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2-06 20:59:58 来源:76范文网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本文简介:

各位老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在这春和景明、万象更新的阳春三月里,我们欢聚一堂,举办“建局60周年座谈会”,回顾60年来全市民政事业发展足迹,展望民政事业美好的明天。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局党组,向全市民政系统两千多名干部职工致以崇高敬意,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以及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本文内容:

各位老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在这春和景明、万象更新的阳春三月里,我们欢聚一堂,举办“建局60周年座谈会”,回顾60年来全市民政事业发展足迹,展望民政事业美好的明天。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局党组,向全市民政系统两千多名干部职工致以崇高敬意,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以及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民政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民政局沿革与职能演变情况
晋中战役胜利后,为了迎接太原的解放,1948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太原市市政府在解放区榆次宣告成立,准备迅速有效地接管太原。1949年2月,华北人民政府电令晋中区行政公署与太原市市政府合并,组成新的省级建置的太原市市政府。1949年3月1日太原市市政府正式对外办公,增设民政局、卫生局、劳动局等工作机构,标志着太原市民政局正式成立。设有行政科、社会科、干部科、市政科。5月6日,太原市市政府更名为太原市人民政府,为华北人民政府管辖的省一级人民政府。9月1日,省辖太原市人民政府与省人民政府同时成立,民政局成为第一批政府组成部门中的12个局之首。1955年2月太原市人民政府民政局改称太原市民政局。从1949年1月民政局筹备到2009年,13任民政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民政职工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全市民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是**。让我们对13任局长及领导班子成员表示崇高敬意。
太原市民政局成立初期,主要是围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健全城乡基层民主政权开展工作。职责范围:地方政权建设、行政区划、土地改革、干部工作、拥军优属、婚姻登记、禁烟禁毒、改造妓女、移民、社团登记、救灾、社会救济、民族宗教、房地产管理、礼俗改革、国籍、人口统计等。
1955年,根据第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民政工作由以巩固政权建设为主,转变为以优待抚恤、复员军人安置、救灾、救济、社会福利等为主。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开展了救灾救济,组织抗灾抢险、生产自救,较好的解决了灾民和城市贫困居民、农村贫困户的吃饭、穿衣、住房、治病等方面的困难。开始对农村老、弱、孤、寡、残人员实行保吃、保住、保烧、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政策,并建起一批农村敬老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太原市民政局被撤销,民政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但是,优抚、救灾、救济、复员军人安置等工作基本上未中断,部分民政工作有革命委员会民政工作小组承担。1973年,市民政局恢复。此后,民政干部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做好优抚、救济等工作,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76年以后,我市民政事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过“拨乱反正”,各级民政机构相继恢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太原市民政部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全了民政机构和队伍,建立了乡(镇)、街道办事处民政机构,恢复了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民政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开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社团和民办非企业管理、勘界、收养、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涉外婚姻登记、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等新的工作领域。八十年代在全市开展的福利彩票发行,九十年代开展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域界线勘查和探索城市低保制度,二十一世纪初推进社区建设、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到去年实现农村五保全部集中供养。先后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城市地名标志设施先进城市、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全国民间组织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政信访先进单位、全国民政宣传信息先进单位、全国民政政策理论调研基地、全国社区图书援建活动先进等荣誉称号。龙山殡仪馆成为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永安殡仪馆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军休服务系统成为全国军休服务管理先进,还有军供服务、救助管理、婚姻登记、村民示范自治等也都获得全国表彰。涌现出了全国民政系统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获得者温桂花以及郭瑞莲、牛庆社、张国华、李守凤、潘国庆、苏明杰、刘竹芳、张国生、刘进武、袁焕来、班兵等一批全国、全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民政事业踏着时代前进的节拍与步伐,以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出发点,以保障民生为落脚点,在众多领域实现民政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民政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高,民政人为社会稳定的贡献越来越大,显示出强势民政的巨大威力。
全市民政事业发展回顾
一、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城乡困难群众编织了更加坚实牢靠的保障网。
城乡低保制度的建立颠覆了传统的救助模式与理念,给社会救助工作带来一场革命。社会救助由个别人的享受,发展到所有低收入困难人群的普遍享受,社会福利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低保救助体系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政府领导、民政实施、财政负担、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1997年在全省率先试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8年农村试点到2005年城乡全面实施。截止目前,从这一制度建立以来,全市城市低保对象累计126.5万户,258.7万人,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8.8亿元。农村低保对象累计12.5万户,19.4万人,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1.1亿元。城乡低保制度的探索、建立与完善,实现了救助制度由补缺型向普惠型的初步转变,是“民政为民”理念的升华。医疗救助拓展延伸了社会救助领域,为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带来福音。传统民政救助工作主要体现在对特定对象的吃、住方面,是一种少数人、特定对象享受的补缺型救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政社会救助领域得到拓展延伸。太原市于2004年、2005年先后在农村、城市试点医疗救助工作,2006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四年多时间,全市共支出医疗救助金2448.3万元,有
6109人次城乡困难群众享受医疗救助,有效的缓解了部分特困群众看病难问题。
五保供养实现了由村民互助共济向财政保障模式的转变,让农村五保对象真正有了“家”的感觉。1979年太原市结合优抚对象普查,对社会救济对象和残疾人进行了调查,经查全市五保户1022户、1132人。1983年又一次进行农村“五保户”普查工作。经查全市五保户1624户、1816人,比普查前增加584户、693人,集中供养98户、99人,分散供养1233户、1394人,集体派人照料供养的90户、101人,亲属包养的203户、322人。2002年费税改革时1200户、1248人,无保对象有所减少。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五保户3400户、3848人。
农村五保户供养过去是实行村民互助共济,分散供养多、集中供养少,供养水平低、供养条件差。农村实施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金由过去“三提五统”费中承担,改由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保证了五保供养经费的适时到位,供养标准逐步提高。2006年市政府把农村敬老院建设作为实事工程,投入8000余万元,建敬老院35所,住房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去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五保户全部集中供养的目标。
社会捐助工作,实现经常化、制度化,搭建了社会公众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公益平台。捐赠中心成立以前,阶段性社会捐赠工作由局救灾救济处承担,主要从事一些全国性的大灾发生之后的临时性捐赠工作。1999年太原市救灾捐赠管理中心成立后,捐赠工作由阶段性步入经常性。2001年起,全市各区、街、社区全部设立了576个“社会捐助接收工作站、点”,完善了四级捐助接收网络机构建设。
2004年,全市105个乡镇、街道建立120个
“爱心救助超市”。同年制定了《太原市爱心救助超市接收发放捐赠款物管理暂行办法》,实现了社会捐助接收工作制度化。捐赠中心成立以来,市本级共接收社会捐款1.54亿元,捐赠物品折价1822万元。在1998年抗洪赈灾、2003年抗击“非典”、2005年印度洋海啸以及2008年南方冰雪灾、四川汶川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的救助活动中,全市社会捐赠工作成绩显著。慈善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向困难方施以援手,成为文明社会每个人的自觉行动。2007年太原市慈善总会成立以及县(市、区)慈善机构的建立,全市的慈善工作网络编制完成,慈善事业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公民慈善意识明显提高,慈善捐赠进入常态,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慈善事业在太原有序、快速发展,贡献突出。两年来,累计筹集善款(物)7875万元。其中:捐款7029万元,捐物846万元。救助贫困人群20余万人。
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自愿救助制度的确立,体现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2003年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1982年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成为历史。强制性收容遣送被自愿救助的人性化方式所取代,太原市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工作进入新阶段。1949年4月—2003年8月1日(改制前)共收容、教育、救济、遣送处理各类被收容人员33万人。2003年自愿救助制度实施以来,共实施救助2.7万人(次)。
二、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稳步推进,基层群众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村民自治向深度推进,广大农民成为基层群众自治的主人。1949年5月太原市政府宣布废除原来的区、街(村)闾邻制,改建为区、街(村)人民政府。1953年市政府将126个行政村划分为70个乡、4个镇。1956年太原设置市辖区,实行小乡并大乡。1958年建立了人民公社。1979年城市人民公社更名为街道办事处。1984年4月,对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进行改革,全市建立61个乡政府,22个镇政府和l282个村民委员会。
以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村民委员会主任由上级指派或任命转变为村民直接选举,在古交市实施《村委会组织法》的试点工作。1988年6月太原市人民政府批转太原市民政局《关于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加强村委会建设意见》。1989—1990年全市普遍进行了第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先后组织了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初步建立了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民主选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断提高,村民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参选率普遍达到90%以上。一次性选举成功率达到了78%以上。全市有98%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建立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形成了依法治村、规范化管理的良好局面。从1990年全省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古交市被确定为首批全省村民自治示范市开始,到1996年底,全市共有村民示范乡镇7个,示范村52个。社区建设,开启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新格局。1953年3月,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建立城市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指示》,将37个行政街改为36个街道办事处,建立310个居民委员会。1984年全市辖49个街道办事处、789个居民委员会。1988年调整为35个街道办事处、1013个居委会,到1996年全市居委会达到1091个。1990年《居民委会员组织法》施行,全市于1990、1993、1996、1999开展了三次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2000年代以前,城市居委会干部一直由热心居民工作的老同志及家属担任,主要做一些服务居民的日常小事,居委会主任、委员由街道办事处指派,有少量的生活补贴,无工作经费。九十年代以后,太原市在居委会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2001年在全市全面展开了居委会改制工作,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在原有居委会基础上进行社区居委会的整合,打破了原有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四十年不变的格局。城市社区建设蓬勃发展,开启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新格局。居委会改制工作,大力推进和谐平安社区建设,全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工作者队伍素质显著提高,自治力和凝聚力不断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功能有效增强。全市社区干部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批具有大学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的年轻人走上了社区工作岗位。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标准不断增加,已经由改制前的几十元,增加到现在的平均每人每月610元。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由改制前的几十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1.2万元。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由改制前的平均不到5平米增加到现在的平均100平米。社区基础设施的提升,为文化、治安、医疗、教育、劳动保障等服务工作进社区提供了公共平台,为承接政府中心下移做出了贡献。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刘云山、贺国强等先后视察我市社区建设工作。一大批社区成为全国各类创建活动的先进,不少社区干部成为全国、全省先进。
三、双拥活动扎实深入,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
民政部门成立之初,优待抚恤工作在农村对无劳动和缺乏劳力的烈、军属和一等、二等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固定专职代耕制,推行代耕与互助合作相结合的形式。1955年,代耕完全由互助组和初级农业合作社承担。1957年1月,太原市将对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和革命残废军人的代耕土地改为优待劳动日。优待劳动日的标准,以稍高于所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年人均劳动日为标准计算;优待劳动日同社员自做劳动日一样,参加所在农业社的实物(粮油、柴、草等)和现金分配。1962年9月优待劳动日的标准改为以所在生产队社员平均劳动日为基数,再增加15%-25%。1982年太原市将对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和革命残疾军人优待劳动日改为优待现金。1954年1月,太原市根据《山西省贫困革命烈士、贫困革命军人家属十五补助暂行规定》,开始对革命烈士家属定期定量补助。从开始现金补助至2009年,全市优抚对象共补助现金约2.2亿元。
1979年4月至8月,太原市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面、深入、细致地优抚对象普查工作,全市实有优抚对象11.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6%)。60年以来,太原市注重实效,加强双拥组织建设,把双拥工作向基层延伸。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巩固,荣获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殊荣,市民政局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作为革命老区,太原市始终把烈士褒扬工作摆在国防教育和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首位,60年来,在烈士资料收集整理、烈士纪念建筑物改造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全市共有7所烈士陵园:太原双塔革命烈士陵园、太原解放纪念馆、迎泽区郑村烈士陵园、万柏林区黄坡烈士陵园、古交市睦联坡烈士陵园、清徐县烈士陵园、阳曲县烈士陵园,安葬烈士6247名。
以1979年太原复退军人接收安置办公室由临时机构改为常设机构标志,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走上法制化。1950年—2008年全市共接收退役士兵19.8万人,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9.5万人,已安置9.2万人。60年来国家优待抚恤和安置政策在我市得到全面落实,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军民共建活动硕果累累。
四、着力强化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的管理服务,不断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民间组织的恢复与发展壮大,形成一支服务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解放初期我国社会团体工作由内务部代管,发展缓慢。1951年民政、公安部门共同负责对全市社会团体进行审查登记,全市共有冠以太原市的社会团体有太原市天主教会、太原基督教会、太原市佛教会等8家社会团体。1968年社会团体登记工作中断。以1990年4月太原市民政局社团机构成立为标志,履行社会团体管理工作职责。1991年4月,我市开始恢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目前,全市民间组织已发展到1714个,其中社团65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059个。涉及全市行业管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卫生保健、农业农村等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民间组织体系,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绿色殡葬理念的弘扬,推动文明丧葬习俗的建立。1959年太原市龙山火化场筹建,1966年建成投入使用,1994年太原市永安殡仪馆建成投入运营。
我市殡葬管理体系和殡葬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移风易俗,文明俭办丧事形成风尚。全市火化量逐年提高,土葬改革不断深入。由各大医院在太平房保存尸体、在各医院举办告别仪式的历史在2008年6月全部结束,丧葬活动集中在殡仪馆内举行,净化了社会环境,减少了扰民现象,以绿色殡葬、服务丧主为中心的殡仪改革取得新突破。据统计,从1966年至2008年全市累计火化尸体18万具,共计节约土地4568.5亩,节约原木9万立方,殡葬管理对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取得长足发展。1964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处理行政区划及地名问题的规定》,首次对县、区、人民公社、街道办事处、生产大队的命名、增设、撤销进行规定。1982年市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太原市城区街巷名称汇集”》。全市城区大街小巷共943条。五十年代市人委三次命名街道63条。1980年开始的全市地名普查工作共普查各类地名4175条。1990年开始了全市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活动。1995年开始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从八十年代末起到现在,我市先后多次对城市地名标志进行更新改造。1994年
5月全国地名管理研讨暨地名标志设置现场会在太原召开。民政部原部长崔乃夫、副部长阎明复出席会议。阎明复副部长讲话指出:“太原市在街巷地名标志设置及门牌整顿方面与市场经济挂钩,为经济建设服务,做了新的尝试,取得了新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从婚姻管理到登记服务的转变,彰显人性化的婚姻观。1950年《婚姻法》开始实施,全市设置8处婚姻登记机构,市民政局社会科承担离(复)婚登记。1955年开始由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农村乡镇政权机关办理婚姻登记。1983年太原市人民政府涉外婚姻登记在市民政局挂牌办公。2003年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全市婚姻登记工作改由县(市、区)民政部门13个机构集中登记。60年来,婚姻登记实现了由单纯登记管理向登记服务的转变,登记方式实现了由分散登记向集中和分散登记相结合的转变,管理方式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向科学、依法管理的转变。结婚登记率、登记合格率逐年提高,婚姻管理法规进一步健全。从1989年到2008年(有记录可查),全市累计办理国内结婚登记438768件,离婚38083件。从1993年到2008年(有记录可查),涉外结婚登记288件,离婚2件。福利彩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生力军。1987年成立太原市社会福利奖券有奖募捐委员会办公室,同时成立太原市社会福利奖券发行站,在全市开展中国福利彩票有奖募捐活动,筹措资金
,用于发展社会民政福利事业。1995年,在全市开展大奖组销售活动,1998年赈灾福利彩票一次性销售2300余万元。受西安“宝马”事件影响,到2001年大奖组销售活动在我市退出历史舞台。2000年底,电脑福利彩票正式发售,成为福利彩票新的增长点。20年多来,太原市的福利彩票发行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发行形式由最初的摆几张小桌子、拉一条小标语、请几位退休老人的小摊小点,发展到如今的全电脑联网、卫星电视开奖的高级发行形式。太原市福利彩票发行工作在不断探索中规范管理,在安全运行中健康发展,为太原市发展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救助特殊困难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社会,利国利民”的社会功能。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发行福利彩票20.08亿元,为我市筹集公益金2.06亿元。
福利企业生产由盛到衰,市场经济体制对福利企业生产带来严重挑战。1955年南、北城区成立了贫民生产自救合作社,1958年全市建立起来224个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生产单位,职工多达6500人。1959年开始对福利生产单位进行整顿,对不符合社会福利生产性质的生产单位实施行业归口、合并整改。1965年5个区属盲人、聋哑人工厂划归市管,由集体所有制专为全民所有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停产,全市福利企业年产值约200万元,主要靠国家救济维持。1979年市民政局成立民政工业公司,实施对全市福利企业管理。1980年年产值达到510万元,利润47万元。1983年全市福利企业达到29个,职工人数4000人,产值突破1312万元,利税121万元。1984年以后,全市社会企业兴办福利企业迅猛。1996年达到高潮,全市福利企业达到352家,有在职职工1.5万人,安排残疾人7080人,年产值3.2亿元,销售收入2.8亿元,利税2657万元。民政直属福利企业达到9家。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全市福利企业发展受到制约,普遍陷入低谷,尤其是直属福利企业举步维艰。
民政直属福利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福利事业重要窗口与示范。太原市民政直属机构的发展壮大与民政事业的发展进程保持同步。最早成立的民政直属单位是育婴堂和孤儿院。清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第一所育婴堂在太原西羊市街开办,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意大利驻太原天主教在圪撩沟成立男孤儿院,这就是太原福利院的前身。1956年成立太原市儿童教养院,1959年更名为太原市社会福利院。这是太原民政直属单位成立最早的单位。先后在五十年代成立了太原市救助管理站(1950年4月1日成立太原市乞丐收容所,1961年更名为太原临时收容所,1964年更名为太原市收容遣送站,2003年更为现名)、太原双塔革命烈士陵园(1954年)、太原市光荣院(1956年成立,原名为太原市革命烈属养老院)、太原市精神病疗养院(1957年成立,原名为太原市精神病人管理院,1960年更为现名),太原市龙山殡仪馆(1959年建设,1966年建成,原名为太原市龙山火葬场)、太原市牛驼寨革命烈士陵园(1959年建设,1988年建成太原解放纪念馆合署办公)。六十年代先后成立了太原市殡葬管理处(1960年成立,原名为太原市殡葬管理所,1979年更为现名)、太原市军用饮食供应站(1965年)。七十年代成立太原市民政工业公司(1979年成立,后更名为福利企业管理处)。八十年代先后成立太原市盲人按摩诊所(1982年更名为太原市盲人按摩医院)、太原市民政局劳动服务公司(1983年成立,九十年代末撤销)、太原市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1987年成立太原市社会福利奖券有奖募捐委员会办公室及太原市社会福利奖券发行站,1998年更为现名),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先后成立七个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九十年代成立了太原市社区管理处(1993年成立,原名为太原市社区服务中心),太原市老年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1997年成立),太原市救灾捐赠管理中心(1999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先后成立太原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2002年),太原市民政信息中心(2005年),太原市慈善总会(2007年)。60年来民政直属单位不断发展壮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覆盖烈士褒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军休干部管理服务、殡仪管理服务、老年社会服务、慈善事业等,已经成为民政事业一支重要力量。此外,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涉外收养工作不断创新,孤残儿童的养育工作实现多样化。老年社会福利服务设施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批民营养老机构的建立,弥补了国办养老设施的不足。
回顾60年的光辉历程,民政事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调整,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民政业务由单一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社会救助发展为现在的“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大民政”格局。民政事业单位由过去单一的以社会福利机构发展为现在的全方位、多层次、广服务的30个直属事业单位(其中,副县级20个)。民政业务不断拓展,民政地位不断提高,民政事业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一支重要力量。民政事业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与作用,是历届老领导、老同志艰苦奋斗、创新拼搏的结果,是所有民政人奉献苦干的结果,让我们对全市民政人致以崇高敬意!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有了一个坚实的工作基础,我们有一支传承前人美德而更加务实的民政队伍。推动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太原市委、市政府对民政工作的支持为我们带来了鼓舞和动力。太原民政前进的航道已经开通,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庆祝建局60周年将成为太原市民政局向新的高峰攀登的起点。我们民政人将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宗旨,弘扬“无私奉献、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承前启后共创千秋伟业!继往开来再铸新的辉煌!
最后,衷心的祝愿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本文关键词:民政局,座谈会上,周年,讲话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由:76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yuan0.cn/a/5318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模板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怎么写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如何写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格式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范例参考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头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头语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范例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格式大全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_民政局,座谈会上,周年,讲话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全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格式模板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免费模板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免费格式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格式如何写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头如何写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免费范文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免费范例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免费参考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模板下载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免费下载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模板怎么写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格式怎么写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头怎么写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头语怎么写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模板如何写 在民政局建局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头语如何写