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加盟网
聊城市
时间:2017-06-15 05:48:07 来源:建材加盟网

篇一:聊城区位优势

聊城区位优势

2014-01-09 来源: 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唯一一个“一区一圈一带”政策的叠加城市,也是山东西部隆起带中最大的城市,方圆300公里内常住人口3亿。现辖8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高新区、1个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135个乡镇(街道),5624个行政村,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总人口604万。

聊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山东省东引西拓的“桥头堡”。2013年,聊城市以构建“双百大城市”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5521”工程,再造交通优势。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郑济高铁、京九高铁、聊城至石家庄铁路、德州经聊城至郓城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复航、徒骇河通航。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东西的青银高速、济聊高速等5条铁路和5条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丰”字形的高速体系。聊城军民合用机场、京杭运河和徒骇河复航等也列入了上级规划,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聊城水陆空立体大交通体系日渐形成。聊城被誉为“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水资源非常丰富。辖区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此穿过,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亦在此经过。市区水域面积占建成面积近1/3,城中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京杭运河、徒骇河、东昌湖实现了互通相连,形成了湖河一体的城市水系网络和“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明清两代,聊城为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漕运发达,百业俱兴,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市域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光岳楼、山陕会馆、景阳冈等13处。文化底蕴浓厚,闻名中外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国画大师李苦禅、抗日名将张自忠、著名学者傅斯年、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等许多名人的故里。

篇二:聊城历史文化

1. 史文化: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是齐国西部重要城邑。齐燕争战,鲁仲连射书即于此地。隋唐以后,聊城一直为州、府治所。明清时期,聊城藉京杭大运河漕运之利繁荣400余年。当时这里“舟楫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共同孕育,使聊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466处。其中,光岳楼、山陕会馆、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三国时期的曹植墓、明清时期的运河钞关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中的许多故事是以聊城为背景。聊城自古名人辈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康熙之师傅以渐,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范筑先,现代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聊城人。

地理位置: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 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气候条件: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北纬35°47'--37°03′,东经115°16′-116°30′,总面积为8590平方公里,全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聊城春季干旱多风,回暖迅速,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快,太阳辐射减弱。

自然资源:

聊城水资源丰富,是晋煤东运的门户,具有发展电力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山东重要的能源基地。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石膏、石灰石、饮用矿泉水和温泉水等。全市气候资源比较丰富,且可由黄河水灌溉弥补,所以本市气候对多种农作物有较好的适应性。

行政区域:

聊城市下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8个县(市、区)和1个经济开发区,134个乡(镇),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总人口573万。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东昌府区城镇人口50万人。

旅游业:聊城全力打造以江北水城为标志、千年古城为依托、运河文化为内涵、三大景区(东昌湖景区、徒骇河景区、景阳冈景区)为重点的特色旅游品牌。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格局内,雄居城中的光岳楼冲汉凌霄,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最经典且保存完好的木构楼阁之一;面古运河而立的山陕会馆,结构精巧、雕梁画栋,是我国会馆建筑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宋代铁塔古朴雄浑、苍劲挺拔,是我国为数极少的铁铸佛塔之一。聊城周围还分布着武松打虎处景阳冈、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临清舍利塔、清真寺、张自忠纪念馆、东阿曹植墓、高唐柴进花园等著名景点。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65.51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94亿元,接待海外游客1.87万人次。“江北水城”将以她独特的风韵,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篇三:聊城

2. 1区域范围、资源及环境

2.1.1聊城市区域范围的沿革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与河南、河北省相邻,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聊城市辖冠县、萃县、阳谷、东阿、往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县级临清市等八个县市。

关于聊城名称的由来,有说是因古有聊河,有说是因在春秋时期此地曾称聊国。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商朝初年伊尹曾“躬耕于有萃之野”,辅佐商汤灭夏柴;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争战中,鲁仲连射书事件发生在聊城。隋唐时期以后,聊城一直为州、府治所。民国时期,现聊城市所辖区域均属山东省。1949年8月,设立聊城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平原省。1951年1月,改称聊城专区专员公署。1952年11月,平原省被撤销后,聊城专区又改属山东省所辖。1967年,聊城专区改称聊城地区。1998年3月,聊城地区改为地级聊城市,辖区未变。

2. 1. 2自然条件

聊城市位于北纬350 47’-}- 3 7 0 02’和东经1150 16’一1160 32’之间,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总人口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578. 99万人。聊城市境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耕地面积为55318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 49亩。聊城从气候条件来看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属于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2741小时之间,无霜期在200天左右。

2. 1. 3物种及资源条件

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产品产量约占山东省的十分之一。聊城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500多个粮食作物品种、1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600多个蔬菜品种,另外还有60多个药材品种、220多个林木果树品种、140多个花卉品种。聊城动物品种多样,饲养动物有95个品种。在聊城动植物品种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这些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聊城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两大水系,另外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从境内穿过,黄河也流经聊城,并且聊城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聊城地下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矿藏丰富,地热资源尚待开发。据地质部门勘探证实,聊城市矿产资源潜在价值高达3073. 5亿元,占山东全省的6%,仅次于泰安、东营、济宁,居全省第四位,探明储量的有8种。

2. 1. 4交通条件

聊城的交通十分便利,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和马上动工兴建的青兰高速、德商高速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的4大编组站之一。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邯济铁路复线、济聊一级公路、聊泰铁路、聊泰高速、济南城际轻轨等重大交通项目正在规划建设,聊城的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从聊城出发,1小时可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能够到达青岛海港,到北京也只需4个半小时。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河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东引”进入山东、山东产品和服务业“西拓”占领中原市场的“桥头堡”。

2. 1. 5人文社会条件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独具“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特色,素有“中国

北方的威尼斯”之称。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运河文化在此汇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的光岳楼、山陕会馆、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东阿鱼山的曹植墓、

临清明清时期的运河钞关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聊城历史上文化教育发达,清代

四大藏书家之一杨以增的私人藏书楼一一海源阁藏书多达3705部,224600余卷;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中的许多故事是以聊城为背景创作的。聊城自古名人辈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腆,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棒,清代开国状元、康熙之师傅以渐,行乞办学的义学正武训,抗口名将张自忠、范筑先,现代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国学大师季羡林,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等都是聊城人的优秀代表。

2. 1. 6科技文化状况

聊城的教育体系完善,大中专层次齐全。以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全国。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中等专业教育实现了整合提升,专业齐全,每年可以提供2万人以上的高中职毕业生,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聊城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也较高。

2. 1. 7经济产业发展状况

聊城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优势产业主要有电力及有色金属、汽车及农业机械装备、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纺织、化工、造纸等,与之相联系的信发集团、祥光铜业、时风集团、中通集团、东阿阿胶、鲁西化工、泉林纸业、中冶银河等都是全国同行业知名企业。聊城生产的化肥、阿胶、密度板、农用汽车等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其中著名传统中药阿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出口量占到全国的90%以上,聊城的电解铝、电解铜、客车等生产技术都达到国内聊城聊城具有发展商贸物流业的有利条件,以聊城为中心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缺乏大型城市,在300公里半径以内聚集着2亿多人口,潜藏着巨大的商机与市场。聊城现在己经建设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40多处,正在向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发展。

2. 2聊城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2. 2. 1聊城的历史状况

聊城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聊城市境内的考古中,己经发现了八座距今约六七千年的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这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聊城区域内就曾经是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开通以后,为聊城带来了发展机遇。明清时期,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是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当时聊城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槽运业发达。这里“舟揖如云、帆墙蔽口”,被誉为“槽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修建北京城所用青砖都是临清砖窑所烧,通过大运河输送到北京的。由于聊城是当时重要的商贸城市,外地商人纷纷在此设立会馆,至今聊城城区古运河边上还有保存完好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山陕会馆。

民国时期,聊城仍然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七七事变”爆发后,聊城成为抗口的前沿阵地,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抗口名将范筑先将军与共产党合作抗口,抗口武装曾与口军作战80多次,重创口伪军。1938年11月,口军进攻聊城,范筑先率部抗击,壮烈殉国。解放战争时期,聊城作为老解放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总指挥部设在阳谷县的沙河崖村,聊城有3. 7万人参加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南下渡江作战中,聊城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 2. 2建国以来聊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探索

建国六十多年以来,聊城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恢复、发展、改造阶段一一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

聊城是革命老区,由于受战争破坏,解放初期,经济破败不堪,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经济以农业为主,且种植业在农业中占主要位置,工业极不发达。经过建国初期三年的国民

经济恢复,同全国一样,聊城从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在此期间,完成了土地革命和对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等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到1957年,实现生产总值3. 48亿元,比1949年增长58. 1%;农业总产值3. 23亿元,比1949年增长49. 3%;工业总产值2. 33亿元,比1949年增长2. 77倍。聊城城乡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2.国民经济调整阶段—从1958年“大跃进”到1965年

由于受“左”倾错误影响,从1958年开始,聊城也开始进入“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阶段,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泛滥,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连续减产,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人民生活遭遇特大困难。为了战胜困难,从1961年起,聊城认真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山东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努力调整国民经济。到1965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 4%,粮食总产年均增长14. 7%,经济形势全面好转。但这时,聊城仍然以农业经济为主。

3.“文革动乱”和国民经济曲折发展阶段一一从1966年到1977年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也使聊城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国家实行加强“三线”重点建设的方针,将沿海地区的19家企业迁入聊城,奠定了聊城最初的工业基础。在农业方面,随着中央“以粮为纲”方针的落实,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到1975年,聊城粮食总产比1965年增长84. 7%,达到了116. 37万吨。“文革”动乱结束后,聊城经济和社会秩序逐步走向正轨。

4.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发展时期一一从1978年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聊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尤其是从1978年到1984年,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放宽经济政策,聊城也在全国率先实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这期间,聊城冲破“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模式,按照“粮棉一起抓,重点抓棉花”的工作思路,狠抓棉花生产。1984年,聊城棉花种植面积达到498. 6万亩,粮棉面积比为0. 62: 1,棉花总产702万担,占山东省产量的五分之一,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聊城八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行列,聊城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棉和出口棉基地。聊城农民依靠种棉脱贫致富,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元,比1978年增长9. 1倍。这6年,聊城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44. 6% (这期间全国平均增长25. 8% ),聊城成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但随着国家棉花政策的调整,聊城农村改革由粮棉种植向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转变,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城市

经济为重点的的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并实行了以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这一阶段,聊城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后,聊城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在农村改革方面,聊城主要围绕促进农业发展由粮食主导型向多种经营主导型转变,由多种经营主导型向乡镇企业主导型转变进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阳谷的凤祥集团、高唐的蓝山集团成为全国重点龙头企业。在城市改革方面,深化企业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撤地建市以及京九铁路的开通,加快了聊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2003年到2008年,聊城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 2%,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 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 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 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6%。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聊城经济增长速度也受到一定冲击,但由于聊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经济增长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2010年聊城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06. 5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 6%;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480美元提高到4192美元;地方财政收入70. 5亿元,是2005年的

2. 7倍,年均增长22%0往平县成为山东西部及聊城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百强县。

2. 3聊城区域经济结构的现状

2. 3.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产业结构方面,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以工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转变。三次产业比重由1949年的89. 0:5. 7:5. 3调整为2010年的13. 8:58. 2:28. 0,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5. 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52. 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2. 7个百分点(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见表2-1)。一、二、三产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08年分别达到4. 9%, 64. 6%和30. 5% 。

表2-1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一览表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发生改变,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大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聊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己经由1997年的73. 48: 11. 55:14. 97调整为2008年的51. 89: 20. 12: 27. 99。

2. 3. 2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工农业两大部门以及城乡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2008年,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4. 8%,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26. 3%的数据上升了8. 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改善了城乡二元结构状况。十一五期间,聊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具体情况见下表2-20

表2-2聊城市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单位:元)


聊城市
由:建材加盟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217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