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
时间:2019-06-14 07:12:55 来源:76范文网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 本文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 本文简介:摘要: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核心,要求给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人格上的尊重,激发其更多地思考民生,为改善民生而努力。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寓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最终从根本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关键词:哲学社会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 本文内容: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核心,要求给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人格上的尊重,激发其更多地思考民生,为改善民生而努力。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寓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最终从根本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并且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同样重要,如果要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须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当今世界是一个价值观多元的世界,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同样是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冗杂。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史哲不会像其他学科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阅读大量文献,更需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决心和勇气,如何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遭遇的困境,给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充分的重视和人文精神关怀,并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总结和概括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历史研究为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割裂历史、割裂文化是非常危险的。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了解自己祖国历史的人不会对同胞、对民族有深厚的感情,自然也不会有报效祖国的决心。尼克松曾讲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2]历史学的地位不言而喻。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历史惊人的相似。近代,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了对中国人民实施奴化教育,日语被定为各级学校必修的“国语”课,汉语被认定是少数民族语言。当时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日语课。除了学习日语外,学生还必须学唱《亲日歌》等反动歌曲。学生必须向伪满洲国的皇室和日本天皇陛下的方向朝拜,鞠躬90度。学生学习的历史则只讲日本史和满洲史。日本史从天照大神开国的神话,到神武天皇统一日本,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九一八建立满洲国。接着讲“满洲史”,“满洲史”从长白山天池朱雀衔果神话开始讲,接着讲努尔哈赤涎生、皇太极沈阳建都、溥仪长春即位,取消了入关后三百年的满清历史,巧妙地把满洲史和日本史衔接在一起。日本企图以此达到使学生不知自己为中国人、只知是日本的奴属国的奴化教育目的。如果日本此举成功,不仅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被隔断,甚至整个中华民族都要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则是一门学科,带有一定主观性。历史学的作用是什么?一般回答是揭示历史发展规律、鉴往知来、读史明智等。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历史学功用是人们赋予它的价值,因而是主观性价值。历史的客观性价值则是它承载了人类历史的记忆,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历史学工作者终其一生的目标是为探究历史的真相,因而求真是历史学的终极目标,并且从求真中发现真善美。毋庸置疑,求真、求实,是历史学工作者的终身奋斗目标。历史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抑恶扬善。马克思把人类的历史比作一部历史剧,人们既是这部历史剧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把这样一部历史剧的真实面貌再现出来,具有巨大的伦理审美价值,其中充满了各种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生动历史形象:既有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者,也有卖国求荣者;既有杀身成仁者,也有求生害人者;既有富贵不能淫者,也有为富贵折腰者;既有悲剧、喜剧人物,也有笑剧、闹剧人物……[3]近代中国,列强入侵,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20世纪以来,各种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平民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泛劳动主义等,纷纷涌入中国,可谓纷繁杂陈。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中国建立共产党、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指导思想。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红军先后进行五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由于王明的错误指挥而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党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在这个关键时期,毛泽东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是发展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关联、融会贯通。如历史学与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历史学发展提供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历史学则为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和素材。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相互关联、融合贯通,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

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体现人文意识与人文关怀的精神,其本质和核心是体现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具有人文情怀,将自己的工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另一方面,社会应给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的关怀,充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生命和尊严。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社会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从而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习近平说:“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1]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重要的情怀就是家国情怀,胸怀天下、关怀民瘼、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家国情怀的核心就是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礼记》开篇即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其理想是要建立一个天下为家的大同世界,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排除个人私利,考虑的是天下众生的利益。可见“天下”观念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君国朝廷和家族宗族集团。墨子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5]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放在仁人志士所从事事业的首要位置。盛极一时的墨学此后逐渐式微,到清末墨学重新得到复兴,墨子被认为是侠义的化身。关怀天下,关怀民生,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胸怀天下、关怀民生、以天下为己任,也就是习总书记所引用和强调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虽然哲学社会科学提倡人文关怀,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即习总书记所说的“为什么人”,因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世界无产阶级终身奋斗的目标,这充分体现出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贯彻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党95年来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并且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地位,指出党的奋斗目标。但是,当今很多人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党的领导产生质疑,这种数典忘祖的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党的领导地位无疑具有反动性,因而必须坚决加以抵制。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和明天。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青年一代的精英,因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和党的未来。那么,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则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具备人文精神。高校教师虽受到过高等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必然具备人文精神。教师自身要具备人文精神,具有大局意识和家国情怀,才能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情怀。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一技之长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如果教师自身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教师是不具备人文精神的。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这种精神融会贯通,使学生受到感染,可谓“润物细无声”,从而引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受家庭、专业背景、性格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断推行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在教师主导前提下,鼓励学生更多参与课堂过去,通过教学手段改革,采用学生讲思政、辩论赛、演讲、微电影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参与课堂,这不仅能凸显学生自身价值,而且提升学生思政课参与度获得感,真正体现思政课“三进”工作要求。最后,积极将人文精神贯穿于第二课堂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将人文精神贯穿于第二课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功能。学生第二课堂的设计,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和个人性格、兴趣爱好,通过项目研究式、主题论文式、主题绘画式、主题社会考察等多种形式,由学生自由选择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完成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团队合作。这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学生个性与发展、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真正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综上所述,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紧密结合。哲学社会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核心,给人以人格上的尊重,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其充分的关怀,从而激发人们更多地思考民生、为改善民生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在教育的过程中予以体现,可以从根本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作者:张军党 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9586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模板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怎么写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如何写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格式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范例参考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开头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开头语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范文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范例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格式大全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_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大全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格式模板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免费模板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免费格式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格式如何写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开头如何写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免费范文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免费范例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免费参考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模板下载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免费下载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模板怎么写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格式怎么写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开头怎么写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开头语怎么写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模板如何写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分析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