东西被摒弃,从而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发现文明何以从中原腹地向四周扩散,发现为何在五千年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看起来有些笨拙的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开端,像一个小火苗,在历史中摇曳,同时又在薪火相传。无论字形如何变化,火种没有改变,文字的根基没有变。因为,祖祖辈辈传递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
以文字为代表的文化,是一个文明最值得珍视的财产。有了不曾断绝的文字与文化,每个中国人不但跨越地域,彼此相连,更与五千年中的一切相连。而赋予甲骨文连绵不绝生机的,正是中国人民,是他们推动着历史发展,带动着不曾中断的文明吐故纳新,让中华文明的根系蔓延。有了来自五千年历史的得失经验,中国就有底气在不确定中搏出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不会是僵硬的文化,而是向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保持开放的文化,中国文化没有门户之见,就如同生机连绵的甲骨文一样,随时准备为了自己的发展借鉴他山之石,常用常新。相信自己民族的文化,既有吐故纳新的活力,又有坚持本色的韧性精神,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
(选自《唯一被解密的世界最古老文字在中国!“龙的传人”怎么写?》,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世界远古文明的重要代表,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让世界认同了“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B.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虽然我国学者都认为商朝是存在的,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历史文献,我们很难向世界证实。
C.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考古学家由此发现了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最终使得商朝由神话传说变成了历史现实。
D.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开始,甲骨上详细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中我们能发现中华民族能传承不绝的原因。
解析:选C A项,“让世界认同了‘上下五千年’的说法”表述有误,第二段中说“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延伸了500多年”。B项,“我国学者都认为商朝是存在的”错误,原文只说了“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并没有对我国学者的看法做说明。D项,“甲骨上详细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错误,从文中来看,甲骨文记载的是商代的“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
”,“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不能说“详细记载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的开头承接文章的标题,以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重大事件切入,引出议论。
B.文章第二段首先介绍了甲骨文被发现的意义,然后概述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以及发现者和民族的命运。
C.文章第三段主要从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甲骨文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D.文章第四段论述了甲骨文与中国人民之间紧密的关系,总结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最后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解析:选B 梳理文章内容,可以发现,第二段的开头介绍的是甲骨文被发现之前,中外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看法差异,这是甲骨文被发现的背景。而接下来介绍的是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和意义,最后说了发现者和民族的命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懿荣的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中华文明曾经几乎被摧毁,但最终没有被摧毁,反而走向复兴的原因。
B.汉字从甲骨文演化到今天的楷书、草书、行书,虽然字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没变。
C.以文字为代表的文化是一个文明最值得珍视的财产,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足以证明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D.我们只要有了绵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就能够在当今复杂动荡的环境中拼搏出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
解析:选D “只要……就……”表述绝对,从文中来看,五千年历史的得失经验是搏出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的底气,并非有了五千年的文明就能拼搏出一个新时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桐花满地
雪小禅
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
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那时玲是我的密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上有泪痕。
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后来同学聚会,说起那时偷着去看电影。有个男生说,我那时暗恋一个女生,送了票给她,站在梧桐树下等着她,说好了七点见的,她一直没有来,真是叫我立尽了梧桐影。然后他转脸问我:你记得那里有几棵泡桐吗?
我差点儿泪湿眼眶。
后来,我发现我所在的城市里,教育局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树冠大到快要占半个院子,就一棵,在门口,枝繁叶茂。四月天里,我每天刻意去看它,今天还是花骨朵,明天就开了一朵,过不了几天,满树的花全开了,一片片的花在风中摆动着。那么一树桐花,近乎招摇。
可惜花期是这样短,没有几天,就纷纷地落了,落了一地,到处是大朵的花,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
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叙述事件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中间有所插叙,这样使文章脉络清晰,将过去、现在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显现出“形散”但“神不散”的特点。
B.文章中“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与桐花形象互相衬托,本文就是通过对桐花、朋友“玲”的回忆,写出对往日时光的怀念,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之情。
C.画横线句对桐花的称呼从“它”到“君”的转换,是因为对桐花的描写已经丰富、饱满,“它”的形象已转变为“一直努力着”的形象,作者对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当初不喜欢桐花的原因是命贱、形状也散、颜色灰败的暗和没有灵性,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解析:选D D项,“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错,应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雪小禅散文的语言具有自然清新的特点,请结合本文举例简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清新是清爽而新鲜,特点是语言新颖、不落俗套;自然是自然而然,特点是朴素明快。具体表现是精炼、准确,句式上散中见整。例如:“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表达上朴素、大方、自然;句式上长短句交错;整个句子读起来让人感觉明快、清爽。②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韵。例如:“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铺张了无比的快乐,一个“贼的快乐”的真实表达,没有“刻意”为之,却整体上文采斐然,情感上意韵浓厚。③语言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例如:“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抒发了对桐花因生命短暂,加之外界环境的因素致凋零的伤感之情。
6.作者对桐花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初见桐花“不喜欢”;②青春年华时见到桐花感到“惊艳”;③后来不见桐花“惶惶然”;④重见桐花的“欢喜”;⑤感悟“桐花万里路”(期待并相信“桐花万里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 光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
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竟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死千难”,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所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阳明正奉命前往福建,行至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
”。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之下,竟能“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王阳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思恩、田州地区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
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养病,其辞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十九日上午,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选自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思,终成就了阳明之学。
B.王阳明为戴铣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的道德勇气。
C.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都可追求主体心灵的觉悟。
D.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对王阳明人生与学问的概括。
解析:选C C项,“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说的是圣人之道就在自性中,并非遥不可及。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圣贤之志,不愿走入仕途,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而投身官场,奔走四方,颇立功业。
B.政治斗争的复杂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闲地面对人生的艰难险恶。
C.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髓所得,他曾学朱熹、佛、老,历经艰难,方悟得良知之教。
D.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E.本文直接引用《论语》《大学》的话语,是为了揭示王阳明思想的渊源和发展过程,丰富了传主形象。
解析:选CD A项,王阳明并未“不愿走入仕途”;B项,将陈述对象弄混了,应是“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面对政治斗争的复杂险恶”;E项,对所引用的话语的作用的分析错误,引用《论语》是为解释其名字的渊源;而引用《大学》只能说明其领悟了“格物致知”的要旨,并不能揭示其思想的发展过程。
9.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要求分类概括王阳明一生的主要成就,纵观全文可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学术、治政、军事三个方面,如第五段、第八段写其治学,写阳明学的创建、“致良知”哲学命题的提出;第六段写王阳明在治政上以民为本,实行德政,推行孝道以教化百姓;第七段、第九段写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思田之乱,军功卓著。拟写答案时可以依据这三点。
答案:①学术方面:创建阳明学,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②为政方面:治政有方,推行德政与孝道;③军事方面:平叛得力,并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进,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戊午,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
“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B.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C.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D.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解析:选B 阅读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可以发现,这一部分是在描述战场上的情形。“鼓声”“旗”对应前文,将士根据鼓声和旗的指向作战。所以,“视”的是“其旗东指”,“鼓噪而入”的是“诸军”,应是“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排除A、D两项。“兵一交”意思是两军一交战,“兵一交宋”讲不通,排除C项。故选择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庚戌,系干支纪年,在古代还有用年号纪年的,如文中的“中统”与“元贞”。
B.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
C.二鼓,即二更天,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二更相当于凌晨两点。
D.行在所,又叫“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解析:选C “二更相当于凌晨两点”错误。我国古代的巡夜制度,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二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九点多到十一点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周旋,夺取宋军大舰,因战功升为百户。
B.李进担任总把,有智有勇。李进被史天泽封为总把,跟从作战,在七十关趁夜袭击宋营,受伤也不在意,最终取胜。
C.李进作战勇猛,屡次受赏。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D.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行至掺八里伺机逃回,仍接连被授官职。
解析:选A “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错误,原文中说“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可见察罕是张柔一方的主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史天泽命令李进前往关下劝说、招降他们,守关的士兵不接受劝降。李进悄悄察看小路,回来后禀告史天泽说:“敌军的堡垒能够攻下。”
(2)皇帝指着(李进)回头对众将领说:“那个在白色军旗下面穿着红色短袖衫冲在前面的人,是谁?”
参考译文:
李进,保定曲阳人。年幼时隶属军籍,起初跟随万户张柔驻扎在杞地的三叉口,当时荆山的西面九十里有一个叫龙冈的地方,属于南宋的辖地。庚戌年春天,张柔率兵在龙冈上修筑堡垒。正遇上淮河涨水,南宋水军突然来战,主帅察罕率军队迎击,李进领兵十五人乘坐一条小船,与敌军辗转作战十余里,夺下了敌军一条大战船,李进于是因为战功升任百户。戊午年,元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当时担任河南经略大使,要从各道军队中挑选骁勇的士兵跟随自己,于是任命李进为总把。这一年秋天九月,军队经由陈仓进入兴元,经过米仓关,那地方荒凉闭塞、道路不通,李进砍伐树木开辟了七百余里路。冬天十一月,到达定远七十关,这个关上下皆修筑了相互通连的堡垒,宋军派五百士兵守卫这个关隘,巴渠江水环绕着堡垒向东流去。史天泽命令李进前往关下劝说、招降他们,守关的士兵不接受劝降。李进悄悄察看小路,回来后禀告史天泽说:
“敌军的堡垒能够攻下。”当天夜里二更时分,史天泽派遣李进率领七十名勇士,趁守关的士兵没有防备,进攻七十关,有二十名勇士卸掉门枢而潜入。守门的人发现了,便拔出刀来抵抗,李进因此受伤,却不把它当回事。天将亮的时候,李进等人终于攻下了那个堡垒,并坚守堡垒,入关的道路这才畅通,各路军队全部通过了关口。李进因为这个功劳获得上等奖赏。己未春天二月,史天泽率军来到皇帝驻扎的地方,围困了合州的钓鱼山寨。夏天五月,宋军从嘉陵江派水师来救援,双方开始在三槽山西部大战。皇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摆开阵势,史天泽就对全军将士发布号令说:“听从我的鼓声,看我的旗子,不要有丝毫的懈怠。”不久,听到鼓声,看到旗子指向东面,各路军队于是大喊着冲入敌阵。双方士兵刚一交战,宋军的前锋部队就溃散逃跑,战舰继而混乱,史天泽的部队便顺着水流纵深攻击敌军,宋军死亡的人数也数不清。皇帝指着(李进)回头对众将领说:“那个在白色军旗下面穿着红色短袖衫冲在前面的人,是谁?”史天泽回答是李进,皇上就赏赐李进锦衣与名马。八月,又在浮图关作战,前后共五场战斗,李进都因为立功而受到上等奖赏。元世祖即位,李进进入宫中担任皇帝的侍卫亲军。中统二年,朝廷宣布授予李进总把一职,并赐予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率领军队到达洪水山,李进与敌军竭力作战,敌我力量悬殊无法取胜,军队溃败,李进被俘。李进跟随敌军行至掺八里,逃了回来。二十五年,李进被授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第二年,改任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 轼
东武望余杭①。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②。堕泪羊公③却姓杨。
[注] ①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②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当时较繁华的地方。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两地相望。
B.“云海天涯两渺茫”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醉笑陪公三万场”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E.“不用诉离觞”一句,写不必像世俗之人一样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解析:选DE D项,“虚实结合”错误,“醉笑陪公三万场”只是虚写,这是词人想象的他日功成名就还乡后的场景;E项,“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错误,表现的是词人的一种豁达之情。
15.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借景抒情,通过写灯火稀疏、河塘寥落,烘托词人内心的凄凉,表现词人的留恋之情;(3分)②用典,运用“堕泪碑”的典故,将友人杨元素比作羊祜,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赞赏之情,表现了词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古人写景多佳句,王维《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了塞外雄浑壮观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李白在文末又一次感慨蜀道艰险,只能坐望空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从隋大业三年实行开科取士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取消科举制度止,在1
000多年的科举史上,这个地方的很多学子笔扫千军,金榜题名。
②某研究者以相同内容在不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仅暴露了学术界的浮躁,更让人看到了某些学术期刊为了刊物效益的不为已甚。
③描绘江南四月遍地梨花、樱花的画作《江南春》,构图独具匠心,色彩沁人心脾,能让人在简洁和单纯中感受到春天大地的暖意。
④东站铁路枢纽是近期国家铁路部门的重点工程,如果能顺利投入使用,将会缓解春运期间列车拥挤的压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⑤近年来,肥城桃木、泰山玉、青岛海洋食品等琳琅满目且极具山东各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⑥近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与顺丰不可开交地争吵起来:菜鸟指责顺丰断开数据系统,顺丰认为菜鸟索取了过多数据,危及用户信息安全。
A.①③④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选D ①笔扫千军:形容文章写得好,没有可与之相比的。使用正确。②不为已甚:不做太过分的事,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不合语意。③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使用对象错误。④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使用正确。⑤琳琅满目:比喻充满了美好珍贵的事物。使用正确。⑥不可开交:指无法摆脱或结束(只做“得”后面的补语)。使用不当。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为了让宝贵的移民精神和移民经验得以传承和发扬,我们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了这本书,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教益。
B.当前反腐反贪势如破竹,深得民心,但这一政治举措能否如老百姓所期望的那样,为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奠定基础,关键还在于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这一行动中的态度和做法。
C.该省图书馆新馆实行无门槛服务,只要有阅读需求,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为证明,读者就可以享受到“资料随手可得,咨询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
D.政府为了减轻流通企业的税收负担,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适用范围扩大到部分鲜活肉蛋类产品,从而调动流通企业的积极性。
解析:选B A项,搭配不当,“发扬”和“经验”不搭配,可将“发扬”改为“推广”。C项,成分赘余,可去掉“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为证明
”中的“为证明”。D项,中途易辙,可在“蔬菜”前加上“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主持人得知受邀嘉宾的父亲刚刚因病去世,便安慰嘉宾道:“家父去世,深表哀悼,望节哀顺变。”
B.张校长对在全国大赛中获得金奖的雕塑家说:“诚邀您到我校美术系任教,不知阁下肯否屈就?”
C.一次慈善活动结束后,举办方对媒体说:“感谢大家能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会妥善使用善款。”
D.某新锐作家将自己的新书赠给一位老作家,并谦虚地写下:“晚辈才疏学浅,奉上拙作,敬请海涵。”
解析:选B A项,“家父”用于向对方称自己的父亲,使用不当,可改为“令尊”。B项,“屈就”指降低身份任职,后用为请人担任职务的客套话。使用得体。C项,“绵薄之力”是谦辞,常用于“自己”,不能用来表述“对方”。D项,“海涵”用于请人原谅,句中没有这个意思,可使用“雅正”等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个人如果真有价值,便不会被忽视。一张百元纸币,不管把它弄成什么样子,人们还是希望得到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然,有些东西的价值并不在于这件东西本身,也许它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它有办法让人觉得它有价值。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同样是块土地,在城市里,寸土寸金;在荒郊野地里,可能分文不值。因此,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找到了自己的最大价值。
解析:文段的主旨是“人生价值”,因而在答题时应围绕“人生价值”进行思考。第①处,由横线前面的句子可知,人们之所以希望得到百元大钞,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由此①处应填写“因为它自身还有价值”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根据下文“在城市里,寸土寸金”和“在荒郊野地里,可能分文不值”的对比关系可知,②处应填写“就是位置决定价值”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横线前的“因此”可知,这里应填写的是一个总结句,再根据横线后面的“就”可知,横线处的句子应与后面的句子构成假设关系,由此③处应填写“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之类的句子。
答案:①因为它自身还有价值 ②就是位置决定价值 ③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德国的集中供暖采取分户热计量收费。供暖公司根据数据收费,多用多交,少用少交。因此在德国,人们都习惯在出门前或入睡前调小暖气用量,如果家里长时间没人就直接关掉暖气阀门,这样既能省钱也能避免浪费。可见,只有分户热计量收费才能够解决浪费热资源的问题。我国的集中供暖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问题,这一定会影响我国的市政供暖温度。如果采用分户热计量收费的方式,就一定会带来我国供暖温度的大幅度提升,因此,分户热计量收费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不是只有分户热计量收费才能够解决浪费热资源的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要求指出文段中推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时要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切入,要注意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资源浪费与供暖温度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集中供暖存在资源浪费问题,并不一定会影响我国的市政供暖温度;采用分户热计量收费的方式,可以避免资源浪费,但并不一定会带来我国供暖温度的大幅度提升。
答案:②集中供暖存在资源浪费问题,并不一定会影响我国的市政供暖温度 ③采用分户热计量收费的方式,并不一定会带来我国供暖温度的大幅度提升(答出一处给2分,答出两处给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小学生使用的“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比如整个小学六个年级共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约20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面对此种情况社会上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需要从中小学生抓起;有人认为,有些古诗文晦涩难懂,中小学生未必能够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强行背诵,也给人囫囵吞枣的感觉;有人认为,这样做的初衷很好,接下来要注重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创新平台和方式去传承和表达,让中小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文之美,为推动传统文化归位培养更多新生力量。
你对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增加古诗文篇目的做法有何个人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主要介绍了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增加古诗文篇目的事情。先介绍了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在小学的总篇目和每个年级的平均篇目,然后列举了人们对教材增加古诗文的三类看法:一是肯定这种做法,认为传统文化就要从中小学生抓起;二是疑惑,认为中小学生未必懂得古诗文的内涵,强行背诵没有真正的收获;三是肯定增加古诗文篇目的初衷,但还要注重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对中小学教材增加古诗文篇目的态度各不相同。审题立意时,可以根据这些观点来确定自己的观点,可以赞同其中的任何一个观点,也可以把三个观点糅合在一起,讨论中小学如何对待教材中古诗文增多的问题,可以从如何教、如何学等角度论述。具体的立意,可以有:
①新编教材增加古诗文可喜可贺;②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是一种进步;③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④大幅增加古诗文篇目有拔苗助长的风险;⑤学校如何应对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 本文关键词:选读,选修,传记,试卷,苏教版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9220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模板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怎么写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如何写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格式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范例参考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开头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开头语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范文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范例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格式大全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_选读,选修,传记,试卷,苏教版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大全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格式模板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免费模板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免费格式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格式如何写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开头如何写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免费范文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免费范例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免费参考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模板下载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免费下载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模板怎么写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格式怎么写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开头怎么写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开头语怎么写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模板如何写 2018-2019高中苏教版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共2套选修《传记选读》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