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
时间:2019-04-11 10:22:25 来源:76范文网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 本文简介:

新时代战略目标背后有篇大文章——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2018年1月30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组织了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会,规格咱就不用再解释了,学习会的内容可想而知都非常重磅。这一次学习会的内容,非常值得我们企业去深入推敲和琢磨。因为,理清楚了这次学习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 本文内容:

新时代战略目标背后有篇大文章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
2018年1月30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组织了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会,规格咱就不用再解释了,学习会的内容可想而知都非常重磅。这一次学习会的内容,非常值得我们企业去深入推敲和琢磨。因为,理清楚了这次学习会中的精神内涵,对思考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逻辑意义重大。而懂得了未来经济发展的逻辑,企业就能在实践中事半功倍,取得更高效的发展。
目前,这方面的文章解读较少,通过收集一些报纸评论、网站消息进行综合,就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内容进行一下解读。
新闻稿导语部分,就是总书记强调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要弄清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涵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指以信息和智能技术为主导,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体系。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耕时代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与重大技术突破相联系的产业革命大体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三个阶段,现在发展到信息化阶段。信息化阶段的显著特点是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主导性的技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意味着中国由此步入信息化时代。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即将进入信息化阶段的判断而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大逻辑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和正确定位,对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点,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具有重要启发性。
新闻稿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什么是战略目标?直白说,这一目标是我国从全局考虑谋划,一定要实现的全局性目标。这一目标是关乎全局、关乎国家未来、关乎我国在国际上全面竞争的成败、关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道理也很简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经济体系作为支撑,否则就可能在大国竞争中落败。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苏联,苏联与西方的竞争中之所以落败,除了意识形态出了问题外,经济实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
新闻稿中,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七大体系”,即: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等,这七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我们建设的产业体系,主体是实体经济,根本动力源是科技创新,血脉是现代金融,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任何一方面出现短板,都会拖其他领域的后腿,从而影响整个产业体系建设的水平。只有把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组合起来,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才能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我们都知道,中国GDP总规模已经很大,但这是立足于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在总体粗放经营状态下取得的,虽成绩斐然但不可持续。很显然,原来的模式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整个经济体系都要进行更新换代,如此创新就必须起到引领作用。
举个我们都看到的简单例子,微信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就是在上了4G之后开始快速崛起。微信公众号,也是在4G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发展,而包括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都是基于4G这个科技创新才能完成,由此出现的新兴产业所带来的产值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基于此,国家才需要加快推动5G的建设,一旦5G商用,将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又会带来大量新产业的出现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所以,我们一定要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一定要思考新时代会有什么样的新机会,一定要思考新的科技能给传统行业带来怎样的革命。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所谓统一的市场,就是把国内各个地区的经济在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全国社会化大生产的统一大市场。就是我国的国内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市场,各区域之间不存在体系壁垒,而是互相借力、互相协同的融合性市场。
所谓开放的市场,就是我国的市场面对世界是开放的,这样就能将全世界的一切经济资源最大程度低与我国经济发展进行对接,这不但能让世界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经济也能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彼此形成有机融合与互补,最终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
所谓竞争有序的市场,就是既要让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又要让商业竞争处于依法有序的状态,并最终形成一个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因此,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美国的经济,虽然其GDP和人均GDP一直在增长,但其中产阶级自1980年代实际上总体收入一直没怎么增长,美国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借助了中国的人口红利。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美国的经济就难以承受了,而当这一切又和没够的穷兵黩武共振,美国经济就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并且爆发了危机。现在,美国市场已经丧失了继续扩张的动力,其经济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可持续活力,这就是为何美国在过去十年一直挥之不去的发展阴影。美国为何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收入分配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一点可以从过去30年华尔街高管、投资人、美国娱乐行业的少数人的收入与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长对比情况窥斑见豹。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在我国,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基本国情。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开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陆续实施,逐渐形成了东中西互动、南北方协调的发展格局,区域发展差距呈缩小之势。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提出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中国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开放性进一步增强,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局面。新时期,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意义重大。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多元平衡的贸易战略宗旨,把握安全高效的根本要求,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习近平指出:“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最后,习近平强调,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要突出抓好5方面工作:
以实体经济筑牢坚实基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实体经济放在关键位置,这是极有历史感和战略高度的判断。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相同的一面是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问题,都希望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而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制造业已经严重萎缩,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而中国则具有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因此,同样是进入信息化时代,西方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水平虽然比较高,但由于缺乏制造业的支撑和基础,难以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中国则可以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借助信息技术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形成更强大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十九大后习近平首次调研来到江苏,在徐工集团时他再次强调,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这次集体学习中,他进一步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强化实体经济,必然要求防止经济脱实向虚。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时候,企业家会丧失进取心,技术创新动力会减弱,资金会流向容易赚快钱的金融业,金融业的膨胀加剧制造业萎缩,最后国家因财富创造能力枯竭而陷入停滞和衰败,西方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个问题。我国经过近四十年的奋发努力,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制造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与此同时,制造业产能过剩,生产企业赢利水平下降,社会资金脱实向虚行动悄然出现。显然,如果放任金融资本恣意妄为,任凭经济虚拟化继续发展,我国的实体经济将会受到损害,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对实体经济伤害最大的“脱实向虚”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盲目性,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格外重要。这方面,不仅要强化金融监管治理、促其回归本源,还应抓紧考虑综合采取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形成导向机制。过去的一年,央行明确提出将“脱实向虚”“以钱炒钱”列为监控重点,证监会推出再融资新政,保监会严厉惩治“野蛮人”等,都值得肯定。面对振兴实体经济的紧迫任务,“有形之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制度安排中有效减少“赚快钱”“一夜暴富”的诱惑和投机取巧的机会,形成建设制造强国的有效激励体制,激发和保护企业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形成亲实业、重实业的社会风尚和舆论氛围。
为了严格制止脱实向虚和经济虚拟化,党中央及时作出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和金融回归本源的重大决策,同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由此可见,以强化实体经济为核心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方略,也是推动金融业回归本源,避免重蹈西方国家经济虚拟化覆辙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之下,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正在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全球制造业都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我国制造业提质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综合来看,我国的高铁、核电、信息通信等领域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但其他多数领域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环境友好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离制造强国的建设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务必彻底摒弃旧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方法,着眼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创新驱动,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高端制造”。
以创新驱动强化战略支撑。
经济大国未必就是经济强国,一个国家长期落后不取决于经济规模大小,而经常是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历史上,我国曾长期位居世界经济大国之列,进入近代后却屡遭侵略,根源就在于此。当前,我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由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加速向主要依靠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以科技强国支撑现代化强国,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开拓更广阔空间。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特别是信息、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术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谁能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在大国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面对世界变革大趋势,我们不能等待、更不能懈怠,尤需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慧眼”卫星畅游太空、国产航母初露真容、大飞机翱翔蓝天、量子通信领先世界……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若干重要领域开始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与此同时,关键核心技术不足、创新质量不够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要想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就要尽快在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创新机制上补短板、补短边,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提升创新能力,需在重点领域上有新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主攻方向。这些领域强,科技强国建设就有了坚实可靠的支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前瞻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关系产品开发、产业升级的先发和后劲。加快改善这些领域的薄弱状况,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方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创新要素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
以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发展差距,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在党的十九大绘就的战略蓝图的指引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条件具备,正逢其时,大有可为。要在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分类助推“四大区域板块”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要让“三大战略”持续发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还要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让农村和城市比翼双飞,协调发展。
以全面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我国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机遇,对外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向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部署掷地有声。作为一个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的大国,中国经济已经和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在一起,中国经济体系向现代化升级的过程,离不开全球化视角的考量和发展,必须着眼全球资源和市场,以全面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可以说,现代化经济体系理应是开放的经济体系,全面开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当前,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一方面,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虽然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速度、动力、规则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传统竞争优势受到削弱,传统发展模式遭遇瓶颈。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正在转换的比较优势交织在一起,给立足开放条件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带来了新挑战,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想切实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就要在打造新格局、培育新优势、构建新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打造新格局是首要。现代化经济体系所需要的开放型经济,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经济。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不仅要深化沿海开放,还要加快内陆和沿边等地区开放,不仅要推动制造领域开放,还要加大服务领域开放;不仅要面向发达国家发放,还要强调向发展中国家开放。这就需要我们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和部署,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开放格局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加深、拓宽。
培育新优势是关键。无论是从应对传统竞争优势弱化,还是基于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实需求,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都必须以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培育作为根本保证。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大创新力度,在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丰富人力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上下大力气,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推动开放型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构建新体制是保障。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深化改革是重点。眼下,我国还存在不少阻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应从制度和规则层面深化改革,推进包括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等在内的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
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保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靠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连上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尤其是紧紧抓住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这个“牛鼻子”,大力破除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5年多来,我国推出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其中,经济体制方面的内容堪称“重头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朝着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经济体制更进一步。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应该看到,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方面,现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有的地方固守陈旧观念,存在不利于统一市场、妨碍公平竞争的做法;有的领域对市场主体“挑肥拣瘦”,简单以“经济成分”做衡量标尺;有的资源要素在区域间不能自由流动,人才引进、技术转化等还会遭遇各种壁垒;有的民营企业遇到不少困难,很多非市场竞争因素制约了企业更好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还是因为改革尚不彻底;解决好这些问题,唯有坚定不移继续推进改革。下一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必须再大一些、步子必须再快一些。
有句话叫“站在风口,猪也会飞”。
我们可能并不聪明,但完全可以通过思考、实践、探索找到风口,然后就有可能借风而起、御风而翔、乘风破浪……新时代,只要心不飘逸、神不恍惚,站在新时代的风口上,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就一定大有作为,就一定能“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 本文关键词: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习近平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8002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模板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怎么写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如何写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格式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范例参考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开头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开头语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范文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范例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格式大全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_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习近平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大全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格式模板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免费模板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免费格式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格式如何写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开头如何写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免费范文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免费范例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免费参考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模板下载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免费下载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模板怎么写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格式怎么写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开头怎么写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开头语怎么写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模板如何写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重要讲话解读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