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团队总结
时间:2019-05-21 14:14:06 来源:76范文网

团队总结 本文简介:

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学??????????????????年级:建筑学08????????????????实践地点:?永嘉县????????????????????实践时间:2010年7月12日????至??2010年7月18日??????共7天

团队总结 本文内容:

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
年级:建筑学08????????????????
实践地点:?永嘉县????????????????????
实践时间:
2010
年7月12日????至??
2010
年7月18日??????

7天
团队成员:陈霞、范剑敏、胡雷雷、黄双双、翁昊天、谢燕萍、周淑雅、周小杰永嘉之行
——“倾情永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总结
直到踏上回杭的列车,我们才恍然间发现,原来,为期七天的古村落之旅已经结束了。记得当初还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八个人在组长的组织下聚集在一起,也曾为了暑期去哪里实践,去干什么而激烈讨论过,曾在教室里引得同学频频回头、愤然回眸。最后,还是胡雷雷提出了去他的家乡——永嘉,起码可以解决住宿问题,减少经费。而且,永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它目前仍保存着不少比较完整的古村落,对于我们建筑学的学生来说,学习研究古村落的起源与规划,研究民居的结构,并在学校期间对其进行宣传学习,不仅具有学习意义,而且能为日益严峻的古村落保护征集意见并宣传报导。
古村落伴随着人类原始社会后期进入“文明社会”,走过了约六、七千年的历程,至今仍然存在着。但是,在人类社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的同时,满载着人类发展历程文明信息的古村落也在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下,面临着“灭顶之灾”。村落中的标志性历史建筑,如古桥、古巷、古民居等,被大量毁坏。目前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已经很少了。
即使是生在农村,也很难在周围寻找到当年的白墙黑瓦了,取而代之的是各色鲜亮的建筑材料装饰下的喧嚣。寻觅古村落,驻足于千年前的石板巷内,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那份历史,那份沧桑,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担忧。如今的这些历史遗迹究竟该何去何从?
在楠溪江流域,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有好几百个,大都保留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甚至还有宋代的住宅。永嘉古村落,虽然没有皖南民居的精巧,没有晋中大院的奢华,也没有闽西土楼的奇突,但它们把当地山水的清纯灵秀、文人儒雅散淡融为一体,成了和谐、宁静、潇洒、秀美的一幅中国画,独立于世,因而显得特别珍贵。尤其难得的是,在江南这片潮湿的土地上,还能保存有这样完整的木质村落群,实为不易。
  为此,我们最终决定实践前往永嘉县几个典型的古村落——丽水街、芙蓉村、苍坡村、林坑等村落的实地考察。我们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实地参与、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当地村民的日常观念活动,包括传统、习惯、风俗、经验、常识、宗教、信仰以及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等自在的日常思维和客观的社会事实入手,试图把村落最质朴、最实在、最日常的的文化形态和现代文化在当地的存在挖掘出来,
以求找到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叉点。
经过查询,我们了解到,楠溪江古村落里有许多外景无法领略到的独特景观――
  一、寨墙:为了避免战难和村落间的械斗,
村子在早期就筑了防御性的围墙,
也称寨墙。寨墙用大块蛮石砌筑,2
米多高,
底厚
1.2-1.5
米,
顶厚
0.8
米左右。其功能主要为防御外敌,除此之外还兼有防洪功能。
  二.街巷:古村落中的主要街巷网是方而正的,
多为丁字街,
少有十字路口。所有的村落都有一条既宽且直的主街贯穿全村,
一般宽为
3.5
-5.5
米,
是全村的中心,
宗祠、旌表性牌楼、公共活动中心等建筑,
大多造在这里。其余的巷子均与主街垂直,
间隔距离约
50-60米。主街的地面多用条石、地砖铺砌,
间或用小鹅卵石或薄砖嵌出图案。巷子用大卵石铺地面。
  三.沟渠:与街巷网配套的是沟渠网。楠溪江的古村落,
都是“活水穿村。几乎每条街、每条巷子都有沟渠。沟渠分两种,
一种以供水为主;
一种以排泄雨水、污水为主。主要街巷的沟渠有
1-2
米宽,
以供水为主;
小巷里的沟渠只有
20-30
厘米宽,
主要用于排水。供水和排水都靠自流,
因而决定了全村的竖向设计,
也就是决定了每座房子地坪的标高,所以沟渠网的建设必须先于房屋的建造。
  四.民居:楠溪江古村落的民居朴素而美观,
房屋的体形自由,
不受程式的束缚,
同时高低错落,
虚实相映,
显得活泼而统一。房屋的位置,
或山麓,
或水边,
家家门口都有一副天然的画。所用的建筑材料是未经斧凿的原木和蛮石,
随弯就曲,
绝少雕琢,
使住宅与周围的山川草木天然和谐。由于巧妙地利用了原木、原石的本色和本形,
使房屋显得浑然天成,
给人以“清水出芙蓉”的感觉。
在到达温州的第二天,我们早早得便开始了此番征程。汽车飞速行驶在山路上,沿途的各色景象亦使我们惊叹,不远处的山坳间薄薄的晨雾还未散去,近处的楠溪江支流便已在眼前展开,山水相映间是早起劳作的农人的身影,无声无息,一切都静静的流淌着。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会否也一样是如此的沉寂呢?
我们首先去的是丽水街。那其实是一条长达300多米的长廊,斑驳的扶手,萧瑟的门面,在显示着她的古朴的同时,还是无法掩饰长久以来的古老与沧桑。长廊一侧本是各种店面,现在已经成为一户一户的家庭,从敞开的门中望进去,小小的房间,水泥石地,简单的家具,古老的吊灯,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朴素,我们还可以看到小朋友牵着妈妈的手在高高的门槛上玩耍,可见人们在这里的生活安详朴实。廊子的另一侧沿河的美人靠伴着大红灯笼,传达着那个年代的沧桑与幽情,如果坐在上面望向湖的一侧,则会是是绿树悠悠的美丽风景,让人不禁对这绿树湖水相伴的生活产生无限的向往。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建筑又大多是木结构,历经风霜雨雪,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变形,最严重的看上去整面墙都倾斜了,可能会有30度的歪斜,甚至,连梁柱都是斜的;而同时建筑表面也有严重的脱落现象,土石墙都直接裸露在外,这些都十分让人担心。而更令人揪心的是,我们发现有些居民已经擅自修建了房屋,钢筋水泥土抹漆的墙面打破了这古老村落本有的韵味,显得极不和谐。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如何做到既保证居民的生活安全又保护原有建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是芙蓉村。芙蓉村的得名是因为村西南3块壁立千仞的悬岩,白中透红,倒映在碧清的楠溪江中,就像含苞欲放的芙蓉花,人称芙蓉峰,地以山名,村也因地而得名。进村先得进车门,这车门听当地人说既可登楼瞭望敌情,又是观赏美景的场所。车门内,左边有个土台,每逢喜庆大事,比如迎贵宾,或是村中有人考中状元,或是官员回乡,就在这儿有乐队吹奏表示欢迎。这里也是全村集会的中心。右边是陈氏大宗祠,值得陈家骄傲的是历代出了18位京官;祠堂大厅有石砌神龛,悬挂了他们的画相。宗祠内有戏台,我们到那儿的时候正好有人在拍古装戏曲,围了不少居民,想必这也为当地居民增添了不少生活乐趣。走在芙蓉村,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朴实无华。道路墙体自成一体,鹅软石或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以及清一色的粉墙黛瓦的民宅,还有以蛮石围成独立开放式的小院,竹木花草繁茂的花圃,无不展现了芙蓉村内的亲切。溪流缓缓地游走四周,鸡鸭成群的自由奔走,小村的生活充满闲情。但是与此同时,小巷上有随处可见的垃圾,有动物的粪便,有时甚至让人不知道该怎么走,感觉溪水也不是那么的清澈了,顿时觉得小村的环境卫生亟待改进与保持。再就有些建筑同样存在着老化的问题,地下的石头部分基本上还算牢固,但是上方的木头结构,却无法承受百年的风吹雨淋,致使有些已经坍塌下来了。而且,很多的建筑如今已经荒废掉了,原本的主人都谋筹新居去了,陈旧的老房子,已无人搭理,任其风吹日晒。还有,与丽水街一样,有些居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不强,任意修建房屋,比如在自家门口厚厚的现浇一层水泥地,修改钢筋混凝土强等等,这些都极大地破坏了古村原本的风貌,必须尽快有个解决的办法。
另外,我们还考察了苍坡村。相较于芙蓉村的“七星八斗”的布局,苍坡村是以“文房四宝”来进行布局的:针对村右的笔架山,
铺砖石长街为“笔”,凿5米长的条石为“墨”,辟东西两方池为“砚”,垒卵石成方形的村墙,使村庄象征一张展开的“纸”。我们一进门就看到的大池子就是其中的“砚”。苍坡村中的寨墙多用古朴浑厚的山石垒砌,高高的石墙,传达着历史的沧桑与经久不衰,一种浓浓的乡情。苍坡人似乎特别热爱绿树,沿途随处可见古树名木,我们见到一株古柏,一问竟然有800岁了,可见苍坡人在保护古树方面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在各个村落的行走中,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林坑。曾听说林坑因村古、水美、山秀,被誉为“淹没深山中的璞玉”,到那儿发现确实名副其实。
林坑在流域上属温州楠溪江上游,和楠溪江中下游的芙蓉、苍坡这些古村落相比,它没有亭台楼阁,也没有深宅大院,更没有文物古迹,纯粹是一座座朴素自然,洒
脱不拘的农家院舍。它没有显赫身世的大族,少了点儒雅的书卷气,地方相对也有些偏远,所以与楠溪江中下游古村明显的耕读文化不同,几个世纪以来,那里的村民过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它诠释的是一种纯粹的农耕文化。我们去的那天真好下雨,绵绵细雨下的林坑,别有一番情趣,苍翠的青山,满目的竹林,错落的梯田,依山修建的浙南山区特有风格的民居建筑,坐在廊桥里闲谈的老人……这一切构造了如诗如画的林坑古村落。几个世纪来,它历经风霜但古村风韵犹存,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它地处大山深处与外界信息交流闭塞造成的。林坑似乎是保护得最好的古村落,虽然大多古建筑都经过翻修,但基本还保持着原来建筑的风味。同时,林坑不像芙蓉村那样垃圾随处可见,其环境卫生还是可以的。然,就在我们觉得不错的时候,我们同样发现了不和谐的地方。正因林坑是对外开放的,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村民也多以饮食住宿营业,少数村民则不顾三令五申让洋房“安营扎寨”,这座桃花源,她的古朴、自然、和谐的韵味正在被一处处的粗劣的砖瓦房所侵蚀,她的野趣天成的特色正在被粗暴地抹杀,我们何其心痛!
古村落在我国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随着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对古村落保护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破坏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只需要几天时间,而一旦破坏永远不会再现,会导致我国文化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加强古村落保护已迫在眉睫。
那么,古村落被破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经过小组讨论,以及对当地政府的拜访,我们初步得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性破坏
长期以来,古建筑大多数未被视为文物保护单位,因此领导及群众对其缺乏保护意识,任其自生自灭,生存状况堪忧。古镇古村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居民居住混杂,电路陈旧,厨房不规范,导致火灾隐患严重,在此次考察中,我们发现古老的木质结构房子并没有完整的防火设施。此外,雷击、水灾、虫蚁灾害等都在侵蚀着这些历史文物。许多古屋也因年久失修,自然毁损严重,有的已经坍塌或即将坍塌,延续古村落历史文脉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丽水街是一条狭长的长廊,整个的长廊有将近300米,左侧是一些民居,不过很多都已经扭曲变形,最严重的房子我们看着有大概30度的倾角,门都是倾斜的,看起来就像危房,有的因长久的风吹雨打,表皮都已经脱落,直接能看到其内部的材质,显得异常破旧。
第二,建设性破坏
建设性破坏主要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历史村镇及其地面文物,在“破坏性建设”中遭到“建设性破坏”。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乡村正经历着空前迅速而彻底的改造,如果不加合理开发保护,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使一座古老的村落完全消失,虽然在已经开发的古村落中,政府并不允许随意建造新房,可事实上,我们在考察当地房子时,发现许多古老的建筑都有现代文明的痕迹,甚至可以找到与古村落格格不入的现代建筑,过去那种依山傍水、巷陌相连的村落格局已注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传统意义的历史村落已没了它的原汁原味。
第三,开发性破坏
一个村落的故事讲述着许多不凡的历史,一砖一木一石都刻着历史和憧憬,现代人需要了解历史,那必须挖掘存在于现代文明中的古文明,古建筑不可避免的就成了我们缅怀先民、阅读历史的途径。
近几年随着对古建筑的大量开发,由于目前人文景观并不处于饱和状态,这使景点承载了过多的参观者,因此,白色污染等现代的人为破坏不断的出现在古老的村落里,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过千百年风吹日晒的古老村落随之支离破碎,除了日益脆弱,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第四,意识性破坏
在大量的访谈、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村民的保护意识甚弱,甚至反对古村落的开发。我们在走访芙蓉村的时候发现,村名们对于古村落的环境意识明显不够强,环境卫生比较差,在小巷里走着,你可以看见动物的粪便之类的到处都是,有些,人都不能从那走过去,而且垃圾到处都是,这些是有待改进的。
古旧房子的大量保留,自然与现代文明发展显得格格不入,撇开村民的物质条件限制不说,在古老脆弱的建筑上,大量的工业产物不能轻易使用,在这片古老土地延续了千百年的村民,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已远远大于古村落开发所带来的精神利益,而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并不能轻易离开这些古老的房子。我们在走访苍坡存的时候,问道相关的问题,就有一位大妈说:“你们只说老屋好,要保护,我们也同意,可是,你们看,我家的老房子快成危房了,屋檐都要用木桩支撑着。”这位大妈的家在一个传统四合院里,7间老房子里住着好几户人家,屋后原有的几间二层楼老屋因年久失修,早已成了废墟。一位30多岁的李叔叔也说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在场几位乡村的附和:“村民违章建房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大家知道不对。可是,家里添了人口,住房紧张,或者老屋成了危房,我们总得盖新房吧,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啊。”所以大家最终依然选择了盖房子。
另一方面,政府处于保护目的,对于建房的强制性禁止,无疑给村民享受新房判了死刑。
因此,古村落的开发,由于没有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没有落实民众的切身利益,村民潜意识对古村落的开发就存在抵触情绪,自然在行动上对祖先留给他们的东西并不加以珍惜,甚至希望这些古老的建筑消亡,对于日益陈旧的建筑,他们采取的大多是听之任之,古老的房子只能在风雨中摇曳。
但是,我们不能允许这宝贵的历史遗迹消亡,殆尽。
正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保护自己的文化,延续历史。中国号称有7000年农业文明的古国,如果仅仅看二十五史,充其量只能看到帝王的家史,还不能看到真正的中国历史。只有研究农村、农民、农业,才能看到全面的中国历史,而古村落文化则呈现了一种活生生的农业社会形态。过去在改造和建设中,曾破坏了不少城市文脉和农村的历史文物。虽然人没有文化也能活下去,但却活得档次低下,活得缺少文明、缺少教养,显得寒碜。我们应该努力维护我们的文化水平和文化味,维护乡土的种种文化遗存。如农村里的打铁铺是制造农具的,这是农业文明的根。过去在农村,每当稻谷将要收割的时候,就有打小铁修镰刀的师傅背着畚箕叫喊在小巷里,收集旧镰刀,为农户修理镰刀齿,这一类事在楠溪江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我们不能保护这些支撑传统农业的工艺,至少也要收集保护好工匠的工具和作坊,让后人知道过去的农村生活形态是怎么一回事。目前,抢救还来得及,再过几年,没有了见证物,也就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文化。
他还举例说道:如剪纸贴在窗上,昆曲在戏台上演出,妇女提着鹅兜去溪水边洗衣服,里边坐着光屁股的小孩……既有人文活动,又有承载的物质实体,构成完整而成熟的农村社会系统,这才是真正的古村落。古村镇一旦被选定为文物保护,应尽早进行全面细致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编制保护规划,保护规划应该实用、简明、反映研究成果,并尽量降低成本。保护古村镇应以整体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原有的各类古建筑都应该保护,不再区分轻重和保护级别。还要保护古村镇内部和外部一定范围内原有的生活、生产设施和其他公共的基本设施,如水井、池塘、水碓、碾盘、油榨车、引水渠、寨墙、堤岸、船埠、茔地等,他们是古村镇整体不可缺少的功能部分。有一种以特殊的民俗崇祀活动为契机聚合起来的古庙宇、古村镇和其他公共建筑形成的群体,也具有特殊意义,应该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群。要保护居民的日常用具,包括家具、农具、作坊设备工具等。要慎重地保护历史、生活、生产劳动、民俗等在古村落和古建筑中留下的一切有意义的印记,如记事碑记、洪水印记等。
也就是说,古村落保护应将其特有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文化气息、文化传统保护留存下来,使走进古村落的人不仅看到古建筑,还能感受、体验、回味和思考,让古代哲人的思想在这里泉涌。同时,古村落保护还应以“村民”为本,村民是村落的主人,不应以牺牲村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合理需求作为保护古村落的代价。
古村落作为特殊的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修缮的不力,大部分古建筑处于风雨摇摆之势,同时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各种新式建筑点布其间,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乡土文化面临着一种自然和人为损毁的双重劫难。因此,仅靠财政资金进行文物保护已被实践证明并不能起很好的作用,在某些方面甚至已进入死胡同。只有充分发挥保护主体——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必须要提高村民保护古村落的意识,明确古村落保护的责任主体。古村落的保护,关键在于人,在于还继续生活在古村落里的村民。因此,要保护古村落,就必须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彻底改变他们“住古屋不如住高楼舒畅”的观念。宣传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古村落的重要意义,让村民们认识到祖先留下的古村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肆意毁坏,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觉保护古村落的意识。
由此,古村落这种特殊文物的属性决定了古村落保护的责任主体:一是当地村民;二是政府;三是专家,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次,要做好楠溪江乡土建筑保护的整体规划。从楠溪江的上游(包括大源、小源)到下游,在普查的基础上,编制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整体规划,点、线、面相联系,把楠溪江古村落全部管起来,山、水、村都包括进去,规定保护范围,划分核心保护区、限制建设区和环境协调区,确定分区保护内容,同时兼顾当地的居民生活生产。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摸索出一些有效的科学保护管理方法。
再者,还要完善领导管理机构,制订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楠溪江古村落保护管理机构,对古村落的规划编制、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宣传教育进行全面统一负责,按照《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楠溪江古村落的实际情况,制订《楠溪江古村落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古村落保护的范围、项目内容,建设审批程序等。
接着,有必要设立古村落保护开发专项资金库。楠溪江古村落量大,面广,古建筑、古文物的保护修缮需要大量资金,在目前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因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来筹集专项保护开发资金,设立资金库。如村民以其所有的古建筑租赁或入股,同时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参与古村落的保护、经营和收益。
最后,实现政策倾斜,充分体现“谁投入、谁受益”的市场原则。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必须对古村落在土地政策方面进行倾斜,落实土地指标,启动新区建设,通过易地、易房等政策对古村落进行有效的保护。
古村落里的村民应当在保持古村落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合理享有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收益。政府还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并拨出专项资金,扶持保护那些价值高、保护成效显著的农户开办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古村落旅游项目。如进行古代婚俗表演,开办古色古香的家庭旅馆和度假村等,从而不断提高古村落的旅游品味,紧紧地把古村保护与农民利益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村民自愿投资的古村保护新格局。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际化的风潮已使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千篇一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更加留恋往日田园般宁静平和的生活。现存的一些古村落就是我们所寻求具有乡土风情和传统文化的一块净土。我们当代对这一片“净土”
应慎之又慎,应采取“一保护,二研究,三开发”
的步骤,使古村落走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
在这次暑期实践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古村落需要得到迫切的重视,同时,也再一次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共同探讨,各展其才,每件事几乎都是共同解决的。也正因如此,每件事都解决的很好。团体协作有利于集众所长,让大家的智慧碰撞出火花,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创造。
附:瞬间掠影

团队总结 本文关键词:团队

团队总结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团队总结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9072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团队总结模板 团队总结怎么写 团队总结如何写 团队总结格式 团队总结范例参考 团队总结开头 团队总结开头语 团队总结范文 团队总结范例 团队总结格式大全 团队总结_团队团队总结大全 团队总结格式模板 团队总结免费模板 团队总结免费格式 团队总结格式如何写 团队总结开头如何写 团队总结免费范文 团队总结免费范例 团队总结免费参考 团队总结模板下载 团队总结免费下载 团队总结模板怎么写 团队总结格式怎么写 团队总结开头怎么写 团队总结开头语怎么写 团队总结模板如何写 团队总结开头语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